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2-21 02: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武汉科技大学不属于985大学。学校历史可溯源至1898年成立的湖北工艺学堂;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国家冶金工业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学校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宝钢集团有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首钢总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共建。

大学简介

武汉科技大学简称“武科大”,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六家国家特大型企业共建高校,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11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大学专业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截至2022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共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900余人。拥有全职及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16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人、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30人、湖北省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213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湖北名师工作室7个、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1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84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3人。

学科建设

博士后

截至2022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

学位点

截至2022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建筑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国际商务、社会工作、翻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艺术。

重点学科

截至2022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3个省级“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材料学。

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学、钢铁冶金、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数学、生物学、外国语言文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现代冶金及先进材料”学科群、“绿色钢铁智能装备与系统”学科群。

省级“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

学科评估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汉科技大学有20个一级学科参评,其中,评估结果为B类的学科有6个,评估结果为C类的学科有9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有2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10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多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加工工程。

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物加工工程。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与计算科学、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加工工程、临床医学、行政管理。

省级品牌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加工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物加工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工程、自动化。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采矿工程、预防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一等奖1项)。

对外交流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意大利、荷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师资互访、联合科研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奥地利莱奥本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数据中心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与美国桥港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合作举办硕士教育项目。在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工程等本科专业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近500名。

研究机构

截至2022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1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有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新型智库,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国际合作基地,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3月,“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5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160余项。2007年以来获得19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

学术期刊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是由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75年;主要刊载冶金工程、冶金材料科学、冶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控制、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建筑工程、环境工程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是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99年;主要刊载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并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维普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全文数据库。

校训

“厚德博学,崇实去浮”

校训阐释:“厚德”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即优待、推崇、重视;“德”,即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厚德”,即重视道德修养,注重德育。“博”,即多、广、丰富;“学”,即学习、模仿、学问;“博学”,即多学勤问、学问渊博。“崇”,即重视;“实”,即实在、实际;“去”,即除掉、除去;“浮”,即浮漂、浮躁、浮华;“崇实去浮”,即崇尚扎实,去除漂浮;推崇实在,除掉浮躁;注重实践,严禁浮夸;提倡立足实际,反对华而不实;倡导真才实学,不要虚假作风;追求实用实效,切勿徒有虚名。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水平怎么样

感觉还可以一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核心期刊分为国家核心和中文核心。前者更NB一些。显然武科大校报是中文核心 ,而且不是自然科学版,是社会科学版。。。。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香凝.《六尺之下》的“三我”人格结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孔晓飞.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的美学探略[J].小说评论.2008(S2)

[3]刘璐.论电影音乐对人物情绪的营造[D].天津师范大学2013

[4]陈媛.CEPA前后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在内地传播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5]安颖.微电影的传播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6]蓝晓璐.浅析地产三维动画影视广告片中的编导意识[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周晶.“治愈系”电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张妮.微电影的'传播分析[D].湖北大学2013

[9]李桂珍.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出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0]刘孟德.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徐克电影[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1]徐小勇.《1942》影视元素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2]尹翠.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3

[13]兰子君.电影人专题片的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4]张怡.浅析纪录片的平铺直叙问题及其改进办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5]曾美静.李玉电影作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6]吴积燕.移民形象与主体性的呈现: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移民人物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7]颜静如.中国电影里的哑女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8]肖锐.从侯麦系列影片的人物话语探讨其叙事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9]孙皓.电影音乐大师及其名作[J].音乐世界.2001(10)

[20]彭茗玮.社会信息学视域下广告隐喻的认知解释[D].浙江大学2012

[21]刘寻.像一把刀子[D].福建师范大学2011

[1]〔美〕克里斯·安德森着.蒋旭峰冯斌墙静译.免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0.

[2]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

[3]〔美〕克莱·舍基着.胡泳沈满琳译.人人时代一一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

[4]马忠君.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9.

[5]李思屈.传媒产业时代的审美心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6]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2).

[7]A"L·李斯着.岳扬译.实验电影是与录像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8.

[8]〔英〕苏珊·海沃德着.邹赞张柏李明阳译.电影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9]陈祖继刘彤于宁.微影筑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6.

[10]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8.

[11]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里的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2]樊育志.广告效果研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7.

[13]高小康.狂欢世纪一一娱乐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14]〔英〕罗素着.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1963.8.1.

[15]李思屈.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6]李思屈.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7]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0.10.

[18]罗兰·巴特.董学文译.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9.

[19]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20]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1(3).

[44]刘飞.网络微视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45]赵楠.微电影广告传播模式及效果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46]邢静.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崛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7]曹文龙.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及发展态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8]苏岩.网络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生存状况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康初莹

[53]金月成.杂揉中的美学革命:微电影的认同困惑与价值重估[f1l.当代电影,2013,5:134一136.

[54]蔡一星王灵东.论微电影之剧本创作[f1].当代电影,2013,6:169-172.

[55]蔡澄.议程设置理论观照下的微电影探析[f1].当代电影,2013,6:175-178.

[56]刘晓妍梁世庆.微电影拍摄用光初探[f1].当代电影,2013,6:182-184.

[57]陈少波.微电影:一次概念先行的视觉文化擅变[f1].当代电影,2013,10:198一200.

[58]张炜苏静.微电影人才培养策略探析[f1].现代传播,2013,7:101-103.

[59]刘明江"先审后播"对视频网站过错认定的影响[f1].电子知识产权,2013,4:87一91.

[60]丁亚平."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的发展[f1l.艺术评论,2012,11:27-32.

[1]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下).2011(07)

[2]杨雅雯.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09)

[4]刘佳佳.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1(10)

[5]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

[6]李程.后现代语境中的靡菲斯特[J].中国研究生.2013(10)

[7]李旭璐.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J].新闻传播.2013(09)

[8]王安权,汪庆华.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3(23)

[9]陈日红.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10]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3)

[1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04)

[12]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

[13]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6)

[14]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J].今传媒.2011(12)

[15]宋娜.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拼贴[D].山东大学2010

[16]王h琪.审美文化中的奇葩[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7]苏杭.后现代语境下的娄烨电影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18]刘圆.“穿越”题材影视剧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9]王茜.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D].贵州大学200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