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三期

2023-02-21 16: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三期

1、《公安派的文化阐释》,齐鲁书社,20032、《中国古代诗法纲要》,齐鲁书社,20053、《中国诗句法论》,齐鲁书社,20054、《道咸宋诗派诗人研究》(合作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莫友芝文学与文献学研究》(合作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6、《黔学论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7、《会山堂初集》(齐鲁书社,2015)8、《诗赋研究的语用本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晚明士夫禅学的典型个案》(《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2、《袁宏道:从性情到文学的自适》(《齐鲁学刊》2000年第1期)3、《大乘起信论的思辨结构》(《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4、《墨子散文之论辩》(《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5、《禅学的儒学虚化》(《学术探索》2003年第5期)6、《袁宏道:自然与理性夹缝中的自适人生》(《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7、《袁宗道:“稳实”掩盖的自适精神》(《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8、《从袁宏道〈广庄〉看庄、禅异同》(《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9、《古代文学教学:知性分析与文化关联》(《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10、《袁宗道文论:识见辞采的双向虚化》(《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11、《本然生命的伸扬:袁宏道的自然性灵论》(《学术探索》2004年第5期)12、《用事辨略》(《修辞学习》2004年第2期)13、《论属对》(《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14、《论脱化》(《长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5、《袁中道:性命忧惧与生死决心》(《华侨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16、《意境创造的诗法功用》(《齐鲁学刊》2006年第6期)17、《诗与骈文句式比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18、《中国诗的韵律节奏与句式特征》(《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4期)19、《古诗、乐府考辨》(《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1期)20、《郑珍诗与山谷诗学的关系》(《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21、《程恩泽诗论对郑珍的影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22、《诗道高雅的语用阐述》(《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23、《黄庭坚诗学与宋人诗话的论诗取向》(《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24、《乐府古辞与古诗十九首关系考辨》(《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1期)25、《集腋成裘,学林嘉音——从〈莫友芝年谱长编〉说开去》(《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26、《〈陌上桑〉拟作的主题演变》(《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27、《〈阳明先生集要〉点校评介》(《贵阳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28、《自然与工力:中国诗学的体用之思》(《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29、《郑珍〈说文逸字〉述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30、《郑氏字学抉要》(《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31、《郑珍为诗取径的主次分轨》(《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第4期)32、《莫友芝为诗路向的体制分殊》(《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33、《程恩泽诗宗韩、黄与道咸诗风》(《北方论丛》2011年第6期)34、《谢灵运诗赋的关联与分异》(《山西师大学报》2011年第6期)35、《马融文章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6期)36、《论汉代赋颂文体的交越互用》(《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37、《郑珍“学人诗”的学韩路向》(《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38、《汉赋“凭虚”论》(《文艺研究》2012年第1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5期转摘)39、《类推思维的文学推衍》(《文学评论》2013年第4期,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40、《“赋亡”:铺陈的丧失》(《文学评论》2015年第3期)41、《赋用联绵字字本位语用考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的介绍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创刊于1959年,由兰州交通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科学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期刊。

能给我一篇物流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吗

