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临床心身医学杂志怎么样

2023-02-20 10: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临床心身医学杂志怎么样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是什么级别的期刊

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核批准、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西安心身医学研究所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主办的一本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的宗旨为立足国内,准确、快速地反映我国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疗实践、医药卫生管理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报道医学新动态、新理论、新进展,为医学学术交流搭建平台,促进医学科研创新,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扩展资料: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的作用:

1、对症治疗,抑或巩固性治疗、预防复发、限制功能丧失、预防并发症;应用全部能获得的数据,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手段。

2、以人为本的原则、职业道德原则、重视心理治疗原则、整体性和统一性原则、个体化原则、最优化治疗原则、最低成本原则、预防为主原则。

3、在医学基础课范围内,按人体的器官系统作横向综合,如人体正常结构与功能的综合;异常结构与功能的综合;在临床课程范围内把各学科的内容以症状为中心加以横向综合。

参考资料来源: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介绍

心身医学是什么?能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哪些保障?

‏心身医学主要指‏研究心身疾病(‏简称心身症)——即“‏心理生理疾患”‏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治和预防的学科。
‏奥伦达部落的心身健‏康医学博物馆‏在心身医学上落实的‏比较到位
‏在奥伦达部落心身健‏康医学博物馆里‏有全球的心身医学专家和心身‏健康疗法
‏很多高财智‏人群去那里。

大家帮帮忙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始建于五十年代建院之初,于2002年在原精神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心理卫生中心,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现已发展成规模较大,学术水平较高,在重庆市本专业领域遥遥领先的优势学科。迄今为止,也是重庆市高等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和市属所有综合医院中唯一设置有的精神、心理科,现设有精神科住院部、心身疾病住院部、精神科门诊、心理咨询门诊、心理测定和心理治疗室等。拥有多种现代化诊断治疗仪,全世界最新型的电休克治疗机、电兴奋仪、生物反馈治疗仪以及多种心理测定的模具和电脑软件,脑电图机、动态脑电检测仪、脑诱发电位仪、肌电图仪、彩色经颅多谱勒仪、磁共振仪、螺旋CT机。

  本学科具有稳定而成熟的研究方向,即成瘾医学、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家庭暴力行为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曾编撰我国第一部《精神病治疗学》专著及主持过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多项市级科研项目以及CMB协作课题,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一项,这些成就都填补了重庆市本专业领域的空白,部分在国际,国内也属领先。

  本学科于1986年被批准为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学硕士点,并于2005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2人。长期承担本校七、五年制本科及专科的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教学,现又创建了临床心理卫生本科专业。曾完成我国第一部精神病学教育电影。

  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长期从事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学的研究工作,教学工作和临床工作。中心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4人,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13人。数人在学术界承担重要职务,年轻医生已全部硕士化。 其中有一人曾长期担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四川省心理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简称中心)的前身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始建于五十年代建院之初,于2002年在原精神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心理卫生中心,迄今为身心协会副理事长,一人曾长期担任重庆市精神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和重庆市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心技术组组长、《四川精神卫生》杂志副主编、重庆医学杂志编委、重庆精神医学杂志主编,一人担任中国心身医学专委会全国委员和重庆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完成过一部精神病学教学电影,至今仍在教学工作中常规应用,出版过一部《精神病治疗学》专著,参编大专院校《精神病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2月第11版),大型工具书《症状鉴别诊断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8月第1版)。参加过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进行的儿童心理卫生状况调查,曾多次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填补了重庆市本专业承担这类高等级科研项目的空白。多项研究成果获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和上海—法国纳普朗克精神医学成果三等奖。其中“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获重庆市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是重庆市本专业有史以来唯一的一项省部级奖。目前该中心正在从事数项精神病学和心身医学领域的国际前沿课题研究,并多次与欧美和日本等国合作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有六人曾多次出访欧美和亚太地区,2002-2005年,先后有两名美国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来本中心研修。有数位专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交流。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进行的“贪食症和厌食症的流行学调查”的论文发表在美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近年来,开展了“高考落榜生的心理—生理反应调查及其相关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由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提供资助的“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的研究”和“重庆市数千名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调查工作”,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性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暴力行为危险因素评估与干预方案”的研究正在进行中。近10年来,全科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达30余篇。该科在重庆直辖前长期由四川省卫生厅指定为负责全四川省的精神卫生人员的培训基地,为基层专科医院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专业人员,重庆地区本专业的绝大部分高级专业人员都曾在我院进修培训过。重庆直辖后仍担负全重庆地区的专业人员培训和临床工作的指导。中心常年定期组织和举办全市性的疑难病例讨论和专题学术讲座,举办理论提高班,以提高全市专业人员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治水平。由于全科医务人员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曾多次被中央台生活频道、重庆电视台和有线台、重庆广播电台、健康报、重庆日报、晚报、晨报、商报、华西都市报、现代工人报、青年报、经济报、健康人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采访和报道。今天,在市卫生局和医院的领导下,全科医务人员正在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扩大病房规模,为更多的心身疾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重庆市本专业领域本中心具有如下突出优势:

