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cssci

2023-02-21 18: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cssci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是C刊,只要投稿成功,发行成功的话,就会收到稿费。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是C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创刊于1978年,是经新闻总署批准的正规刊物。主管单位为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单位为四川师范大学。审稿时间为1-3个月。
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数学文摘、CA化学文摘(美)、Pж(AJ)文摘杂志(俄)、国家图书馆馆藏、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期刊)、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

段峰的发表论文

论翻译研究的前瞻式和后溯式视域《译苑新谭》,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  “阿诗玛”、“刘三姐”英译与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外国语言文学文化论丛》(11),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人类语言学概述 《外国语文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语用学概述 《外国语文导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功能、目的、语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中的社会文化考量《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10),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  民族志翻译与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以羌族文学为例《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跨学科视域下“文化翻译”评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14年第3期。  文化翻译和作为翻译的文化-凯特·斯特奇民族志翻译观评析《当代文坛》(CSSCI来源期刊),2013年第3期。  重读奈达:奈达与民族语言学翻译模式 《中国应用外语研究》2013年第1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  作为表演的翻译——表演理论视域下的我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对外翻译 《当代文坛》(CSSCI来源期刊),2012年第4期。  声音与形式再现中的他文化呈现——民族志诗学与翻译研究 《外国语文》(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第1期。  回顾、思考与展望-《Routledge翻译研究指南》评述 《中国翻译》( CSSCI 来源期刊),2009年第4期。  论翻译理论研究的认知视角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2009年第 6 期。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文化意义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9),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三类翻译与第三种文化-文学翻译与文化异质的传送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8年第6期。  论翻译中的文化趋同与存异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8 年第 4 期。  语言差异性与欧盟的语言工作 石坚、易丹主编《寻找欧洲-欧洲一体化之魂》,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年。  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 CSSCI 来源期刊), 2007 年第 2 期。  三叶一芽 三位一体 —— 杨武能 教授访谈录 《外国文学研究》( A&HCI 、 CSSCI 来源期刊), 2006 年第 5 期。  论翻译的文化诗学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来源期刊),2006 年第 3 期。  苏珊· 巴斯内特文学翻译思想述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来源期刊), 2006 年第 2 期。  深度描写、新历史主义和深度翻译《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2006 年第 2 期。  民族志与翻译:翻译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来源期刊),2006 年第 1 期。  翻译与文化异质的传送-多元系统论与翻译规范的视角《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 8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初探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 7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从复译现象看翻译文学的开放性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 6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人类语言学的语言与文化观简述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 5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容忍与并存-浅谈美国的多元文化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中文核心刊物), 2002 年第 2 期。  论言语行为的社会文化特征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中文核心刊物), 2002 年第 3 期。  中国西部的欧洲研究 《澳门欧洲学会会刊》, 2001 年。  语用前提在话语交际中的作用 《外语教学科研论文集》( 2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  浅论标记项与无标记项 《外国语文研究论丛》,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杨晓红的科研成果一览表