电子商务条件下我国企业物流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出现服务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一体化、国际化趋势,对传统物流观念、企业物流系统结构、物流运作方式、物料采购、客户服务、运输以及存货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提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物流模式,在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的同时,灵活运用自营物流、物流联盟模式或者多种模式共同发展,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联盟,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经济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场变革所产生的产业大重组,将把现代物流业提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物流是电子商务的瓶颈,也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和条件,没有物流的发展和支撑,电子商务将成为空中楼阁。但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给企业物流的发展带来新的课题,人类已经进入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企业必须顺应这—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企业物流模式。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其所创造的无与伦比的效率与价值,使得构建在互联网之上的电子商务应运而生,且发展强劲。 电子商务有着巨大的市场与无限的商业机遇,现实的和潜在的商业利润丰厚。根据美国朱庇特(Jupiter)研究公司的预计,未来五年里,B2B电子商务将会飞快成长,从2004年的336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6.3兆亿美元,整个经济中B2B电子商务所占比例将从目前的3%增至42%。在未来数年中,亚太地区的B2B电子商务市场(不包括日本)将占全球电子商务市场销售总额7.3万亿美元的13.6%。在2004年,亚太地区的电子商务企业将有91%的企业是以B2B模式运作,B2B交易网站将会成为市场主导。截止到 2004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9000万,网站数量达到65.2万个,网上购物成为时尚,用户使用电子银行在网上直接付款超过货到付款方式。易观国际《互联网研究系列报告——电子商务 (2004)》显示,我国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在2004年达到4400亿元, 2005年即增至6200亿元。 电子商务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商务活动的新模式,是21世纪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代表了未来商务的发展方向。电子商务的产生使复杂的多渠道的商品交易简单化、快捷化,减少了交易成本,简化了交易流程,提高了交易效率。电子商务是商业领域内的一次革命,而电子商务物流则是物流领域内的一次革命。要改变过去那种重商流、轻物流的思想,把物流提升到竞争战略的地位,注重社会电子化物流系统的发展。国家与企业共建电子化物流系统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电子化物流系统,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政府要在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保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通畅,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企业要投资于现代物流技术,要通过信息网络和物流网络,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提高竞争力。要吸引更多的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上网,通过上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促进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追求的目标。 但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是互联网对传统企业似乎是一种“中断的技术”,它将挑战企业现有的组织、生产流程及人员心态,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使拥有文化基础的传统企业很难接受它。 二是由于经营模式比较成熟,无法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很难迅速获得大额融资,使开展电子商务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 三是营销模式的改变。零售企业具有较好的商务经营和配送优势,精减库存和货架计划,但要完全适应网络零售环境下地域广泛、业务量小、送货上门的个性化营销的新型网络零售模式,还需要一个过程。 四是缺乏既懂商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且网络人才资本昂贵。 二、电子商务对企业物流的影响 1.电子商务条件下物流的特点 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有了一系列新特点: (1)服务化。现代物流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 (2)信息化。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3)自动化。核心是机电一体化,外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另外还可以提高作业能力,提高物流效率。 (4)智能化。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高层次应用。 (5)网络化。网络化也是信息化,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计算机通迅网络系统;二是组织网络化。网络化也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 (6)柔性化。柔性化是指根据顾客的需求灵活变化生产工艺,是以实现“顾客为中心”的理念而在生产领域提出来的。 (7)一体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物流内部、供应链之间以及企业与外界的物流联系更加紧密,更趋一体化。 (8)国际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国际物流必然迅速发展,也使企业物流的发展日趋国际化。 2.电子商务对企业物流的影响 电子商务条件下物流具有新的特点,将对企业物流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企业如何应用,建立一套适应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传统物流观念的影响。电子商务将改变人们传统的物流观念。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的商务活动,为物流创造了一个虚拟性的运动空间。