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文化研究期刊官网2021

2023-02-21 22: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文化研究期刊官网2021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代码是11561,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简称“甘肃民院”,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

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立足自身办学基础和发展优势,确立“以阳光品质办阳光大学”的办学理念,秉承“和合大美、自强不息”的校训,发扬“缺氧不缺志气,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弘扬“刻苦、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学校招生面向云南、西藏、内蒙古、陕西、山东、黑龙江等20个省区。现有各类普通在校学生11000人,由汉族、藏族、回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25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68%。为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搭建就业平台,学生满意度逐年提高,在主要生源地形成了就业竞争力强、就业质量高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历史

1984年,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1992年,学校更名为“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9年3月,学校升本改建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2013年6月,学校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7月,经省学位委员会审核决定学校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2020年12月,学校被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696人,其中专任教师51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3%;教授50人,副教授171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35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85%;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杰出人才2人,甘肃省“555”人才工程1人,甘肃省“园丁奖”13人,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0人,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2人;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7月,学校设有16个教学院系(部),开办本科专业(方向)54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

省级特色专业:藏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方向)、学前教育(藏汉双语)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历史学、艺术设计学 、体育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安多藏文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省级重点学科:数学、设计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民族教育学、高寒生物化学

学生成绩

2018至2019学年,学校学生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第四届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全省“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主题系列活动中,1名学生获摄影一等奖,4名学生分获征文、刻纸、书法二等奖,2名学生获刻纸、微党课优秀奖;第十二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有29件作品入围决赛,最终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在甘肃省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铜奖2项;在全州禁毒宣传演讲比赛中,获二等奖1项。

学校荣誉

截至2021年9月,学校党委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立足高原,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有效发挥了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平台、文化传承的窗口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阵地作用,先后为民族地区培育5万多名合格人才,其中在民族教育基层一线工作者达90%以上。学校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

学术科研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重点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研究培育基地2个等14个研究机构。

截至2020年12月,“十二五”以来,学校教师发表论文1796篇,其中在SCI、EI、CSSCI分别收录14、47、74篇;授权专利48项;出版专(译)著72部,教材121部;承担科研项目337项,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2项。

学术资源

据2021年1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各类印刷型文献近62万余册,电子型文献260余万种(册),另有CNKI(中国知网)、北大法意、读秀学术搜索、移动图书馆等数据库和服务平台,电子期刊近1万种,每年订购中外文印刷型报刊1200余种。

学术期刊

《甘南民族文化研究》(藏文、季刊)是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主办,以社会科学为主,重点反映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成果的藏文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期刊设有“甘南社会历史研究” “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民族民俗研究”“藏学研究”“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双语教育研究”“甘南农牧经济发展研究”等栏目。

《甘肃民族教育研究》(汉文版、藏文版),学报设置“民族教育理论研究”“藏汉双语教育研究”“理科教育教学研究”“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安多藏文化研究”“河洮岷文化研究”等栏目。

《甘肃高师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期刊。期刊的主要栏目有邓小平理论、哲学与哲学史研究、美学研究、中外文学研究、经济研究、语言与逻辑、历史学、民俗研究。期刊是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9月,学校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格局,为师生发展和服务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塞浦路斯、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13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西藏大学、塞浦路斯欧洲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国—东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成员单位。

都市文化研究是C刊吗

都市文化研究是C刊。《都市文化研究》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21-2022)”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辑刊。

《都市文化研究》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是有关都市文化研究的重要刊物。每期设置一个主题,设有当代都市文化、国际都市文化、都市文化史、文学中的都市文化、艺术中的都市文化、影视与媒体中的都市文化、焦点人物、访谈、书评、新书推荐、名刊介绍、文献索引等定期或不定期栏目。

核心期刊和c刊的区别

核心期刊和c刊两者区别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录用率明显低于c刊,核心期刊对于论文的质量要求更高;核心期刊的审核周期更久,核心期刊审稿周期大概1-2个月,而普刊周期则1-2周就可以;核心期刊论文的篇幅较长。

中原科技学院是公办学院还是民办学院?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可知,中原科技学院是民办大学。

学院介绍

中原科技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简称“中原科技,ZIST”,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高校。

中原科技学院前身系2003年设立的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2021年2月2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转设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中原科技学院,同时撤销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的建制。

2016年,图书馆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2018年,我校图书馆加入“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设有8个教学系部,开设有33个本科专业和15个专科专业。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1420人,其中包括专任教师1003名,有全日制在校生26545人,其中本科生人数21912人。

