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版面费

2023-02-20 22: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版面费

温一职读书收学费。

高职学费(工科类)每人每学年6600-7590。

高职学费(其他类)每人每学年6000-6900。

高职学费(艺术类)每人每学年9000。

住宿费每人每学年960-1200元。

扩展资料

学术资源

1、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5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藏总量已达130余万册,馆藏以经济、教育、语言、文史、机械、自动化技术、电子、建筑、轻工、应用艺术等书刊为主;年度订购报刊资料1500余种。

并拥有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国务院发展中心信息网》等数字资源。 [24]

2、学术刊物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创刊于2001年,是浙江省教育厅主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是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第五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主要刊登温州研究、高职教育、后示范建设、经济与管理、应用技术、政治·法律、文学·艺术、思政工作、课程改革、教与学等方面相关学科的理论探讨、科学实践及其研究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1:温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资料来源2:百度百科——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物业管理服务创新

物业管理服务创新【1】

【摘要】现代物业管理除了要做好基础公共服务之外,更要关注业主深层次的需求,在物业管理服务上进行创新。

本文从物业管理的概念入手,阐述了物业管理创新的意义,介绍了对物业管理创新认识,并就如何创新提出来对策。

【关键词】物业管理;服务;创新

一、物业管理的含义

所谓物业管理,就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受业主委托,依照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房屋及设备设施、秩序、环境的维护管理,对集合在这一物业上的业主提供综合性服务的行业。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延续,它以经营为手段,以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效益。

物业管理不仅能延长物业的使用寿命,使其保值增值,而且在现代城市化管理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物业管理服务的内容包括常规公共服务、针对性服务、委托性服务三大类。

对设施、环境、秩序、绿化进行管理和养护是企业的常规服务,也是基础服务。

而对所有业主提供综合性服务,即创新服务,则是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方向,也体现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企业服务水平的高低。

二、物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一)创新是物业管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信息技术的进步,物业服务行业的传统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改革创新已成为物业服务企业的必然选择。

(二)创新是物业管理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企业如果停滞于以往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进行改变和创新,终将被社会淘汰。

企业唯有立足于创新,勇于突破旧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创造、应用科学的方法、新颖的技术改造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是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需要

物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服务的意义也是企业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一定要立足行业本质,提供优质的服务。

对于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来说,建立基本的服务体系可能相对容易,但如何才能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是多数经营者面临的一道难题。

三、对物业管理创新的认识

(一)观念创新

物业管理,管理的是物,服务的是人,通过对物的管理,实现对人的服务。

在现实中,物业管理行业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做法。

因此,物业从业人员首先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以客为尊,主动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

其次,要有创新思维,突破现有思维定势的局限,从新角度去审视,用新观念去理解。

(二)服务创新

物业管理属于服务性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服务。

它的本质就是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

因此,物业服务创新就是要用心极致,时时考量业主的需求与感受,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满足甚至引领业主需求,通过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业主提供各项满意的服务。

(三)技术创新

传统的物业服务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依靠手工劳动,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的稳定性不高。

随着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物业公司的盈利正逐渐减少。

通过新技术、高科技产品的`应用,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提高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稳定性。

(四)管理创新

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的健全和完善,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由业主委员会选聘物业公司,从而将物业公司真正推向市场。

物业管理企业想要谋求发展,必须适时做出管理变革和创新,加强企业的自身建设,不断探索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物业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基础的企业管理系统,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更加合理、规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模式创新

大多数物业服务企业经营规模较小,主要通过向业主提供基本服务和增值服务收取物业服务费,盈利能力较低。

随着近年来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利润空间更是微乎其微。

该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物业管理公司应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走出一条科学、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创新之路。

四、物业管理创新的方法

在物业管理工作中,有创新意识还远远不够,把创新意识付诸实践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对物业服务企业来说,创新不一定是高、精、尖的东西,而是要紧密结合现有的服务、技术和管理,结合企业实际,以人为本,促进企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一)建立健全企业人才培养机制,整合人力资源

