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公安工作论文3000字

2023-02-20 09: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公安工作论文3000字

一、 认清形势,统一思想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转体等各方面呈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都给辖区内的社会政治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如国有企业的改制和
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xxxx组织的不断蔓延等,都使辖区的维稳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为使安保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我所行动迅速,通过召开全所干警动员会、
业务培训会,学习了有关文件和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并展开分析讨论,转变民警思想观念,增强民警的忧患意识,政权意识和稳定意识,统一思想,为持久深入开
展国保各项基础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 组织领导,明确职责
国内安保工作落实到基层派出所是近几年来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派出所民警一直在实践中不断熟悉该项工作,而象“03工程”等都是边学边做,因而业务
不熟的情况较为突出,通过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我所确立了由所长xxx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抓好全盘工作,分管副所长负责贯彻落实各项工作计划及各项工作
任务、指标,开展检查、评比、考核、奖惩工作。同时,所里还抽调了一名干警为专职民警,负责各类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上报及处理反馈等具体工作,各
责任区民警则负责摸清重点对象情况,物件联络员、信息员,落实秘密监控力量,深入收集各类敌、社情,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为使工作能认真扎实开展,各责
任区民警与主管所领导签订了责任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考核机制,将国内安保工作直接与民警目标考核相结合,并纳入各项争先创优评比工作,极大的激发了民警
的工作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工作。
三、
认真调查摸底,充实软件内容

国内安全保卫工作要落到实处,必须要由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求各管区结合各自实际,将辖区内的有关情况摸准、摸透,力争掌握深层次的情报信息。为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采取了以下几个主要措施:

一是管区调查摸底,分类登记造册,安保工作是一项严肃秘密的工作,为确保档案质量,我们采取责任区民警出片包干摸排,澄清底数,再统一编号分类归
档。由于时间少,任务重,各责任区民警加班加点,放弃休假,对管区内的重点单位,特殊企业,重点对象和各类不安定因素进行了多项调查,积极物件联络员、信
息员。目前,我所共建立重点对象3xxxx,物件联络员、信息员3xxxx,内容、材料搜集充实,保证了质量。

二是任务明确到人,奖惩制度兑现,为了使安保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进一步为现实斗争服务,我所确定了严格的目标考核制度,设立了情报信息奖励基
金,凡被省厅采纳的情报信息每条奖励20xxxx,被市局采纳的每条奖励10xxxx,被分局采纳的每条奖励5xxxx,反之,若重点对象漏管、失控的,
情报信息迟报、漏报、瞒报而造成重大后果的责任人,除扣发当月目标管理考核奖外,还将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这样实行奖惩兑现后,极大触动了民警工作时的认
真扎实,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三是开拓工作视野,建立网络机制,情报信息工作离不开群众,为此,我们只有广泛的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获得深层次的情报信息,为辖区内的政治
大局稳定提供有力保证。在工作中,民警与社区基干、单位负责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建立起良好的警民关系,大大增强了我们的听力,拓宽了我们的工作视线,使各类
不安定印度得到了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
在分局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指导下,在所支部的高度重视和督促落实下,我所国内安保工作取得了一点成效,但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开拓新思路,建立新机制,[FS:PAGE]寻求新发展,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完善台帐档案,健全情报控制网络,
为维护辖区社会政治稳定,确保一方平安作出应尽的努力。
xxx派出所XX年度国内安保工作规划
根据市局党委和分局党委的指示精神,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有关国内安保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的管理职能,加强国内安保工作的业务建设和规范化建设,结合本
所实际,特作如下规划:
一、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国及省、市国内安保工作会议和国内安保基层基础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派出所国内安保工作,使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真正落到基层派出所,切实提高防范、发现控制能力,真正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
二、
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国内安保工作的组织领导,全所成立由所长xxx负全责,分管副所长具体抓,支部成员协助抓的国内安保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工作的开展、指导和督查。
三、
工作目标 更多克艘“总结王-zongjiewang”1、“三图十表”齐全,按规定上墙,台帐有专人负责,管理科学、规范,内容充实。

2、每名责任区民警必须有xx名以上信息员、联络员,并经常进行接待,有详细的接待工作记录档案。

3、建立完善派出所对责任区民警的岗位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情报信息奖惩制度。
四、 具体措施和办法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所召开全体民警动员会,让大家认识开展xxx调查等有关工作的深远意义。认真学习有关文件,领会精神实质,使每位干警统一思想,明确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使命感,大胆务实地投入到国内安保工作中去。

2、认真调查摸底,集中登记造册。以每个责任区为单位,全面开展摸底调查,澄清责任区内xxxx人口、重点单位、不安定因素;印刷、打字、复印行
业;宗教、xx非法活动场所;将物建的国内安保工作的联络员、信息员及特情真正利用起来,按要求做好各类相应的工作台帐,与有关行业负责人签订责任状。

3、落实奖惩制度,任务责任到人。为使每位民警能认真、扎实的开展工作,我所将进一步落实奖惩制度,与每月的目标考核和年底的评先评优挂钩,真正
做到底子清,情况明,这样职责任务落实到具体个人,极大促进了干警工作热情,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进一步开展各项国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公安治安巡逻方面的论文或资料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管理中关怀人文。关怀人文是公安管理的深层主线,是现代警务革命的核心内容和价值目标追求。与群众路线和公安工作的宗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关怀人文既应重塑内在的深层次的管理理念,也应改革外在层面上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关键词:公安 管理 关心 人文

