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西北植物学报2018年合集

2023-02-20 08: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西北植物学报2018年合集

10712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校的代码,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校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A&F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坐落于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32所副部级建制重点大学之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后来相继在杨陵建立的相关科教单位。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截至2022年3月,学校占地5657亩,下设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所)、74个本科专业;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职工4300多人,专职院士4人。

校史沿革

合并前

西北农业大学

前身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建于1934年。1932年秋,“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成立,于右任等人为筹备委员;同年十二月,该委员会改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于右任、张继、戴季陶3人被共推为常务委员,朱家骅、杨虎城、邵力子、辛树帜等十五人为筹备委员,学校筹备工作开始。

1933年3月,筹备委员会共推于右任先生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7层教学大楼奠基,这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1936年7月,筹委会结束工作,辛树帜被任命为校长。

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1949年5月20日,王震将军率部解放武功,学校又回归人民的怀抱。1985年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林学院

前身是原西北农学院森林系,成立于1934年。1979年从西北农学院分出,成立西北林学院;由林业部与陕西省双重领导,以林业部为主。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1954年决定筹建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所址选定为陕西武功。1955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5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首批启动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

1940年西北农学院与中央水工实验所(后称中央水利实验处)合办武功水工实验室。1952年扩建为西北水工实验所。之后,先后更名为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

前身是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2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筹建成立。1954年隶属农业部。1958年改由中国农科院、陕西省农林厅双重领导,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1973年划归陕西省农牧厅领导,更名为陕西省农林科学院。1983年定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林业研究所

前身系陕西省林业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属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的一个专业研究所。1980年从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分出,成立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归省林业厅领导。1998年更名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前身系中国科学院1965年组建的综合性植物学专业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70年7月下放陕西省管理。1982年更名为西北植物研究所。1991年实行陕西省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体制,更名为"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合并后

1999年9月11日,由共处陕西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

2004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

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序列。

2007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建立研究生院,校长孙其信教授兼任研究生院院长。9月,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09年,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年,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7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0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成立。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2021年9月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个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在葡萄酒学院成立。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3月,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

2022年4月,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设立的“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揭牌。

2022年5月16日上午,陕西省孔子学院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七所院校组成联盟首批理事成员单位。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3月,学校下设26个学院(系、所、部),71个本科专业。

2022年2月,学校新增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智慧水利专业、智慧林业专业。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农学。

国家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精品课程50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农学、植物保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教职工4535人,其中专任教师2236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1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1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人才项目专家3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4人;陕西省人才计划入选者42人,学校“特聘教授”1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2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授权类别,12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1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博士后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生物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草学。

教学成果

2014-2015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2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或陕西省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5月,合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2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6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9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21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547个。发表SCI、EI、SSCI论文21627篇,其中2018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2814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本图书209.68万册,电子图书397.49万册。截至2016年底,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总量达到251.1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共195.1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35.4万册,学位论文1.9万册,资料等18.7万册。可使用的数据库总量为144个(其中馆购数据库140个,自建数据库4个)。在订购的140个不同类型数据库中,中外文图书数据库为8个,中外文期刊数据库42个,多媒体数据库38个,文摘索引数据库11个,学位论文4个,综合性搜索平台13个。

学术期刊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有各类期刊20种,其中高校学报类期刊3种,学术(研究)类期刊12种,技术类期刊5种。按照主办单位划分,学校主办期刊17种,水保所主办期刊3种,分别是《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划分,教育部主管的期刊16种,陕西省林业厅主管的期刊1种,中国科学院主管的期刊3种。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植物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昆虫分类学报》《麦类作物学报》《西北林学院学报》《西北农业学报》《陕西农业科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北方蚕业》《陕西林业科技》《家畜生态学报》《动物医学进展》《畜牧兽医杂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年正式创刊,曾用刊名《西北农学院学报》、《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农林类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 Abstract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俄罗斯文摘杂志(P*AJ)、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等中国国内外多家权威数据军和文摘期刊固定转载和收录。主要设有农业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科学、林业科学、生命科学、园艺科学、食品科学等栏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200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设有“三农”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学研究、旅游业发展研究、哲学、政治、法学、社会学、语言文学研究、西部大开发研究,历史学、中外文化研究等栏目。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2017年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

合作交流

2021年12月30日,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立,经42所成员高校共同推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担任副理事长单位。

所获荣誉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1年12月9日,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2022年4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病害病原生物学及综合防控科研团队荣获第20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西红柿拌糖吃是不是很不健康?

在蔬菜当中,西红柿是个与众不同的品种。它既可以当水果,又可以当蔬菜。在夏天的餐桌上,糖拌西红柿是一道常见菜。但有些人吃后出现了一些肠胃不适等症状。是不是西红柿拌糖吃不 健康 呢?其实,西红柿和白糖二者同食本身并不存在什么禁忌,不会造成什么危害,除非因个体的差异所造成的耐受力不一样。

但如果拌入的白糖被甜食螨污染,情况就不一样了。螨虫是一种肉眼不易看见的微型害虫,喜欢在白糖、片糖、麦芽糖、糖浆中取食,如果不小心让它们进入体内,就会成为人们患病的隐患,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甚至钻入肠粘膜形成溃疡。

那么,西红柿应该生吃还是熟吃呢?

