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论文

2023-02-20 12: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论文

沈小杰 请采纳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植物的作用主要为对污染物的治理及其预防和监测。但由于各环境要素存在差异,植物在各环境要素保护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本文从各个环境要素出发,概括了植物在各环境要素保护中的作用,包括在大气环境中的作用,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在土壤保护中的作用等等。 关键词:环境保护 植物 环境要素 净化作用 监测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排放到环境的污染物日益增加,大大超过了生态系统自然净化的能力,造成了环境污染。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措施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利用植物以防止环境污染,因为植物有净化环境的能力,对各种污染物都有吸收、积累、分解和代谢作用,能降低大气中有毒气体的浓度,而且能保持大气层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减少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减弱躁声,杀菌除尘,净化环境污染。同时,由于不同植物对不同污染物的敏感性不同,又可用来监测预报环境污染。本文将主要从大气、水、土壤三个环境要素主要阐述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植物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1净化作用 植物对于大气的净化,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即去除环境中微生物,对粉尘等的物理吸附作用和对化学物质的吸收转化作用。 绿色植物具有抑制或杀死细菌的功能。利用这一功能栽植适当的绿化植物,可使大气中细菌数量下降。一方面绿化地区空气中灰尘减少,细菌失去滋生的场所,从而使细菌数量下降;另一方面植物的分泌物本身具有杀菌作用。目前,已经发现许多植物能分泌出具有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能力的挥发物质,例如洋葱的碎糊能杀死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其他细菌;地榆的水浸液能在1分钟内杀死伤寒、副伤寒A和B的病原菌和痢疾杆菌的各菌系;柠檬桉分泌的杀菌素可杀死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结核病和流感病毒等病菌;柑桔、迷迭香和吊兰,可使空气中的细菌和微生物大为减少。。 植物一般具有吸附灰尘的作用,植物的叶面有皱纹、粗糙或分泌油脂,可吸附或粘着粉尘,从而降低植物中灰尘等颗粒物的含量,净化环境作用。蒙尘的植物,一经雨水冲洗,又能迅速恢复吸附的能力;此外,草坪也有显著的减尘作用。常春藤、无花果、蓬莱蕉和普通芦荟,都可以吸纳灰尘。 植物对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能够通过吸收、转化等方式去除一部分的化学物质。植物可以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醛等物质,并将这些物质转化为自身物质,降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浓度。如酚进入植物体后,大部分参加糖代谢,和糖结合成酚糖苷,对植物无毒,贮存于细胞内;另一小部分呈游离酚,则会被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氧化分解,变成CO2、水和其他无毒化合物,解除其毒性。氰化物在植物体内能分解转变为营养物质。地衣、垂柳、臭椿、山楂、板栗、夹竹桃、丁香等吸收SO2能力较强,积累较多硫化物;垂柳、拐枣、油茶具有较大的吸收氟化物的能力。芦荟、吊兰和虎尾兰等可吸收甲醛。紫苑属、黄耆、含烟草和鸡冠花,这类植物能吸收大量的铀等放射性核素。常青藤、月季、蔷薇、芦荟和万年青,可有效清除室内的三氯乙烯、硫比氢、苯、苯酚、氟化氢和乙醚等。天门冬可清除重金属微粒。龟背竹、虎尾兰和一叶兰,可吸收室内80%以上的有害气体。月季,能较多地吸收硫化氢、苯、苯酚、氯化氢、乙醚等有害气体。 1.2调节作用 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除了能转化太阳能,制造有机物之外,还能调节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据估计,全世界所有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氧和燃烧各种燃料所消耗的氧,平均为10000 t/s(吨每秒)。以这样的消耗氧的速度计算,大气中的氧大约只需二千年就会用完。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这是因为绿色植物广泛地分布在地球上,不断地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从而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1.3监测作用 植物对大气污染还有监测和指示作用。植物监测是利用植物对某些大气污染物的反映,监测空气中有害气体的种类和含量或大气污染程度,以了解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在植物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时,一般有害气体都是从叶片上的气孔钻入的,因此叶片上往往出现肉眼看得见的各种伤斑。