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影响因子

2023-02-21 00: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影响因子

癌症研究中心中心简介 癌症仍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癌症就全球人口与先进各国来说,均居国民死亡原因之第二位。据日内瓦(GENEVA)世界癌症报告(当今全球综合性最强的调查),全球每年大约有1,09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癌症,有670万患者死亡。在中国,据国家卫生部信息中心的报道,20世纪90年代中国肿瘤发病率已上升为127例/10万人,近年来每年新增肿瘤患者达160~170万人,总数估计在450万人左右,主要癌症类型依次为胃癌(21.76%)、肝癌(17.83%)、肺癌(15.19%)、食管癌(15.02%)、结直肠癌(含肛门肿瘤,4.54%)、白血病(3.53%)、子宫颈癌(1.64%)、鼻咽癌(1.53%)和乳腺癌(1.49%)。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日益老龄化,当今吸烟的流行和不健康生活方式日益增多造成癌症的发病率还在上升,预计到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率将上升50%,发病人数将达到1500万。癌症极大威胁人类健康,人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去征服癌症,抗癌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中极富挑战性且意义重大的领域。肿瘤的发生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过去有人把它分为启动和促进两个阶段,致癌物和促癌物分别作用于这两个阶段,于是形成肿瘤。从基因学分析,致癌的过程中,有许多基因发生了突变,不能履行职责,导致癌症。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基因及其功能的认识逐渐深入,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间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的差异正在被认识,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癌症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机制研究得越来越清楚。随着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等信号传导通路的阐明,过去那种以统一制式的疗法进行的癌症治疗,由于产生了许多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包含身体的不适,有些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正在被近来悄然上市的靶向药物产品所替代,靶向治疗方式是以杀死癌细胞为主要目标。靶标抗癌药物直接针对的是分子靶点,就象击靶,将能有效克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具有难以避免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等缺点。当前,计算机虚拟筛选、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加速了靶向治疗新药研究的进程。针对分子靶点研究的抗癌药物目前主要包括肿瘤细胞表面的靶标(抗原或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单抗),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抑制剂、血管新生抑制剂,靶向端粒酶的抑制剂以及针对肿瘤耐药的逆转剂等。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靶标药物的出现,充分证明了以分子为靶点治疗肿瘤的巨大潜力,标志着癌症治疗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这类药物改变了传统化疗药物对所有快速分裂的细胞全面打击的方式,针对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异常进行治疗,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很小。但由于化学治疗的局限是往往导致抗性细胞的出现,具有固有抗性的癌细胞的产生是由这些细胞的遗传不稳定性所致。这一问题将出现在所有针对癌细胞的治疗中,因而扩大可锁定的细胞通路的数目有可能降低抗药性和不良反应,并增加可供选择的多药物治疗方案的数目。以这种方式治疗癌症的方法使市场产生了若干变化,这种创新疗法在未来十年将扭转癌症医疗市场。依Business Communication公司最近研究指出,2001年全球癌症医药市场规模为148.7亿美元,2005年将达到267亿美元之规模,年平均成长率达12.5%。2000年到2005年期间预估治疗癌症之新药,已达134种(包括其创新性药品、新剂型或旧药新使用法等发明),这些新药使全球癌症医药销货收入大幅增加75%。2000年治疗癌症药品的的总市场值为132亿美元,其中既有的药品占有90%的比重,此部份之市场将于2005年达182亿美元规模,年平均成长率为6.6%。癌症的治疗于1990年末期,因为创新疗法的发明,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创新疗法包括单克隆抗体疗法,再过几年,这些创新的疗法将会与较早的医疗方法例如:细胞毒性疗法(Cytotoxic agents)与荷尔蒙疗法等结合使用。创新药品诸如:血管生成抑制剂(Angiogenesis inhibitors)、癌症疫苗(Cancer vaccines)、基因治疗药品(Gene therapy)以及新单克隆抗体。加上既有药物的改良品等,均将促使癌症医疗市场戏剧性的爆增,目前其市场价值估计为15.8亿美元,年平均成长率为40.2%,估计到2005年其市场价值将达86亿美元。换言之,2005年全球整体癌症医疗市场(即既有药品市场及创新性治疗药品市场)规模将为2000年市场的两倍。在中国,短短的五年间,国内肿瘤医院用药的市场已经从1999年的32亿元,猛增到2005年的78亿元,年均增幅20.1%,在2005年抗肿瘤药尤其显示出强劲的增势,销售金额比2004年同比增长21%,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动力。癌症研究中心的建设将以研究肿瘤细胞信号转导为基础,通过对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阐述,发现更多特异性强的分子靶点和途径,为发展新的肿瘤治疗、预防和诊断提供技术支持。科研队伍中心主任:张晓坤教授(博导)中心执行主任:曾锦章教授讲师:王光辉助理教授实验室人员1名学生:博士生2名、硕士生6名。细胞与传染病中心中心简介非典、禽流感等新疫病的暴发流行告示人们:除了战争之外,各种传染病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敌,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还远未结束,因此大力加强对传染病的研究与防范,应该成为人类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我国是全世界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数上升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不仅上升快,而且传播范围广、途径多、青壮年多、农民多,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开始进入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据专家估计,全国艾滋病实际感染者已超过100万。如不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将造成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而乙型肝炎,更一直是我国的一大健康问题,全国人口乙肝病毒抗体阳性率高达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10%,携带人数1.3亿,占世界的1/3;每年新发乙肝病例约80万人,现有乙肝病人1300万人,每年有30万人死于肝癌、肝硬化。对于乙型病毒肝炎的治疗,虽然有各种治疗方法,但目前在市场上仅有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都有种种缺陷。所以,增加药物品种以增加治疗方案的选择,特别是研发对耐药性病毒有效的新药已成了攻克乙肝难题当务之急的任务。攻克这些传染性疾病的意义非凡.所有病毒侵入细胞,进行基因组复制以及病毒粒子的组装和释放的过程,都和细胞内各种生理活动机制紧密相关。