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就业指导论文1500字手写

2023-02-21 07: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就业指导论文1500字手写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

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我认为,只有做到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拥有高度战略眼光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在就业道路上走出一片天。

一 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辅相成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 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

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完全凭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如果个人的择业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只有把社会需要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志趣结合起来,才有成功的希望!

二 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

调查显示,当代青年择业时更加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和职业的前途。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认识到,“到一个前景不妙的企业工作,意味着今天就业明天便失业”。他们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如果一个企业前景不佳、缺乏后劲,即使工资收入暂时丰厚,也不能让员工有稳定感。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 大学专业不一定成为你职业选择的方向。我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切忌“病急乱投医”,对待就业问题要更加理性。

三 实力与努力并重

要在事业的领域里飞翔,我认为,需要有一对翅膀——哲学和文学艺术。为什么呢?哲学给我们睿智,文艺给我们灵感。这是两种不同的智慧,哲学智慧是一种理性的智慧,文艺智慧是一种直接的智慧。有这两种智慧,我们就不怕不成功。 人文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工程,哲学和文艺是人生起飞的两个翅膀。,我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可以选择的,知识的储备决定了以后的发展道路。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能在就业这条窄道上越走越宽?毫无疑问,实力与努力是你成功之路的领头兵。一个人只有实力而不努力,这个人太懒;一个人只会努力而没有实力,这个人太蠢。当一个人实力与努力并重时,成功之路也就离你不远了……

总结

如果说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那么大学生就业就像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中寻找绿洲,机会到处都有,看你怎么把握。我想,只要我们把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拥有实力的同时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新事物,做到思路清晰,行动一致,没有什么不可以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论文3篇

大学生就业规划l论文!~要求1500字!~

中职生就业指导论文

中职生就业指导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就是我整理的中职生就业指导论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存在的问题

(一)具备较高的就业准备意识,但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学生进入职校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生理、思维等也在逐步成熟。从数据分析上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职学生在入学前及求学期间已经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也正在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比率也在逐年增长,这说明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就业准备意识。但仍有 1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没有特别的准备,顺其自然"和"很焦虑、很茫然",可见这些学生还没有准备好就业。由于中职学生多数是在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较差、自控能力不强的"问题"学生,整体的素质比较低,并且他们在进入职校学习后同样不够努力,这就导致了他们知识水平、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都较差,职业能力不够。在回答"你是否在就业问题进行过规划,并为此努力过"问题时,只有 11%的学生回答"详细的规划过,并为此努力",67%的学生回答"有过大致的规划,但不算努力",15%的学生回答"不知道怎么规划",另外还有 7%的同学回答"从未想过".由此可见,多数中职学生具备了就业准备的意识,但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9]

(二)盲目苛求专业对口,与社会现实产生矛盾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能看出,只有小部分学生是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的,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不愿意改行,对专业对口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在安排学生就业工作中,部分学生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势的误区,认为就业就必须专业对口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才能才尽其用,过分苛求专业对口,对学校推荐的一些非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根本不予考虑,失去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和数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现实需求与传统教育机制培养出的人才之间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矛盾,很多企业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并不会过分关注学历及专业。中人网曾做过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现代企业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更加关注人才的质量,他们认为人才是创造产品和为企业赢得更多利润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技术含量并不高的企业,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安利中国 HR 饶总监也曾表示:"安利公司从不苛求专业对口和毕业于名校,即便是比较冷僻的专业,只要学生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自身综合素质好,遇到问题时能及时找到症结所在,并且能及时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迅速制定出可操作的方案,同样会受到欢迎。"[10]所以中职学生应该认清形势,要意识到不是每个毕业生都能专业对口,要及时转变错误观念,为自己争取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就业定位不够准确,就业期望值相对过高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 号)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1]

