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isbn

2023-02-21 17: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isbn

中文核心期刊 ,影响因子0.5左右。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名称: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曾用刊名: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出版地:安徽省芜湖市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主编:王伦出刊周期:双月刊语言种类:中文开本尺寸:大16开创刊时间:1957年邮发代号:26-207国际标准刊号:1001-2443国内统一刊号:34-1064/N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552知网综合影响因子:0.396万方影响因子:0.5万方总被引频次:701

安徽师范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有省、部重点科研机构16个。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个省级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科研平台如下:(省部级、校级) 序号 科研机构名称 建立时间 依托单位 负责人 备注 1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2001年 安徽师范大学 丁放 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2 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世华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3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陆林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4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钱广荣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5 功能性分子固体重点实验室 2004年 安徽师范大学 魏先文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6 化学生物传感重点实验室 2007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伦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7 安徽省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2年 安徽师范大学 聂刘旺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8 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2004年 安徽师范大学 席贻龙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9 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7年 安徽师范大学 焦华富 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 安徽遥感考古工作站 2002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心源 中科院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分站 11 教育科学研究所 1985年 教育科学学院 王守恒 教育厅批准 12 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 1993年 教育科学学院 王清 省电教馆批准 13 教育技术综合实验室 2001年 教育科学学院 张克松 校级重点实验室 14 美育研究所 2002年 美术学院 巫俊 学校批准 15 数学研究所 1982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宋卫东 学校批准 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1998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章昭辉 学校批准 17 原子与分子物理实验室 2001年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崔执凤 校级重点实验室 18 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 2003年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魏先文 校级重点实验室 19 生物多样性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1年 生命科学学院 聂刘旺 校级重点实验室 20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2001年 国土资源旅游学院 查良松 校级重点实验室 21 分析测试中心 1986年 环境科学学院 赵广超 学校批准 22 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1987年 环境科学学院 吴孝兵 学校批准 23 女性研究会 2006年 教育工会 俞晓红 学校批准 截至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有41项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批经费2397万元,项目立项数和获批经费均创同期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较2011年同期增长2.5%和16.4%,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国旅学院陆林教授获重点项目资助,资助经费290万元,这是继2008年王绍武教授获得重点项目资助后该校再次获得该类项目资助。这是国家基金委自1986年成立以来资助的我国第2个旅游地理类重点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三批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名单,文学院院长、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丁放教授的《唐诗学研究》获准立项,资助经费80万元。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先后经历了省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国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工农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时期。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由花津校区敬文图书馆、赭山校区图书馆和皖江学院图书馆组成,馆舍面积达4.6911万平方米,有阅览座位2800多席; 截至2014年6月,馆藏文献总量270多万册,涵盖所有学科。中外文期刊保持在1000种以上,电子图书120余万册,数据库40余种。图书馆以馆藏古籍为特色,古籍总量19万多册,其中,善本古籍1万余册,尤以地方志收藏最为见长,藏有方志1.9万余册。拥有省内高校图书馆最丰富的解放前报刊(7000余册)、图书(3.5万余册),世界著名的《科学文摘》(英国)、《生物文摘》和《化学文摘》(美国)、《文摘杂志》(前苏联)均有收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学报编辑部是校直属期刊出版机构,下设文科编辑室、理科编辑室、办公(资料)室。现有专职工作人员8人,其中正高职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高职2人。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元好问个人资料,元好问个人资料

元好问(1190年-1257年10月12日)[1],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称遗山先生。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著作有《中州集》、《南冠录》、《壬辰杂编》、《拾遗记》、《续夷坚志》等等。

家世背景

元好问自称是唐朝诗人元结的后裔[2],祖父元滋喜曾经是金朝的铜山令。父亲元德明隐居不仕,以诗文著称于世,著有《东岩集》三卷。

少年聪慧

元好问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的七月初八。出生七个月后,就被过继给叔父元格。四岁随从母张氏学习,受到完善的教育。五岁时跟随叔父住掖县(今属山东)。元好问七岁能诗,被称为神童[3]。十一岁时,元格移官冀州,元好问随叔父移居。元格延聘学士路泽教导元好问。十四岁时,元格再次移官陵川,元好问师事陵川著名学者郝天挺[3][4]。

