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8

2023-02-20 14: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8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是根据国家科委(93)国科发信015号文件批准创刊的全国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承办。自创刊以来,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有关出版法规、政策,坚持“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认真贯彻和体现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和出版方面的政策、法令、条例;正确执行有关保密、版权、专利、国界等项规定。积极倡导科技道德和编辑道德。坚持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科技进步、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办刊目标。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是核心期刊吗

正骶髂双腿摇正法怎么操作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状关节面,关节囊紧张,并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包裹,活动范围极小,是人体躯干向下肢传递重量与支撑的关节,而双足或两侧坐骨结节所受的外力,也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传到躯干。

骶髂关节半脱位,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

急性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如弯腰搬取重物时姿势不当;跌倒时臀部着地;肩担重物时突然失足等,身体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转移,身体来不及适应而导致骶髂关节错位。根据受伤的姿势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关节向前或向后错位。

前错位:

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

后错位:

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位。

诊断: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

症状:

一侧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着地、负重及站立,行走困难。坐位时患侧臀部不敢着力,常以健侧臀部着床,患肢保持屈髋屈膝位,翻身困难,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体征:

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髂后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患侧骶髂关节处明显压痛,骨盆分离试验,“4”字试验及床边试验阳性
4、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复位手法:
由于骶髂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固定,关节面耳状面相互嵌扦咬合紧密,
(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正因为如此,其手法复位尤其显得重要。

2,由于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人们对腰椎复位的方法都比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达数十种。而对骶髂关节移位(错动或半脱位),人们对其重视、认识,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复位手法的种类和熟练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绍。

3、以下介绍几种经作者精选、改进和创编的有效手法供参考。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手法复位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患者属于前脱位还是后脱位。这样施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则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其辕而北其辙了。(注:复位手法名称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学准确,而只是为了形象化和便于记忆)。

骶髂关节半脱位若干复位手法

诊断
手法 前脱位 后脱位
侧卧位 1 侧压法(患侧在上)
2 双手抓—推法
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仰卧位 1 “之”字法 “四”字法
2 屈髋屈膝压腹法
3 屈髋分膝法
4 推揉摇正法
5 顶—拉下肢法

一.仰卧单膝压腹法
(一)体位:仰卧,健侧下肢平伸,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压伤)。

(二)手法:医者一手扶住膝盖,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趁势将膝部压向对侧季肋部方向,连续弹压3次。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声响,术毕。

(三)适应征:骶髋关节半脱位之前脱位。
二.俯卧足跟压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体位:患者俯卧,患侧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医者一手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持踝部,将足跟压向臀部。在操作过程中,可握住踝部将髋关节同时内旋、下压或外旋、下压,此时常可闻及骶髂关节复位声或手下有滑动感。

(三)适应症:骶髂关节半脱位之后脱位。
三.仰卧屈髋压膝法(分膝法)
(一)体位;仰卧,两膝分开,双足跟并齐,使鼻—脐一足跟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置于腹部,全身放松。
(二) 手法:令患者双目微闭,“意守丹田”,然后深吸气后再缓慢呼出,至呼气将尽
时,医者双手将分开的双膝用有弹性的巧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之弹响声,术毕。
(三)适应症:此手法适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
1.骶髂关节半脱位,无论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亦无论是单侧或双侧,均可复位。
2.腰骶关节错位。
3.髋关节半脱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长。
(四)说明:
1.此法对腰—骶—盆—髋各部位关节错缝,偏移不正,骨盆扭转,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长”
(非下肢本身器质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长)等病变均有确实可靠的复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简练,只需1人操作。

2、人体犹如一座结构复杂的高层大厦,站立时“大厦”的基座便是骨盆。由于承受体重及运动负荷的需要,腰—髂—髋-—节结构复杂,肌肉韧带坚强,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联动系统。尤其是骶髂关节处于这个系统的枢钮部位,其关节面吻合牢固,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坚韧,因此关节活动度很小(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若非较大外力是不能轻易造成移动、错位的;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错位(半脱位多见),则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向上则可影响脊柱,向下影响下肢,引起常见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还可引发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内脏病变,如妇女分娩常因骨盆扩张,发生骶髂关节半脱位或耻骨联合分离症,除腰骶、耻骨部疼痛外,常可诱发月经不调、痛经、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种疾病。因此骶髂关节半脱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内脏病变的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进行正确的矫正复位,对治疗上述疾病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点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未被人们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时即使意识到了这点,也多缺乏确实有效的复位手段。本人总结倡用的这一方法实用、简便、高效,屡试屡验,兹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荐”。