西红柿生吃可以补充大量的维生素C,平均每百克西红柿里含19克的维生素C;生吃还能够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预防肥胖是有利的。但其中的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不能最大化利用,营养素的吸收率比较低。需要提醒的是,西红柿性凉,微寒,脾胃虚寒及月经期间的女性最好少吃生西红柿。

西红柿熟吃能补充抗氧化剂。在烹调过程中,常会用到花生油、色拉油等植物油,而这些油脂将帮助西红柿将番茄红素等脂溶性抗氧化剂自然释放出来(番茄红素属于脂溶性物质,吸收时需要油脂的帮助),充分发挥抗氧化作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大量加入烹调油。烹饪时只需加少量一点植物油,或是与含脂肪的食物一起食用,就能促进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利用。但是在烹饪过程中对维生素C有一定的破坏。

所以,生吃熟吃都可以,但对于获取番茄红素来说,熟吃更理想一些。

很多人都喜欢吃西红柿,西红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蔬菜,而且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设定的这些行为是能够有效的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西红柿的吃法是比较多的,可以通过食用西红柿炒鸡蛋的方法进行食疗 养生 ,也可以通过食用西红柿和其他的蔬菜进行翻炒,这样吃起来口感也是非常好的,有的人喜欢使用西红柿拌白糖的方法来进行饮食搭配,但是一定要引起重视。

1、很多人在吃生的西红柿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的产生,也可能会引起痢疾等方面症状的产生,吃西红柿拌白糖之后可能会出现不舒服的症状,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所以肠胃不好的人最好不要这样吃。

2、凉拌西红柿是一种比较好吃的食品,而且可以有效的促进食物的消化,选择这种方法进行饮食也可以缓解食欲不振的症状,但是使用白糖不如选择使用蜂蜜,蜂蜜的营养价值也是丰富的,西红柿口感也是非常好的。

3、在吃西红柿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和黄瓜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两种食物放在一起可能会影响到维生素c的吸收,对人的身体 健康 也是不好的,在吃西红柿的过程中不要空腹食用,可能会以导致胃酸的产生也可能会引起胃部胀痛的症状。

4、平时应该有一个好的生活规律,有一个好的饮食搭配,过程中,最好不要选择生的西红柿,这样可能会影响到食欲,也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害物质的摄入,肠胃虚弱的患者最好不要经常生吃西红柿。

以上4点是我的建议哈。感谢。

西红柿拌糖吃确实不是 健康 的吃法。西红柿是个好东西,既能当菜又能当水果,但拌糖吃,是一种早就该淘汰的方式,说实话,这种吃法含不如拿在手里直接啃呢。

1、拌糖吃容易添加糖摄入过多

过多添加糖的摄入,会增加肥胖、龋齿、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极易造成儿童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

西红柿拌糖吃的吃法应该是源于多年之前,当时的西红柿还酸得很,不能吃酸的人咬一口得呲牙咧嘴,加点糖中和一下,酸酸甜甜的,反而促进食欲;再加上当时糖还是一种不错的奖赏,所以西红柿拌糖吃,高端、爽口。但现在不行了,一是现在的西红柿育种改良,早就没有那么酸的口感了;二是现代人能量摄入普遍过高,游离糖或者叫添加糖已经不是什么好东西了,现在对于游离糖已经有了限量,最新版《2015美国人膳食指南》建议: 每天来自添加糖的能量:应少于食物总能量的10%(约50g) , 最好能进一步限制在5%以下(约25g),你看 再吃这种菜,不小心游离糖摄入就超标了。从这方面来讲,拌糖吃还不如直接生吃来的 健康 。

2、拌糖吃不利于番茄红素的吸收

番茄红素是一种脂溶性的物质,最好的吃法是用油炒来吃, 油脂会把番茄红素溶解出来,利于其在肠道里的吸收;直接拿来拌糖吃或者生吃,反而不利于番茄红素的吸收。

西红柿里的番茄红素是好东西,科学研究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番茄红素作为一种抗氧化剂,能降低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饮食方面,就有著名的“地中海模式”,这是一种比较 健康 的饮食模式,其实“地中海烧烤”同样别具特色,特点之一就是肉块之间用一个个大大的西红柿隔开,吃烤肉的同时吃烤熟的西红柿,所以当地人身体也很 健康 。

番茄红素多年之前就已经火过一把了,但早期以炒作概念居多,早些年许多所谓的番茄红素实际上是番茄粉,番茄红素含量很低,现在随着保健品监管力度的增大,情况已经好了很多。番茄红素做不好的原因,是 番茄红素的提取以及储藏过程对其活性破坏很大,如果想在加工过程中减轻损伤,成本是很高的。即便是保存过程中,也得隔绝氧气保存,不然很快就氧化失活了。所以我们如果想摄入番茄红素,以西红柿做菜就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尤其加油炒熟来吃,既破坏其细胞壁有利于内容物的暴露,又有油脂促进番茄红素的吸收。

赵伟,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欢迎关注。

西红柿拌糖有很好听的名字比如火山白雪,西红柿的红形容火山,也有比较通俗易懂的名字如白糖的白形容白雪。西红柿味道较酸,白糖的甜度可以中和一些酸度,也可以让这道菜不那么单调,不然直接上一盘西红柿我想肯定没人会为此买单的。至于是不是很 健康 就要从购买的食材上出发,是否西红柿已经坏掉等,还有就是身体状况对这道菜又没不良反应等,还有就是不管任何东西都不能多吃,合理的吃才是将康的源泉

西红柿拌糖这个简单爽口美味的凉调相信许多人都吃过,并且许多人都很热衷,尤其是在炎炎夏季的时候,西红柿是美颜圣品,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西红柿拌糖真的 健康 吗?那为什么有的人吃后就会出现腹泻、腹痛的现象,和我一起来看看原因吧。 这就是甜食螨在作怪。螨喜欢在白糖、片糖、麦芽糖、糖浆中取食,大多是通过饮食被吃进体内使人患病,不仅可致腹泻,而且还可以钻入肠粘膜,形成溃疡。营养学家认为,凉拌番茄,不如用蜂蜜。蜂蜜为滋补 养生 佳品,甘而平和,对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皮肤等方面的许多疾病具有治疗和调补作用。

如何 健康 吃西红柿?