在电子商务的状态下,人们在进行物流活动时,物流的各种职能及功能可以通过虚拟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种虚拟化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组合方式寻求物流的合理化,使商品实体在实际运动过程中达到效率最高、费用最省、距离最短、时间最少。 (2)对企业物流系统结构的影响。电子商务对企业物流系统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网上客户可以直接面对制造商并可获得个性化服务,故传统物流渠道中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中介将逐步淡出。 二是由于网上时空的“零距离”特点与现实世界的反差增大,客户对产品的可得性心理预期加大,导致企业在交货速度上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因此,物流系统中的港、站、库、配送中心、运输线路等设施的布局、结构和任务将面临较大的调整。 三是信息共享的即时性使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成为可能,故其组织结构将趋于分散并逐步虚拟化。当然,这主要是那些拥有品牌和产品在技术上已经实现功能模块化及质量标准化的企业。 四是大规模的电讯基础设施建设将使那些能够在网上直接传输的有形产品的物流系统隐形化。这类产品主要包括书报、音乐、软件等,即已经数字化的产品的物流系统将逐步与网络系统重合,并最终被网络系统取代。 (3)对物流运作方式的影响。首先,电子商务可使物流实现网络的实时控制。传统的物流活动在其运作过程中,不管是以生产为中心,还是以成本或利润为中心,其实质都是以商流为中心,从属于商流活动,因而物流的运动方式是紧紧伴随着商流来运动。在电子商务下,物流的运作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不仅决定了物流的运作方向,而且也决定着物流的运作方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通过网络上的信息传递,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物流的实时控制,实现物流的合理化。 其次,网络对物流的实时控制是以整体物流来进行的。在传统的物流活动中,虽然也有计算机对物流实时控制,但这种控制都是以单个的运作方式来进行的。而在电子商务时代,网络全球化的特点,可使物流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整体的实时控制。 (4)对物料采购的影响。企业在网上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从理论上讲具有无限的选择性,这种无限选择的可能性将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并带来供货价格降低的好处。但是,频繁地更换供应商将增加资质认证的成本支出,并面临较大的采购风险。所以,从供应商的立场来看,应对竞争的必然对策是积极地寻求与制造商建立稳定的渠道关系,并在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与制造商结成更稳固的战略联盟。同样,制造商也会从物流的理念出发来寻求与合格的供应商建立一体化供应链。作为利益交换条件,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对接,使供应商与制造商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5)对客户服务的影响。要求实现客户服务的个性化,只有当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实现了某种程度的个性化对称时,企业才能获得更多商机。这就要求企业网站的主页设计要个性化,要针对特定的客户群体;要求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进行不同的服务营销组合,实现企业经营的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要求企业对客户追踪服务的个性化。网络时代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增大了市场预测的离散度,故发现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的统计特征将主要依赖对客户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追踪等。 (6)对运输的影响。在电子商务条件下,速度已上升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物流系统要提高客户对产品的可得性水平,在仓库等设施布局确定的情况下,运输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7)对存货的影响。一般认为,由于电子商务增加了物流系统各环节对市场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可减少库存,节约成本,相应的技术手段也由看板管理(QIT)和物料需求计划 (MRP)等转向配送需求计划(DPR)、重新订货计划(ROP)和自动补货计划(ARP)等基于对需求信息作出快速反应的决策系统。但从物流的观点来看,这实际是借助于信息分配对存货在供应链中进行了重新安排。存货在供应链中总量是减少的,但结构上将沿供应链向下游企业移动,即经销商的库存向制造商转移,制造商的库存向供应商转移,成品的库存变成零部件的库存,而零部件的库存变成原材料的库存等等。 三、国外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物流解决方案 国外电子商务已非常发达,其电子商务条件下物流的解决方式以美国的物流中央化、日本的高效配送中心等最为典型: 1.美国——物流中央化。美国物流中央化的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体制,统一从整体进行规划管理的管理方式。在市场营销方面,物流管理含分配计划、运输、仓储、市场研究、为用户服务五个过程。在流通和服务方面,物流管理过程含需求预测、订货过程、原材料购买、加工过程,即从原材料购买直至送达顾客的全部物资流通过程。 2.日本——高效配送中心。物流过程是: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废物的再利用及生产资料的补足和再生产)。物流是非独立领域,受多种因素制约。物流(少库存多批发)与销售(多库存少批发)相互对立,必须利用统筹来获得整体成本最小的效果。物流的前提是企业的销售政策、商业管理、交易条件。 3.适应电子商务的一种全新的物流模式——物流代理.物流代理 (含义为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物流代理是“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所有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 从广义的角度与物流运行的角度看,它包括一切物流活动及发货人可以从专业物流代理商处得到的其他一些价值增值服务。提供这一服务是以发货人和物流代理商之间的正式合同为条件的。这一合同明确规定了服务费用、期限及相互责任等事项。狭义的物流代理专指本身没有固定资产但仍承接物流业务,借助外界力量,负责代替发货人完成整个物流过程的一种物流管理方式。