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总编

2023-02-20 13: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总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为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自2002年初开始,该社以发展为主题,以图书生产的两个效益为中心,以更好地服务大学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为目的,以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为突破口,全面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全员竞聘制,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同时,出版社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关于加强印前编校质量检查的规定》、《关于出版流程的管理规定》、《样书流程管理办法》、《销售部运转操作规定》等,严格政治把关与图书出版纪律以及三审制度,强化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意识,为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证。此外,出版社的办公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一个具有现代办公环境与先进的业务沟通平台的大学出版社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立足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科优势,为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服务,为国家教育发展服务。围绕这一宗旨,形成了“致力于专业化教育出版,打造传媒类精品图书”的特色出版理念。近年来,为配合学校的学科建设,我社重点推出了《国际关系学书系》、《戏剧戏曲学书系》、《文艺学与美学书系》、《汉语言文字学书系》、《文化与传播研究丛书》、《电视剧艺术学丛书》、《媒体管理理论与实务丛书》等大型丛书,在这些学科领域出版了近200种专著、译著和文集。同时,我社加大力度,策划和开发优秀教材和精品学术著作,陆续出版了《实用播音教程》、《中美大学生影视专业在读精品教材》、《艺术设计(广告、动画、影视)书系》、《广告专业系列教材》、《非通用语系列教材》、《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21世纪传媒音乐专业系列教材》、《21世纪艺术设计基础教材》、《高等院校动画专业基础系列教材》、《远程与继续教育系列教材》、《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等,为多所大学采用,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影响。2006年我社有20种重点教材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社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陆续引进出版了《国外传媒经济管理经典译丛》、《口口口媒介译丛》、《欧美电视制作实用手册》、《法国当代经典戏剧名作系列》等数十种图书。 社长:主持全面工作,主管图书经营,分管办公室、出版部、财务部、市场中心总编辑:协助社长工作,主管图书选题,分管总编室,媒体管理、影视文化编辑部,音像出版事业部。副社长:协助社长、总编辑工作,分管新闻传播、语言艺术编辑部,各专题编辑室及生产经营委员会办公室: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中心。总编室:以图书的生产管理为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员工36人,其中50岁以下的占90%,大部分拥有硕士、博士学历,这是一个年轻、专业、高学历,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团队。 语言艺术编辑部 语言文学编辑部主要以编辑出版中外语言学、中外文学艺术以及影视文学和广告学方面的图书为主。编辑部有五位编辑,每位编辑各有自己的专业特长,既有从业多年学识深厚的老编辑,也有年富力强编辑素质较高的中青年编辑;有的在英文学术著作翻译方面有较高水准,出版了多部翻译著作,在业界受到好评;有的在汉语及编辑学方面颇有研究,多年的编辑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编辑学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有的一直从事大学艺术类图书的编辑工作,编辑出版了许多文学艺术类图书,扶植了中青年作者,曾获得过国家级图书奖。编辑室注重编辑自身的学识素养,崇尚科学、人文精神,追求卓越,讲究效率,每年编辑部出版各类图书约60余种,希望读者喜欢我们的图书。媒体管理编辑部 媒体管理编辑部是一支年轻的团队。目前主要以策划、出版与传媒类相关的学术性丛书为主,同时开发了外语类、艺术教材教辅类、文化传播类等本版和引进版著作。