蜂蜜拌西红柿做法:

先准备好番茄2只,蜂蜜20克。将番茄洗净,放入碗内,倒入沸水烫约1分钟捞出,再放清水里漂凉,撕去番茄的外皮,切成块或片,放入盆内,将蜂蜜倒入小碗内,加冷开水调稀,浇淋于番茄上即成。

需要注意的是,西红柿属于微寒食品,脾胃虚寒的人尽量少吃,不要空着肚子吃;青西红柿最好不要吃,一般来说,西红柿颜色越红,番茄红素含量越高,未成熟和半成熟的青色西红柿番茄红素含量相对较低。夏天要吃熟蜂蜜而不食生蜂蜜,即食用糖度在39度以上的蜂蜜。低于39度的杂花蜜可能含有一些有毒的成分,如含有钩吻碱甲、颠茄生物碱或东莨菪碱等物质,食用后易引起中毒。 通过观察,同时兼吃番茄和芥蓝的大鼠,治疗效果最显著,肿瘤缩小的程度竟达52%,而且那些肿瘤生长缓慢。从瘤体的组织切片上来看,癌细胞分化迟钝,癌细胞核的凋亡程度却相当明显。由此可见,番茄和芥蓝共食的确可防止前列腺癌的发展。

西红柿拌糖为什么会产生 健康 影响的原因已经以上的介绍大家已经知道了吧,希望读者能够趋利避害,选择西红柿 健康 的吃法,力求在饮食上吃出 健康 !

西红柿的食用误区

不宜生吃。尤其是脾胃虚寒及月经期间的妇女。番茄含有大量可溶性收敛剂等成分,与胃酸发生反应,凝结成不溶解的块状物,容易引起胃肠胀满、疼痛等不适症状。如果只把番茄当成水果吃补充维生素C,或盛夏清暑热,则以生吃为佳。

不宜空腹吃。空腹时胃酸分泌量增多,因番茄所含的某种化学物质与胃酸结合易形成不溶于水的块状物,食之往往引起腹痛,造成胃不适、胃胀痛。

不宜长时高温加热。因番茄红素遇光、热和氧气容易分解,失去保健作用。因此,烹调时应避免长时间高温加热。

不宜吃未成熟的青色番茄。因含有毒的龙葵碱。食用未成熟的青色番茄,会感到苦涩,多吃了,严重的可导致中毒,出现头晕、恶心、周身不适、呕吐及全身疲乏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发生生命危险。

西红柿拌白糖的危害

餐桌上,西红柿拌白糖这道菜最受欢迎,不仅有营养,而且香甜爽口。但是,有些人吃后却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服用治痢疾或肠炎药物都不见效。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甜食螨在作怪。螨喜欢在白糖、片糖、麦芽糖、糖浆中取食,大多是通过饮食被吃进体内使人患病,不仅可致腹泻,而且还可以钻入肠粘膜,形成溃疡。专家表示,西红柿和白糖二者同食本身并不存在什么禁忌,不会造成什么危害,除非因个体的差异所造成的耐受力不一样。但如果拌入的白糖被甜食螨污染了,情况就不一样了。螨虫是一种肉眼不易看见的微型害虫,种类非常多,白糖、片糖、麦芽糖、糖浆等含糖量高的食物是甜食螨的最爱,如果不小心让它们进入体内,就会成为人们患病的隐患,比如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甚至形成溃疡。

那么,西红柿要怎么吃才是最营养的呢?

西红柿炒鸡蛋的营养价值

番茄含有维生素C,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凉血平肝,清热解毒,降低血压之功能和效果,对高血压、肾脏病人有特不错的辅助治疗做作用。多吃番茄具有抗衰老作用,使皮肤保持白皙。

西红柿中的尼克酸能维持胃液得正常分泌,保进红血球得形成,有利于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和保护皮肤。食用西红柿对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也有帮助。西红柿多汁,可以利尿,肾炎病人也宜食用。

鸡蛋是营养丰富的食物,含有蛋白质、脂肪、卵黄素、卵磷脂、维生素和铁、钙、钾等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突出优点是,鸡蛋含有自然界中最优良的蛋白质。

西红柿的吃法虽然有很多,但是要选择最 健康 的。

西红柿无论作为蔬菜还是水果都深受全世界吃货的喜爱。西红柿吃法太多了,榨汁喝掉、榨酱做调料、炒着吃、炖着吃统统都好吃。果蔬中切吧切吧撒点糖就可以作为一道菜的除了西红柿也没谁了。

