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影响因子

2023-02-20 20: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影响因子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1个,省级研究中心6个,部级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建筑健康监测与灾害预防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研究中心1个:煤矿瓦斯治理工程研究中心(共建)。省级研究中心6个:安徽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徽州雕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建筑节能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管理研究中心,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城市管理研究中心。部级研究中心1个:建筑能效控制与评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安徽省建筑结构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智能建筑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先进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馆藏资源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累计达280余万册,其中,纸本图书130余万册,电子图书150余万册。拥有中外文电子文献资源数据库44种。其中自购数据库31种,如《CNKI中国知网》(期刊、硕博论文、年鉴等)、《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库》、《台湾科学期刊库》、《全球产品样本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银符数据库》、《ELSEVIER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数据库》、《美国化学学会期刊ACS全文数据库》、《EBSCO人文库》、《Springer-Link外文期刊全文库》等。可共享文献资源数据库7种,如《就业培训数据库》、《博看电子期刊》等。自建数据库6种,如《徽派建筑数据库》、《建筑节能数据库》、《智能建筑数据库》等。 学术期刊《安徽建筑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3年,由安徽建筑大学主办。主要报道建筑工程中科研、设计、施工、教学、生产和管理方面具有创造性和实用价值的论文。开辟的栏目包括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规划、应用研究、工程设计、施工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科学等。内容涉及建筑、土木、交通、水电、机电、环保、规划、抗震等工程的理论和应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安徽省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1个二级院系,2个教学部,54个本科专业。院系部13个: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体育教学部,研究生部。 安徽建筑大学本科专业设置  类别 专业经济学经济学法学法学文学英语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声学,应用化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理信息科学,统计学工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类,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类,物联网工程,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绘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安全工程管理学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造价 ,工商管理类,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艺术学动画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近1200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46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近800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5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土木建筑工程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孙道胜。 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岩土工程结构汁算理论与防灾减灾技术团队;带头人:程桦。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省级重点学科8个:化学,材料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结构工程,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环境工程,管理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土木工程概论。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土木工程,城市规划,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工程管理。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教学实验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14门:土木工程材料,物理化学,水质工程学,大学英语,混凝土结构,电工电子技术,结构力学,钢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概论,FORTRAN 90 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材料力学,计算结构力学,大学物理实验。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科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全国《建筑》杂志有多少

有“建筑”两个字的,80多本

刊名/刊号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建筑学研究前沿》(英文)) 10-1024/TU
安徽建筑 34-1124/TU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34-1142/TU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1-3032/TU
城市建筑 23-1528/TU
低温建筑技术 23-1170/TU
福建建筑 35-1120/TU
高等建筑教育 50-1025/G4
工业建筑 11-2068/TU
广东土木与建筑 44-1386/TU
广州建筑 44-1229/TU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3-1252/TU
华中建筑 42-1228/TU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2-1288/TU
建筑 11-1405/TU
建筑•建材•装饰 23-1473/TU
建筑安全 51-1390/TU
建筑材料学报 31-1764/TU
建筑创作 11-3161/TU
建筑电气 51-1297/TU
建筑钢结构进展 31-1893/TU
建筑工人 11-2252/TU
建筑机械 11-1956/TU
建筑机械化 11-1919/TU
建筑技术 11-2253/TU
建筑技术开发 11-2178/TU
建筑技艺 11-5792/TU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44-1644/TU
建筑节能 21-1540/TU
建筑结构 11-2833/TU
建筑结构学报 11-1931/TU
建筑经济 11-1326/F
建筑科学 11-1962/TU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61-1442/TU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11-4646/TU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42-1439/TV
建筑设计管理 21-1311/TU
建筑师 11-5142/TU
建筑施工 31-1334/TU
建筑细部 21-1488/TU
建筑学报 11-1930/TU
建筑遗产 10-1071/TU
建筑与文化 11-5058/Z
建筑与预算 21-1286/TU
建筑知识 11-1243/TU
江苏建筑 32-1195/TU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2-1830/Z
绿色建筑 31-2040/TU
南方建筑 44-1263/TU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11-3732/TU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37-1449/TU
山西建筑 14-1279/TU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1521/C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1578/TU
时代建筑 31-1359/TU
世界建筑 11-1847/TU
世界建筑导报 44-1236/TU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61-1404/TV
四川建筑 51-1133/TU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51-1142/TU
铁道建筑 11-2027/U
铁道建筑技术 11-3368/TU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11-5823/TU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50-1198/TU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61-1330/C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科版) 61-1295/TU
现代建筑电气 31-2037/TM
新建筑 42-1155/TU
新型建筑材料 33-1078/TU
云南建筑 53-1065/TU
浙江建筑 33-1102/TU
智能建筑 11-4991/TU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11-5589/TU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11-4835/TU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年鉴 11-3115/TU
中国建筑防水 32-1462/TU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11-4723/TU
中国建筑业年鉴 11-4680/Z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11-4803/Z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11-4851/T
中外建筑 43-1255/TU
重庆建筑 50-1150/U

