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2023-02-21 08: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餐桌礼仪和西方餐桌礼仪进行比较,旨在更深了解餐桌礼仪,以便顺利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餐桌礼仪;中西方差异

引言 【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以防止失礼于人。本文按照进餐的顺序,分别指出中西方不同的用餐的礼仪。】

正文

在精神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不管是在商业洽谈,或是朋友的聚会中,我们都意识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至关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是一个门槛,它是我们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试金石。

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顺序是有外向内的,所以,他的摆放也是有外向内的。它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食盘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叠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盘里。面包盘放在左手,上面的黄油刀横摆在盘里,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档的餐厅餐巾往往叠得很漂亮,有的还系上小缎带。注意,别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脸。

这样看来,西餐中的餐具摆放是很有讲究的,所以我们用餐的时候绝对不能失礼。要严格按照餐具的摆放进行用餐。

第四,从进餐时的礼节看差异。

一般中国人吃饭也很有讲究。

首先在进餐时,要先请客人,若站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着东西,切记,不要说话,以免喷出饭粒,造成尴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个人一个盘子,就不存在夹菜的问题,但是他们一般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说话,所以吃东西时尽量的不说话的,只有在吃甜点的时候,可以聊一些,轻松地话题。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复杂,如果弄错了餐具也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这样的:菜盘两边如摆放了几副刀叉,应先用最外边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会将菜盘与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几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则用途不同。

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这里,总结一点小经验,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礼仪,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别人做一步,你跟着学,看着别人怎么做,这样至少不会出差错。

基本上你学会了这些,一般用餐都不会太失礼。

结论 【礼仪虽有差异,但是没有高低贵贱,只有我们学好这些用餐的礼仪规则,才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如鱼得水。】

聚餐成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饭菜质量的好坏,而且取决于聚餐的气氛,在聚餐中客人们可以互相交谈,相互理解,因此就要安排合适的座次。不管是正式宴会还是家庭聚餐,安排恰当的座次都非常重要。合理安排座次要考虑性别、年龄、职业、客人的地位以及客人与主人的关系。由于文化及风俗习惯的不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座次也存在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产生的原因

餐桌的座次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体现出人们的社会地位及背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其影响因素有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科学和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系以及地域风俗习惯。这些因素也是中西方座次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自古就非常注重礼仪。各种礼仪也反映出社会成员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较低,在一些大的家庭聚餐中妇女不允许在餐桌就坐。然而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社会地位也是平等的,体现在座次上也亦如此。中国的社会以家庭为基础,崇尚孝顺感恩父母,因此在中国家庭中父母拥有绝对核心地位,因此年长者或家庭地位高的人居首席。与中国家庭不同,西方推崇独立自主的家庭观念。在这种家庭观念的影响下,孩子和父母可以平等的讨论问题、交换意见。在西方餐桌座次中,位居首席的不是年长者而是主要客人,即使有时主要客人为年轻人。西方的餐桌座次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宫廷礼仪。那时,座次反映了人们的阶层和地位以及在宫廷从事的职务。

二、国际惯行的餐桌座次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存在餐桌座次差异,国际上也有惯行的餐桌座次礼仪。男士不能先于女士入座,要等女士和老人落座后方可入座。入座时男士应照顾女士和老人入座。离主人坐得越近的客人社会地位越高,客人的座次高于亲友的座次,年长者高于年轻者,国际友人高于本国客人。

三、中西方不同场合餐桌座次的差异

年长者或主要客人不一定总是坐主位,在特定场合中,谁是核心谁位居主位。因此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座次安排。由于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在不同的场合中中西方的餐桌座次也存在差异。

(一)大型家庭聚会或正式宴会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

在正式宴会中,最好在邀请卡或座位席上清楚的标明姓名及座次,入席时由邀请方中的一人引领,这样客人才能顺利的找到位置落座,避免尴尬,同时也会为这次宴会留下美好的印象。