不同气体引起的伤斑也会有所不同。因而可以通过调查叶片受害症状,测量植物生长量、解析年轮等症状判断空气中的环境质量。如果伤斑是二氧化硫引起的,则多出现在叶脉间,呈点状或块状,严重时出现鲱骨效应;而由氟引起的伤斑大多集中在叶子的尖端和叶片边缘,呈环状或带状。比如,苔藓枯死;雪松呈暗竭色伤斑,棉花叶片发白;各种植物出现“烟斑病”。这是SO2污染的迹象。菖蒲等植物出现浅褐色或红色的明显条斑,是氮氧化物中毒的显示。假如丁香、垂柳萎靡不振,出现“白斑病”,说明空气中有臭氧污染。要是秋海棠、向日葵突然发出花叶,则是氯化物污染引起的。其他的指示植物还有:紫花苜蓿、胡萝卜、菠菜可以监测SO2污染;菖兰、郁金香可以监测氟污染;苹果、玉米可以监测氯污染等等。 2.植物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污水是一种成本低廉,节约能源、效益较高的简便易行方法,目前,国内外有关部门正广泛应用生物处理措施净化污水。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实验水池中栽培了芦苇后,从水中排除的悬浮物减少了30%,氯化物减少90%,有机氮减少60%,磷酸盐减少20%,氨减少66%,总硬度减少了33%。水池中的水经芦苇的净化,明显清洁多了。 植物对水域的净化,主要有以下途径:首先是植物能分解和转化某些有毒物质。在低浓度的情况下,植物能吸收某些有毒物质,并在体内将有毒物质分解和转化为无毒成分。例如,植物从水中吸收丁酚,丁酚进入植物体后,就能与其他物质形成复杂的化合物,而失去毒性。其中最常见的为酚糖苷,它可以贮藏在液泡内变成对植物无毒的结合态物质,在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被分解和利用,参加细胞正常的代谢过程。其他苯、氰等也都有相似的情况;其次是植物的富集作用。水生植物能吸收和富集水中的有毒物质,其富集能力依植物种类不同而异,但一般可高于水中有毒物质浓度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以上。 经试验证明,多种高等水生植物对氮、磷和各种金属以及酚、氰、农药等有机物都有吸收、积累、分解和转化的能力。其中,水葫芦、水花生、水葱、浮萍、紫萍、水浮莲等都能有效地吸收、积累、分解废水中的营养盐类和多种有机污染物在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一公顷水葫芦能将800人排放的氮、磷元素当天吸收掉。通过试验进一步证明,在自然界中的多种水生植物,对水中的重金属元素也有去除作用。如水葫芦、水花生能从污水中除去镉、铅、汞、铊、银、钴、锶等重金属元素。除此之外,浮萍在夏秋也能大量吸收、积累电厂洗煤废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另外,水生植物还能净化废水中的多种有机污染物。 水生植物在净化污水方面各显神通:水葱、田蓟、水生薄荷等植物可以有效杀死水中的细菌;凤眼莲、浮萍、菹草、金鱼藻等植物有较高的吸收水中重金属的能力。 我国水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对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新的种类净化污水,还有很大潜力。 3.植物在土壤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土壤污染可以由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而引起。工厂排出的含有重金属的废气、烟尘和其他有害气体、工业废水、废渣,以及农业上施用化学农药、某些毒性除莠剂及污水灌溉等都会污染土壤。其他放射性物质也会对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后,能引起土壤酸化或碱化,以及影响有些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利用某些植物对土壤中污染物质的吸收,就能达到消除和净化的目的,降低土壤污染。 植物除能吸收有害物质外,还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对于一些已经遭受污染或本身环境不好的土壤,植物也能够对此进行调节和改善,保护土地资源。这类具有改良土壤能力的植物,称为“绿肥”。人们常常请它们当开路先锋,到十分艰苦的旱、涝、盐、碱、酸、瘠的盐碱荒地或红壤荒地去“落户”。它们不仅能在这些地区扎根生长,而且还积极地替庄稼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此外,绿肥植物多有强大的根系,能够充分吸收利用深层的水分和养分。因此,在它们死亡腐烂后,土壤表层就留下了丰富的养分。据计算,每亩如果收1500公斤苕子,土壤里就相当于增加了57公斤氮肥、12公斤磷肥、13 公斤钾肥!像紫云英、苜蓿等一些豆科绿肥,自身就是一个小小的化肥厂——它们利用根瘤中的固氮菌,将空气的氮气合成为氮肥,每亩可产氮肥50公斤左右。这些植物大大的改善了土壤环境,有利于土壤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4.结论: 植物以其特有的生理特性,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净化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还能指示监测环境污染,改善环境条件,在保护和预防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远不只此。植物能够降低噪声,减弱噪声污染。绿色的环境还能创造舒适环境,改善心情。另外,环境保护重在人人参与,发挥群众的作用。而植树造林,可以让大家见到环境保护的成果,改善环境,增强大家的环保信心与动力,更好地保护环境。由此可见,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用植物改善环境的发展前景也是相当巨大的。