物流代理公司承接了仓储、运输代理后,为减少费用的支出,同时又要使生产企业有利可图,就必须在整体上尽可能地加以统筹规划,使物流合理化。 四、电子商务条件下我国企业物流模式 根据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和电子商务条件下物流的特点,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企业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可采取的物流模式主要有: 1.企业自营物流模式。企业自营物流是指企业自身经营物流业务,组建全资或控股的子公司完成企业物流配送业务。 对于已开展普通商务的公司,可以建立基于Internet的电子销售商务系统,同时可以利用原有的物资资源承担电子商务的物流业务。拥有完善流通渠道包括物流渠道的制造商或经销商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比ISP、ICP或Internet经营者为从事电子商务而开辟销售渠道和物流系统更加方便。 国内从事普通销售业务的公司主要包括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制造商进行销售的倾向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得比较明显,从专业分工的角度看,制造商的核心业务是商品开发、设计、制造,但越来越多的制造商不仅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而且还有覆盖整个销售区域的物流配送网,国内大型制造商的生产人员可能只有3000-4000人,但营销人员却有一万多人,制造企业的物流设施普遍要比专业物流公司的物流设施先进。这些制造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原有的物流网络和设施支持电子商务业务,开展电子商务不需要新增物流、配送投资。对这些企业来讲,比投资更为重要的是物流系统的设计和物流资源的合理规划。 2.第三方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而发展,是指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而采用的一种全新的物流模式,又称物流代理,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第三方物流,且它的占有率与物流业的水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相关性。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一个约有 10-15年历史的行业。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服务发展的趋势所在,第三方物流作为我国物流业发展过程中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已经过近几年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1)物流业务的范围不断扩大。一方面,商业机构和各大公司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将运输、仓储等相关业务环节交由更专业的物流企业进行操作,以求节约和高效;另一方面,物流企业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拓宽业务范围,提供配套服务。 (2)提供客户定制的物流服务。很多成功的物流企业根据第一方、第二方的谈判条款,分析、比较自理的操作成本和代理费用,灵活运用自理和第三方两种方式,提供客户定制的物流服务。 (3)物流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三方物流已经成为适应电子商务的一种全新的物流模式。这种集成模式的发展,来自电子商务成功的经验,并加快了物流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3.物流一体化。物流一体化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它是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物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物流企业通过与生产企业建立广泛的代理或买断关系,与销售企业形成较为稳定的契约关系,从而将生产企业的商品或信息进行统一处理后,按部门订单要求配送到店铺。这种模式还表现为用户之间广泛交流供应信息,从而起到调剂余缺、合理利用、共享资源的作用。在电子商务时代,这是一种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物流配送模式,国内海尔集团的物流配送模式基本上达到了物流一体化模式的标准。 4.物流联盟模式。物流联盟 (Logistics Allianc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组织为实现特定的物流目标而采取的长期联合与合作,其目的是实现联盟参与方的“共赢”。物流联盟具有相互依赖、核心专业化及强调合作的特点,是一种介于自营和外包之间的物流模式,可以降低前两种模式的风险。物流联盟是为了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活动更好的效果而使企业间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企业之间不完全采取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不完全采取导致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只是在物流方面通过契约形式形成优势互补、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中间组织。联盟是动态的,只要合同结束,双方又变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单独个体。狭义的物流联盟存在于非物流企业之间,广义的物流联盟包括第三方物流,本文指的是狭义的物流联盟。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我国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物流模式。国际上流行的做法是电子商务企业将物流全部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我国则应在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同时灵活运用自营物流、物流联盟或者多种模式共同发展,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的主要栏目

交通运输工程土木与建筑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机电与动力工程环境科学工程基础科学经济学哲学等

陆新征的人物成就

