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论文方向

2023-02-20 05: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论文方向

这个专业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01)城乡规划与设计;(02)区域发展与交通规划;(03)数字城乡规划与管理;(04)遗产保护。

当然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与设计、房地产之类的也可以,具体的你可以看看你想报哪个学校,然后去学校官网上看招生专业目录。

拓展资料: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原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

它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城市建设、房地产业、旅游业等方面飞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门人才。

在我国,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已经被作为基本国策提出,三者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纲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研究的内容就是通过城乡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促进城乡人口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旺盛势头。

百度百科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如下:

1、政府、事业类单位:规划设计、国土资源评价及资源信息化管理、环境评价及管理、城乡建设与管理。

2、建筑、工程类企业:城乡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

3、旅游类企业:旅游规划、旅游策划。

4、房地产类企业: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策划、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测绘与制图。

专业特色

以新时代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人才需求为目标,以专业理论与规划实践为核心,强化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通过设置多环节、多层次的课程实验实习、野外考察、项目调研、生产实践等教学过程不断强化学生复合应用型人才专业素养,基本具备直接进入相关行业或部门独立工作的能力。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人居环境建设与优化为核心,围绕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城市规划和空间分析技术与技能。

具有宽广视野和综合分析能力,能满足城乡规划设计、国土资源管理、旅游开发规划、企业战略策划、信息系统应用管理等社会需求,“通地理、精规划、强实践”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考研方向有哪些?

考研可以报考的方向专业一般有:

070502 人文地理学

01 城乡发展与规划

02 经济地理与空间规划

03 旅游地理与规划

人文地理所学的规划是从地理基础出发,偏重经济,生态,产业等等大的上层方面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影响及引导。城乡规划专业早期是建筑学专业的二级学科。培养自然更类似建筑门类。在空间,设计等技术层面有所偏重。

简介:

政府、事业类单位:规划设计、国土资源评价及资源信息化管理、环境评价及管理、城乡建设与管理; 建筑、工程类企业:城乡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 旅游类企业:旅游规划、旅游策划; 房地产类企业: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策划、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测绘与制图。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工程。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未来好就业吗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如下:培养掌握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城乡规划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城乡规划设计、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旅游资源规划等专业基本技能,熟悉资源与环境、城乡规划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领域发展动态,能够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城建管理、土地规划和管理、旅游规划和开发及相关领域工作中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原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主要研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进行城乡规划设计、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旅游资源规划、区域测绘制图等。它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城市建设、房地产业、旅游业等方面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为学生公共素质拓展与专业素质拓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该专业对物理、地理科目要求较高。该专业适合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热爱土木工程、城乡规划的学生就读。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 3.熟悉城乡资源与环境、城镇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4.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 5.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