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艺术风格与流派的发展与变化论文

2023-02-22 03: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艺术风格与流派的发展与变化论文

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
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
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
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
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我国自加入
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
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
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
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
发展,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难以
在世界立足。如何将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
文化结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发展,
成为当代设计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是指设计艺术家在
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
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对
时代文化观念的理解,反映社会大众的审
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
形成除了受到设计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
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阅历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外,更重要
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客观
社会因素就包含了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
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们共同
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性格、气质形成,进而
影响艺术设计家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环
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还积
极或消极影响着人类文化进步,与民族精
神和民族文化相联系且相辅相成。
环境艺术设计是处理人、空间、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最终为人类提供和谐环境
的一门学科,从其产生发展都受到人类文
化的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和
创新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
多年历史的积淀,其蕴涵丰富的哲学思
想、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和底蕴,它影响着
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
的丰富养料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
成、变化、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
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
神要素(包括先秦哲人的“天人合一”的
道家思想,“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中国
古代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表现形式
要素(语言、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
形、标志)等,共同作用并影响着环境艺
术设计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要素是环境艺术
设计风格发展的基础。每个时期的社会经
济、生产技术条件制约着环境艺术设计建
造的规模、建造技术、新材料开发使用等。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皇家园林建筑充分利
用和发挥封建社会时代的物质条件和手工
业技术,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
木建筑结构形式和古典园林风格。环境艺
术设计风格中高技派、光亮派、白色派、新
洛可可派、超现实派、解构主义派以及装
饰艺术派等流派的发展,在继承或反传统
基础上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崇尚“机
械美”,在环境中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
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并
在建筑形体和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炫耀,
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社会经济和生产
技术的发展总是在以往基础上积淀、批
判、创新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自然
受此发展过程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表现
形式反映这一过程浓缩的民族文化精神。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总是沉积文化的成
分,并反映时代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古
典园林堪称世界园林之巅,展现了深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隐逸精神”和文人审美思
想。例如拙政园的园主是明嘉靖年间的御
史王献臣。由于朝中权贵倾轧,官场失意,
王献臣回乡后用原来大宏寺的一部分基地
建造了一座园林。晋代潘岳的《闲居赋》中
有一段话:“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
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
园浇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
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
者之为政也。”王献臣取其意,自我解嘲地
把园名称之为“拙政园”。显然拙政园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隐逸文化之载体。又如
同里的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年间,园主是安
徽兵备道任兰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
任兰生遭人弹劾,罢职还乡,花了10万两
银子建造宅园,取《左传》“进则尽忠,退
思补故”之意,命名为退思园,由造园名
家袁龙设计。为了不露富,建筑格局突破
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到东,西为宅,
中为庭,东为园。任兰生只住了两年,后
又复官上任。园内建筑或题咏都表现出园
主人归隐与入世相杂的复杂心理,它也是
封建士大夫比较典型的一种心态。因此,
中国古典园林更为重要的是,包含对人
生、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情感归宿的
执著追求。根植东方文化土壤的我国园林
进一步阐释文化及文化精神是艺术设计风
格形成的根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完成
人的功能需求基础上,更加关注人的精神
需求和生成需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
一”演绎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生态
文化、绿色文化、自然观等设计理念,说
明了现代环境艺术风格发展和文化一样具
有很强的继承性,现代环境艺术风格发展
离不开传统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民族特色,
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
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
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求。艺术设计
的民族风格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从中西的建筑、文学、戏剧、音乐、绘画
等各类的比较中,可以得出不同艺术风格
源自不同的文化基础。总之,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就是要体现出本民族的精神、性格
和气质,体现出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习惯,
体现出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传统。
不少现代设计师自觉地在自己的设计
中融入了传统的因素。英国设计师吉尔设
计的新英文字体就是基于传统字体的造
型。丹麦的雅科布森和芬兰的阿尔托在其
建筑设计和家具、灯具、餐具设计中,努
力做到在工业化中反映手工业,在现代化
中反映民族传统和地域传统。
二、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环
境艺术设计风格
1.吸取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精髓融现代
观念构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理
想。
我国是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集儒、道、佛
之大成,并对周围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
影响极大。我国的文化注重人与人的关
系,崇尚“仁义” 和“礼乐”,注重家庭
伦理,提倡调和持中,即在人身上体现出
的和谐,注重人和环境的关系,崇尚“天
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
“天人合一”是人本哲学和美学的完
美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
张人与自然要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共存关
系,讲究审美主体与客体的默契和形式内
容的和谐,重人情、重感受、重表现、重
意境,以美为最高准则,怡情于志,强调
美、善的结合,注重审美的认识和教化的
作用;求“气韵生动”即“象外之象、味
外之味、韵外之致”,深深地渗透到中国艺
术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具有独特中国文化
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在我国的传统
审美系统中,禅宗意识有其极重要的地
位。我国的禅宗,渗入了浓烈的审美成分,
具有深厚的审美追求的内涵,成为审美追
求的创构,培养了设计师独特的审美观,
因而,形成了“禅意”风格的当代众多设
计艺术流派。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除了考虑设
计师个人审美理想外,还必须要考虑到人
们的审美特点,有意识地从传统审美韵味
中吸取其精粹,合理应用在现代设计的思
维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浓郁民族精
神的、意境深邃的设计作品,才能形成独
特审美情趣的艺术风格。
2.培植现代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和谐
共生的文化土壤,构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
设计风格形成的文化氛围。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处在文化国际
化时代,文化的国际性催生了新的审美理
想、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等,改变了现代
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环境,同时传统文化
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设计中自
然运用到传统的因素,这就需要培植现代
文化和传统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土壤,才
能促进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环境
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现代文化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征,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
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
系,就能让二者融为一体,共同促进我国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
3.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丰富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源泉。
传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传统是发展
的。包豪斯格罗庇乌斯说过:“真正的传统
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
吴彪重庆文理学院美术系讲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
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艺
术设计方向研究
龙厚强重庆文理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从事油画艺术
方向研究
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
进。”日本设计理论家佐口七朗认为:“继
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于古物之
中,而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
者的理念,即创造。”设计师创造的设计文
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设计
文化不断接受、不断选择和不断优化的过
程。设计师个人的创造力在设计审美文化
中起着重要作用,推动现代设计的发展,
同时也传播传统文化,使我国现代艺术设
计源泉长流不断。
传统文化永远是艺术设计不竭的源
泉,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等在设计
上的体现形成艺术设计风格,环境设计艺
术从功能内容到审美形式、从技术设计到
艺术设计都体现艺术设计的民族风格。我
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既要有民族风格又
要有时代风格,有助于传统环境艺术意境
运用于现代设计中,以达到古为今用、继
承与创新的目的,才能使中国创造在世界
立于不败之林。
参考文献:
1.郑曙扬《新旧碰撞的启示—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
文化情结》《装饰》1999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3.林振武《浅谈室内设计的风格流派和发展趋势》 《广
东建材》 2005.9
4.《品味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
5.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9