建筑工程材料类的杂志有哪些

建筑类杂志大全
1)安徽建材 合肥 安徽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
2)安徽建筑 合肥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3)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合肥 安徽省建筑工业学院
4)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 南京 中国绝热隔音材料协会
5)北京工程造价 北京 北京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处
6)北京规划建设 北京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7)北京建材 北京 北京市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8)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北京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9)北京修建科技 北京 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
10)玻璃钢、复合材料 北京 国家建材局玻璃钢研究所
11)玻璃与陶瓷 上海 全国玻璃搪瓷工业科技情报站
12)城市 天津 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13)城市公用事业 上海 上海市公用事业研究所
14)城市规划*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15)城市规划汇刊 上海 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
16)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天津 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
17)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北京 建设部房地产业司
18)城市开发 北京 中国城市煤气协会
19)城市煤气 北京 该刊编辑部
20)城乡建设 北京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
21)城镇供水 重庆 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
22)重庆环境科学 重庆 重庆市建委技术情报站,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
23)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重庆 重庆建筑大学
24)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重庆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25)村镇建设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
26)大连建工 大连 大连市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27)大连市政 大连 大连市城建局市政工程情报站
28)低温建筑技术* 哈尔滨 黑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等
29)地基基础工程 北京 北京市城建设计院
30)地下空间 重庆 重庆建筑大学
31)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京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建筑大学
32)东北市政科技 沈阳 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33)东南大学学报* 南京 东南大学
34)防护工程 洛阳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防护工程学会
35)福建建设科技 福州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36)福建建筑 福州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
37)工厂建设与设计 北京 机械工业部工程建设中心
38)工程机械 天津 工程机械杂志社
39)工程技术 天津 中国建筑工程第六工程局
40)工程建设标准化 北京 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41)工程勘察* 北京 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学术委员会,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
42)工程抗震 哈尔滨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43)工程力学 北京 中国力学学会,清华大学土木系
44)工程设计与研究 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设计研究院
45)工业建筑* 北京 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
46)公用科技 北京 北京市公用事业科学研究所
47)供水与排水 长春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
48)古建园林技术* 北京 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北京古代建筑工程公司)
49)广东供水信息 广州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广东分会
50)广东建材 广州 广东省建材工业科研所
51)广东土木与建筑 广州 广东省建筑科研设计所
52)广西城镇供水 南宁 广西城镇供水协会
53)广西土木建筑 南宁 广西土木建筑学会
54)广州建筑 广州 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
55)规划师 桂林 桂林市规划设计院
56)硅酸盐建筑制品 沈阳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
57)硅酸盐通报 南京 中国硅酸盐学会
58)硅酸盐学报 北京 中国硅酸盐学会
59)国外城市规划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60)国外建材科技 武汉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期刊编辑部
61)国外建材译丛 绵阳 西南工学院
62)国外建筑科学 重庆 重庆建筑大学
63)国外煤气 天津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
64)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参见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哈尔滨 该刊编辑部
65)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哈尔滨 该刊编辑部
66)河北建材 石家庄 河北建材科技情报站
67)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石家庄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68)河北建筑煤炭工程学院学报 邯郸 河北建筑煤炭工程学院
69)河南城建高专学报 平顶山 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
70)河南建筑技术 郑州 河南省建材研究院