西红柿的营养丰富。每 100 克西红柿中含蛋白质 1 克;脂肪 0.3 克;碳水化合物 2 克;粗纤维 0.4 克;钙 8 毫克;磷 37 毫克;铁 0.4 毫克;胡萝卜素 0.31 毫克;烟酸 0.6 毫克等。 西红柿中最著名的植物化合物要数番茄红素了。众多国内外的科学家们特别宠爱番茄红素,对番茄红素的研究实验灰常多,得到证实的科学依据包括:出色的抗氧化能力,可以帮助清除体内自由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阻止包括前列腺癌变等癌症的发病危险。 爱好运动想要减肥的小伙伴们,好消息来了哦,有实验证据表明运动前、运动中喝西红柿汁有缓解运动疲劳、帮助机体燃烧脂肪的作用。运动之后用西红柿汁代替运动饮料吧,既可以解渴还有饱腹作用,同时还能抵抗运动后疲劳症状,是不是一举多得呢。

西红柿拌糖到底好不好,懒癌患者很好一道餐点。重点不在西红柿,主要在于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 》对添加糖的每日推荐摄入量为 50 克,每天最好控制在 25 克,那么 25 克糖相当于星爸爸家糖包 5 包。添加糖吃多了,不仅会增加龋齿的风险,还会造成肥胖,而肥胖是造成多种疾病的原因,肥胖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均有很大的相关性。

所以西红柿拌糖不要放太多糖哦。那么西红柿吃多少呢?指南中对蔬菜的每日推荐摄入量为 300-500 克,对水果的每日推荐摄入量为 200-350 克,西红柿到底是算做水果还是蔬菜??这个问题好纠结啊。筱赧认为大的当菜吃的西红柿按蔬菜酸,小的那种西红柿按水果算。这样计算的话一个中等西红柿加上 10 克糖拌在一起来吃还是很好的。
作者:筱赧 高级营养保健师 王兴国营养特训班 5 期学员 大连营养师俱乐部编辑

西红柿拌糖吃是不是很不健康?
西红柿拌糖吃,酸甜爽口,那这种吃法是不是很不 健康 呢?

有这样一种说法:

西红柿生吃吸收不了番茄红素(植物中所含的一种天然色素,具有抗氧化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每天食物怎么吃才可以称之为 健康 ?这又要看膳食是否平衡了。

答案抢先知:

西红柿拌糖吃谈不上 健康 与否。为什么呢?

因为平衡膳食, 每天餐盘谷物、蔬菜和水果植物性食物为主、鱼和瘦肉等动物性食物为辅、少油少盐少糖,才是 健康 的[1]。

西红柿拌糖可以提供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同时也可以补充适量糖分。和其他食物搭配起来吃,达到人体每天营养需求,就是 健康 的饮食。

【西红柿拌糖的营养成分】

1、西红柿,色泽艳丽,味道酸甜可口,可以提供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

每100g 新鲜西红柿中含有蛋白质 0.7 0.9克 ;脂肪 0.2 0.3克 ;碳水化合物 2 4克 ;钙 8 10毫克 、磷 22 26毫克 、铁 0.6 0.9毫克 、钾 240 270毫克 ;维生素C 10 25毫克 、胡萝卜素 0.3 0.5毫克 、B族维生素 0.8 1.1毫克 ,还有番茄素等[2]。

2、拌西红柿常用的白砂糖

糖可以起到一个 调节西红柿酸味 的作用,同时也可以 补充适量糖分 。

【西红柿拌糖吃的缺点】

1、吸收不了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主要存在于成熟的植物果实中如 西红柿、西瓜、木瓜 等,并以西红柿中含量最高,成熟的西红柿果实中可高达 每100克 含 3 14毫克 番茄红素[3]。

生吃一个西红柿,只能吸收 约0.05毫克 的番茄红素。

但是就算熟吃,所能吸收的番茄红素也还是少量的。

当然如果确实不想错过这些番茄红素,也可以熟吃。

生吃和熟吃西红柿,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一样吸收绝大部分人体所需营养素。

2、白砂糖用量过多

用糖拌西红柿,我们要注意糖的使用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我们每天摄入糖 不超过50克 ,最好控制在 25克以下 [1]。

如果一天内,我们摄入的糖总量已经很多,那我们就要考虑适当减少糖的用量。

因为糖摄入过多,一是容易 变胖 ,二则是 增加龋齿的风险 ,不利于 健康 。

【 健康 与否得看日常膳食搭配】

平衡膳食是实现合理饮食、均衡营养的根本途径。

每天 餐盘谷物、蔬菜和水果植物性食物为主、鱼和瘦肉动物性食物为辅、少油少盐少糖 ,才是 健康 的[1]。

比如说,一天内我们摄入了多种食物达到人体每天所需营养量,其中有西红柿拌糖这道食物,那就可以称之为 健康 。

但是如果偏食或者因为别的一些原因,只吃了西红柿拌糖这道食物,而没有搭配其他食物一起吃,营养将大打折扣,称不上 健康 了。

【总结】

西红柿拌糖吃,酸甜爽口又有一定营养。

但是平衡膳食, 每天餐盘谷物、蔬菜和水果植物性食物为主、鱼和瘦肉动物性食物为辅、少油少盐少糖,才是 健康 的。

2018年想知道更多关于饮食 健康 的知识,请关注“超哥话食”!我们期待您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杨月欣,张环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简介[J].营养学报,2016,38(3):209-217.

[2]梁梅,周蓉,邹滔.番茄农艺性状与果实主要营养成分相关性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3,(5):91-100.

[3]孙远明,何志谦.食品营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60.