元好问十六岁时往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的人对他说,今天捕到一只大雁,另一只脱网。但脱网之雁悲鸣不去,最终撞地而死。元好问听后买下这两只雁,将其葬于江边,并有感写下《雁丘词》[5]。其中首句“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至今仍脍炙人口。

十八岁时,元好问返乡完婚,后又回到陵川。

科举长路

元好问在追随郝天挺学习六年以后,从二十岁起,“下太行、渡大河”,开始了各处游历的“觅官”生涯。他从十六岁开始赴试起,应举做官的思想一直不断。二十一岁时,他的叔父元格病逝于陇城任所,元好问自此结束了游居的生活,扶柩回到忻州原籍。金宣宗贞v二年(1214年),蒙古军陷秀容城,元好问的长兄惨遭杀害,时年二十五岁的元好问避兵邻县阳曲北山。贞v四年(1216年),元好问风闻蒙古军又将南下,举家至河南避乱。这个时期的元好问目睹战乱四起,写下了不少悲愤之作,其中《箕山》、《琴台》等诗。元好问自二十岁始赴长安应试,直到二十八岁已经参加过数次科举,但并没有得到好的成绩。二十八岁时赴汴京以诗文谒见当时的礼部尚书赵秉文。后者对《箕山》、《琴台》等大为赏识,“以为近代无此作也”。元好问遂名震京师。[3][6][7]然而这时候的元好问由于仕途不顺,已经流露出对科举做官的懊恼和灰心。在此之前,他的诗作尽管反映了游历所见的苦难情形,但仍然朝气蓬勃,透露出宏大的抱负。二十八岁后,仕途不顺的他如同从做官的迷梦中清醒过来,此时的诗作中如“一寸名扬心已灰,十年长路梦初回”(《示崔雷社诸人》)[8]、“无端学术与时背,如瞽失相徒怅怅”(《雪后招邻舍王赞子相饮》)[9]已经表露了这样的情怀。

1218年春,二十九岁时的元好问移居嵩山。这时元好问感到理想难以实现,在思想上处于低潮,但这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的契机。他将注意力集中到更为现实的事情中去,开始经营生计,关注农民生活,写出了一系列贴近农民,反映农民情感的作品。同时,他的作品中开始出现对时政的影射。元好问一生的作品中较少这种题材的诗歌,它们也比较集中出现在这个时期。[10]

仕隐十年

三十二岁至四十二岁的十年是元好问人生的第二阶段。艰难的时势使得充满爱国情怀的元好问无法彻底放弃做官的理想[11]。在这种矛盾的困扰下,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但当时主考官赵秉文因滥放及第被贬官,元好问愤而不就选。三年后,元好问在赵秉文及杨云翼着力劝说下应选宏辞科,中选后召任国史院编修。

在之后的几年中,元好问实际上处于时仕时隐的状态。一方面渴求出仕以改变时局,成就一番事业,另一方面又逐渐认识到官场黑暗,厌倦于复杂的政治斗争,使得元好问思想上的矛盾不断加深。元好问任国史院编修不久便辞官出京[12]。后来曾经担任镇平县令(1226年)[13]和内乡县令(1227年)[14],又因为母亲过世而离官。三年后(1231年)服丧期满,迁任南阳县令[15]。不久后诏至汴京,任尚书都省掾。这一年他的妻子张氏病逝[16][17]。然而对于元好问来说,接下来的天兴元年(1232年)才是多事之秋。三月、十二月蒙古军两次围困汴京,这时元好问又升至尚书省左司都事。同是天兴元年三月,他的三女儿也早夭[18]。五月,赏识提携他的赵秉文逝世[16]。蒙古军第二次围城时,金哀宗率兵弃城突围[19]。汴京城内粮食已绝,米价暴涨,百姓多有饿死,已经发展到食尸甚至食人的地步[20][21]。1233年正月,守城西面元帅崔立以汴京城投降蒙古军,自封郑王[22][23]。