71)湖南建材 长沙 湖南省建材研究设计院
72)华中建筑* 武汉 中南建筑设计院,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
73)化工给水排水设计 合肥 化学工业部给排水设计技术中心站
74)化学建材* 上海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75)混凝土* 沈阳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联合会混凝土协会
76)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苏州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所
77)机场工程 北京 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
78)基建优化 西安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
79)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吉林 该刊编辑部
80)吉林建筑设计 长春 吉林省建筑设计院
81)给水技术 北京 北京市自来水公司
82)给水排水*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排水学会
83)建材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标准化研究所
84)建材地质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地质研究所
85)建材工业技术 成都 成都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
86)建材工业信息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技术情报研究所
87)建材统计与预测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生产协调司
88)建工技术 贵阳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
89)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长沙 中国建设机械总公司
90)建设监理 上海 建设部建设监理司上海建设委员会
91)建筑 北京 建设部建设杂志社
92)建筑电气 成都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93)建筑工人 北京 北京市建筑工程总公司编辑部
94)建筑管理现代化 哈尔滨 哈尔滨建筑大学
95)建筑机械* 北京 建设部北京建筑机械综合研究所,中国建筑机械协会
96)建筑机械化 廊房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机械化所
97)建筑技术* 北京 建筑技术杂志社
98)建筑技术及设计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
99)建筑技术开发 北京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
100)建筑节能 北京 中国建筑业协会
101)建筑结构*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
102)建筑结构学报* 北京 中国建筑学会
103)建筑科技 唐山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
104)建筑技术情报 北京 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建筑科学研究所
105)建筑科学 北京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106)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郑州 中国建筑砌块协会
107)建筑人造板 南昌 江西建筑人造板研究所
108)建筑设计管理 沈阳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
109)建筑设计通讯 广州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110)建筑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1)建筑施工* 上海 上海建工(集团)公司
112)建筑通讯 天津 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所
113)建筑学报* 北京 中国建筑学会
114)建筑与预算 沈阳 辽宁省城乡建设经济技术定额管理站
115)建筑知识 北京 中国建筑学会
116)江苏城市规划 南京 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17)江苏建材 南京 江苏省建材研究设计院
118)江苏暖通空调制冷 南京 江苏省土建学会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委员会
119)结构工程师 上海 同济大学等
120)军工勘察 北京 国防机械工业工程勘察科技情报网
121)勘察科学技术 保定 冶金部勘察科学技术研究所
122)兰州城乡建设 兰州 兰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
123)辽宁建材 沈阳 辽宁省建筑科学研究会
124)辽宁建筑 沈阳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所
125)煤气与热力 天津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
126)耐火材料 洛阳 该刊编辑部
127)南方建筑 广州 广东省建筑学会
128)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南京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129)南京市政 南京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130)暖通空调*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等
131)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青岛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132)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 清华大学
133)区域供热 北京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
134)人防工程 北京 人防工程杂志社
135)山东建材 济南 山东省建材设计研究院
136)山东建材学院学报 济南 山东建材学院
137)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济南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138)山西建筑 太原 山西省建筑学会建筑科学研究所
139)陕西建筑 西安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140)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141)上海城市建筑学院学报 上海 上海城市建设学院
142)上海给水排水 上海 上海市给水排水技术情报网
143)上海建材 上海 上海市建材科技情报所
144)上海建材学院学报 上海 上海建材学院
145)上海建设科技 上海 上海市建设科技情报中心站
146)上海煤气 上海 上海市煤气公司
147)上海市政工程 上海 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
148)设计通讯 上海 首钢设计总院