但调查显示只有 9%的同学选择一线工人,这说明中职学生对中等职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不明确的,对就业岗位的期过高,目标定位不准确。合格的中职学生毕业时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理论知识只能算同行业的中级技术水平,中职学生要走向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需要相当的努力和时间。所以,中职毕业生应该从一线工人做起,在业务方面从简单的动手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在做人方面虚心向他人学习,吸收他人的经验,使自己茁壮成长;在态度方面正确认识自己,直面现实,努力进取,通过奋斗、拼搏用过硬的本领赢得他人及社会的认可,尽早达到自己的目标,成为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12]

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在就业单位选择方面过于挑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能够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看似"体面"的工作。由于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企业文化理念的不同,不同性质的单位间福利和待遇以及发展的机会差距很大,特别是外企、合资企业与私营企业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因此,相当数量的学生以外企和合资企业为择业的首选,还有很多学生选择工作稳定、社会保险待遇好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只有小部分学生会选择私营企业。事实上,一方面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以及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局限,决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对中职学生的需求量是少之又少;而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营经济已在国民经济的构成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岗位空缺,对技术人才求贤若渴。

但中职学生不能注重现实,在用人单位的性质上过于挑剔,不愿意去私营企业,这就加剧了中职学生与社会需求的供需矛盾。中职学生对就业薪酬和就业地域的期望值偏高。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的月薪标准为 4000 元以上,这个薪酬标准远远超出了我市职业工种工资指导价位,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拥有一份高薪的工作,是人之常情,是人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由于薪酬标准不是个孤立的问题,它是与工作岗位紧密联系的,再从就业的角度来分析,就反映出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学生选择的薪酬标准实际上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标准,这就反映出他们仍然是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进行定位,仍然没有接受将来自己将是位"一线工人"的现实。由此可见,就业薪酬是就业意向、自身定位的一个集中反映。

在学生对就业地域的选择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把眼光瞄准大城市、沿海城市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而不愿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和基层。当然这也是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城乡条件差别较大造成的。但是大城市里人才济济,竞争相当激烈,人才相对过剩。特别是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很多本科院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就业心态也越来越踏实,中职学生就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很多中职学生根本不考虑自己的专长及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地理区域作为选择的标准,一味地向往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大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四)求职途径趋向多元化,但依赖心理仍较强

从调查情况来看,有 39%的中职学生选择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56%的学生选择由学校推荐和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这说明中职学生求职的途径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也明显增强,通过学校就业部门推荐、自己通过招聘会以及网上求职等多种方式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就业渠道。但从调查情况看,选择由学位推荐和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学生仍有56%,这说明这表明学生在就业渠道的选择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依赖、等、靠的思想。很多学生缺乏就业的主动性,缺乏自我推荐的信心和勇气,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家庭和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上,对学校的依赖尤为严重,缺乏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已、依靠自身努力赢得人单位的青睐的勇气。目前,虽然国家早已再包分配,便是很多中职学校为了揽生源,在招生宣传时承诺包分配,这也导致中职学生产生了等、靠思想。其次,家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中职学生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五)就业价值取向功利化,忽略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当今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对中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影响,经济利益成为他们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就业价值取向呈19现出日益功利化的倾向。部分中职学生在择业时注重的是自己所将从事的职业能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是不是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还有更多的学生则更加注重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也就是更加注重经济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忽略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忽略了社会价值的实现,不能正确处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原因分析

从中职学生的就业意向存在的问题来看,学生的自身因素是形成这些问题的主体因素,但它同时还受到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就业意向

国内就业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就业意向。从国内就业形势来看,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国家对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需求缺口一直很大,因此,职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于高位,中职学生更是成了近几年就业市场的"香饽饽".这样一来,一部分中职学生和学生家长就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奇货可居",觉着具有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就是一种"资本",是可以与用工单位讨价还价或"待价而沽"的资本,产生了一些超出自身能力及与当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趋势不相符的期望,把自己的就业之路理想化。他们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自己的就业意向,对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域等的期望都显得不切实际,明显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再者,依赖学校及社会关系找工作,把就业的期望寄托于学校安置上,这实际上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包分配"的影响所致。

地区贫富差别、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都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就业意向。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有着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有着较高的收入和较多的培训、晋升的机会,还有着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这些都是中职学生们向往得到的。因此,许多中职学生即使是在这些城市中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也仍然不愿去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即便是那里有着更多的机会。

