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2023-02-21 05: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摘要】 本文从心理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理念的角度详细地论述了影响外语教与学的四个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对外语教学尝试性地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关键词】 心理语言学 语言教学理论 教与学 思考笔者在与外语教师的日常交往和教学中,经常听到有些外语教师抱怨:教得再辛苦,可学生成绩就是上不去,或是不理想等等。而不少学生的反馈也大致如此:每天花在外语上的时间最多,可最终成绩总是上不去,学来学去还是“聋哑”英语等等。这就不禁使我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其中的症结究竟出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一、教学理论上的5 个 W+HOW1. WHO:谁参与教与学?很显然是教师和学生,但是这些学生是谁?从哪儿来?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如何?他们的经济状况怎么样?他们的父母亲是谁?他们的语言能力怎么样?他们都具有什么样的个性?2. WHAT:教师本人的教学经历以及受过什么样的培训?对教学目的语及其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对教育理论了解多少?本人的个性是怎么样的?学生必须学、教师必须教的是什么?什么是交际?语言是什么?当你说起某人知道如何运用一门语言,意思是什么?第一语言和目的语的差异是什么?3. WHEN:学生对于目的语的学习始于何时?花在语言学习上的时间是多少?(每周上课的时间是多少?每天所花的时间是多少?)4. WHERE: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学习目的语的?课堂教学是否用目的语?目的语的使用仅限于课堂上吗?5. WHY:学生为什么要掌握目的语?其目的是什么?学习目的语的动机是为了通过考试,为了将来事业有成,还是想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以便与该文化背景下说这种语言的人进行交际?简言之,其学习的动机是属于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还是综合性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6. HOW: 怎么教?怎么学?怎样才能在语言学习上取得成功?目的语学习需要哪些认知过程?学生都采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语言学习上认知(cognition)和情感(affect)之间又有什么内在联系?以上所论之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里面却包含着很深刻的语言习得理论,作为一名教师,他不了解自己的学生,不具备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深入研究、思考以上一些问题,拿起书本便教,是很难教好的,也很难说他能够给学生什么指导意见的。这样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片面性和盲目性。二、语言教学的方式、方法作为一名外语教师,他对语言教学流派和其本质的了解程度和具体运用能力对外语教学的成功与否将起着一个很大的作用。遗憾的是在外语语言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受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al psychology)和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stics)的影响,片面而夸大地强调过度学习(overlearning),模仿(mimicry),重复(repetition),句型操练(practice)以及习惯形成(habit formation)等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 情感过程(affective process)以及语言学习的本质和特点,这样势必会给语言教学带来以下负面影响:1. 脱离目的语的文化。2. 教学上的僵硬性。3. 教学上的机械性。总而言之,这种教学方式是完全有悖于全人(whole person)教育观的,也完全有悖于人本主义教学理念(humanistic approach)的。 语言教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它更是一门艺术,不能完全像 Nelson Brooks 教授(1964)所提出的那种 A+B+C... 的典型的公式化结构主义教学。外语教学的方式、方法日新月异,而我们有不少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19 世纪 40 年代至 20 世纪 40 年代盛行于西方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进行教学,其课堂教学特点如下:·课堂(基本)用母语教学,很少用目的语;·孤零零地教一大串互不关联的单词;·繁琐地、长时间地解释语法;·阅读相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过于艰深的课文;·很少注重课文内容,其语言点总是以语法的面目出现;·惯常的操练便是翻译互不联系、一个个独立的句子;·绝少注重或不注重发音。这种教学过程或许我们可称之为线性叠加过程,而语言习得不可能只是叠加性的。一堂课的教学不能仅仅限于教各种语法结构,换言之,一课的内容甚至一本书或一套教材的内容教学不等于各个结构总和的教学,因为掌握了结构总和不等于掌握了语言本身。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莱尔教授(1982)所说的那样:“传统的模式违反了在自然语言习得中发现的一些学习条件,这些条件对于有效的语言学习很可能是必不可少的: 有在真正的交际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充分的机会;提供一个“语言丰富”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其中可以通过语境线索弄清词语的意义;有保持沉默并在说话之前培养接收能力的机会,……那种把课程中所教的一切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并且想说明一切的方法,没有考虑到记忆力的局限性,剥夺了学生使用自己的自然语言习得战略的权利,并且严重损害了学习环境的丰富性。”