求采纳

野果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研究

野果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研究

资源的危机,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辨证关系,成为当今资源学者和管理部门的热门话题。野果植物资源直接被开发利用,尤其是变成商品后带来的经济效益比较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而对于从它们身上获取的那些物质以外的有益于人类的价值却往往被忽视。由此产生盲目过度开发行为,其结果导致资源很快耗尽,开发利用进入死胡同。在资源面临崩溃危机以后,所产生的绝对的自然保护主义则走向另一极端,把一草一木都当作绝对保护的对象,以放弃对资源的开发来换取资源的恢复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这种脱离实际的保护也是行不通的。只要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野果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有助于资源的保护(王万贤&杨毅)。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就像许再富(1996)说的那样: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绝对的,而保护则是相对的,保护是为了今后更进一步的开发。我们只要将资源的永续利用作为矛盾平衡的支撑点,矛盾就能得到统一。

7.1三峡库区野果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必须不断探索和掌握资源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因势利导,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力,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峡库区野果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原则(刘成武和黄利民,2004)有:

7.1.1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因此,必须考虑经济效益问题——即为了达到一定目的,采用某些措施和办法,投入一定的人、财、物力之后,所产生的效果和收益。在三峡库区野果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应力争以最少的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产生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开发利用过程中,应不断地向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做到既充分利用资源,又提高经济效益。

开发利用库区野果植物资源的另一目的就是寻找到具备较高生态效益的野果种类进行自然环境恢复性栽培。因此,开发利用库区野果植物资源必须充分调查研究库区野果植物资源的生物学特性。只有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不误,才能创造社会效益。即只有环境质量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人民生活才能真正安康,社会才能持续稳定。

7.1.2生物资源开发量应与其生长、更新相适应的原则

对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其开发量要小于资源的生长、更新量,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三峡库区野果植物资源的直接采集利用必须与其在野外的自然生长量和更新量相一致。

7.1.3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开发资源要有规划,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还要与当地资源蕴藏量相一致,而不可为了一时的经济快速增长而过分开发资源,这样只能导致资源的枯竭。因此,开发利用野果植物资源也要有长远的观点,既要考虑资源的开发利用,又要考虑资源的保护对策;既要考虑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开发利用的生态效益,使得资源的开发利用得以永续进行,裨益当代,造福后代。

