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本质就是对艺术的感知。
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艺术的特征
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流派
一、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
原始艺术具有生硬性、纯真性、力感性和野性,这既是因为原始价值关系通常是低级、粗浅、简单、直接和本能的,又是因为当时人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只能采用粗浅、简单、直接和机械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和描述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
现代艺术具有高级性、细腻性、复杂性和理智性,这既是因为现代的价值关系通常是高级、深刻和复杂的,又是因为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可以采用高级、深刻、复杂和辩证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和描述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
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就是以事物的存在状态为基本视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变化的规律;浪漫主义就是以事物的联系状态为基本视点,来分析观察和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变化规律。这两者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前者重视现实状态,后者重视联系状态。
现实主义通常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只能认识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不能认识抽象的、普遍的事物。
在我们的美术书上,有这么一件奇特的雕塑作品,这是由若干
个圆筒组合成的造型。初遇这件雕塑时,我就被它独有的艺术魅力
所吸引。它在如许多图片中引人注目,原因有多种,我归纳了一下
,总共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一。色彩。它的颜色呈深红色,
在周围一些建筑物的衬托下,它显得格外耀眼,让人不得不去注意
它;二。造型。它是由若干个形状大小粗细不一的圆筒组成的,看
上去很凌乱,不过它却突显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这样的话,人
们当然能够去注意它了,因为在千篇一律的建筑中,它能脱颖而出
;三。所在位置。这件雕塑作品坐落在西雅图滑冰场的前方位置,
这里是个人来人往的地方。人的眼球会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这么
一件奇特的雕塑屹立在这么好的地段之中,自然会引起人们的视觉
反应。
其实,只要细心的去观察这座雕塑的话,你还会品尝出另一种
美。这种美不是外在的美,而是内在的美。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不同角度欣赏到的风格各不相同。而我自己发现的美却是如此:
运动之美。这座雕塑的造型看似凌乱,实际却蕴含着运动的豪放风
格;它的色彩,是火一般的红色,体现了一种对运动的激情,更何
况它是屹立在滑冰场的前方,这不正是为了能让广大群众激起对运
动的热爱之情吗?每一个有幸目睹这座雕塑的人们,我猜他们在欣
赏时一定会在心的海洋中泛起一层层对运动的渴望吧!换一个角度
,我再去欣赏,发现的是一种磅礴之美,那是生命的美。在一个不
同的角度下我们去观察这种雕塑,原来凌乱的感觉在一刹那间消失
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件错落有致的雕塑。一个个高低不同的圆筒,
犹如生命的跌宕起伏,而火一般的红色,则体现出了我们对生命的
热情,见到这座雕塑,让我勾起了往事的种种,有甜蜜的,也有辛
酸的……
请让我们去认真观察与欣赏身边的艺术,它们有着无穷的艺术
魅力和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让我们去领略艺术的境界,去体会艺
术作品所带来的感染力,欣赏百遍就有百种收获,让你的一双慧眼
去发现艺术的美吧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概论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概论教学的整合
摘 要: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艺术专必业修课之一。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发挥多媒体的声、形、画等综合性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能更好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理论课不枯燥,有利于教师教学深入浅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深入,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避免画蛇添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概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
艺术概论这门课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内容多并且跨越性大,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它让学生获得先进艺术观、审美观、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能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分类、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艺术批评、艺术鉴赏等内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的能力。过去讲课时仅凭口述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挂图、幻灯片、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但学生有时还不容易理解,教师更是觉得每一节课都很难讲,课前备课量也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化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开始逐渐的进入课堂。把抽象的说教变成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特色,它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学开放性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上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多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艺术概论课中的优势。
一、艺术概论课的特点
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教材的章节顺序是大致按照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种结构构成的。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往往每一章节单独讲解时很少而是结合在具体的艺术形式(如建筑、书法、戏剧、绘画、舞蹈、音乐、影视等)中进行讲解。这样不但能够做到“精讲”而且知识的贯通性也强。所以在教学手段上就要求我们要多样化,来支持理论知识的讲解。我们都知道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课,往往学生对理论课最没兴趣,但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的需求,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理论、鉴赏作品的能力并且能够自如地表达,通过对艺术理论的理解,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纯粹的理论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同学们的学习,同时随着各高校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开始出现了理论课教学与多媒体声像的结合。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相比过去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前边讲边写要新颖并且有吸引力,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资源下理解和记忆,能让学生对艺术理论不感到枯燥乏味,还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有利于教师引导式教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教育的内在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例如在艺术概论课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溶于生动活泼的课件中展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现世界各国的名画、著名建筑、名曲、优秀的电影作品等等,通过欣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会主动去学习探索,这样还会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比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让我们的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时也能做一个高雅的鉴赏者并且有自己的理论观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艺术概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艺术理论而是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服务的。通过声、画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艺术作品,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同时也掌握了大量艺术理论信息。因此,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对书上的内容有更开阔性的欣赏与了解。