深入研究细胞内各种生理活动机制,特别是蛋白质跨膜运输(membrane trafficking)的调节机制,对于了解病毒以及其它病原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发生的细胞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中心将在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对病原生物如病毒,细菌等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的病理研究,并寻求新的治疗方法。研究方向:病原生物入侵与蛋白质跨膜运输相互作用的细胞及分子机理蛋白质运输的分泌路径(secretory pathway)和内吞路径(endocytic pathway) 掌控许多细胞生理过程,如神经传导素和生长因子的分泌,同时调控信号传导,肿瘤发生以及个体发育等。正常的生理功能有赖于特定的蛋白被运输到正确的位置。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蛋白质运输缺陷有关,例如,许多溶酶体贮积病(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 家族性的高胆固醇病(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 Hermansky - Pudlak 综合征, Chediak - Higashi 综合征, Alzheimer和 Parkinson综合症等。另外,许多病原生物,如绝大数病毒,它们入侵细胞,在细胞内成熟以及致病过程,都要借助蛋白质运输路径中各种组成元件。蛋白质运输机制与人类疾病发生的关系是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洪万进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一直居于国际前沿,在包括Nature,Science等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高质量论文160多篇。中心将继续致力于应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技术,探索蛋白质运输机制与人类疾病发生的关系,揭示蛋白质运输调控人类疾病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从蛋白质运输过程的调控元件中,探索新型的药物靶向分子,开发新型的靶向药物。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包括: 蛋白质跨膜运输机制;蛋白质运输与癌症;蛋白质运输与病原生物致病机理;新型靶向药物的筛选等。研究将着重探讨低分子量GTP酶Rab蛋白调控蛋白质跨膜运输的机制,尤其是Rab 蛋白对细胞内吞作用的调节如何影响病原生物的入侵。Rab蛋白可以结合GTP或GDP,实现活化与钝化的转换。GTP结合的Rab蛋白为活化型,它可通过跟下游因子相互作用,调控蛋白质跨膜运输以及多种细胞活动。Rab34是我们鉴定的一个新Rab蛋白,我们的研究显示Rab34和 Rab7拥有共同的相互作用因子RILP,有证据显示:Rab34、Rab7和RILP参与病原生物(如沙门氏菌)介导的吞噬泡的形成。我们将进一步研究Rab7、Rab34和RILP调控传染性病原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病毒入侵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并将研究领域扩展至其它Rab蛋白以及其它内吞途径中的蛋白。另外,中心研究Rab7和Rab34对细胞生长、迁移、存活、信号传导以及肿瘤发育等的影响,并借助动物模型深入探讨Rab蛋白对细胞及动物生理的调控作用。科研队伍 中心主任:洪万进教授(博导)中心执行主任:王团老教授实验室技术人员:云叶 伍小春博士生:张明硕士生:陈理 许晓鸥 王世聪 马泽旭本科生:梁银文 胡菁捷 汤少勇 刘琛科学研究研究方向1.动物细胞蛋白质跨膜运输机制2.蛋白质运输与癌症发生的调控机制3.蛋白质运输与病原生物入侵及致病机理4.新型靶标及靶向药物的筛选代谢性病中心中心简介近几十年来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糖尿病已成为不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增加速度最快的慢性病,全球至少5%的死者死因与糖尿病有关,各国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费用占了全年医疗预算的2.5%至15%。目前中国的糖尿病至少有2380万。一些发达国家中,肥胖的患病率较高,而在发展中国家,肥胖人数也急剧上升。肥胖导致死亡率的上升,同时也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风险。最近的一项调查还表明,中国的肥胖症患者也在不断增加,近8年来学龄前儿童的肥胖症发病率猛增,患病者已占儿童总数的10%,随着年龄增长,肥胖儿童还有患糖尿病的危险。因此本研究中心针对这个趋势,着重探讨糖尿病与肥胖症的分子机理及新型药物的开发。研究中心具有多年的糖尿病与肥胖症分子机理的研究,发现了SHP2、GRB2、GAB1和GAB2等多个关键调控基因,在细胞层面和转基因动物模型上证明了它们对糖尿病与肥胖症的关键调控作用。我们中心的进一步研究方向是:1)与临床相结合,明确这些基因糖尿病与肥胖症的作用;2)将上述基因作为治疗的靶基因,筛选可能的临床治疗药物。我们中心已建立良好的研究技术平台,具有成熟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转基因动物疾病模型的实验技术体系,能为研究疾病的分子机理,验证新药的作用疗效,揭示成药的作用机制和途径等提供技术合作。科研队伍中心主任:冯根生教授(博导)中心执行主任:吕忠显教授。实验室技术人员一名学生:硕士生2名神经及衰老中心中心简介随着人口老年化及世界人口平均寿命的逐年增加,威胁老年人生活三大疾病之一的老年性痴呆症发病率也迅速上升。老年性痴呆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病(俗称老年痴呆症, Alzheimer’s Disease or AD) ,中风及心脑血管性痴呆,帕金森氏症,精神分裂症,忧抑症等, 其中AD占50%-70%。据报道,AD的发病率在65-80岁人群约为10%,80岁以上者可达50%。约有600万的美国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美国社会每年运用于老年痴呆症(AD)的费用高达1000亿美元。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6亿,6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中有5%--10%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也就是说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已可能有1000万人。AD即将成为医学和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对AD病因的深入研究以开发出有效的防治药物,不但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具有广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中心研究方向:老年痴呆症的细胞与分子病理机制遗传学、细胞/分子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证据强有力地证明,β-淀粉样蛋白在老年痴呆症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因此,抑制β-淀粉样蛋白的形成与累积是进行老年痴呆症治疗研究的重要目标。本实验室的主要兴趣是致力于探讨β-淀粉样蛋白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目前实验室已经取得的进展和正在进行的课题介绍如下:1.主要致力于探讨两种负责Aβ产生的分泌酶, 即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作用原理和调节机制。γ-分泌酶是一种多分子复合物,由早老素-1(PS1), PEN-2, APH-1和 nicastrin组成。我们首次证明人PEN-2基因的表达受转录因子CREB的调控。我们的发现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转录因子是如何调节细胞内β-及γ-分泌酶活性的,也有利于开发潜在的治疗AD的药物靶。2. Aβ是由β-类淀粉蛋白前体蛋白水解生成。同时,该水解过程中也产生一种胞内肽,即APP胞内结构域 (AICD)。已有证据表明,AICD和NICD一样作为转录因子调节几种基因的表达。我们发现并鉴定了AICD与几种蛋白的相互作用。现在,我们正在进行阐明这些蛋白在信号转导途径中对APP加工及细胞雕亡的影响。3. β-分泌酶和 γ-分泌酶的剪切具有选择性,因此必然有其他的蛋白与它们相互作用,调节它们的功能。我们正在筛选与PS1, nicastrin, PEN-2 和 BACE1相互作用的蛋白。4. 中国鲎肽已经被鉴定为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的多肽,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的作用。