公安管理是社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管理的基本要求对是要国家、社会和人民负责。在我国,国家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但在具体实施中,要想通过公安管理保持这种一致性,必须首先做到时时事事处处对人民负责。而要对人民负责就应该而且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关怀人文的管理理念。这既是公安管理应该关注的也是现代管理科学所重点强调的。由此观点出发、本文出发拟就公安管理为何和如何以人为本谈点粗浅认识。
一、人文关怀应该是公安管理的深层主线
公安管理是社会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管理主体——公安民警和做为管理对象重要范畴之一的民众都是社会重要的最具灵性的最根本的组成细胞。虽然从表面看来,管理做为一种协调、组织、指挥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务服从于社会秩序的有序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因而显得其与社会和国家之间具有某种天然的亲密联系。然而应该而且必须看到,这种特殊管理与个体之间却存在着直接的必然联系,甚至管理活动终极目的的实现也是通过与个体之间的联系得以发轫发展的。因而公安管理作为一种制度、规范、组织、建构始终都应以个体为核心展开。具体说就是应以个体的人性需求、个体的日常生活,个体的时空发展维度等内容构成的物质和精神两维世界为坐标体系并对之进行引导、疏通、限制、鼓励。由此,可以认为公安管理既是在个体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管理机制,构成了个体生存、发展的时空范围,是个体必需的生存环境和保障条件,同时也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基础。无法设想在现代社会缺乏公安管理后个体如何生存,发展?所以公安管理与个体之间的普遍联系应该是真实而密切的。公安管理对个体的生存、发展,对个体命运、前途的关心应当是自然的,必然的。这正是公安管理中应该具有而且必须具有的人文关怀视点。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已经并乃在显现的经验教训看单纯的对个体的行为管理只是浅层的管理,并且往往会因为行为复杂性而致管理失去方向性。它可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难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对个体的人文关怀应该是公安管理的深层主线。
人文是一个涵义较广且界限较难确定的概念。它既可指人的道德、品行、情操、信仰,又可指文化修养,知识学向,审美价值等等。90年代尤其是近一、二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关怀人文已经成为具有管理或教育职能部门中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和实践课题。对人文的认识目前已不仅仅局限于上列初始的涵义,更多的则是深入探密人的尊严、价值、人格、全性、理念、命运中的价值意蕴等等。研究证明,作为个体如果缺乏人文内涵则难以把握个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尺度,难以在价值与尊严、生活与生存、现实与理想、命运与前途中作出符合社会规范的抉择。由此看来,关怀人文。乃是所有管理科学所共同面对的课题。公安管理应该是在管理规范许可的范围内使个体的人文内涵得以充分张扬的制度设计、而不应成为扼杀个性,泯灭人性、蔑视尊严、忽视价值、限制自由和理想的樊蓠。在我国当前正在实现由权力社会向市民社会,由权力时代向权利时代,由官本位向民体位的社会变化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此点,否则、失去人文关怀的管理就可能成为对抗、束缚、扼杀个体的暴力机制,必将导致管理活动走向异化。因为从根源上讲应该说选择社会管理既是人类个体的群体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也是个体人文内涵发展的合理选择。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选择管理,并给管理不断注入着新的内涵和动力。管理为人类发展和个性张扬提供保障并推动其走向更新更高的层次。这种既互相依存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关注人文。
二、管理关怀人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个体的生活更加幸福。
就此意义而言,公安管理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从这一观点出发,公安管理的制度设计,操作运行就应该充分而明确地将对个体的物质需求,物质利益及精神需求的合理满足放在首位。人的需求具有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两大类,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著名代表马斯洛的划分前者,包括生理性需求,安全性需求,后者包括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就性质而言无善恶之本来区别,反映在个体身个则会因个体心理结构组合要素的不同而显现出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公安管理不仅应该阻止满足需求的不正当方式方法,阻止需求的消极恶性发展,同时,更应该注意保障良性的积极性的合理需求,为满足需求的正当方式方法提供可能的顺畅的途径。客观地说由于种种因素尤其是观念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处理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关系中更多的是对前者倾注了足够的重视,造成了不应有的平衡。为管理而管理,就事论事,一管就死,一管就乱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在有些警员头脑中出现了不知怎么管理才对,才好和对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甚明晰等现象。公安管理关注个体需求首要应重视人的物质性权利,重点一是通过管理活动充分保障个体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发展权及其相关的延伸性权利。二是逐步加大对精神性权利的保护力度,其中要正确处理社会、集体、个人的权利关系,克服以往长期存在的以抽象的集体权利取代具体的个人权利的观念,强调和突出个体的实在性、优先性地位。把对个人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言论、迁徒等)的保障置于核心地位。促使个人在法治前提下充分行使权利并不受干预,充分肯定和保障个人独立自主地追求生存与发展,价值与尊严,幸福与快乐的权利。把个体不仅做为管理对象,更应该做为有价值、有人格、有尊严,有权利的人去对待。
三、关注人文是现代警务的核心内容,符合世界警务改革潮流。