浅议世界艺术史上最早的三大艺术流派论文

艺术流派:指在中外艺术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术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很多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统称艺术流派。它是在社会的各种矛盾斗争中,在艺术论争和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艺术流派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同艺术流派的出现及相互之间的借鉴和颠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议世界艺术史上最早的三大艺术流派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议世界艺术史上最早的三大艺术流派全文如下:

摘 要: 经常说到的艺术流派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同艺术流派的出现是艺术家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和艺术修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时所流露的美学主张、思想倾向等。不同的流派相互之间的竞赛和斗争是推动艺术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艺术流派 艺术 美学 流派

艺术流派的产生是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才出现的现象,需要不同特点的艺术品作基础。形成艺术流派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艺术家队伍和较为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事实上,艺术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包含着许多复杂的内容,艺术流派侧重从艺术史的角度来区分各种具有不同特点的艺术派别。17世纪以来,在艺术史上出现了产生重大影响的艺术流派,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等。

1 古典主义学说

古典主义艺术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随后波及英、德等国家,指的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为典范的艺术,一般具有明晰、严谨、形象、和谐的特点,歌颂理想主义、气魄宏大,多以神话、圣经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古典主义艺术以希腊的雕塑为最高范本。希腊雕塑表现了非常具体的形象,神总是作为人来表现的,在人体的形象中,神性由特殊转为普遍的人性,但是虽然在个别的形体里神还是要保持他们的普遍性,体现了古典艺术的静穆、典雅和理性主义精神。雕塑是最适宜表现这种特征的,因为它只以静态的方式存在。

拉斐尔对古典主义有着重大影响,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拉斐尔的艺术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如[意]拉斐尔《圣母子》作品,这一点与古典主义主张的典雅、和谐是一致的。18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具有注意细节的真实强调典型化;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理想,艺术作品普遍比较理性化;对于形式的要求很严格,艺术语言精练细腻。到了18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法国酝酿着一声场巨大的革命风暴。他们厌恶了过分娇柔和胭脂粉的洛可可艺术,期待着更雄壮、更高尚的艺术出现,大批艺术家以对新的现实主义的探索使古典主义传统丰富起来,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古代艺术的热潮,出现了一场新的复古运动,这场运动在艺术史上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2 浪漫主义学说

19世纪上半叶,经过大革命的洗礼,法国的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确立,此时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强调自我成为新的社会时尚。精神需要自由,而古典主义所措以表现的英雄与神的形象毕竟是有局限的,它已经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这个矛盾导致了古典主义艺术的解体,接踵而来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

浪漫主义强调主观、个性、感情和非理性,是与学院派古典主义针锋相对的艺术,向往回归自然,表现理想,抛弃了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传统,以强烈的激情和想象焕发出艺术的个性。与古典主义艺术相比较,浪漫主义艺术所表现的是人的主观世界,从物质的现实世界中退回到人的心灵世界里,追寻每个人自己内心的理想美,突出自我的主观性,从而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情感。

在艺术创作中,浪漫主义不再把自然作为原型,而是以它为假托,以一种诗情画意的想象和热情来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寄予个人的情感。浪漫主义艺术家一般都以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追求那种多姿多彩的境界。浪漫主义的特征是有理想性。对理想的追求使浪漫主义艺术家对艺术创作保持激情;有抒情性。浪漫主义艺术家注重表现心灵的世界,侧重心灵对于生活的感受;有非真实性。

在艺术手法上多采用想象夸张,并不追求细节的真实性。神话故事《西游记》,其中孙悟空七十二变,就是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与夸张手法;又如英国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者之一布莱克,代表作《上帝创造亚当》,画面上上帝伸着长翅在空中急速向前飞驰,身体下面是被蛇缠绕的亚当,二者的形象都处在十分夸张的色彩和线条的律动中,对上帝的形象做了突破性的处理和想象,在技法和材料上也做了大胆尝试,运用了油画和水彩相结合,这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把人们带到一种梦幻的、神秘的气氛中。而在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影响更为深远,以籍里柯、德拉克洛瓦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绘画艺术代表了一个新的高度。

