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23-02-20 09: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吴才兴,男,江西临川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2010级硕士研究生(保送),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本科期间所学专业为历史学(师范),曾做过班级宣传委员以及院学生会宣传干事;成绩优良,曾获专业滚动奖学金二等奖,被评为“校科研活动先进个人”、“校优秀志愿者”、“校优秀团员”;并获得2010年免试攻读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资格。研究生期间担任了学院历史学专业团支部组织委员。曾经在《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中学历史报》《文史精华》《历史学习》《党史纵横》《党史纵览》《党史文汇》《党史文苑》《党史博览》《钟山风雨》《新高考》《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古今谈》《文教资料》《南京师范大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也参与了由南京师范大学刘军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学科资源保护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项目子项目《初高中新课程历史地图册》(新课标版)的编写以及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主编《国共谈判九十年》一书的编写。
主要发表论文有:
(1)《皖南事变后的国共对话》,发表于《党史文汇》2011年第1期,《文史精华》2011年第2期;
(2)《翁同龢政治改革思想的演变形成》,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4期;
(3)《正确区分‘邦联’和‘联邦’》,发表于《中学历史报》2010年第11期;
(4)《毛泽东、林彪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文史精华》2010年第10期;
(5)《对光荣革命的正确理解》,发表于《历史学习》2010年第9期;
(6)《李富春与“八字方针”》,发表于《文史精华》2010年第5期;
(7)《重要起步的转变——李富春与八字方针的酝酿形成》,发表于《钟山风雨》2010年第3期,《党史博览》《党史文苑·纪实版》《党史文汇》《党史纵览》《党史纵横》2010年第5期;
(8)《历史教材上的“第一”与“最”》,发表于《新高考·政史地》2010年第2期;
(9)《三省六部制从何而来?》,发表于《历史学习》2009年第10期;
(10)《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学”及其美育功能》,发表于《文教资料》2009年第23期; (11)《1949年春苏联驻华大使馆南下之谜》,发表于《古今谈》2009年第10期,《党史纵览》2009年第9期;
(12)《正视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误区——谈应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4期。
(13)《春日兴怀》,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报》2010第6期;

李宇明的主要作品

1.李宇明主编. 《现代汉语导引》. 武汉文科自修大学铅印出版,1988.2.李宇明. 《心灵的骚动——心理平衡论》.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李宇明主编. 《聋儿语言康复教程》.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李宇明、白丰兰. 《父母语言艺术》.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5.李宇明、唐志东、周小兵.《儿童语言的教育与训练》.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6.李宇明. 《独生子女语言问题研究》. 1991.[未公开发表]7.李宇明、唐志东. 《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李宇明、汪国胜、吴振国. 《汉语辞格大全》.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9.李宇明主编《学生成语词典》. 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10.李宇明. 《儿童语言的发展》.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1.李宇明主编. 《理论语言学教程》.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李宇明、陈前瑞. 《语言的理解与发生——汉族儿童问句系统理解与发生的比较研究》.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3.李宇明. 《汉语量范畴研究》.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李宇明.《 语言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李宇明. 《语法研究录》.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李宇明. 《语言学习与教育》.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7.李宇明. 《汉字规范》.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李宇明、费锦昌. 《汉字规范百家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9.李宇明. 《中国语言规划论》.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李宇明、萧国政、赵世举、冯学峰编. 《言语与言语学研究》. 北京:崇文书局,2005.21.李宇明主编.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商务印书馆,2006-09 1. 李宇明. 《足球故乡是中华》. 郑州大学(校刊),1980⒃2. 李宇明. 《趣文》. 郑州晚报,1981-3-17.3. 李宇明. 《歇后语中的“笑”》. 研究生学报,1982⑶.4. 李宇明. 《所谓名词词头“有”新议》. 中州学刊,1982⑶:105-106..5. 李宇明. 《钟祥方言的亲属称谓》. 研究生学报,1983⑵.6. 李宇明. 《试论“们”在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中的类化作用》. 华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⑴.7. 李宇明. 《河南泌阳话中的“家”尾》. 研究生学报,1984⑴.8. 李宇明. 《喻判断和喻推理》. 研究生学报,1984⑵.9. 李宇明. 《鄂豫方言中的颤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⑸.10. 李宇明. 《山海经“非一人所作”新证》. 研究生学报(华中师范学院),1985⑴.11. 李宇明. 《谈借用量词》. 语文知识,1985⑴.12. 李宇明. 《可A了》. 语言学通讯(华中师范大学),1985⑷.13. 李宇明. 《如何区分左和右》.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5⑹.14. 李宇明. 《说“VP看”》. 汉语学习,1985⑹:15-17.15. 邢福义主编.《 现代汉语》(李宇明参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16. 邢福义主编. 《现代汉语问题解答》(李宇明参编).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17. 李宇明. 《所谓的“名物化”现象新解》.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⑶.18. 李宇明. 