三、艺术概论课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要让学生主动在多媒体中学,而不是让多媒体取代老师。教师依赖课件照本宣科。教师有时会过分依赖课件,把所有课上要讲解的知识一句不落课前以电子形式打在课件上,这样纵容了教师不认真备课,有时会导致老师课上讲的和课本脱轨;课件做的过于华丽。
教师做课件时有时太华丽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喧宾夺主,出现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忙着瞪眼看的情况,课堂上学生只顾着看华美的课件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又不利于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学生过多关注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展示技巧,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分散注意力。有时弄不清是一节计算机课还是什么课,反而不认真思考问题,所以,课件的唯美程度教师要适度把握,总之以吸引学生听课达到教学效果好为目的;摆脱只要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就会先进的错误观点。有些教师在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外衣,依旧进行着填鸭式教育。
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一放,不管学生的反应按照自己的观点流水账一样讲下去,这样不但没有展现多媒体教学为我们带来的优势反而加重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反感,学生会认为教师更懒了连黑板字都不写了,而且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前在电脑上做好的流程上来,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探寻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应用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要为素质教育服务:要为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服务;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注意信息量的适度。艺术概论这门课本身就是知识量涵盖的广,如果再通过多媒体硬加了一些信息量反而会造成课件牵着学生走,学生丢掉了自觉思考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总之,艺术概论课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能够提高我们上课的教学质量,让枯燥的理论课活起来,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服务,但也要时刻注意不要因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这样会画蛇添足,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而努力。
浅析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
内容 摘要:人类创造的多元 文化体系带来 现代 教育 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文章探讨根据不同地域性、不同民族民间的 艺术 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中的学科基础地位,建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教育模式,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办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特色。
关 键 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特色 民间艺术传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 发展 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 美术学、艺术设计、 音乐 、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 影响 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时尚 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 中国 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 ,“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 社会 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 经济 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 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 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 应用 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 时代 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 科技 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 科学 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 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 历史 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 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
中国 民族民间 艺术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 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 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民间 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 教育 ,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 内容 相结合的 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 应用 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 现代 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 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 理论 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 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 时代 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 发展 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 研究 与应用 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 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 音乐 、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 科学 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 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 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 文献 :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2]王继平.民间美术文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美术研究.2003年.