(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就业意向

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中职学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职教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专业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也不能完全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导致学生的就业意向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未来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让他们能够宏观把握所学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坚定他们的职业理想、强化他们的职业认知,让他们能够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选择和客观评价。另外,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又有着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就业意向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三)学校就业指导的不完善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就业意向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职学生都很关心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但是进行过思考或者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只有少部分学生,甚至部分已临近毕业的学生仍未意识到并思考过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有通过良好的就业指导,才能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形成合理的就业意向,使他们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多数学校学生就业指导滞后,职业规划指导欠缺。在调查目前学校的职业指导内容是否有用时,35%的学生认为一般,更有 16%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或没用,这说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很不完善。目前,虽然多数中职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仅局限于课堂传授一般知识,基本上是传统的照本宣科,普遍缺乏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职业指导,这种方式很容易使职业指导课沦为形式的说教,进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产生逆反心理,也极不利于正确就业意向的形成。

(四)家长的价值观及意志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就业意向

家长的传统观念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就业意向。家庭是构成社会的一个最小单位,而且家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而父母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子女的价值观和就业意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长期积淀,每个家庭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位父母都希望"一代胜过一代",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有所作为,能有一个较高的起点。由于受到父母现有职业的直接影响,父母对孩子就业的建议,与现实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把工作是否稳定、工资的高低、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等作为衡量就业好坏的标准。[13]在与招生就业处的`老师进行交流时,有位老师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农村孩子的父母更希望孩子将来能"坐办公室",而城市孩子的父母稍显理性,多数能够意识到找工作的不易,能够接受孩子在生产一线工作。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农村孩子的父母由于信息的闭塞,不了解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不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而城市里的家长信息来源渠道较多,有的家长甚至是经历过下岗再就业等,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着较深刻的了解,深知找工作的不易。一般来说,由于父母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会明显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因此孩子的就业意向往往是父母意向的一种体现。

(五)中职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缺陷影响着其就业意向

中职学生的个性影响着其就业意向。学生个性因素主要包括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其中影响中职学生就业观念的个性因素主要是气质和性格。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存在着自负、焦虑、怯弱、急躁等很多不良的心理状况,这些因素都影响其正解就业观的形成,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中职学生,对职业也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和追求。

中职学生的从众心理影响着其就业意向。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因受到周围群体行为的影响,而表现出符合于这部分群体的行为方式。一般人的心理感觉少数服务从数,应该是不会错的,但是自己不独立思考,缺乏应有的分析,一味地随大流就属于盲目从众心理。在中职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中,个体的不自信、偏离大众的恐惧、大众的凝聚力造成了这种从众心理的突出反应。在与学生的进行访谈交流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见,从众心理比较严重,很容易受到他人及社会观念的影响,别人说哪个企业好、别人选择了哪个企业,自己也跟着选择,完全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无法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选择。

