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论文

2023-02-20 15: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论文

(一)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格式相关书籍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四)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
  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
  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
  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关于日本崛起的论文

日本崛起
日本自1890年,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依靠对外扩张,不断壮大国力,几乎实现了大国崛起,但又因为国家战略目标过大以及发展道路的选择错误,超出了国家经济所能承受的程度,最终走向了失败,使明治维新以来80年的努力毁于一旦。1945年9月3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政府,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接着,美国大军在日本登陆。日本民族的崛起历程又回到了起点。吉田战略——战后国家复兴的战略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国民财富的42%毁于战火。1946年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水平分别为战前的62%和57%,工农业生产亦遭到极大的破坏,对外贸易几乎完全断绝,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扶摇直上,几百万名失业工人流落街头,人民生活日益恶化。不仅如此,战败的日本被美军占领,完全失去了民族独立。战后初期日本民族崛起面临的任务是恢复经济,恢复民族独立,建设全新的民主国家政体。在这种形势下,吉田战略应运而生。吉田茂是对战后日本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家。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日本实现了由战前法西斯军国主义政治向战后资产阶级和平民主义政治的过渡。吉田茂参与主持作出了决定战后日本命运的两项政治决策,一是制定新宪法,二是缔结《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条约》。前者摒弃了战前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放弃了军备和战争,建立了新的国内政治,使日本走上了资产阶级和平民主国家的道路。后者决定了日本同美国结盟,确定了日本在战后世界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并从法律上结束了被占领状态,恢复了日本独立国家的地位。在吉田茂主持下所形成的日本国家发展战略基本上符合日本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保证了日本比较顺利地医治战争创伤,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吉田战略是在围绕媾和与再军备问题的各种政策争论中逐步形成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牺牲国家主权为代价,依靠美国保卫本国的安全和重建经济;同以美国为首的“自由世界”保持协调一致的立场,对抗苏联阵营;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军备负担,建立必要的国内正常秩序,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经济,恢复和扩大对外经济联系,把日本重新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与其他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世界经济强国。按照吉田战略的安排,日本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允许美国在日本国内驻扎军队,甚至拥有镇压日本内乱的权力。这就使日本在获得独立后,又重新陷入被半占领状态。因而,这一条约遭到日本各界的强烈反对,甚至保守党内的大多数人也指责吉田茂搞集体防御,在军事上过分依赖美国,必然会造成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对美国的依赖性,影响日本的独立国家地位。对此,吉田茂承认:“拥有强大武力的美国同已被剥夺军备的日本是不可能平等的。”他认为,经济发展是其他一切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的独立要靠强大的武力来保护,而强大的武力又必须以经济的繁荣为后盾。战后日本经济千疮百孔,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日本经济自立,乃是全民族的首要任务,为了把经济搞上去,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甚至包括暂时置国家独立地位于不顾。这就是吉田茂的“商人的国际政治观”。他认为,将本国的防卫委托于他人,自己则利用节省下来的资金,专心发展经济,这种做法对于现实的日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由此带来的日美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只是暂时的,这种关系“自然会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逐渐加强而发生变化”。导致产生吉田战略的种种矛盾和制约在战后几十年中始终存在,因此,战后日本各届政府均在吉田战略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政策。虽然各个时期有不同的提法,但都没有超出吉田战略的基本范围。1957年制定的《国防基本方针》、1976年制定的《防御计划大纲》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均可以看作是吉田战略的延续。“国际国家”——政治大国的战略选择战后日本采用吉田战略,远离国际事务,将国家安全问题委托给美国处理,保持较小军备,专心于经济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基本实现在经济上赶超欧美的国家发展目标。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的经济实力有了新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10%以上,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位,成为超过苏联居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日本已从追赶者变成被追赶的对象。