《语言教学与数学语言教学》.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3-10)/1987⑵.19. 李宇明. 《数学语言概说[数学语言初见(一)》.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⑶.20. 李宇明. 《数量词语的语法特点[数学语言初见(二)》.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4-5). .21. 李宇明. 《代数词的语法特点[数学语言初见(三)》.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⑹.22. 李宇明. 《比较句的主要类型[数学语言初见(四)》.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⑺.23. 李宇明. 《祈使句和疑问句[数学语言初见(五)》.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⑻.24. 李宇明. 《复句与句群[数学语言初见(六)》.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⑼.25. 李宇明. 《数学语言的总体特点[数学语言初见(七)》.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⑽.26. 李宇明. 《借助逻辑研究现代汉语》. 语文导报,1986⑺.1990~1999年1. 邢福义主编. 《文化语言》学(李宇明参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2. 李宇明. 《论语言与文化世界. 云梦学刊,1990⑴.3. 李宇明. 《怎样看待与语言有关系的交叉学科》. 高师函授学刊(华中师范大学),1990⑴.4. 李宇明、白丰兰. 《父母怎样给孩子讲故事》. 演讲与口才,1990⑽.5. 李宇明、白丰兰. 《父母怎样向孩子提出要求》. 演讲与口才,1990⑾.6. 李宇明、唐志东. 《四岁前儿童“谁”字句的发展》. 语言研究,1990⑵:46-51.7. 李宇明、唐志东. 《三岁前儿童反复问句的发展》. 中国语文,1990⑵:91-96.8. 李宇明. 《反问句的构成及其理解》. 殷都学刊,1990⑶:91-99.9. 李宇明. 《前后贯通 内外勾连 学用结合--谈谈“语言学概论”课的学习》. 高师函授学刊(华中师范大学),1990⑸.10. 李宇明、白丰兰. 《父母的答话艺术》. 演讲与口才,1990⑺.11. 李宇明、白丰兰. 《父母的问话艺术》. 演讲与口才,1990⑻.12. 李宇明、白丰兰. 《父母的许诺艺术》. 演讲与口才,1990⑼.13. 邢福义主编. 《现代汉语》 (李宇明参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4. 易洪川主编. 《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语言文字卷(李宇明参编).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15. 李宇明、唐志东. 《儿童问句系统的发生与发展》. 语言学通讯,1991(1-2).16. 李宇明. 《聋儿语言康复与言语行为模式》. 聋儿康复,1991⑵.17. 李宇明. 《国内儿童语言研究鸟瞰》. 中文自学指导,1991⑷.18. 李宇明. 《儿童习得语言的偏向性策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⑷:94-99.19. 李宇明. 《1~120天婴儿发音研究》. 心理科学,1991⑸.20. 李宇明、唐志东. 《儿童反复问句和“吗”“吧”问句发展的相互影响》. 中国语文,1991⑹:417-424.21. 易洪川主编. 《应用汉语教程》(李宇明参编).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2. 邢福义、吴永德主编. 《规范汉语教程》(李宇明参编).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3. 李宇明、唐志东. 《汉族儿童“W呢”简略问句的发展》. 语言学通讯,1992⑴-⑵.24. 李宇明、徐昌洪. 《聋童声母获得状况研究》. 语言文字应用1992⑴:29-37.25. 李宇明. 《说“出身”和“毕业”》. 普通话(香港),1992⑵.2000~2005年1. 李宇明. 《动词重叠与动词带数量补语. 语法研究和探索(九)》.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 李宇明. 《借鉴儿童语言研究成果,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张德鑫主编. 回眸与思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 李宇明. 《儿童语言·导读》,J. S. Peccei. 儿童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 李宇明. 《教学手段现代化与高等教育》. 中南财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⑴.5. 于 月. 《现代病症面面观》. 语文建设,2000⑴.6. 李宇明. 《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量词发展中的地位》. 中国语文,2000⑴:27-34.7. 李宇明. 《办好<<;语言文字应用>>;,推进中国语文建设》. 语言文字应用,2000⑵.8. 于 月. 《语言“吃喝风”》. 语文建设,2000⑵.9. 李宇明、胡明扬、费锦昌. <<;语言文字应用>>;编委发言摘录. 语言文字应用,2000⑵:23.10. 李宇明. 《现代汉语量范畴研究》后语.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23).11. 李宇明. 《量词与数词、名词的扭结》.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⑶:50-58.12. 李宇明. 《论语言运用与语言获得》. 语言文字应用,2000⑶:70-76.13. 李宇明. 《语法研究的方法、理论和治学风格》——<<;邢福义选集>>;读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⑸:46-48.14. 李宇明. 《论约数词语》. 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2000(创刊号).15. 李宇明. 《语言生活》. 华中师大报,2000-9-14⑴.16. 李宇明.《 汉语复叠类型综论》. 汉语学报,2000(创刊号).17. 邢福义主编. 《文化语言学》(修订本)(李宇明参编).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8. 李宇明. 《临床医学语言学·序》. 李永生. 临床医学语言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9. 李宇明. 邢福义选集·跋. 邢福义. 邢福义选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 于 月. 王炳耀构拟新式标点符号.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1⑴.21. 李宇明. 《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建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体会. 语言文字应用,2001⑵:17-24.22. 李宇明. 《信息时代需要更高水平的语言文字规范》.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3. 李宇明. 《中国现代的语言规划—附论汉字的未来》. 汉语学习,2001⑸.24. 李宇明. 《语言文字工作应当与时俱进》. 中国教育报,2001-11-6⑺.25. 李宇明. 《规范语言文字,推进信息化进程》. 中国教育报,2001-5-7⑴.2006年1. 李宇明. 《关注语言生活—— “语言生活热点问题”开栏寄语》. 长江学术,2. 李宇明. 《语言学习需求与对外汉语教学》. 北京大学主编. 对外汉语教学(创刊号),2006.3. 李宇明. 《切音字运动普及教育的主张》.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 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 李宇明. 《关于辞书现代化的思考》. 