当然,作为一名外语教师,仅仅了解或知道外语教学的流派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具体灵活运用,而具体灵活运用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 熟悉每一种教学流派所涵盖的内容:(1) 产生的背景 (background);(2) 语言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3) 设计(design):·一个方法的目的是什么;·语言内容是怎样选择和组织的?即这个流派所含括的大纲类型;·这个流派所主张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类型;·学生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教材的作用。(4) 教学程序(procedure)2. 熟悉每种流派在在具体教学实践和环节中的利、弊与可行性。要熟悉每种流派在具体教学实践和环节中的利、弊与可行性,除了要深刻理解各流派所提出的教学理论、观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本的特点和内容来灵活运用各个流派的方法,或有所侧重地用某一个流派的方法或把相关的流派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挖掘学生的语言学习潜能,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教学方法与语言大纲的设计真正地熟悉了教学方法还是不够的,因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只是大纲活动体系中的一个方面,比如面对一批刚开始学习商贸英语或旅游英语的学生,在教学前,首先要考虑以下问题:1. 这些学生是谁?2. 他们的语言水平现状如何?3. 他们所需的交际水平。4. 他们未来使用英语的情况和环境。只有考虑到诸如以上的因素,然后才能考虑到教学方法或者教材的选定。而以上问题所获得的答案或信息反馈为语言大纲的设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大纲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需求分析:学生需要什么水平的教师以及学生以后要达到的水平。2. 目标和目的设计:目标不明确,目的就不明确,而目的不明确便会导致以下问题得不到系统解决:·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过程;·教材;·评价。3. 教学活动的选择:此项关系到教学理论和思想的具体实施。4. 评价:对教学计划和程序的有效性、可行性、可接受性以及效率进行评估。以上诸方面关系参见下表:从上图我们可以得知:在考虑众多因素基础上的需求分析是直接为学习目的服务的,学习的目的决定着教学计划和程序的设计,而教学方法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四、SARD 问题师生关系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常常是受教育者,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常常板着面孔,以权威者自居,所授的内容不容置疑和商讨,同学生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样知者(knower)和学习者(learner)之间怎么会存在自然的密切关系?没有这种关系,学习者就不可能有安全感(security),而S正是代表Security。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感到安全的话,他们会学得最好(Learners learn best when they feel secure.)。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必须学会使学习者能够产生这种安全感的技术。要达到这一点,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1) 教师要学习心理学、 教育学以及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教师不仅要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还要解决他们自身所不能解决的心理、情感等问题,使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去。(2) 教师所持有的两种态度是重要的。其一:对于学习者的完全信任态度;其二:对于学习者的个性不加评价的态度。A 这个字母分别代表 Attention 和 Aggression。Attention 为注意力。在语言教学中,我们通常发现学习者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课堂上老是分神,心不在焉。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在排除学习者的学习和情感因素(learning and affective factors)的前提下,要更多地找找自身的原因,看看问题是否出在课堂教学活动安排上面,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因为课堂活动安排的不丰富多彩,教师又采用满堂灌的方法(jug-and-mug method), 而学习者只是稳坐板凳的听众(bench-bound listeners),只是被动的吸收者(passive absorbers),缺少积极的参与(involvement),这样就很容易精力分散,久而久之,便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最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邹永宜(1995)指出:“大多数英语课本每单元的编派形式都是一样的,但并不是说就应该按照一成不变的顺序,以同样的方法完成每一单元的内容。……如果一位英语教师的课千篇一律,缺乏变化,学生会感到厌倦。”Aggression 这个词在心理语言学上应理解为“进取心”,而不是该词的通俗意义所具有的贬义的色彩。成人的语言获得(learning)和小孩的母语习得(acquisition)在“进取心”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成人如同小孩,在学习了语言的某些方面以后,总是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所学,用新的知识作为自我表现(self-assertion)的工具。作为教师,应把握住这一点,因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注意力和进取心刚好结合在一起。学习者越是积极地参与,注意力也就越是集中。R为 Reflection,即反思。根据语言学家布莱尔的学说,Reflection 分为课程内容反思(text reflection)和体验本身的反思(experience reflection)。