作者:陈文静 赵力超

这个问题是西红柿拌糖吃是不是很不健康?这个问题我回答是最好不要拌糖吃,为什么这样说呢?西红柿拌糖吃,糖放在糖罐子里面日子长了糖受到污染,那么吃下去对人体就有影响,腹泻,腹疼。西红柿最好还是熟吃,西红柿先净切片,在铁锅子里边一边,汁水毕出来,小排西红柿冬瓜汤,西红柿炒鸡蛋。西红柿维生素C相当好酸性程度高,还能降血糖。西红柿不要生吃,不管怎样西红柿是好蔬菜,大家每天吃一个实在太好了,大家都来吃,赞美一下。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西红柿拌糖是最常见的家常菜,也是许多人小时候的最爱。1.西红柿是非常 健康 营养的蔬菜之一,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多种营养元素,可以炒着吃,做汤 ,番茄酱等等。2.如果做糖拌西红柿,味道更甜,如果是有糖尿病的人,或者不能摄入糖份的病人 ,最好别放糖。3.如果正常 健康 的人,吃糖拌西红柿是没有问题的

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专业考研分享?

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专业考研分享?

一、关于考研择校与定专业

1.选择原因:我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专业,选择北京林业大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第一,北京林业大学虽然地处西北,地理位置不占优势,但它本身是一所实力强劲的985高校,相比于其它985高校,性价比更高。第二,我的家就在甘肃,北京林业大学“吾校虽瘦,必肥中华”的精神令人向往!至于为什么选择植物学,一是因为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是老牌强势专业,之前全国最强植物学教材就是由北京林业大学编写的。二是在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各学科中,植物学招生人数多,报录比高,竞争压力小。

2.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报录情况及考研难度分析:植物学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科院的王牌专业,每年大约有一百多个学生报考,上岸的有三四十个,报录比接近3:1。植物学考试科目是英语一、政治、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初试分数线一般是310分左右,政治英语单科成绩要求大于45分,专业课单科成绩要求大于90分。

3.院校专业考研难度变化: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考研不压分,植物学在2017年后专业课一直是分子生物学(朱玉贤版)和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版),会有大量往年的原题。在招生人数方面,2018年植物学招生22人,之后的几年基本都是39人左右,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几个专业里招生人数最多的。

二、初试复习经验

1.英语篇

考研英语题型主要有:选词填空、阅读理解、大作文、小作文、新题型五个部分。其中阅读理解最为重要,作文次之,新题型再次,选词填空最后做。英语复习基本上都是先单词,然后语法,再然后做阅读,考前一两个月刷新题型,写作文模板。下面分别推荐各个部分我所用的各种参考资料以及优缺点。

(1)单词

a)单词用书:我单词书用的是朱伟的《恋练有词》,这本书将5500个考研高频单词分为30个单元,每个单词下面都会有真题举例,而且前一单元正式列出的单词会出现在后一单元的另一真题举例中出现,这样就可以重复记忆,效率很高,考研低频单词收录在副页,可以看个人进度选择记忆。

b)方法:因为我基础比较差,直接看视频课跟不上,所以就在每学习一课前,提前翻译一遍所有不认识的单词,然后听课,听完再背一遍。

c)时间跨度:三月初到四月中旬过完一整本书,背完第一遍。之后的几个月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背单词,三月到九月份一到两个小时,九月份后几十分钟,然后随着时间推移,看个人情况慢慢减少背单词时间,给其他科目留时间。

(2)语法与长难句

a)用书:田静老师的书很适合基础差的人,这本书从最基本的语法讲起,到最后将整个考研语法知识讲完,绝对是考研英语语法讲的最细致的一本书。我在考研之前,英语语法一塌糊涂,一句话中的主谓宾都找的稀里糊涂的,但后来结合视频课看完之后,考研英语所有的句子我都可以清晰的划出他的成分。这本书建议在单词过完第一遍之后或者单词过到一半的时候开始,也就是四月份。

b)方法:先跟着看视频课,做笔记,仔细过一遍书,用书上的方法尝试着句子结构。然后最重要的是在做真题的时候把看不懂句子单独抄下来分析结构,对答案,查书上的语法知识,等做完五六套真题的时候语法就基本没问题了。

(3)真题a)用书:《考研真相》,答案解析非常详细,尤其是阅读理解,每个题的答案都有推理方法,并且所有句子都做了语法解析,可以结合语法书一起使用。

b)方法:阅读理解:前期做的慢一点,我刚开始时候做大概一篇阅读理解要两三天,一定要把不会的单词、语法等记下来,弄清楚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答案,也要知道其他答案错在哪儿。阅读理解在考研英语中占了四十分,得阅读者得天下,所以一定要把每一篇阅读理解吃透,不求快,求稳。然后逐渐加快速度,做到2008年真题基本上就一天一到两篇。做到2015年左右开始做第二遍真题,看看自己之前犯过的错误还会不会再犯。如果做的比较快,发现之前的真题答案还有印象,可以一天做一篇新的,做一篇旧的。在考研之前就是反复做真题,到考前一两周可能抽不出时间,就花一点点时间看真题。

(4)新题型

我是考前一个多月开始做的,方法和阅读理解一样,先做题对答案,然后看视频课,再进行重复练习。视频课可以看刘琦的,她讲新题型用的方法很好,听完之后正确率和速度都会有所提升。