世界范围内的警务革命已进行过三次,从其历程来看,尽管“革命”的内容在各国各个时期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的走向是不断扩充警务管理的职能、权限、增加警员的数量,提高警队装备的现代化水平。然而在面临社会变化速度加快,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治安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今时代,人们突然发现、上述措施仍难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而且警队内的腐败有不断升级的迹向。警务革命到底向何处去?在通过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后,一场全新的世界警务革命又启动了。目前的这场警务革命(或叫做第四次警务革命)波及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其突出特点是以无增长改善论(指警队数量质量方面)和再造社会凝聚力(指警务与社会、公众关系方面)为理论基础,着重通过提高警员素质以增强警力,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与改善警民关系,警员职业修养以改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主动提前式工作模式以治理治安根本,以科学综合指标体系取代单一评价体系来衡量警务工作水平,以多种巡逻守候取代单一快速的机械化巡逻。这种警务改革的核心实际上贯穿了以人为本的警务管理理念,一方面表现为警队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警员的人本资源、提高其人文素质法,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将社区中的公民切实做为警察的最可信赖和依靠的盟友,也就是更加注重和强调了警务工作的社会属性,明确指出警员是服务者,公众是服务对象。要求警员“如果你没有为顾客服务,最好先找到你的服务对象。”警员要为顾客提供“绝对质量服务”(《二十一世纪世界警务发展战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版P219页)。这种带有极强商业性管理理念色彩的工作要求已经成为世界警务改革的潮流。因此,公安管理中关怀人、理解人、尊重人、保护人是一种世界潮流,不可逆转,不应忽视。
四、公安管理关怀人文与贯彻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本质具有统一性。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致胜法宝,是党一贯倡导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工作路线。贯彻群众路线就必然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克服关门主义,神秘主义,官僚主义。这一理念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要坚持公安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警队和警员要为人民管人汉安,而不能为治安管人民;要为人民谋利而不能与人民争利,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养活培育了警察,警察自然应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说公安管理必须以人文关怀为本,为此:第一,管理的指导思想必须向服务型转变。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贯穿服务思想。要加强对警队和警员的严格管理与教育,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严格管理,依法管理是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公安管理的绩效根本的取决于队伍素质,管理社会治安必须首先管好队伍,实践已经证明,治安必先治警,治警务必从严。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整体和警员个体素质。在教育培训中,除了坚持政治建警原则外,要强化警队、警员的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走科教强警、人才兴警之路,否则一方面警队人力资源的流失现象(如每年400多名民警牺牲,近6000名民警负伤和近9000名民警违法违纪违规受处分处罚)难以扭转,另一方面警员自身人文素质无法提高,更何谈去关怀群众?第二,下大力气解决好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使人文关怀的渠道得以顺畅,避免互不情愿的尴尬局面。为此作为警队和警员要切实消除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冷、横、硬现象,消除霸气、牛气等霸王遗风,不能把生活工作条件的艰苦,超负荷的工作量和角色痛苦作为“三难”“四冷”的理由。而应该通过进千家门、听百家言、解民众忧等方式凝聚人气增强双方的亲和感,赢得民心。应该说当警民关系不再是油水关系而真正成为鱼水关系时人文关怀才会具备基本的条件。周恩来同志在我国警察概念中冠以“人民”二字,就是为了体现我国警察关怀人民的本质属性。如再溯之长远,从警察的起源看这一职业也无不涵盖着人文关怀的深切意蕴。古人去:“警者敬言提醒,警钟长鸣”,察者:“祭祖察宗,究竟何风”。其中“敬言”就是尊敬群众,给群众言明有关事项。给群众“敬言提醒”在前,使群众“警钟长鸣”随后,体现了民为本,民在先的民本思想和关怀观念,古人尚且如此明确警民之关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理解之,实践之呢?第三大力推行警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改革管理制度,提供便捷服务。警务公开是警务民主化的重要标志,没有警务公开就没有警务民主。公开的程度有多大,民主的成份就有多高。而且只有公开才能达到公正,也才能将纸上的监督变为现实的监督,防止腐败。而民主,公正恰恰是人文关怀中重要的具有较高层次的内容。所以缺乏公开的暗操做式的警务管理无法消弥与公众的隔阂,它更多关怀的可能是权力。而无法监督的权力除了极易走向专制,腐败之外,也不可真正关怀人文。简化办事程序是现代行政管理高效原则的必然要求。程序繁杂,办事拖拉,甚至在不给好处该办的不办给了好处不该办的乱办式的按油水关系为标志的办案理念指导下的工作,从根本上就是与关怀人文相悖的。必须摒弃。只有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效率,民众才会觉得公安机关可亲可爱可信,才会将不满厌恶,憎恨降到最低程度。同时对现有的警务管理制度要适时立、废、改。应以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体权利、自由的最大满足为出发点、对户籍制度、交通管理制度、出入境管理制度等等进行改革,使其一方面解对社会变迁(如加快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资源发挥效能,加快经济发展等)有益,另一方面能保障个人发挥才能,充分行使权利,自由。要千方百计地为民众个体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便其在公安机关和警员之中得到一个纳税人应有的尊重,为此,公安管理应该切实实践为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对各级行政首长和名类考核指标体系负责的误区。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极易导致利益驱动,导致与民众的对立,警察不能对指标负责,只能以人为本,为人民负责。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正在快速发展,警务管理理念和模式应该而且必须适时做出反应,公安管理的业务范围已往显现出越来越宽泛的趋势,民众对公安工作和人民警察的依赖性比以往更强甚至会越来越强。与此相适应,警察服务于民众的领域也更为广阔,意义也更为重要。先进的公安管理模式和理念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不是被动性反应,警务工作只有关怀人文,以人为本,才会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终取得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