现已出版的丛书有:法国当代经典戏剧名作系列(与法国大使馆合作)、QUE-SAIS JE( 我知道些什么)法国传媒学术前沿、21世纪艺术设计基础教材、21世纪传媒音乐专业系列教材、媒介市场调查与研究丛书、影视学术前沿、民俗·文化·传播丛书、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系列教材、高职高专英语系列教材、新闻记者视点丛书,以及电影电视学系列丛书。迄今为止,已经出版图书100多种。该室的宗旨是:服务作者和读者,致力于高品位的传媒出版。欢迎广大学者和业者积极投稿。影视艺术编辑部 影视文化编辑部以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的学术著作和专业教材为己任,新世纪以来,已出版的系列丛书有“实用影视艺术丛书” 、“实用播音教程”系列、实用播音学系列、 “北京广播学院艺术设计系列丛书”、“媒介经营大视野丛书”、“新世纪电视丛书——中央电视台一线手记”、“电视艺术丛书”、 “中美影视同步教材”、“文艺学与美学丛书”、“全国广播电视系列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教材”、“欧美电视技术实用手册”、“文化与传播书系”、“影视艺术核心教材”、“影视艺术创作与应用理论书系”、“通俗音乐教材” 、电视剧艺术理论丛书、电影理论丛书、电视文艺丛书列等近20个系列,200多种图书。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专业化出版做出了重大贡献。本编辑部将进一步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等现代媒体科研成果的出版,为广大新闻、传媒和影视艺术的专家、学者服务。本编辑部由三位资深编辑组成。每位编辑都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新闻传播编辑室的成员是蔡开松(主任)、阳金洲、赵欣和董媛婷。四位编辑拥有不同专业的学历背景,各具所长,均拥有硕士以上学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的蔡开松主任,性格温和开朗,有着近20年的编辑出版经验。曾做过发行工作的他,对于市场需求有着独到的眼光。他擅长策划重大选题,拥有广泛丰富的作者资源,作者队伍遍及北京、浙江、湖南、广东、四川等地。已策划出版的选题有:解析传媒丛书、传媒学术前沿·求实文丛、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国际关系学书系等等。医学专业出身的阳金洲以她特有的执著与敏锐驰骋于出版行业,精明干练,组稿能力相当突出。策划出版了国际新闻业务系列丛书、国外传媒经济管理经典译丛、高等院校动画专业基础系列教材等。毕业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赵欣,开朗活泼,加入出版行业两年来,已策划出版了近30几种图书,包括解析传媒系列丛书、影视学术前沿(部分)系列等等。学了七年播音专业的她作为一名专业编辑还是希望多出一些播音主持类的图书,如今已经出版了《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策划了专业化主持概论系列教材、口语表达教程系列、播音员主持人技能训练手册系列等,有望两年内出齐。董媛婷本科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编导专业,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专著于新闻传播类书籍的策划与开发,出版的作品集中于新闻传播基础类教材以及前沿学术专著,希望能不断推出新的作品以发挥出新闻传播编辑室的专业特色与潜力。高等教育编辑部 高等教育编辑部严格贯彻“打造精品教材”的理念,在我社核心出版阵地“传媒类”之外努力拓宽出版领域。重点研发高等院校本科及高职高专实用教材。今年我部重点组织21世纪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艺术系列、新闻写作系列、经济管理系列以及保险实务系列等几十种高品质、多层次的高等院校精品系列教材。热诚欢迎在教学一线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骨干教师与本部合作,共同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贡献力量。职业教育编辑部 职业教育编辑部以出版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高专教材为主业,现已出版《二十一世纪中等职业教育系列教材》二十余册、《二十一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三十余册。该系列教材出版后,获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编辑部现有专职编辑人员十余人,其中不乏颇有建树的专业人士。多年来,本编辑部与广大一线教师一道策划、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中职中专、高职高专教材及辅导材料。已编辑的教材涉及到公共、建筑、机械、电子、计算机、财政、金融、经济贸易等多种门类学科。编辑部本着“培养、提高、创新”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力争把握时代脉搏,研究和了解当前职业学校对教材的需求,按照编辑工作的要求,从严、从细工作,为优秀教师实现教材出版理想、方便授课、提高教学质量打造良好的平台。同时,我们热忱期望广大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踊跃投稿,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出版质量高、受欢迎的职业教育教材。