7.1.4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和影响,各个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地质形成过程,开发利用历史等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得每个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等,都有明显的地域性。三峡库区幅员广阔,气候的区域变化较大,年平均气温垂直变化也较显著。库区的土壤在水平方向上属于红、黄壤地带与黄棕壤地带,在垂直方向上发育着黄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及黄棕-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这样的土壤山地垂直带结构。受耕作的影响,库区内还有相当大面积的水稻土和各类耕作土(陈伟烈,1994)。选择合适的野果种类进行人工栽培,必须与该野果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栽植地气候、土壤状况相一致,才能获得预期的综合效益。

7.1.5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原则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都在一定的范围内组成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综合体,生物资源尤其如此。野果植物的开发必须统筹兼顾、综合利用,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它的生产潜力。

7.2三峡库区野果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开发野果植物,必须着眼于野果植物的特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策略。参考前人意见(高峰,2001;许再富,1996;王万贤&杨毅;刘孟军,1998),本文提出以下保护性开发措施及对策:

7.2.1有限制的直接利用

野果植物资源具有再生能力,为永续利用提供了基本条件。然而,植物的再生能力除了因物种而不同外,还容易因利用方式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避免“菏泽而渔”和“杀鸡取卵”,应进行有计划而合理的采集和利用。

7.2.2规模引种

规模引种的目的是变分散为集中,建立产品开发的原料基地,这样既便于采收、贮藏和加工利用,又有利于野果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原料基地的建立可结合荒山造林、水库和河岸护坡、道路绿化、庭院经济等工程进行。

7.2.3人工驯化,开发新果品

对于种群小、零星分布的野果植物直接利用的可行性不大,只有进行人工驯化后才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充分利用农业和生物技术及其它先进手段,进行人工栽培、组织培养及采用遗传工程技术,迅速增加其种群数量,提高质量,为野果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或扩大原料基地。通过在野果植物遗传多样性丰富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及便于研究和引种的适宜地区建立资源圃,尽可能全的收集、保存有用种质材料,为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刘孟军,1998)。同时,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根据野果植物地域性强以及多样性的特点,选择区域内营养价值高的野果植物种类作为新果品进行培育、产品开发,使其逐步实现良种化、栽培化、商品化,批量上市,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

7.2.4建立人工经济植物群落,发展生产潜力

营造人工纯林或单一发展某一种野果植物生产可能会碰到各种问题,如病虫害严重,生长发育不良等。这是由于栽培条件使它们失去了自然群落中种群的隔离和协调作用。很多野果植物,如榛Corylus L.、桑Morus L.、木通Akebia L.、茶 藨 子Ribes L.、野葡萄Vitis L.等,有的是喜荫或耐阴植物,有的生长需要借助其它树木支撑。引种栽培它们必须创造一定的荫蔽或支撑条件。所以,人工驯化或引种成功某种野果植物仅仅解决了其个体生态的适应问题,要发挥其经济和生态潜力,还必须研究其在自然群落中的生态问题,与其它经济植物组成各种人工群落;或利用天然林的下层空间,在解决好天然林较好更新的前提下,建成半人工经济植物群落,并不断改善这些群落的结构和生境条件,调控群落的生态关系,建成稳产、高产的生产基地。

7.2.5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加强野果加工工艺及综合利用研究,除去酸涩和异味,改变其经济性差的本来面貌,使之成为人类乐于接受的食品,并注意保护野果的营养成分,尤其是要注意像维生素C等含量高的野果在加工过程中减少损失,始终保持较高的营养成分。充分发挥野果植物多用性的优势,综合加工和深加工,开发各类型产品,满足各行业对产品的需求,提高野果植物的经济效益。如:山楂果实可加工系列食品,制成多种中成药,山楂核可以加工成山楂核馏油和活性炭等,山楂叶还可提取黄酮类物质。再如山葡萄果实可以加工果酒、果汁饮料等食品,山葡萄果皮可用于提取食用色素,种子可以榨油。这样搞综合开发利用,不仅可使废弃物再利用,提高野果植物利用率,同时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7.2.6加强野生水果贮藏、防腐和保鲜的研究

