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高学历低就业议论文800字

2023-02-22 00: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学历低就业议论文800字

教育不应被低估

教育不存在低就业,高学历代表着相当水平的学习能力,对意味着对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即便不相符也相对有保障,这对从事教育事业而言是个优势。
我国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且有限,好的师资力量集中在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别说高学历师资,连最基础的师资力量都留不住。
高学历低就业的说法,本身低估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当年鲁迅弃医从文便是这个道路,启人心智的难度要难于脱贫致富,对于传承的要求也更高。
高学历人才没有从事科研或者更好的工作,我们应该可惜,但却不能可惜他们当了老师,如果都认为这是低就业,那对教育的误解也将难以消除,教育不仅仅是识文断字,更是文化传承、意识觉醒、责任承担等诸多事项的基础。
或许很多知觉可以从其他方面获取,但教育却是一条捷径,如果有更高水平的人去铺路,将会更好走、走的更顺。

一些人评论国人高学历低能力,高文凭低~对此你有何感悟,写一篇800字作文

  束了其学习生涯,捧着高学历终日混饭吃。这类人就算有一时的光鲜,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很有可能到最后连生存都成问题。对于这些人,教训就是:别以为有了高学历就万事大吉,能力的培养,经验的积累才是成功者一生的事业。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是学历与能力问题的最大牺牲者。通常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但这种能力来源于自己对某一领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因为种种原因,学历成了他们求职中的劣势。他们往往与高学历者干的是同样的活儿,收入却不如后者,很自然地出现了心态的不平衡,开始怨天尤人,责怪这个世界的不公正,教育体制的不切实际,讥笑拥有高学历者的种种无能。殊不知,这个世界是没有绝对的公正的。学历不够,就要在求职过程中甚至今后的人生之路上,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苦,克服更多的困难。面对这种局面,他们可以再加强能力的历练,光优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卓越,做到让专业领域内的所有人都能认可和钦佩;也可以退一步,回头考虑再去取得一个高学历。 既然学历已是求职中的一道坎,作为求职者最重要的是应该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想办法跨过面前的坎,无论如何抱怨和哀叹不能改变任何事情

高中作文高学历低就业

这段时间公司一直在招人,去了几所大学,也参加了一些双选会,同时跟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聊了很多,千般感叹,90后的人和我们的思想就是不一样。80后的童鞋们都是生活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而90后的童鞋们却一直生活在现实中,少了那份理想,不知道两者的发展会是怎么样,也不能说90后就不好,只是很多观不一样,生活也就不一样。
拿就业来讲,我们毕业的时候,总是想着这份工作对我们来讲有什么好处,不只是谈工资待遇,更看重的是这份工作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让我们学到什么,是否有发展的空间。毫无经验的我们,有时候对于工资来讲,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后在不断的学习和提高中丰富自己的经验,然后走向更好的地方,获得更多的认可。其实工资和你的成绩是成正比的,太多的要求,而太多的意外,都不会使你得到真正的成长。这个就是我作为一个80后甩尾吧的人的感想。
九零后的你们,其实你们对于工资的要求并不过分,只是你要知道,在用人单位没有看到你的能力之前,也不能确定给你多少的薪酬待遇,只有你在试用期能够做出成绩,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那么在那个时候你才有资格和用人单位谈薪酬待遇。要知道,待遇永远和你的业绩挂钩,这就是现在企业用人的铁律。对于工资底薪的最低要求,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请你更加看重的是未来的发展,公司能不能给你一个好的平台,让你去发展,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好的平台。我记得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大家都会这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或许这句话也在你们的口中流传过。九零后的你们,你们有没有想过,给你一个支点,你能翘起地球么?你的激情能够在办公桌前维持多久,你的豪言壮语能够在无边的竞争中维持多久,你的信心在失败与挫折中经得起考验么?一个人在没有真正踏入社会工作之前,请不要说我以后一定会怎么怎么样,请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高学历不等于就业易

高学历不等于就业易

高学历不等于就业易,大家的观念上一直认为拥有一个高学历就会拥有一份好的工作,但这个社会的现状也在告诉大家,高学历不代表就业容易,社会最终需要的不是学历而是能力,所以高学历不等于就业易。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5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根据教育部和部分省市已公布的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数据,2015年报名人数继续呈下降趋势,这是继2014年报名人数下降后连续第二年下降。中国教育在线研究生志愿采集系统数据显示,从考生报考硕士研究生专业人数来看,考生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报考热度一直未减。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等专业报考热度较高,而对历史学、文学等专业报考热度较低。报考人数位列前五的地区为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天津市、湖北省,位列前五的地区考生占报考总人数的50%左右。从院校属性来看,考生报考多集中于985高校、211高校、34所自划线高校。