3、这一复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学及经典力学杠杆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其原理简述如下: ·
(1)基准线:首先使患者躺正体位,使鼻尖一脐部一双足跟三点处于—直线上。
(2)支点:患者上半身的体重为上部固定点,并拢的双足跟为下端的固定点(支点)。
(3)力点:双膝。
(4)杠杆:(连杆力臂)双膝→股骨→髋关节→骶髂关节→腰骶关节→腰脊柱,构成一个双侧对称的力学传导链(杠杆传动链)。

(5)作用机制:当医者将患者双膝同时下压时,作用力将沿上述杠杆系统均匀地向两侧向心性地逐段逐节传导,使沿途各个偏歪、错位之关节(包括易动关节及微动关节)依次获得复位矫正。这一过程犹如火车开动前常需先向后作瞬间“倒退撞击”一样,使联接各个车箱之间的、原来处于松动状态的“天佑钩”

(詹天佑发明),立即相互紧密咬合复位。此法是经典杠杆力学与现代骨科生物力学相结合,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整脊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方法简便,用力轻巧,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关节错位”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是指骨关节之间,由于不同的损伤,使正常的解剖结构发生了微小错位[1]。这种改变比半脱位程度轻,所以在X线摄片上还不能得到准确反映。中医推拿科、伤科对以上损伤,不论从诊断上还是治疗上均具有特色。 “椎骨错缝”见于1983年版中医高等院校教材(推拿学),临床上又与“岔气”、“屏伤”、“迸伤”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极为相似。早在上世纪60年代樊春洲教授曾提出“小关节半脱位”之说,后又有小关节错位[2]、小关节滑膜嵌顿症、小关节绞锁症、小关节扭伤、小关节紊乱症,及小关节综合征等称法,名称虽各有异,但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手法效果均有共同之处,故常为一谈[3]。本文在汇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骶髂关节错位的概况做一总结。
八、手法治疗成功的标志:复位时多数可听到关节“咔嚓”声响或关节轻度移动感。术后检查两侧髂后上棘在一水平线上,即两侧髂嵴等高、双下肢等长,患者痛减方为复位成功[8,15]。
存在问题:(1)称呼较为混乱,又称骶髂关节半脱位、骶髂关节滑膜嵌顿症、骶髂关节绞锁症、骶髂关节扭伤、骶髂关节紊乱症及骶髂关节综合征等 [3,14,16]。(2)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缺少客观指标,多为主观性的内容。如用拇指触摸髂后上棘来判断错位及有无复位等。(3)骶髂关节错位的许多诊断标准不具备特异性。如“4”字试验、床边试验、挤压骨盆和骨盆分离试验阳性主要见于强直性脊柱炎和致密性髂骨炎等,不一定就是骶髂关节错位所特有。骨盆正位片X线示患侧骶髂关节密度增高,关节下缘骨质增生,两侧关节间隙不等和毛糙等征象多见于强直性脊柱炎。即使形态上有改变,也往往由于投照时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确定(4)治疗上多采用手法治疗,但所谓的特异性手法缺少对照研究的验证。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专业的同道们认真地加以研究,解决这些学科的核心问题,以提高本学科的科学性和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孟锋. 论“骨错位”“筋出槽”理论的临床应用[J]. 北京中医,1997,16(1):31-32.
2.魏征. 脊椎病因治疗学.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M].1987.2-3.
3.李尔年,方伟. 34例“椎骨错位”的手法冶疗报道[J]. 按摩与导引, 2002,18(4):59-60.
4.栾明拥,栾明义,汪超等. 栾氏正骨诊治骨关节错位的特点[J].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8): 462-463.
5.蔡克冬,池开宇. 骶髂关节骨错位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8,6(4):39-40.
6.张玉森,葛玉华. 手法整复加针灸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68例.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 8(5): 275.
7.姜跃国.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治体会[J]. 中国骨伤,2001,14(2):73.
8.黄树林,张国强. 中老年骶髂关节骨错位98例治疗体会[J]. 中医正骨,1997,9(3)::34.
9.吴荷生. 综合疗法治疗少儿髋关节错位50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1,17(3):18.
10.龙国峰. 手法治疗产后骶髂关节错位[J]. 按摩与导引, 2001,17(6):67.
11.卜会亭. 推按拉腿法治愈骶髂关节后侧半脱位[J]. 中国民间疗法,1997,(1):14-15.
12.龙山客.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疗与漏误诊讨论[J]. 按摩与导引, 2003,19(1)::59.
13.贺宗礼,李永清,贺亚萍.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123例[J]. 广西中医药, 1996,19(3):11.

