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党史博览一般收什么样的文章

2023-02-21 05: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党史博览一般收什么样的文章

大家好,兰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绝不是要“落井下石”,同样,兰台也认为林彪是一位极具指挥才能的军事将领。

但是兰台反对“神化”林彪。

有朋友给我发私信,说林彪就是军事天才,辽沈战役胜利主要是林彪的功劳;然后我在后台委婉的给这位朋友回私信,我说根据《党史博览》2010年4月1日的《辽沈大决战中的情报工作》披露,林彪在辽沈战役时曾多次表示他之所以能打胜仗,完全是“二局”情报工作搞得好。

结果这位朋友给我回了一个“那是林彪谦虚”。

这么说,我就没办法接话了,合着林彪自己说是谦虚,别人说林彪打仗不行是污蔑呗?

那么,今天兰台就用史料给大家展示一下,在解放战争时期,究竟有多少林彪的同事批评过他。

解放战争时期“四野副参谋长”曹祥仁是解放军百年难得一见的电侦天才,同时,也是解放军内少有的耿直之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曹祥仁就能在大会上公开批评康生“抢救运动扩大化”是胡搞。

解放战争初期,曹祥仁就敢在电话里批评晋察冀军区领导“不会当司令,可以让别人来当嘛”。

到了东北,曹祥仁也没有改变自己耿直的脾气。

在冬季战役后,林彪与军委关于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发生了矛盾时,曹祥仁就在军事会议上放了一炮。

在四野高层都参加的军事会议上,曹祥仁明确反对林彪“先打长春”的计划,并且表示:

互联网上经常爱说林彪有多么尊敬罗荣桓元帅,但事实上林彪打完平津战役就想要换掉罗荣桓元帅,希望用聂荣臻元帅替代之。

原因就是罗荣桓元帅把他在锦州问题上的犹豫形成了 历史 档案,关于这件事,《罗荣桓传》有清晰的描述:

另外,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将军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了林彪曾经想换掉罗荣桓元帅的事情:

《在祖国南部边疆的三次追歼战》这篇文章是陈赓大将1961年去世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一直到16年后才被公开发表。

之所以在当时没有发表,就是因为陈赓大将在这篇文章里公开批评了林彪在战略上的愚蠢。

当时陈赓大将担任军事主官的“陈谢兵团”隶属于林彪,配合四野一块歼灭白崇禧领导的桂系势力。

而在围歼白崇禧以及桂系军队过程中,林彪三次犯下严重的战略失误,如果不是陈赓大将冒着“抗命”的风险,坚决拒绝执行林彪的错误命令,差点就让白崇禧顺利的带着十几万桂系军队撤到海南岛去。

当时的情况有多紧急?有两次林彪都直接给陈赓将军发了措辞强硬的电报:

事实上如果真按照林彪的命令执行,那么肯定会把歼灭战打成击溃战,会“放跑”白崇禧。

原本陈赓将军与人为善,事情过了也就不提了,没想到1960年代初,林彪又拿当时陈赓大将“抗命”做文章,陈赓大将才悲愤的写了《在祖国南部边疆的三次追歼战》这篇文章还原当时事情经过:

综上所述,林彪在解放战争时期也频繁出现“昏招”,如果不是罗荣桓元帅、陈赓大将以及曹祥仁据理力争,哪怕有一次贯彻了林彪的意图,那么林彪恐怕就从天才变蠢材了。

所以,不要“神化”林彪,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确实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这不代表没有了林彪,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

END

苏联空军朝战真相:利益的考量与毛主席的最后决定感动了斯大林

朝鲜战争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这场战争本来只是朝鲜半岛上南、北两方的民族内战,后来美国、中国等多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卷入。

随着各国 历史 档案的解密,尤其是俄罗斯、中国的 历史 档案的逐批开放,这个问题的真相愈来愈大白于天下。 毛主席的最后决定感动了苏联当时的领导人斯大林,而这,就引发了后来的苏联空军朝战的真相。

1948年,朝鲜半岛上的南北双方相继建立了政权,半岛正式分裂成两个部分。南北双方都宣称自己拥有朝鲜半岛的主权,也都想要用武力统一另一方。

美苏两国各自扶持自己的势力范围,对它们来说,自己所扶持的一方若能统一朝鲜半岛,那必然是件好事。毕竟这意味着自身的势力范围的扩大。

但即便如此,南北双方及其幕后老板美苏,谁也不敢贸然开第一枪:对于南北双方而言,没有后台大佬的支持,发动战争无异于天方夜谭;而两个超级大国更是担心擦枪走火,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这种微妙的平衡如何被打破?