3 现实主义学说

现实主义是19世纪西欧出现的与浪漫主义相对立的一种艺术思潮,它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在艺术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由于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大多是对所处的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所以又被称为批判的现实主义。

法国画家库尔贝在1855年个人画展的前言中,最早直接使用并解释了“现实主义”一词:现实主义像自己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那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以及形成的艺术流派,在人类历史上可谓由来已久,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艺术创作方法和创作流派之一。现实主义流派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追求生活的真实性,代表作有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让书中的人物“做了在实际生活中常有的和应该有的事,而不是我希望他们做的事。”二是追求典型化,艺术家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创造,努力树立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描写了在当时土改时期由政府做主、自由恋爱这一普遍现象。小二黑和小芹追求幸福的这一勇敢的人物作为典型人物,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事实。赵树理把握了典型时期的典型人物,给我们展现了那个时期的生活现实。三是追求思想倾向的隐蔽性。它将表现主观感情、思想倾向与再现客观社会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把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有关欧洲艺术的影响论文

欧洲艺术发展的过程也是一部艺术和设计的发展史。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欧洲艺术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艺术的分期有多种,中世纪艺术在历史上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作为一个时代艺术的定位,欧洲中世纪往往被冠以“黑暗时代”的恶名,那么中世纪艺术究竟有着怎样的命运?是高尚,还是卑微;是进取,还是保守;是自由,还是专制,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疑问,对中世纪的艺术进行一番疏略阐述,或许会对这些疑问得出些结论。

关键词:中世纪 艺术 走向

一、何谓“中世纪”

按照历史学家的大致观点,历史上的“中世纪”(Middle Ages)一般是指日耳曼民族攻占罗马,即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至15世纪文艺复兴(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萌芽之初为止。这只是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史学界还存在着诸多种关于中世纪历史的界定,但其大致的范围不会脱离此区间。

历史上的中世纪曾长达近一千年,是欧洲历史上(主要指西欧)的一个时代,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公元1304~1374)将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视中世纪为一个无比混乱的中间期。他习惯性地将中世纪这一时期成为“黑暗时期”。那为什么会叫做“黑暗时期”呢?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在政治上,这段历史也叫做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与前表述有)。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封建社会的历程已经持续了约1000年。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这样看来,似乎中世纪的一切都笼罩在“黑暗”的阴影之下,没有光明,没有喘息,没有呐喊,没有生机,“黑暗”统治着一切,就连艺术这样最为灵活便利地反映精神生活的方式也难以开花结果。事实果真如此吗?

二、中世纪艺术表现思考

提到“中世纪”,人们会想些什么?“中世纪”这个词会使一些熟悉的图景浮现在人们的脑海:哥特式的大教堂,封建城堡,十字军和贵族战争,宗教法庭上燃烧的火焰。从几个世纪前“中世纪”作为划分古希腊罗马和近代历史的名称而开始使用时,就带有一种贬义,它暗指欧洲 文化 历史的毁灭和空白,并一直延续至今。“如果人们想找一个形容词来描述落后、缺乏文化、没有法制,人们就可以使用中世纪这个词。‘中世纪’实际上成了描写一切黑暗和反动的词的 同义词 了。”①那是否在黑暗笼罩下的一切都是暗淡无光的呢?艺术也是如此吗?我们不禁会问。

诚然,中世纪在政治上有其黑暗的一面,表现在艺术上也是如此,但艺术有着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在适应时代要求的同时,它总是能够在黑暗中给人以光明,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并有力地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成为借鉴历史的一面明镜。中世纪的艺术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虽然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它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但其取得的艺术成就也是前无古人并足以令后世所景仰的,它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所占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的。

哥特式教堂的宏伟庄重,拜占庭镶嵌画的优美华贵,罗马雕塑的粗犷沉重,都是对特定时期艺术现象的风格描述,都有其特定的内涵。黑格尔在《美学》中把建筑划分了三类:古埃及的象征主义建筑、古希腊的古典型建筑和中世纪的哥特浪漫型建筑。“浪漫型建筑在材料和建筑构形的科学性、合理性、完善性方面都超过了古典型建筑,也就是说在审美判断力的主导之下,最合宜的材料和最经济合理的构形被组合成无与伦比的人类构造物,并体现了人类最崇高的理想。”②为了表达对基督的崇拜和解脱的愿望,建筑的形式被夸张到无形式的程度,崇高伟大也被扩大到无限量,浪漫型建筑达到了审美判断里的最高层次——崇高和伟大。

拜占庭的镶嵌画既有鲜艳夺目的色彩效果,又有坚实稳固的结构感,在造型上尤其讲究概括,不是通过细节刻画而是通过色彩对比来达到其形象的造型,使主体鲜明突出。可以想象,在光线的照射下,那些互为补色,外型概括的形象在金色背景的衬托下,是如此的绚烂夺目,又是如此的和谐统一。它给予信徒的就是这样一种无尚崇高和神圣的宗教感受。镶嵌画达到了基督教所要求的肃穆矜持与激动人心的永恒,无疑是具有独特风格与形式的拜占庭艺术的最好表现。