公安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

你可以将论文框架设计为:(1)城乡差距已经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公安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定位;(3)公安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4)公安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缺陷;(5)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公安工作的改进措施。加上绪论和结论,这就是一篇结构很完善、条理很清晰的文章了。如果你确实感觉资料很少,下笔很困难,那么我推荐你找正规的论文代理,他们拥有专业的写手团队,能够根据你的要求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而且收费都很合理。当然,一定要找正规的大网站,如论文时代网,这样无论论文后期有任何问题,都能保证有人能负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思考论文

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置的群体性事件。以下是今天我就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思考全文如下:

一、从一个典型案例谈起

(一)案例

2008年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县发生的“6、28”群体性事件,原本就是一起普通的少女溺水死亡事件,因为公安机关的死亡鉴定结果得不到家属认可,加之被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甚至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演变为公然向党和政府挑衅的对当地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打砸抢烧的严重群体性事件。造成县委大楼被烧毁,县办公大楼104间办公室被烧毁,县公安局办公大楼47间办公室、4间门面被烧毁,刑侦大楼14间办公室被砸坏,县公安局户政中心档案资料全部被毁,42台交通工具被毁,被抢走办公电脑数十台,150余人不同程度受伤的严重损失。如今,该事件已平息,相关责任人也依法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反思 瓮安“6、28”群体性事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公安机关在处置过程中处置方式的欠妥当,也是致使谣言越来越多,最终被一些黑恶势力利用,一发而不可收拾,酿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引发案情发展的原因分析

上述案例中由于未能尽快将信息公开,充分满足民众的知情权,致使民间关于“当地政府部门纵容包庇、销毁证据”等流言才能够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恶意传播之下迅速升温,从而点燃本就失去理性的情绪。但凡流言,都是见光死的。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的不透明引发的谣言必然导致胡乱的揣测和极度的不信任,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沟通机制,不仅加大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更容易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本来对于公民的非正常死亡案件,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恃强凌弱、草菅人命。因此,公安机关在处置此类案件时,不能一律以保密为名对民众封锁消息。尽管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并没有告知受害人家属进展情况及解释相关误解的义务,但从社会稳定和保障公民权利的角度看,这种及时诚恳的沟通会打消老百姓的疑虑和担心,消除不安定因素的隐患。社会的负面情绪会及时得到释放,揣测会及时得到合理解释,流言也会不攻自破。

另外,贵州“瓮安事件”中,民众质疑当地警方与事件有内在关联,警方未能及时做出回应,也没有让相关人员回避,而进一步加深了民众的质疑情绪。公安机关在事件的处置中,程序上既要合法,也要合情、合理,用程序正义避免民众的质疑,从而增强处置结果的正当性和权威性。对于引发民众质疑的鉴定程序这一关键环节,是否允许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对鉴定过程进行现场见证,是否能够尊重受害人家属的要求“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的诉求,则将直接决定鉴定结果的可接受度。“瓮安事件”发生后,对死者的尸体进行了第三次鉴定,同时也允许家人在场、部分群众现场见证,如果这一事后的鉴定处理方式能够提前一些也许谣言也就不攻自破,这一恶性群体性事件也就不会发生了。

这个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有两点:一是有关部门在事件萌发阶段,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甚至不适当地采取压服的强硬手段,把小事变成大事。二是政府和公安机关在事件发生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假若对事情有足够的敏感度,收集相关信息,把事情解决在萌芽状态,决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同时每逢事件发生,当地政府往往一个强烈的惯性倾向,就是立即封锁消息,不许消息外传,这样也会引起当地群众的强烈反感,从而激化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

纵观整个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如果我们能够在工作中时时把握住民法、民生、民权这条线,也许这种带有偶发因素的群体性事件就会减少许多。

总之,群体性事件作为公共安全危机之一,从社会学角度说是一种社会秩序维护;从法学的角度说是一种权益保障;从行政学的角度说是一种国家职能。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评论道:“安全是市民社会的最高社会概念,是警察的概念;按照这个概念,整个社会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保证它的每个成员人身、权利和财产不受侵犯。”

二、从上述案例看公安机关依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问题分析        上述案例中,贵州瓮安县民众围攻县政府和公安机关的群体性事件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对于所收集的情报信息,大部分公安机关的情报部门并没有综合整理,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特征、规模等,不能为公安机关和党政部门做出有效的决策和制定行动计划提供可靠依据。有效的情报信息对公安机关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能够有效判断群体性事件的性质,详细了解所发生的事件到底是政治性群体性事件还是非政拍性群体性事件;能够评估事件的危害,了解现场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和交通堵塞、秩序混乱等直接危害,引起国内外社会舆论在公众中产生消极影响等间接危害;能够推测事件的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事件可能出现的情况;此外,还能提供具体的对策方案,为决策部门处置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突发性、紧迫性,公安机关执法也往往呈现出执法权力范围的扩张性、权力行使的自决性、处置 措施 的不断性等特点。

从总体上看,到目前为止,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维护社会稳定、化解消除矛盾的工作机制。少数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性,没有研究其发生的内在原因,对于群众反映的社会问题摸不关心,缺乏了解,或者说有的虽然对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重视程度不够,能拖延就拖延,能回避就回避,不愿或者不敢面对群众做工作,从而导致矛盾激化,错过了化解矛盾的最佳时机。也有的党委政府或者相关部门,一旦发现群体性事件就不分事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把公安机关推到最前面,强行下令公安机关抓人,这样做的后果是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增加群众的对立情绪,造成矛盾的激化,使事情的解决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有的责任主体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对于群众的要求当面答应,事后变卦;还有的平时不重视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发生了事情才想起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给群众造成“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觉,导致集体上访成为相当一部分人解决问题的主要 方法 。

(一)立法缺失

法律是公安机关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指南针,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才能更好的对这些事件进行明确而公正的处理。可有可无,模棱两可的处理只能最终是对群众不利。当前,我国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导致公安机关在处理有些群体性事件时缺乏法律依据,有的表现为使用警械、武器或采取强制性措施时,有的表现为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主体资格方面。《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规定》规定:公安机关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坚持理性、规范、适时、有效的处置,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以“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为工作目标,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和水平。