  1、人才优势: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长期从事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学的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和临床医疗工作。年轻医生全部选自医科大学本科生中前几名优等生,现已全部“硕士化”。

  2、学术优势:承担和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获得过多项科技奖,填补了重庆市本专业的空白。

  3、学科优势:建科时间长、专业设置齐全、专业基础好,为重庆市本专业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点,迄今仍为重庆市本专业唯一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同时,因设在综合医院内,对各种疑难杂症、急重症可组织各科联合攻关解决,仪器设备先进、齐全。

  4、地理优势:地处重庆市中区,交通方便,就医便利,院内环境优美。
  心理咨询室专家门诊日程表:

  周一 上午 张永芳(硕士导师,教授)
  下午 杨德兰(硕士导师,教授)

  周二 上午 张逢春(硕士导师,教授)
  下午 段成美(硕士导师,副教授)

  周三 上午 蒙华庆(硕士导师,教授)
  下午 况利(硕士导师,教授)

  周四 上午 凌永和(硕士导师,教授)

  下午 陈德祥(副教授)

  周五 上午 蓝长安(硕士导师,教授)

  下午 胡华(副教授)

  科室主任:蒙华庆(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全国委员和重庆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副主任:况 利(重庆市精神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与重庆市心理学会危机干预专委会主任委员)