我们正在开展中国鲎肽对神经细胞的存活/死亡及对APP/Aβ加工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注: 最近以本实验室博士生王瑞山为第一作者的有关PEN-2和APH-1基因表达的调控的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Mol Cell Biol(影响因子7.822)和FASEB J(影响因子7.064)杂志。以04级硕士生张含为第一作者的有关Presenlin蛋白调控肿瘤抑制因子PTEN水平的论文已被Neurobiology of Aging(影响因子5.506)杂志接收发表。以06级博士生张弦为第一作者的有关脑缺血及缺血诱导因子HIF-1能结合BACE1启动子并调控β-分泌酶活性进而影响Aβ的产生的论文发表在J Biol Chem (影响因子6.355)杂志。最新的研究工作发现与AD密切相关的PS/ -分泌酶切割APP所产生的细胞内片段AICD能与EGFR基因的启动子结合并且负调控EGFR的表达,由于EGFR的过度表达会引起癌症或造成肿瘤对药物的抗性,这一结果揭示了AD与癌症发生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论文发表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 (影响因子10.231),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先后被各大新闻媒体(如Newswise、ScienceDaily、Scienceblog、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新华网、人民网、科学网等网站,光明日报、厦门日报等报刊,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厦门电视台等)采访报道。实验室主要经费来源:厦门大学211人才引进启动经费:300万元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启动经费厦门市鲎特别保护区可行性研究。 2004年 12月- 2005年 12月。 经费: 18万 经费来源:厦门市海洋渔业局鲎人工育苗,放流技术及保护措施。经费: 18万 经费来源:厦门市海洋渔业局早老素(PS1)在囊泡合成及运转中的调节功能研究。 经费:25万 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β-分泌酶和g-分泌酶各组分的选择性转录调控。经费:31万 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研队伍中心主任:许华曦教授(博导)中心执行主任:张云武教授 、洪水根教授。学生: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中心所有学生。转化医学中心中心简介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已经从生物学基础研究转移到以人类健康研究为重心的生物医学。 生物医学是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互依存的学科。生物医学研究人类疾病的遗传基础、致病的分子机理、疾病的防治,实现药物对病人个体化治疗,从而保证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发展。长期以来, 由于传统观念和学科体系的限制, 生物学研究与医学研究泾渭分明, 实验室研究人员与临床医务人员之间各自为政,交流不畅, 以致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严重脱钩, 科研方向和研究项目与临床需要、社会需求严重分离。这种状况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远远不能适应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互依存的生物医学的发展。转化医学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化医学致力于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医学应用,使实验室的发现、发明迅速转化为临床上急需的诊疗技术和产品,架起实验室通往临床的桥梁,填补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之间的鸿沟。 本中心将以服务人类健康为宗旨, 利用我们在药物研究与开发的经验和分子诊断研究的雄厚基础,综合生物信息学、分子遗传学、现代医药化学等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瞄准临床、社会需求,努力实现下列目标:1) 建立生化测试、细胞测试和动物模型为轴心的药物筛选评估平台, 以及临床前药效、药理、代谢、分布、毒性和病理评估平台。以分子机理为基础, 研发新一代靶位治疗药物, 以满足临床和市场的需要。2)研发敏感度高、重复性强、时间性短、使用简单、成本低的新一代分子诊断技术。结合疾病的标志分子,实现对常见遗传病、急性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预防、早期介入、准确用药, 以及对治疗效果的鉴定和预后, 从而实现药物对病人的个体化治疗。3)利用这一研发平台, 培养出一批既能从事科学研究, 又通晓临床应用, 并谙熟市场、企业运作的,社会急需的创新、创业、企业管理和制药法规的复合性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科研队伍中心主任:郑立谋教授(博导)兼职教授:蔡宗武教授(生物统计)实验室技术人员1名学生:硕士生4名。天然产物中心中心简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研发。全球医药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天然药物历来是创新药物研究的重要源泉。在中国,从拥有千百年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中医药中寻找活性先导化合物,更是结合国情、开展自主创新药物研究的一条捷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充分开发我国得天独厚的丰富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天然产物快速、高效制备技术组建中药及天然药物分离馏分资源库,结合高通量活性筛选体系,寻找具有开发前景和潜在市场价值的活性天然物质,再进行深入、广泛、系统的研究,可能会成为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推进自主创新药物研究的最有效的途径。传统中医药在千百年临床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将为针对性地选择活性筛选体系,减小筛选的盲目性和工作量,提高药物筛选的效率和成功率提供重要的启示。而建设一个中草药快速、高效、有序分离的平台,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基本要求。本中心将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医学理论和药物研发技术,寻找有效的天然药物成分,阐明其构效关系,并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修饰与优化。重点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以及厦门得天独厚的海洋天然药物资源,研究对重大疾病具有活性的天然产物,构建天然药物有效组分资源库,结合其他中心基础研究的成果,发掘有针对性疗效的有效成分,通过药化研究和临床试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产品。负责人:张晓坤教授、博导(代)该中心已经与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两院将联合共建,共同致力于中草药资源研究与发展。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拥有一支以姚新生院士为首、包括叶文才教授、栗原博教授、李药兰教授等长期从事中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卓越团队,不仅具有多年药理研究的经验,并且在建立中药及天然药物分离馏分样品库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孜孜探索于中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中心与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合作,将在药化研究上形成强势互补,共同推动中药现代化与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科研队伍中心主任:张晓坤教授、博导(代)副主任:姚新生院士(兼职)教师:叶文才教授(兼职)陈海峰副教授实验室技术人员2名硕士生2名