蒙古军占领汴京后,崔立自认为救活了京城百万民众,曾要求元好问等文人为其立碑颂德。元好问等文臣视崔立为叛贼,不愿落笔,另一方面又恐为崔立所害,于是找到未有官职的文士刘祁来撰碑文[24]。刘祁在后来回忆中记载他起初也坚辞不就,后来元好问等人多次逼迫,只好代为起草碑文,由元好问修改后,刻为碑文[25]。之后元好问又向耶律楚材上书,举荐一批知名文士,请求后者予以保护。此两件事令元好问被质疑其“气节”问题,在以后一直困扰着他。四月二十九日,元好问作为金朝官员被押解出汴京[26]。五月,元好问在乱离中携友人幼子白朴,北渡黄河[27]。

国破归隐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秋,元好问被元政权长期拘管于聊城(今属山东),天兴三年(元太宗六年正月初十日,即1234年2月9日),哀宗自杀,金朝灭亡。两年后(1235年),元好问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东冠县)住了四年。金朝的灭亡与人民的惨状对未能将国家于危难中挽救的元好问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此外崔立功德碑之事也令他悔恨自责,由此招来的毁谤更令他积郁难排[28]。这个时期元好问常常沉醉酒中以求解脱。然而这种悲痛沉郁的心情也造就了元好问在诗歌方面的成功。代表了他思想和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丧乱诗”大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五十岁时,元好问回到故乡忻州。这时的他思想消沉,心生厌世之感,甚至认为“读书误人多”,要后代学耕耘种树,也不要学读书。他开始信奉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流露出宿命论的思想。

然而,元好问在行动上也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回到故乡后,元好问开始四处奔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大毅力编写亡金野史。他首先编成《中州集》,以诗志史,同时收集散佚的诗歌。他还编写了《南冠录》,记载元氏列祖列宗言行录以及金朝君臣的事迹。这两本书元好问在聊城时便开始撰写,对后来的《金史》有很大影响。后来又编有《金源君臣言行录》、《壬辰杂编》。元好问在故乡筑起“野史亭”,可见其著史之志。此外他也注重保护文学作品与文献,使金朝的文学源流不因国亡而中断。他编有《东坡乐府集选》、《唐诗鼓吹》,并致力于保存金朝文化。

元好问晚年一方面致力于金朝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开始立馆讲学。他在封龙山与张德辉、李冶一道讲学,学生众多,并称为“龙山三老”[29]。六十三岁时,元好问与张德辉北上觐见忽必烈,说服忽必烈接纳尊信儒学的成功,并请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促使忽必烈任用儒士治国[30]。

元宪宗七年九月初四日(1257年10月12日),元好问卒于获鹿(在今河北省)[1],葬于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西张乡韩岩村)。

诗文

元好问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此外著有《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遗山乐府》三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其诗刚健、其文弘肆、其词清隽,缺点是“往往自蹈窠臼”。元好问的诗词可以说是金元两代诗词的代表。今存诗1361首,内容丰富。清代刘熙载评论:“金元遗山诗兼杜、韩、苏、黄之胜,俨有集大成之意。以词而论,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31]

元好问的诗,依其风格变化,大致可划分成早年、金亡前后和晚年三个时期[32]。早期的诗作中保留了浓厚的宋诗色彩。随着元好问生活阅历的丰富,随着国家危难深化,他开始逐步形成独有的刚健、质朴、沉郁、悲慨的诗风。金亡前后的诗,融唐入宋,风格醇厚天然,既讲求意境,又不避议论。他的丧乱诗最能体现他激越而悲慨的风格。诗篇内容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如《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沉郁悲凉,直追老杜,堪称一代“诗史”。而晚年的元好问诗风趋于老成,语言更朴素,感情更深沉,消去了愤怒和激动。其写景诗,表现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脍炙人口。他的诗歌风格的变化和他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33]。

元好问之文继承唐宋八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为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其诗学上承东坡,好取具有风骨、摒除儿女之情的凌云健笔。对于华艳的南方文学较多贬抑[34]、对北方文学则颇有表彰[35]。特别是受到禅学的影响,力主“天成、自得、超然”的风格。[36][37]