但这一规定对主要任务的规定比较宽泛,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上级部门的授权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对公安机关处理不当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是笼统的规定了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实践中不易操作,很难把握标准,具体的责任也不好落实。基层公安机关在具体的处置工作中经常处于两难境地,导致对群体性事件处理不当。

(二)预警机制不完善

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不完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最明显:首先预警工作没有形成权责一致分工明确的良好局面,信息来源 渠道 依然比较单一,覆盖面过于狭隘,信息的准确度不够,时效性、全面性、真实性都达不到防控标准,重点事件和重点人群的掌控工作还存盲区;其次,在目前的机构设置中,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机构没有独立出来,公安机关处于实战的主导地位,但是公安机关过分依赖行政协调,使防范和处置工作,形成了条块分割不清、层次架构不明的松散局面,而且设备资源,信息资源,指挥资源,都不能形成“高效、连贯、科学”的具有专业性的统一指挥和咨询系统,也建立不起“全社会共建,多部门联动”的职责明确的运行机制,一旦群体性事件发生,只能被动出击、疲于应对;第三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各部门和各单位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职能作用,工作衔接、权责分担等方面没有一整套完善的运行机制,不能够实现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另外对一些群体在特定时间、特定地域反映其合理诉求的请愿活动,没有真正按照《游行示威法》的要求,进行批准和引导,使得一些合法途径手段,无法起到减压阀的作用。

(三)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方法不得力

1.处置手段简单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手段过于单一粗陋,主要是表现在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往往不区分情况,统一按照一个模式处理。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事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社会稳定,公安机关必须以最迅捷的方式对这些事件做出反应,“息事宁人”,履行职责。但是快速平息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律的范围内。有些公安机关在处置民事纠纷或刑事案件时,出于种种“考虑”,没有秉公处置,引发民众对公权力不信任,导致社会怨气积聚,某些突发事件成为“导火索”,最终引发冲突。

公安机关在抓捕犯罪嫌疑人、调处纠纷、专项整治治安等警务行动不当,不但无法处置群体性事件,反而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有的地方公安机关不当干预事件,或干预时机错误,或处置手段不利,不但不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反而使矛盾转化形成新的冲突,引发事件升级;有的地方公安机关则以消极态度应对群体性事件,退为应付上行下不达,片面强调群体性事件涉及的矛盾与公安机关没有关系,对事件现场治安态势的变化视而不见,不主动实施其职责内的干预和控制,事态因此得以蔓延和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此两种处置方式都会导致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的被动。

有的警员平时缺乏应急事件的处置的理论培训,缺乏事件处理的“现场感”,只是领命行事,一旦赶赴现场却面临着无从下手的多重困境:一是到达现场前任务不明,只能以“随大流”的态度,盲目参照其他人的做法;二是缺乏妥善处置现场警情的 经验 ,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迅速作出正确反应,很多警员不知道针对事件现场群众作出的过激行为,例如推操、指骂、打架、破坏车辆和设备等违法行为,是应该依法及时制止、查处,现场抓捕并扣留违法犯罪嫌疑人,还是应该先设法取证,等到事态平息后再去处理。论文格式而这些现场情况的处理不能够采取如同一般治安事件的简单模式,只能根据现场情况采取措施,如果警员把握不了现场处置的尺度,只是按操作程序上报情况,被动等待指令,就形成了事实上的“不作为”、或者“不当作为”:三是因为平时缺乏对事件处置的实战演练,警员缺乏对有效处置事件所必需具备的技能和战法,接到上级指令后,不知用什么战术、什么手段去实现上级意图,实践中贻误战机,处置不力。

2.协作能力不强

一些公安机关在处置现场的各联动单位,不能实现联动,既不知道如何取得其他处置单位警员的行动支持,也不会适时回应其他处置单位及其人员发出的协助请求。群体性事件的现场处置往往会集中本地区甚至是周边地区多单位警力,并根据现场情况或是分小组合成作战或是分区域分散作战,警队单位及其人员之间多处于相互陌生的关系状态,由于缺乏合作默契,协同支持配合很少,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所以在一些事件个案的处置现场彼此之间,不能及时得到有力的警务支持与协助,形成了周边其他小组的警员观望,个别受到闹事者攻击的警员或小组孤军奋战的散乱状态。这种散乱的处置情形容易助长闹事者的哄闹气焰,削弱警队在处置现场的威慑气势,不利于事件的平息。

当然,出现事件现场警力充足,却大多处于被动待命状态,不能及时对有关情况进行相应处置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与通信技术不足,一些单位接令赶往群体性事件现场后,对在事件处置中的工作任务、目的、权限和警力调度区域、协同单位等不清楚。

(四)在处理的过程中信息的严重滞后与信息的不当处理近几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具有组织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加上反映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合理性,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所以公安机关对于情报信息的收集工作越来越难,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的民众对群体性事件缺乏规律性的认识,对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原因缺乏敏感性,从来不积极主动地了解当地的不安定因素,相当一部分公安机关并没有建立起灵敏高效的情报信息网络,导致情报收集和控制工作不完善。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无法做到速报(群体性事件随时发生随时报送)、续报(及时将群体性事件发展事态、现场处置情况等上报有关部门)和专报(对插手群体性事件的敌对分子、幕后操纵指挥者、聚众打砸抢烧的违法犯罪分子,在打击后专案专报)。公安机关缺少一个权威、统一、高效的情报机构来负责群体性事件情报信息的管理,造成群体性事件情报信息的多头管理而造成情报延误或渠道不畅。此外,公安机关并没有有效地控制信息传播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或采用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说明事件真相,解释政府己经和即将采取的措施等。