肚子凉经常放屁怎么办

肚子凉经常放屁怎么办

肚子凉经常放屁怎么办,肚子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特别的不舒服,这可能是消化系统出了问题,肚子一不舒服,就会想放屁,这要是在家还好,在外面得多尴尬,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肚子凉经常放屁怎么办。

肚子着凉老放屁怎么办?

1、尽量不要吃油炸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冰凉生冷的食物也不要吃。对于肠胃疾病的家庭调护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保暖了、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认为自己的心情和健康没有关系其实肠道疾病有轻重之分的;要经常吃蔬果,蔬果可以通便润肠,平和的心态才是最好的。

2、经常运动。注意足部保暖也对防止背部着凉有重要意义,鞋袜保暖性能一定要好,平时注意多运动,多跑步、打球。 睡前烫脚。睡觉前用热水烫脚,水温不宜过烫,70度左右即可。这样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平时,热水刺激大脑皮层,也有助于睡眠。

肚子着凉老放屁的原因?

1、由于晚上没盖好被子,让肚子暴露在外,着凉后就会导致腹泻。肠胃寒凉过度,容易导致功用混乱,大便糖稀。

2、假如不当心吃了被大肠杆菌、僧人菌等细菌污染的食品,或饮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饮料后就能够出现不同水平的腹痛、腹泻等症状。特殊是夏季的凉菜,很多小吃店或饭店的凉菜都不卫生,容易繁殖细菌,人们吃了会引发腹泻。有些人吃了过多的油腻食品,或许汤类,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就会腹泻。

3、便是人们常说的“滑肠了”。针对这种状况,普通只要调整好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品就会慢慢好起来。“肚子着凉老放屁怎么办?

以上的介绍我们应该对“肚子着凉老放屁怎么办?”了解了,我们在季节交换的时候应该注意,在夏天和秋天的交替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保暖,这也很重要。我们还要保持好的心情,好的心情也很重要,自己每天开开心心这样会很好,不要经常生气,最后祝患者早日康复。

1、肠道功能紊乱

当肠道功能出现紊乱,会使身体的消化系统随之下降,在进食到身体内的食物没有办法快速的消化,会在肠道产生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会在肠道中存留,使肠道发出咕咕叫的声音,会使放屁频繁现象出现。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医生曾接受采访表示:当身体的肠道菌群失衡时,会使细菌趁机繁殖产生细菌,会使肠道菌群失调,发生排气多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适当补充益生菌来调节肠道的稳定性,通过摄入益生菌来让肠道中的有益菌群增加,从而使肠道恢复健康。

2、腹部受寒着凉

不受凉会导致肚子咕咕叫以及频繁放屁这些肠胃症状出现异常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天气的`变化,没在气温下降的时候做好腹部的保暖工作,会使腹部受凉,影响肠胃的正常蠕动,自然会导致肚子咕咕叫,以及频繁放屁的现象发生,很多患者还会伴随着腹痛、腹泻等不适的反应。

3、精神压力大

现代年轻人要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精神过度紧绷,从而导致肠胃的消化功能紊乱,时间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导致放屁多,肚子出现肠鸣声,这是因为吃进去的食物没有被彻底的消化,肠道内存留着大量的食物残渣。

4、吃饭的时候太快

很多人吃饭速度很快,因为赶时间,会让自己狼吞虎咽,吃饭速度过快会使身体中进入空气一并吞咽,这样会使肠道吸收过多的空气,肠道中存在过多的空气,会使肚子出现咕咕叫,而且肠胃为了将这些气体排出体外,也会频繁出现放屁情况。

02生活中如何保护肠道?

★不能吃的太撑

再美味也不能吃太多,感受肚子在7~8分饱就可以,少吃或者不吃高脂肪的食物,没有被消耗的营养,可刺激有害菌,滋生改变肠道的菌群,每天至少吃500克的蔬菜,比如胡萝卜,西红柿,青菜以及菠菜等食物。

少吃肉类,尤其是肥牛、羊、肉类消化系统不好的人,一定要禁止食用,易受到有害菌的滋生,另外少吃生冷的食物,比如冰镇饮料以及冰淇淋等,以免使肠道受到刺激诱发肠道疾病产生。

★坚持锻炼

坚持锻炼是为了减轻体重,使机体中各项指标达到正常的状态,尤其是肥胖型的小伙伴们,要意识到肥胖不仅仅会影响美观,更会影响身体健康,坚持锻炼,及时减肥是对自己身体的负责态度。

★吃饭时要细嚼慢咽

吃饭细嚼慢咽不仅仅可以使身体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同时可以刺激消化液分泌以及唾液,帮助食物的消化以及吸收,防止停留在胃肠道里的食物发生恶臭现象,防止出现便秘或腹泻。

★保持充足的休息

人的一天要消耗很多能量,而能量的补充不仅来自食物,还来自于充足的睡眠,只有拥有了足够多的休息时间,才能更好地促进肠道的修复。

打个比喻,人体的肠道就像半个篮球场那么大,里面的每个细胞需要不时的更新,如果没有足够的休息做后盾的话,人体就难以负担。

01肚子总是咕咕叫,还经常放屁,是咋回事?看完或对您有帮助

※腹部受寒着凉

腹部受寒很容易让肚子咕咕叫,或者频繁出现放屁现象,这是肠胃异常的一类表现,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气温降低后一定要多增添衣物,避免腹部受凉。

一旦腹部受凉,肠胃的蠕动速度就会受到影响,肚子自然就会咕咕叫,或者频繁放屁,甚至很多患者还会有腹痛和腹泻的困扰。

※吃饭太快导致

人们讲究:“食不言,寝不语”,不建议在吃饭时说话,吃饭的速度也不宜太快,狼吞虎咽不仅会影响个人形象,还会增加肠胃负担,所以吃饭时细嚼慢咽才能帮助减轻胃部压力,避免肚子出现咕咕叫的现象。