这是在课程教学框架中的一个特定的沉默阶段(a period of silence), 一般应安排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前几分钟,一是让学习者反思一下课程所学的内容,以求得到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得到巩固所学和加强自信心(self-confidence);二是让学生反思一下学习体验本身。学习者在某一段学习期间以后,常常要反思一下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矛盾和各种影响外语学习的不良情绪,如气恼、焦虑、压力下的灰心、气馁等。而这时正是需要教师去帮助学习者化解心理矛盾的时候,这时教师如果能及时做到这一点,既通过学生反馈和调查,有针对性地化解、缓冲学习者的心理矛盾,平息他们的各种干扰外语学习的不良情绪,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现阶段的学习发展情况以及重新评估未来的目标。同时他们也得以在无威胁的状态下和放松的情况下(in a non threatened manner and in a relaxed way)继续其语言学习。D为 Discrimination,意为辨微。成人在外语获得中不象小孩在母语习得中那样有一种安全感,婴儿在出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听,而不说(事实上也不会说),父母也不逼他们说,而只是反复、不厌其烦地通过游戏等娱乐方式对他们进行无意识的母语的输入,等到他们会说话的时候,也没人对他们提出苛刻要求,说应该这样讲或那样讲,总是对他们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报以鲜花和笑脸。而成人在语言获得方面就没有小孩那么幸运了,成人在学外语的时候,一开始在没有得到多少语言输入(linguistic input)的情况下,教师便要求他们进行语言输出 (linguistic output),并且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是很苛刻的,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可想而知,其压力有多大!根据语言习得理论,在最初语言学习阶段,必须加大对学习者输入技能(receptive skills)即听和读的培训,然后才是对其输出技能 (productive skills)即说和写的培训。正如语言学家 James Asher(1977)所言,人的右半脑为输入技能提供了保证,而右半脑在接受输入到一定量或程度的时候,才会激发左半脑对语言的输出技能。就象往一个杯子里注水(即输入)一样,只有注水到一定程度,杯子里的水才会自然溢出来(即输出),这里实际上蕴涵着一个浅显的道理:水到渠成。因此,当语句通过视觉或听觉方式输入后,方能使学习者在以后的输出时能够辨微、辨认打下基础。正如以上所言,成人一开始学语言便要求他们辨微,要求他们在发音、拼法和语法结构方面进行辨微且做到准确无误,这无疑违反了语言习得的规律。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经常说,要学好一种语言必须要做到“不自觉”,即必须达到一种“不自觉”的境界,而要研究语言学必须要做到“自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让他们掌握外语,以达到用外语作为工具学习专业知识或者进行交流的目的,而不是让他们做语言学家。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认为,只有自然吸收的语言才能转化为口头的熟练掌握。换句话说,光靠语法分析、光靠辨微等所得到的理性认识并不能使人们熟练掌握外语。克拉申认为,成年人的外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1) 为学习者提供可以理解的、丰富的和自然的语言材料;(2) 理解思想障碍,减少心理负担,使学习者能做到自然吸收。克拉申所提这第二点也正是人本主义方式(humanistic approach)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 弄清“学习语言”(learn the language)与“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learn about the language)的区别;2. 弄清输入与输出的关系;3. 通常的听、说、读、写顺序应科学地排序为听、读、说、写;4. 没有安全感的学习是不可取的,即认知(cognition)与情感 (affect) 的问题, 同时这也是“全人”(whole person )教育观在外语教学上的体现。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说辨微不重要,相反,学习者对于一种语言不能辨微,一辈子都会犯同样的错误。但辨微不是在最初阶段,而是要等到学生已经获得安全感的那个阶段,等到已经接收到大量输入的阶段,在这个时候,各个方面的精确辨微就会作为创造性自我发展的一部分而出现。以上所论述的心理学家 Charles Curran(1972)的 SARD 理论,依笔者之管见,其核心点为 S(安全感),只有在 S 上做好文章,才能带动 ARD 问题的真正解决。当然,影响外语教与学的因素还很多,但本文所涉及的四点考虑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上将有助于外语教师及时地修正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从而避免出现在语言教学中所不应出现的问题。我们常说一门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在这里不应片面地理解为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应理解为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师多在如何“教”上面下些功夫,多进行一些反思性的教学,而本文所提的四点考虑正是围绕“教”这个字而展开的。参考文献1. H.Douglas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2. Jack C,Richards & Theodore S.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3. 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年版。4. 罗勃特·W·布莱尔著,徐毅译:《外语教学新方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7 年版。5. 徐烈炯:《当代国外语言学学科综述》,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6. 邹永谊,赖莉娅:《英语教学新概念》,重庆出版社 1995 年版。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思考论文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思考论文