三、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

(一)加强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立法工作

群体性事件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涉及众多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关乎整个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而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一旦把握不好很有可能侵犯公民利益,甚至引起社会秩序混乱。目前,对群体性事件工作处置的法律法规有:《人民警察法》、《集会游行示威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但是以上规定还不够完善,过于原则,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范围、处置主体、处置的工作原则、组织领导、职责分工、目标任务、善后工作等规定不够明确,“禁止性、义务性规定多,授权性、可行性条款少,还未形成一个从权利的设置、组成到行使、保护、规范的完整的法律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因法律规定不明确而发生的侵犯公民权利的情况。因此,我国应加快对群体性事件有关问题的立法工作。

(二)完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1.进行信息预报

健全分析研判制度:

一是防患于未然,及时综合、分析由国保、治安、技侦、网监等部门提供的信息,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和行动性的情报信息,超前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二是为防范与处置赢得时间和空间,开展危机风险判断,分析各种危机的规律和特点,综合设计应对策略;

三是进行网上分析和比对,为预防和处置危机提供支持,并严格信息报送制度,公安机关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和己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及处置情况,在及时 报告 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同时,还报送上级公安机关。

建立数据库:

一是以境外敌对势力、恐怖组织、激进教派等情况,和国内高危群体、极端分子相关情况,作为人的方面的数据基础;

二是以剧毒、核生化、爆炸等高危物品、的分布、储藏情况作为物的方面的数据基础;

三是要全面掌握,政治敏感期、节假日,气象、地质骤变期等高危时间数据,作为时间方面的数据基础;四是空间方面,本地的党政机关、标志性建筑、公共场所,易于地质变化的地段、河流等要害部位。

组建完备的信息网络系统,一是信息要准确和及时;二是信息要左右相联、公秘结合、上下相通;三是要建立人机相结合的信息平台,形成人联络,机联网的互动状态。要保障决策的有效实施和指挥有力,需要做到:党委、政府、公安、安全、气象、军分区等重点单位实施联网;政情、敌情、社情、民情进行综合收集研判:重点人员、重点群体,重点单位、重点地区、重点时期实施监控。广泛收集重点时期的各种信息,争取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超前性。对发现的不管是大问题还是小纠纷,都应该公正、合法的处理,特别是一些小问题要做到事前的及时处置,预防事件的扩大化。同时,发挥电台、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正面作用,设立具有信任感和亲和力的新闻发言人及专家评论员,及时向公众发布危机事态、处置情况和公众应尽的社会责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发布“交通管制”、“局部地区戒严”公告。严厉打击制造虚假信息,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营造良好的应急处置环境。

2.制订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指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预案的科学合理离不开对群众性事件的深入分析和调查,以及 总结 归纳经验教训。针对群体性事件可能发生的具体设施、场所和环境,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为降低事故造成的人身、财产与环境损失,预测事故发生后的态势和多种情形,组织建立应急救援机构和培训人员,制定行动的步骤和纲领,以及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的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对群体性事件这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该重点建设如下子系统: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预警和预防机制;应急响应程序;后期处置体系等。

“911”事件后,许多国家建立了用绿、蓝、黄、橙、红5种颜色代表的5种危险等级,根据恐怖威胁情报向国民发布预警信息,我国也应建立预警等级制度。对危险的群体和个人、对危险的事、对危险的时间、对危险的空间和不良天候,根据情报信息及时预警,向公众发出预警信息,力争在防范和先期应对上收到双赢的效果。

三、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使得公安机关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能力不足的缺点暴漏了出来,因此,提高处置群体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必将是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又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群体事件的能力进行探讨:

1.加强特警队伍建设

公安机关担当着维护社会秩序的重任,其训练强度和方法也是不同于一般的训练。一方面,公安机关应当把平时的训练工作制度化,这样不仅可以形成一套有效的针对群体性事件处理的制度,而且还可以更好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应当加强特警队伍建设,组建一支政治过硬、训练有术的队伍,这一点可以借鉴土耳其的经验。目前有33个省份建立了快反警队,没有组建快反警队的省份发生社会事件时由邻省已组建的派员干预,避免了其他警员因未受过专门培训而干预失当、激化矛盾。快反警队人员主要来自警察学校,警察局新招收的警察首先要满足快反警队的需要,剩余部分才分配到其他警种,警员年龄不超过35岁,警官年龄不超过45岁,警员最长服役期3年,骨干服役期可以延长,但不得超过6年。这些做法,较好地解决了队伍更新问题,使快反警队能够长期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2.及时化解矛盾

多数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很小,但由于反应迟缓,使事态升级为“事件”,形成“小的事件—下级忽视—小事升级一一下级失控—触动上级—快速解决—事态平息”怪圈,暴露出处置能力不强的弱点。

应当及时化解群体性事件中产生的社会矛盾,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本着积极预防、全力控制、依法处置的原则,坚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上级公安机关的指导下,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按照既定方案,快速反应,动员组织优势警力,整体联动,协同作战,采取果断措施,运用综合手段,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应急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迅速有效地控制、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努力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3.提高执法者素质

依法行政能否顺利推进,执法者的素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要求做到:

(1)促进执法者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树立“权为民所用、得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观念,深入思考“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问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解决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提高公安机关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做到依法管理国家政治、经济、 文化 和社会事务,维护和树立法律权威;