报考人数下降的背后反映出高学历不再是大学生们的首要追求,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带来了更多的职业选择。现在就研究生教育与就业等相关话题,光明网邀请到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明远来与读者一起交流、分享,以下为访谈实录。

“高学历不一定好就业”暴露出当前高等教育的积弊

近几年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越来越少,致使部分高校录取形势严峻,考生减少也并非坏事,说明大学生考研更理性了,这其实是好事一桩。从主观判断来说,可能与就业有关。研究生就业的形势很严峻,从1999年开始的研究生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高峰期,研究生规模以每年26。9%的速度递增。2004年全国共有硕士毕业生11。5万人;2005年硕士毕业生19。5万余人,增幅达76。47%,到2007年全国高校研究生毕业人数达到3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22%。硕士研究生毕业数量连年创出新高,但与此同时社会对研究生需求却没有明显增长。研究生就业形势由易转难。如今在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大部分考生都把就业当作当务之急。另外,现在人们都已经很清晰地认识到,当下社会注重能力胜于文凭。高学历不等于高水平,不考研而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也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因此,大学毕业生能够找到工作的就会先就业。

从整个大的环境来看,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减少是也是理性的社会选择的结果。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转变,现在可供选择的就业形式多样化。创新的社会机制,衍生更多就业机会,使得现在各种人才需求层次区别强度增大,有的更注重技能,而非学历;其次,人们观念发生转变,以前盲目认为高学历才能高收入的思维定式得到改变。客观现实中一些技术专业性强的工作岗位高薪资和“一技难求”,与现在大学生 “一岗难求”形成了巨大反差,让人们普遍认识到,高学历并不一定带来好的收入和就业前景;三是目前社会上培养人才模式的多样性。如今获得专业性技能的渠道越来越多,一些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渐渐受到关注。同时,社会上各种专业职能考试,如司法考试、会计师考试等方便了人们专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考研也不再是提升自身的唯一选择。所以说,这在一方面反映出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较好,毕业生就业机会增加了,就业渠道拓宽了,不一定非得通过考研这种途径来就业。

换个角度看,研究生遭遇就业难,考研报名人数下降,实际上也暴露出当前高等教育的积弊。当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突出。研究生虽然学历层次高,但是由于目前研究生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导致研究生没有从事与其学历、专业相适应的工作。坊间流传的“专科生、本科生干中专生的活,研究生抢专科生的饭碗”就是证明。而用人单位为了规避求职者较高的工资福利期待,也改变了追求高学历的人才观,主动向拥有真才实学与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抛出橄榄枝。

另外,我从各种报道中看到,80后90后的青年创业的热情很高,不少青年在大学时期就开始创业了。《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在校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的创业辅导和实践机会。被调查者中,76。7%的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并有26。8%的大学生打算今后创业,但只有14%的大学生参加过创业辅导课程或创业大赛。48。8%的被调查大学生希望能够提供创业相关的专业培训,而谈及希望创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时,大学生最需要的是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62。4%),其次是开展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和市场营销。在近年来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人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就业观念业已转变,自主创业日益普遍;二是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巨大的新兴需求和创业机遇;三是一系列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效用的逐步释放和扩大,产生了强大吸引力;四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挑战,推挤出创业的分流效应;五是大学生敢想敢干,勇于创业。有这些利好政策的支持,再加上年轻人的热情和干劲,选择创业而不是考研,也在情理之中了。

过去大学生一毕业就考研,并非真正想获得研究的'能力,而是因为就业难,把研究生作为过渡。现在考研更理性了,让真正想从事研究的或要提高学业能力的人来读研,更能保证质量。这些年,我们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扩招研究生,导致教育资源紧张,难以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比如研究生导师,并没有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饼子”越摊越大,而有所增多,一个导师甚至可能带几十个研究生,分身乏术之下,如何对研究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而研究生最需要的,恰恰是个性化培养。没有个性化培养,研究生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充其量是“本科后”教育,无从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研究能力,一些研究生为完成学业,就难免会走向抄袭论文的地步。难以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就会导致研究生学历贬值,研究生身价掉价。在很多地方,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来呈现“倒金字塔”现象——学历越高,就业率越低。这与研究生大量扩招带来学生质量下降密切相关。

