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21世纪经济报道总编辑

2023-02-20 14: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1世纪经济报道总编辑

连清川,1972年出生,福建仙游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专业,现任IBTimes中文网总编辑。自1997年进入《南方周末》起,先后担任社会新闻记者、科学新闻记者、科学新闻编辑、国际新闻编辑等。2001年进入《21世纪经济报道》,担任编辑,同年创办《书城》杂志,担任《书城》杂志编务总监,历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上海记者站站长等。 2003年负笈海外,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长达三年。后在私营、国营、合资,印刷、电视、网络媒体均有短暂停留。2006年回国后,任《普知·读者文摘》(美国《读者文摘》中国大陆版)总编辑,此后担任《时代周报》编委。2012年9月起担任美国IBTimes中文网总编辑。长期为《南方周末》、《新周刊》、《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南风窗》、《外滩画报》、FT中文网等主流媒体写作专栏,范围涉及国际政治、媒体评论、书评与文化评论等多个领域。

王长春的人物履历

1997年7月,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的王长春顺利得到一份在北京建材集团任总裁秘书的工作,但在上班报到后,他反悔了。在理想主义者王长春看来,这份工作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当年,托福成绩高达618分的他准备出国。辞职留校后,他在学校图书馆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王长春翻阅了大量书籍,《时代周刊》、《新闻周刊》成了让他受益最多的杂志。1998年,敢想敢做的王长春跑到了《浙江青年报》。但在两个月后,思想新潮、选择带有前瞻性的他抵不住真性情的促动,于1998年4月毅然离开杭州去了广州,因为在他看来,在广州从事新闻事业更为新锐。在外人看来,王长春当年的做法也许近乎疯狂。飞机降落广州的那一刻,王长春与广州还没有任何联系。在宾馆住了一夜后,第二天,他到街上买了广州当天所有的报纸。看完所有报纸上的招聘信息后,王长春拿起宾馆里的电话拨给了《粤港信息日报》。当时是周六早上9点,按照惯例,报社内部还没有工作人员。机缘凑巧,电话接通了,更为巧合的是,电话那端正是王长春在北大时的校友。在老同学的推荐下,王长春加入了《粤港信息日报》国际部。对于此段经历,王长春大叹:“找到组织的感觉真棒。”一上手就把工作做得风生水起的王长春,以超乎常人的努力,一个人一天完成两个版面的采编。同事说,把“铁人”“拼命三郎”这些词用到他身上都不为过。凭着这份敬业以及对新闻事业的热爱,王长春很快在业界受到认可,1999年9月转到《南方都市报》没多久,他就被提拔为经济部主任。前瞻,让他走在同辈前面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在王长春的人生轨迹中,除了可以看到他极强的前瞻性外,还可以看到他的每一次尝试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也是年纪轻轻的他之所以能够走在同辈前面的最好解释。2001年1月,王长春到《21世纪经济报道》任新闻部主任一职,随后升任编委。正如文章开头那名同事的描述,王长春到哪里都能带去朝气,带去与新鲜相关的力量。在众多新闻事件中,王长春提到了震惊全球的“911”恐怖袭击事件:“那时,我正在《21世纪经济报道》做头版编辑。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登录互联网,从世贸大楼管理方新泽西港务局所公布的世贸双塔里头数百家公司名单中,逐一搜索对照,竭力想弄明白,其中到底有多少家中国公司。经过持续努力,我们终于基本上调查清楚,并连续做了题为‘世贸大厦里头有多少中国人’的头版报道。一直到现在,尽管已经换了工作,去了上海,但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同当年在‘911’悲剧中,不幸失去了生命的唯一一位中国大陆人士的亲属们,保持联系。”在担任第一财经网总编辑一职前,作为第一财经的编委会成员,王长春负责着旗下40余名记者编辑的日常管理。从纸质媒体向网络媒体的转变,王长春自有他的一番认识与理解。作为互联网价值研究中心创始人之一的王长春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就像博客和论坛,每个人都成为另外一个人的作者,你每发表一个声音都有无数人改写。”“网络舆论在几年之内,迅速突破内参等重要信息在政府系统内流动的传统模式,成为真实影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一个佐证是,现在从上面到县市,都专门成立了摘录网络新闻和言论、反应网络舆情的机构,每天分门别类整理各种网络言论和新闻,逐级上报。”对此,王长春以四川特大地震为例: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四川震中映秀一带陷入一片信息和交通的“死地”。还是互联网突破了有关方面反应的迟钝,使巨灾可能造成惊人损失的零星信息,通过百度贴吧、谷歌地图等工具,经网友层层传播和放大,为社会所知晓,并迅速获得中央政府的回应。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是,正是百度贴吧等网络论坛,迅速聚集起大批粉丝,掀起了对救灾过程中亲历亲为的政府领导人的“网络崇拜”。这大大提升了政府在救援过程中的威信。新鲜,成为他成功的特质在王长春的微博上,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游行天下,学行天下。这不免让记者想到采访中,王长春笑着说的一句话:“从2004年至2010年,每年我都会搬一次家。”而用两个字形容自己的生活,王长春说,那就是“折腾”。王长春认为,到了现在,当每一个普通的年轻人,都能在互联网上自由地徜徉,人们会惊奇地发现,新一代中国人的民智、视野和觉悟,已经悄然到达了新的高度。采访末了,记者引述了王长春曾经的下属刘嘉偌说的一段话,觉得这样的形容很适合这位业界的骄子:“长春肯定是中国最杰出的新闻人之一。我2003年在《21世纪经济报道》工作时,他已经是编委会成员。他来上海轮岗期间主持选题会,相信参加者没有不被他开阔的思路折服:他总能看到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在第一时间设计出诸多的实操线路图。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个锐利的新闻人:在后台锐利指导特稿记者,或在一线亲自锐利搏杀。广博知识和锐利探索就这样结合在长春的身上。事实上,这两种特质是很难结合在一个人身上的。在这种熏陶过程中我获益匪浅,我告诉自己,如果做报人那么标杆就是长春。相信媒体开禁后,长春会是被资本追逐的报人。”

连清川的介绍

连清川(微博),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前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1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专业,曾先后担任《南方周末》记者、《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21世纪环球报道》副主编等,现为IBTimes中文网总编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