  科室医生:共有14人分别是:张逢春、凌永和、张永芳、杨德兰、蓝长安、段成美、蒙华庆、况利、胡华、黎雪梅、李静、傅一笑,罗庆华,陈建梅。
  

心身医学的学科名称

心身医学的研究范畴:(不仅仅限于某一器官和系统的疾病本身,也不仅指疾病的病力学)它是研究疾病的倾向性、易患性、疾病的起因、预后、病前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前驱性特征,心身相关规律。(在概念、研究范围方面有广义、狭义两种观点,迄今仍有很大分歧)心身医学是从心身相关的基本立场出发,考察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试图提出“综合——整体性医学学科”。其理论基础是“心身相关原理”。 医学的发展,往往与人类对身体和疾病的科学认识的变迁,有着密切联系。在远古,医学是建立在人们对疾病的神魔化认识的基础上的,注重祭祀、祈祷、巫术等原始宗教的方法,故而治疗疾病的人有“巫医”之称。古代和近代的西方传统医学之产生,则是人们以机械论和还原论来解释身体现象和疾病的结果,并随着人体生物学、病理学的发展,这种医学成为现今世界最普遍的医学模式,叫“生物医学模式”。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成为这种医学模式对人类健康事业最大的历史贡献,并且该模式在未来还会在分子生物学、中西结合医学等领域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人本主义观念的深入人心,科学对人的审视越来越全面和系统,对人类疾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也越来越重视。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在其成立宣言中,把人的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满状况”。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疾病已被发现不能单纯从生理学角度去研究和治疗,除非把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也考虑进去。于是,美国精神病学家、内科学专家恩格尔(Engel)就强调,在新时代,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十分必要,即建立一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里有两个转变方向,一种是医学研究对象宏观化,注重社会宏观状况对全体社会成员健康的普遍影响,由此诞生“医学社会学”。而另一个方向是个体研究的系统化,即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全面系统地诊断病人个体,“心身医学”由此产生。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发源于20世纪前叶,由哈立笛(Halliday)和亚历山大(Alexander)等医学家最早提倡。弗洛伊德(Freud)精神分析学、巴甫洛夫(Pavlov)的行为科学研究成果等,为心身医学的早期发展提供了理论沃土。1939年,精神病研究专家邓伯(Dunber)首次出版《美国心身医学杂志》,5年后他又领导建立了美国心身医学会。这标志着心身医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诞生。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身体疾病,是造成现代人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身心医学由此也越来越多得到医学界的重视。所以,对这种新兴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对医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是心身医学的研究和治疗对象。注重从整体论和生机论角度研究人体的中医,自古以来就重视心理因素对人体疾病的重要影响。中国早期医书《黄帝内经》就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皆摇。”“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还认为,人的得病有两方面原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躁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百病生于气。”等。心身医学在西方诞生后,心身疾病的概念不断被完善。目前认为,“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起着重要致病作用的躯体器官病变或功能障碍。对心身疾病的临床诊断有如下几个重要指标:1、 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和体征。2、 发病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且随着病人情绪与人格特征的不同而有明显的病征差别。3、 对该病用单纯的生物学治疗,效果不理想。像原发性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神经性呕吐、偏头痛、支气管哮喘、慢性疲劳等都是常见的心身疾病。实际上,身心疾病的发病率在人群中非常高,国内约为1/3,国外则高达10%—60%。心身疾病的发病源和发病机制心身疾病的发病过程包括心理应激(stress),和心身反应两个主要环节。其发病源叫“心理应激源”,它一般有三大类:一是灾难性事件,如地震、火山、战争和恐怖袭击等,它的人群影响范围广,刺激强度大,造成的精神创伤严重,著名病例如二战期间斯大林格勒市民的“围城高血压”和9·11事件引起的很多美国人的各种心身病症。二是个人性应激源,与个人生活经历有关,影响范围小,个体差异大,如失学、失恋、事业等,但其个人影响不可忽视。三是背景性应激源,如噪音、拥挤、空气污染、不协调的人际关系等,它能长期对人的心身健康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应激对身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个途径。植物性神经主要调控人体脏器的自主活动,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过于激动的情绪容易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导致冠心病;焦躁过度的心理则易通过副交感神经而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导致胃溃疡。心理应激反应还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导致甲亢、糖尿病等病症。第三个是免疫系统功能的减弱,它会造成人体抵抗外界病源的能力降低,而且内部的免疫监督也会减弱,使癌细胞增殖扩散的风险增大。例如,很多癌症病症的出现,往往是在患者情绪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以后。心理、社会差异与心身疾病每个人患心身疾病的风险状况,往往跟该人的心理特征、社会特征有关。