许多野生水果,形佳味美,但在产地之外就鲜为人知,主要原因是其质嫩多汁,易腐变质,不耐贮运,因此,应与栽培基地配套设置贮藏保鲜设施,同时要组织科技人员,协作攻关,解决野果贮藏、保鲜各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野果的不同特点,研究出与之相适应的洗果、分级、包装、运输商品化的技术措施,减少腐烂损失,保持野生水果品质,延长鲜果供应时间。

7.2.7重视抗逆性 砧 木的筛选与应用

野果植物中许多种类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耐旱、耐湿、耐寒、耐高温、耐盐碱、耐贫瘠等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是栽培果树推广和改良所需要的性状,只要利用得当,定将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促进我国果业迅速而健康地发展。

7.2.8以深细加工为龙头,带动产业化全方位开发

和栽培果树相比,野生果树虽然在果实大小、丰产性和适口性方面大多较为逊色,但在营养含量、保健功效、天然风味和没有污染等方面却占有明显的优势。这一特点决定了野果在“绿色”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开发方面更有前途。为了扬长避短,野果植物开发应以精细加工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绿色”保健食品为突破口,以高效益骨干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科研、生产、加工、供销的全面繁荣,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开发,从而保证农民的切身利益和野果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的实现。

7.2.9有控制地发展生态旅游

在人类回归大自然的浪潮之下,生态旅游也正蓬勃地发展着。全国各地均已建设出一些有特点的生态旅游点。建立以野果植物为特色的生态旅游点必定能够吸引众多热爱大自然、热爱野生植物的游客。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制定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在接纳游客的同时尽量减少和避免旅游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干扰和破坏,不仅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为宣传野果、宣传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理念提供一个良好的媒介,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7.3三峡库区野果植物资源保护对策

野果植物资源保护包括两个大方面,即:野果植物资源蕴藏量的保护和管理及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7.3.1野果植物资源蕴藏量的保护和管理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植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代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以野生植物为原料的产品日新月异,社会需求的无限性与野生植物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相对而言,野果植物资源利用起来比其它资源更加方便,当某一野果新产品问世,紧接着就将伴随某地该种野果资源蕴藏量的急剧减少,如湖北恩施罐头厂开发出“王中王”注册商标的富 硒 精刺梨汁,产品一上市,深受欢迎,并获省优秀产品奖,工厂的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使多年亏损的局面一度改观。遗憾的是该厂还是不得不于1993年被迫转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由于开发产品未注意资源的保护,因而在原料供应方面面临的困境不能不说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在进行野果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时,资源蕴藏量的有效保护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7.3.1.1加强种质调查评价,确定开发规模 在决定进行野果植物资源产品开发项目前,一定要组织力量,对该地区内的野果资源进行全面认真的调查研究,将综合调查与单科单属单种的专项调查相结合,不但要查清种类、种的分布、蕴藏量和开发潜力,还要调查其消长规律,然后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立足当前,规划长远,远近兼顾,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前提下科学决策,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建立与之适应的生产能力的产业。

7.3.1.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做好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爱惜资源,千方百计地保护资源。企业收购,应根据各种果实的成熟季节,定时定点收购,对那些多年生的稀少的野果,可采取间隔一至二年收购一次的办法,充分发挥资源的再生能力,从而保证野果种类及蕴藏量的稳定性。在综合开发野果植物资源时,把采、用、留三者结合起来,保护其生机。

7.3.1.3综合开发,物尽其能 综合开发野果植物资源,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还可使野果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从而减少以野果资源为原料的部门的资源耗费量。

7.3.1.4科学管理,适度开发 对野果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保障资源的扩大再生为前提,使资源的增加同采收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为了保护野果植物资源及其再生,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可采取划定禁采区,限制采收利用量,优先保证食品开发,适时限制综合利用等措施。