建立专业团队,做好企业的人才保有,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高效整合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同时,重视对员工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员工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定期开展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建立健全员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绩效管理促进物业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立足基础服务,增设特色服务,完善物业服务体系

高质量的基础服务是物业服务工作基础,是物业服务的生命线,在立足基础服务的前提下把注意力放在对业主需求的把握上,通过与业主的沟通交流,认真分析业主的意见和建议,想业主之所想,急业主之所急,挖掘客户的相关需求并增设一系列物业增值服务,如:代收代缴服务,咨询服务,房屋托管服务等。

以此减少业主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使业主体验到物业服务带来的便利。

(三)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实施信息化管理,高度重视智能科技产品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与智能科技产品有效结合,建立物业服务智能操作系统,包括智能监控系统,智能门禁系统,楼宇对讲系统,智能停车场系统,智能消防系统等。

同时,建立物业大数据库,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信息的整合提升业务管控能力,快速响应客户投诉与请求,缩短业务处理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业主满意度。

(四)突破传统格局,开展管理创新与经营模式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业主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单一的物业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各层级客户的差异化服务需求。

为此,物业管理企业应打破传统经营格局,结合当前所管理的物业项目、服务对象的特点以及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改进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优化管理流程,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管理成本,开发出新的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

(五)建立物业管理品牌

物业管理品牌是对物业服务价值的最好诠释,它不仅能给物业管理公司带来高额利润,而且有利于有利于发挥名牌效应,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管理成本,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在过去,物业管理机制尚不够完善,很多物业管理企业都忽略了品牌的创立。

但是,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转型升级,许多物业管理企业都开始注重培育企业品牌,通过人性化、个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取得业主满意,打造服务品牌的影响力。

物业管理公司要想打响品牌,首先就要注重树立公司形象,塑造企业文化,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开展服务创新,特别要根据物业管理以人为本的特性,将工作重心放在为业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上。

五、结束语

在当今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已然成为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它对于提高物业管理的整体实力,寻求物业管理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全行业经济效益与管理规模的同步上升有着重大意义。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创新发展理念、丰富服务内容、拓展业务范围,向物业管理的上游和下游延伸产业链,探索建立物业配套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

物业管理服务的创新与延伸【2】

【摘要】物业服务行业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成为人们居家的消费服务产品之一。

目前物业管理服务存在成本高、利润低、竞争激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使得物业管理难以满足业主的服务需求。

本文将在对物业管理服务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服务管理服务创新和延伸的必要性,并提出物业管理服务的创新和延伸方法。

【关键词】物业管理;服务创新;物业延伸

1.物业管理服务创新和延伸的必要性

物业服务管理服务之所以要进行创新和延伸,主要是因为物业管理服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日益增加的物业公司运营成本,制约着物业管理服务行业的发展。

目前很多物业公司承受较大的生存压力,存在很大的收支矛盾,甚至出现重大亏损,物业公司考虑到部分业主消费的能力无法达到高水平的物业服务标准,再加上劳动力成本、水电费、物业维护、检测费用等不断地上涨,以及代收代付水费等不合理行为的存在,导致物业支出加大,物业公司只能降低成本支出,致使公司举步维艰。

(2)某些小区破旧,设施不齐全,影响物业公司有效地提供优质服务,除非投入大量的改造资金,但会导致物业公司入不敷出。

在更换物业公司的时候,某些物业公司临走时带走了小区业主的资料,严重损害了物业公司在业主心目中的形象。

(3)物业公司的员工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在为业务提供物业服务的时候,态度恶劣,一是因为物业公司员工的物业管理知识不足,降低了总体的服务质量,二是物业公司员工的不公平待遇,在人力资源考核中,公司没有进行量化考核,员工的待遇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没有挂钩.       让员工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三是物业管理公司的培训工作不到位,一方面表现为培训不及时,在物业公司进驻小区之后,才临时性地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是缺乏培训的意识,过分依赖员工自身的经验摸索,这样一来,员工培训力度不足带来的服务质量下降现象就显而易见了。