如果你吃饭的速度比较快,气体就会趁机侵入身体,在身体当中来回循环,没办法充分的被咀嚼和吸收,就会出现频繁放屁的现象。

※饮食习惯

假如平时经常吃一些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就容易在肠胃内产生气体,也会让肚子出现咕咕叫和放屁增多的现象。

※肠梗阻

肠腔内容物的正常运行发生障碍后,不能顺利通过肠道,因此就会被称为肠梗阻,如果肠鸣次数明显增多,且每分钟高达10次以上,声音高亢洪亮,甚至会出现金属类的叮当声,就要引起重视了。

肠梗阻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便秘、停止排气、休克等症状,若处理不当,后果严重。

02屁多消化不良怎么办?

1、不吃过量胀气食物

若频繁出现这类现象,我们在生活中就要少吃容易胀气的食物,容易胀气的食物,主要有高蛋白食物,这个食物进入肠道后发酵容易产生硫化氢,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胀气因子,导致肠胃出现消化不良以及气体增多的现象。

2、调整心态,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很多人的健康问题都是由心态引起的,心情不好或压力过大时都会对消化功能造成影响,所以我们要试图改变生活方式,每天保持愉悦心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做到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3、睡前可在腹部按摩片刻

平时很多朋友在睡前都会什么也不做,直接躺下就睡觉,其实这是一种不好的做法,我们在睡觉之前可以用手轻轻按摩一下腹部,这样就能让腹部更通畅,也能有效锻炼肠胃功能,把胃中多余的气体排泄出去。

什么是结肠直肠癌病因和治疗方法

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下面是我整理的什么是结肠直肠癌,欢迎阅读。

结肠癌,位置在升结肠和横结肠交汇的地方,就是以肝脏定位的

结肠直肠癌(carcinoma of colon and rectum)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而表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表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

jiechang-zhichang’ai中国在世界上属于低发地区,但其发生率在不少地区有程度不等的增加趋势。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男性,以40~70岁最为多见,但20世纪末发现30岁以下者亦不少见。男女两性发病比例约为2:1。本病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发病原因仍不清楚,可以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任何部位,但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多见,其余依次见于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癌瘤大多数为腺癌,少数为鳞状上皮癌及粘液癌。本病可以通过淋巴、血液循环及直接蔓延等途径,播散到其他组织和脏器。根据临床表现、X射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以确诊。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手术根治。本病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一般癌肿只限于肠壁者预后较好,浸润到肠外者预后较差,年轻

患者、癌瘤浸润广泛、有转移者或有并发症者预后不良。

不十分清楚,但是,已经知道可能与以下癌前病变和一些因素有关:

①在许多临床实践中发现结肠息肉可以恶变,其中乳头状腺瘤最易恶变,可达40%;在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中,癌变的发生率则更高,这说明结肠癌与结肠息肉关系密切。

②部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以并发结肠癌,发生率可能比正常人群高出5~10倍。发生结肠癌的原因可能与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刺激有关,一般认为在炎症增生的过程中,经过炎性息肉阶段发生癌变。

③在中国,血吸虫病并发结肠癌的病例并不少见,但对其因果关系仍有争论。

④据世界肿瘤流行学调查统计,结肠癌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发病率高,而在日本、芬兰、智利等地较低。研究认为,这种地理分布与居民的饮食习惯有关系,高脂肪饮食者发病率较高。

⑤结肠癌的发生率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这已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结肠直肠癌的大体形态可分为三种:息肉样型、狭窄型和溃疡型。各型癌肿的好发部位和临床表现均有不同。

息肉型大肠癌好发于盲肠、升结肠等右半结肠,癌体较大,外形似菜花样,向肠腔突出,表面容易溃烂、出血、坏死。

狭窄型大肠癌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等左半结肠,癌体不大,但质地硬,常围绕肠壁浸润而导致肠腔呈环型狭窄,容易引起肠梗阻。

溃疡型大肠癌好发于左半结肠,癌体较小,早期形成凹陷性溃疡,容易引起出血、穿透肠壁侵入邻近器官和组织。

血便为结肠癌的主要症状,也是直肠癌最先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由于癌肿所在部位的不同,出血量和性状各不相同。

息肉型大肠癌病人可出现右下腹部局限性腹痛和腹泻,粪便呈稀水样、脓血样或果酱样,粪隐血试验多为阳性。随着癌肿的增大,在腹部的相应部位可以摸到肿块。

狭窄型大肠癌容易引起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呈脓血便或血便。

溃疡型大肠癌的病人,可出现腹痛、腹泻、便血或脓血便,并易引起肠腔狭窄和梗阻,一旦发生完全性梗阻,则腹痛加剧,并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全身情况急剧变化。

在肿瘤的晚期:由于持续性小量便血可引起贫血;长期进行性贫血、营养不良和局部溃烂、感染毒素吸收所引起的中毒症状,导致病人消瘦、精神萎靡、全身无力和恶病质;由于急性穿孔可引起急性腹膜炎;肝脏肿大、腹水、颈部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常提示为肿瘤的晚期并发生转移。

本病应该做到早期诊断。对于近期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或血便的病人应不失时机地进行直肠指诊、X射线钡剂灌肠、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X射线钡剂空气双重对比造影可以显示出钡剂充盈缺损、肠腔狭窄、粘膜破坏等征象,从而确定肿瘤的部位和范围。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全结肠及直肠粘膜形态,对可疑病灶能够在直视下采取活体组织检查,对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尤其对微小病灶的早期诊断很有价值。直肠指诊检查是诊断直肠癌的最简单而又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它不仅可以发现肿物,而且可以确定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手术方式及其预后,许多直肠癌病人常因为没有