近年来的各国解密档案均显示: 经历一系列曲折过程,朝鲜领导人得最终到了苏联的默许,决定先发制人,武力统一。中国为了保家卫国、捍卫 社会 主义阵营的团结以及维护世界和平,毅然出兵朝鲜,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壮丽篇章。

其实,朝鲜方面对于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设想由来已久,但最初都是遭到中苏两国拒绝的。

从苏联方面看。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大国沙文主义”色彩的领导人, 斯大林绝不会为他国“火中取栗”。更不可能在没有实际好处的情况下,仅仅为了朝鲜统一,就开罪美国。 况且二战刚结束, 苏联国内需要大力进行发展,民众极度厌战。

中国方面则是百废待兴,加之国内本身还未完全稳定,纵然有心也无能为力。当然,毛主席方面曾毫不避讳地表示:待国家统一大业完成之后,便可派军支援朝鲜。

两大 社会 主义国家的拒绝帮助令朝鲜方面失望,但其国内对于统一的呼声从未削弱,朝鲜领导人更是始终坚持统一半岛的决心。可小国宏愿,没有大国作为支撑,如何能够如愿?况且朝鲜半岛局势本就不够单纯。

某种意义上,朝鲜半岛在当时是 社会 主义对战资本主义的战场,南北朝鲜两个国家在美苏的扶持之下本就是一种焦灼状态。此时不论哪个国家率先发动战争,都是将局势推往一个危险的境地。

这也和苏联的顾虑不谋而合,朝鲜方面一旦开战,是否会招致美国的反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还未散尽,苏联如何能够承受这样的局部战争所可能带来的无限后患。

所以,朝鲜半岛的局势虽然紧张,但因中苏的不支持态度,始终保持着一种诡异的平静。但是,这份平静并未持续太久。1950年1月,苏联方面表示同意朝鲜方面的武力进攻计划。

苏联态度为何180度大转换?因为朝方表示会将这场战争速战速决,并且苏方也截获了美方所谓的不入半岛情报。

朝鲜得到苏联的支持,自然是信心满满,可对于中国,这无疑是个噩耗。因为朝鲜半岛一旦开战,我方所面临的局面是美国随时可能加入战局,令整个战况变得扑朔迷离。作为鸭绿江畔的“邻里”,美国光顾了朝鲜,如何会忘却“挑衅”中国,甚至侵吞我国利益和权益。

可作为当时的“ 社会 主义领头羊”苏联都同意了进攻计划,我国能做的,只是被动接受这一事实。于是, 在远东炸起了一声“惊雷”,全世界为之震动 。

苏联算盘打得哐哐响,朝鲜方面更是把一切都设想得过分美好,两国都笃定美国不会加入战局。可事实是“啪啪”打脸,美军在1950年9月 仁川登陆 成功,后依托强大的制空权,迅速扭转了战局。并开始了对朝鲜北部和中朝边境的的狂轰滥炸。

朝鲜战争的局势发生了严重的变化,北朝鲜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 毛主席感到中国派兵入朝作战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了。 毛主席在与苏联军事顾问会谈提到,中国军队已做好了出兵的准备。

但当时,即使是中国国内也对这场战争有不同意见。最终在毛主席等人的坚持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解释之后,中央高层统一了思想。 中共中央政治局最终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毛主席立即派周总理和林彪前往 黑海 ,向正在休养的斯大林表明情况。

那么,当时的中国为什么在国内国困民贫、百废待兴,国际上“群狼环伺”的情况下,出兵援助朝鲜?笔者认为这就是, 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坚守国际道义 的“义利统一观”的最佳诠释。

古人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便是在与穷凶极恶的日寇斗争中,中国也始终没有忘记国际道义。 社会 主义朝鲜人民统一国家的战争是进步和正义的事业,是朝鲜民族的内政,中国人民表示理解和支持。