(5)作文

作文在十一月下旬就要开始准备模板,可以买一本王洪涛的作文书,摘抄一些里面比较好的句子,然后看看潘赟的,按照书中所讲准备模板。

等到模板搞好之后练习历年真题中的作文,每写一篇作文到有道词典作文评分里打分,看看自己是否有语法错误。

2.考研政治

(1)参考用书:《肖八》《肖四》《肖秀荣1000题》,视频课看徐涛的,徐涛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很容易理解,尤其是马哲部分,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政治可以开始的晚一点,我是十月份开始,每天从图书馆晚上回去看视频课,然后做《肖秀荣1000题》,用铅笔做,后面进行二刷,三刷的时候可以擦掉答案。

(2)复习进度:如果时间紧,视频课可以只看马哲部分,个人感觉没啥影响。主要是等肖八出来,把里面的选择题全部弄懂,然后肖四出来的时候背肖四,选择题和论述题全部背会,到时候肖四论述题会有很多考研up主发精简版的,比较好背一点。

3.专业课

(1)细胞生物学

a)用书:《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版、《细胞生物学复习纲要和题解》章静波版、《细胞生物学学习指南》王喜忠版。

b)优缺点:大部分高校细胞考研指定用书是翟中和版的,内容很全,而且很系统,非常有条理。如果前期看书不懂,可以上b站搜“细胞生物学”,有四川大学的精品课程,不过讲的非常浅。也有讲的比较深的录制版,如果压根理解不来可以去看看,便于理解,不过不要把那个当做正事每天去看,毕竟全部看了也记不住,还是背书最有效率。

章静波版资料是清华大学出版,目前似乎已经绝版,卖的都是影印版。这本资料好处在于每一章前都有详尽的知识点总结和名词解释,而且每一章后面的题目也都是许多高校考研特别爱出的那种,总的来说特别适合考研党。

缺点在于毕竟是影印版,里面有些许错误,然后有些语句表达不是很规范,而且因为成书比较早,现在能卖到的最新的才是第二版,2008年出的,所以内容不够新颖,没有实验题和创新题。现在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多,很多热门考研院校已经增加了创新题以及实验题的分值。王喜忠版资料正好弥补了这些缺点,可以感觉到整本书语言是经过雕琢的,非常规范,然后每一章的习题都有的创新题和实验题,正好是一些热门考研院校爱出的那种。所以这两本资料一定要结合着用。

c)方法:六月份开始看细胞,八月份看完第一遍,书上的内容大部分不记得。八月中旬到十月上旬背完第二遍,心里非常慌,因为一些简单的名词解释、主要内容都记不清楚,只知道有这么个东西,但是印象很模糊。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下旬背完第二遍,背的速度明显快了,这次过完之后主要的内容知道是什么东西,名词解释也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但是语言明显不规范。十一月下旬到考研前几天刚好完成第三遍,这一遍完全按照之前总结的真题答案来背,了解每一章真题会出哪些内容,再结合两本资料,过的速度非常快,基本上一天一章。第三遍过完,感觉所有内容都了熟于心,是把书读薄了的感觉。

(2)分子生物学

a)参考书目:参考书用的是朱玉贤的第五版《分子生物学》(一定要用正版,有颜色,便于理解)。资料是《分子生物学精解》,戴余军版。

优缺点:朱玉贤版分子的优点在于内容特别全面,几乎涵盖了分子生物学所有的内容,除了与其它生物分子书共有的内容外还有两章的分子实验技术。正因为如此,国内高校所用的分子教材和考研参考书目大多是朱玉贤版的。缺点是知识点太杂太乱,而且有些内容前后不一致,背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整理知识点。

b)方法:还是背,结合戴余军版资料以及往年的真题,实在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上b站搜索配套视频课,只不过年代久远,画质堪忧,有些内容也不与书上完全匹配。我是从九月份开始第一轮复习,基本也是到了十月中旬结束第一轮,背完第一遍之后对全书的内容还是很模糊。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背完第二遍,大概有个印象,但主要的知识点叙述不出来。十一月中旬到十二月上旬,结合真题背完第三遍,主要知识点能叙述出来,然而叙述语言并不标准。第四遍从十二月上旬到考研前两天,只挑不熟的知识点背,把所有的名词解释系统整理了一遍,两种说法的只背一种说法,这一遍过完之后所有的知识点都了熟于胸。

(3)专业课经验

如果不考数学,两门专业课分值达到三百分,绝对是最重要的。考研政治基本上人均六十多分,英语分数差距也不会很大,但专业课分数确实可以拉开很大的差距,一定要达到高分才可以。考研专业课其实出题并不难,不会像高考变着花样考,感觉难主要是因为书太厚,知识点太多,需要反复进行背诵记忆。

我专业课从九月份开始基本上每天要求自己背八个小时,虽然大部分时候其实都没八个小时,但六个小时是有的,即便如此,到了考研前一个月的时候看真题还是一脸懵逼,焦急的不行,深深的怀疑自己。而且每新一轮复习开始的时候感觉前面的内容都忘了,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无用功,怀疑自己是不是没脑子。但其实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过一遍都是质的提升,一定不要急。

然后要注意的是专业课的分值比例,名词解释分值比较少,简答题分值高,所以建议做题的时候名词解释一两句话带过,然后直接做简答题,等到简答题做完了,如果有时间再回到前面进行补充。我今年专业课其实没有达到预期值,主要原因就是在考第一门专业课的时候把名词解释写了一大堆,把自己知道的都写上去了,结果到了后面时间不够用,简答题字迹潦草,回答简略还没做完,丢了很多必得分。最后就是我的专业课复习时间有点靠后,虽然刚好在考研前复习完三遍,但其实压缩了很多英语和政治时间,考试前一两个星期时间很紧张。