及时做此项检查而被误诊为痔、肠炎等,以致长期延误治疗。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早期诊断的初筛方法,它虽然没有特异性,对待持续、反复潜血阳性而又无原因可寻者,常警惕有结肠癌的可能性,尤其对右半结肠癌更为重要。癌胚抗原(CEA)被认为与恶性肿瘤有关,但对大肠癌无特异性,可以作为诊断的辅助手段之一,由于癌肿切除后血清CEA逐渐下降,当有复发时会再次增高,因此可以用来判断本病的预后或有无复发。

对表现为腹泻、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右腹部肿块等症状的右半结肠癌应注意与肠结核、局限性结肠炎、血吸虫病、阿米巴病等疾病相鉴别;对表现为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血便或脓血便等症状的左半结肠癌应注意与痔、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疾病相鉴别。

外科治疗

肠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迄今仍首推外科治疗。 全国第1届肠癌会议提出,浸润性肠癌根治切除的定义是手术时将肉眼所见及扪及的肿瘤,包括原发灶及引流区淋巴结全部清除者为根治性切除,手术时虽能切除病灶,但肉眼或扪及的肿瘤有残留者属于姑息性手术。因此,对病变局限于原发或区域淋巴结者应作根治性手术;局部病变广泛,估计不易彻底切除,但尚无远处转移者可作姑息性切除;局部病变较广泛尚能切除,但已有远处转移,为解除梗阻、改善症状亦可作姑息性切除;局部病灶广泛、粘连、固定,已无法切除,可以作捷径手术或造口术以解除症状;已有远处转移如肝转移或其他内脏转移,而原发灶尚能切除者可根据病员具体情况考虑是否同时切除,当然此亦属于姑息性手术。手术后综合征:直、结肠癌手术切除后常有肠运动功能的紊乱,大便次数增多;乙状结肠切除后常由于结肠协调性固体运送机能的破坏而造成便秘;肛管、结肠吻合术后常有排便功能的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失禁等。直肠癌手术后常有排尿功能的障碍,性功能障碍。对肛门非保留的病人,正研究及设计安置在会阴部的“人工肛门”,并能有控制大便便意的装置,以解决病人的排便问题。目前在研究的应用肌肉代替括约肌的肌肉兴奋技术看来是有希望的方法。

近50年来,尽管外科技术有迅猛发展,但大肠癌的手术治愈率、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50%左右,治疗失败原因主要为局部复发率较高,故提高大肠癌的治疗效果必须考虑综合治疗。目前研究较多、效果较好的是外科和放射的综合治疗,包括术前放射、术中放射、术后放射、“三明治”放疗等,各种不同的综合治疗有其不同的特点。对晚期直肠癌,尤其是局部肿瘤浸润到附近组织(直肠旁、直肠前组织、腹腔淋巴结、膀胱、尿道、耻骨支)以及有外科禁忌证患者,应用姑息性放射亦常有较满意的疗效。

放疗综合治疗

(1)术前放射

1)提高手术切除率

2)减少淋巴结受侵率和晚期病人百分率

3)减少远处转移。

4)减少局部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

(2)术后放射

1)减少局部复发率:术后放射开始早的病人,其效果将更好。

2)提高生存率:术后放疗病人5年生存率比单纯手术有明显提高。

(3)“三明治”式放疗

为了充分发挥术前放射和术后放射的优势,并克服两者的不足,采用术前放射-手术-术后放射的方法,称“三明治”式方法。

(4)术中放射

为了提高肿瘤组织的照射剂量及减少正常组织的不必要照射,近年来有报道采用术中直视下放射治疗。

(1)腔内放射

病灶选择适当,早期直肠癌局部控制率可达96%。

(2)单纯外放射

对局部晚期肿瘤、各种原因不能手术以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应用外照射能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有时不能作手术的病人,经放射治疗后,使手术切除成为可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肠癌的治疗效果,正在进行一些新的治疗方法的探索,新的射线中中子的临床应用价值也正在进一步探索中。

化学治疗

(1)单一药物治疗:5-Fu现为肠癌标准化疗的基础。5-Fu疗效与病灶部位有关,以有效率计,腹部病灶为32%,淋巴结转移为25%,肝转移为24%,皮肤及皮下转移为16%,其他部位为8%,而以肺转移最差,为6.4%。

(2)联合化疗:联合化疗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或不增加毒性、减少或延缓耐药性出现等优点,已有不少联合化疗方案用于大肠癌的治疗,基本上均包含有5-Fu。

(3)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是指使用对某种肿瘤有活性的抗肿瘤药物对根治性治疗手段进行辅助,对肠癌而言是指对手术而进行辅助化疗。大肠癌辅助化疗的研究开展已久,以5-Fu应用最多。5-Fu + CF已取得优于5-Fu单用的结果,5-Fu与MTX、α-IFN及DDP的并用可提高有效率或生存率。

免疫治疗

1、活化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伤害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诱导白细胞素,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的分泌。

2、诱导癌细胞凋亡。

3、与传统的化学治疗药物(丝裂霉素、卡莫斯丁等)合用,既增加药效,又减轻化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

4、与免疫治疗药物(干扰素-α2b)有协同作用。

5、减缓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增加食欲,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

在选择西医治疗,放、化疗时,可由适当选择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可以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

一、 美洲大蠊:美洲大蠊表皮含有巩膜质和甲壳质,溴、锌、镍、猛、钾、钙、钛、氯、硫、硅、铝、镁等元素。肌肉水解13种氨基酸。此外,身体贮藏微生素B1B2,烟酸和抗坏血酸等,淋巴含海藻糖、海藻糖酶、糖蛋白、肌醇、原儿茶酸葡萄甙等。全体含麦角硫因、龙虾肌碱、胡芦巴碱、甘氨酸、甜菜碱、肛碱、三甲胺、腺嘌呤等。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各类癌症的组织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二、 蟾皮:适用于各类癌症,其味腥、温,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等功效。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编《癌症独特秘方》中载:蟾皮性味腥、凉、微毒,功能解毒、利水、消胀、主治各种肿癌。 1999年经上海交大量子医学检测,特别对癌症、肝硬化、疼痛诸症的治疗有效含量成份超8千量价 上(凡有8千量价以上有免疫功能成份)。华夏出版社《中华医药全典》中载:蟾衣毒较轻,主要用于疮疡肿毒及小儿疳积,现代常用治肿瘤。远方出版社《中草药大全》中介绍,蟾衣可治癌、白血病、淋巴瘤等。但具有一定的副作用,特别胃肠道的副作用,长期服用,会造出上腹部不适、易造成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唇及四肢麻木,心悸、心率缓慢、心率不齐等。