而美国悍然入侵和干预朝鲜解放战争,是典型的霸权主义恶性。 中国绝不隔岸观火,这就是“义” 。

当然,在国际政治中,“国家利益至上”是永恒的国家法则,任何国家概莫能外。但与美苏不同, 中国坚守的是合理正当、不损人利己的国家利益 :所谓“户破堂危,唇亡齿寒”,一旦美国大兵压到了鸭绿江边,中国就相当于背上了一个“炸药包”。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东北地区是共和国工业化的“心脏”。东北不稳,工业不兴,国家建设如何谈起? 为了国家安全稳定和长久利益,中国绝不袖手旁观,这就是“利” 。

关于中国为什么出兵朝鲜,坊间一直有一种说法:中国参与朝鲜战争是毛主席交给斯大林的一张“投名状”。何为“投名状”?熟悉小说《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林冲入伙梁山,首先需要杀人越货,向山寨交上一份大礼,以示自己归附之心,这份礼物就是“投名状”。

这种说法就认为,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是在讨好苏联,以便融入 社会 主义阵营。结合档案材料和逻辑分析可以发现,这种说法实际上是“阴谋论”者的无稽之谈。现实情况是, 毛主席捍卫国家利益和 社会 主义阵营团结的决心和勇气感动了斯大林。

再加上战局变化,苏联担心美国占领朝鲜全境,于己不利。最终才开始大规模支持中国的抗美援朝,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派遣苏联空军入朝参战。

实际上,朝鲜战争的发展局势,以及美国对此的反应,是极大超出斯大林的预料的。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终于爆发了。朝鲜人民军越过了 “三八线” ,势如破竹,迅速占领汉城,而南朝鲜军队不堪一击。

对于武装统一朝鲜半岛, 朝鲜领导人一直保有非常乐观积极的态度。 他认为,美国并未做好干涉朝鲜半岛战争的军事准备。即便准备充分了,美国没有干涉中国的内战,那也就不会干涉朝鲜的内战。

所以,他向斯大林和毛主席都明确表示朝鲜人民军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取得战争最终的胜利。然后,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对此反映强烈。

战争爆发的当天下午便促使 联合国 通过谴责朝鲜的提案,开始向南朝鲜提供军事支援,并且很快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对朝鲜进行全面的武装干涉。在这种情况下, 斯大林一度“不知所措”,对中国参战的态度更是模棱两可,甚至飘忽不定 。

朝鲜领导人多次约见苏联驻朝大使什特科夫,请求苏联的援助。 斯大林将目光转向中国,在电报中指示请毛主席尽快与朝鲜联系。

而此时的毛主席正在作着积极的准备工作。在美国直接参与战争的情况下, 毛主席决定中国将组成穿着人民军制服的志愿军对抗美军,并告诉莫斯科,目前在东北已集中了十二万兵力。

周总理还与朝鲜领导人取得联系,并告诉他中国政府会向朝鲜提供一切支持,希望朝鲜向中国提供朝鲜地图500张,并及时通报朝鲜的前线作战情况。

接到消息后,朝鲜领导人及时地向苏联大使 什特科夫 通报了这个情况,并表明朝方希望得到中国的帮助。但什特科夫并未给出明确的答复。

朝鲜领导人又向苏联使馆通报了朝鲜驻北京的代表与毛主席的会谈情况:毛主席推断这次战争因为美国的加入,将是一场需要长期作战的战争,答应给予朝鲜的步枪、机枪、重机枪、迫击炮、骡子等物资将于尽快起运。

毛主席还说,如果朝鲜需要兵力的援助,中国可派自己的军队去朝鲜作战。可当朝鲜领导人询问莫斯科对这件事的意见时,什特科夫却表示“一无所知”。

随后,什特科夫发往莫斯科的电报中提出,请斯大林尽快给出对于中国出兵朝鲜的意见,以便在日后答复朝鲜领导人。然而,斯大林却迟迟未给予答复。 经过几次试探,朝鲜领导人也明白了,不到万不得已的是时刻,苏联是不会同意中国出兵朝鲜的。

实际上,斯大林想要通过这场战争达到其控制朝鲜半岛的目的,所以如果战争是靠中国军队打赢的,那么这一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了。 毛主席所表现出的急于出兵的心情,也很可能引起了斯大林对他的猜忌。

并且,根据苏联使馆交于斯大林的关于朝鲜局势的综合报告显示,朝鲜人民军已摆脱战争刚爆发时遭遇美国空军袭击的恐慌情绪,重现振奋了起来,愈战愈勇。

鉴于此,斯大林决定暂不出兵。 但其态度开始有所软化,并向朝鲜领导人表示,“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再向朝鲜空军提供强击机和歼击机。” 但此时朝鲜劳动党领导人内部也就是否接受中国军队的帮助发生分歧。

