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篇》专家从这儿起步无线电技术既有百余年悠久历史,但也是当今刷新速度最快的技术。从点点滴滴入手学习和钻研浩如烟云、深如海洋的无线电技术,掌握常人所不知的奥秘,与搭载电波遍访世界同样是令人快乐和激动的事情。“业余无线电”的主要特征是“纯出于个人对无线电技术的爱好”和“不赢利”。但就无线电技术而言,业余无线电和其它业务的无线电没有本质的区别。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今天的发现、创造和经验会不断被明天的其它业务所使用,其它业务今天开发的无线电应用也会不断为明天的业余无线电界移植采用,况且我国无线电主管部门分配给业余业务的频谱总宽度大于23GHz,而目前有我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利用记录的频段的总宽度还不到1%,从业余频率资源利用率的角度讲,发展空间还无比巨大,任重而道远。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为开发自己而学习技术是没有界限和止境的。随着无线电技术内容越来越丰富,火腿或多或少还要涉及低频模拟电路、射频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磁场理论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不是本篇这样的小书有能力去包罗的。好在有关无线电技术的国内外网站多如繁星,而且随着我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移动无线通信市场,国内围绕移动、宽带等主流商用无线电业务的无线电技术书刊正快速增多,加上我国一些书局和杂志社几十年来陆续出版过一些专题书籍、电路大全、制作集锦之类的资料,尤其是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关于特定内容的经验心得交流文章, 这些都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汲取知识提供了重要源泉,不过相比之下,比较系统地介绍射频技术感性知识的基础资料还不算太充裕,本篇的宗旨只是努力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元器件的快速换代带动着业余无线电实践课题、工具和技术细节的不断刷新。但是作为底层支撑的无线电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石,才能更加自如地深入学习,有效地从广泛的信息源中提取有用的营养,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迅速提高。所以本篇的重点既不是捕捉和定格瞬息万变的最新动态,也不是详尽展开具体实践的细节指导,而是试图从比较广泛的视角介绍最常见的现象和最基本的原理,希望具有不同经历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都能从本篇中发现自己的一些兴趣点,以便有的放矢地从其它信息来源去搜索更为具体的实践指南。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之后,可以再回到本篇,寻找能够帮助进一步理解的线索。为方便读者深入查询有关中外资料,本册在一些常用术语首次出现时用括弧给出相应的英文单词。为帮助读者亲身接触业余无线电界常见的不同表达方式,一些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技术插图保留了原来的风格,虽然其中有些历史原图的图面质量不够理想,但它们直观地反映了不同时期无线电技术的原貌。我国无线电应用历史相当悠久,但留下的实物资料极少,作为一种技术文化,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为此本篇也顺便以少量篇幅介绍了一些我国早期业余无线电设备和战时国产名机的梗概,用意在于唤起研究。本篇很多内容系笔者长期学习拾得,不少来自依稀的记忆以及个别凌乱的笔记,原文的准确出处很难再查考注明,谨请谅解。《操作篇》开篇语本篇的第一章至第四章部分是操作篇的上半部分,此部分章节是针对那些要入门和刚入门的爱好者写的,所以它只是入门的初级篇。回想1993年,北京无线电运动协会对首批四十多名刚入会的会员进行培训,时间是每周日下午,当时每周还只是休息周日一天。经过近三个月的十多次集中培训,大家就无线电一般技术,业余无线电通信的相关知识、法规、通信技巧等,听讲座,进行讨论,晚间在家里还要练习抄收老师在7兆低端播发的莫尔斯电码。当时取得的四级操作证书,只是收听级的,一年后通过考试合格的,才可获得有发射资格的三级操作证书。可不同了,有的入会后,集中培训加考试就两个多小时……。由于门槛低,又跳过了收听级这一段,对大多数持四级操作证书的爱好者来说,有必要进行一些补课,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本篇前半部分就业余电台、业余业务、业余频段、业余爱者等基本问题,以及业余电台的呼号、分区、通用时间、地理位置报告等相关知识等作些简单介绍,供朋友们进行自学。本篇对收发信机的使用、天馈系统的架设安装、电源系统的维护以及对具体通信用语、操作程序等作一般性介绍,供朋友们操作实践中参考。以前法规规定,持三、四级操作证书的爱好者,不允许进行RTTY、PSK31等模式的数据通信和SSTV慢扫描电视通信,2001年这些法规已经废止。因此,这里也向持四级操作证书的爱好者介绍了除语音通信外的其它通信模式,供朋友们选择使用,以提高大家对玩业余电台的兴趣,并为将来上短波作些准备。由于本人是学文科的,也是边学习、边实践、边成文。受水平所限,文中肯定有不少错误之处,也请朋友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指正。《操作篇》的下半部分(第5章至第9章)开篇语操作篇的下半部分(第5章至第9章)是一部业余无线电操作的进级篇。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理解了呼叫的基本程序和操作方法后,如何能够在业余无线电领域内更进一步,了解和进入更加丰富多彩的业余无线电操作世界。本章节从传播规律、IARU的游戏规则、DXCC、追卡、业余无线电竞赛、奖状、远征、日志软件、各种辅助工具、极低频段和超高频段操作、QRP、空间通信操作、EME、射电天文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说明,并配以具体的例子,力图使读者了解和掌握神秘的业余无线电通信世界中许多精彩的部分。鉴于篇幅的原因,本书不是一本百科全书。在涉及的点上不可能每一点都讲得非常细,但是每个部分都会提供至少一个入门的介绍和互联网上相关的资源链接,便于读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诸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支持和帮助,BD6CR协助编写了“绿色通信-QRP”一章,BD4OS协助编写了“向太空冲刺”章节中的大部分内容,BA7IA、BA4RF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并补充了一些章节的内容。另外,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曾经联系过以下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BA1HAM、BA7NQ、BD7OH、BA4EG、BD0AAI、BA1AA、BA1EO、BD1WC、BA1AAX、BD1BYV、BA4ALC、BA3CE、BG1DO、BG1MW、BD1ES、BD5RV、BA5TT、DL3MBG、K5SF以及在网站上的其他爱好者,他们给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在此对所有关心本书的各位同仁表示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以便在以后的版本中修正和完善。《史记篇》写在前面业余无线电在中国有一部坎坷、曲折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供传言励志的章节,能集文成卷留予后人知,既在情理之中,也是笔者多年的夙愿。老一辈业余无线电家的探索与进取,为中国无线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资料。这些资料生动地记述了中国业余无线电发展的兴衰,同时还是中国当时社会风貌、价值取向、特别是科技人员志向情怀的生动反映,每每翻阅总让我受益匪浅。笔者有幸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接触业余无线电事业,又因工作需要,曾访问了一批中国业余无线电历史上卓著且有成就的老业余无线电家。在他们中间有些曾是社会名流、国家精英或实业家,不少还是中国业余无线电团体或活动的发动者与组织者,大名赫赫,备受社会推崇与爱好者的仰慕,对他们的访问,为我整理、撰写民国时期业余无线电的历史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笔者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曾经访问过以下各位老业余家:已故去的有:朱其清、孟昭英、赵振德、张宗汲、潘仁庸(潘仁荣)、陈仁慕、沈明刚、谢棣华、李石麟(李欧儒)、郑观森、郑光祖、陈实忻、朱悦民、赵超尘等。尚健在的有:周海婴、王传善、钱皋韵、许道通、张家齐、韩铸文、徐树滋、高昌镕、朱天赋、冯国祥、黄耀曾、许毓嘉、郭德文、张志诚、金贤藻、顾元庄、王耿介等。所有被访的老业余家均毫无保留地向笔者介绍过他们那段亲历亲为的历史,有的还写成文字向笔者提供,成为编纂中国业余无线电历史的翔实凭证。更有前辈还慷慨地贡献出他们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文献,对于这些文献,笔者在使用时,都注明了提供者的姓名,以示资料来源和归属。