罗马雕塑的复兴证明了艺术家的无穷无尽的 想象力 和创造力,无论是欧坦教堂山花壁面的人物造型,还是高大的柱头装饰,都显示出了逼真生动、自由大胆、变化多端的效果。

政局动荡,社会混乱,必然会对经济、艺术等领域产生不小的影响,但我们知道,艺术发展总有它的不平衡性,无序状态下的艺术也未必不能开出绚烂的花朵。正如中国古代的魏晋之风,欧洲中世纪的艺术园地也别具一格。在那一时期所创造的艺术成果和形成的艺术风格是那段时期特有的精神财富,甚至它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及至现代。如果要说它的某些弊端的话,我想大概是宗教意识在艺术上给人的一种精神压迫,这种精神约束力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是一直存在的。

欧洲中世纪的教会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来操控着社会事务,中世纪初基督教的支派天主教会帮助日耳曼人建立和巩固政权,教会的势力随之壮大。“灵魂救赎”、“人间互爱”等思想主张不但适用于奴隶主,同样适用于封建主,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成为封建贵族阶级的宗教,成为其统治服务的工具。

中世纪的西欧在最初主要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社会上,群众受到教会和封建贵族的压迫,被剥夺了受 教育 的机会,教会推行的愚民政策流传开来。教会“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等各个方面,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和途径控制群众,施加其影响,这就使宗教神学必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群众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宗教神学的深刻影响,他们的思想感情是受宗教熏陶的,是由宗教滋养的。几乎人人都成了虔诚信徒,完全屈服在教会权威之下,成了正统教义和教会权威的奴隶。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③至此我们可以理解艺术在中世纪被打上宗教烙印是现象。

历史的发展总有它的高潮和低谷,以至于后来14、15世纪天主教的神学思想受到了来自“异端”分子的攻击,他们并不认为人活着要有禁欲的必要,他们要求解除天主教困扰在他们头上的精神枷锁。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反教会的斗争也愈演愈烈,终于在16世纪中期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些运动主张在思想和文化上冲破封建的牢笼和教会的精神束缚,给予人自身真正的尊严和价值,恢复人的自由意志,肯定人在现世所应享的幸福,这使得欧洲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艺术在中世纪所遭受的苦难,但也仅仅是限于艺术精神上而言,在形式上看来,中世纪的艺术并没有承担过多的罪责。我们应该记住艺术精神对自由性,同时也不忘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3.结 语

中世纪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是丰富多彩的。宗教的神圣光环已经在中世纪的上空褪去,艺术也早已走下那高不可攀的神坛,它变成了大众得以品评的盛宴。我们姑且不用去考量那段时期的艺术究竟是伟大还是渺小,是光荣还是卑拙,因为艺术的走向不是单单艺术本身的事情,它牵扯到太多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只需细细地品味它那独特的味道,感受其深邃和震撼的力量,或许也能体会出些艺术的精神和启示。

注释:

①【苏】A.古列维奇,庞玉洁、李学智译.中世纪文化范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②李卫、费凯著.建筑哲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第357页.

③陈曦文.世界中世纪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209页.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2]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庄锡昌.西方文化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内容摘要:艺术和文化上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在人们的服装风格上反映出来,尤其是女装的风格总是与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 键 词:哥特式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风格 洛可可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女装风格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它们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在欧洲的艺术史上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地影响到同时期的服装风格。

一、四大艺术风格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风格 “哥特式”原本是起源于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中世纪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特点为尖拱、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这种风格影响到整个欧洲,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 雕刻 、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 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它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梦幻之中。它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风格影响到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洛可可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仍是西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沙龙文化在法国的蓬勃兴起,使女性成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点,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巴洛克时期那种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那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时期是路易十五时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C形、S形曲线或漩涡状花纹的装饰风格。另一个特色则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这种特色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

二、四大风格对同期女装风格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法国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式服装风格主要体现在服饰形象是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在面料上表现出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是一致的光泽和鲜明的色调。裙饰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尖尖的埃宁帽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巴洛克风格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巴洛克风格”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其着装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蕾丝、花边,并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 刺绣 、珠宝等,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装的重点。衣裙特点是松垂、多褶、曳长,比文艺复兴时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气息,更显出女性自然的妩媚。女性除了外边的罗布以外,还要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即衬裙、内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撑架。下裙穿多层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体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服装上不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强调曲线,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

洛可可风格 作为一种服装的风格,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极致的优雅和精致,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琐的装饰样式。

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要在裙撑外穿一条华丽的衬裙,外穿罗布,一般前开,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紧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也成A字型打开。衬裙外露,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袖长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层的蕾丝花边。

新古典主义风格 1790年到1820年, 新古典主义思潮兴盛,使女装向古希腊、古罗马那种自然样式倾斜,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Robe chemise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这是一种白色棉布制作的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连衣裙的腰际线提升到胸部下面,使人体的比例更加好看,胸部的内侧有护胸层,取代了紧身胸衣,解除了对女性身体的束缚。袖子很短,露出手臂;裙子很长,一直垂到地上,使女性着装又一次回归到淡雅、自然之美。

三、四大艺术风格对现代女装风格的影响

当今时装界,欧洲古典的艺术风格流派仍然是很多服装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设计师们高举复古风的旗帜,在许多细节设计上都回归到了几个世纪之前。