【摘要】 近年来,不少高校尝试着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采取分层教学的试验,这既遵循了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又达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英语分层教学已经初显成效,学生的整体语言应用能力明显提高。文中综合评述了分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分班、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等主要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着重分析了目前在其具体操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对教师配备、教学评价等存在争议的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分层教学 个体差异 英语能力

尝试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倡导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学习需求,对英语课程采取分层教学的试验,探索语言教学的新型实践模式,这个探索过程中有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1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的理论背景十分深远。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撑,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已具备的基础和水平与学生尚未达到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距离。当教师在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后,再利用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之间的矛盾来组织教学,就可以高速度、可持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加快发展的速度。中国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提出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这些教学理论都反映了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分层教学是把“因材施教”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但是,分层教学并不是理想化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而是依靠现有的条件和已有经验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进行改革,建立起以因材施教为根本原则的可操作性教育方式体系。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分层教学也让我们认识到教学理念的转变,要改变以前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2高校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情况

2.1分班。合理分层是分层教学的根本。各高校一般是要求教师按照尊重、民主、爱护的原则,采用信度高、效度高的试卷,根据摸底考试反映出的英语能力水平,将非大学英语专业的入校新生按照同一学院或者相同专业分成AB两个层次,人数基本相同,学生按照分编班级上课。与此同时,采取流动分层,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小范围的相互流动,进步大的学生可以进入上一层次学习,退步的或在本层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进入下一层次学习。学生层次间的调整均在每一学期结束后进行。

2.2课程设置。我国高校多数采用4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安排,为公共必修课,每一学期的课程类型分为综合英语类和听说实践类。大多高校的选用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纪》系列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综合英语类课程以阅读教学、翻译和写作指导为主,教师讲授语言知识方面的重难点以及阅读技能的要求、方法、翻译技巧和写作知识等,学生以接收信息为主;

视听说实践类课程在多媒体教室或语音实验室进行,以听说训练为主要活动,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学生以语言输出为主,有条件的少数高校把该课程分解成了小班教学。

2.3教学过程。教师在对相应层次学生授课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及配套课件进行删减和扩充,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综合英语类,尤其是视听说实践类课程的授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进行完成。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室、校园网络学习的平台等网络环境,进行预习、复习及作业等自学活动,深度学习教师制作的课件。

教师通过网络课件、电子光盘等形式,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布置自主学习每单元的任务,要求完成相关内容的.作业,对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网络监控与答疑。教师跟踪记录,学生网络自学时间、练习完成情况及考核结果,均列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实施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利于提高了课堂效率,从而提高了学生整体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此外,通过有效地组织对各层学生的教学,极大的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挑战都有利于教师的素质培养。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分层教学尚处在试验阶段,实践过程中留下的一些问题和争议,在以后的教学中仍需探讨和改进。

3.1教师配备。就目前实施分层教学的高校而言,多数采取的是按照行政班级配备任课教师,即一名教师针对一个班级两个层次的学生群体,分别准备两套教学方案,为此混淆层次而颠倒教学方案的情况不时发生,而且备课量和课件制作量大,对学生的评估尺度不同,教师难以把握平衡。针对这一问题,可以打破按照行政班级配备任课教师的做法,采取按照学生层次横向配备教师的方案,根据教师的专长来进行分配,让任教于同一层次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最终达到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这样可既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互助和沟通,掌握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又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更好地因材施教。