笔者还常向健在的老业余家们核对情况,他们更是不厌其烦,有问必答,甚至亲自推敲、修改。这些耄耋高龄的老者,其信其义其对历史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令我敬佩,应该说这篇史记能够成稿也有着前辈们的功劳,我将永远感谢这些前辈并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在编写的过程中笔者除查阅了解放前相关的一些报刊和业余无线电团体的刊物外,还参考了人民邮电报社出版的《人民邮电报》、中国电子报社出版的《中国电子报》、中国台湾《无线电界》杂志社出版的《无线电界》、上海地方志、浙江省地方志、汉口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特别是笔者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上海市无线电运动协会、中国民航通信设备修造厂等单位以及张宗汲前辈的夫人汪秀娟老师的鼎力相助,允许笔者查阅并使用他们保存的档案、资料。另外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福建、江苏等全国各地均有爱好者或协会工作人员协助笔者查阅、复制资料或核对史实,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这次应约撰写《中国业余无线电》一书中之史记篇,对我也是一个学习和系统了解我国业余无线电发展历史的机会。本想将资料收集的更加完整、全面,对已有资料考证得更加翔实些,无奈《中国业余无线电》一书五篇必须同时出版,“史记篇”仅是其中一篇,其他各篇都已完成,出版方已数次催稿,为了不至因我而使出版时间拖得太久,只得匆匆交卷,权作一个征求意见的草稿先交付印。同时原来准备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业余无线电发展的历史,也因需要查阅很多历史资料和文件,且涉及的单位、部门众多,查阅档案、核实情况的手续极为繁杂,要赶上本书的出版日期,实无可能,所以只能对这段历史做一个极为简单的概括,详细叙述,只能以后择机另行撰写、另行出版了。对于已经完成部分,也只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和手头资料编写而成,难免会有不少遗漏、不妥、甚至错误之处,尚请老前辈和知情者们补充、斧正,也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求将来得以增《交流篇》 自1992年我国恢复开放个人业余电台十余年以来,各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队伍迅速壮大,并积极通过空中联络学习和交流技术,他们的体会、经验和见解也反映在一些刊物和互联网上的文章中。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参与分享,也为了留下一些反映这个时期我国业余无线电界交流的实况记录,本篇随机收集了一部分有代表性或启发性的文章。其中有些文章没有署名,有的是经过改写转载的,难以与原作者联络,也无法在印书时正确署名,敬请谅解,并请原作者与出版者联系,在此谨向本篇的所有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设备篇》设备篇522-666无线电收发信设备是广大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必备装备,也是空中联络、交流的主要通信工具。从早期完全靠无线电业余家前辈们亲手制作各种发射机和接收机,到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由专业化制造生产出来的各档次业余无线电通信机,经过百年演变,曾经登场亮相的商品化业余无线电台设备已有千余种机型,自制设备的品种更是只能以“无数”来描述,它们留下了一条漫长的历史足迹。追踪这一足迹,无疑有助于加深对无线电技术的各阶段进步的理解,探索今天的无线电设备之所以采用了很多新技术的理由。为了帮助我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了解业余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发展情况,本书的《设备篇》收入了一部分业余无线电收发信设备的简单资料,以供读者将来进一步深入了解时作为索引。限于收集的能力和资料的来源,篇中内容比较集中在商品化业余无线电设备鼎盛时期的国外商品机种上,其中有些曾经成为世界业余无线电界的主打机种,有些并没有成为流行产品,也有少数机型是通用机型。历史上曾经为我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使用的一些其它设备因为缺乏准确的资料,未能收入。为此敬请读者谅解并予指正。《附 录》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附录二、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规则》有关业余无线电的摘录附录三、ITU国际呼号序列划分表附录四、DXCC实体呼号前缀及分区对照表附录五、CRSA推荐的业余无线电频率使用规划附录六、我国岛屿的IOTA编号表附录七、计算通信方位角和大圆距离的BASIC程序附录八、我国(以北京为中心)与世界部分城市或国家的方位角和大圆距离附录九、CQ- World-Wide WPX 竞赛规则节选业余无线电家礼仪…………这一业余无线电家礼仪使用至今已经将近七十年了,但是其中所描述的业余无线电家精神,至今依然活神活现,早已被奉为业余无线电家之圭臬。可惜的是,这一精神标帜如何落实到每位业余无线家身上。过去从没有听过有人倡导,而自己根据这些标语文字又学不来,因此下面我以古贤曾子的精神:日省三次,来探讨这业余无线电家礼仪;下面都是一些根据保罗君制定的业余无线电家礼仪,发展出来的自省题目,希望对於业余无线电家修养有帮助。互谅互解 -- 凡是让人不舒服的事我不干:进行 CQ 呼叫或是履行约定通讯之前,是不是要提前准备先倾听一阵子?确定频率上无人使用之后,再进行呼叫。碰到频率使用权纷争时,是不是能尽量给对方方便?而不是高谈阔论,以「根本无人有权拥有频率」等语相应,或只是一味地坚持你是优先使用者。如果友台指出自己有技术上的瑕疵,是不是应该马上停止操作,就这些问题先解决?而不是若无其事的继续操作。使用中继台时,有没有考虑到可能随时有人需要使用,或者是紧咬着中继台不放?如果对方提出交换 QSL 卡时,是不是应尽速履行实现?产生射频扰问题时,是不是能彻底反躬自省,即使知道射频扰问题根本与自己的通讯设备无关?面对远征电台讯号时,是不是要完全配合对方的呼叫指示;或者只顾自己就缺这个国家地区通讯而显得不耐烦,或者是表现出「丛林战术」以对?高贵情谊 -- 以高贵的情操支持并鼓舞业余无线电同好、地方性及全国性的业余无线电社团:我是不是已经加入了地方性的业余无线电社团,或者是以单飞的姿态对应?如果我使用了公共资源 ( 例如中继台、OSL 卡服务 ),是不是心存回馈?如果对於所属社团有意见或不满,是不是应透过适当管道表达,或者迳自在空中发炮,散播自己的情绪与不满?是否意识到无线电波无远弗届,你的一举一动,世界各地都有可能监听到,不管监听的是一般人士或者是业馀特定监听站,都有可能影响到业馀无线电家的形象?日新又新 -- 集优良科学素养、有效率的电台设备与操作习惯、及水准以上的业馀家精神於一身:是否尽全力学好无线电设备的操作技术?或者根本提不起兴趣,只认为技术问题对我而言太深了,无从学起。考虑到拥挤频率内的扰问题,是不是应该主动把线性放大器关掉?你是不是有了开启操作桌照明灯时,顺手也把线性放大器打开的坏习惯?是不是应该设法取得无线电设备的维修手册,并且好好自修或是向别人请益研习?以便彻底了解使用设备的线路原理。检讨过去几年的业余无线电生涯当中,是不是亲自动手制做过一些简易的业余无线电设备?例如天线等。距离最后一次仔细看有关业余无线电杂志内的技术文章有多久了?你曾要求朋友监听你的发报能力,并且提出挑惕性质的批评吗?通讯程序或是常用的 Q 码,你熟悉吗?最好能倒背如流。如果临时受邀客串主控网路,你对於自己的通讯技巧有信心吗?是不是曾以「不熟悉通讯程序」或其它理由加以推诿?友善互助 -- 如有需要,对新手应慢而有耐性,温文儒雅以对。热心助人、充份合作、体谅他人,这些都是业余无线电家的本行:常到新手聚集的频率报到吗?他们需要鼓励、指导、及归属感,这些都是你做得到的。无意监听到友台有触犯法规的行为,或是操作程序不符约定,应设法私底下提出指正规劝,而不是把自己想像成空中警察,迳自就地指正或教训。很具建设性地鼓励新手在技术上升级,应以技术升高可以得到更丰富的通讯享受为诱导,使得新手自然向往升级,而不是冷嘲热讽。应该严禁与种族、族群,或是黄色有关的笑话,即使对非常熟悉的人也不行。尽量不要涉足在空中的争吵,尤其是不要加入任何挑少数团体的行为。在空中听到不熟悉的呼号时,应该有礼貌地趁机打个招呼,不要因为「他不是我们这一夥」的念头所影响,而置之不理。如果得知附近的业余无线电同好因故住院,或是亲人丧故,只有在通讯时表示慰问之意够吗?应该考虑拨空带束鲜花或是慰问卡,亲临表示关心之意。在空中与人交谈时,记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吗?不要忘了,随时都是向人讨教的好机会,应重视与珍惜别人的看法或意见。碰到一流的、完美的操作者,别忘了向他称赞、褒扬几句。均衡发展 -- 对个人而言,业余无线电是消遣、嗜好,不要影响家庭、工作、课业、或是参与社会活动:每天只切割成工作、睡眠、和业余无线电活动的时间吗?有没有注意到家人需要你;除了业余无线电外,你也需要朋友。我有非业余无线电的挚友吗?我参加非业余无线电团体的活动吗?已经多久了,完全不是因为业余无线电活动的缘故,而陪同家人出去旅行?应能够暂时撇开业余无线电与家人在一起。何时才能在讨论年终奖金时,不要提及业余无线电设备的添购计画?与朋友或家人旅行、打保龄球、或是任何聚会时,能够完全放下〈不提及〉自己有趣的业余无线电,而关心别人的嗜好吗?对於购买自己的数万元业余无线电设备出手大方,而家人因所属的嗜好要花费时,你却不甘不愿。爱乡爱国 -- 电台设备与操作技巧永远为乡为国准备:对於慈善或是公益的社团活动,你自动自发帮忙过吗?对於法规的看法或意见,你正式向有关当局提出过吗?或者只是消极的向他人抱怨?你真正了解国家在什麽时候有权徵召你的业余无线电台吗?