Gucci就曾以哥特式风格为灵感设计的系列服装,非常性感。黑色摇滚女郎,带有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女星的味道:裤子为宽裤脚,剪裁紧身、修长,配搭绑带、高跟鞋,性感中带个性,使得女郎带有哥特式的神秘色彩。

巴洛克风格也被时装设计大师们所宠爱。YSL设计师Tom Ford以巴洛克风格为灵感来源,把法式蕾丝、领结、宽袖,重新演绎成现代服饰。他所采用的材质,展现出既成熟又性感的女人形象。绑带是设计中的细节重点,常常出现在上衣、裙子、鞋子上,还有宽袖口、领结,以及以黑色为主调,华丽的绣花,古典的收腰外形,不禁令人遥想几百年前的法国宫廷圣罗兰女人的万种风情。

D&G2008年春夏礼服系列,是时装界回归洛可可风格的一个高潮。印花布料和夸张的裙撑、打折的花边、繁复的缀饰、低胸衬裙的造型设计以古典优美的X形轮廓为中心并强调裙及袖的层次和质量。在色泽选择上,将草绿、粉红、鹅黄等富丽堂皇的色彩一一呈现,顿现轻巧而华丽。

2008年雅莹和2008—2009秋冬专场发布会以新古典主义为灵感来源。其服饰将女性形体间的极佳比例完美呈现,通过立体剪裁、抽褶、滚边等勾勒出极具视觉效果的空间感,并配以夸张的蝴蝶结、复古的宽腰带和金属饰物。饰物色彩上以黑金、米黄为主体色,略施点缀玫瑰红和暗橘、墨绿等色,从而显出经典的华丽与高贵。

结语

欧洲艺术风格不仅仅有这四类。多样的文化必然会造就社会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而服饰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且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华梅.西方服装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臧迎春. 中西方女装造型比较[M].轻工业出版社,2001.

有关欧洲艺术的影响论文相关 文章 :

1. 中西方当代艺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探究论文

2. 浅谈中西美术与图腾艺术论文

3. 浅谈中西方艺术教育的本质差异论文

4. 试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意义论文

5. 浅析煤雕艺术的当代启示论文

6.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论文

那个有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的论文.?

关键词:室内装修

  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属室内环境中的艺术造型和精神功能范畴。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例如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一词及其含义,最早是起用于西班牙的文学著作中,而“风格派”则是具有鲜明特色荷兰造型艺术的一个流派。可见,建筑艺术除了具有与物质材料、工程技术紧密联系的特征之外,也还和文学、音乐以及绘画、雕塑等门类艺术之间相互沟通。

  风格的成因和影响

  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的特点。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

  20-30年代早期俄罗斯建筑理论家M· 金兹伯格曾说过,“风格”这个词充满了模糊性……。我们经常把区分艺术的最精微细致的差别的那些特征称作风格,有时候我们又把整整一个大时代或者几个世纪的特点称作风格“。当今对室内设计风格和流派的分类,还正在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章后述的风格与流派的名称及分类,也不作为定论,仅是作为阅读和学习时的借鉴和参考,并有可能对我们的设计分析和创作有所启迪。

  室内设计的风格

  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相对地说,可以认为风格跨越的时间要长一些,包含的地域会广一些。

  室内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以及混合型风格等。

  一、传统风格

  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又如西方传统风格中仿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其中如仿欧洲英国维多利亚或法国路易式的室内装潢和家具款式。此外,还有日本传统风格、印度传统风格、伊斯兰传统风格、北非城堡风格等等。传统风格常给人们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

  二、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起源于1919年成立的鲍豪斯学派,该学派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强调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鲍豪斯学派重视实际的工艺制作操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鲍豪斯学派的创始人W·格罗皮乌斯对现代建筑的观点是非常鲜明的,他认为“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在建筑表现中不能抹杀现代建筑技术,建筑表现要应用前所未有的形象”。当时杰出的代表人物还有Le·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等。现时,广义的现代风格也可泛指造型简洁新颖,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

  三、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作家德·奥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类诗选》一书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特别有一种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即为后现代风格。50年代美国在所谓现代主义衰落的情况下,也逐渐形成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受60年代兴起的大众艺术的影响,后现代风格是对现代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风格强调建筑及室内装潢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常在室内设置夸张、变形的柱式和断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溶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与室内环境。对后现代风格不能仅仅以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来评价,需要我们透过形象从设计思想来分析。后现代风格的代表人物有P·约翰逊、R·文丘里、M·格雷夫斯等。

  四、自然风格

  自然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高科技、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使人们能取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室内多用木料、织物、石材等天然材料,显示材料的纹理,清新淡雅。此外,由于其宗旨和手法的类同,也可把田园风格归入自然风格一类。田园风格在室内环境中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也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质朴的纹理。巧于设置室内绿化,创造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