[4]张继东.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浅析.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
价值是社会需要的反映
本文的思考还是从前面已触及的价值开始。价值是什么?事物本没有价值,事物的价值产生于人的需要,没有人的需要,就没有价值。所以,价值所体现的是人的需要。再形象点说,价值是一个在“人”的概念统摄下、只为人而存在的范畴。因为价值对人的这种依附性,所以就某一事物自身而言并没有固定不变的价值。价值是随着人对它的需要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价值变了,商品的价格也应发生变化。然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不一定能反映商品的价值,二者时常处于某种程度的分离、违拗状态。今天从人的需要的角度对此观点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商品的价值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竟然是可以离开人的需要而独立存在的!?我们不禁要问商品的价值由什么构成?难道仅仅是由有用的物质性的实用价值构成的吗?应该清楚地知道,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包括实用价值,而且包括审美的、心理的和社会政治的等等诸多功能,这些功能作为符号性的存在物,与有用的物质性的存在物一道,构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共同对人的需要负责(当代有关这方面的理论论述很多,最主要者当属法国著名学者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符号交往与幻象仿真理论【4】,在此恕不赘述)。当我们认清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既包括实用价值也包括符号价值(鲍德里亚语)等多种价值成分以后,我们就会无法容忍只看重实用价值而无视符号价值的草率做法。因此我们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统一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当下现实的真实反映。没有价格,商品的价值就无法体现。
正因为构成商品的价值的成分的多样和复杂,所以对商品的价值认定就需要我们辨证地、综合地进行。例如,我们不能以生产一个商品所投入的有形的物质性的材料和资本劳力的多少,来确定商品的价值。为什么?因为很有可能生产出来的这个商品与社会中人的需要构成不了对等关系(就绘画作品而言,也许是其非物质性的格调上或者色彩情绪上有某种属于上述符号性的功能障碍,造成消费者心理上的排斥),社会中的人不愿意按照生产者定的价格来购买它。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商品生产就是无效生产,这种商品也就是无价值的。由此可见,在商品的价值问题上,任何单方面对价格的认定都是无效的,真正的生效必须是在具体的购买行动中实现。还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商品价格与价值的某种程度的背离,只能发生在类似垄断这样的与真正的商品自由平等交换相违背的商品异化的情形下,而这种情况已不属于正常状态下的理论探讨的范围。
既然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市场的流通价格是商品价值的真实反映,那么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就是其艺术价值的真实反映。
艺术价值、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
有一种迄今仍然在不少人文知识分子中存在的看法,认为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既遵守一般物质生产的规律,又有其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就是有其精神生产的特殊性,不可简单地套用艺术作品的价格是艺术价值的真实反映这种说法,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艺术家的作品虽然没有可观的市场价格,但却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种现象。这种观点用另外一种表述方式来说就是:商品价植(价格)不仅不能体现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是对艺术价值的玷污、削平和减损。
看来我们有必要在此澄清一些概念上的混乱。首先要声明的是,艺术价值和某一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是不同的。艺术价值是在人的类的生命存在的层次上发生的,它体现的是艺术对人的生命活动的本源性功能和意义,换句话说,它是有关人的生命总体的人文学意义上的概念。人们常说艺术是无价的,正是在此意义上讲的。而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则是以艺术价值为依据和准则对艺术作品的一种价值判断,它所反映的是艺术作品在开掘、建构和呈现上述人的生命活动的本源时的具体方式和具体意义。艺术活动本身的价值是无法估价的,即所谓艺术无价。但是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确实可以估价的,因为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作为生命本源的具体呈现方式和具体意义,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存在物,它在与其它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具体呈现方式的关系中,其各自的具体意义是可以相互比较和估量的。所以,我们是在不同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关系层面上才说艺术价值是可比较的,有高下之分的。
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清楚艺术价值本身并不与商品价值发生什么关系,倒是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艺术作品的商品价值发生关系。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其商品价值的价值承担者,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欣赏和消费艺术作品恰恰是冲着它的艺术价值来的缘由。因此,艺术作品的商品价值所体现的是,艺术作品以其呈现生命活动本源的具体方式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人的需要,也即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当下社会的需要。在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二者同社会的人的需要所建立起来的现实关系中,艺术作品的商品价值是其艺术价值的一种反映。事实上,艺术作品一旦作为商品进入流通,就已经形成了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的一种新的评估系统,这也正是它受到传统既有的与乔治?迪基在其有名的“惯例论”中称为“艺术界”一脉相承的评估系统猛烈攻击的原因【5】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稍后展开讨论。
认清艺术作品价值本质的几个误区