(2)完善执法者的入门考试制度,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为公安队伍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对执法者的业务素质,提高执法者准确适用法律的能力,通过制度约束,建立学习型队伍,使执法者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以执政为民为宗旨,注意维护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利益;

(4)从优待警,在财政支出许可的情况下合理提高警察待遇,提高其生活水平,要关注警察职业的心理健康,建设公安民警活动中心,多开展 体育运动 和体质能力训练,进行压力疏导,提高职业素质,加大对警察执法的经费支持,更新装备,并尽量保证他们工作中的人身安全。让警察无后顾之忧,公正无私地投入工作。

(四)建立正当、合法的公民利益损害的救济机制        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中,各级公安机关往往会采取相应的现场管制措施、强制措施,必要时还可能使用警械和武器。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中规定,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强制性措施;发布命令或通告,责令围观人员立即离开现场,责令聚众组织者立即解散队伍,责令聚集的人员在限定时间内迅速疏散;对超过限定时间仍滞留现场的人员,可以使用必要的驱逐性或制服性警械强行驱散,但要尽量避免伤亡,对经强行驱散仍不离去的人员或者进行煽动的人员,可以强行带离现场或者立即予以拘留,等等。 相关推荐:

1. 从昆明“3. 01”恐怖事件引申的若干问题探究论文

2. 浅析检察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初探论文

3. 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其分析论文

4. 2005-2006年行政法学研究述评论文

5. 论“人肉搜索”在侦查工作中的运用论文

请问哪里有关于公安工作方面的论文!

我再给你重新换一个,你看可行?

论文名称: 论安全技术防范在推进“平安城市” 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本文从推进建设“平安湖州”的要求入手,论述了安全技术防范的内容与特点,强调了安全技术防范在构建“平安城市”打防控一体化体系网络建设中的必要性,并从区域报警服务系统的建立、城市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网络的推广应用和社区安全技术防范建设等方面对安防技术在推进建设“平安城市”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平安城市 安全防范 技术 建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加快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多发期,伴随而来的是犯罪高发。经济要快速发展,离不开社会稳定。2004年初,湖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千人大会,广泛动员和全面部署“平安湖州”创建工作,近日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平安湖州”建设的意见》,从更宽的领域、更大的范围、更多的层面全面建设“平安湖州”,并明确提出要构建有力的打防控一体化体系,有效提高防范控制能力,确保湖州实现政治稳定好、治安状况好、公共安全好等目标。笔者认为,在治安形势总体不容乐观,各种犯罪手段不断翻新的情况下,一种重要的安全防范手段是使用多类技防产品和先进的电子技术,对防范目标实施管理控制,以预防违法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维护社会稳定。

一、 安全技术防范的内容与特点

安全技术防范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减少治安灾害事故、维护公共安全、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提高公安机关快速反应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在国外,安全技术防范的定义范围很宽,包括了防盗、防抢、防火以及防信息犯罪、防诈骗等,社会的应用面也非常广泛,据美国国家防盗防火协会的资料统计,截止2000年底,美国近四分之一的家庭已安装了电子安全防范系统,美国销售安防器材的头三家企业年销售额为200亿美元左右。由于安全技术防范的普及,提高了全社会预防和制止犯罪的能力,减少了社会对警力的需求,有效地起到了科技强警的作用。我国的安全技术防范工作是在公安业务中逐步开展起来的,安全技术防范在服务于公安工作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利用技术手段防范犯罪的有效措施,其产业化的规模逐年加大,目前安防产业年产值已超过百亿。

安全技术防范的主要特点是(1)安全技术防范的规划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推进,安全技术防范既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同时作为一种商品也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但是由于它关系着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危,必须从管理和技术上进行政府规制,使安全防范逐步规范化。(2)安全技术防范的社会化。主要包括资本投入的社会化、行业管理的社会化和安全技术防范实施的社会化。(3)安全技术防范的规模化。安全防范的需求决定了其规模化,当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支撑了安防行业的规模化发展,安全技术防范的社会化保证了它的规模化。(4)安全技术防范的网络化。主要包括安全技术防范社区的网络化,安全防范城域的网络化。安全技术防范网络化的要求是实时性、准确性、高可靠性、高要求性和可扩展性。

二、安全技术防范是建设“平安城市”的必要组成

推进建设“平安城市”,这是各级政府适应新形势、新阶段、新要求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开创维护稳定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保证。为了实现“构建有力的打防控一体化体系”的目标,必须建立起以公安指挥中心为龙头,点线面结合,全时空、多层次、主体化的社会治安网络,重点应当抓好社会面巡逻防范、技术防范等五大网络,也就是通过人防、物防与技防相结合的主体化防范模式,达到全面设防,长治久安的目的。其中人防起着主导作用,技防、物防是手段,起着人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治安打防控一体化体系建设中,应加大技防工作推广力度,形成技防规模效应,通过推广安装区域报警网络系统、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重点要害单位及居民社区报警监控系统等实用的技防设施,切实增强社会整体防范效能。

多年来,我市、县公安技防部门始终把提高社会防范能力和为公安现实斗争服务放在首位,紧密结合公安工作特点,严厉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安全技术防范的突出作用。多种技防手段的成功运用,使基层公安工作由被动破案向主动防范转变,在打击犯罪、减少可防性案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社会治安状况大大改善,群众安全感明显提高。据2003年底浙江省统计局对全省11个市的调查,湖州的群众安全感为全省最高,是全省社会治安最为稳定的地区之一。