三、复试准备经验

1. 2021届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考研复试情况:2021届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复试分数线是315分,其中政治英语单科成绩要求大于45分,专业课单科成绩要求大于85分。进入复试的人数是29人,总招生人数是42人,其中包含了16个推免生,最终过复试的总人数是26人。

2.复试的准备工作: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复试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笔试和面试。笔试部分考植物学(马炜梁版)和植物生理学(武维华版),其中植物学占分比较高,超过60%。可以找一些历年的植物学复试真题,直接按照真题选择性的背诵重点。面试部分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英语测试、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英语测试以前是进行英语自我介绍,然后由老师用英语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考生用英语回答,但近几年可能是考虑到这种方式不能完全的测试考生的英语水平,改为了翻译英文文献,也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生物类文献,只要在准备初试时背过英文的名词解释,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专业知识一般会问一些生物学的基础性问题或者实验方法,也会问在本科期间所做过的实验或者是否发表过论文以及本科毕业论文等。然后综合能力的话涉及到最新的时事政治,为什么要读研,读研期间的规划等。

四、个人对考研的一些感悟

就我个人来看,考研能够成功有一些因素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备考过程才会让人又心悸又怀念。

1.勇气: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一种敢于亮剑的精神。花苞未放之前,没人知道树上开的是白玉兰还是石楠花。考研之前,没人知道自己能不能上岸。结果迷茫未知,依然敢于做出选择,这就是勇气。

2.自责:对自己够狠,能抛却之前所有的顽劣,不羡慕别人的潇洒,静下心看书。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永远自责,每天要求自己比前一天起的更早一些,读书更投入一些,这样即便进步不大,也绝不会后退。

3.朋友:这世间一定有温暖与友情,就好像地下一定有泉水和黄金。朋友绝对是考研过程中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因素,因为所有的苦闷都可以找朋友倾诉,所有的高兴事都可以跟朋友分享。所以很多时候能坚持下来,并非我自己心性坚毅,全靠朋友忽悠加鼓励,每次觉得希望渺茫,总有朋友拍拍你肩膀,说声:好好干吧!现在想起来仍令人不胜感怀。

4.运气:满腹经纶,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少年登科,不得不说运气这个东西确实存在,但它也确实看不见摸不着。人能掌控的,只有理想和信念,如果在前进的道路上已经筋疲力尽,请翻开手中默默攥紧的牌,闭上眼看一看未来还在不在,不要在幸运降临之际,与其失之交臂。所以你应该知道,我要讲的最后一种品质,并不是幸运,而是坚持与理想!

苗芳简介及详细资料

1988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1998年获西北农业大学植物学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博士学位。

1988年7月~1992年2月,陕西省蚕桑研究所工作,1992年3月~1999年12月,西北农业大学基础科学系工作,2000年1月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1999年晋升为副教授。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植物与土壤科学系分子遗传学研究室留学1年。

主讲植物学、植物生物学和植物显微技术等课程。

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和植物资源利用两方面的研究工作。

先后获得"学生最喜爱的老师"、 "三八红旗手"和"优秀教师"等荣誉。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校科研基金3项,主持其他横向课题2项。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副主编教材3本,参编教材4本。

1.冷型小麦的冷温特征及其在选优中的价值(39570411)

2.气象逆境下不同温度型小麦结构和代谢的稳定性(39870477)

3.小麦冷温供体-冷源的生态变异谱(30070150)

4.灾害性天气下小麦低温种质品质变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30270766)

5.一种新的小麦遗传源--冷源的品质生态研究(30470333)

6.叶片逆向衰老小麦生态变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31170366)

Meiyan Liu, Lei Lei, Fang Miao, Carol Powers, Xiaoyu Zhang, Jungpeng Deng, Million Tadege, Brett F. Carver and Liuling Yan*. The STENOFOLIA gene from Medicago alters leaf width, flowering time and chlorophyll content in transgenic wheat.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18, 16: 186–196. doi: 10.1111/pbi.12759. IF: 7.443

Dongdong Chen, Ye Tian, Mingxuan Xu, Xinyuan Wang, Ding Li, Fang Miao*, Xinjuan Yang* & Le Zhou*. Design, Bioactivity and structureactivity of 3-Arylpropionate Derivatives as Potential High-Efficient Acaricides against Psoroptes Cuniculi.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8:1797. DOI:10.1038/s41598-018-20140-7. IF: 4.259

Haimin Chen, Hongxia Wu, Bin Yan, Hongguang Zhao, Fenghua Liu,Haihua Zhang, Qing Sheng , Fang Miao* ,and Zongsuo Liang*.Core microbiome of medicinal plant Salvia miltiorrhiza seed: a rich reservoir of beneficial microbes for secondary metaboli *** ?. Int. J. Mol. Sci. 2018, 19, 672. doi:10.3390/ijms19030672. IF: 3.226

Kun Zhou, Dongdong Chen, Bin Li, Bingyu Zhang, Fang Miao*, Le Zhou*.Bioactivity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cinnamic acid ester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s potential antifungal agents for plant protection. PLOS ONE , 2017, 12(4): e0176189. :doi./10.1371/journal.pone.0176189. IF: 2.806