7.3.1.5变野生为家种,建立原料供应栽培基地 野果资源往往分布零散,在单位面积内蕴藏量并不高,一旦开发,难免资源破坏,蕴藏量锐减。通过人工驯化,变野生为家种,建立原料供应基地,确保资源蕴藏量的资源保护和管理措施是必须予以考虑的。而野果资源的多样性也为野果的引种栽培,建立原料基地提供了客观可能。且人类对野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单纯靠野外采收获得野果原料是不能满足需要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目前世界各国开发利用野果资源的趋势正向着由野外采收而逐步转向引种栽培为主的方向发展。野果就地种植,生境变化不大,极易成活,加上集约化生产,产量高,由此,野果资源的蕴藏量不但不会随其产品的开发而减少,反而会大幅度增加。

7.3.2野果植物资源种质的保护和管理

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中的野果处于自然状态的自生自灭和适者生存的环境里,除了特大的自然灾害外,野果的繁殖增生与死亡消失基本上是处于平衡状态,除了异常的气候变迁和地史变故,一般不会出现物种的绝灭。自人类出现以后,人类为了生产和发展,采摘野果,在人口数量少且增长速度又很缓慢的时期,对野果资源的简单利用不大可能发展到索取过度的程度,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对野果资源需求的增加,加上科技的进步,采摘利用能力增加,以及毁林开荒,对野果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和环境污染及生长地的丧失,使野果物种形成的机会大为减少,速度大为减慢,而物种灭绝的可能大为增加,且速度大大加快。地球上一个物种的消失只需很短的时间,而一个物种的形成,则需经历漫长的历史。物种的毁灭是一个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一个物种的消失,就等于这个独特的资源永远地绝对消失。而且,自然环境中的一个生物种的毁灭,必然带来生态系统的失衡,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生态学家估计:灭绝一个植物种,将伴随10~30个其它物种的濒危和灭绝。因此,一定要重视对野果植物资源种质的保护和管理。

7.3.2.1监视种群动态,及时调整种群规模 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种类的野果资源在自然界的现存量差别很大,种群大小也随时在变化。随着开发利用的展开,这种变化和差别会越来越显著。因此,分析野果种群的动态特征,尤其是正被开发种类的种群的动态特征,对科学地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及保护措施的制定是很有帮助的。

7.3.2.2野果植物种群的分级保护对策 在深入调查和研究野果资源的基础上,再根据濒危情况,将其分为濒危、易危、稀有、正常、未定等不同类别,然后分类分级并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

7.3.2.3野果植物物种的生境保护 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许多珍贵、稀有野果种类在地球上的生物量已经很少了,其中很多种类正处于或接近灭绝的临界线。诸多的原因中,森林面积,尤其是热带雨林的面积缩小和遭受破坏是野果种类濒危和绝灭的重要原因。但是,在一些局部地区的残存森林中,却仍然保存着一些较为完好的种群。因此,野果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措施是设法保存各种有代表性的野果的生境,然后在这些适宜的生境内建立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重点保护那些现存的较完好的稀有珍贵的种群,这种就地保护措施,通常被认为属于生境保护方法。

7.3.2.4野果植物物种的生境外保护 野果植物物种的生境外保护是将珍稀、濒危的物种从原产地迁移到植物园、树木园、植物研究机构的原始材料圃等地加以特别的保护,待扩大繁殖后,再放归原产地的野果植物物种的保护措施。该保护措施要依据具体条件和任务,确定保护对象和数量,要防止贪多求全。对濒危、灭绝和珍稀的种类要优先保护。保护的种质资源应列表登记,内容包括:编号、物种名称、收集和移栽日期、地点、收集人姓名、原生长地概况及应用价值等。野果种质保护栽培数量为乔木3~5株,灌木和藤本10~12株,草本20~30株。种植栽培地点、气候、土壤条件等要和原生长地相似,也可在温室及人工气候室中培养保护。