(六)中职学生的自身素质影响着其就业意向

中职学生的自身素质包括知识水平、知识结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能力素质等。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决定了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的主动权,具有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知识水平在求职时就具有了很强的竞争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就是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这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能力素质是指导个体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目前看中职学生或多或少的缺乏这些素质,普遍缺乏应有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欠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奉献社会的精神,更多地要求用人单位和他人为自己作考虑,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意向。中职学生年龄较小,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再者,中职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由于基础较为薄弱,知识面相对狭窄,也缺乏相应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所以中职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盲目乐观,依赖心理比较严重,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就业价值观往往会在自我定位与就业选择上出现偏差,对职业的期望值普遍过高,期望的职业也往往是本人不能胜任的职业,从而影响着其正确的就业意向的形成。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生存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须顺应
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本文剖析了生存理念的内涵,分析了生存问
题在就业领域的显现,并就如何应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存;生存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
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凸显,且“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并存。客
观地看,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当前
“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
作的主体,其择业观是影响高校就业的重要因素,
不正确的择业观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面对新
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就业指导须顺应时代
要求,不断转变观念,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
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
的塑造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找
到一份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感及危机感,正确
定位,降低期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一、生存的内涵及生存教育
“生存”在拉丁语中是existere,其根源意义
是“站出来”。在德语中是existenz,最初的理解
中曾被把握为“实存”。《现代汉语词典》里,“生
存”的定义是:“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现
代西方哲学辞典》里是这样界定“生存”的:“生存
是雅斯贝斯哲学的重要概念,它特指真正的人的
存在。”在生存哲学的视域中,“生存”不是一个外
在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
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人的“生
命的存活”,而是指人作为生存者是“生成着的存
在”。马克思认为人通过自己的生存实践活动,不
但创造了属于人的自然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
“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质,是人的生存的根本维
度。”[1]可以说,生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古老而
又崭新的课题。综合各方的观点,笔者认为就大
学生而言,生存是指个体身心健康,在生活和交往
中能够做到独立、自主、自理,面对各种危机和灾
难,能够从容应对。对于个体而言,一生的生涯可
以归结为生命、生存和生活,其中生命为生存创造
条件,有了生命的存在,生存才成为可能,生存是
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的基础,是一种本能地适
应环境的生命活动,是生命的保存和延续,而生活
是在有了生命、生存的条件下,创造生存意义的生
命活动。
教育自产生以来便与“生存”紧密相连。[2]一
方面,教育起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它在本质上就
是人们获得生存的必要手段,生存教育理念反映
这种本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另一方
面,“生存”对于任何人都是最基本的需要,有一定
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是每一个进入社会的个体
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生存提
出了更高要求,个体必须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来
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中西方的教育工作者都
对“生存教育”进行了研究,从背景上看,“生存教
育”的提出,一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生存能力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
育;二是当前受教育者生存能力低下和生存教育
的匮乏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育。从目的上看,“生
存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存
意识,让受教育者学习各种有关生存的知识和技
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站在高等教育的
角度,生存教育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学校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帮助学生学习人类科学文
化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
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
能力,使受教育者能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与变
化,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在激烈的竞
争中也能发展。生存教育凸现着教育的内涵拓
殖,使教育走向生存的平台,并与人生的链条形成
完美的对接;生存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的自
身素质,完善人生的意义,其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
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它同时呈现一种人本主义
关怀,高扬生活自主性的教育情感关怀。
二、生存问题在大学生就业领域的当代凸显
据教育部统计,2001—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
生初次就业率约为70%,各年分别有近30万、40
万、60万、80万、100万、120万、150万毕业生在
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在今后一段时期,如果
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那它势必
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屏
障”,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纵观我
国当前教育,对“生存”教育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
入“生存”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人与职业的配置是由政府计划调控的,个人
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是十分有限的,行业与行业
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生存竞争氛
围,[3]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学中一
般不提生存教育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无论是