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在国际社会中发言权的不断扩大,日本人战后长期压抑着的大国意识开始复苏。原有的吉田战略已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日本社会发展进入了“没有航海图的航海”阶段。日本面临着新的转折。寻找和确定新的国家发展目标,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便成了日本政治的重要课题。战后的日本作为“特殊国家”最大限度地充当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受益者。战后日本以“贸易立国”为国是,把做“经济大国”和跻身于欧美“商人俱乐部”视为唯一的国家发展目标。为此,它竭力避免在政治上、尤其是在经济上卷入国际纠纷与冲突,较少考虑在国际上的名誉、地位以及自主性等。但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后,日本统治集团意识到继续作为“特殊国家”已越来越困难。另外,随着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长,日本人已不甘心屈居“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地位,要求由“特殊国家”转变为“正常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经济实力相称的作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国际国家论”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出现在日本的政治论坛上。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术界掀起了一场“美国霸权”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从表面上看似乎议论的是“美国霸权”的发展问题,但实际上与日本在未来国际秩序中扮演何种角色这一基本命题密切相关,对日本走向“国际国家”作了理论上的论证。这场讨论得出的结论是,“美国霸权秩序”已产生动摇;“美国霸权秩序”之后将迎来“共同管理秩序”;在“美国霸权”走向衰落、多国“共同管理”势所难免的国际秩序的转折期,日本必须成为创造国际新秩序的强有力的一员。20世纪80年代初中曾根执政以后,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政治纲领,强调“日本正处于战后史的重大转折点”,主张“不设禁区,以新的想法、观点去如实地重新认识历史的带基本性质的制度和格局”。在中曾根执政的5年中,日本已经明确地将“国际国家”作为日本面向21世纪的新的战略目标,充当“国际国家”已经成为它的一种自觉行动。“国际国家”的实质就是从根本上摆脱战后时代的“特殊国家”地位,做政治大国,成为与美苏平起平坐的世界一极。中曾根主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调整体制。即调整日本战后发展所仰赖的经济、政治、社会体制,使其适应国际化时代的需要。二是修正路线。即通过在外交、防务等方面的“积极参与”与“分担责任”,修正战后保守政权坚持的“重经济轻军事”的政治路线,构筑与日本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家战略。三是改变思潮。即通过冲破“政治禁忌”,给“屈辱”的战败国历史打上休止符,开创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堂堂正正”的时代。中曾根政权为了凝聚民族意志,推行做“政治大国”的国家战略,在日本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新民族主义”思潮。一部分右翼势力也趁机鼓噪。他们企图通过肯定战前侵略行为,为侵略战争翻案,来克服“战败国后遗症”;以宣传“皇国史观”、“大和民族优越论”等狭隘民族主义来抬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以向“政治禁区”挑战,来否定和平主义思想。日本右翼势力遭到日本国内进步势力的抵制,同时引起了日本周边国家的警惕。对于这一情况,中曾根执政后期已有所反省。他表示“要坚持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融合的中庸国家主义”,并提出日本要在“安全航行区”前进。中曾根的后任也一再宣称日本绝不做“军事大国”,以图打消国际舆论特别是亚洲国家对日本军国主义重新崛起的疑虑。“借船出海”——全球性大国的战略选择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骤然结束,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在日本国内,反美的民族主义情绪达到高潮,日美经济磨擦愈演愈烈,日本人的大国意识进一步增强。冷战后日本究竟向何处去,成为摆在日本人面前的新课题。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日本对在新的国际战略形势下的战略选择进行了新的思考。在日本人确定自己的战略选择过程中,三个因素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是冷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衰落,而是通过信息产业革命,牢牢占据着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其世界霸权地位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不可撼动;二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陷入零增长,其大国雄心一度受挫;三是日本重新称霸亚洲的野心遭到中、韩等亚洲国家的强烈质疑。经过长期思考,日本人终于认识到,任何想摆脱美国的束缚、单独在亚洲做大的企图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日本只能借助日美同盟这个平台来实现做政治大国的理想。冷战后,日本社会中普遍对继续维持日美同盟关系的必要性产生了疑问。右翼人士石原慎太郎说,在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纪元之际,“日本是一个处于能够发挥主要作用的最强有力地位的国家。日本可以谋划为建立世界新秩序作出自己的贡献。日本今天有能力走自己的路。日本有能力制定一项全球战略,而且应该这样做”。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新生代政治家步入政界,逐渐掌握了政府的核心部门。这些人对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尊严具有强烈的意识,主张树立大国形象,彰显自身的国家利益和独立自主,力图为日本在国际上“谋求一个更加辉煌的角色”。