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国际热点问题论文2018

2023-02-21 14: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国际热点问题论文2018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的想知道,社会热点的 作文素材 及评论有哪些的,我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点新闻事件
1、中国人民银行3月21日宣布,自4月9日起,将在天津市、山西省、福建省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开展失效居民身份证信息核查试点工作;在上海市、福建省、深圳市、珠海市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开展非居民身份证件信息核查试点工作。

人民银行表示,下一步将总结试点经验,不断扩大联网核查业务范围,提升系统运行能力,逐步将试点推广到全国。

2、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等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对婚姻登记中的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开展联合惩戒,婚姻登记严重失信当事人将面临14项联合惩戒措施。

婚姻登记中使用虚假材料、作虚假声明或故意隐瞒信息严重损害对方合法权益者将被民政部门列入严重失信名单。

失信当事人将被限制招录为国家公职人员,限制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限制担任国有企业高管,已担任相关职务的,提出其不再担任相关职务的意见,同时限制其参与相关行业的评先、评优。

此前已有贵州、湖北等多省份建立婚姻登记失信“黑名单”,当事人在申请救助、银行贷款、乘坐飞机高铁等多方面受到影响和限制。

我推荐: 国内热点新闻事件及评论
社会最新时事新闻
5月1日起,9种失信行为限乘飞机一年

4月18日,中国民航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在民航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意见》包括六部分内容,对限制乘坐民用航空器的人员范围、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名单的移除、权利救济和相关宣传等事项进行了规定,旨在加强民航安全体系建设和信用文化建设,规范民用航空活动秩序,对民航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广大民航旅客出行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环境方面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据颜明池介绍,《意见》规定,对在机场或航空器内实施下列9种行为的旅客采取限制乘坐民用航空器的措施:一是编造、故意传播涉及民航空防安全虚假恐怖信息的;二是使用伪造、变造或冒用他人乘机身份证件、乘机凭证的;三是堵塞、强占、冲击值机柜台、安检通道、登机口(通道)的;四是随身携带或托运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危险品、违禁品和管制物品的;在随身携带或托运行李中故意藏匿国家规定以外属于民航禁止、限制运输物品的;五是强行登占、拦截航空器,强行闯入或冲击航空器驾驶舱、跑道和机坪的;六是妨碍或煽动他人妨碍机组、安检、值机等民航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实施或威胁实施人身攻击的;七是强占座位、行李架,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故意损坏、盗窃、擅自开启航空器或航空设施设备等扰乱客舱秩序的;八是在航空器内使用明火、吸烟、违规使用电子设备,不听劝阻的;九是在航空器内盗窃他人物品的
国内新闻热点
国际金融危机十周年反思

发达国家民粹主义盛行,保守政策增多增强,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最大后遗症之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占领华尔街”运动曾一度波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只是当时还停留在民间层面。经过近十年的积累,民粹主义上升到国家层面,开始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从柏林墙倒塌到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历经了一个期。一方面全球经济秩序从“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转向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另一方面,伴随高速经济增长,全球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与此同时,以“华盛顿共识”为主导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所引发的后果之一是,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劳动所占份额不断下降,收入不平等状况急剧恶化。

收入分配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之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显现出来,根本原因是经济停滞或增速放慢。在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做大蛋糕的过程,但随之而来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停滞使分配问题成为焦点。尤其是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救助或纾困措施直接刺激了反全球化的浪潮。

社会热点论文,1500字

写作思路:可以从自身发展以及社会行业发展来看待考研与就业的问题,中心要明确,语言要符合逻辑等等。

正文:

考研的主力军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许多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认为自己并未学习到太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还不具备当前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所要求的工作能力,或是对已经找到的工作还有诸多不满,因此他们不愿急于就业,想通过考研的方式,在校园中继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延缓择业就业的时间。这也是较多大学生选择考研的一个原因。