3.2教学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都是结合平时课堂表现和期末卷面考核两个方面给出的综合评价。A层次学生除考核教材内容外,还包括多种课外素材,B层次学生的考核以教材为主,适当增加知识的灵活应用,力求牢固掌握基本知识,难度比前者明显降低。但是,基于分层教学的评价会对最终奖学金的评定和优秀学生的人选等方面造成不公平。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对奖学金的评定都是按行政班级进行。

这样由于考核的难易程度和内容等不同,不同层次学生的期末成绩可能不会完全反映他们的英语水平。在操作中,可进行适当调整,由任课教师集体对试卷难易程度和学生卷面成绩进行评估,商讨出一定系数进行整体调整。

3.3学生心理。在班级分层后,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变化,尤其是被分在B层次的学生,会出现自卑甚至排斥英语学习的个别现象。任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积极地认识分层教学的本意,平日多观察,和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同时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积极反馈。对于个别心理变化大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甚至是个别辅导,必要时可以联系班主任来共同帮助。

此外,大多数高校学生往往无意识地就把英语考级作为了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一味重视读写能力而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一旦通过等级考试,英语学习的动力立刻消失。由此造成的英语高分低能的现象显然与教学目标是极其不相符的,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4班级管理。进行分层教学班级重组后的教学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这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配合管理:分层教学后,同一层次班级学生来自不同的行政班级,容易摆脱原行政班级的约束,同时也加大了难度让原班主任及时了解其行政班学生在英语课的表现及学习状况。为了缓解这一现象,分层教学需要多方配合,教师与班主任之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班主任与教务管理部门之间,均需要密切配合,此外,还需要完善教务查询系统,使之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各阶段测评数据,便于多方查询和管理。

3.5硬件设施的配置。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学校需要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包括多媒体教室、自主学习室、网络学习的平台,甚至是校园广播、图书馆、教务查询系统等多方面的全力配合。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可以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把枯燥的抽象的单词或语法简单化,把原有的讲授式英语教学转变成立体式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强化学生的记忆,提升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多种教学资源的交叉配合,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这是高校英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燕丽.基于维果茨基理论的教学观[J].考试周刊,2009,(25).

[2]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杨雨寒.分层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9).

[4]缪道蓉,陈渝,兼顾英语四级和英语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5).

[5]梅德明,赵美娟,徐李洁.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关于英语教学法的论文,哪些方面好写?

第一层次:理论层次的,即研究英语教学法、英语教育学理论、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等。此外,在教学法流派上,影响比较深远的有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还有其他的教学法流派,如直接法(Direct Method)、静默法(Silent Way)、暗示法(Suggestopedia)、领悟法(Comprehension Approach)、社团语言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活动法(Activity Method)等等,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就这些外语教学法流派进行分析研究。 如《国内英语教学法研究的方向与趋势》 《英语教学法研究流派评述》 《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趋势──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等。这个层次的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进行。 第二层次:从理论到实践,即在一个重要的教学法理论指导下,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 如《非智力因素开发与中学英语教学》、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英语视听说教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习得规律与英语教学》 《论交际法语言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应用》等。 第三层次:实践教学研究。英语教学法的实践研究包括方方面面,具体可以有:阅读教学、听力教学、口语教学、语音教学、写作教学、语法教学、词汇教学、教师备课、课堂管理、测试等等方面。 《互联网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探究性的英语学习方式》 《学生英语思维、表达能力提高的途径》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计算机辅助英语阅读的研究》等等。 各位同学可以从以上层次中选择自己的论文方向,以上列出的题目仅供参考。

英语教育类论文范文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身即承载和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但这些德育动能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情景是道德教育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英语教育类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英语语言和高中英语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功能,并进一步提出教师在利用教材和课堂所提供的虚拟道德情境帮助学生获得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还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意识的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和场景。以创设真实的道德教育情境,在帮助学生有效完成英语学习的同时,引导他们达到道德知、情、意、行的统一。