此外,还可建立种质基因保护库,采用离体保护方法,即用其本身局部的组织进行繁殖。也可利用低温保存法、贮藏保护种子、花粉、接穗、球根等。近几年,随着空调机械的发展和普及,在室内创造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即可长期保存野果的种质材料。如种子经干燥处理,含水量降到6%~8%后分装密封,在室内温度为12℃条件下,可保存4~6年;在0℃条件下可保存15年,在-12℃条件下可保存30年以上。大多数花粉在1~20℃的低温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在10%~30%时,能较长期地保持生活力;超低温(-196℃)条件理论上可以长久地保存种子、花粉、接穗,也可以保存野果植物体的组织和细胞。

7.3.2.5野果植物种质资源的管理保护 国家通过立法程序,颁布了一系列的野生生物保护法,并公布了野生植物分级保护名录,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行政管理机构。因此,除加强宣传教育和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外,还要依靠法制切实监督有关部门和人民贯彻执行。对破坏法令者绳之以法,对执法良好,保护物种资源有贡献人员给予奖励。要严禁乱砍滥伐,但必须有计划开发利用,或限制采收季节和采收部位及其果实和种子的成熟度。当然,这些限制应当根据其种群动态和人工引种、繁殖技术的成熟情况而有所变动,以便充分利用野果植物资源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当种群减少到一定限度后,限制就应当更加严格,时野果植物种质资源得到保护,有利其自然更新。

7.3.2.6加强野果植物保护工作的国际合作 由于野果植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关系到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包括野果植物资源在内的生物资源,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强国际间的协作,成立了许多自然保护组织,如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等。这些国际组织提供经费、专家和情报资料,制定和完善国际生物保护法规和协定,独处各国编写出版各种手册、书刊、宣传品,进行保护生物资源的宣传教育,大大推动了各国的资源保护工作。因此,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和扩大生物资源保护工作的国际协作。