“研究生学历就是我们在求职时候的一块敲门砖。”在长安大学读研究生一年级的刘洋对记者说。两年前,刘洋本没有读研究生的打算,但大四求职时屡屡碰壁,他意识到了研究生学历的重要性,于是全力备考,在去年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但刘洋的研究生同学马倩倩则是一心想走科研路。马倩倩来自该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她在本科阶段就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全面,因此选择继续读研究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术殿堂,也更希望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获得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资格。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调查显示,在选择研究生类别时,学生报考专业型硕士的意愿更高,达到56%。专业型硕士也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考生选择专业型硕士的原因,首先是可以获得更多专业技能,其次是由于难度低于学术型硕士,第三是因为学制时间短。

周明是陕西师范大学的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本已经工作的他,去年又选择重返校园读研。“我来读研究生的原因很简单,工作了几年想要升职,但学历不够用,所以考了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多拿个学历,为以后做准备。”周明对记者说。

眼下,有的学生认为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就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于是在大学期间把考研作为唯一目标而选择考研;有的学生其实并不想读研究生,但受到“总归要有研究生学历”的影响而盲目跟从,导致读研就冲着一纸文凭而去。

西北大学研究生徐红晓对记者表示:“作为过来人,我还是建议大家不要先着急去盲目地选择考研或工作。要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结合行业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再确定是要考研还是工作。考研是否有利于就业,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就业还是考研,都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看清自己的位置。”考研这个过程十分枯燥,需要承受的压力也很大,考研与就业也并没有最佳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选择。

“我原本也想通过考研来弥补自己本科学历的不足,但是考虑再三,还是选择了就业。”提起考研,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大四学生尹雨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大一进校我就想考研究生,也一直坚定信心,一定要考上。但是由于对各个行业并不了解,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读什么专业的研究生,就一直没有定下来。”

其实,像尹雨这样只是有着考研的想法,但具体实施起来又感觉无从下手的人很多。后来尹雨觉得古代文学这个专业不错,自己又有兴趣,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决定报考南京师范大学的古代文学专业。

可这时,一年一度的“金九银十”企业招聘会走进了学校,尹雨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招聘会,居然幸运地拿到了美的集团的入职通知。在征求了众多亲戚、师长和朋友的意见,查询了相关资料后,她觉得这份工作确实很适合自己,对以后的发展也很有帮助,就放弃了继续考研的想法。

在民间关于最难的“六大考试”中,排名法考和高考之后的考研,尽管总人数远远低于中考和高考,影响力却在逐年递增。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每年全社会围绕考研的人数变化、题目难易、热门行业等话题,乃至猜题、培训、资料、复习等“考研生态链”,总会形成多波次关注的热点。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19年考研报考人数达290万人,比2018年激增52万人,增幅达21.8%,创历史新高。单从报名人数增长的幅度来看,这确实是一大新闻。然而,倘若以为这其中“虚火重”“泡沫多”,显然是没有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这一变化。

理论上,影响我国研究生总人数变化的因素有人口基数、人均GDP以及高等院校数量等。一般认为,影响我国研究生总人数的最直接因素,是个人的高薪资待遇、高品质生活这些内在需求和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要求,在更高学历方面构成叠加,进而在考研这个环节形成“风景线”。也就是说,在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和招生总人数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考研大军总量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一定意义上,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制造业第一大国和人口第一大国,在消费电子产品、通信设备、高速列车、物联网、芯片、软件等方面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实力,在电动车、风机、核能、太阳能光伏、节能产品等方面早已跻身大国之列,综合看,我们的研究生总人数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

以美国为例,自2000年以来,美国25岁及以上人口中,最高学位为硕士的人数翻了一番,达到2100万人。在美国成年人口中,13.1%的人拥有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我国的研究生总量占人口的比例大概在0.5%至0.55%之间。如果把考研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大视野下,全社会仍然需要为此付出巨大努力。

至于说到该不该考研和考什么专业?是为了学术研究还是为了薪资待遇?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梦想?在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向全球产业链的上游转移过程中,在知识成为社会治理以及文明进步的一个亮点之时,考研,无疑也是个体磨炼提升自己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考规模较上年增加52万人,增幅达21.8%。考研这一话题的热度也随之一升再升,不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在职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近日,记者就如何理性看待“考研热”,分别专访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副院长芮小河和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杜波。