部分有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人则认为日本像现在这样充当从属角色,是对日本民族自尊的公开侮辱,主张扩充军备,发展日本独自的遏制力量,借此来提升国家的地位。另一方面,日美之间的经济摩擦也达到顶峰。美国人的反日情绪高涨。尽管日本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独立发挥大国作用,但持现实主义观点的政治家大都清楚地认识到,以日本的经济实力还远远不能与美国对抗,日本任何想在亚洲独自称霸的企图都会遭到亚洲主要国家的抵制。况且日本国内政治领域尚有许多问题未解决。日本还不具备制定一个脱离日美同盟的、独立在世界上发挥作用的大国战略的条件。美国也有一些人士认识到美日同盟的重要。负责制定亚洲政策的约瑟夫•奈也认为,不能把美日关系当成冷战的遗物加以摒弃,全球均势向亚洲倾斜使得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不是下降了而是提高了,因此必须营造一种更为平衡的同盟关系,以适应21世纪的发展变化。1995年2月,美国发表了《东亚安全战略报告》,3月,又发表了《关于日美安全保障关系的报告》。报告指出,“没有比美日同盟更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它是美国维持太平洋安全和实现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的基础。日美安全保障的目的之一就是支持日本在全球范围和地区范围内负担起更大的责任。1996年4月,日美两国在东京发表“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面向21世纪的同盟”,对日美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美国承认“日本负有领导世界的责任”,日本将以“平等的伙伴”身份与美国共同参与国际事务。与此同时,日美安保体制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先日本向美国提供基地、美国保卫日本的“单向型”防卫体制,转变为日美“双向”防卫合作的体制。日美防卫合作的范围由以往的“本土防御型”转变为“干预地区冲突型”,从日美双边军事安排演变为日美联合对第三国和地区进行干预。从此,日本开始与美国联手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日本100多年来的大国梦想似乎就以这种形式实现了。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日本那样锲而不舍地追求大国地位,也没有哪个大国像日本崛起走得如此曲折。它的第一次崛起靠的是武力扩张,终因实力不济,以失败告终;第二次崛起采取的是和平方式,靠的是超级大国的庇护。日本的先天不足使它总是在怀疑其他大国的诚意。日本在追求大国地位的过程中似乎摆脱不掉与其他大国对抗的角色。综观日本两次崛起的过程,至少有两点经验教训值得关注。第一,不要追求自身利益的绝对化。从中日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30年是日本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除了以武力对亚洲大陆的侵略扩张外,保持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协调”,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但20世纪30年代后,日本顽固地坚守自己的既得利益毫不退让,并以武力拓展自身利益,结果适得其反。第二,必须搞好对民族主义的掌控。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充分利用民族主义调动全民的积极性,但后来民族主义向极端化发展,裹挟着日本社会走向了战争。当今的日本社会与二战前颇为相似,政治家们正企图借助新民族主义以争取民众对大国战略的支持。这股新民族主义思潮会不会推动日本重走二战前的老路呢?世人正拭目以待。

1.试述80年代以来日本的政治大国外交战略

八十年代初以来,日本一直把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作为最根本、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进一步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必将会给亚太地区、甚至於整个世界形势的发展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将会使我们国家面临一个“新”的日本和更为复杂的地区及世界形势。作为日本一衣带水的邻邦,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日本的动态和走向,并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适当反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国际格局中谋求更为主动、有利的地位。本文对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实施及其所具有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并就“中国应如何因应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日本要谋求什麼样的政治大国和它为什麼要谋求政治大国这两大问题。在阐释了政治大国的普遍内涵之後,该部分分析了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三大目标:(1)与美欧平起平坐;(2)主导亚太;(3)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既是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它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做出的适应性反应。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日本是怎样谋求政治大国的。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措施涵盖了日本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无法一一详述。在努力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同时注意揭露和批判其国内部分右翼势力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严防其军国主义复活。另外,中国还应进一步加强与美国、俄罗斯及其它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利用国际力量促使日本以适当的方式发挥作用,成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的世界政治大国。

冷战后,日本是如何加快走向政治大国步伐的?如何分析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前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