149)设计与科研 北京 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150)沈阳建筑 北京 沈阳市建工局技术情报站
151)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沈阳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152)施工技术 上海 宝钢二十冶技术处
153)施工技术(包头) 包头 包钢建设总指挥部
154)施工技术(吉林) 吉林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建设公司
155)施工技术* 北京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等
156)施工企业管理 北京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157)石油化工建筑设计 洛阳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建筑设计技术中心站
158)时代建筑 上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59)世界地震工程 哈尔滨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160)世界建筑 北京 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161)世界建筑导报 深圳 深圳大学,香港该刊编辑部
162)市政工程 北京 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所
163)市政工程国外动态 天津 天津市市政工程科技信息中心
164)市政技术 北京 北京市建设局
165)市政建设与管理 重庆 重庆市市政工程协会
166)室内设计 重庆 重庆建筑大学建筑规划学院
167)室内设计与装修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168)水泥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技术情报研究所
169)水泥、石灰 南京 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
170)水泥技术 天津 天津市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
171)四川建材 成都 四川省建材工业局
172)四川建筑 成都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173)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成都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174)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 苏州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
175)陶瓷 咸阳 咸阳市陶瓷研究设计院
176)特种工程设计与研究 北京 国防科工委工程设计研究所
177)特种结构 北京 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178)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天津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179)天津建设科技 天津 天津市建设科技信息中心
180)天津市政工程 天津 天津市市政工程局
181)铁道建筑 北京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182)通风除尘 武汉 中南建筑设计院
183)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上海 同济大学
184)土工基础 武汉 湖北省土建学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
185)土木工程学报* 北京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186)武汉城市建筑学院学报 武汉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87)武汉市政 武汉 武汉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188)西安建大科技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8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90)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西安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
191)西南给排水 成都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
192)西宁城建 西宁 西宁市城乡建设局
193)新建筑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市建筑设计院
194)新型建筑材料* 杭州 中国新型建材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等
195)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北京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196)岩土工程学报* 北京 中国水利学会等
197)岩士力学 武汉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198)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北京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研究所
199)园林 上海 上海市园林管理局
200)云南建材 昆明 云南省建材科学研究设计院
201)云南建工 昆明 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所
202)云南建筑 昆明 云南省建筑学会
203)浙江建筑 杭州 浙江省城乡建设厅
204)中国电梯 廊房 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机械化研究所
205)中国给水排水* 天津 建设部城建司
206)中国环境科学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7)中国建材 北京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
208)中国建材科技 北京 国家建筑材科学研究院
209)中国建材装备 北京 中国建材技术装备总公司
210)中国建筑防水材料 苏州 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公司
211)中国市政工程 上海 全国市政工程科学技术情报网
212)中国土木水利工程学刊 台北 中国土木水利工程学会
213)中国园林 北京 中国风景园林协会
214)中南给水排水 武汉 湖北省给水排水技术情报站
215)中南勘察 武汉 全国建筑工程勘察科技情报网中南情报站
216)中州建筑 郑州 河南省建筑学会
217)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西安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218)住宅建设 北京 北京市住宅开发建设集团总公司
219)住宅科技 上海 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
220)砖瓦 西安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
221)装饰装修天地 北京 国家建材料工业局