根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有郑州、许昌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504亩(其中郑州校区占地522亩,建筑面积30.84万平方米。许昌校区占地2982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将于2022年9月投入使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565人。

历史沿革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2003年,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创办。

2012年4月,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顺利通过教育厅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估。

2015年6月,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加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2016年8月,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机械工程系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河南省第九批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9月,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获河南省“平安校园”荣誉称号。

10月,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被推选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绿色教育专业协作会理事单位。

2017年5月,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获河南省2016年度“优质特色学校”称号。

2018年7月,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获批河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

2019年3月,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当选全国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联盟常务理事单位。

2020年10月,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正式成为河南省第三批1+X试点院校。

中原科技学院

2021年2月2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转设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中原科技学院,同时撤销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的建制。

院系专业

根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8个教学系部,开设有33个本科专业和15个专科专业,涵盖文、法、理、工、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八个学科门类。

王牌专业

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语言学导论、中国语言文化十六讲、就业指导

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英语教学法、大学英语Ⅱ、普通物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外贸单证实务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国语言文化十六讲、管理学原理、现代汉语基础三十讲、标志设计

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1420人,其中包括专任教师1003名,生师比19是1。专任教师队伍中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0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47百分比。拥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0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81百分比。拥有博士学位的14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4.66百分比。拥有硕士学位的69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9.39百分比。有5个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教学成果

根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获得1个河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5个项目获批立项教育部高教司2018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学校荣誉

第四届全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成果优秀电视节目一等奖

第四届全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成果优秀论文类二等奖

第四届全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成果优秀论文类三等奖

教学建设

根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4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2个河南省教育改革综合试点专业,2个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资助项目。有各类实验实训室127个、校外实习基地155个,校内实习实训中心3个,1个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3门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5门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

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

学前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旅游管理、英语(师范)、广播电视编导、音乐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汉语言文学

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学前教育、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河南省教育改革综合试点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

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资助项目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

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机电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是学前教育专业

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中原科技学院新文科专业实习基地—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中原科技学院新工科专业实习基地—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新工科专业实习基地—金蝶精一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新文科专业实习基地—河南浪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学术研究

根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吟诵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2018年,河南省2018年度科技发展计划研究项目4个,获批省级科研项目数累计达到11项,分别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3项、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3项、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项目1项、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1项。

2019年,学校教师参与的1个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2项郑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20年,学校撰写1本著作获201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牵头单位共同完成的1个项目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学术期刊

《应用技术学报》创刊于2015年,于2019年更名为《应用技术研究》,由政治理论研究、科学科技研究、教育与教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学艺术研究等栏目组成。期刊获全国民办高校“十佳学报”称号。

学术资源

截至2020年9月,中原科技学院图书馆有纸本馆藏128.7万册,电子图书55万册,纸质期刊603种,电子期刊7424种,中外文电子期刊18万余册,有数据库20个,包含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万方数据、IGI-Global全英文期刊、电子书畅想之星随书光盘数据库、中科JobLib就业与创业、创新知识总库、中科VIPExam考试学习数据库、中科UMajor大学专业课学习数据库、碧虚网、云图数字有声图书馆、e线图情、学前教育类电子图书等。

对外交流

根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爱荷华州大学、西洛杉矶大学,加拿大尼亚加拉学院、汉博学院、亚岗昆学院、道格拉斯学院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与中建第五工程局、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河南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象融媒集团等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文化传统

校徽主体图案为学位帽和书本图像的变形,结构采用单个菱形元素设计,形成连续的矩阵。

公办大学:通常是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举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比较高,有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经费支持,学费通常较便宜。

民办大学:通常是社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举办的大学,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经费支持,需要自筹资金办学,学费一般比较贵。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主要有性质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举办者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民办学校的本科专科学历是受国家认可的,学信网可查。

公办大学: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创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较高。

二、资金来源不同

1、民办学校:资金来源,有个人自筹资金、个人智力投入(无资金投入)、个人和企业的投资、集资或入股以及捐资等。对于一个特定的民办学校来说,资金来源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可以是个人、集体、企业资金的混合。同时,非财政性经费并不排除国有资产的注入。

2、公办学校:政府财政拨款。

三、举办者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主要有公民个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

2、公办学校:国家政府部门。

黄河科技学院有多大?