语文研究,2006⑶(百期纪念专刊).5. 李宇明. 《构建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 李宇明主编.6. 李宇明. 《当前语言生活的问题及其对策》――在第四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教育部语用所社会语言学与媒体语言研究室编. 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北京: 语文出版社,2006-09.7. 李宇明. 《中国的话语权问题》——在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8. 李宇明. 《为学三态》. 李晋霞. 现代汉语动词直接做定语研究 序,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9. 李宇明. 《知识领土》. 高晓芳. 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 序,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10. 李宇明.《 珍视地名文化》. 覃凤余. 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 序.

刘华山的基本情况

科研论文刘华山:我读《林崇德口述历史》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4,447-448.  龚少英、徐先彩、刘华山:英语句法意识、阅读理解监控与背景信息利用的关系。心理学探新,2010,30(3),34-38.  李晔、刘华山: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及问卷编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4),107-111.  程建伟、刘华山: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的编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5),625-627.  程建伟、刘华山: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0,15-17.  程建伟、刘华山、黄国辉:中小学生信息技能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0,5,102-105.  吴鹏、刘华山:家庭体罚的界定、心理学解释及研究局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228-229.  刘华山:国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标概览及启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1,66-72.  刘华山:试论心理健康之本,教育研究杂志(台湾)2005,9月,第11期。  Shen Lie-rong, Liu Hua-shan:Gender effects on the activation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第29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文集2008.7.,SSCI收录。  Liu Hua-shan: Construc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undergraduate adaptability inventory”,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文集,2004.北京, SSCI收录。  Liu Hua-sh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consciousness and mental health,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文集,2004.北京, SSCI收录。  崔静静、魏谨、汪海燕、刘华山:1例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团体咨询。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17(11),1405-1407.  郑应霞、刘华山: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_完美主义与学业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88-590.  龚少英、刘华山、郭永玉、谷传华: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尝试。高等函数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12),98-99.  刘华山:关于高中生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5,43-47.  程建伟、刘华山:现实疗法及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思想教育研究,2008,7,63-65.  程建伟、刘华山:中国文化对心理辅导过程的影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1),79-81.  程建伟、刘华山、梁晓燕: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小组辅导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4(3),111-113.  程建伟、刘华山:互联网使用:促进还是抑制青少年思维发展。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5,51-56.  沈烈荣、刘华山:人际控制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增龄变化。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1),2215-2217.  沈烈荣、刘华山、徐云,大学生的同伴依恋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性别角色效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16卷第2期。p181-182。  沈烈荣、刘华山、徐云,亲子依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效应,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年第17卷第2期。p165-167。  沈烈荣、刘华山:成年人控制圈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3),255-257.  李晔、刘华山:中小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及问卷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 4,88-94.  刘泽文、宋照礼、刘华山、田宝:计划行为理论在求职领域的应用与评价(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118-120.  刘泽文、刘华山、张建新:青少年早期职业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心理科学,2006,29(1),198-200.  刘泽文、宋照礼、刘华山:求职行为的心理学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 631-635.  李晔、刘华山:问卷调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2,61-64.  张春梅、刘华山、郭立峰: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81-382.  刘华山:教育观念更新-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河南教育,2000年第1期。  