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十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能力技能的培养,注重智力因素教育而轻
视非智力因素教育,其结果导致部分学生生存意
识淡漠、生存能力不强。虽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
型及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这方面状况得到了一
定的改善,但大学生由于生存意识淡漠引起的就
业竞争力弱、生存能力不强问题已在就业领域
显现。
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各地各行业的
人才缺口还很大。广大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西部
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非常大,可供大学生施展
个人才能的空间也很广阔。[4]为什么有相当一部
分大学生觉得就业难,甚至找不到工作呢?追根
溯源,就业观念是关键,大学生先谋生存、后图发
展的新型就业观念尚未形成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
素之一;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并不难,难的是找
不到符合大学生期望值的“好工作”,大学生不切
实际的就业观念成为就业的障碍。分析当前大学
生就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六个方面:从就业方式上
看,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学生对学校、教师依
赖性强,自我发挥不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
强,在就业单位选择时亦是如此。在就业思维上,
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基于人性中的求同性,
很多学生愿意跟其他同学选择一样的或者类似的
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盲目地认为别人的选择都
是好的,不愿从自我与他人的不同点去研究一些
企业是否有发展性。在应聘状态上,盲从型过多,
问题型过少。学生在应聘时往往过多关注如保
险、休假、住房、薪水高低等等外职业生涯内容,而
忽略如岗位特色、专长需求、发展前景等对日后能
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的内职业生涯的问
题。在岗位层次上,继承型过多,创新型过少;部
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求稳、保守思想突
出,尤其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对到珠三角
等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就业的兴致不高。在就业情
感上,功利性过多,兴趣型过少;许多学生违背“兴
趣是事业成功的内在原动力”,[5]仅仅用薪金高低
来衡量一个岗位的好坏,薪酬优先导致部分学生
根本无法获得赖以生存的岗位,即使获得了生存
岗位,也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在就业心态上,压力
感过多,紧迫感过少。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
学生往往出现心烦、焦躁、茫然、茶饭不思等等压
力过大的行为表现,但是在就业行动上却又挑来
挑去,一派“有女不愁嫁”的松弛状态。
总而言之,大学生不会出于生存的考虑,从内
心深处发出一种找到一个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
感,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改变自己的就业取
向,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这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
障碍。
三、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
在197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
和明天》所讲:“今后是充满竞争的时代,适者生
存、优胜劣汰的竞争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也给
人们造成极大的生存压力和困惑,为了教育客体
的将来,我们要把‘生存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的主
题。”[2]具体到大学生就业领域,要解决就业难问
题,首先要让大学生有生存危机,在此基础上树立
“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也就是说,大学生要
转变一些陈旧就业观念,消除对别人的依赖,培养
独立生存的自立精神,先解决生存问题,在保证生
存的基础上再考虑这一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
符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能否得到提高,将来发展潜
力如何等问题。
为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生存”理念为
指导,围绕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
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开展择业观引导工作。[6]一是
要以生存理念为指导进行就业指导观念更新;当
代大学生由于阅历浅薄,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往往
难以深刻,要开展以生命磨炼、健全人格、和谐相
处等为主题的就业指导活动,在课程讲授的观念
上,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学生情感和
理性协调发展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单纯竞争向
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转变,并探索与之相
匹配的教学新方法。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
过程,感受思考与决策,培养创新之心;引导大学
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懂得正确
地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
对待自己;让大学生了解到自己身处何境,懂得去
理解生存危机,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珍
惜生存机会,重视就业。二是开展以培养和锻炼
生存技能为主的教育。实践教育是生存教育的具
体展现,是生存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要通过开展专
门的技能训练启发大学生的认知,引导大学生学
会做人,既要教育大学生学会生存、又要帮助他们
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发展。可采用体验式教育的形
式进行,将实践训练纳入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计划,
确保每个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生存技能。
三是开展以应对高科技和信息社会为主的适应性
教育。对于学生来讲,首先应该进行大学学习、生
活的适应性教育和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面向
未来,走向社会之后,适应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
社会变化无穷的适应性教育。当今时代,移动通
讯、互联网等信息互动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
生获得了“海量”信息。但是由于信息快变性、网
络虚拟性等特点,大学生“信息焦虑症”、应聘受骗
等现象偶有发生。高校就业指导要重点开展信息
时代的生存发展观念更新、获取科技与信息的能
力提高、信息行为端正等方面的指导,并通过系统
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具备高效筛选和获取所需
信息的能力,科学客观评价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
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总之,以“生存”为理念的教育是把静态的教
育思维纳入到生存实践的一种操练、一种延伸、一
种自然的过渡,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引入“生存”理
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
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在当今这个
竞争激烈的生活场景中,“生存”理念成为了教育
事业轨道转换的基点,也理应成为贯穿大学生就
业指导工作始终的主线。
[ 参 考 文 献 ]
[1] 黄全愈著.生存教育在美国[M].南宁:接力出版
社,2002.
[2] 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8.
[3] 罗传银.就业效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8.
[4] 张治库.生存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J].
海南大学学报,1994,(3).
[5] 杨永红.浅谈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引导
[J].广西大学学报,2007,(12).
[6] 倪维广,李维希.高校生存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
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