2.物业管理服务的创新与延伸方法

2.1 培训创新型的员工

为了向业主提供“货真价实”的物业服务,物业公司要培养创新型的员工,物业公司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物业管理理念和模式,培养具备专业技术的知识型员工,双赢和多赢地确定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提高其服务态度和责任感,当业主提出苛刻要求的时候,全满考虑问题,迎合业主的态度,耐心解答业主的问题,赢取业主的好感。

很多物业公司的实践证明,服务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员工只有具备创新服务的理念、知识和工作方法,才能够站立业主利益的角度,为业主提供亲近、方便、舒适和增值的物业服务,为企业的创新与延伸发展注入全新的力量。

2.2 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除了常规性的公共服务,物业公司要突破传统的服务理念,要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其内容可延伸到业主衣食住行当中,并采用明码标价的方式,列出具体的服务菜单,让业主选择性地“购置”服务,不仅可以满足业主不同的需求,还能够体现物业管理收费的合理性, 首先物业公司在提供物业服务内容之前。

通过举办业主会议,让业主提出所期望的服务项目内容,然后交由物价部门核准并确定收费标准;其次是业主选择配套服务项目,然后按期缴纳服务费用,物业公司定期为业主提供个性化服务;最后是物业公司将个性化服务的内容、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公开化,并提供监督举报方式,业主可按照合同约定对物业公司提出合理的服务要求。

一般的物业服务内容包括保安、保洁和保养等,但随着物业市场竞争力的加大,很多物业公司将服务范围放大到环境绿化、生活购物和休闲娱乐等。

物业公司可结合业主的实际需求,将物业服务分类为价值创造、价值过渡、价值保护,根据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利用设备管理、维修服务、秩序维护和代理缴费等价值载体,扩大物业服务的范围。

2.3 科学规划物业服务内容

物业管理规划的合理性,体现为人性化的规划,通过掌握业主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规律,科学规划物业服务内容。

一方面,物业公司要强调物业服务的连贯性,在每个物业服务的阶段,都要形成完整的系统,在统一的目标范围内进行运作控制,也就是说,物业管理服务需要结合小区规划、设计、施工、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将物业管理作为地产营销的一部分,保证物业管理服务“货真价实”.       另一方面,物业公司要在理念创新方面体现服务创新的共性,对已提供的服务和潜在的创新服务准确认知,根据市场的竞争需求,改进传统的物业服务内容,开创全新的服务产品,与此同时,物业公司根据物业管理服务的综合性和连续性,对延伸产品予以高度重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物业管理服务正逐步完善,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物业管理服务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市场竞争的影响,物业服务公司只有进行服务产品的创新和延伸,才能够适应市场的物业服务需求,保证公司可持续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物业管理公司应该理顺思路,开拓市场,结合市场实际和自身能力水平,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提高物业服务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尽量在服务产品上满足业主需求,带动物业管理服务行业进入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柳梦婕. 新时期物业管理服务的创新与延伸研究[J].经管空间,2009年11期:74-75.

[2]刘素萍. 浅谈创新物业管理,提升服务品质的举措与对策[J].行政管理,2012年10期:340.

[3]李之松. 物业管理创新探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29-32.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L.D.彻纳东尼,M.麦克唐纳.创建强有力的品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王新新.新竞争力.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3]余鑫炎.品牌战略与决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陈放,谢宏.品牌策划.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1.

[5]艾丰.中国品牌价值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6]刘佳,从可口可乐看企业品牌塑造.黑龙江对外贸易,经营之道.2006.6:144.

[7]许喜林,吴文国.品牌之道:品牌建设9S模式及其应用.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8]何心展,俞丽敏.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2:15~16.