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主任是什么级别

正厅级别。教育部编辑部属于省级行政单位,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主任是正厅级别。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院简称中国高教院,是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高等科研单位提供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专业机构。

中南大学教育硕士是统考吗,参考资料333教育综合,902教育专业基础,参考书目是哪些】

中南大学教育硕士是统考。

参考书目:

《教学设计》徐英才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

《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中国教育史:

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外国教育史: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教育心理学: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扩展资料

中南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简称“中南”,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

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全国首批试点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本博连读)的五所大学之一,全国第一所为军队培养现役军官指技合一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中国百强企业最欢迎的十所大学之一,中国-中亚国家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重要成员。

中南大学于2000年由原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湖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最早可溯源至1903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和1914年创办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一所以工学和医学为特长,涵盖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辐射军事学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南大学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1911- )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
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
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会”成立。
夫人:彭德华。

谁知道叶圣陶的资料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账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角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一代宗师叶圣陶

叶圣陶同志被人们誉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代宗师,是当之无愧的。

叶圣陶之所以能有如此重大的贡献于我国语文教育界,显然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在客观上,是时代造就了他。他前期生活在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对封建教育的弊害有切肤之感;中间又亲身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此后几十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变幻无定的风云;最后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叶圣陶对传统的、新兴的、外来的政治学、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等,都有相当深切的理解和体察。此外,在这大半个世纪里,在中国的教育界、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时代的先驱者和某些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其中有许多人就是叶圣陶几十年来志同道合的伙伴和密友,如角直五高时期的吴宾若、王伯祥,吴淞中国公学时期的舒新城、朱自清、周予同、刘延陵,浙江一师时期的夏丏尊、陈望道、丰子恺以及顾颉刚、郭绍虞等等。叶圣陶成就的事业,在当时是同这样一些语文界、教育界、出版界才华出众的人物的支持和合作分不开的。

当然,叶圣陶之所以成就卓越、贡献巨大,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本人具有许多足以使他成为影响几代人的学界巨匠的主观条件,也就是他的卓绝品格。

其一,叶圣陶对培养、教育祖国的新生一代具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叶圣陶几乎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用来考虑和筹划与教育青少年有关的事情,以至于一部现代中国教育史几乎无法与叶圣陶的事业分离开来。他在祖国的教育事业中,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想要编一本理想的小学国文课本,他就自己动手来写。作为当时一位蜚声海内的作家,能亲自执笔为少年儿童撰写成套的语文课本,如果不是对教育下一代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能办到吗?在30年代、40年代的旧中国,政治腐败反动,时局动荡不安,许多刊物都因政治的或经济的原因,刚出版不久,便被迫停刊。叶圣陶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接任了《中学生》杂志主编,含辛茹苦,竟坚持了10余年。就在担任主编的第二年,“一·二八”战争爆发,叶圣陶“饱听敌人飞机重炮之声,感愤填膺”;十几天后,他返回寓所,“则前垣尽塌:楼之三层,窗檐如削,承尘毁堕,断板纵横……敌人于居室内器物,中其意即攫之而去,否则随手损毁,略不顾惜”。就在这国破家毁,忧心如焚的时日,叶圣陶没有以家室为念,仍然坚韧地据守在《中学生》这块哺育中华儿女的编辑阵地上,并以自己和同伴们的赤诚之心,向青少年宣传抗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转引自彭加瑾《叶圣陶与编辑工作》)。及至全面抗战开始,叶圣陶辗转到了后方,在国事艰难关头,他仍然不忘培养和教育祖国的后代。先是与茅盾等合编《少年先锋》,后来克服重重困难编辑出版了《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真正做到了为孩子们的成长而呕心沥血,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深情厚爱。

不错,叶圣陶是个著名的作家,但他的创作却常以学校和教师的生活为题材;也常常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而创作。前者如著名的长篇《倪焕之》和短篇《一篇宣言》《潘先生在难中》等。《倪焕之》最初发表于当时一本大型期刊《教育杂志》的“教育文艺”专栏,是以教育小说的姿态在文坛上初露头角的。后者如他所创作的著名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等。因此,可以说,在叶圣陶的许多小说、散文和童话中,跳动着一位教育家的炽热的心。