要认清艺术作品的价值本质,至少应该注意这么几方面问题:一?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人们的消费需要而不是消费结果来衡量的。我们通过分析弄清楚了艺术价值与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区别,知道艺术是无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价值也是无价的。
可是总有一些人坚持认为某幅画深刻地影响了自己一辈子,所以它是不可用价值来估量的。按照这种逻辑,价值就完全成了主观的任意之物。这表明依照接受和消费的效果来决定艺术作品的价值是行不通的。二?艺术作品的商品价值与艺术作品在某一特定具体阶段的商品价值是不同的。以小说为例。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一部畅销小说的销售量大大地超过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的销售量,我们就不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因为一件艺术作品既有由所有时期或所有阶段的具体形态之价值总和构成的商品价值,也有一件艺术作品在某个具体时期或阶段的具体形态所呈现出来的部分性而非总体性的商业价值,这两者是无法相比的。三?艺术作品的价值不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凡高的画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在凡高本人活着的时候,却没有卖掉一件作品。这是为什么?画依旧是那张画,自打它被创造出来就一直是海德格尔所说如此这般的这个作品本身。问题出在哪?问题出在作品所蕴涵的艺术价值虽为作品本身所拥有,但会随着时代和人群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在凡高活着的时代,他的画不是社会的总体需要的一部分,因而它们没有现实的艺术价值。今天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它们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的艺术消费需要,焕发出极大的艺术价值,也就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极高的商品价值。如果用更加概括性的表述方式讲,这就是:某一艺术作品的价值之所以会随历史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就在于它在不同历史阶段与人的共时性关系是不同的;与此同时,它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与人的共时性关系中所呈现出来的价值,都是它自身所固有的某种东西的体现。这就意味着艺术作品在某一历史阶段(比如当代)的与人的共时性关系中所呈现出来的价值,是不能当作它在所有历史阶段与人的共时性关系中都固有的。否则,就是如同我们过去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一样,犯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错误。
艺术价值评估与话语权力
前面分析到艺术作品的商品价值构成对其艺术价值的真实反映,因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评估系统,并且受到来自既有的先在的评估系统的抨击。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现,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不是无标准可循,而是有标准的,它是由掌握着话语权力的专家和权威制定的。这样一来,作为某一阶层或某类个体的专家和权威所作出的判断就有可能被客观化或真理化,而相对于特定的接受者才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有可能变成可以脱离接受者而独立存在的属于艺术作品永久内在固有的东西,即上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泛的价值。专家们所获得的这种被齐格蒙?鲍曼称之为“立法者”专有的权力【6】,是一个有着深厚而复杂历史和文化渊源的产物,对它的历史存在和现实状况的探讨可以说是一门难度极大的浩繁工程,本文无法深入探讨。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专家和权威认定的艺术价值往往在一般大众那里的不到应有的现实化的回应。这就好比马克思那段著名的话所说的:“……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7】专家和权威所欣赏的艺术作品与普通大众所欣赏的艺术作品之间的不同,不仅是艺术趣味的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艺术价值的不同。由于大众总是多数,专家权威总是少数,就形成了和众曲低与和寡曲高的白雪巴人式的所谓“雅”“俗”观。
艺术作品的“雅”与“俗”具有历史转换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对专家和权威制定的评估艺术作品价值的标准的分析,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这种评估标准的合法性的认可,只不过对这种标准的合法性的检验需要上述十分浩杂的研究工作,而它已经大大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事实上,由于价值归根结底是一个属于人的范畴,它是在人对艺术作品的接受行为中实现的,因此艺术作品的价值问题与作品接受者的人员结构和在社会整体中的比例等等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当代社会,艺术作为社会中普遍流通的商品,面对的不再是极少数的王公国戚,而是广大的大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作品的商品价值主要由大众的消费趣味决定,这也就造成了艺术作品一味迎合大众的趣味而使其艺术价值降低的文化快餐现象。
如何看待艺术作品身上发生的这种“雅”和“俗”的对立呢?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二者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在西方绘画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从地方民间的俗艺术转化为雅艺术。随着人们文化层次的提高,经过历史检验的雅艺术也为更多的人接受,成了覆盖面广大的俗艺术。艺术的短暂性与永恒性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绝对的短暂性,也没有绝对的永恒性。
如果说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的区分是发生在传统社会形态的背景下,前者主要指民间流行的艺术,后者主要指贵族和宗教艺术;那么,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区分则是发生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中,前者的对象是有知识和一定资产的由多种社会职业和社会身份混合成的社会群体,后者的对象是深爱民族传统国粹和热忠先锋性、实验性探索的人士。无论通俗还是高雅,大众还是精英,从发展的角度看,相互之间都在转变着。而促使转变的原因依然是社会的人的需要的变化。
我们自始至终都在艺术作品作为商品的范围内来讨论它的价值本质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排除缠绕或覆盖价值本质的种种枝节和假象,才能更有效地逼近价值本质的核心部分,但愿本文的努力能为揭开艺术商品化的全部难题起到应有的抛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