刘华山:心理辅导的专业化与实效性,河南教育,2004,3,8-9.  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思考。河南教育,2006,5,36-37.  刘华山: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2.5全文转载。  刘华山:心理辅导中的支持与挑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0年第4期。  蒋京川、刘华山: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班级动机氛围、学习成绩的关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4),78-81.  陈菊珍、刘华山: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2,65-69.  蒋京川、刘华山: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56-61.  蒋京川、刘华山: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4,27(1),168-170.  张爱卿、周方莲、刘华山:责任归因、幸灾乐祸与帮助意愿的关系。心理科学,2004,27(1),2-4.  王中杰、刘华山:校园欺负中的欺负/受欺负者和旁观者群体研究综述。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92-96.  张爱卿、刘华山:人际责任推断与行为应对策略的归因分析。心理学报,2003, 35(2),231-236.  张爱卿、刘华山:责任、情感及帮助行为的归因结构模型。心理学报2003, 35(4), 535-540.  张爱卿、刘华山:行为责任归因与批评程度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 1-5.  刘华山:维果斯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教育心理研究,2003,3,34-39.  龚少英、刘华山:中学生阅读理解元认知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3,26(6), 1129-1130.  张爱卿、刘华山:人际责任归因与助人意愿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 1-5.  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心理科学,2001,24(4),481-482.  张爱卿、刘华山、刘玲玲:“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2,28-32.  郑晓边、刘华山: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与干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44-49.  李晔、刘华山: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1,50-55.  刘华山:心理健康与学校心理辅导的研究,载《当代中国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刘华山:《学生心理素质特征与结构》,《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3期。  刘华山:台湾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1996年第 1期。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与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3,39-41.  何进军、刘华山:10~14岁优差生的认知策略及发展研究。心理科学,1996,19, 189-195.  刘华山: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人育子观念初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4,32-38.  刘华山:“希望教育”的心理学依据。教育研究,1994,10,72-75.  刘华山、龙立荣、江光荣:全国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1994,7,68-70.  刘华山:试论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区别与联系,人民教育,1994年第10期。  刘华山:教育实验中的控制及其设计举例。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2,56-60.  刘华山:关于“概念及其掌握”的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1987,1,15-21会议论文刘华山:心理学与和谐社会,“心理和谐与人才强国”高层论坛,天津师大,2010.12.16.  刘华山:价值教育及其与科学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新世纪价值教育与公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年6月,香港。  Liu Hua-shan: Carved stones cowherd dais on the cliff of Baoding mountain: A pictur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self-consummating perspective of ancient Chinese Zen. 美国心理学会(APA)第106届学术年会,1998年8月,旧金山。  Liu Hua-shan,Zhou Zong-kui: The spread and practice of Vygotsky’s psychological theo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New Learning Challenges 2005”(“新学习挑战”第二届国际研讨会2005)上报告,2005.11.18,日本大阪。  刘华山:高校学生自杀状况及干预对策研究,全国心理学会第9届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研讨会分会场主题报告,2005年10月24日,上海。  刘华山: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与身心健康的相关研究,1997年全国心理学年会宣读(1997年10月苏州 主编:  刘华山、江光荣主编:《咨询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刘华山、程刚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  刘华山主编:《学校心理辅导》(刘华山),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刘华山主编:《大学教育心理学概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刘华山主编:河南省地方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各一套),海燕出版社2003-2004年出版。  刘华山、郭永玉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陈沛霖、刘华山主编:《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徐虹、刘华山主编:《教育统计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全书23万字,本人撰写第二、六章。  主要参编参译  刘华山参编:《教育心理学》(莫雷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华山撰写第八章“品德的形成”,3万字。  刘华山参编:《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署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本人撰写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载第5-10章。  