三、区域报警服务系统为建立一体化的新型城市防控体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加强区域报警服务网络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整合治安防范资源,提升城市防控水平,促进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与传统的技术防范相比,借助现代通讯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的区域报警服务网络具有报警实效快、处警信息明确、出警有效性高的特点,对公安机关提高警力运作效率,摆脱人力死看死守的被动防范局面,及时有效打击震慑犯罪有着重要意义,为现代化城市防控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但拓展了城市防控的时空,把重点要害部位、高发案地区以及易受侵害的目标纳入技术防范的控制范围,实行全方位、全天候防控。还借助网络技术平台,把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防御系统纳入城市犯罪预防一体化的总体布局,使技术防范的系统网络特性得到了有效体现。同时,区域报警网络的建立,促进了警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既依托110报警救助体系对不法侵害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置,也广泛地利用社会安全服务资源提高了对违法犯罪的预警能力。

近年来,我市公安机关先后建立了市级110区域报警服务网络1个,县区级110区域报警服务网络4个,全市共有1500多家用户单位加入了110区域安全防范报警系统,形成了较完善的报警体系,对社会治安的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不但在保障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人身财产的安全,以及预防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破获了一批案件,取得了良好的防范效果,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内部单位的技防保卫干部,提高了各单位技术防范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统计,仅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由于区域防盗报警系统及时报警,处警人员及时处警,共预防、破获各类案件149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67万元,显示出了区域报警服务网络在城市犯罪预防中的独特效果。

四、逐步完善的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网络建设将有效提高我市公安机关预防犯罪的能力。

图像监控系统是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文博、电力、电信等重要部门的安全防范,以及码头、车站、道口的安全检查。由于电视监控图像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时性和可逆性,使得它在解决经营纠纷、预防和制止犯罪、处理治安和刑事案件、为公安侦察破案提供线索等方面有着其它防范设施难以发挥的作用。利用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等科学手段达到对城区进行综合治安管理,提高公安快速反应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城市安全和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城市品味,打造“平安湖州”,为招商引资提供一流治安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硬盘录像机、视频服务器以及各种网络传输技术的出现,使电视监控系统工作模式和应用范围发生了深刻变化,浙江省杭州、宁波、舟山等城市以控制街头案件为目标,相继投入资金分步建设城镇治安动态电视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和控制社会面的各类案件,有效地降低了发案率。图像监控系统在我市许多行业也有了长足的应用,许多原先局限于本单位、本场所使用的“闭路电视”正在逐步改造成为区域性与行业性范围内使用的远程监控系统,其应用领域也从最初的安全防范逐步向企业生产、公共交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等领域延伸拓展,图像监控的应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我市金融证券、文博、邮政、电力、交通要道、大型商场、智能小区、看守所、留置室等重点要害部位相继安装应用了内部电视图象监控系统,在协助公安机关破案和治安防范方面越来越发挥出其特殊的作用。同时,我市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经过近半年的调研和准备,市区一期工程建设即将进入方案论证和工程设备招标阶段,该系统的建立,将实现全天候24小时快速获取市区重点部位、复杂地段、商贸社区的多种图像信息,准确、直观、快捷地反映和记录现场有关部位的实时动态情况,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处置突发事件和快速反应能力,为市局及各派出所快速处理区域内重大刑事案和突发事件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保障湖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社区安全防范技术推广使用是提高百姓安全感的有效保障。

随着城市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社区居民普遍要求有一个确保人身、家庭财产的高度安全,以及具有灾害、突发事件防御能力的舒适方便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环境。前几年,居民家庭普遍采用防盗门、防盗铁栅栏等作为主要的安全防范措施,这种方式在一定时期,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当前实际应用中,被动防范是它的致命弱点,消防隐患及有碍观瞻,破坏建筑外观是它的副作用;同时,科技的进步,作案水平也随之提高,可以说这种被动防范几乎是形同虚设;因此,变被动防范为主动防范是社区防范的基本发展方向,主动防范模式主要体现在家庭安防系统综合了防盗报警、急救及治安报警、灾情报警等于一体,一旦发生警情,立即自动通过电话线路或专线向社区报警中心报警,中心收到警情,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处警和救护,将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至最小限度;因此,这种方式将是我国今后社区安全技术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发达国家已经普遍要采用的方式。

近几年来,我市公安机关根据社区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派出所工作模式,积极实施以服务为导向、以治本为导向的社区警务模式,立足社区,最大限度整合社区安全防范资源,开展群防群治,形成以社会为主体的预防控制网络,有效维护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增强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同时,以社区警务为契机,宣传和引导运用安防技术设施,在新建小区逐步推广安装了包括周界防盗报警监控系统、住户防盗报警系统、楼宇对讲或可视对讲系统、电子巡更管理系统、门禁防卫系统与停车场管理系统等多种主动式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并对老区也积极采取封闭式管理等各种物防、人防和技防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技术防范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小区住户的安全感。从实践来看,发展社区建设和进行社区警务改革的结合点就在于大力倡导推行社区安全技术防范,核心就是通过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安全防范体系来确保社区建设的顺利实现。因此,社区安防建设是社区建设与社区警务改革的统一,不仅是开展社区建设的必要保障,在当前社区警务改革工作中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结束语。

我国的安全技术防范工作是在公安业务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技术防范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其重要作用及在构建城市打防控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已逐步显露。未来社会是高科技的时代,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也是人们的精神需求高度扩张的时代。安全防范技术水平和普及率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安全防范水平的重要标准,从长远看,这是提高全社会治安防范水平、打造“平安城市”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