中国自己的广播诞生前10年(1913年到1922年间)中国广播诞生必然因素具足,并进行了广播演示的过程。
首先,1913年北京交通传习所开始培养无线电话广播人才,设高等电气工程甲班,高等电气工程乙班(三年制),无线电速成班。1917年北京邮电学校,1919年陆军部无线电教练所,1921年交通大学等也都培养无线电话广播人才,到1922年底累计为中国自己的广播诞生储备人才500多人,备足了必要的人才要素。开中国广播之先河的刘瀚,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主任陈淮清,天津广播无线电台主任耿励,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主任沈宗汉,都毕业于交通传习所这座中国广播人才的摇篮之中。
再者,1918年陆军部与英商马可尼公司签定购买军用无线电话机200架合同;交货以后,由陆军部无线电教练所训练操作使用无线电话的军队学员。因而在中国大地上有200架可以进行无线电传声的军用设备,这批200架无线电话后来有的成为中国广播电台的技术设备物质基础——改装的广播发射机。
1922年5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发生,奉军失败,奉军把他们拥有的无线电话机以及他们拥有的无线电话广播人才,无线电信人才一同带到东北,出现了中国广播诞生必然要素(人才、设备)大转移。奉军准备东山再起,励精图治,7月成立陆军整理处,张学良任参谋长。整理处的工务处(处长张宣)工务科就是专门发展东北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话广播的机构,进行以沈阳和哈尔滨为中心的无线电通信网和无线电话广播建设。
其末,1922年9月,依据华盛顿会议决议,东北当局由东省铁路护路军总司令部出面,收回了苏俄控制的东省铁路无线电台。护路军总司令兼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朱庆澜将军,从无线电台副台长护路军总司令部无线电咨议刘瀚的介绍中,了解到无线电话用于广播,裨益社会,鼓荡文明非常感兴趣。朱庆澜将军要求刘瀚给他演示广播,
'
中国广播之父刘瀚
刘瀚用无线电话机改装出广播发射机等设备,于1922年12月初进行了广播无线电演示。《无线电之前途》是1923年3月17日《滨江时报》上的一篇报道,它是直接记载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的一篇最早的史料。很不同于某些间接关于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的其它史料。原文如下
这篇史料记载着哈尔滨广播所归属的无线电台及其沿革,机器来源,设备整修,业务状况,发展步骤,人员措施,优势特长,来龙去脉等等,比较系统完整全面。充分地显示了这则史料的品格:
第一,它是一篇新闻性的对事实的报道,具有纪录史实,体现史实真相的价值。
第二,它有本身的时间标志—1923年3月17日
第三,它传达了史实具备的信息,预示了在此基础上行将出现的事实的新信息。
这对于考证哈尔滨广播电台的原貌是一个极其有力的史证材料。现对其内容做一逐项考察:
△“本埠无线电台自经吾我收回”
1、本埠即《滨江时报》所在的城市—哈尔滨。
2、无线电台即“东三省无线电台”。
3、吾国收回即1922年9月28日收回的苏俄节制的东省铁路无线电台。见《黑龙江历史大事记》149页。
△“该电台本系俄国出资建设,其机件购自德国之西门子洋行……此次吾国收回根据华盛顿决议案……”见《黑龙江历史大事记》154页的相同记载。
△“收回后由保安总司令出资四十万,将旧有机件换掉者换掉,增加者增加”。这是该史料提供的细节信息。
△“任北京交通大学无线电科之刘瀚为副台长主持其事”与刘准的《刘瀚先生生平简介》(载《黑龙江广播》1986年第3、4期、65页)所述一致,其中刘瀚毕业的学校是1914年的交通部所辖之交通传习所,该校1921年已发展成为北京交通大学。
△“每日收发电文……”是该文件提供的细节信息。
△“该台最初系由护路军总司令部收回,故定名为东省铁路护路军总司令部无线电台。嗣为统一三省电政,故改称东三省无线电台,归东三省陆军整理处管辖。而该处以相距辽远,鞭长莫及,又委托护路军总司令部节制。”这是该史料提供的东三省无线电台的沿革细节,与刘淮的《刘瀚先生生平简介》大致相同。
△“设置收发处,收受各国重要新闻……早则当日,迟则隔日……人才皆备……皆请购用……”与《试办东三省无线电新闻通信规则》(1923年2月10档案,存黑龙江省档案馆)记载相符。
△“闻此后尚拟增加下列数项”是此史料预报东三省无线电台在已有的基础上新发展的四个方面的业务。
△“辽东通讯”指已有的基础是通讯“以欧洲各国为多”,新发展的通讯方向是“与海参崴、赤途(赤塔)、莫斯科、伯力等处,开始通讯……”,随即实现。
△“行市通讯”,指现在的基础是东三省已有的行市已不适应,新发展的方向是“将申上行市每日传递”。
△“无线电话”是指广播,不是通话的无线电话。
1、哈尔滨1907年已有市内电话。见《哈尔滨历史编年》25页。
2、无线电话分机设备费约需千元,月费数十元。见《哈奉无线电话》载《滨江时报》1925年2月18日。这就决定了市内建设通话的无线电话没有必要和可能。
3、无线电话指广播。见曹仲渊《三年来上海无线电话之情形》(载《东方杂志》1924年),“无线电话”即指广播。
4、无线电话即无线电话广播,即广播,浙江省广播无线电台最初称浙江省无线电话广播电台。见《中国的广播电台》356页。
5、无线电话只用于广播。见《东北年鉴》(民国二十年、622页)称“所谓无线电话事业者,仅限于广播之一途。”
6、哈尔滨设置马可尼机(即马可尼无线电话机)而成为东北无线电通信网的中心。见《无线电与中国》94页。无线电话设置时期是收回东省铁路无线电台的同时。
△“已著完满效果”是指哈尔滨早已设置的无线电话广播,声音清晰,节目宜人,这是广播无线电话行将出现新发展的基础。
△ “就哈埠市内于重要仆(机——排字错误)关,设置电机,如中俄各戏园中设电线一架”。
这是关于无线电话广播在哈尔滨各剧场、剧院设置转播用的机器,并敷设连接广播电台的转播专线,以扩大文艺广播的节目源——转播剧场的播出实况的史实的记述,也是广播发展的新项目。
△“此项话机”即简单的收音机,广播电台能够自己组装,售价七八十元。表明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以售廉价收音机的方式,促进广播的发展(《滨江尘器录》99页,也说收音机最廉者每具“不过七八十元”)。
△“收发商电”指东三省无线电台在收发官电、新闻电的基础上新发展的项目是收发“商电”(商业电报,及民用电报)等。
这则史料揭示了1923年3月中旬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的历史面貌。
不过这个《无线电之前途》却是陈尔泰先生2002年查阅《滨江时报》时查到的史料。其前已知的史料《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十年史》
(1943年)中记载着“哈尔滨广播1923年开始。地址在现在的满铁生计组合(即今哈尔滨市南岗区博物馆楼的满洲里街西侧)的位置,功率500瓦(应为50瓦),频率600千周,呼号XOH,用汉语和俄语广播”。(476页)。
可见他们早已知道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1923年开始广播,不仅弄清了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的一些细节,而且在“大事年表”中提供了表明哈尔滨广播出现时间的参照系(877页)——出现在齐齐哈尔无线电台之前。而齐齐哈尔无线电台成立的时间《滨江时报》1923年1月20日报道,16日运到机器,17日左右电台建成(马可尼报话双用机,运到后随时可以操作使用)。1923年刘瀚的同乡好友韩庆昌(即韩迭声)说元旦去会刘瀚,刘瀚正忙活着开播。这些史料在互证中,呈现出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1923年1月1日开播的史实。
在刘瀚的弟弟刘准的《刘瀚先生生平简介》中(载《黑龙江广播》1986年2、3期65页)也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创建于1923年,所言不虚。这个中国广播诞生的前史,是中国广播诞生的必然基础。中国第一座广播无线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是遵照朱庆澜将军的指示在哈尔滨秦家岗(南岗)莫斯科商场转角楼(省博物馆楼)满洲里街一侧选定台址,于1923年元旦,以XOH为呼号, 600千周调频率,500公尺波长,用汉语和俄语进行广播,开启了中国广播之先河,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广播文化,形成了中国自己广播的新面貌。以往人们常听说与实际并不相符的情况:
△ 上海是中国广播电台发祥地。
吴保丰《十年来的中国广播事业》说:“吾国广播事业发端与上海。”
赵玉明《中国广播通史》上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年)前言说:“上海是中国广播事业的发源地。”
这些说法的根据就是“1922年12月美国人E.G.奥斯邦把一套无线电广播发送设备由美国运到上海,宣称将要在上海开办广播电台。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China),并与英文〈大陆报〉馆合作,租用外滩广东路3号大来洋行的屋顶,开办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呼号XRO,波长200米,发射功率50瓦。该台于1923年1月23日晚首次播音,当时上海报纸均有报道,这是中国境内开设的第一座广播电台”。(见赵玉明《中国广播通史》上卷,7—8页)事实上,美国人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那是在上海开办的外国的广播电台,不是中国的广播电台。它的出现也不是中国广播电台的出现。
正如中国广播史专家陈尔泰先生所说“在未找到进一步文字史料之前,仅管还不敢坚称“十分之见”,但经过考证了从广播诞生要素具足到第一次广播演示的过程,那么可以说“目睹渊泉所导,可以寻根达杪”,“手披枝肄所歧”与史实“近之矣”。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台史办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
民国时期,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曾经存在的军阀更是数不胜数。在无数的军阀之中,我认为,如果把蒋介石和袁世凯排除在军阀之列的话,民国时期势力最大的军阀,应该是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为什么这么说呢?
1924年9月8日,吴佩孚登上了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周刊,成为封面人物,并被冠以了“中国最强者”的称呼。当时的吴佩孚,先后在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击败了段祺瑞的皖系和张作霖的奉系,占据了两湖、江苏、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中国最精华的地区。
此时的吴佩孚拥兵几十万精锐大军,更有数十万依附于他的小军阀,虎踞洛阳,他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大半个中国。吴佩孚也成为当时人们最为看好,被认为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而吴佩孚自己显然也是这么想的,他踌躇满志的提出了武力统一全国的计划。
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吴佩孚巅峰之时,志得意满的准备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彻底击败奉系张作霖,武力统一全国之时,其麾下的第三军司令冯玉祥、第二路司令胡景翼和北京警备司令孙岳密谋倒戈,直接切断了率大军在前线与直系军队激战的吴佩孚后路。
而此时,实力大增的奉军也趁机进攻,截断了直军的交通线,吴佩孚的嫡系大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溃败,主力损失殆尽。大势已去的吴佩孚被迫率残部2000余人在天津塘沽登舰南逃。吴佩孚也彻底失去了武力统一全国的希望。
然而即便遭受如此巨大的失败,吴佩孚不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率残部在两湖地区再次崛起,并在汉口组成了鄂、豫、粤、桂、黔、浙、苏、闽、赣、川、晋、陕、皖、湘等14省讨贼联军,再次聚集了20余万大军。
也因此,吴佩孚成为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最主要敌人,而且,北伐军另一个敌人,占据东南五省的“东南王”孙传芳,原来也是吴佩孚的部下。但在北伐之始,吴佩孚并未看的上兵力只有10万的北伐军,仍然在北方参与军阀混战。
然而吴佩孚却万万没想到,革命意志坚定,战斗力强大的北伐军,并不同于以往的军阀部队。士气高涨的北伐军,以少胜多,先后在定泗桥、贺胜桥等战役中击败了吴佩孚部,并最终占领两湖地区。
虽然吴佩孚仍不甘心失败,逃往四川后,打着“孚威将军”和“14省讨贼总司令”的招牌,四处收集残部,合纵连横,试图再次崛起。但是,他的主张已经不合时宜,各方军阀势力也反应极为冷淡,彻底输光老本的吴佩孚在无东山再起的机会。
后因蒋介石的逼迫,吴佩孚离开四川,在北平定居。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看上了吴佩孚曾经巨大的威望和名声,试图让拉吴佩孚下水,让他成为汉奸,遭到了吴佩孚的严词拒绝,最终,恼羞成怒的日本特务趁吴佩孚牙疾发作之际将其杀害。
北洋军阀鼻祖是袁世凯,1916年他死后,北洋军阀分为三大派系: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当然还有其他地方军阀,比如滇系军阀、桂系军阀等,但是这些地方军阀无法与这三大派系相提并论,所以还是从这三大派系中找到实力最强者。
从时间顺序上来讲,北洋政府或者说民国北京政府,从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6月奉系军阀撤出北京结束,一共十六年,这十六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大致四年:袁世凯当政阶段(1912-1916)、皖系军阀当政阶段(1916-1920)、直系军阀当政阶段(1920-1924)、奉系军阀当政阶段(1925-1928)。所谓当政,主要是把持北京政府,很难达到全国政令统一。其中1920年直皖战争失败后,皖系军阀就基本退出了 历史 舞台,虽然后来其首领段祺瑞又当了两年临时执政府执政(1924年11月到1926年4月),但是那基本是冯玉祥和张作霖的傀儡,不作数。
虽然三大派系在当政时间上不相上下,但是论到可持续性和影响力,还是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更胜一筹,刚才已经说了,皖系军阀基本就是段祺瑞一个领袖,他下台基本皖系也就没戏了。奉系军阀也差不多,主要是张作霖,但是他长期在关外,在内地的影响力又不及皖系和直系。当然后来入关饮马长江也曾昙花一现。
直系军阀首脑则是前赴后继,先有冯国璋,又有曹锟、吴佩孚,最后是孙传芳这个后起之秀。冯国璋时,长江三督就是铁杆,冯国璋死后,长江三督归曹锟马首是瞻。加上直隶省、河南、湖北、湖南这些铁杆地盘,直系势力兴盛时还是很厉害的。后来孙传芳又占据了东南五省。
从首脑个人影响力上来说:皖系军阀除了段祺瑞任过国务总理和临时执政府执政,其他的职位都一般。奉系军阀首脑张作霖则任过一年安国军政府大元帅。他们虽然也是国家元首,但是总不如大总统名正言顺。直系出了两位大总统:冯国璋、曹锟。吴佩孚虽然没有做过大总统,但是他的影响力已经走出国门,1924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刊登了吴佩孚的肖像,注释为:中国最强者。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他们这么认为也不无道理,吴佩孚是同时代军事上的佼佼者,打赢了平定湖南之役、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大战等大战,如果不是冯玉祥临阵倒戈,第二次直奉大战直系也未必会输,即使失败也不会那么惨。
直系军阀基本上到了1927年已经被北伐军击溃,虽然吴佩孚后来曾经谋求东山再起,但是没有太大作为。1939年,吴佩孚因为牙病手术感染去世(也有说是被日本牙医刺杀),死后被国民政府追授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和前不久1938年病逝的曹锟曹三爷一样,他们都发誓不当汉奸,保持了民族气节,被国民政府明令褒奖。这也是其他军阀所不能比的。
另一位直系军阀首脑孙传芳则是在天津居士林被仇家施剑翘刺杀。
曹锟、吴佩孚