[9]康晓光.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困境与突破方向.深圳大学学报.2006.5:03~05.

[10]相晓冬.品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视点.2006.6:22~25.

[11]何忠保,何飞云.民营企业品牌塑造探析.商场现代化.2007.3:136~138.

[12]郑昭,丁轩.民企成长与品牌战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3]李月华.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区域化策略.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14]徐丽瑛,李正良.中小企业品牌塑造误区与对策.企业管理.2006.10:1~3.

[15]谢付亮.品牌策划的五大关键点.中国质量与品牌.2007.6:53~55.

[16]田双全,陈永丽.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塑造之战略选择.ENTERPRISEVITALITY.2002.12:43~45.

[17]刘峻松.品牌三藏:中国本土化的品牌观.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8]苏勇,林展圣.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当代财经.2006.6:63~65.

[1]史建锋.现代钢铁物流发展和盈利模式探讨.中国外资,2013,(13):78-79.

[2]李琪.探索金融阴霾下的钢铁物流新出路.企业导报,2012,(02):99-100.

[3]包立军,王业军.我国中小型传统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策略分析.中国市场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5):9.

[4]史建锋.探究钢铁物流的电子商务战略.中国商贸,2013,(15):82.

[5]李庆华,项保华,王翔.共同演化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更新引擎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85-88.

[6]李敬,陈收.企业战略管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12-13.

[7]李拥军.钢铁供大于求渠道怎么做—2012年会员钢铁企业钢材流通渠道情况分析.中国冶金报,2013-06-18:6.

[8]田涛.对发展钢铁物流的浅析.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2):9-10.

[9]梁劲.钢铁物流企业的绩效管理[D].南京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论文,2012,(02):34-35.

[10]包斯文.转型:钢铁物流企业的出路——从一家大型物流企业转型看我国钢铁物流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中国冶金报,2012-11-20:9.

[11]张慧芝.浅谈供应链管理下的钢铁物流[J].世界海运,2010,(05):64-65.

[12]司方来,王永贵,贾鹤.战略柔性体系:调和反应型市场导向与先动型市场导向.现代管理科学,2009,(02):56-59.

[1]刘超.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市),2010.

[2]卞军.安全管理中安全标志及其设计要素的感知机理研究.浙江大学,2014.

[3]樊建平.创新安全标识管理有效发挥应有作用[EB/OL].

[4]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工程项目现场安全标志有效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08):37-42.

[5]蔡秋塘,黄星.浅谈标识行业术语(一)[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6,(02):38-41.

[6]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7]张倩.铁路车站旅客导向标识人因工程分析及优化.上海:华东交通大学,2012.

[8]鲍诗度,王淮梁,葛荣.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1996.

[10]向帆.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11]赵云川.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12]朱兆华,郭振龙.安全色与安全标志的.由来[J].现代职业安全,2004,(10):64.

[13]袁京鹏.安全标志有效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博士].杭州:浙江大学,2009.

[14]傅贵,陆柏,陈秀珍.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9):21-27.

[15]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安全标志识别性研究:标志特性及用户因素[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3):16-21.

[1]徐春玲.ERP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与分析.安徽电力[J],2005,2(3):74-81.

[2]孙滨丽.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55.

[3]王要武.管理信息系统(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1.

[4]黄卫东.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26.

[5]李西平、刘芙蓉.我国电力企业ERP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63-65.

[6]林勇.ERP理论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199.

[7]黄小原、卢震、赵晓煜.ERP理论与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2.

[8]张海全、王英豪、韩玉辉.做好电力企业ERP的实施[J],电力信息化,2005,3(7):57-58.

[9]陈广宇.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51.

[10]颜安.企业ERP应用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74-76.

[11]黄晓英,赵海燕.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5.

[12]诺顿·佩里着.战略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

[13](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等着.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14]斯莱沃斯基,韦伯等着.战略风险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5]金达仁.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信息系统工程,2009,2.