安徽建筑大学科学技术处工作总结及次年工作计划

  2013年,科学技术处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以提升科研实力为目标,推动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通过全校教师、科研及科技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以优良的工作业绩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尤其是助推更名大学工作圆满完成。学校科研工作取得较大的进步:科研经费大幅提高,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取得突破,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现,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校地、校企、校所合作及服务社会成效明显。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科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发挥了“科研兴校”功能,为建设高水平建筑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深入贯彻国家科技发展方针政策

  科技处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认真学习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示范引领,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国家和安徽省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国家级科研平台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处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学科

  交叉,鼓励科技创新,注重点面结合,坚持重点突破,以质取胜的原则,精心组织各种渠道科研项目的申报。

  2013年,组织申报各类科研课题100多项,通过积极主动地沟通与联系,全年有50多项课题批准立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 安徽省自然基金9项,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0项,教育厅优秀人才重点项目10项,全年科研课题立项数和批准经费数完成了计划指标。组织完成了100多项课题的结题验收和100多项课题的中期检查;组织完成了15项科技成果的鉴定和20多项科技成果申报国家、省、市级奖励。学校纵、横向科研项目到帐经费5000余万元,较上年增长30%。

  学校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工作。2013年,科技处共组织申报国家、省部级及厅局级人文社科项目涵盖二十多个类别,申报总数达113项。立项数目44项,到账经费42.9万。其中,我校法政学院范海洲博士申报的一般项目“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风险研究”获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批准号:13BJY079),项目经费18万元;外语系徐春山博士申报的一般项目“汉语依存距离的计量与认知研究”获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批准号:13YJC740112),项目经费7万元。

  三、适应市场需求,大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加快政产学研合作步伐,在深化与安徽省住建厅、合肥市、铜陵市、池州市、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及中建四局等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战略合作的同时,先后与

  我省庐江县、岳西县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与省住建厅合作的“安徽省村镇规划员”培训已进入常态化,为地方城镇化科学发展储备人才,提升我省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认可。学校在建筑节能、建筑与地下空间结构、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城乡建设与绿色建筑技术、先进建筑材料以及水污染控制等重点领域的成果广泛应用,服务于地方经济,为推动区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四、合理布局,构建较为合理的科研平台体系

  2013年,学校紧密结合节能降耗发展战略和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对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投入2000余万元,发挥科研资源的集聚效应,有力的促进了学术团队建设,增强了科研综合竞争实力。

  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切实提升学校创新能力,推进“高水平建筑大学”建设,学校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和《安徽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精神,联合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池州市人民政府、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黄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组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城镇化建设、汇聚创新资源,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创新人事管理体制,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

  之间的互动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政产学研”协同,提升我省城镇化发展质量,助推我省城镇化进程。

  五、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优秀科研成果产出。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年轻教师等手段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充分发挥我校的土建类人才优势、学科优势、专业优势,明晰科研发展目标,积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这些国家级重点项目的研究与成果应用,促进了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效的.提升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的综合实力。

  学校不断改善科研条件,紧紧围绕社会发展需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支撑,为企业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实际难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六、学报工作

  《学报》是反映学校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2013年,学报编辑部以高度的责任感,团结协作,兢兢业业,以提高学报整体质量、扩大学报社会影响为目标,主动向国内、省内的著名教授、专家约稿,向重点课题的科研人员约稿。同时,优化制定出版计划,加强审稿人队伍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学报工作任务。截至2013年12月10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已出版5期(第6期的文章正在校对中,将在12月底按期出版),已出版总页数516页,已发表文章123篇。已发表文章中来自于国家和省部级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的论文45篇,其他基金资助的18篇,基金论文比达51.2%。

  七、完善各项制度,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效能。

  科技处在学期期初、期中均召开了全校性的科研工作会议,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检查、落实各有关单位科研工作,提前谋划、狠抓落实,进一步推进下一阶段科研工作。2013年根据学校要求,开展了科研文件的清理、修订和完善等工作,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满足建设高水平建筑大学发展的需要。

  2014年,科技处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示范引领,以“建设高水平建筑大学”为己任,进一步凝练特色,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科学研究实力,力争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材料等领域打造较强的科研团队,培养科研人才,提升我校科学研究整体实力,充分发挥“科研兴校”的职能。结合我校的实际,2014年,科技工作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1、以完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构筑科技创新体系。突出重大科研项目、高水平成果、科研基地及成果转化平台等重点,提升科学研究整体水平。

  2、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形成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技开发和科技产业协调发展的科研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加强考核评估,扶持有前景、有特色的前期科研项目,设立专职科研编制,组建科研团队,加强科研协作,实现科技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和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