西方古典的餐桌座次要求极其严格。男女客人应该一男一女交叉而坐,夫妇包括主人夫妇不能坐在一起,兄弟姐妹、母子、父女也不能邻座。已经相互认识的客人不能安排在一起。外国客人应该被安排在能用其语言沟通的客人旁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使客人们更好的交流沟通,结识更多新的朋友。在西方餐桌座次中艺术家拥有较高的特权,许多邀请者会给他们安排比传统的等级座次更高的席位。总之在安排座次时要考虑客人们之间更好的相互融合,要将那些对彼此很感兴趣并且有共同话题的客人安排在一起,使宴会的气氛更加愉悦。具体的西方传统餐桌座次为:地位最高的男客人通常坐在女主人左边,地位最高的女士坐在男主人的右边,地位次之的男士居于女主人的右边,而男主人的左边坐地位次之的女士。以此按照客人的身份来安排座次,男女叉开而坐,女士的位置地位通常高于男士。

现在中国正式宴会的餐桌座次也有一些发展演变,一方面继承了一些传统礼节,另一方面也借鉴了国际的礼仪文化。中国餐桌座次主要遵从四个原则:居中为上、以右为上、面门为主、各桌同向。“居中为上”是指许多桌子摆放在一起时,位于中心的桌子居主位,主要客人应坐主位桌。“以右为上”意思是一张桌子上右边的位置地位高于左边。“面门为主”即面朝门的座位是主位,首要客人应坐于此位。“各桌同向”是指每张桌子的主位朝向相同。具体的餐桌座次为:首要客人居于主位面朝门,女主人坐其左边,男主人坐其右边。当邀请方有人地位高于首要客人,地位高者居首位,主人坐其左边,首要客人坐其右边。

(二)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

西方在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主要原则是便于客人相互更好的交流,认识新朋友。男士和女士通常花插坐。长方形桌子主人夫妇一般坐在朝门的桌子末端,年轻人位于桌子尾部。如果有新认识的情侣不愿分开坐,可以向主人提出。小孩子最好在有老人的监护下另外安排一桌。

中国在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是,年长者居于面朝门首位,其他人以家庭为单位分别坐在年长者两侧,地位越高的人离首位越近,年轻者一般位于桌子末端背对门而坐。也有一些家庭聚餐中,男士喝酒,因此男士坐一侧,女士坐一侧,分别位于首位两侧。

四、中西方餐桌座次比较

通过对不同场合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

(一)西方餐桌座次中女士地位较高,男士会先等女士落座后方可入座

座次以左为上,首要客人应坐在女主人左边,并照顾她落座。而在中国餐桌座次中,男士的座次地位较高于女士。

(二)首要客人在西方餐桌座次中居首位,即使有其他客人比首要客人年长

然而中国餐桌座次崇尚尊老,年龄最长者或地位最高者通常坐在首位,遵从“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

(三)中国的餐桌座次中,夫妇双方挨着坐在一起

而西方正式宴会中,夫妇不能邻座,男士和女士交叉而坐,地位高的男士位于女士左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崇尚简单自然。一些复杂的餐桌座次也随着时间慢慢消失,而在一些场合也会有新的座次产生。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尴尬和误解,人们通常会遵从国际惯例上的餐桌座次。我们应该了解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掌握国际通行的餐桌座次,才能在宴会中合理安排客人,使宴会气氛更加愉悦,客人也可以更好的相互交流,才能最终达到交际目的。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餐使用筷子,西餐使用刀、叉,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的差异。在使用餐具时中西方均有不同的规范。吃中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吃西餐时,如手里拿着刀叉切勿指手画脚。说话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子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捡拾。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时,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的差异。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地享受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静静地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多多包涵”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分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避免用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地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分析论文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分析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分析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

餐桌礼仪

[Abstract] Using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ishes difference table manners, seating arrangements for differences, cultural differences dining atmospher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table in terms of the four word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o illustrate adhere to their own fine cultural tradition, to adopt an objective, tolerant, respectful attitude towards other culture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properly and appropriately carried out communic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 table manners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 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 “多多包涵”、 “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 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 Can I add some 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五、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92-127.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2003.12:109.