主要著作1. 陆新征, 何水涛, 黄盛楠著, 超高车辆撞击桥梁上部结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2. 陆新征, 李易, 叶列平著, 混凝土结构防连续倒塌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3. 冯鹏, 陆新征, 叶列平著,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设工程应用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4. 陆新征,叶列平, 缪志伟编著, 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5. 江见鲸,陆新征,叶列平编著,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被引1038次)6. 叶列平, 孙海林, 陆新征著,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性能、分析与计算,科学出版社, 20097. 江见鲸 陆新征 江波编著,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设计(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江见鲸 何放龙 何益斌 陆新征编著,有限元法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他引3次) 主要期刊论文1. Lu XZ, Ye LP, Ma YH, Tang DY, Lessons from the collapse of typical RC frames in Xuankou School during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2, 15(1): 139-153.2. Li Y, Lu XZ, Guan H, Ye LP, An improved tie force method for progressive collapse resistance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1, 33(10): 2931-2942.3. Lu X, Lu XZ, Zhang WK, Ye LP. Collapse simulation of a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subjected to extremely strong earthquakes.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1, 54(10): 2549-2560.4. Tang BX, Lu XZ, Ye LP, Shi W, Evaluation of collapse resistance of RC frame structures for Chinese schools in seismic design categories B and 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11, 10(3): 369-377.5. Miao ZW, Ye LP, Guan H, Lu XZ, Evaluation of modal and traditional pushover analyses in frame-shear-wall structures,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1, 14(5): 815-836.6. Ye LP, Lu XZ, Li Y, Design objectives and collapse prevention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mega-earthquak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10, 9(2): 189-200.7. Godat A, Qu Z, Lu XZ, Labossière P, Ye LP, Neale KW, Size effects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strengthened in shear with CFRP strips, Journal of Composite for Construction, ASCE, 2010, 14(3): 260-271.8. Lu XZ, Chen JF, Ye LP, Teng JG, Rotter JM, RC beams shear-strengthened with FRP: stress distributions in the FRP reinforcement,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09, 23(4): 1544-1554.(被引3次).9. Ye LP, Lu XZ, Qu Z, Hou JQ, Distributed TLDs in RC floors and their vibrat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08, 7(1): 107-112. .10. Lu XZ, Teng JG, Ye LP, Jiang JJ, Intermediate crack debonding in FRP-strengthened RC beams: FE analysis and strength model, Journal of Composite for Construction, ASCE, 11(2), 2007, 161-174.(被引33次).11. Yuan H, Chen JF, Teng JG, Lu XZ, Interfacial stress analysis of a thin plate bonded to a rigid substrate and subjected to inclined lo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2007, 44(163): 5247-5271. (被引10次).12. Lu XZ, Jiang JJ, Teng JG, Ye LP,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debonding in FRP-to-concrete bonded joint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06, 20 (6): 412-424. (被引16次).13. Lu XZ, Jiang JJ, Ye LP, A composite crack model for concrete based on meshless metho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23(3), 2006. 217-232.(被引3次).14. Qazi AU, Ye LP, Lu XZ, Mechanism of passive control RC frame with high strength reinforcements and its potential benefits against earthquakes,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1(6), 2006, 640-647.15. Lu XZ., Teng JG., Ye LP., Jiang JJ. Bond-slip models for FRP sheets/plates externally bonded to concrete.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5. 27(6) . 