首先是人格上的差异。性格冲动急躁、攻击性强的人(A型人格)就很容易得冠心病;而性格内向、消极,且情绪不稳定的人则易常常患支气管哮喘;得溃疡病的患者往往有被动、顺从、过度关注自己的性格特征;性格固执,爱怨天尤人的人患偏头痛的风险较大;而惯于自我克制的人(C型人格)则更容易得癌症。个人经历与体验的差异是造成心身疾病个人差异的重要因素。很典型的例子是,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遭受的考试失利的精神打击,要比习惯了得低分的差学生的严重得多,前者患心身疾病的风险也就大得多,如慢性疲劳和神经过度紧张等。还有一个因素是人们看待问题方式的差异,即如何解释应激源。有的人看问题悲观消极,有的人则积极乐观;有的人仅仅把目光停留于事物表面,而有的人则善于理性分析问题并找到应对方案······这些对一个人的心身健康状况都是有极大影响的。社会支持系统则是造成心身健康差异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一个人周围有足够善解人意的家人、师长、朋友或同事的关心,那么他即使遭遇了心理的挫折,也能在别人的帮助下及时地派遣内心的压力而不至于影响身体健康。相反,性格孤僻而不愿与人交往的人,则由于该支持系统的弱小,而不易对心理反应进行调节,久而久之就会对心理和身体都造成不良影响。以上这些因素都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导致了个人心身疾病病情的强烈差异性。比如,孤僻的人格容易导致社会支持系统的弱小,从而加快心身疾病的形成。而通过有意识的加强社会支持系统,也能改善一个人的人格,从而加强他抵御外在心理刺激的能力。 心理、社会的状况既然对身体的健康有如此强烈的影响,那么研究如何用不同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方法来治疗心身疾病患者,就成了心身医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一般来说,心身医学对患者的审视和诊断是比较全方位的,会根据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不同患者身上起致病作用的不同比例,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即“心身同治原则”。对于急性发病而且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如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过度换气综合症病人,则需以生理救治为先,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而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坏。而对于更年期综合症、慢性消化性溃疡等病的患者,鉴于其症状为慢性发作,且心理因素作用强度很大,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外,应重点做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主要有有三个目标:一是消除患者的社会刺激因素,如不良的家庭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等,使患者得以在相对平和温馨的生活环境中恢复正常心态,以减弱致病的外在刺激;二是消除心理学病因,即帮助患者(如冠心病人)改变认知模式,培养正常心态,这是从内在角度“治本”,难度相当大;第三则是消除生物学病因,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和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可以帮助改善病人的循环系统,降低血压。心身疾病的预防是与每一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它主要也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消除或远离环境中的心理应激源、加强社会人际支持、潜意识防御、端正认知方式等。值得一提的是对应激源的潜意识防御,在某些情况下,恰当的使用潜意识防御,掩盖不幸的现状,麻痹和安慰自我,能使人的内心得以有喘息之机,为调节心境提供缓冲时间,但是它若形成习惯,则容易导致阿Q人格,所以需适度。此外,适度的高强度运动,也能转移对人不快事件的注意力,并调节身体,从紧张压抑中恢复过来。 当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可谓是史无前例的,由此而产生的种种高度普遍的心理和身体问题(现代病)也向医学界提出了新的呼唤。医学的长期实践已经证明,对病人心理因素的忽略,会给医疗效果带来不良的影响。对于日益增高的心脏病发病率,医学研究者们已经考虑城市拥堵喧嚣的环境在这其中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开始改进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使其更加全面综合。与此同时,心理学、精神病学与医学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众多综合性医院已经设立精神科,精神科医生常常被邀请参加对具有精神病症状的或情绪紧张的躯体患者的会诊。欧洲各国正在出现“万能医生”,他们同时具有治疗躯体疾病和治疗心理疾病的技术。躯体疾病和心理病症的综合性治疗将越来越普遍。看来,今后将会有这样一个趋势,临床医生越来越需要掌握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心身医学知识,而精神科医生也越来越需要学会与内科医生合作诊疗。此外,心身医学也在对行为治疗的有效性问题上寻找有力的支持证据。行为治疗是指通过对身体行为有意识的设定,来达到改善心理状态,进而改善躯体、脏器官能状态的目的。常见的行为疗法如厌恶刺激法、行为鼓励强化法、恐惧暴露法、脏器官能反馈治疗等。特殊的肌肉松弛疗法,如中国气功、印度瑜伽(Yoga)等,对人体健康的正面影响现在是有目共睹的。心身医学虽然不注重具体疗法的设计,但是却在利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尽量为这些健康实践成果找到理论上的依据。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资源,特别是对于情绪与身体的感应关系研究成果,和“气功”等行为治疗方法,如果充分运用到心身医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去,无疑会给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我国建国初期,受到苏联科学模式的影响,曾经对心身医学持排斥态度。所以由于起点太低,心身医学在我国尚是新兴的边缘学科,科研发展和治疗普及程度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这对我国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事业和防治疾病的需要是很大的羁绊。因此,改革国内医疗模式固然重要,加强医学生的综合性业务教育,提高心身综合治疗的业务素质,更是迫切之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