说到民国军阀,纵观当时整个神州大地,实力最强悍、势力最大的当属奉系军阀首领,号称东北王的张作霖。
全盛时期,张作霖控制着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和上海等八省一市,统帅着一支拥有着完整的海陆空三军建制的奉军,占据着北京的中央政府,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国家元首。
张作霖到底有多强?看看东三省和奉军的实力就知道。
东三省,作为张作霖和奉系的根本所在,张作霖深知只有东三省发展的好,他和他的奉军才能与占据中原、沿海地区的军阀相抗衡,因此是不遗余力地发展东三省的民生、经济、商业与农业等各个领域。
“要想富,先修路”,张作霖是深谙此理。至1931年前,在张作霖“自建铁路网计划”的推动下,整个东北的铁路总里程达7000多公里,拥有北宁、打通、郑通、郑洮、洮昂、沈海、吉海等7条铁路线,基本上覆盖了整个东北县以上行政区,部分铁路相对发达的区域,更是可以直接覆盖到村。铁路的覆盖,不但让东三省各地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吸引到了更多外资的到来,加快了东三省对经济发展。
除此,张作霖这人虽说没什么文化,可对读书人却是非常尊重,他深知要想让东三省经济突飞猛进,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的加入,正所谓“术有专攻”,打仗读书人肯定没军人厉害,但要是说到对于地方的治理,读书人绝对能甩军人一条街,因此当时张作霖是不遗余力地花费重金邀请有能力的读书人来东三省效力。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张作霖为招揽、培养英才建立了东北大学。在张作霖的重视下,东北大学是当时整个民国资源最丰富,资金最充足的大学,张作霖每年都会拨款160万银元给东北大学(在当时清华大学是120万银元,北京大学是90万,南开大学只有40万),做为购买教学设备、教材等使用。同时为留住人才,张作霖给东北大学教职工的薪水那是十分优越,如东北大学教授级的老师月薪足足有360银元,要高出当时北大、清华的教授60银元,南开120银元。
凭借着这等极为丰厚的经费和薪水,东北大学一时间是人才济济,英才辈出,初期128名职教员中就拥有11个博士、37个硕士、29个学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毕业的讲师占了近三分之二,先后有梁思成、林徽因、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荀、刘仙洲、黄侃、刘半农、石志仁等一大批名师执教于东大。而后,在这些高学历、高学识的讲师的教导下,东北大学是英才辈出,一半高材生毕业后加入到了东三省政府、军队等各类部门当中,为奉系强大做出了卓越贡献。
就是在张作霖这般不遗余力地治理下,东三省整体实力是突飞猛进,如哈尔滨,在张作霖的治理下,已是跃居远东第二大国际化都市,哈尔滨滨江海关稳居全国六大海关之首,拥有当时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和出口基地、啤酒生产基地,并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有直接业务往来,外资企业多达1809个。
再如长春,它比哈尔滨更加现代化,整个城市全由外国专家规划设计,仿照巴黎等大都市建造的,它拥有着多个亚洲第一的称号,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的城市;第一个全面普及管道煤气的城市;第一个规划地铁的城市;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等等。
至张作霖被炸死前,东三省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已超过长江地区,且工业结构较为完善,既有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也有以纺织、食品加工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经济已是十分繁荣,跃居全国前列。
当然,军阀混战时期,单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这是没用的,若没有足够强悍的军力,也是守不住这家业的!
不过恰恰,张作霖是既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有强悍无比的军事实力。
奉军,是当时中国为数不过的拥有着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体系的军队,有自己的海陆空三军,有自己的军工企业,有自己的军校,其实力就算是单独拿出来,在当时的世界也都是排名靠前的军事势力。
奉军是当时中国少数拥有较完整的海陆空三军的部队。
奉系陆军,辖七个集团军,约50万兵力,奉军不似川军、西北军那般面临着空有兵力,武器甚少的局面,在内部相对完善的军工体系的帮助下,奉军人手一把辽13步枪,甚至部分士兵还装备捷克式ZH-29半自动步枪。
在当时多数军阀连步枪都缺少的情况下,奉军每个师多数还都配有一个炮兵团,每个炮兵团都配有数量不等的日38式75毫米野炮、日14式29倍105毫米加农炮、日41式75毫米山炮和日式105毫米轻便榴弹等型号的火炮,最为离谱的是,随着奉军建起一座迫击炮兵工厂后,奉军还为团级部队配置了6门迫击炮。
除此,奉军还设有多个独立的重炮团,配有辽造民14年式或辽造民19年式十五公分重榴炮等型号重炮。最后,更为变态的是,奉军还拥有当时民国少有的坦克部队,配有从欧洲购买到的36辆法制雷诺FT—17轻型坦克。
奉系海军,是民国最为强大的海军。自1924年收编渤海舰队后,奉系海军辖江防、海防和渤海三大舰队,拥有海圻、海琛、肇和、镇海、威海等巡洋舰,同安等护卫舰、永翔、楚豫、江利等炮舰,除此还拥有当时世界都少有的镇海、华甲等水上飞机母舰。在当时全国军舰总吨数是42000吨,奉系海军独占32200余吨,也就是说约76%的军舰在奉军手中。
奉系空军,也是民国最为强大的一支空中力量。盛时拥有五个航空队,拥有英制维梅型轰炸机、法制布莱盖型、波太型、高德隆型轰炸机、德制容克型侦察轰炸机、日制甲式战斗机和八八式侦察机等各型号飞机300余架(战斗机150架)。要知道,在当时整个日本的战斗机也不过是数百架,可见奉系空军之强悍。
奉军拥有当时中国最为完善的军工体系,上至重炮、火炮等,下至弹药、军服等,都可以自给自足。
张作霖主政奉军期间,为了不受制于人,也有强大自身,他先后创办了奉天军械厂、东三省兵工厂、奉天粮秣厂、奉天被服厂、东北航空工厂、奉天迫击炮厂等军工企业,这些军工企业不但能满足战争所需的武器和弹药,还能替奉军生产出飞机发动机零部件、航空仪器、无线电零件等高精度设备,及粮食、服装、帐篷、锅灶等百余种军品,涉及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
以东三省兵工厂为例。盛时其年产各式步枪6万多支,轻重机枪1000多挺,野炮、山炮、重炮等各型大炮150门,炮弹20余万发,枪弹1~1.8亿发,月产TNT炸药120吨,每天产出武器可轻松武装一个营级部队。同时,东三省兵工厂可轻松仿制出75毫米的野炮、山炮、平射炮、高射炮到240毫米的榴弹巨炮。
除了强大的军队,完善的军工体系,奉军还拥有更为完善的军事教育体系,海陆空专业学习皆有之。
张作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他深知要想让奉军永远的强大下去,首要做的就是做好人才的培养,只要人才能够保持不断层,奉军就不会有衰落的那天,所以张作霖主政期间先后创办东北陆军讲武堂、东三省航警学校和东三省航空学校等专业培养海陆空三军人才的学校。
东北陆军讲武堂,与云南讲武堂、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并称为的中国四大军校,东北义勇军创始人之一的黄显声、辽宁民众自卫军唐聚五、开国上将吕正操、开国少将沙克等名将皆出自东北陆军讲武堂。东北陆军讲武堂设战术、军制、兵器、地形、筑垒、交通、卫生、马学、军用文牍等学科,及各兵科操练、野操、体操、剑术、射击等术科,为奉军培养出了数千名基层军官;
东三省航警学校,是当时民国最为顶尖的海军学校之一,设有航海、轮机、枪炮、国文、英文、数学、化学、测量、船艺、鱼雷、通信、陆战等学科,为民国海军培养了1200余位海军军官;
东三省航空学校,同样也是民国最为顶尖的空军学校之一,设有飞机构造学、发动机学、飞行学、航行学、气象学等学科,为东北空军培养了百余位精英飞行员。