Genqiao Li, Rungravee Boontung, Carol Powers, Vikas Belamkar, Tianrong Huang, Fang Miao, P. Stephen Baenziger* and Liuling Yan*. Geic basis of the very short life cycle of'Apogee' wheat. BMC Genomics, 2017, 18:838. DOI 10.1186/s12864-017-4239-8. IF: 3.729

Zhe Hou, Li-Fei Zhu, Xin-chi Yu, Ma-Qiang Sun, Fang Miao,* and Le Zhou*. Design, Synthesis,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New 2‑Aryl-3,4-dihydro-β-carbolin-2-ium Salts as Antifungal Agents. J. Agric. Food Chem. 2016, 64, 2847−2854. DOI: 10.1021/acs.jafc.6b00505

Ying Wang, Fang Miao, Liuling Yan. Branching Shoots and Spikes from Lateral Meristems in Bread Wheat. PLOS ONE, 2016, 11(3): e0151656. doi:10.1371/journal.pone.0151656.

Huarong Shi, Bin Wang, Piaojuan Yang, Yibo Li, Fang Miao*. Differences in Sugar Aumulation and Mobilization beeen Sequential and Non-sequential Senescence Wheat Cultivars under Natural and Drought Conditions. PLOS ONE, 2016, 11(11):e0166155. doi:10.1371/journal.pone.0166155.

Bingyu Zhang, Chao Lv,Weibo Li, Zhiming Cui, Dongdong Chen, Fangjun Cao, Fang Miao,*and Le Zhou*. Ethyl Cinnamate Derivatives as Promising High-Efficient Acaricides against Psoroptes cuniculi : Synthesis, Bioactivity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Chem. Pharm. Bull. 2015, 63, 255–262.

Rui Yang, Zhao-Feng Gao, Jie-Yu Zhao, Wei-Bo Li, Le Zhou,* and Fang Miao*. New Class of 2‑Aryl-6-chloro-3,4-dihydroisoquinolinium Salts as Potential Antifungal Agents for Plant Protection: Synthesis, Bioactivity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J. Agric. Food Chem. 2015, 63, 1906−1914. DOI: 10.1021/jf505609z.

Yan-Ni Ma, Xin-Juan Yang, Le Pan, Zhe Hou, Hui-Ling Geng,Xiao-Ping Song, Le Zhou,*,and Fang Miao*. Chem. Pharm. Bull. 2013, 61(2): 204–211.

Xinjuan Yang, Yao Yao, Yuyan Qin, Zhe Hou, Rui Yang, Fang Miao,* and Le Zhou* . Synthesis and in Vitro Antifungal Activities of New 2-Aryl-6,7-methylenedioxy-3,4-dihydroisoquinolin-2-ium Bromides. Chem. Pharm. Bull. 2013, 61(7): 731–739.

Wen Xin-Bao, Miao Fang *, Zhou Le , Zhang Miao, He Quan-Lei. In vitro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Parnassia wightiana W. extracts.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 2012, 10 (3): 0190-0195

Xin-Juan Yang , Fang Miao, Yao Yao, Fang-Jun Cao, Rui Yang, Yan-Ni Ma, Bao-Fu Qin and Le Zhou. In Vitro Antifungal Activity of Sanguinarine and Chelerythrine Derivatives against Phyathogenic Fungi. Molecules, 2012, 17 , 13026-13035; doi:10.3390/molecules171113026

Fang Miao, Rui Yang, Dong-Dong Chen, Ying Wang, Bao-Fu Qin, Xin-Juan Yang and Le Zhou.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Two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Talaromyces verruculosus. Molecules, 2012, 17 , 14091-14098; doi:10.3390/molecules171214091.

Fang Miao, Xin-Juan Yang,Yan-Ni Ma, Feng Zheng,Xiao-Ping Song,and Le Zhou .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f Sanguinarine and Chelerythrine and Their inVitro Acaricidal Activity against Psoroptes cuniculi. Chem. Pharm. Bull. 2012, 60 (12): 1508-1513.

苗 芳,杜华栋,秦翠萍,焦菊英.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抗侵蚀植物叶表皮的生态适应性.套用生态学报,2012,23(10): 2655-2662.

张嵩午,王长发,苗 芳,周春菊,姚有华,李桂显. 旗叶先衰型小麦生长后期顶三叶光合特性及其意义.作物学报, 2012,38(12): 2258-2266.

1. 植物生物学教材,副主编,20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 植物学教材,副主编,2008,科学出版社。

3. 植物学实验,副主编,2004,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植物生物学教材,参编,2008,科学出版社。

5. 植物学教材,参编,2004,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植物学实验,参编,2001,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7. 植物生物学实验,参编,20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农业类核心期刊都有哪些啊?

农业类核心期刊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作物学报、中国水稻科学、麦类作物学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灌溉排水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等。

一、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9月,是经中共江苏省委文化教育部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

据2018年11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官网显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第九届编辑委员会(2018年—2023年)共有顾问2人、编委52人。

二、浙江大学学报

浙江大学学报由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应用物理与工程、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组成。

三、麦类作物学报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作物学会联合主办的麦类作物学术专刊。

据2018年12月《麦类作物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麦类作物学报》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学术顾问12人,委员57人。

四、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唯一的一种有关油料作物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

五、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

1985年,《农业工程学报》创刊;2000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5年,改为月刊;2012年,改为半月刊。

据2018年4月《农业工程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农业工程学报》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有委员120人、海外委员18人、顾问委员15人、编辑5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