欧洲艺术史的论文

首先,是人的发现。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1)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2)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要求表达人的感情,反对虚伪和矫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谈》。(3)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强调运用人的理智,反对盲从;要求发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在道德观念上要求放纵,反对自我克制;提倡“公民道德”,认为事业成功及发家致富是道德行为。(4)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这些不可抑制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把人们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其次,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权威,在当代人中间唤起了对天主教会及神学的怀疑和反感。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讽刺、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丑恶。 第三,文艺复兴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培根)。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马基雅维利为后来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霍布斯、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发展起“自然权利”、 “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理论。 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权。在中世纪,封建特权是天经地义,门第观念根深蒂固。文艺复兴则使这些东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丧失了过去的重量。人的高贵被赋予新的内涵。彼特拉克说:“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在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才干、手段和金钱代替了出身门第,成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会高层的阶梯。 第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人们坚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头脑,相信实验和经验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这种求实态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为17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中世纪,圣经传说充斥艺坛,窒息了艺术的生命。文艺复兴则不但把圣母变成人间妇女(拉斐尔),把图像化为对人体的歌颂,而且开始了日常生活和现实人的直接描写。解剖、透视等科学也第一次结合于艺术。西欧近代现实主义艺术从此发端。 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 (细化) 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最著名的巨匠,他不仅是一位天才的画家,并且是大数学家、科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他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对人类作出过多方面的贡献。他不仅会画画,雕塑,建筑房屋,还会发明武器,设计过世界上第一个飞行机、他又是一个医学家、音乐家和戏剧家,而且在物理学、地理学和植物学等其它科学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他道德高尚,举止温雅,且体格健壮,力量过人,据说他一只手就能轻易地折断马蹄铁。他左右手都会写字、作画,他用左手写的字是反向的,人们只有在镜子里才能看懂。 “这是世界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右手;这副脸庞,只要见过一次,就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蒙娜丽莎》)“这是人类绘画的极品,这幅画的巨大成功致使以后的画家没人敢再涉足这个题材。”(《最后的晚餐》)“这是画家62岁时的自画像,寥寥数笔,就为后人留下了素描艺术史上的典范之作。”(《达芬奇自画像》) 在同时代的人看来,达芬奇就像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魔术师,有万能天才的美誉。在现代人眼中,令人惊异的是,他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伟大的画家的地位。 人们一般认为,艺术不是科学。但是按照达芬奇的界定,艺术,尤其绘画,不但是一种科学,甚至是“所有科学之后”。 达芬奇既能发现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不丧失物理学者与解剖学者的视角。他同时具有科学家的观察力与艺术家的表现力,是艺术史上第一位对人体和动物的比例做过系统研究的艺术家。他研究解剖长达40年之久,还亲自解剖了三十几具各种年龄的尸体。他不但熟悉人体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因此笔下人物的比例、结构、动态都十分准确,无懈可击。这幅著名的人体解剖素描把完美的人体造型包含在一个圆形和正方形中,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设想。 达芬奇对几何比例与构图十分着迷。《蒙娜丽莎》除了那永恒的神秘微笑外,还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他还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构图,《岩间圣母》中群像以圣母的头部为顶点,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如金字塔般稳定而和谐。与其他作品一样,《最后的晚餐》以几何图形为基础设计画面,体现出数学的对称美。有人评价这幅画是科学与艺术成了婚,而哲学又在这种完美的结合上留下了亲吻。 达芬奇最大的艺术贡献是运用明暗法使平的画面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在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一般都用线条来表现透视,单线平涂,色彩较单调。而达芬奇研究光影学,首创明暗渐进法,用光线和阴影的技巧来描绘人物、景致,使之呈现逼真的立体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现的几百年内,无人能够逾越达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间绘画体系。由他首创的明暗法使这一时期的绘画为之一变,艺术史家普遍认为它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米开朗其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从《最后的晚餐》起,西方绘画才真正进入了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 达芬奇画的人物像 达芬奇还进一步归纳整理了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的技法知识,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审视。