[16](美)小阿瑟.A·汤普森,A·J·斯特里克兰,约翰.E·甘布尔等着.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M],本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17]李森,杨锡怀,戚桂清.相同企业竞争与合作策略的受益与风险分析[J].沈阳东北大学学报,2005.6.

[18]王方华,吕巍.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王国法.液压支架控制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2]翟培祥译.采煤机械参数选择[M].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05〕18号.

[4]乔红兵,吴淼.我国薄煤层采煤机的发展与前景[J].中国煤炭,2005(10):29-3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Z].国发〔2006〕6号.

[6]王国法.高端液压支架及先进制造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7]国内外薄煤层开采及薄煤层采煤机械设备[R].调研报告,1988.

[8]芮冰.我国采煤机30年发展回顾和展望[J].煤矿机电,2000(5):36-40.

[9]袁亮.薄煤层开采技术与装备[J].煤炭开采,2011(3):15-18.

[10]靳立红,刘春生,孙剑锋.采煤机截割部双电机机械串接驱动的同步性研究[J].煤矿机械,2011(07):42-44.

[11]李桂云,杨战标,周国友.河南省薄煤层开采技术及综合配套支撑体系探讨[J].煤炭开采,2011(5):5-7.

[12]李蒙,魏巍.液压支架电液控制器设计与实现[J].煤炭科学技术,2011(4):110-113.

[13]舒凤翔,闫海峰;张幸福.液压支架立柱试验台液压系统的设计及仿真[J].煤矿机械,2009(12):29-31.

[14]毛德兵,蓝航,徐刚.我国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现状及其新进展[J].煤炭开采,2011(3):11-14.

[15]耿兆瑞.八十年代国外滚筒式采煤机技术发展评价[C].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机械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91(4).78-82.

[1] 雷蒙德,A 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6-200.

[2] 加里,得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M].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00一400.

[3] K.韦恩,蒙迪,罗伯特.诺埃.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31一343.

[4] 劳埃德 .拜厄斯,莱斯利,鲁.人力资源管理[M].第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13一264.

[5] 麦克纳,比奇.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17-211.

[6] 亚瑟小舍曼,乔治,勃兰德,斯科特.斯奈尔.人力资源管理[M].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33-343.

[7] 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22-245.

[8] 关淑润.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86一204.

[9] 冯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181一184

[10]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企业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制度[M].第一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39.

[11] 刘扬.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研究[D].天津大学专业硕士论文2009: 13-50.

[12] 毛国英.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招商银行战略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2009: 11-30.

[13] 李艳丽.A银行员工离职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MBA学位论文.2010:16-30.

[14] 时肠.农业银行培训机制与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 35:66.

[16] 雷虹.关于饭店员工流失问题的探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6: 16-17.

[17] 邹韬.银行金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时代[J] .2008. 11:23.

[18] 倪凤明.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探析.河北金融[J] .2008. : 45.

[19] 习邹韬.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博弈论视角.统计与决策[J] .2006.11:26.

[20] 张建国.健全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新金融[J] .2006. 5.

[1](美)丹尼斯.洛克著姚冀贺广勋张维红译,项目管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一12,217一223

[2](美)罗伯特.K.威索基拉德.麦加里著费琳李盛萍等译,有效的项目管理,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一08,78一86

[3]陈凡,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间的制约与平衡,职教论坛,2006一04一10

[4]南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曹莉王明杨捷,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职业教育网,2005一03一10

[5]陈晓,法国式的职业教育,中国新闻周刊,2006一06

[6]彭秉莹,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职教论坛,2003年第3期

[1] 刘建朝,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5.