现在,叶老已九旬高龄,还十分关心四化建设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关心语文教育和教学的改革。自1980年元月起,在《文汇报》“教育园地”栏连载的13篇《晴窗随笔》,是在“看书报眼镜和放大镜并用,还是不清不楚”的情况下写出来的,篇篇凝聚着叶老的一片至情至爱。

其二,叶圣陶具有博大精深的知识基础和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对它的规律的准确把握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探求者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和高度的文化素养。叶圣陶在学识和素养上有着特殊的品格。他本人既是出色的教员,又是高明的编辑;既是名噪文坛的作家,又是语言学界的前辈。从教员说,他从事过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师范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因而熟悉了一般人从孩童时代起学习和掌握语文工具的某些规律,领会了各个学段语文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对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体验。从编辑说,他编过课本,编过教育专业刊物,编过青少年阅读的期刊,编过难以计数的其他文科读物。从文学说,他对我国古代典籍有精深的研究,曾编过《十三经索引》,以及《〈荀子〉选注》《〈周姜词〉选注》等多种古籍选本;对现代文学的创作和评论,其造诣更是国人皆知。从语言学说,叶圣陶在各个方面,包括文字训诂、词法句法、修辞逻辑乃至文章学等等,几乎无所不通;而自己又被人尊为我国屈指可数的语言大师,文章“严谨亲切,陈述清楚,镂刻深细”,为许多作家“所不能及”(丁玲语)。这样一位在各方面都有高度素养的人,就能够多侧面、多角度地来考察语文教育和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从而获得比较准确的、全面的认识。

其三,叶圣陶具有广闻博采而又始终立足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的正确的治学态度。

叶圣陶在很早以前就曾说过:“中国人民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行。”这也就是说,一切为实现现代化需要而引进的国外先进学说、先进理论,都必须消化、吸收,使其中有用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滋养物,使我们自己成长可更快、更丰满、更充实,而切切不可把这种引进当作是取代。叶圣陶的为人、谈吐、文章,他的思想和表述思想的方式方法,都可以说是纯粹的“中国式”的,但又是与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始终步调一致的。

最后,也许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是叶圣陶为人处世讲究一个“诚”字,对人对事谦逊而明彻、朴实而敏锐,沉稳而热烈。他早在20年代刚投身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时候,就提出了以“诚”立身的信条。他说:“我常觉得‘诚’这个字是无论什么事业的必具条件。”他一生崇尚真诚,痛恨伪饰,不欺世,不媚俗,坚信真理,坚信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而决不肯因为政治风云的变幻而轻易改变自己对事业固有的感情、看法和信念;除非事实证明自己真是想错看错做错了。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所应该具备的品格,也是一个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起码的然而又是难能可贵的品格。

正因为叶圣陶以“诚”为做人之本,所以他在语文教育和教学问题上的一些基本观点,几十年来一以贯之,始终不变。例如关于语文学科必须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相互关系的观点,语文学科教学生读书作文须重视内容但更须重视形式的观点,等等;不管在什么政治气候下,他都始终坚持,毫不动摇。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些反映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东西,既是规律,就只能依循着内在的逻辑向前发展,而不能人为地加以改变。对某些具体问题,他的看法和评价,却随着实践的日益丰富,学习的不断深入而往往有所发展甚至更新。例如中学生应该以整本的书作为语文教材的主张,前期后期的说法就不完全一样;关于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一致性和独特性的问题,后期的论述也较之前期更为完整、全面。而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他于人于事以“诚”相对的品格。

叶圣陶一生所提供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是极其丰富、深广、珍贵的。他的品格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 原载《师范教育》1984年第2期。

文学作品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倪焕之》:长篇小说

《稻草人》:早年童话集

《隔膜》:小说集

《火灾》:小说集

报章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

《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叶圣陶纪念馆

角直镇的叶圣陶公园叶圣陶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角直保圣寺西园,这里是他1917年到1922年任教过的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原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