依仗雄厚的经济实力,张作霖打造出了一支可以傲视民国任一军阀的强大武装力量。而借着这支强大的武装,张作霖也就成为了民国最强大的军阀,控制着八省一市,直至入主中央,成为民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当然,作为这么一个枭雄,张作霖的结局却很是悲惨,因他对日本秉持着极其强硬的态度,不愿出卖国家利益,故而被日本记恨,日本为强占东三省,遂趁张作霖乘坐专列返回奉天时,在皇姑屯将其炸死。就这样,一代枭雄张作霖,惨死在日寇手中。
民国时期最大的军阀是新军阀蒋介石,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在新军阀混战中,蒋介石打败了桂系(蒋桂战争),中原大战打败了冯玉祥.阎锡山,巩固了他的统治。
个人认为从兵力和控制的地盘比较的话,除了窃国大盗袁世凯以外,势力最大的恐怕就是直系军阀了,直系军阀代表人物有冯国璋,吴佩孚,曹锟,齐燮元,孙传芳等,直系军阀初期控制着京津,河北,江苏,湖北,江西,等地,经过1920年直皖战争之后,地盘囊括了华北,华东,中原地区,当时的直系军阀主力兵力共计18个师,18个旅,60多万人,200多架飞机,兵威之盛如日中天。1923年曹锟通过有争议选举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三年后,国共合作,孙中山组建北伐军,联合直系军阀的老对手奉系张作霖,皖系卢永祥,发动了北伐战争,吴佩孚孙传芳被击败,直系军阀彻底倒在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浪潮中。直系将领和兵力被国民政府收编,直系军阀到此消亡。
1912年至1916年
袁世凯领导的北洋军阀,实力最强。 辛亥革命后,袁窃据大总统职位,广植党羽,逐渐形成控制中央和地方的军事集团。1916年袁死后,因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的称呼。
1916年至1920年
段祺瑞领导的皖系军阀,实力最强。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以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掌握北京政府大权,并在地方上取得督军团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新直系和奉系合作,击败皖系军阀,段被迫下台,退出中枢。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皖系卢永祥(浙)为新直系齐燮元(苏)、孙传芳(闽)等击败,皖系势力从此一蹶不振,在政治与军事方面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1920年至1924年
曹锟、吴佩孚领导的新直系军阀,实力最强。 1919年12月冯国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锟、吴佩孚崛起,于1920年7月直皖战争,联合奉系击败皖系势力,战后与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权。又于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击败奉系,势力达到巅峰。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新直系战败,被迫退出中枢。后吴佩孚虽借鲁豫战争再起,但又为北伐军及奉系夹击,派系瓦解。
1924年至1928年
张作霖领导的奉系军阀,实力最强。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击败新直系,与国民军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权。1925年10月,浙奉战争爆发,苏皖奉系势力为东南新直系残余击败,撤离东南。1925年11月,鲁豫战争爆发,奉系张宗昌(鲁)得新直系吴佩孚相助,击败国民二军岳维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同月,奉系陆大派首领郭松龄反奉,致使奉系势力元气大伤。1926年5月,南口大战爆发,国民军系被迫退往绥远等地,直奉扩大声势,再次掌控北京政权。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发,奉系被迫退回东北,张在撤退途中为日军击毙,其子张学良即位,后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易帜,派系蜕变为国民党东北军系。
1928年至1949年
蒋中正领导的中央军,实力最强。 国民政府时期对直接听命于南京中央政府的军队的总称,但这支军队实际上是听命于蒋中正并由其直接掌控的。
楼主,楼上把电视机的发展史是偶的很明白了。我来补充一下我国的手淫发展史:
中国的收音机历史 民国12年(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奥斯邦氏与华人曾君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通过自建的无线电台首次在上海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全市有500多台收音机接收该电台广播节目,这是上海地区出现的最早一批收音机。之后,随着广播电台不断的建立,收音机在上海地区逐渐兴起,均为舶来品,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市民多喜用矿石收音机。
民国13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定,允许市民装用收音机。市民中装置收音机者渐起,其方法以再生式线路联接为多。同年8月,上海俭德储蓄会颜景焴采用超外差式线路联接法装置收音机成功。翌年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松江图书馆内,试验组装的矿石收音机与电子管收音机获得成功,不仅收到上海电台的无线电电波,同时也收到日本电台所播的音乐节目。
民国22年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了1001号矿石收音机,外形小巧美观,价格低廉,收音良好,受到市民欢迎。民国24年10月,该公司生产出第一台1651型超外差式五灯收音机。该机除电子管和碳质电阻外,所用的高周与中周变压器及电源变压器和线圈均自行设计制造。此后,一批无线电制造厂相继生产收音机。其中以中雍无线电机厂规模较大,仅次于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民国25年生产出标准三回路一灯收音机与直流三灯收音机等产品。此外,尚有华昌无线电机厂、亚尔电工社等,都先后生产过一灯到五灯收音机。虽然生产手段较落后,产品数量不多,但这些产品在国内无线电制造业中占有一定地位。
民国25年,随着广播电台事业的发展,收音机在全市逐步普及,总数约在10万台以上,但几乎都是国外制品,使得国内民族无线电制造业发展缓慢。民国26年7月,**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无线电制造业进一步受到打击。民国31年,侵沪日军禁止市民使用七灯以上的收音机,并强迫市民拆除收音机的短波线圈,各无线电制造厂在日伪统治下,生产陷于停滞状态。
民国34年**战争胜利后,上海民族无线电制造业重新得到恢复,同时又发展了一批新的无线电厂商。民国36年年底,上海电器工商业共有590家,其中无线电工商业为235家。同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上海建立研究所,制成资源牌台式和落地式八灯高档收音机。但由于官僚资本企业从国外进口大批成套无线电零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给民族无线电制造业带来新的打击。至上海解放前夕,上海电讯工业约有30%以上工厂处于停工与半停工状态,从事收音机及其零件制造的仅剩7家工厂和工场,从业人员共113人。
从1949~1952年,由于国家大力扶持,生产状况普遍好转,全市新增电讯器材制造企业558家,职工增至2032人。从1952~1955年,收音机产量增长了10倍。