一部分人认为仅凭一己之力已无法打败美国人,必须请求中国军队的援助。朝鲜领导人认为,苏联已在军事武器上对朝鲜提供了帮助,再去请求中国的帮助与理不通。况且,对于此事苏联还未明确表态,朝鲜领导人不得不有所顾虑。

随后,战况急剧直下,北朝鲜方面在美国现代化军队的猛烈打击下,越发陷入被动。苏联驻朝鲜大使什特科夫在发给莫斯科的电报中甚至表示: “汉城即将沦陷,朝鲜人民军的主力部队向北撤离的道路被切断了。”

朝鲜领导人也向斯大林发了求救电报,请求斯大林派苏联空军来朝支援。同时,他也给毛主席发了一封求援信。面对紧张的局势,斯大林终于同意中国军队入朝作战。 斯大林随之电告中共中央,询问中国是否可以通过灵活的方式入朝作战。

而毛主席在回复斯大林的电报中明确提出:中国可以以派遣人民志愿军的方式参战,但急需苏联援助,尤其是空军支援。

然而,斯大林最终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作出这样的决定:中国暂不出兵朝鲜,建议朝鲜领导人撤离北朝鲜。原来,斯大林向周总理表示,苏联空军至少要在两个月之后才能出动。 斯大林的顾虑不仅在于不愿公开与美国对抗,而且还在于对中国急于出兵的不放心。

所以,苏联空军迟两个月再出动,就是要给自身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留一个回旋的余地。接着,斯大林向朝鲜通报了中国军队还未做好出兵准备的结果,建议平壤的政府机关和各国外交使团开始撤离。

就在这个时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中国再次决定出兵朝鲜。得知情况后,斯大林紧急致电朝鲜领导人将撤退的时间向后拖一拖。 迫于中国决定立即派兵的情况,斯大林不得不表态,苏联空军即使可以出动也只能到鸭绿江边,不能入朝配合中朝作战。

得知这一不利消息之后,毛主席紧急召集领导人议事。但经过几番激烈的讨论,中国领导层最终决定“ 秘密出兵朝鲜 ”。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中国出兵朝鲜的历程可谓“一波三折”。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参战各方都有着复杂的国家利益考量。

从本次战争的“主角”北朝鲜方面看,最初的朝鲜领导人可谓是“蜜汁自信”,坚持通过单打独斗,一统河山。在认清自身实力不济后,又主要寄希望于苏联。 中国在其战略规划中始终处于“备胎”地位;而苏联的态度最为“纠结”:

一方面斯大林希望借助朝鲜领导人之手控制整个朝鲜半岛,但害怕因此与美国正面冲突。希望得到中国的帮助,又怀疑中国的能力,甚至担心中国通过朝鲜战争“势力坐大”,威胁苏联在 社会 主义阵营的“独霸”地位。

再反观中国,我们党和人民在知道自身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支持朝鲜人民解放事业、打击侵略者嚣张气焰、保卫祖国边境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毅然决然“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中国保家卫国和捍卫世界和平的意志和决心最终感动了斯大林。苏联驻华大使通知周总理,表示苏联空军部队可以越过鸭绿江,立即支援作战。

那么斯大林统一支持中国抗美援朝,仅仅是出于感动么?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其主要考量因素当然还是国际利益。

首先从朝鲜的地缘战略位置看 。我国著名 历史 学家沈志华通过对苏联解密档案的研究发现,斯大林作出派空军参战的时间节点正好是与我国签订《 中苏协定条约》 后的第二天。而该条约中又一条重要的内容: 中国将收回旅顺、大连港的主权 。

这也就意味着苏联将失去在太平洋的天然不冻港。所以, 如果能够通过战争将整个朝鲜半岛收入麾下,那么苏联将获得半岛南部的优良港口,它在远东的战略地位就有所保障了。

其次从中苏关系的视角看 。当时的 社会 主义国家主要集中于中东欧,位于远东的中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如前文所述, 朝鲜问题直接关乎中国和平稳定的核心利益,自然也成为影响中苏关系的重要变量 。

如果苏联对战争坐视不理或者支持力度不够,极有可能影响中苏友好关系,损害苏联在远东亚太地区的利益。由此观之, 朝鲜战争中的中苏合作,是两国利益相互协调合作的结果,绝非中国单方面的“投名状” 。

最后从国际格局视角看 。众所周知,当时的世界已分裂为,分别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经典国际政治理论认为,霸权国能够维系自身地位的重要条件,就是要为成员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美苏冷战正酣之际,如果任由美国推翻朝鲜领导人政权,其实也就意味着苏联向美国示弱 :小弟快被打惨了,大哥能不吱声?