三。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种类较多,冬虫夏草是一种传统的名贵滋补中药材,主要成分包括虫草酸、虫草素、氨基酸、甾醇、甘露醇、生物碱、维生素 B1 、B2 、多糖及矿物质等。具有抗癌、滋补、免疫调节、抗菌、镇静催眠等功效。传统医学《本草从新》记载:“味甘性温,秘精益气,专补命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其成分含脂肪、精蛋白、精纤维、虫草酸、冬虫草素和维生素B12等,常见的有用于抗肿瘤,提高免疫,提高细胞能力,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呼吸系统,肾脏功能,提高造血功能,调节血脂,调节性功能等。其中抗肿瘤效果和提高免疫功能同时用于临床恶性肿瘤的治疗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主要用于鼻癌、咽癌,肺癌,白血病,脑癌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

四,人参皂苷rh2:人参皂苷RH2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它适合早期肿瘤患者及免疫低下预防肿瘤发生人群服用。急、重、晚期癌症患者,体质较虚弱,服用可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增强抗瘤能力,减轻化疗后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外周血象改变、免疫抑制、恶心呕吐、乏力、脱发等;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期限。

直肠癌术后饮食:

1、富含维生素A、C、E、K、叶酸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动物肝脏等。;

2、富含微量元素,如香菇、海带、紫菜、蛋黄、南瓜、大白菜、动物的肝肾、人参、枸杞、山药、灵芝等,它们所含有的硒、钼等矿物质具有抗癌作用;

3、食管癌患者术后因食欲差,进食困难,多吃易于消化吸收的脂类、甜食,如蜂蜜、蔗糖及植物油、奶油等;

4、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蛋类、豆类、奶类以及补充各种必需氨基酸,保持体内氨基酸的平衡可抑制癌症的发展。

从饮食预防结肠直肠癌

值得一提的是,预防结肠直肠癌应注意饮食,医学界一般认为,常吃多脂肪、少纤维饮食者,罹患结肠直肠癌的几率较高。研究显示,某些地区的人民膳食偏重蔬菜、果类等含丰富纤维的食物,肠癌患者较其他地区的人民为低。

剑桥大学曾经公布一项有关饮食与癌症的大型研究,接受调查者达40万人之多,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饮食与癌症研究。结果显示,高纤维饮食能有效减低患上致命癌症的危险几率达40%,特别是结肠癌及直肠癌。

在过去,法国医学界也有研究发现,有三成的癌症病例与病人的饮食习惯有直接关系。法国医学科学院曾在《饮食与癌症》调查报告中指出,高脂肪食物以及全脂奶、肉等饱和脂肪酸食品不但容易引发多种癌症,尤其是结肠癌和直肠癌,也易于引发心血管疾病。专家认为,膳食纤维可刺激肠的蠕动,同时也可缩短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减少粪便中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的机会,将大便、毒素尽快排出体外。

膳食纤维主要来自天然的蔬菜、水果、谷类及豆类。蔬菜中的十字花科蔬菜含丰富抗氧化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可抑制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合成,此类蔬菜包括花椰菜、芥菜、白菜等。而黄色和绿色蔬果中,大都含有丰富类黄酮素,其他如洋葱、苹果皮等食物也都含有类黄酮素,多吃也有助于预防癌症。

为什么直肠癌容易误诊

据有关资料统计,直肠癌的误诊率为30%,这必须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造成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直肠癌最容易被误诊为内痔出血、息肉出血、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直肠炎症等,有70%的病人在确诊为直肠癌以前,曾接肠炎、痔核治疗,40%患者曾经过痔的手术治疗,这些数据是很惊人的。

直肠癌的误诊率如此之高,主要是对30岁以下的直肠癌病人警惕性不够,仅限于部分检查结果,或检查到“痔”就不再作进一步检查,对直肠内发生的癌前病变,如息肉、溃疡等未能及时治疗,而发展成癌症。特别要提醒的是,这些疾病中,因没有进行直肠指诊以致漏诊、误诊的不少。直肠指诊是诊断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80%以上的直肠癌均可以在直肠指诊时触及。

误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对青壮年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贫血、食欲不振警惕性不够,青壮年大肠癌往往表现为恶性程度高、病程发展快、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明显等特点,预后不良。所以一旦误诊,将会给病人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预防结肠直肠癌

根据发表在11月1日出版的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上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报告,经常食用水果蔬菜对结肠或直肠癌无预防作用。

波士顿哈佛医学院的Karin B. Michels博士及其同事分析了来自护士健康研究(包括88,764名妇女)和医务工作者随访研究(包括47,325名男子)的数据。这些妇女的日常饮食情况在1980至1990年间记录了4次,这些男子的日常饮食情况在1986至1990年间记录了2次。

截止1996年,这两个人群中共有937例结肠癌和244 例直肠癌。研究人员发现,“总体上在水果蔬菜食用量和结肠或直肠癌发生率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根据年龄进行调整后,所有不同食用量组的相对危险度都在 1.0左右。在根据结肠直肠癌家族史、体重指数、吸烟、酒精与红肉摄入量等因素进行调整后,该评估值的变化很小。对水果蔬菜食用量很低者的数据分析也没有发现结肠直肠癌危险升高。

总体上,多种不同的水果蔬菜,如柑橘属水果和十字花科蔬菜与结肠直肠癌无相关关系。例外的情况包括梅干和豆类,每天食用梅干者结肠癌的相对危险度为1.46到1.73;每天食用豆类的妇女结肠癌的相对危险度为1.49,而男子为0.90,他们患直肠癌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46 和1.55。