序号 成果类型 成果名称 刊物/项目级别 作者排序 发表/完成时间 1 论文 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安全保障义务 《旅游学刊》 权威核心B 独立完成 2008年10月第10期 2 论文 旅游景区对游客的保护义务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CSSCI核心 独立完成 2008年9月第5期 3 论文 立约定金诸问题探讨 《中国市场》 核心 独立完成 2008年2月第5期 4 论文 社会补偿体制下的工伤保险与侵权损害赔偿 《集团经济研究》 核心 独立完成 2007年12月第12期 5 论文 我国安全保障义务的判例及功能解析 《中国市场》 核心 独立完成 2008年9月第35期 6 论文 大陆法系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演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独立完成 2007年9月第9期 7 论文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四川师大法律评论》 独立完成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8 论文 浅析我国宪法司法适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增刊 独立完成 2004年 9 论文 公司法人机关民事责任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增刊 独立完成 2002年 10 论文 试论企业法人终止 《北方论丛》2001年5月青年学者专辑 独立完成 2001年 11 论文 刑事被害人的保护和补偿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增刊 第一作者 2001年 12 论文 论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增刊 独立完成 2000年 13 教材 经济法概论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副主编 1995年9月 14 项目 论侵权行为法与社会保险法的协调 四川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 负责人 2005—2007年已完成 15 项目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 负责人 2008年在研 16 项目 宜宾市兴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 横向课题 主研人 2005已完成 17 项目 宜宾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研究 横向课题 主研人 2005已完成 18 项目 宜宾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 横向课题 主研人 2008在研 19 项目批准号LY08-26 民法视角下的旅游景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 主持人 2008——2009在研 20 项目批准号09XJA820004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法律保障制度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主持人 2009在研 21   民法安全保障义务对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影响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一作者 2010年3期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的简介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四川省教育厅批准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它的前身是1994年成立的政法系,政法系的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政教系。学院1994年开始举办法学本科专业,1996年获得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点。创立之初,学院由于地处西部,加之脱胎于政教专业,人才、信息、学术资源与学科平台都非常薄弱,但我院师生员工不畏艰难,团结一心,在学科建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培养了11届3600余人全日制法学本科生和13届160余名法学硕士,为国家特别是四川省输送了大批专业法律人才。法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9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拥有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理学、民商与经济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和法经济学7个教研室。法学院现有专兼职教授8人,副教授13人,讲师38人,其中法学博士及在读博士生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拥有法学硕士学位教师46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师资结构较为合理,专任教师尤其是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都具有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和较长期的法学教育经历,另有3位教师在美国杜克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中国台湾中正大学交流、进修;相当数量教师具有从事司法实践的资格和较为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具有司法(律师)资格和法律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2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自2001年法学院建立以来,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科研与学科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形成了以学院的教授、副教授为基础,以中青年博士、硕士等科研骨干为核心的多个科研团队,拥有了一定的法学科研水平和竞争力。近5年来,学院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计46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及四川省社科项目6项。在法律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等各级各类出版社出版各类学术专(译)著6部,出版、编著法学教材及其他出版物7部;发表学术论文216篇,其中在《现代法学》、《法学杂志》、《法律科学》、《中国刑事法杂志》、《河北法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等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与重要报纸发表53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收录4篇;先后获得四川省各级科研奖励14项。此外,法学院还与美国、英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专业人士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国内知名法学院校进行了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使学院的法律教育始终保持一种前沿性、国际化的视野与意识。针对西部特别是四川基层的法律实践型人才缺乏的现实,法学院在建立之初就将培养具有良好法律素养、有职业道德、有职业技能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在较长时期的法学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活动中,遵循法律职业规律,自觉将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探索并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的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经验。在课程设置方面,在法学主干课程以外,学院不仅增开了《犯罪心理学》、《司法会计》、《律师与公证制度》等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选修课,而且很早就将刑事、民事与行政案例分析作为正式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由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法律实践分析能力,这些课程经过改进、提高与模拟法庭训练、法律文书写作训练等内容相糅合,已经成为我院教学计划中刑事、民事与行政司法实践课的基本内容,其实践性、拓展性及其与法律职业训练的关联度大大加强。在教学改革方面,我院长期重视法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2001年以来,我院教师积极探索法学教育的改革路径,获 “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1项,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新世纪教改工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项目”2项,并对西方法律诊所式教育的本土化进行了有益和有效的尝试。在实践教学方面,我院与各级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建立实习基地12个,定期邀请法律实践部门的资深法律人士来我院进行教学与交流活动,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兼职教授。此外,由于我院教师与学生法律援助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都市司法局于2006年11月16日在我院挂牌成立“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川师大工作站”,这为我院开展法律实践性教育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2007年11月,我院邀请近20家法律实践单位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专门就加强法律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研讨,并签署了《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与司法单位合作会议纪要》,在法律实践教学、法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开展更密切的合作。我院还是我国目前最早建立校园法庭的法学院之一。它是在1992年开始的“模拟审案”基础上于2002年建立起来的,法庭完全按人民法院审判庭设计布置,不仅是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审判的场所,而且是人民法院法庭的延伸,自2002年以来,法学院每学期邀请人民法院选择真实、典型案件前来进行1至2次现场审理。“校园法庭”不仅成为真实的庭审现场,而且在庭审结束后,法官与师生还进行交流互动,互相提高,缩短了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距离,成为人民法院与高校结合的模式。通过这些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探索,我院法学毕业生的法律实践意识、法律职业能力都获得了较大的拓展和提高。2004年,我院由4名本科生组成的唯一一支省属高校参赛队首次参加由美国国际法学会(ASIL)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被誉为国际法学界的“奥林匹克竞赛”—— “Philip C. 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就击败一些名牌高校代表队获得中国赛区第七名的好成绩。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自其前身政法系1995年开设“法学”本科专业以来,已累计培养法学本科毕业生10届,共计3435人,累计培养法学硕士毕业生12届,共计156人。他们当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法律实践部门的骨干,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法律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