骶髂关节半脱位其实十分常见,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或至今仍不太熟悉这一病症,我们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绍(当然也只能是择其要领)。
(一)诊断要点:
病史: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症状:
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
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体征: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髂后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4、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二)复位手法:
由于骶髂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固定,关节面耳状面相互嵌扦咬合紧密,
(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正因为如此,其手法复位尤其显得重要。
2,由于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人们对腰椎复位的方法都比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达数十种。而对骶髂关节移位(错动或半脱位),人们对其重视、认识,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复位手法的种类和熟练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绍。
3、以下介绍几种经作者精选、改进和创编的有效手法供参考。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手法复位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患者属于前脱位还是后脱位。这样施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则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其辕而北其辙了。(注:复位手法名称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学准确,而只是为了形象化和便于记忆)。

骶髂关节半脱位若干复位手法

诊断
手法 前脱位 后脱位
侧卧位 1 侧压法(患侧在上)
2 双手抓—推法
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仰卧位 1 “之”字法 “四”字法
2 屈髋屈膝压腹法
3 屈髋分膝法
4 推揉摇正法
5 顶—拉下肢法

一.仰卧单膝压腹法
(一)体位:仰卧,健侧下肢平伸,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压伤)。
(二)手法:医者一手扶住膝盖,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趁势将膝部压向对侧季肋部方向,连续弹压3次。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声响,术毕。
(三)适应征:骶髋关节半脱位之前脱位。
二.俯卧足跟压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体位:患者俯卧,患侧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医者一手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持踝部,将足跟压向臀部。在操作过程中,可握住踝部将髋关节同时内旋、下压或外旋、下压,此时常可闻及骶髂关节复位声或手下有滑动感。
(三)适应症:骶髂关节半脱位之后脱位。
三.仰卧屈髋压膝法(分膝法)
(一)体位;仰卧,两膝分开,双足跟并齐,使鼻—脐一足跟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置于腹部,全身放松。
(二) 手法:令患者双目微闭,“意守丹田”,然后深吸气后再缓慢呼出,至呼气将尽
时,医者双手将分开的双膝用有弹性的巧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之弹响声,术毕。
(三)适应症:此手法适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
1.骶髂关节半脱位,无论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亦无论是单侧或双侧,均可复位。
2.腰骶关节错位。
3.髋关节半脱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长。
(四)说明:
1.此法对腰—骶—盆—髋各部位关节错缝,偏移不正,骨盆扭转,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长” (非下肢本身器质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长)等病变均有确实可靠的复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简练,只需1人操作。
2、人体犹如一座结构复杂的高层大厦,站立时“大厦”的基座便是骨盆。由于承受体重及运动负荷的需要,腰—髂—髋-—节结构复杂,肌肉韧带坚强,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联动系统。尤其是骶髂关节处于这个系统的枢钮部位,其关节面吻合牢固,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坚韧,因此关节活动度很小(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若非较大外力是不能轻易造成移动、错位的;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错位(半脱位多见),则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向上则可影响脊柱,向下影响下肢,引起常见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还可引发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内脏病变,如妇女分娩常因骨盆扩张,发生骶髂关节半脱位或耻骨联合分离症,除腰骶、耻骨部疼痛外,常可诱发月经不调、痛经、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种疾病。因此骶髂关节半脱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内脏病变的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进行正确的矫正复位,对治疗上述疾病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点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未被人们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时即使意识到了这点,也多缺乏确实有效的复位手段。本人总结倡用的这一方法实用、简便、高效,屡试屡验,兹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荐”。
3、这一复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学及经典力学杠杆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其原理简述如下: ·
(1)基准线:首先使患者躺正体位,使鼻尖一脐部一双足跟三点处于—直线上。
(2)支点:患者上半身的体重为上部固定点,并拢的双足跟为下端的固定点(支点)。
(3)力点:双膝。
(4)杠杆:(连杆力臂)双膝→股骨→髋关节→骶髂关节→腰骶关节→腰脊柱,构成一个双侧对称的力学传导链(杠杆传动链)。
(5)作用机制:当医者将患者双膝同时下压时,作用力将沿上述杠杆系统均匀地向两侧向心性地逐段逐节传导,使沿途各个偏歪、错位之关节(包括易动关节及微动关节)依次获得复位矫正。这一过程犹如火车开动前常需先向后作瞬间“倒退撞击”一样,使联接各个车箱之间的、原来处于松动状态的“天佑钩” (詹天佑发明),立即相互紧密咬合复位。此法是经典杠杆力学与现代骨科生物力学相结合,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整脊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方法简便,用力轻巧,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韧带痉挛或挛缩等原因,某些关节紧张度较大,活动度较小,在施行这一手法时,常可因髋部、大腿两侧或腹股沟部的肌肉韧带受到牵拉而感到一过性疼痛。此时医者应立即将患者双腿迅速屈髋屈膝悬抱于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缓解。必要时术毕再以放松手法适当按摩髋部、两大腿外侧及腹股沟部肌肉,缓解其痉挛。
5、此法应在患者闭目,注意力集中于腹部双手及深呼气时,瞬间完成,如此,患者虽有可能有一过性疼痛,但却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紧张,注意力集中于医者双手上,则全身及肌肉处于紧张防卫收缩状态,此时用力压膝强行复位,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故不可取。
6、此法对老年人,骨质疏松者宜慎重使用(确有必要时,可施以轻缓手法,多次进行,而不必强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术时尤其忌用暴力。
7、凡感染、结核、肿瘤、骨折、股骨头坏死、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复位。