今存词377首,艺术上以苏、辛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散曲仅9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续夷坚志》是现存为数不多的金代笔记小说。所编《中州集》及《壬辰杂编》,在今本《金史》中多采其说法。

注释

1.^ 1.0 1.1 在郝经撰写的《遗山先生墓铭》开头提到“岁丁巳秋九月四日,遗山先生卒于获鹿寓舍。”由这可知元好问的去世时间为丁巳年旧历九月初四。另外,根据丁巳条目中所换算的公元年份,只有1197年和1257年比较靠近其生存时代。万一,其卒年真的是1197年,那他要如何帮在元光二年(1223年)去世的刘景玄撰写《刘景玄墓铭》呢?故可确认其卒年于1257年。

2.^ 高桥幸吉 《元好问和元结》《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2期

3.^ 3.0 3.1 3.2 (元)脱脱,《金史·艺文下》元德明子好问

4.^ 王士祯《池北偶谈》曰:“金、元间有两郝天挺,一为元遗山之师,一为遗山弟子。”

5.^ 元好问,《遗山新乐府》卷一《摸鱼儿题序》:“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余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同行者多为赋诗,余亦有《雁邱词》。”

6.^ 《金史·元好问传》

7.^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台北:汉京文化,1992年6月。页714

8.^ 元好问,《示崔雷社诸人》

9.^ 元好问,《雪后招邻舍王赞子相饮》

10.^ 王玉声,《略论元好问的生平思想》,收录于《元好问研究论略》

11.^ 元好问,《与定庚辰太原贡士南京状元楼宴集题名引》:“抑将为奇士,为名臣,慨然自拔于流俗,以千载自任也。”

12.^ 元好问,《出京史院得告归嵩山侍下》:“从宦非所堪,长告欣得请”

13.^ 元好问,《除夜》,《遗山先生文集》卷八

14.^ 元好问,《长庆新仓记》,《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二

15.^ 元好问,《邓州新仓记》,《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三

16.^ 16.0 16.1 缪铖,《元遗山年谱汇纂》

17.^ 元好问,《孝女阿秀墓铭》:“年十三,予为南阳令,其母张病殁。”

18.^ 《孝女阿秀墓铭》:“开兴壬辰三月朔死。”

19.^ 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20.^ 刘祁,《归潜志》卷十一,《录大梁事》:“百姓食尽,无以自生,米升直银二两,贫民往往食人殍,死者相望,官日载数车出城,一夕皆剐食其肉净尽。缙绅士女多行于街,民间有食其子。”

21.^ 《金史》卷一一五:“时汴京内外不通,米升银二两。百姓粮尽,殍者相望,缙绅士女多行乞于市,至有自食其妻子者”

22.^ 刘祁,《归潜志》卷十一,《录大梁事》

23.^ 《金史》卷一一五,《完颜奴申传》《崔立传》

24.^ 炯范. 《历史的冲融》. 知书房出版集团. 2009. ISBN 9789579663953.,200-201页

25.^ 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录崔立碑事》

26.^ 元好问,《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27.^ 元好问,《癸巳五月三日北渡》

28.^ 元好问,《别李周卿》:“六年河朔州,动辄得谤讪”,元遗山集

29.^ 《元史》卷一六三,《张德辉传》:“与元裕、李冶游封龙山,时人号为龙山三老云”

30.^ 《元史》卷一六三,《张德辉传》:“壬子,德辉与元裕北觐,请世祖为儒教大宗师,世祖悦而受之”

31.^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2.^ 蔡厚示,《论元好问诗风的衍变》,文学遗产,1990年4期

33.^ 《金史·元好问传》称:“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

34.^ 如〈自题中州集后〉五首之一:“邺下曹刘气尽豪,江东诸谢韵尤高。若从华实论诗品,未便吴侬得锦袍。”

35.^ 如论诗绝句:“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对斛律金《敕勒歌》的颂扬。

36.^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台北:五南图书,1994年8月 ISBN 9571108889 页280-292。

37.^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页715-71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