Michels博士等总结说:“水果蔬菜对结肠直肠癌的总体预防效果可能被过分夸大了。”他们认为导致这种夸大的因素可能包括回忆偏差和受试者选择偏差。不过他们补充说,富含大量水果蔬菜的饮食仍然是很有益的,因为这样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可能还能预防其它癌症。

在相关的评论文章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Andrew Flood与Arthur Schatzkin博士对以往的研究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尽管Michels博士等人的研究对水果蔬菜与较低的结肠直肠癌发生危险相关的假说提出了疑问,但该假说仍有一定的生命力并值得继续研究。”

其他介绍

结肠直肠癌是结肠或直肠内的细胞异常生长所形成的癌症。源发在结肠部位的癌细胞称为结肠癌,源发在直肠的称为直肠癌;两器官都受影响则称为结肠直肠癌。它是目前全球普遍可见的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近年来不断上升。

结直肠癌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大多数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结直肠癌也是目前最可预防的肿瘤之一。它通常起源于结肠或直肠上皮的非癌性新生物“息肉”。如果通过筛查,早期发现并摘除,就能阻止它变成肿瘤。医学界认为,如果及早发现,肠癌是最易治愈的癌症。

病因与症状

结肠直肠癌的发生与基因、饮食、家族病史、吸烟、喝酒等因素有关,现代人饮食有许多偏向低纤高脂的精致饮食,以致结肠直肠癌成为人类主要死因之一。

饮食预防

值得一提的是,预防结肠直肠癌应注意饮食,医学界一般认为,常吃多脂肪、少纤维饮食者,罹患结肠直肠癌的几率较高。研究显示,某些地区的人民膳食偏重蔬菜、果类等含丰富纤维的食物,肠癌患者较其他地区的人民为低。

膳食纤维食品

剑桥大学曾经公布一项有关饮食与癌症的大型研究,接受调查者达40万人之多,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饮食与癌症研究。结果显示,高纤维饮食能有效减低患上致命癌症的危险几率达40%,特别是结肠癌及直肠癌。

在过去,法国医学界也有研究发现,有三成的癌症病例与病人的饮食习惯有直接关系。法国医学科学院曾在《饮食与癌症》调查报告中指出,高脂肪食物以及全脂奶、肉等饱和脂肪酸食品不但容易引发多种癌症,尤其是结肠癌和直肠癌,也易于引发心血管疾病。

专家认为,膳食纤维可刺激肠的蠕动,同时也可缩短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减少粪便中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的机会,将大便、毒素尽快排出体外。

吸烟可导致结直肠癌

吸烟是结直肠癌(CRC)的可能危险因素。但是,尚无研究评价女性吸烟者的长期危险性。在该研究中,美国科研人员评价了绝经后妇女中吸烟与全部及不同解剖部位CRC危险性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小组随机选择41,836例55至69岁妇女,收集其资料。他们在基线时(1986年)确定了吸烟与其它CRC危险因素。随后,研究人员确认了1999年前的869例CRC发病患者和249例死亡患者,并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CRC危险性。

研究人员发现,与从未吸烟的妇女相比,曾吸烟女性发生和死于CRC的危险性均轻度升高(RR分别为1.17和1.31)。发生CRC的危险性随诱导期延长而持续增加,45岁后的危险性增加30%(RR:1.30)。按照解剖部位分析资料发现,曾吸烟量和诱导期与发生近端CRC的相关性强于远端CRC。

研究负责人paulLimburg博士认为,“这项对绝经后妇女的长期定群研究提示,吸烟与CRC危险性呈正相关。吸烟史较长可导致危险性、特别是发生近端CRC的危险性增加。”

他还指出,“这些资料证实,至少在女性中,吸烟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可能具有位点特异性作用。通过这些资料,我们提出了吸烟诱导CRC的外源性途径。”

多吃西兰花可预防结肠癌

结肠癌是常见的且严重危害健康的消化道癌症,是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之一。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是节节攀升,而很多人却对结肠癌异物所知,多数结肠癌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到了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结肠癌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据相关研究表明,多吃西兰花可预防结肠癌。

预防结肠癌 多吃西兰花

十字花科家族中的蔬菜都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比如西兰花所含的维生素C比橘子所含的维生素C多,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含量也很多。此外,十字花科蔬菜中的各种强效抗氧化物质,能帮助我们消除污染,加快自身的排毒过程。

它们还含有被称为硫配糖体的天然化学物质,能排除各种毒素,包括致癌物质。一项研究表明,每周吃三次十字花科蔬菜能将患结肠癌的风险性降低60%。所以,要增强疾病的抵抗力,提高人体的排毒能力,一周至少吃3次“十花菜”。

有些人认为,富含植物纤维的十字花科蔬菜很难消化,因此将其“拒之桌外”,其实,只要掌握好烹调方法,这些蔬菜一样很容易被肠胃消化。最好的加工方法就是嫩炒,如短时间蒸、快速翻炒或蒸炒,保留蔬菜中的营养,也有助于纤维分解,使之更容易消化。蒸炒时,在锅里加少量油,翻炒蔬菜一分钟,然后加点水,或水、酱油和柠檬汁的混合调料,盖上盖,蒸3分钟左右即可。

延伸阅读:西兰花可防多癌

西兰花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我国有少量栽培,主要供西餐使用。西兰花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和胡萝卜素,营养成份位居同类蔬菜之首,被誉为“蔬菜皇冠”。

西兰花可能最显著的就是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菜花含维生素C较多,比大白菜、番茄、芹菜都高,尤其是在防治胃癌、乳腺癌方面效果尤佳。研究表明,患胃癌时人体血清硒的水平明显下降,胃液中的维C浓度也显著低于正常人,而菜花不但能给人补充一定量的硒和维C,同时也能供给丰富的胡萝卜素,起到阻止癌前病变细胞形成的作用,抑制癌肿生长。据美国营养学家研究,菜花内还有多种吲哚衍生物,此化合物有降低人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作用,可预防乳腺癌的发生。此外,研究表明,菜花中提取的一种酶能预防癌症,这种物质叫萝卜子素,有提高致癌物解毒酶活性的作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