芮小河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育高层次人才,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目前,世界各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许多国家已经放宽研究生教育的准入条件,以此来吸引和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在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既顺应了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同时,近年来专业型硕士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多,体现出考生心态由单纯追求理论研究学习向注重应用实践能力的转变,促进了以职业应用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定向培养了高层次人才。专业型硕士的热度升高,也表明越来越多的考生明确了研究生教育的意义。

芮小河说,大学毕业生考研大多是为了提升自身价值,想让日后的求职之路更加平坦广阔,但其中也不乏存在逃避就业压力、盲目跟风等消极原因。大学老师应该从自身的经历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观”,并根据学生的资历及个性特点,合理指引他们认识自身的优点劣势,规划出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

研究生教育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提升学术和应用能力,而不是单纯为自己“镀金”。研究生学习阶段更加依靠自主学习,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便是获得了硕士学位,也无法提升自身竞争力,仍会遭遇就业难题。

芮小河从高等教育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考研热度的上升也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研究生教育资源缺乏、培养模式不完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急需正视与解决。同时,如何增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培育高质量的研究生、更好贴合科技创新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促进产学研更好地合作发展,都将是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首要思考的问题。

考生应该冷静看待考研,结合自身的特点与需求,理智决定是否走上考研之路,选取合适的学位类型。高校也不能因为考研人数增多,盲目放宽准入条件或缩减招生规模,而应该反思教育活动开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积极应对解决。

杜波认为,大学生选择考研或者就业,抑或是选择未来从事哪个行业,其实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判断。正因为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每个人所走的道路才会各有差异。

杜波希望大学生如果在就业还是考研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时,最好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自己考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拿一个文凭还是真心觉得自己想要通过继续学习来弥补和提升自己的不足?第二,自己未来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样的,是否需要通过读研究生来支撑才能得以实现?第三,自己是否喜欢读书、读文献,喜欢思考问题?当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后,自然就会清楚自己的选择了。

其实,选择就业或是考研都需要与自己未来的长期目标相匹配,而长期目标又最好和自己的性格爱好相吻合。

当今世界有哪些焦点问题,请结合某个焦点谈谈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逐步向全面小康社会前进的步伐。但是也会产生一些社会热点话题,面对现今存在的五大热点争议性问题,你都知道哪一些呢?

扩大内需,力争“保八”,随着当年那场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由之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改变为扩内需、保增长的新兴经济政策。一方面是要建立同通畅的融资多元化渠道,二是发挥民间商业信贷的活力,实现中国GDP水平同比增长率,只有促进经济增长,才能够环节就业压力和社保等社会矛盾。

就业安置,任务艰巨。随着社会农民工的大幅度人口增加以及失业人口的增长、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多重困境。目前国家正在倡导大学生创业思想的改革,以及对农民工的安置都有相适应的政策措施。

医疗改革,稳步推进。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热点问题。在今年的卫计委发布的新闻公告中,明确指示改革的方向主要包括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等14个政策文件,并明确了牵头责任部门。同时,为保证工作进度,对每个政策文件的完成时限提出了具体要求。

教育改革,体制创新。教育,不见关乎百姓民生问题,而且也是关系中国未来公民社会的成长。在2018年将会有部分农村地区取消九年义务教育实行15年免费教育,目前享受九年义务的学生可以享受到两免一补的政策,即免受学杂费和免教科书费,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还能享受到生活补贴。对于高科制度将会采取文理不分科的制度方案,针对大学生的考试制度将有所改变,不再实行补考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目前针对于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不见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后来经过国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加大力度建设环保问题的措施之中,环保措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是目前环保困境虽然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切不可因为保增长、保就业而重蹈覆辙。

:中国在“全球治理”的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论文?