这样一来, 社会 主义阵营成员国将会对苏联,能否为本国提供安全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愿,产生严重质疑。 苏联“ 社会 主义旗手国”地位的合法性,很可能随之动摇 。稍有不慎,甚至可能导致 社会 主义阵营的土崩瓦解。

[2]丁伟:《从鸭绿江到三八线》,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

[3][美]约瑟夫·古尔登著、于滨等译:《朝鲜战争未透露的真相》,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年版。

[4]刘志青:《苏联在抗美援朝中》,载《党史博览》,2020年第10期。

[5]陈思:《苏联空军抗美援朝前后》,载《世纪风采》,2020年第9期。

母亲死前比划两个手指头,林彪含泪写下悼母诗,朱德看后哀声长叹

林彪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他早年参加革命,与父母分别多年。

林彪的父亲林明卿和母亲林陈氏,勤俭持家,以织布为生,直到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才收到了林彪的讯息。

为了躲避日寇,林家一家人变卖家产,准备投奔延安的林彪,但在兵荒马乱之中,林家一家人辗转逃难数年,有五口人死在了路途之中。

其中,林彪的母亲林陈氏,临死前比划着两个手指,意思是想念二儿子林彪。

林家祖籍福建,唐宋时期从福建迁至安徽,再迁湖北麻城,晚宋时期定居黄冈县林家大湾。

林彪的父亲林明卿在1877年出生,因为排行第四,后来又被当地人称为林四爹。

林家时代居住的湖北省黄冈县林家大湾,是个丘陵地带,土地十分贫瘠,种小麦和稻子都没有多少收成,因此为了生存,这里世世代代都有织布的传统,以此来补贴家用,这也成为林明卿家后来的主业。

林明卿从祖上分得的田产也十分微薄,据当地的村人们回忆,他成人后分家时只继承了三分菜地和半间房。

因为家中没有多少田产可以耕种,林明卿只能出外闯荡,这个出生山区农村的汉子干过许多活计,却唯独一辈子没用种过田,他进城当过店员,还在货轮上当过账房先生,尝尽了世间百态,却只能勉强谋生。

林彪的母亲林陈氏,也是湖北黄冈人,她比林明卿大一岁,嫁到林家后,贤惠的她起早贪黑,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

林明卿和林陈氏一共养育了四男两女,老大林庆佛,老二林育荣即林彪,老三林育菊,老四林向荣,长女林宝珠,次女林小妹因为家中无力养活在很小的时候就送到别人家当童养媳了。

家中子女众多,又没有多少家产,林明卿家一直过得很拮据,还好林陈氏精于算计,量入为出,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当时林陈氏在家中养了很多鸡鸭,鸡蛋拿去换钱补贴家用,鸭蛋留几个则腌起来给孩子们吃,精打细算的林陈氏,吃的时候还把一个鸭蛋分成四半给孩子们分着吃。

虽然家中并不宽裕,但林明卿和林陈氏还是节衣缩食,供孩子们读书,林明卿虽然从小没读过什么书,但他头脑灵活,走南闯北自己能够看报纸,还学会了打算盘,在外打拼的他深感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坚决要让孩子们受教育。

林家的兄弟姐妹中,除了早早送人的小妹,其他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读过书,这在贫穷的农村并不多见,林家的堂屋中一直挂着一幅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读书耕田,这也是林家的祖训,林明卿虽然没有田地可供耕种,但读书这件事他是一直十分看重的。

林彪在1907年出生时,家中依然贫寒,他不到八岁就要帮家里干活,打草跳水什么的,他一样不落,空闲时他还会帮母亲纺纱。

林家的兄弟姐妹中,林彪和弟弟林向荣长得最像母亲,林陈氏也最喜欢这两个儿子,这两人之中,林彪从小就沉默寡言,林向荣则活泼好动。

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林家的女儿林宝珠因为丈夫去世,只能带着两个岁数还小的孩子回了娘家,林家一下子又多添了三口人,还要林宝珠带回来一点钱财,林家商量以后,用这笔钱买了两台织布机,从此全家就以织布谋生。