在他的《论绘画》手稿中,最初是想记录下对物理世界客观描述,但不久就转而注意到透视、比例、几何与光学,之后是解剖学与机械学,最后则是探索宇宙本身的机械功能问题。《论绘画》是后人从达芬奇十八本笔记中抽取出来编撰而成的,有人称它是整个艺术史上最珍贵的文献。 尽管有的时候,对科学的兴趣浓厚到使他不愿提笔作画,但绘画毕竟是他最初的事业。达芬奇就像研究别的学问一样,努力把绘画当成一种科学,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在同时代的人看来,达·芬奇就像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魔术师,有万能天才的美誉。在现代人眼中,令人惊异的是,他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伟大的画家的地位。 人们一般认为,艺术不是科学。但是按照达芬奇的界定,艺术,尤其绘画,不但是一种科学,甚至是“所有科学之后”。 达芬奇既能发现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不丧失物理学者与解剖学者的视角。他同时具有科学家的观察力与艺术家的表现力,是艺术史上第一位对人体和动物的比例做过系统研究的艺术家。他研究解剖长达40年之久,还亲自解剖了三十几具各种年龄的尸体。他不但熟悉人体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因此笔下人物的比例、结构、动态都十分准确,无懈可击。这幅著名的人体解剖素描把完美的人体造型包含在一个圆形和正方形中,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设想。 达芬奇对几何比例与构图十分着迷。《蒙娜丽莎》除了那永恒的神秘微笑外,还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他还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构图,《岩间圣母》中群像以圣母的头部为顶点,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如金字塔般稳定而和谐。与其他作品一样,《最后的晚餐》以几何图形为基础设计画面,体现出数学的对称美。有人评价这幅画是科学与艺术成了婚,而哲学又在这种完美的结合上留下了亲吻。 达芬奇最大的艺术贡献是运用明暗法使平的画面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在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一般都用线条来表现透视,单线平涂,色彩较单调。而达·芬奇研究光影学,首创明暗渐进法,用光线和阴影的技巧来描绘人物、景致,使之呈现逼真的立体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现的几百年内,无人能够逾越达·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间绘画体系。由他首创的明暗法使这一时期的绘画为之一变,艺术史家普遍认为它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米开朗其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从《最后的晚餐》起,西方绘画才真正进入了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 达芬奇还进一步归纳整理了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的技法知识,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审视。在他的《论绘画》手稿中,最初是想记录下对物理世界客观描述,但不久就转而注意到透视、比例、几何与光学,之后是解剖学与机械学,最后则是探索宇宙本身的机械功能问题。《论绘画》是后人从达芬奇十八本笔记中抽取出来编撰而成的,有人称它是整个艺术史上最珍贵的文献。 尽管有的时候,对科学的兴趣浓厚到使他不愿提笔作画,但绘画毕竟是他最初的事业。达芬奇就像研究别的学问一样,努力把绘画当成一种科学,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 二、“宁愿在探索中失败” 《岩间圣母》 他已经画出了一幅足以同《最后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画,但最后关头却因为一个低级错误毁于一旦。 他盼望着像鸟儿一样扇动起飞翔的翅膀,但片刻间就摔碎了飞行的梦想。他要雕塑世界上最大的前蹄腾空的铜马雕像,但由于浇铸方面的困难两年后不得不将其改成步行的姿势。 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期“巨人中的巨人”的达芬奇,在人类知识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时伴随着他的,也有鲜为人知的辛酸、磨难与失败。但是,他宁肯在探索中失败,也不愿无所用心,安然享乐生活。他一生都在实践着这种人生哲学。 在绘制可以与《最后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画《安加利之战》时,他亲手研制新型颜料和外层涂油。壁画已经气势磅礴、栩栩如生地站在墙上,但墙上的涂料却迟迟不干,他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试验自己配制的外层涂油,于是让助手抬来两个大火盆放在壁画下烘烤,结果油料被烤化了。他用两个火盆把八个月的辛劳毁于一旦。 在壁画变成五颜六色的小溪淌下来后不久,他又满不在乎地开始了飞行试验。51岁的达芬奇就像一个狂热的少年,把自制的巨鸟搬到山顶。年轻的学徒抓住巨鸟的木架向山下飞去,可没多远就跌落下来。这个飞行器是靠手臂与双腿的肌肉来驾驶的,不过他忽略了人体自身所无法克服的重量问题:鸟类用于飞行的肌肉要占全身重量的二分之一,而人却仅有五分之一。但是,如果对他飞行探索的失败过于苛求,就等于在责备用风筝引来闪电的富兰克林为什么没能发明电灯。当时,教会思想主宰着世人的一切观念。比如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而接近赤道的海洋一定热得像烧开的水。 他曾被任命为宫廷建筑师,雕塑世界上最大的骑士青铜雕像,设计中马的前蹄要腾空跃起。他用蜡像模型试验了无数次,工棚地上堆起十几厘米厚的残肢碎片。最困难的是,必须将重达10吨的金属溶液快速注入铸模中,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均匀的冷却问题。当时的技术条件显然无法支持这种设想。两年的期限到了,他无法使马站立起来,最后只好改成步行的姿势。在他死后100年,西班牙人继续尝试这一技法,才建立起一座马上骑士的纪念碑。 异想天开的灵感能让他抓住别人抓不住的东西,可他又常常半途而废。也许是为了追逐永远在飞的思想,他不得不时常停下手头的工作。当时羊毛纺织业在意大利很发达,而纺织作坊里最容易磨损的是织布针。他在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磨针的机器,经过反复比较,终于确定了最理想的一种。但是他随即产生了织布机的设想,于是又沉浸在织布机和滚珠轴承机的发明设计中。遗憾的是,这些设计图只是躺在了草稿纸上,最终没有变成机器,而他又转向了其它研究。 达芬奇的大多数著作和手稿都没有发表,直到他逝世后多年才被人们发现。科学史学家丹皮尔这样评论道:“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科学本来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的。” 旷世奇才达芬奇为后人留下了充满智慧的财富。他那具有先知灼见的才华和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在几个世纪之后看来,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三、“阻碍我的只是时间不够” 达芬奇画的人物像 他怀有神灵般漫无边际的梦想,却只拥有凡人的生命和力量;他设想过千百个计划,但只完成了少数几个;他最大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然而只有那些线条、色彩组成的艺术为他带来永恒的赞誉。 