有关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的小论文。

绿化植物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还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污水和降低噪声等功能。
  净化空气  植物净化空气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① 保持大气层中氧和二氧化碳(CO2)平衡。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气层中CO2浓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绿色植物是氧气的主要制造者和CO2的消耗者,对保持氧和CO2的平衡有重要作用。据计算,每公顷植物一年释放的氧:农作物为3~10吨,落叶林为16吨,针叶林为30吨,常绿阔叶林为20~25吨。一株树龄百年的山毛榉(Fagus sуlvatica),其叶片总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进行光合作用时,每小时可吸收CO2约2352克,释放氧1712克。据计算,大约150平方米的叶面积,可以满足一个人的需氧量。
  ② 降低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植物能吸收氟化氢、二氧化硫、氯、二氧化氮、氨、臭氧、汞蒸汽、铅蒸汽以及过氧乙酰硝酸酯、乙烯、苯、醛、酮等气体。如氟化氢通过40米宽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带比通过同距离的空旷地后的浓度可降低近50%。二氧化硫通过一条高 15米、宽15米的法国梧桐 (Platanus acerifolia)林带浓度可降低 25~75%。绿化植物能阻挡、过滤和吸收有害气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③ 减少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绿化植物不但能够阻隔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而且能够过滤和吸收放射性物质。如一些地区树林背风面叶片上的放射性物质颗粒只有迎风面的1/4。树林背风面的农作物中放射性物质的总放射性强度一般为迎风面的1/20至1/5。又如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1毫居里的放射性131碘时,在中等风速的情况下,1公斤叶子在1小时内可吸滞1居里的放射性碘,其中2/3吸附在叶子表面,1/3进入叶组织。不同的植物净化放射性污染物的能力也不相同,如常绿阔叶林的净化能力要比针叶林高得多。
  ④ 减少空气中的灰尘。绿化植物能够阻挡、过滤和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据测定,一个位于绿化良好地区的城镇,其降尘量只有缺乏树木的城镇的1/9至1/8。草地也有显著的减尘作用,它不仅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还能固定地面尘土。如有草皮的足球场比无草皮的足球场上空的含尘量少2/3至5/6。
  ⑤ 减少空气中的细菌。一方面由于树木可以减少灰尘,从而减少了附着在灰尘上的细菌;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植物能分泌挥发性物质,具有杀菌或抑菌的能力。如在一个城市绿化差的街道上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细菌数目,比同一城市绿化好的街道上高1~2倍以上,比同一城市树木茂盛的植物园中高40~50倍。松、柏、樟等树木能够分泌挥发性抑菌物质,在这类树林中,空气中细菌含量比植物园还少。   净化污水  森林有净化水源的作用。据测定,从每平方公里无林山坡流下来的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为16.9吨,而从有林山坡流下来的水中含量则为6.4吨。如果水流过30~40米宽的林带,其中氨含量可降低到原来的1/2至2/3。森林还可以减少水中细菌的数量。水流通过30~40米宽的林带后,每升水中所含细菌数量比不经过林带的减少1/2。水流通过 50米宽的生长 30年的杨、桦混交林后,所含细菌数量能减少9/10以上。此外,各种水生和沼生植物也能净化污水。如在试验水池中种植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后,水中悬浮物减少30%,氯化物减少90%,有机氯减少60%,磷酸盐减少20%,氨减少66%,总硬度减少33%。又如在含有十几种有机化合物的污水中栽植水葱(Scirpus validus),经过一定时间,有机化合物全部被水葱吸收。
  降低噪声  声波传至树冠后,能被浓密的枝叶不定向反射或吸收。因此可以利用林带、绿篱、树丛来阻挡噪声(见绿化降噪)。
  调节气候  大面积的森林、绿地以及宽阔的防护林带和浓密的城市行道树,对温度、湿度和风速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例如中国南京市有行道树遮荫的马路在夏季的最高气温比无行道树的马路低3℃左右,而且相对温度高10~20%。林带和绿地还能促进城市中的空气对流,白天使热空气上升,夜间使冷空气下降,从而使市内受污染的空气及时得到更新。
  保持水土  树木和草地有显著的保持水土功能。例如降雨时,雨水首先冲击树冠,然后穿过枝叶落地,不直接冲刷地表,从而减少表土的流失;同时,树冠本身还能积蓄一定数量的雨水。据测定,树龄61年的云杉树冠一般可阻留降雨量的24~70.8%。此外,树木和草本植物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而林下往往又有大量落叶、枯枝、苔藓等覆盖物,既能吸收数倍于本身的水分,也有防止水土流失和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如果树林和草地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在有石山地还能形成泥石流。
  保护农田  绿化植物能减轻风、旱、涝等对农作物和蔬菜的危害。例如一条防护林带可使20~25倍树高距离内的风速降低10~50%,结构良好的林带能把有害的6级风变成对农田无害的3级风。风速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也随之减少,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会增加。防护林还可以阻止沙土飞扬,防止尘害。
  绿化植物在环境保护中具有维护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和保护人体健康的作用。但是,如果污染超过了绿化植物所能忍受和缓冲的限度,它们的生长和繁殖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要在减少污染的基础上发挥绿化植物的有效功能

关于植物对环境保护的小论文

用于城市的环保植物
整个环保植物园由防扬尘植物区、杀菌植物区、抗污染植物区、水土保持植物区、耐旱固沙植物区、攀岩植物区、湿地植物区、防风植物区等8个功能区组成,共栽植黑皮油松、樟子松、柳树、连翘、沙棘、山葡萄等环保植物100多种,3000多株。环保生态示范园将成为科普教育基地,向公众展示北方环保树种对保护生态环境、抑制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 园中每种植物的生物特性均有告示:柳树散发的芳香物质是天然的“杀菌素”,能昼夜不停地杀灭空气中的病菌;榆树可抑制有害气体,被称为净化空气庞大的“除毒器”;杨树可明显降低风速,且在风蚀地区好栽易活;柳树具有较强的保水固土作用,可有效防止因雨水过大而造成的山体水土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