关键词:道德;德育教育;高中英语;道德教育情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道德教育不是学校某一门课程的专有职能,也不是只在某一特定时候才开展的工作。“只有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进行道德教育,才能为人的精神丰富与道德成长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英语语言所蕴含的德育功能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萨丕尔就指出,语言是描述人类经验与对世界认识的方式,同一语言社区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系统的信仰和理念,他们决定了社区的结构,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语言与文化不是互不相干的孤立的现象,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代语言观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习得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离开了文化,也不可能正确的习得与学习语言。何谓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指出,文化是指社会成员习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与习俗的综合体。B.Tomolin等人则进一步将文化分成三大块:思想、产物、与行为,而其中思想起着决定性作用。3由此可见。英语语言本身就承载着思想道德的内容。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

二、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功能

要开发和实现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澄清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什么。道德是一个人对人、事、物及其关系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及行为表现。4在人与人(他人与群体)之间,主体我(I)与客体我(me)之间,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工作、人与神之间都存在道德关系。5从1997年3月正式开始实施的“全球生活价值教育项目”(Living Values Educa-tional Project)所提出的核心德目对我们的德育教育应该具有启示和指导作用,它们是:合作、自由、幸福、诚实、谦卑、爱心、和平、尊重、责任、朴素、容忍、团结。

教育部干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对英语的课程性质作了如下规定:“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拓展事业、丰富生活经历,开发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其中显然包含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应的,《课程标准》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等作为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

我们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媒介物,是经过筛选的学习资料,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二册(上)为例:该书包括10个主题单元的内容,这10个主题分别涉及到了辩学、自然、文学、艺术、文化、生活、环保等领域,为学生提供了相关方面的一些知识,同时也为他们深入思考人类与这些事物之间的道德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比如第一单元的阅读文章No:Boundaries给学生简要介绍了Stephen Hawking,学生可以在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Hawking顽强的奋斗史,从而去追问顽强、信念、意志、责任之于生命的意义,去探求自由、幸福的哲学意义。

三、英语教学与道德教育情境的创设

如前所述,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身即承载和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但这些德育动能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情景是道德教育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情景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方式不同,其学习结果和效果也不同。

(一)课堂教学与虚拟道德情景

课堂教学就可以提供一种道德教育情境。以扎实高效的认知法(the cognitive approach)为例,其步骤一般是这样的:1、复习导入。讲解新词;2,讲解语法;3、语法练习;4、讲授新课,并展小组活动。逐句讨论课文内容与意义。教师总结;5、回到课文,听录音,学生就课文内容提问。如此,尤其是在开展第4和第5步骤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在阅读材料和课堂所提供的虚拟情境中,即可获得一定的道德认知。但认知并非道德教育的全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亦是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毕竟,“人是做成的而并非生就的”。对于虚拟情境中的个体来讲,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他的一种意象,并不能保证其在真实情最能够达到道德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课堂教学与真实道德情景

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情境最主要的是课堂人际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场景,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这种情境因为过去一直没有受到教师教育意识的足够关注,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在这种情境中展示出自己最自然本真的一面,因而它所体现的道德更多的是直觉性和习惯化的行为,因此也就更加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更加有效的道德观察、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当然,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采用一些鼓励课堂人际交往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提示法、社区式语言学习法、整体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合作型学习等,并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关注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交往时的道德行为和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或鼓励。

需要说明的是,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虚拟情境抑或真实情境中,应鼓励学生在对话与协商中提升其道德判断和行为抉择的能力。为了保证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与协商的有效,在课堂交往中教师应注意有关言说与倾听有关的问题。在这里,哈贝马斯(Habermas.J)所界定的理想言说的四个条件或许会有帮助:言说内容的真实性;言说行动的适当性,言说者意向的真诚性,言说含义的可领会性。至于倾听,教师则应注意避免“不倾听”、“不健全倾听”、“虚假倾听”、“拒绝倾听”、“批发式倾听”和“同情式倾听”等几种情况和倾向。

当然,德育教育绝非仅由教师和课堂教育教学就能完成,它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家长和受教育者本人的共同努力。本研究仅希望能够对广大同行在相关方面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英语教育类论文范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