1957年,宏音无线电器材厂试制成功美多牌563—A型六灯三波段电子管大台式收音机。该机采用高低音调节、短波展宽装置,在1958年全国首届收音机评比中获第一名。同年,上海广播器材厂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红旗牌轿车配套生产汽车收音机。年底,研制成功上海牌382型自动调谐汽车收音机。在研制过程中,解决了自动调谐的宝塔形高频线圈的绕制技术,并首次采用鞭状天线的制造工艺。该厂与铜仁合金厂协作试制用于电磁吸铁的新材料——阿姆可纯铁。382型机于1959年投产,至1960年止,共生产了643台。同时期,该厂还试制成功上海牌131型交流七灯一级收音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机在1959年第二届全国广播收音机观摩评比会上获一等奖。该产品共生产58773台,其中外销6700台,1961年该产品转给上海无线电二厂生产。
1958年3月,宏音无线电器材厂由工程师张元震领导的试制小组与天和电化厂等9家工厂以及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共同协作,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该机为旅行式超外差式广播收音机,全机采用7只晶体管,所有50多种零件均为超小型。1959年国庆节前夕,上海无线电器材厂首次批量生产300台ST2—1—1型晶体管收音机,应用浸渍法印制电路,表面涂以环氧树脂,从工艺上保证线路绝缘。首次实现了国产晶体管收音机商品化。同年,该厂还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晶体管汽车收音机,于9月27日装置在凤凰牌轿车内。
1960年秋,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开展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整顿。上海无线电二厂生产的261—A型六灯两波段收音机,因质量问题在《解放日报》上受到批评,企业经过半年严格整顿,使该产品由三类跃为一类产品,并在第三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一等奖。通过整顿,上海地区收音机质量有所提高。1961年,在全国广播接收机观摩评比中,评选出7种质量最好的收音机,上海产品占5种,其中上海无线电三厂生产的美多牌663—2—6型六灯交流收音机名列榜首。该机装有高低音控制网络,音质优美,附有新型电眼指示管,采用双套旋钮,外形美观。1962年初,上海无线电四厂试制成功4261型收音电唱两用机,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颇受消费者欢迎,还少量出口到东南亚地区。
60年代,晶体管收音机取得很大发展。1962年10月,上海无线电三厂率先制成国内第一台全国产化美多牌28A型便携式八管中短波段晶体管收音机,并建成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水生产线。该机采用超外差式线路,中短波用磁性天线,机内有特制高灵敏度扬声器,声音宏亮动听。继后,上海无线电四厂生产了4B3型六管晶体管收音机,该机为国内最小型晶体管收音机,可置于衬衫口袋中,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期,上海无线电四厂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汽车收音机,供红旗牌轿车配套。1964年,4B4型汽车收音机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1771台,是国内首次批量生产的晶体管汽车收音机。1963年,上海市晶体管收音机产量仅占收音机总产量3.3%,1965年上升为59.7%,首次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产量。1967年5月,群益电讯厂设计开发了国内第一台硅晶体管67—5型晶体管收音机,奠定了硅晶体管在收音机上应用的基础。该时期晶体管收音机能够迅速发展,主要是国家对晶体管收音机生产实行定期免税和对装配晶体管收音机用的小型元件及半导体器件实行免税一年的经济政策。到1969年止,上海累计生产晶体管收音机173万台,占同期全国晶体管收音机总产量的三分之一。1975年,上海一〇一厂开发成功海燕牌T241型十二管四波段交流二级台式收音机,以晶体管取代电子管。该机在全国第七、八届收音机评比中,连续获得一等奖,1981年,为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首获国家质量银质奖。该机质量稳定可靠,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达7300小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输出功率大,城乡、边疆地区均适用。机内装有6英寸和4英寸×6英寸扬声器各一只,配以大型木壳,外形布局合理,富有时代感,声音宏亮,音质优美。1975~1984年累计生产28.61万台。一段时间内凭票供应,十分畅销。
7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收音机需求日增,促进了上海地区收音机进一步发展。1972年6月,上海无线电二厂设计生产红灯牌711型六灯两波段大台式电子管收音机,以音色丰富、质量可靠、外形美观,风靡市场。自1972~1980年共生产了186万台,创同期一种型号收音机产量最高记录。1974年,该厂又为需要高灵敏度接受监听的用户及专业单位,生产了200台红灯牌735型全波段便携式一级收音机。该机采用MOS双栅场效应和T型场效应管,提高了高频增益和选择性,其中可变中频通带和调频10.7兆赫陶瓷滤波器技术的应用系国内首创,波段高频转换采用回路鼓转换开关技术,填补了国内波段高频转换用小型开关的空白。1975年,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天津召开的全国高级收音机技术交流会上,该产品的设计试制专题报告获得好评。1976年,上海无线电二厂再次推出适合农村需要的大喇叭、大电池、低价格的红灯牌753型一波段小台式晶体管收音机,音质较响亮,既可摆设又可随身携带。自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产量突破300万台,为国内同类产品中产量最高、经销历史最长的产品。1977年,上海华丰无线电厂生产长风牌CF—2型12管台式晶体管收音机,该产品曾多次在全国收音机质量评比中获奖。1978年7月,上海无线电三厂推出春雷牌3T9型交流十二管两波段大台式收音机,在全国第七、八届全国收音机质量评比中均获一等奖。该晶体管台式收音机不仅在外形款式、音质上可与电子管收音机相媲美,且具有使用寿命长、耗能量低等优点,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晶体管收音机音响效果差的偏见。
1980年前后,随着收录机的兴起,上海地区收音机需求量逐年下降,晶体管收音机销量,1980年为102.56万台,1985年为57.3万台,到1989年只有32.41万台。电子管收音机也趋于淘汰。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组合式发展。特别是在突破了调频、立体声、集成化等关键技术后,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1979年10月,上海电视十二厂试制成功上海牌7900型八管三波段超外差式钟控收音机,采用液晶显示,走时准确,收音机末级采用OTL电路输出,该机具有收听中短波调幅广播、定唱、定闹、定时关闭、标准时间、秒表、重复时间和计数器等多种功能。适应了各种消费层次的需要。1982年,上海群益无线电厂生产蝴蝶牌200—A型调频调幅三波段便携式集成电路收音机,成为上海地区较早实现收音机生产集成化工厂之一。1983年7月,上海华丰无线电厂运用价值工程设计生产的长风牌CF—3530型六管一波段收音机,是一台采用硅锗管混合线路和音频输出OTL电路的袖珍机。该机成本利润率达13.3%,为同类产品中经济效益较高的产品。同年9月,上海无线电三十五厂,试制成功世界牌XS402—B型单波段袖珍式集成电路收音机,为上海地区第一台袖珍式集成电路收音机。1984年5月,上海科学仪器厂研制成功S—201型袖珍式调频调幅立体声收音机,填补了国内袖珍式立体声收音机的空白。1985年,上海群益无线电厂推出蝴蝶牌115型袖珍式调频调幅立体声超薄型收音机,全机采用4块集成电路,性能稳定可靠,是国内最薄型的袖珍式立体声收音机之一。80年代中期,上海无线电三十五厂先后生产了单价仅14元的世界牌单波段袖珍式收音机,价格20元的单波段便携式收音机。这些收音机或以名牌优质、或以款式新颖和价格低廉之优势,在市场总需求量下降的趋势下仍然供不应求。90年代初,上海广播电视(集团)公司收音机联合设计小组,研制了太阳能收音机,对提高收音机发展水平作新的探索。