[2] 刘金存,高校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扬州大学学报,2002

[3] 戚安邦,项目成本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希祥、薛乐群主编,中国高等学校基建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 高雁,高等院校基本建设管理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6] 赵东,关于高校基建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决策探索,2006

[7] 陶居福,工程变更对成本控制的影响,西部煤矿工程,2006

[8] 闰光太,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施工企业管理,2001(12)

[9] 刘秋常,建筑项目投资控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10]徐大图、王雪青、易涛等,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1] 方俊、任宏,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约中的变更控制,重庆大学学报,200427(6)137-139

[12] 高志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之实施阶段成本管理,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

[13] 韦敏.浅谈工程项目合同管理[J}.企业家天地,2007

[14] 孙忿,肖艳.项目成本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5] 曲修山,黄文杰,何佰州等,《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中国建设监理协会,1999

林龙飞的科研成果

著作1、《旅游经营管理与伟人名人故里旅游开发问题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专著(23.8千字)。2、《工会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概述》,气象出版社,1992年。合著。3、《罗素名言录》,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编著。4、《红色旅游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参编。5、《湖南红色旅游导游词精选》,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参编。 6、《中国近代史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参著。论文CSSCI来源期刊论文:1、《对我国导游员灰色收入现象的反思》,《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2、《论民族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失真与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第一作者;3、《环境哲学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综述》,《求索》2006年第10期,独著;4、《库区移民安置的新思路——论发展库区休闲游憩业》,《生态经济》,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5、《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对策研究—以阳朔为例》,《生态经济》2007年第7期,第一作者;6、《世界遗产保护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周易>解读》,《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7、《试论加强我国旅游行业协会建设的五大策略——基于中外对比的视角》,《生态经济》2007年第10期,第一作者;8、《华侨华人社会适应的内在机理分析》,《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4期,独著;9、《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中国近代史》(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11期,独著;10、《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第三作者;11、《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模糊评价模型》,《商业研究》,2009年第8期,第一作者。12、《多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战略探析——以中秋节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9卷第4期,第一作者;13、《多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战略探析——以中秋节为例》,《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5期,第一作者;14、《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评价体系研究》,《人文地理》2010年第1期,第一作者。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泛珠江区旅游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开发》,《生态经济》,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2、《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探析——以韶山为例》,《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3《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8期,独著;4、《湖南西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第1期,独著;5、《论湘中伟人故里“金三角”旅游区的开发》,《经济师》,2006年第10期,第一作者;6、《“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民族论坛》,2006年第8期,独著;7、《论黄河文明与河南黄河文明旅游带的构建》,《经济师》,2008年第9期,独著;8、《民族地区旅游景观的塑造——以湖南凤凰县为例》,《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一作者;9、《论湖南伟人名人故里旅游开发》,《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第一作者;10、《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视角》,《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32卷第2期,第一作者;11、《论“江永女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及其申报策略》,《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32卷第3期,第一作者。12、《论我国大型国际旅行社的股份制集团化》,《湘潭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核心期刊。13、《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核心期刊。其他期刊论文:1、《旅行社产品创新保护机制构建》,《科技与管理》,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2、《清代宗藩体制的形成及特点初探》,《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独著;3、《伟人名人故里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金融经济》,2006年第4期,第一作者;4、《论蔡伦故里旅游开发》,《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一作者;5、《“新农村”形势下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6、《旅行社扩大散客市场的对策》,《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7、《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对城郊游憩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企业家天地》,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8、《略论澳大利亚旅华客源市场的拓展》,《中国集体经济》,2007年第5期,独著;9、《中国旅行社进入制度新探》,《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第3期,第一作者;10、《曾国藩故里旅游开发探究》,《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5期,第一作者;11、《知青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独著;12、《民族地区山地旅游探究》,《湖南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13、《论旅游品牌文化的构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二作者;14、《中国世界遗产地门票价格管理问题研究》,《广东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15、《世界遗产地福建永安客家土楼社区居民旅游参与研究》,《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5卷第2期,第一作者;16、《洪江古商城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8卷第4期,第一作者;17、《旅游景区“镭战”体验项目开发刍议》,《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18、《论非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9卷第2期,第一作者;19、《论高校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湖南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独著。20、《试论普通高校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优化》,《高等教育研究》(第1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独著。21、《洞口县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开发构想》,《经济地理》,1997年旅游专辑。报纸论文:1、《库区景观设计的五种视角》,《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8日7版。2、《观光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的原则》,《中国旅游报》,2007年4月9日7版。3、《情调客栈布局与规划的五种视角》,《中国旅游报》,2007年6月27日7版。4、《导游灰色收入的负面影响》,《中国旅游报》,2008年3月17日第10版。5、《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培育员工忠诚度》,《中国旅游报》,2007年11月28日第7版。6、《湘西州旅游景区开发战略规划思考》,《中国旅游报》,2008年5月28日第14版。7、《如何构建旅行社产品创新保护机制》,《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日报》,2008年11月20日第1期第6版。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需要近三年的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用 谢谢各位了 跪求!!!