林明卿此时也从辞去在外的工作,回家专心织布,一家人勤勤恳恳,总算也能谋个温饱。

林家家境的转机是在上世纪三十年初,当时湖北发大水,水灾过后反而让林家的布十分畅销,林家借此也有了一点积蓄。

此后林明卿和林陈氏辛苦经营、勤俭持家,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宽裕,林家盖了新房,织布机也添置得越来越多,成为了林家大湾有名的大户。

但此时的林彪,并不知道家中已变得富裕,他早已离家参加了革命。

在林彪上初中时,林明卿就跟儿子聊过未来的打算,他说家中既不富裕也没有什么人脉,帮不了林彪什么,他觉得林彪初中毕业后当个教书先生就不错了,可以养活自己。

但林彪却说现在国家不太平,他想要去当兵,将来报效国家,这可把林明卿吓了一跳,林彪一直文静瘦弱,他怎么也没想过让儿子吃当兵这碗饭。

林明卿当时还以为林彪年纪小,以后再慢慢劝说好了,没想到林彪居然真的走上了从军这条路。

林彪的两个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均是早期的共产党人,林彪深受他们的影响,在青年时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在1925年南下报考黄埔军校,真的如他跟父亲所说的一样,成为了一名军人。

当时交通不便,林彪去报考军校后,就跟家中断了联系。

留在家中的林明卿,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也参加了一段时间的革命工作,因为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共产党领导的当地农村组织邀请他去汉口,在党领导下的贫民工厂中担任代表。

但没过多久,大革命就因为反动势力的反扑而失败了,林明卿就回到了家中,继续专心他的织布生意。

到了1934年,虽然一直没有林彪的音讯,让林明卿和林陈氏十分牵挂,但家中的织布生意倒经营的风生水起,家中足足有37台织布机,俨然是个小工厂了。

1936年底,林明卿和林陈氏终于等到了林彪的消息,此时已经是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林彪才终于能安全和家中联系, 他写信给家里人,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在延安当了红军大学的校长,这一年正好的林彪父母花甲大寿,林彪在信中也送上了祝贺。

这封久违的信,让林明卿和林陈氏十分兴奋,尤其是林彪的母亲林陈氏, 她自小就最疼爱这个二儿子,林彪一去十余年没有音讯,让她在夜里常常暗自流泪,如今二儿子不但平安无恙,还有了出息,这让年迈的林陈氏欣喜不已。

虽然收到了林彪的信,但林明卿还是放心不下,他就派四儿子林育菊去延安找林彪,林育菊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937年初来到延安,见到了分别十余年的哥哥林彪。

林彪向林育菊详细询问了家里的情况,尤其是父母的身体 健康 状况,他还托林育菊回家后动员家乡的青年们报考延安的红军大学。

林育菊回到家乡后,向乡亲们介绍了延安热火朝天的革命景象,他还带回了几张红军大学的招生简章,这一下子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林彪老家的青年们纷纷对延安和红军大学起了向往之心,尤其是林彪的弟弟林向荣,更是带头要奔赴延安。

最终,林向荣和林彪的侄子林欣然、林彪外甥陈得之(林彪姐姐林宝珠之子)等一行九人,结伴前往延安参加革命工作,林向荣到延安成为了一名抗大学员,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成长为一名团长,可惜牺牲在解放太原的战役中。

1937年,林彪率领八路军打出了 平型关大捷 ,消息传到林家大湾后,大家更是纷纷竖起大拇指,都说林家的这个儿子了不起,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

但林明卿听到这个消息后,却有喜有忧,喜的自然是儿子打出了抗日战争中举足轻重的一场胜仗,忧的是消息传出去后,日本人知道这里是林彪的老家,很有可能会来报复。

此时,战乱已经影响到了湖北地区,原本家中还算小康的林家,也支撑不下去了,林明卿更怕日本人打过来会报复林家,就准备举家逃难。

林家全体商议后,准备留下林明卿的长子林庆佛看守祖宅,其他人无论男女老幼,都一起出发,去延安投奔林彪。

林明卿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一家老少总共有13口人,租了两条木船前往武汉,出发前林明卿还特意带上了织布机,他早就考虑周祥了,织布机是全家吃饭的家伙,在路上就算有什么波折,有织布机在大家辛苦纺布,总还有口饭吃。