新中国成立后,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地位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转变,梳理总结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经验,对于更好地认识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中国应以中国特色全球治理观为全球治理理念赋予新的内涵,并进一步推动中国全球治理方案的有效落实: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等新机制、新平台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提升全球治理的议题设定能力,将全球治理领域的新问题新挑战转化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全球治理议题;强化全球治理的资源整合能力。

扩展资料

中国改革开放是成功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这次调查是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凯度集团合作开展的第六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调查在全球22个国家同步展开,受访者达1.1万人。

与以往相比,本次调查新增人类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40周年等热点话题,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与影响力、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国际形象与传播。

调查显示,中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内政外交受好评。2018年,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2分(10分制),延续了近年来小幅稳定上升的趋势。海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印象仍然好于发达国家,且今年提升0.2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国内治理的表现得分分别为6.4分和6.3分。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中国的全球治理贡献度、国内治理表现的评价高于总体水平。

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是成功的,且对全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了解改革开放的海外受访者中,62%的受访者认可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74%的发展中国家受访者认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意义。很多受访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具有积极影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中,科技(63%)、经济(60%)、文化(53%)是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3个领域,认可度均超过五成。在中国科技成就的认知度中,高铁技术在海外的认知度最高,其次是超级计算机和载人航天技术。

与2017年调查相比,海外受访者对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各领域的期待均有所提升。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最期待中国在全球治理发挥更大作用的领域是经济(61%)和科技(59%),发达国家受访者最为期待的领域是科技(42%)和文化(39%)。

65%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持续增强。

调查显示,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仍是海外民众对中国的突出印象。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选择此选项的比例超过发达国家,达到62%。海外受访者认为,中餐(55%)、中医药(50%)、武术(46%)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3个方面。

普遍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接近半数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为全球治理作出更多贡献。65%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会持续增强。

六成左右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其中,海外受访者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的积极意义的比例最高,达62%。比较而言,海外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认同该理念具有积极意义的比例更高。

认可“一带一路”倡议对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积极意义。调查显示,海外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积极意义更认可。海外受访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认知度达到20%,在印度、日本、意大利等国家达到40%及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8至2020,中国在处理国际争端中的做法?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记者郑汉根)9月21日是“国际和平日”。国际和平日由联合国大会于1981年设立。2001年,联合国大会一致决定将这一天作为非暴力和停火的日子。联合国请所有国家和人民在这一天停止敌对行动,通过与和平相关主题的教育和公众认识活动来纪念这个日子。
作为当今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中国一贯秉持以和为贵理念,与国际社会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

9月15日,在黎巴嫩南部的辛尼亚村举行的联合国地雷行动中心扫雷排爆考核中,考官向中国维和多功能工兵官兵进行示范讲解。新华社发(孔康谊摄)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促进世界和平注入强大动力。有着14亿多人口的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地区和全球安全的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2015年宣布裁减军队员额30万。中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积极参与国际军控和防扩散进程。作为一个坚定追求世界和平的大国,中国愈发展,国际影响力愈提升,就愈能为世界和平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国与各国携手共同发展,不断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力量。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中国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努力缩小南北差距,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独立自主和多元化发展。中国推动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核心位置,推动制定和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与伙伴国家持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助力沿线各国发展提供巨大的中国机遇,为全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推进国际维和事业。中国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自1990年以来,中国军队累计参与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4万余人次。“中国蓝盔”优秀的素质、严明的纪律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让-皮埃尔·拉克鲁瓦说,中国在提高维和影响力和绩效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在国际上,中国被广泛赞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
中国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为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提供建设性方案。中方一贯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全面发展与周边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致力于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中国积极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在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巴以冲突、叙利亚问题、阿富汗问题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的大幅“和”字曾让海内外观众印象深刻。和平、和睦、和谐,是融入中国人血脉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精神追求。如今,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肯尼亚国际关系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认为,中国的和平理念一直体现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需要的一股和平的力量”。泰国前国会主席颇钦·蓬拉军赞赏中国“已成为推进全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放眼当今世界,局部战争与流血冲突仍时有发生,众多无辜民众在硝烟中丧生,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尽管面临各种全球性挑战,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展望未来,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事业不懈努力,让和平的阳光照亮世界更多的角落。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