求:论文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的最新参考文献目录
论文已经写好,但导师嫌参考文献太少太旧。请帮帮我
来自匿名用户的提问
最佳答案由提问者推荐
匿名用户
[1]张佑林. 企业文化及其变革的评述——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视角[J]. 经济问题,2013,01:31-35.
[2]陈镇然.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互关系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3,01:25-26.
[3]范后生. 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J]. 绿色科技,2013,02:244-247.
[4]谢健,付映杰. 民营企业党建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温州34家民营企业的调查[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02:24-31.
[5]罗微. 浅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影响[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1:375.
[6]彭靖里,Jeanne·杨,李向春. 企业文化特征与竞争情报相互关系研究述评[J]. 情报杂志,2013,01:10-14.
[7]张颖.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分析[J]. 科技与企业,2013,02:246.
[8]周应堂,倪嘉骊,徐宁家,张玉林,朱建军,周琪,宋祝兵. 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3,01:168-171+147.
[9]李恩平,陈子凤. 企业—城市两体双向互动效应对区域科技型人才储备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6:39-44.
[10]王礼. 浅谈企业文化与“走出去”战略[J]. 有色金属工程,2013,02:15-17.
[11]陈淼,刘霞. 温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路径探究——以奥康集团为例[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33-37.
[12]石清华. 孝文化对企业的功能及其影响途径分析[J]. 北方经贸,2013,02:119-120.
[13]罗微. 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刍议[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91+194.
[14]许彦华. 企业文化基因的理论证成研究[J]. 求是学刊,2013,02:71-76.
[15]王飞绒,方艳军. 基于组织学习的组织文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01:36-43.
[16]徐海波. 职业化管理能力对家族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信任的中介作用[J]. 中国流通经济,2013,04:99-104.
[17]王萍. 论企业文化的建设[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01:113-115.
[18]胡占君,金海水.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其对策[J]. 中国流通经济,2013,03:71-75.
[19]李正梅. 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机理分析[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02:36-37.
[20]姚亚杰,郅丙寅,陈晓虎.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3,05:116.
[21]唐海燕.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探讨[J]. 东方企业文化,2013,04:172.
[22]邵雪廷. 企业文化特质对企业战略的影响研究——以胜利油田为例[J]. 山东社会科学,2013,04:173-176.
[23]金爱兰. 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 铁道经济研究,2013,Z1:46-48.
[24]张丽荣. 试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5:60-62.
[25]李莹. 浅析企业文化[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9:96-97.
[26]王娜.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J]. 中国外资,2013,05:182+184.
[27]许智阳.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的关系探究[J]. 商,2013,01:16-17.
[28]陈晓芳,孔繁国,黄文才. 企业文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J]. 商,2013,01:18-19.
[29]李斌. 有关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推动作用的探析[J]. 经营管理者,2013,10:320.
[30]许拥军. 浅谈我国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J]. 经营管理者,2013,04:346+342.
[31]吴素春,项喜章. 基于企业文化的中国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J]. 当代经济管理,2013,05:40-45.
[32]吕宪栋,刘元园. 论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4:286+288.
[33]钟颖. 新经济形势下对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思考[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6:3-4.
[34]袁绍爽. 企业文化在网络新闻媒体管理中的作用[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4:92-93.
[35]孙佰芳,贾艳玲. 企业文化熵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探究[J]. 山东纺织经济,2013,05:75-76.
[36]周惠英. 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4:29-30.
[37]陈伍香,许奥杰. 环境不确定性对不同企业文化的旅游相关企业低碳投入行为决策的影响分析[J]. 旅游论坛,2013,02:43-48.