林家本来打算从武汉坐铁路直奔延安,但没想到的日军一路进攻过来,国民党一退再退,去往延安的铁路已经中断了。

此时,日寇的脚步已经向武汉进逼过来,林家一家更不敢呆在武汉,只能逃往湖南。

一路辗转流离,林家不知吃了多少苦头,总算暂时躲到了湖南衡阳的乡下。

这是就显出林明卿带着织布机的先见之明了,在衡阳乡下,林家上下十几口人,就靠织布机谋生,他们接了抗日军队的订单,把布加工成军用绑带,全家人起早贪黑的干,虽然辛苦,但日子总算还过得去。

此时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林家一家人也不敢轻易启程,就暂时先在衡阳安顿下来,他们在衡阳一住就是三年多,到了1944年,形势又变糟了。

因为国民党政府的无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一败再败,日本人眼看又要打到衡阳来了,林家又不得不踏上了逃难之路。

这次,林明卿打算一家人逃往广西,再经过云贵川前往延安,他们一家人辛辛苦苦,总算到了广西桂林。

桂林还有火车,但这是运货用的,不能坐人也不卖票,林家还说歹说,总算货车司机心善,让他们一家人分别坐在火车棚子上。

全家老老小小,都分别趴在不同车厢的棚子上,只有一个精劳力林育菊爬上爬下,为大家买来生活必需的食物,但林育菊在车上一个不小心,还摔断了腿。

林育菊的妻子这几年一直过着精神高度紧张的生活,一下子接受不了丈夫摔断了腿的打击,就此去世了,这更让林家雪上加霜。

火车到了广西柳州之后就不走了,全家人只能滞留在柳州,此时他们手头已经没有余钱,在柳州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这时善良的林陈氏,眼看路边有一个生病的妇女十分可怜,就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稀饭分给她吃,这名妇女挣扎在生死边缘,连稀饭也咽不下去,林陈氏的就嘴对嘴的把稀饭喂给她吃。

但没想到林陈氏的同情心却给她带来了杀生之祸,这位妇女得的是霍乱,林陈氏不幸被传染上了,这时候大家连饭都吃不上,又从哪里给她找药呢?

林陈氏已经是快七十岁的人了,经过这么一番折腾,终于油尽灯枯,就死在了柳州,临死前,她已经没有力气说话,颤巍巍地伸出了两根手指,身边的家人一看就知道她的意思,她最后想见上一面的,是二儿子林彪。

埋葬林陈氏后,林家一家又辗转逃难,终于跑到了贵州的独山, 此时林家一家子,已经死了五口人了,分别是林彪的母亲林陈氏,林家四儿子林育菊的妻子和女儿,还有林家长子林庆佛的妻子和女儿。

在独山继续呆下去,没有生活来源的林家人只能等死,还好独山当时并没有被日军占领,林明卿就让林育菊赶紧去给延安拍个电报,争取能联系上林彪。

这时已经是1944年的冬天,林彪从苏联养病后回到了延安,一直在打听家人的消息,但始终没有结果,正在这时,他接到了贵州拍来的电报。

电报上说:“敌伪侵袭,故土沦陷,家人逃难在黔,母病逝,亟盼援救,父。”林彪看了电报才知道母亲去世,不禁泪流满面。

他很早就参加革命,多年未跟母亲见面,但母亲的养育之恩他一直铭记在心,如今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怎能不让他悲痛万分呢?

林彪悲从中来,随身拿起身边延安自制的草纸,就写下一首诗来悼念母亲:“严父来电急,呼救难途中,慈母死荒郊,他人无消息。”朱德看过这首诗也哀声长叹,连声说这太让人感伤了。

之后,中共托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帮忙打听林彪家人的消息,李德全当时负责国民党救济总署的红十字会,专门安置难民,她派人在独山找了好多天,总算找到了林明卿一行。

林明卿等人之后被接往延安,1944年,分别多年的两父子终于在延安见面了,林明卿一家也结束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抗战时期林彪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党史博览》,2001年10月

《林彪的两次请客》,《同舟共进》,2014年10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