据早期资料记载,中国最早的无线电广播是从1923年1月23日上午,上海的“大陆报”在大来洋行的楼顶,架设二座距地面约240英尺的大型天线,以200米波长,50瓦功率,呼号XRO,面向上海地区广播最新新闻和自制的音乐节目。开播后,在黄埔江附近的各船只和交通部各业务台,纷纷给大陆报拍来电报,报告接收到的声音和音乐清晰可闻。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当时的话筒是炭粉的,音质显然谈不上。据大陆报最初的统计,各业务台约700余人收到了广播,他们把无线电广播所提供的资讯和娱乐,带回民众中广为宣传,上海的市民们为之深感兴趣,纷纷上街购买成品收音机,上海市民第一次接纳了无线电广播,留声机时代开始出现新的竟争对手,讯息由静态突然转为动态。 当时空中杂音少,电波寂静,在杭州,使用各式广播接收机,可接收到距上海500-700英里的广播节目,远在汉口也可以清晰地收到,这时期在沪杭市场上可购到的成品广播接收机有∶ 232-2J型2灯孟高华收音机 (美产) 512-J型4灯收音机 (美产) 爱开牌各式收音机 (美产) 当时,上海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苏祖国,苏祖光等人,在南市中华路900号建立家庭无线电实验室,试制自己所用,所研制的无线电零件,也委托电器行销售一部分。由于当时正值无线电接收机开始在沪上流行,而苏氏兄弟的实验室产品远较美国舶来品便宜,故销路甚好,而且一度供不应求,最后实行四天预约供货,于是,实验室很快发展成为无线电生产工场。 苏氏实验室工场开始小规模生产各式广播无线电接收机,其产品为中国早期的无线电广播接收机,品种有∶ 10号晶石接收机 11号改良型晶石接收机 12号单管接收机 14号双管接收机 其它陆续生产型号 以提倡使用国货,杜塞漏源自任,沉浸外来舶品现象。苏氏所有产品除真空管外,其余零件全系国产,且用电奇省,售价低廉。苏祖光在当时接收上海“申报”总编破例采访时,道出了原因∶“最终提倡人手一具,使无线电得以普及发扬”。正如当年风摩许久的“实用无线电杂志”所描述“国货产品至外观之小巧美丽独其余事也,读者如购置一具,置之案头枕畔,开来收听各处播音,诚人生乐事也”。 1924年10月,苏家兄弟姐妹七人发起组建“上海亚美股份有限公司”,把原先的零件装配工场扩大规模,并开始组装整机,以最初的产品晶石接收机到1935年10月,已经出品了系列型号,最佳的1651型五灯超外差式广播接收机,其生产仍坚持除真空管和炭质电阻是进口外,其余零件全部用国货。亚美公司的无线电产品除流行于沪杭一带外,而后一度出现在美国及日本的市场里。 在上海,除苏氏亚美公司生产各式广播接收机,简易无线电业务,业余电台外,还要提到的是位于西门文庙路的中雍无线电厂,以仿造各式进口产品,加以国产零件使之本地化,生产出精良的二、三灯交流再生式无线电广播接收机,物廉价美,风行一时,并在营业部设修理部,重资聘请专门技师,修理各式广播接收机,并接收已开始活跃在中短波频率上的无线电爱好者的设计定制中,短波电台,当时传为佳话。 由此可见,中国早期的无线电广播接收机是由美国等国外舶来品和国人自奋图强生产出的国产品一并占据市场,各大显身手,值得最欣慰的是,这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进入无线电领域的业余爱好者们,他们中的一部分通过自学和实践,后来从业余进入专业,开发出市场需要的零件和产品,创建了早期的民族无线电和电信企业,为振兴民族电子工业历经磨难,创造了奇迹! 让我们深深,久久地怀念他们。。。。。。 中国业余无线电历程(二) 中国早期的业余无线电收听者(SWL) 很多人,对业余无线电的爱好,可以说都经历过从收听广播,业余无线电信息开始的,唯有少数人,一辈子毫无怨言地当忠实的SWL。而绝大数最后进展到自制简易收发信机,从CW,AM,SSB,FM,SSTV等迈向高级阶段。功率也从QRP的瓦级到发展达百瓦,成长为全能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一生乐此不疲。 1923年1月23日上海“大陆报”架设广播电台后,数月里,在哈尔滨南岗,由刘翰主持的50瓦试验广播电台,呼号XOH,用汉,藏语言,正式对外开播。北平的广播电台也随后在1927年创立,台址在前门外琉璃厂的电话总局内,后迁入石桥电话西局,据资料显示,当时市民收听需向各代理商付费,标准为∶晶石机(矿石机)每月五角,电子管三灯下为一元,三灯上为四元。无线电及广播作为当时一种新兴科学冲动,震撼着社会各阶层,培育了一批批最早的业余无线电收听爱好者。 上海新浮洋行的开洛广播电台是继“大陆报”电台开播后第二座上海广播电台,座落在南京路河南路口。开洛电台最具特色的内容是以无线电试验和组件的形式向市民示范该公司经售的无线电接收机和及其零件,初创了最早商业方面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出售自己DIY接收机套件和零件。在那个时候,地摊,旧货商店极少有无线电零件售买卖(1923年),市民在通过广播电台,了解和选购了大如留声机大小的接收机,小如最廉的晶石接收机,这些成品机和套件多为英美进口舶来品,价格昂贵,直到苏祖国兄弟联手创办亚美公司,出售各种国产零件,开设亚美电台,打开沪杭等国内无线电市场,这种依靠进口舶来品的现象才终有扭转。 开洛电台播音后,编辑室收到第一封完整的收听信便是苏祖国。据“申报”一则报道,苏祖国以自制一灯直放接收机,在上海西南完整清澈地收到开洛广播信号。据当时情景,苏氏可算是最早的广播SWL。随后,开洛电台收到的收听信,咨询信如“雪片飞来”,老编辑黄坦几曾开玩笑地形容那段日子“如火如茶”,信件“堆积如山”,也不知有否渗入夸张,但可以肯定,随着能收听的广播电台日益增多,从短波的接收给予爱好者扩大了眼界,对远距离接收,业余电台信号追求多方式渐入其境。这现象一直延伸到抗日战争期间的无线电管控为此。 继开洛电台在普及无线电新科学后,紧接着是亚美电台,无线电爱好者出身的苏氏兄弟认识到无线电产业要发展必须拥有系统性。1929年12月,亚美电台正式开播,除新闻,文娱,气象节目外,更多有无线电知识问答,电码练习等节目,积极在听众中开展无线电传播实验。最大吸引社会公众对这一新兴科技的兴趣和支持。编印,出版无线电普及丛书和广播业余电台收听制作丛书,同样是苏氏亚美公司最具特色内容。它直接影响了无数忠实的无线电爱好者和广播收听者,自行装配,自由交换,组织会社,互相研究的良好风气在各地无线电爱好者中间广为盛行。 在上海和南京二地,吴英剑和扬一民系最早的广播和业余电台收听者之一,从最初的短波广播接收发展到各业余波段的信号收听。“华中无线电”周刊早期曾载文记载∶两君为大学同好,迷恋无线电,吴君每日五时起床,坚持收听上海XHHS电台,华泰XLHB等电台和国内,欧美业余电台信号,其记录完整,校笔准确让人汗颜无地”。扬君当时是国民政府交通部职员,其公务常往返京沪等地,此君每公差必带小巧二灯机作接收,6米长皮线,以天线每晚架设卧床边收听抄录,其乐融融。两君成债异常完美,收到国内国外回赠广播,业余电台QSL卡均在二百之上,令人惊叹! 在北平,燕京大学的无线电制作班和电码训练班在学潮后先后成立,均为物理系所办。制作班的辅导老师之一为郑观森先生(呼号XU2RT),在其试验室带领学生手把手制作各式接收,发射装置,进行空间传输试验,其影响了校内校外许多无线电爱好者。他本人的34号自差式接收机和两只52号推挽式发射机,由于极稳定的接收效果,皆为学生互相仿制。第二期嘉善籍学生董子兰利用暑期到嘉善近郊,用自制的短波四管接收机(bond57作检波,56作低放,47强放,12A整流)作接收实验。(天线用直径1.5MM紫铜丝,长约150尺,高60尺,单根倒L式接入,地线以黄铜管打入地下约3尺)。白天收到天津中华XHKA,仁昌XQKC,东方XQKA,及青年会广播电台,晚上收到中央XGOA,上海XHHS,李树德嘉XHHE,及汉口XGOW,日本四、五处广播。午夜三时,接收到欧洲,美洲各业余电台CQ之呼叫,回北平燕京时,随带纪录三大册。最后,由校方嘉奖勉励。董先生是早期业余无线电活动中最努力一位,短短时间内收获之丰,成债之佳,让国人实足自豪! 最后,不能不提到上海的D、F君,在历经早期的业余收听后,决定跳出广播圈,加入业余电台DX队伍,他以XU3DF呼号每日夜晚CQ畅响夜空。请看此君自制设备∶发射采用45号管,线路用简便的“TNT”式,(45号管屏压300V,输入约12W,输出不到5W)。接收只用30号管检波,低放,(30号管屏压45V,当时已经能够接收远地基至全世界的业余信号万)。如此简易设备,但不要看不起它,他的信号曾到过北美州东边的纽约,南美洲东南的乌拉圭,欧洲的英格兰,非洲南部的比尔刚果,澳洲的新西兰,亚洲南部的瓜哇岛等地,取得了“W、A、C”大奖。D、F君靠通俗的机件,平常的线路,振奋的意志,打破了中国业余无线电落后不能获奖的现状,“一支45的W、A、C”在京沪等地无线电爱好者当中久久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