报考看似冷门的专业不一定难就业

报考专业的选择,与就业形势有关。报考专业的变化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变化。专业对就业机会的影响,让很多考研的学生提前重视考研专业的选择。但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由于自身考虑不够全面,对社会需求缺乏了解,极易出现从众心理。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很多人不得不考虑转报热门的经济、管理等专业。相对而言,跨专业考研的考生更容易扎堆报考,他们热衷报考金融、经济和管理等相关专业,这种跟风现象导致热门专业人满为患,考生用心苦读却往往与理想失之交臂,而所谓的“冷门专业”却无人问津,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例如新闻传播专业,一直是各省、各高校历年来报名人数多、录取分数高的十大热门专业之一,但却由于过多高校开设新闻相关硕士专业,造成毕业生供需比的严重失调,就业状况让人大跌眼镜;而像冶金、采矿等一直受到学生冷遇的专业,毕业生的供给远远小于需求,还经常会出现招聘单位即使亮出诱人的年薪也招聘不到毕业生的现象。当然,把专业的选择和将来的就业联系起来,并不是用一种静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今天的热门专业未来不一定就很容易找到工作;今天看似冷门的专业不一定将来工作就难找。

现在青年愿意搞文史类需坐冷板凳的专业的人很少。关键在于我们的中小学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只重视考试成绩,上大学也有盲目性,不是凭个人的兴趣和志向。基础教育是给学生打基础的,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和成长规律来提供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现在的学生好像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到了高中毕业时问他想上什么大学,不知道;问他喜欢什么专业,不知道。决定他选择学校的是分数,分数高了就报重点学校,帮他填志愿的是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这样一种方式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吗?我们称之为“唯分数主义”。因此考研时也没有自己的志向,只能跟着就业市场的潮流走。现在进行的高考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引导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从小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有专业志向,到了大学他就有专业理想了。

报考适合自己的学校,切忌“名校崇拜”

经济、教育较发达的省份和名校,报考出现扎堆现象,这是必然的。

一、教育资源比较充足

这种资源不但是指报考学校所在地域的悠久文化、历史沿承等人文因素,更是指其经济状况和就业前景等发展因素。除了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名校(如北大、清华)外,各高校对其所在城市、省区乃至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与人文发展贡献最大、影响最深。例如中山大学在华南地区的名气和影响力就远远要大于其在北方地区的名气和影响力。

二、名校毕业生就业机会比较多

考研选择学校,不仅要看院校的师资水平和学术氛围,还要看院校的就业情况和专业排名。如果一所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发展潜力好、后劲大,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需要,校友的知名度高和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度大,自然容易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市场的欢迎,因此在考研者中更容易出现“名校崇拜”。但过度的“名校崇拜”也带来很多困扰。一方面,这使得报考“名校”的入学竞争不断加剧。据统计,报考北京地区的硕士研究生中,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这4所高校的报考人数均过万人,合计占北京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所有报考人数的三成;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名校”研究生就业难度也逐渐加大。特别是有的“名校”在研究生扩招的浪潮下,盲目申报硕士点、扩招研究生人数。例如一些著名理工类高校纷纷申报文科类、社科类硕士点,而就读于这些高校的文科类、社科类研究生往往既存在着就读专业师资、科研条件不好的“先天”不足,又面临着学校专业排名不高、求职竞争力不强等不利因素。

三、大城市发展的空间比较大

基于对今后个人发展机遇的考虑,考研者在确定报考地域时自然会把当地的经济状况以及可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多数人希望毕业后能在当地城市找到好工作,所以,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自然成了考研者的首选。

这种现象的改变只有在经济发展较均衡了才能做到。从国家层面来说,要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给予政策的倾斜,促进那里教育的发展。

在郑州商城路东明路交叉口的一家火锅店里,来了一名名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来干啥?当服务员!

硕士生高俊歌“屈尊”于火锅店,在今天这个越来越注重个性的社会中,似乎并没有多少“新奇”之处,如果联系“就业难”的现实来思考,“高学历低就职”的新闻,更是我们不必大惊小怪的现象。

“高学历,低就业”已不足为奇

身为“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生,因不太适应单位复杂的人际关系,从事业单位跳槽到了火锅店?无论是因为个性的因素还是因为学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脱节,到火锅店打工,于她而言,恰恰是从现实层面对其专业的理论知识予以弥补与丰富。我们都清楚,火锅店的人际关系,并不会比事业单位内的人际关系简单多少,所以,有了打工的经历,她或许也就能够轻松自如地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

硕士的`“屈尊”,也有利于心态的调整。眼下,“高学历带来的潜意识中的高傲”,可能是许多高学历者的通病,这一通病,导致他们空有心比天高之志而身无屠龙之技,此时,低调的转身,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