920-937. (被引114次).16. Lu XZ., Ye LP., Teng JG., Jiang JJ. Meso-scale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FRP sheets/ plates bonded to concrete.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5. 27(4) . 564- 575. (被引38次).17. Soh CK., Liu Y., Dong YX., Lu XZ., Damage model based reinforced concrete element. ASCE Journal of Material in Civil Engineering. 2003. 15(4). 371-380. (被引5次).18. Lu XZ., Yang N., Jiang JJ.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for structure analysis in disaster.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04. 13 (5) . 597- 606. (被引2次).19. Zheng Y, Ye LP, Lu XZ, Yue Q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r the fatigue behaivor of steel plates strengthened with CFRP plate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324-325, 2006, 359-362.20. 陆新征, 施炜, 张万开, 叶列平, 马玉虎, 三维地震动输入对IDA倒塌易损性分析的影响,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1, 33(6): 1-7.21. 李易, 叶列平, 陆新征, 基于能量方法的RC框架结构连续倒塌抗力需求分析I:梁机制,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11): 1-8. .22. 李易, 陆新征, 叶列平, 基于能量方法的RC框架结构连续倒塌抗力需求分析II:悬链线机制,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11): 9-16. .23. 陆新征, 唐代远, 叶列平, 施炜, 我国7度设防等跨RC框架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1, 31(5): 13-20. .24. 冯鹏, 胡楠, 何水涛, 陆新征, FRP桥梁上部结构的撞击破坏实验研究,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1, (5): 24-28. .25. 陆新征, 马玉虎, 唐代远, 叶列平, 韩强, 汶川地震典型RC框架结构抗倒塌加固效果分析,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1, 28(2): 21-27. .26. 陆新征, 张万开, 卢啸, 柳国环, 超级巨柱的弹塑性受力特性及其简化模型,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7(3): 409-417. (被引2次).27. 李易, 陆新征, 叶列平, 陈适才, 钢筋混凝土框架抗连续倒塌机制研究, 建筑科学, 2011, 27(5): 12-18. (被引2次).28. 柳国环, 陆新征, 基岩地震谱与地震动位移输入的土–结构相互作用(SSI)计算模型改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 30(5): 884-892. .29. 陆新征, 卢啸, 张炎圣, 何水涛, 超高车辆撞击桥梁上部结构撞击力的工程计算方法, 中国公路学报, 2011, 24(2): 49-55. .30. 李易, 陆新征, 叶列平, 陈适才, 基于Pushdown分析的RC框架抗连续倒塌承载力研究,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7(1): 10-18. (被引2次).31. 施炜, 叶列平, 陆新征, 唐代远, 不同抗震设防RC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研究, 工程力学, 2011, 28(3): 41-48. (被引4次).32. 陆新征, 马玉虎, 陈浩宇, 周萌, 叶列平, 7度区典型框架教学楼抗震加强措施效果对比,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1, 31(1): 124-129. .33. 黄羽立, 陆新征, 叶列平, 施炜, 基于多点位移控制的推覆分析算法, 工程力学, 2011, 28(2): 18-23. .34. 卢啸, 陆新征, 叶列平, 石拱桥连续倒塌过程模拟及构件重要性评价,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0, 29(6): 25-30. .35. 张炎圣, 陆新征, 叶列平, 何水涛, 超高车辆-桥梁上部结构碰撞荷载精细有限元模拟与简化计算, 工程力学, 2011, 28(1): 116-123. .36. 陆新征, 林旭川, 叶列平, 李易, 唐代远, 地震下高层建筑连续倒塌的数值模型研究, 工程力学, 2010, 27(11): 64-70. (被引5次).37. 卢啸, 陆新征, 叶列平, 何水涛, 钢筋混凝土拱桥构件重要性评价及超载导致倒塌破坏模拟,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0, 19(3): 26-30. .38. 唐代远, 陆新征, 叶列平, 施炜, 柱轴压比对我国RC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影响,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0, 32(5): 26-35. (被引3次).39. 林旭川, 陆新征, 叶列平, 钢-混凝土混合框架结构多尺度分析及其建模方法, 计算力学学报, 2010, 27(3): 469-475. .40. 梁 益, 陆新征, 李 易, 叶列平, 江见鲸, 楼板对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的影响,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 36(2): 5-10. (被引2次).41. 叶列平, 林旭川, 曲哲, 陆新征, 潘鹏, 基于广义结构刚度的构件重要性评价方法,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7(1): 1-6. (被引4次).42. 陆新征, 叶列平, 基于IDA分析的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0, 32(1): 13-18. (被引14次).43. 叶列平, 陆新征, 李易, 梁益, 马一飞, 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连续性倒塌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 2010, 40(2): 1-7. (被引9次).44. 梁 益, 陆新征, 李 易, 叶列平, 国外RC框架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的检验与分析, 建筑结构, 2010, 40(2): 8-12. (被引10次).45. 