刘华山参编:《心理学》(黄希庭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刘华山撰写第三、十五章。  刘华山参编:《心理学-学习与应用》(郭亨杰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刘华山撰写十五章。  刘华山参编:《简明心理学辞典》(黄希庭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刘华山撰写心理统计与测量部分全部词条。  刘华山参编:《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刘华山撰写第10章。  刘华山参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教材》(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刘华山撰写第8章。  刘华山参译:《教育心理学》(维果斯基原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刘华山翻译第18章 2009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桂苑名师”称号。  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  2004年获“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2001年主编的《学校心理辅导》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安徽图书奖二等奖。  2001年获华中师大第三届桂子山“学生科研园丁奖”。  1997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  1989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

吴才兴 百度百科

吴才兴,男,江西临川人,2006—2012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先后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教育硕士学位(免试保送攻读)。在学期间曾获“专业滚动奖学金二等奖”、“科研活动先进个人”、“优秀团员”、“校优秀志愿者”等荣誉。在学期间担任班级宣传委员、院学生会宣传干事、院研究生(2010级)历史团支部组织委员等职。曾在《历史教学问题》(cssci期刊)《中小学教育》《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季刊】《中学历史报》《文史月刊》《党史文汇》《历史学习》《新高考》《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季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出版教辅类图书(参编)《新课程初中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新课程初中历史填充图册•八年级下册》(人民出版社出版)两部。在学期间积极进行科研活动,曾参与《国共谈判九十年》《毛泽东与工人运动》(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主编)两书的编写,并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学科资源保护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项目”(课题批准号:DHA080332)子项目“新课程初高中历史地图册、填充图册”(南京师范大学刘军教授等主持)。在学期间,勤学苦练,注重积累,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曾经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南京九中(东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进行教育实习,获得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当合一,实践出真知。因而,在校期间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曾担任院研究生(2010级)历史团支部组织委员、院学生会宣传干事等职。在南师大六年求学过程中,坚持周末参与志愿者活动,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勤工俭学等活动。
主要论著如下:
★参编著作
[1]刘军总主编,卢玉洁、李成浩、吴才兴编写.新课程初中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刘军总主编,卢玉洁、李成浩、吴才兴编写.新课程初中历史填充图册: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学术论文
[1]吴才兴,高婷.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生态化的构建探析[J].中小学教育,2011,(1).
[2]吴才兴. 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形成[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4).
[3]吴才兴,高婷.试题中的对联 对联中的历史[J].新高考:政史地,2011,(3).
[4]吴才兴,高婷.翁同龢政治改革思想的演变形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4).
[5]吴才兴.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态化构建探析[J].历史教学问题,2011,(1).
[6]吴才兴,高婷.正确区分“邦联”和“联邦”[J].中学历史报.2010,(11).
[7]吴才兴,高婷.对光荣革命的正确理解[J].历史学习,2010,(9).
[8]吴才兴.重要转变的起步——李富春与八字方针的酝酿形成[J].党史文苑,2010,(9).
[9]吴才兴.李富春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酝酿形成——纪念李富春诞辰110周年[J].党史博采:纪实,2010,(5).
[10]吴才兴.李富春与八字方针的酝酿形成[J].党史纵横,2010,(5).
[11]吴才兴.春日兴怀[J].南京师范大学报,2010,(6).
[12]吴才兴.李富春与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形成[J].党史纵览,2010,(5).
[13]吴才兴.重要转变的起步——李富春与“八字方针”的酝酿形成[J].党史文汇,2010,(5).
[14]吴才兴.李富春与“八字方针”[J].文史精华,2010,(5).
[15]吴才兴.李富春与八字方针的酝酿形成[J].钟山风雨,2010,(3).
[16]吴才兴.历史教材上的“第一”与“最”[J].新高考:政史地,2010,(2).
[17]吴才兴,李成浩.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学”及其美育功能[J].文教资料,2009,(23).
[18]吴才兴.三省六部制从何而来?[J].历史学习,2009,(10).
[19]吴才兴,李成浩. 正视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误区——谈应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4).
[20]高婷,吴才兴.毛泽东、林彪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J].党史纵横,2011,(3).
[21]高婷,吴才兴.皖南事变后国共谈判始末[J].文史月刊,2011,(2).
[22]高婷,吴才兴.皖南事变后的国共对话[J].党史文汇,2011,(1).
[23]高婷,吴才兴.毛泽东、林彪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J].文史精华,2010,(10).
[24]李成浩,吴才兴.1949年苏联驻华大使馆南下之谜[J].党史纵览,2009,(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