[38]陶燕. 思考企业文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J]. 财经界(学术版),2013,09:182.
[39]林琳. 试论新时期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优化[J]. 经营管理者,2013,16:335.
[40]王荣,楼靖. 浅谈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2:7-8.
[41]王红云. 浅谈建立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 新疆有色金属,2013,02:107-110.
[42]胡乾,尹建国. 地域文化视角下小型企业的产品包装设计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8:171-173.
[43]汪树全. 企业品牌及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建设[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88-91.
[44]闫放,金兆怀,张香武. 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环境与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影响分析[J]. 情报科学,2013,08:37-41.
[45]刘延梅. 现阶段企业文化现状及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探索[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2:372.
[46]李彦颖. 企业文化对职工的影响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1:88.
[47]王丽红. 试析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效用[J]. 中国商贸,2013,15:52-53.
[48]刘宁. 华为文化对内部控制的作用与反作用[J]. 会计之友,2013,17:70-73.
[49]石美彦. 论企业文化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6:4-5.
[50]张建. 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13,08:66.
[51]闫放,金兆怀. 多元文化、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绩效作用关系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13,06:91-97.
[52]潘利峰. 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J]. 中国井矿盐,2013,04:44-46.
[53]黎明. 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2:155-157.
[54]仲伟民. 浅析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 今日中国论坛,2013,10:234-235.
[55]乔东. 试论企业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04:52-55.
[56]李轩. 重庆市涪陵区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33-38.
[57]刘喆,吴建鸣,刘金花. 浅谈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发展[J]. 电子世界,2013,12:207-208.
[58]尹建华. 试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 时代金融,2013,15:333-334.
[59]胡瑞,陈清华,张小娜,朱佳力. 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的互动模式研究[J]. 中国证券期货,2013,05:336-337.
[60]谢源虎,何坤. 浅析企业文化对当代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 经济研究导刊,2013,18:20-21.
[61]何华. 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溯源与前瞻:一个文献综述[J]. 市场论坛,2013,06:37-39.
[62]李旭龙. 浅谈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建立原则[J]. 现代商业,2013,17:164.
[63]陈巧华.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互动[J]. 商,2013,11:51-52.
[64]知秋. 再谈企业文化[J]. 现代商业,2013,20:8-13.
[65]杨辉. 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及途径[J]. 中国工程咨询,2013,02:59-62.
[66]王运鹏. 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J]. 财会通讯,2013,21:111-112+128.
[67]杨静. 基于企业文化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3-6.
[68]顾旺.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及管理的影响——由国家电网企业引发的思考[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3:253+255.
[69]刘湘国. 嘉兴民营企业转型的企业文化制约[J]. 嘉兴学院学报,2013,04:63-66.
[70]谢鹏. 网络传媒环境下企业文化良性发展的路径探索[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7:12-13.
[71]施建忠.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 中外企业家,2013,04:171.
[72]权娜娜. 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5:27-28.
[73]张忠胜. 浅析企业文化的建设[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6:70+79.
[74]冯国平. 推进企业文化新发展的对策——豫园集团的实践探索[J]. 上海商业,2013,06:44-49.
[75]祁阳,杜亮.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5:64-65.
[76]吴凯雷.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 科技广场,2013,07:187-19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