甄伟, 陆新征, 张力, 北京汽车博物馆抗震性能弹塑性分析, 建筑结构, 2009, 39(12): 118-120. .46. 何水涛, 张炎圣, 卢啸, 陆新征, 某超高车辆撞落人行天桥事故的过程仿真与分析,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09, 27(6): 89-92. (被引2次).47. 陆新征, 张炎圣, 何水涛, 卢啸, 超高车辆撞击桥梁上部结构研究:损坏机理与撞击荷载, 工程力学, 2009, 26(sup.II): 115-125. (被引2次).48. 叶列平, 陆新征, 赵世春, 李易, 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研究——汶川地震极震区几个框架结构震害案例的分析, 建筑结构学报, 2009, 30(6): 67-76. (被引30次).49. 陈适才, 陆新征, 任爱珠, 江见鲸, 基于纤维梁模型的火灾下多层混凝土框架非线性分析, 建筑结构学报, 2009, 30(6): 44-53. (被引3次).50. 陆新征, 张炎圣, 黄盛楠, 董春, 基于非线性有限元和快速建模的桥梁承载力预测,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9, 28(4): 12-16. (被引5次).51. 陆新征, 张炎圣, 叶列平, 何水涛, 超高车辆-桥梁上部结构碰撞的破坏模式与荷载计算, 中国公路学报, 2009, 22(5): 60-67. (被引7次).52. 张炎圣, 陆新征, 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中的计算机仿真分析, 力学与实践, 2009, 31(4):110-112. (被引1次).53. 陆新征, 张新, 任爱珠, 张建平, 国际化、跨学科工科教学创新实践——斯坦福AEC Global Team Work 课程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4): 96-99. .54. 缪志伟, 吴耀辉, 马千里, 娄宇, 叶列平, 陆新征, 框架-核心筒高层混合结构的三维空间弹塑性抗震分析, 建筑结构学报, 2009, 30(4): 119-129. (被引12次).55. 林旭川, 潘鹏, 叶列平, 陆新征, 赵世春, 汶川地震中典型RC框架结构的震害仿真与分析, 土木工程学报, 2009, 42(5): 13-20. (被引27次).56. 缪志伟, 叶列平, 吴耀辉, 马千里, 娄宇, 陆新征, 框架-核心筒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及破坏模式分析, 建筑结构, 2009, 39(04): 1-6. (被引5次).57. 叶列平, 陆新征, 马千里, 程光煜, 宋世研, 缪志伟, 潘鹏, 屈服后刚度对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影响的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09, 30(2): 17-29. (被引5次).58. 陈适才, 陆新征, 任爱珠, 江见鲸, 火灾下混凝土结构破坏模拟的纤维梁单元模型, 计算力学学报, 2009, 26(1): 72-79. (被引6次).59. 林旭川, 陆新征, 缪志伟, 叶列平, 郁银泉, 申林, 基于分层壳单元的RC核心筒结构有限元分析和工程应用, 土木工程学报, 2009, 42(3): 51-56. (被引30次).60. 马千里, 叶列平, 陆新征, MPA法与Pushover法的准确性对比,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6(11): 121-128. (被引8次).61. 缪志伟, 叶列平, 陆新征,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8, 30(6): 41-48. (被引3次).62. 陆新征, 李 易, 叶列平, 马一飞, 梁益,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的研究, 工程力学, 2008, 25(Sup.2): 150-157. (被引25次).63. 叶列平, 曲哲, 马千里, 林旭川, 陆新征, 潘鹏, 从汶川地震框架结构震害谈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实现, 建筑结构, 2008, 38(11): 52-59. (被引63次) .64. 陆新征, 林旭川, 叶列平, 多尺度有限元建模方法及其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8, 25(4): 76-80. (被引13次).65. 曲 哲, 叶列平, 陈建飞, 陆新征, 复杂应力状态对混凝土梁外贴FRP 条带抗剪贡献的影响, 工程力学, 2008, 25(8): 127-132. (被引4次).66. 汪训流, 叶列平, 陆新征, 预应力筋粘结形式对框架复位性能的影响, 建筑结构, 2008, 38(8): 57-60. (被引1次).67.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 建筑结构学报, 2008, 29(4): 1-9. (被引100次).68. 叶列平, 曲哲, 陆新征, 冯鹏, 提高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思想与方法, 建筑结构学报, 2008, 29(4): 42-50. (被引72次).69. 马千里, 陆新征, 叶列平, 层屈服后刚度对地震响应离散性影响的研究, 工程力学, 2008, 25(7): 133-141. (被引1次).70. 叶列平, 陆新征, 马千里, 汪训流, 缪志伟, 混凝土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模型、方法及算例, 工程力学, 2006, 23(sup. II): 131-140. (被引85次).71. 缪志伟, 陆新征, 王载, 黄盛楠, 叶列平, 某钢框架偏心核心筒弹塑性分析,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8, 34(3): 5-10. (被引4次).72. 叶列平, 程光煜, 陆新征, 冯鹏, 论结构抗震的鲁棒性, 建筑结构, 2008, 38(6): 11-15. (被引23次).73. 张正威, 宋二祥, 陆新征, 陈肇元, 核爆冲击波作用下空心砌块墙对主体结构的作用, 工程力学, 2008, 25(5): 73-78. (被引5次).74. 马千里, 叶列平, 陆新征, 缪志伟, 采用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方法对RC框架结构推覆分析侧力模式的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08, 29(2): 132-140. (被引30次).75. 陈适才, 任爱珠, 王静峰, 陆新征, 钢筋混凝土楼板火灾反应数值计算模型, 工程力学, 2008, 25(3): 107-112. (被引6次).76. 陈适才, 任爱珠, 陆新征, 火灾下空间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反应分析与模拟, 自然灾害学报, 2007, 16(6): 88-92. (被引10次).77. 缪志伟, 马千里, 叶列平, 陆新征, Pushover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研究,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8, 30(1), 55-59. (被引24次).78. 