黄河科技学院占地面积约为2800多亩。

学院介绍

黄河科技学院(Huanghe S & T University),本部位于河南省会郑州,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私立普通本科高校,入选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河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民政部首批“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河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河南省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单位,为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黄河科技学院创办于1984年,1994年成为经国家教委批准第一所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2000年成为经教育部批准第一所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2004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据2020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校舍建筑面积100万多平方米。设有10个二级学院(部)。开设68个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有5个河南省重点学科,6个河南省特色专业,9个河南省民办教育品牌专业,8个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河南省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本专科在校生30000余人。教职工1805人,其中专任教师1377人。建有河南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50余个。馆藏图书362.8万册。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5月,学校在郑州市、济源市建有四个校区,下设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学院、医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设有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开设城乡规划、电子信息工程、临床医学、工商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68个本科专业,数控技术、护理等35个专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教师18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近50,青年教师中80具有研究生学历。拥有工程师暨教师、律师暨教师、会计师暨教师等各类“双师型”教师63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当代教育名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教师150余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6个河南省特色专业、7个河南省民办教育品牌专业、8个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0门校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科技创新型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6个河南省特色专业、7个河南省民办教育品牌专业、8个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0门校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科技创新型团队。

黄河科技学院特色专业:

省级特点专业:护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音乐表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省级民办教育品牌专业:通信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经济学、护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广播电视编导、土木工程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通信工程、经济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环境设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商管理、服装与服饰设计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控技术综合训练中心

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物联网底层无线传感网络应用技术创新团队

校级精品课程:服装工艺实验基础、线性代数、C程序设计、体育教材教法、刑法学、药理学、模拟电子技术、微生物与免疫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人体解剖学、信号与系统、武术(太极拳)、工程测量、工程力学、广告设计(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美文学、证券投资学、管理学、英语精读、生物化学、广播播音与主持、市场营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生理学、篮球。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7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资料30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89.4万册、电子图书100.3万种。中外文期刊2341种、报纸178种,其中专业类期刊占总数的90%以上。阅览室18个,座位4600余个。拥有中外文数据库23个

学术期刊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为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河南省教育厅主管、黄河科技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CN41—1279/N,ISSN 1008—5424)。

1999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99—2006年为季刊,2007年改为双月刊。开设有民办教育研究、中原文化研究、经济学研究、文学艺术研究、哲学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字研究、社会学研究、教育学研究等栏目。

2010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报”。

2014年,被河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民办教育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教学效果

2012年至2017年,学生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省区级以上奖励7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300余项,授权专利1300余项。2015、2016连续两年全省高校专利授权量名列前茅,全省高校位居前列。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5个河南省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区域经济学、生药学

学术研究

截至2017年7月,学校研究所(中心)有:民办教育研究所、纳米功能材料研究所、信息工程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医药研究所、机器人与自动化研究所、传统武术文化研究所、中原音乐研究所、少数民族研究所、临床医药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所。学校建有河南省管理学科员是工作站、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河南省工程技术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建有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高分子基高伏材料、郑州市有机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郑州智能图像处理与识别重点实验室、郑州市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郑州市工业机器人视觉及其控制重点实验室、郑州市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郑州市物联网传感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郑州市光电技术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郑州市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地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17年7月,学校承担科研项目34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河南省科技计划等省部级课题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00余篇,其中检索收录280篇、中文核心期刊1356篇。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3363项,其中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及郑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8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

学院荣誉

截至2018年5月,学院曾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50强)“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全国诚信自律先进单位”“黄炎培优秀学校”“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优秀博士后研发基地”“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等多种荣誉称号。

2021年2月19日,荣获2020年度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

2021年8月,荣获河南省第五届“大美学工”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先进单位。

2021年10月,荣获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优秀组织奖。

2022年4月,黄河科技学院团委获得2021年度“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团工委)”荣誉称号。

文化传统

校徽

校徽释义:黄河科技学院,一轮喷薄欲出的太阳

一轮充满生机活力的朝阳,从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喷薄欲出。以其敢向历史挑战、敢向未来宣战、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胆略,昭示着黄河科技大学辉煌事业的崛起以及无限壮丽的广阔前景

图中倾斜并列的三道线,所显示的光芒感、速度感。

表现了黄科大人以质量求发展、以效率为生命、以信誉为保证

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

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学院文化

学校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改成果“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拥有600多名双师型教师,多途径开展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设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教学实践平台,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措并举,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6%以上,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

立德树人育桃李,东方风来满眼春。黄河科技学院,一轮喷薄欲出的太阳,正以坚定的信心和坚实的步伐,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在建设地方名牌大学和高水平应用科技大学的征程中昂首前行!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