达芬奇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洒满了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页。他说:“我不曾被贪欲或懒散所阻挠,阻挠我的只是时间不够。”他想做工程师、军事家、音乐家、数学家、哲学家、建筑师,但世人认为他只是一名画出了永恒微笑的画家。 达芬奇曾以军事工程师、建筑师、画家、雕刻家和音乐师的身份为米兰公爵工作了十七年之久。他当时是最受欢迎的宫廷司仪官,负责组织宫廷节日庆典,独自担当了相当于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总导演、主持人、编剧、作曲、服装设计师和舞美设计师等多种角色。 从留给后人的十二幅绘画作品和七千多页手稿、设计图可见,达芬奇对科学的兴趣要比对绘画大得多。他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决不亚于他的艺术成就。 在天文学方面,他观察天体,曾作出“太阳是不动的”结论,早在哥白尼之前就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并幻想过如何去利用太阳能。他认为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辉。 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液体压力,提出了连通器设想,还发展了杠杆原理,推导出作用力与臂长的关系。他关于物体惯性的描述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还否定了制造“永动机”的可能性。 达芬奇对解剖学和生理学十分着迷。他研究解剖最初是为了让艺术造型更加准确,后来却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他在解剖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一套图解,这种样式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着。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是设想采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甚至绘制过婴儿在母体中的发育图。达芬奇研究过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幅有关动脉硬化的解剖图。 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还涉及到军事和机械领域,他设计了飞行机械、直升机、降落伞、机枪、坦克、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起重机、纺车、机床、冲床、自行车等等。他在数学和水利工程领域等方面也作出过重大贡献。 达芬奇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坚信科学,常常流露出对宗教的怀疑和厌倦。他曾写道:真理只有一个,它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他提出以自然造化为师,鼓励人们向大自然学习。他认为认识起源于实践,知识的获得是依靠直接的观察和经验。他的实验工作方法经伽利略从实践上加以发展,后来由英国哲学家培根从理论上予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为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道路。 艺术史家曾评论说:只有一个达芬奇走在时代之前,他是包罗万象、精湛无比的天才,永不满足的孤独的探险家;他的思索的触角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有的竟然能够和我们的时代会合。 后人对达芬奇研究想法的实践 之所以说是对达芬奇“研究想法”的实践,是因为在其所处的年代,达芬奇的研究只能体停留在“想法”阶段,没办法前进到“成果”阶段。但他的一些想法已被现代人成功的实现了。 一、达芬奇“设计”降落伞 英一男子成功仿制 南非报章28日报道,一名英国男子使用按照15世纪发明家达芬奇设计草图制造的降落伞,在空中下降2120米的高度,证明这款金字塔形的降落装置运作良好。降落伞在空中缓慢飘落,直至900米高度,他割断与降落伞的联系,用现代降落伞完成着陆的动作。他表示,虽然使用15世纪发明家设计的降落装置可以安全降落,但他无法操作它来准确选择着陆点。 达芬奇1485年设计的降落伞草图,过去从未有人照此做出实物,因为专家怀疑它的可行性。降落伞由油布、绳索和6根1米长的木棍组成,重量达到180公斤。 二、挪威建成达芬奇设计的桥 10月31日,在北欧的寒风细雨中,挪威王后和500多名各界来宾为一座造型独特的大桥剪彩。直升机在人们头顶盘旋,起重机缓缓掀起了足有4.8万平方英尺的白布,一座100米长、8米高的木桥展现在大家面前,三个浅色的木拱如同三只被射手用力向后拉的硬弓,牢牢地支撑着桥身。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座桥的设计者竟是500年前的达芬奇。也正因如此,桥被命名为“蒙娜丽莎”。 1502年,达芬奇为土耳其横跨两大洲的伊斯坦布尔市绘制了一幅美妙绝伦的拱形桥设计草图。该桥长346米,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如果能建成,它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桥。但土耳其苏丹却拒绝建造此桥,他认为该工程难度太大、造价太高。于是,这座桥在图纸上呆了500年。 1995年,挪威艺术家韦比约恩·桑德因一次偶然的机遇见到了这张设计草图。他回忆说:“我第一次见到她,就被她精美的造型征服了。她是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结合。”桑德通过种种努力,终于使挪威公路管理局相信,达芬奇设计该桥的原理完全成立,这座桥是可以被造出来的。经过一翻考察,建桥地点被确定为挪威首都奥斯陆以南30多公里的奥斯,正好毗邻从斯德哥尔摩到奥斯陆的欧洲18号公路。 目前落成的这座步行桥,共耗资136万美元,除扶手使用了不锈钢之外,完全采用木料建造。其实,达芬奇当年的设计是用石头作材料,但是挪威人觉得石头太贵了,所以将建桥的材料改为木料。 据悉,这是达芬奇的建筑设计首次被付诸实施,这个设计在美学和设计学上都是经典的范例。桑德自豪地说:“5个世纪前,人们认为这座桥不可能建起来,但我们把它建起来了。我们成功地证明了达芬奇设计该桥的原理是可行的。”桑德说他还有一个梦想,“我们要在全世界推广这种桥,让每个大陆都架起‘蒙娜丽沙桥’”。 其实达芬奇的想法被现代人实现的远不止以上两个,还有很多,譬如前面提到的飞机、直升飞机、潜艇、纺车、自行车等。这些设想加在一起充分反映了达芬奇的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似乎时代局限性对他的思想不起作用一样。我觉得这一点才是达芬奇最值得人们回味的地方。 这一张是具有经典意义的画 达芬奇认为艺术 , 不仅仅是一门手艺, 当然他的手艺在当时也是无与伦比的, 更是一门科学!以古希腊文明渊源的西方文艺复兴画家 无不博学多才多艺 达芬奇还发明了一系列的军事玩意 现在看来还是非常的有意思 还有象飞碟一样的飞行器 就象他自己所说 绘画只是自己的很小一部分的才能而已 米还是一个诗人 建筑师 雕塑家 兼画家。 他亲手解剖过数具尸4体 当然在当时一个基督教的权利 很牛的时期 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 是不允许的 解剖了一定的动物 并列出其中的关系! 达是一个贵族有着一定的经济基础 这为当时的他开展艺术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可以不估计生计,他和贝多芬 凡高 一样终生未婚,这些条件都是一定的前提 并且 达思考问题很有一套 很安静一个一个的来(参看绘画论 一部分已经遗失) 对自己画很在意(不能听他说绘画只是自己一部分的才能)蒙娜里莎画了 4年 ! 很有探索精神 尝试做不同材料的绘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