缪志伟, 陆新征, 李易, 叶列平, 基于通用有限元程序和微平面模型分析复杂应力混凝土结构,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4(1), 49-53. (被引5次).79. 叶列平, 陆新征, 滕锦光, 陈建飞, FRP片材加固混凝土梁剥离承载力计算及设计, 建筑结构, 2007. 37(12): 79-82. (被引11次).80. 汪训流, 陆新征, 叶列平, 变轴力下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分析, 工业建筑, 2007. 37(12): 71-75. (被引8次).81. 汪训流, 陆新征, 叶列平, 往复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数值模拟, 工程力学, 2007, 24(12): 76-81. (被引35次).82. 缪志伟, 陆新征, 叶列平, 姚震宇, 高强配筋剪力墙框-剪结构的地震行为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7, 24(4): 17-21. (被引11次).83. 梁益, 陆新征, 李易, 叶列平, 江见鲸, 3层RC框架的抗连续倒塌设计,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8(6): 659-664. (被引33次)84. 陆新征, 叶列平, 江见鲸, 张炎圣, 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大型高架桥梁破坏模拟, 工程抗震与改造加固, 29(3), 2007, 1-5. (被引8次).85. 张炎圣, 陆新征, 宁静, 江见鲸, 超高车辆撞击组合结构桥梁的仿真分析, 交通与计算机, 25(3), 2007, 65-69. (被引17次)86. 陆新征, 张炎圣, 江见鲸, 基于纤维模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爆破倒塌破坏模拟, 爆破, 24(2), 2007, 1-6. (被引21次)87. 陆新征, 张炎圣, 宁静, 江见鲸, 任爱珠, 超高车辆与立交桥梁碰撞的高精度非线性有限元仿真,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20(1), 2007, 29-34. (被引23次).88. 汪训流, 叶列平, 陆新征, 往复荷载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数值模拟,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8(6), 2006, 25-29. (被引8次)89. 黄盛楠, 叶列平, 陆新征, 冯鹏, 杨才千, 吴智深, CFRP预警传感器的研究,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5), 2006, 810-814. (被引2次)90. 陆新征, 叶列平, 陈建飞, 李天虹, 混凝土梁外贴FRP抗剪加固承载力计算, 建筑结构, 36(9), 2006, 31-36. (被引7次)91. 门俊, 陆新征, 宋二祥, 陈肇元, 分层壳模型在剪力墙结构计算中的应用, 防护工程, 28(3), 2006, 9-13.92. 叶列平, Qazi AU, 马千里, 陆新征, 高强钢筋对框架结构抗震破坏机制和性能控制的研究,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8(1), 2006. 18-24. (被引29次)93. 陆新征, 陈勇. 某特大型筒仓侧壁压力有限元分析, 山西建筑, 32(2), 2006. 1-2 (被引9次)94. 陆新征, 缪志伟, 江见鲸, 叶列平. 静力和动力荷载作用下混凝土高层结构的倒塌模拟, 山西地震, 126(2), 2006, 7-11. .(被引38次)95. 陆新征, 叶列平, 滕锦光, 庄江波.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建筑结构学报. 2005. 26(4). 10-18. (被引75次)96. 陆新征, 滕锦光, 叶列平, 江见鲸. FRP加固混凝土梁受弯剥离破坏的有限元分析.工程力学, 23(6), 2006, 85-93. (被引30次)97. 陆新征, 叶列平, 滕锦光, 庄江波, 江见鲸.FRP片材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精细有限元分析. 工程力学. 23(5), 2006, 74-82. (被引22次)98. 陆新征, 谭壮, 叶列平, 江见鲸.FRP布-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工程力学. 21(6). 2004. 45-50. (被引53次)99. 张子潇, 叶列平, 陆新征.U型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剪剥离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工程力学. 22(4). 2005. 155-162. (被引33次)100. 陆新征, 娄鹏. 宋二祥等. 润扬长江大桥北锚特深基坑支护方案安全系数及破坏模式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23(11).1906-1911 (被引19次)101. 宋二祥, 娄鹏, 陆新征等.某特深基坑支护的非线性三维有限元分析. 岩土力学. 2004. 25. (4). 538-543. (被引93次)102. 陆新征, 江见鲸.利用无网格方法分析钢筋混凝土梁开裂问题. 工程力学. 2004. 21(2). 24-28.103. 陆新征, 江见鲸.考虑不同破坏模式的二维混凝土本构模型.土木工程学报. 2003. 36(11). 70-74. (被引31次)104. 陆新征, 江见鲸.利用ANSYS Solid65单元分析复杂应力条件下的混凝土结构. 建筑结构. 2003. 33(6). 22-24. (被引459次)105. 陆新征, 宋二祥, 吉林等. 某特深基坑考虑支护结构与土体共同作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岩土工程学报. 2003. 25(4). 488-491 (被引111次)106. 陆新征, 江见鲸. 抗爆门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动力数值模拟. 防护工程. 2003. 25(1). 14-17. (他引7次)107. 陆新征, 冯鹏, 叶列平. FRP布约束混凝土方柱轴心受压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土木工程学报. 2003. 36(2). 46-51. (被引130次)108. 陆新征, 江见鲸. 世界贸易中心飞机撞击后倒塌过程的仿真分析. 土木工程学报. 2001. 34(6). 8-10. (被引131次)109. 陆新征, 江见鲸, 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双向楼板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东南大学学报. 2002. 32(5). 706-709. (被引21次)110. 陆新征, 江见鲸, 利用斜支撑提高异型柱框架结构抗扭性能的研究, 工业建筑. 2002. 32(6). 39-41. (被引28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