8、必要时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沟部相应病变处先行针刀松解,然后再施以复位手法,效果会更好,痛苦也会明显减轻,
第六节 耻骨联合分离及尾骨脱位复位手法
一.耻骨联合分离复位手法
(一)体位:侧卧位,屈髋屈膝。
(二)手法:医者双肘部置于患侧臀部,用力下压3次,术毕。
说明:
1、耻骨联合分离症在骨盆外伤及产妇分娩中常可出现,根据局部疼痛、
压痛、触诊检查及X线片确诊不难。但耻骨联合分离常常是三维立体分离,不仅仅是左右分离,且常可伴有上下、前后方向的错位,多同时伴有骨盆的扭转倾斜。因此单纯用侧卧下压法只能使左右方向复位,此时尚应配合腰骶椎侧卧斜扳及骶髂关节复位两种手法,由此推动耻骨联合分离的三维复位。
2、若病程较长,局部疼痛持续较久者,可在局部先以针刀松解疤痕粘连,并注射少量强的松龙之类药物,以助无菌性炎症吸收,再施以手法复位,效果更好。
3、复位后必要时可以宽布带(或弹性内裤)束裹骨盆,固定1—2周,以巩固疗效,
二.尾骨半脱位肛内复位法
(一)体位:患者侧卧位,面向里,医者站于患者身后。
(二)手法:医者食指套灭菌指套(或手套),肛门部沾涂少许医用石蜡油或肥皂水先行润滑之,然后令患者慢慢呼气,食指自舡门缘徐徐滑入肛门并深入里面,当隔着直肠后壁触及脱位之尾骨尖时,即用指尖将其钩住,再以轻缓之力慢慢向后方(背侧方向)钩带复位,同时注意调整左右方向,直至正确对位为止。
(三)说明:
1、尾骨脱位在臀骶尾部外伤中十分常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伴有尾骨骨折。如果急性脱位不予纠正,造成慢性,骶尾部可长期遗留疼痛不适(有的可持续数年),因此急性期及时复位十分重要。
2、复位时手法必须轻柔,切忌粗暴,以免伤及直肠后壁或引起医源性肛裂。
3、骶尾部常同时伴有软组织挫伤,急性挫伤可行局麻封闭;陈旧性损伤有压痛点者可配合针刀松解术后,再行肛内手法复位。
4.若慢性脱位日久,手法复位已难以纠正,若骶尾部行针刀松解及药物注射后,疼痛已经解除,则尾骨脱位可不予处理。

韦以宗的主要贡献

自1970年进修中医骨科后,在县人民医院开设了30张病床的骨科,是当时全国少有的县级医院骨科。1978年调广西自治区医院外科工作,1985年成立骨伤科研究室任主任,1986年在韦以宗教授的建议下,成立广西自治区中医骨伤科研究所,韦任法人第一副所长。由于骨伤科后继乏人,韦以宗于1985年团结全国专家,成立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骨伤科学院,在28个省市自治区设34个分院98所辅导站,经四年努力,培训了6千多名骨伤科医生,缓解了社会的急需。同时,创办了我国第一份《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该杂志为全国科技核心期刊,韦以宗教授担任主编8年。1986年,韦与施杞等专家促成中华中医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的成立。1993年韦以宗教授出国办学,为东南亚各国培训195名骨伤科医师,获马来西亚卫生部长表扬。1997年9月,韦联合18个国家地区骨伤科界,在吉隆坡成立“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后于北京、澳大利亚悉尼、香港和德国美因兹召开第二、三、四、五届世界大会,出席代表达3000多人次,联合会会员发展到1200多人,包括24个国家地区。各届大会论文集和杂志发表论文548篇,促进了中医骨科在世界的普及提高。同时,创办了《世界中医骨伤科杂志》美国中英文版(1999),任总编。2003年,中国唯一以报导世界杰出华人新闻人物的《中华英才》杂志以“白衣风骨气自华——为了维护民族脊梁骨气,他呕心沥血编著中国骨科技术史,并牵头推动中医骨科走上世界;为了维护人类脊梁骨气,他潜心研究发明一说二论,令澳洲整脊专家惊赞中国整脊了不起”为题,报导韦以宗“传中医理念,扬中华骨气”“淡泊名利,博爱做人”的事迹。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