中英餐桌礼仪文化差异400字作文

中英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餐桌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很好地加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关系,但是在双方初次见面或者半熟不熟的情况下,礼仪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正式的场合中。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首先食物和餐具就有很大的不同;其次不一样的是人们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笔者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使读者对中英餐桌礼仪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
一、食物与餐具
餐具是由食物决定的,食物是由地理决定的。中国食物多以五谷杂粮为主,牲畜多以劳动力的形式而存在,因为中国人口比较密集,地理上不适合放牧业,而五谷没有肉食鲜美,所以中国人在烹调上下功夫来满足味蕾。烹调过后的食物因为发烫和柔软不适合手抓,所以中国人发明了筷子。司马迁在《史记�9�9宗微子世家》中记载道“纣为象箸”,可以推导出远在商朝,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
英国有发达的畜牧业,这是因为当地的海洋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作为典型的西方国家,西餐以肉食为主,肉食需要切割,所以英国人多使用刀叉。无论中国还是英国,正确地使用餐具都是餐桌礼仪的第一步。
中国人看重人伦,在餐桌上表现为对老人的敬重上。如果餐桌上有一道鱼,那么鱼头就应该对着老人摆放,表示老年人是德高望重的。在座次方面,老人是坐在上座的,老人的对面则由地位最低的人坐。在老人动筷子之前,大家都是不能夹菜的,食物的第一口由老年人来品尝,这是中国人的尊老敬老的表现。如果餐桌上没有老人,则推崇主人,尊重主人,这是中国人的为客之道。而主人一般会殷勤地招待客人,亲手为客人加食物,这是彼此关系好的表现,也是身为朋友的荣耀。
英国的餐具使用方法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3],因为一般人右手有力,方便切割。刀叉分放两侧表示正在进餐,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正规的西餐会配备整套的刀叉,这时每吃完一道菜就应该换一副刀叉,顺序由外向内使用。英国文化中有崇尚贵族的倾向,繁复的餐具本身就是一种优越感的象征,同时不同的食物使用不同的刀叉也保持了食物味道的纯正。
二、仪态与氛围
与中国人相比,英国人更注重餐桌上仪态的优雅。他们就坐时,身体会坐直,绝不会跷二郎腿或将胳膊肘放在桌面上。在吐鱼刺或骨头的时候,英国人不会直接往外吐,而是用餐巾捂住嘴先吐在餐巾上。英国人在就餐的时候是非常安静的,如果需要交谈,也是悄悄地说话,必要的时候轻轻微笑,绝不会在餐桌上哈哈大笑。而且在喝汤的时候,英国人不会发出声音,咀嚼食物的时候一定会闭上嘴巴,直到嘴里没有食物的时候,才会开口说话。
英国人去高档的西餐厅一定会注重仪表,穿着得体是英国人的常识。女士要穿晚礼服或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并且化浓妆,因为西餐厅的光线较暗,淡妆或素颜会让人显得很没有精神。至于男士则必须要打领带,注重整洁。当男女同行的时候,男士要有绅士风度,比如为女士打开餐厅门,让女士走在前面,入座和点酒都以女士为先。
在英国餐厅里不会有人大声吆喝“服务员”,而是耐心地坐在那里等待服务员上来点餐。在就餐的时候,如果需要服务员的帮助,则会用眼神或挥手对服务员示意。而且,英国人即便是就餐时,“对不起”和“谢谢”也是不离口的。
而中国人的餐桌氛围与英国正好相反,中国人认为安静地用餐是主客双方过于拘谨的表现。大家喜欢互相劝酒劝菜,说两句俏皮话,笑声不断,越是放得开,越显得关系好,餐桌上的气氛热闹而亲切。中国人认为真正的朋友之间是不该有太多讲究的,所以中国人在就餐时不怎么注重仪态,只要别出丑态就行。
不同于英国的AA制,中国人喜欢请客,今天你请,明天我请,请来请去就会有一种“人情”在其中。主人在餐厅里会特别热情地招待客人,而客人一般也不会太见外。因为中国的餐桌是崇尚热闹的,所以在吃饭之余,大家还喜欢做游戏,正如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与众人一起喝酒行令,是典型中国传统餐桌的写照。现代的餐桌游戏有许多种类,猜拳是比较接地气的一种,其他还有数数字,成语接龙,老虎棒子鸡等等。
如果中英两国都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去看对方,中国人可能会认为英国人吃饭时好拘谨,而英国人则认为中国人在餐桌上吵吵闹闹没礼貌。其实,中国人并不是不会在餐厅里安静下来,只是中国人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热烈的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人与人之间开放、包容,带着无限热情的生命力。所以,不是说中国人不懂礼仪,而是按照中国的礼仪,餐桌上本该如此。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