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肾性贫血

2023-02-20 05: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肾性贫血

建议:  一般认为,贫血多是营养不良引起的营养性贫血,有的医生只用叶酸、铁剂以及补血口服液等进行治疗。可有大多数时候,原起病症状可以很隐蔽、轻微,如上面所讲的,患病前感冒经久不愈,可能由于反复感冒并发轻型或隐匿型肾小球肾炎,但因症状轻而没在意。经过漫长的过程,进展为慢性肾衰竭,并出现了以消化道为主要症状的肾性贫血。
  肾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脏损害,造成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下降,排泄代谢产物减少,存留增加。那些毒物一方面可抑制红血球生成素生成,另一方面又抑制红血球生成素的活性,造成对红细胞膜的破坏,使其寿命缩短。同时由于肾功能不全而长期厌食、腹泻,造成铁、叶酸、维生素B12的缺少,最终导致肾性贫血。因而,提醒大家要提高对贫血的认识,要知道贫血也是肾脏病的常见症状,可疑病人,即便是在尿量正常的情况下,也要做尿常规检查。一旦尿检有蛋白尿或尿血,同时又伴有血压的异常,那时往往有肾性贫血的可能,一定要继续做血常规、肾功能、肾脏B超等检查,那样便可以很快确诊。
  所以,得了肾炎应该及早治疗,否则会加重肾脏病情的发展。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即微化中药渗透疗法。微化中药渗透疗法治疗肾脏疾病有独特见解,特色纯中药通过调节全身免疫功能,修复肾小球基底膜,将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穴位渗透扩散到患者肾脏,以通肾活络、活血化瘀、降浊排毒为途径,以疏通肾脏,激活肾脏功能为目的。促进和改善已经萎缩坏死的肾脏微循环,加速病变肾脏新陈代谢,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充分发挥作用,修复受损肾小球,增强肾小球重吸收,恢复肾脏正常的生理功能,从根本上治疗慢性肾炎。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是核心期刊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都是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是由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 主办的。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仅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不是 中文核心期刊。所以算是 普通国家级期刊。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见刊时间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见刊时间2000年10月11日。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创刊于2000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22年11月1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被引量为74566次、下载量为464395次。

中医对几种常见肾脏病的认识

一、中医对急性肾炎的认识
  急性肾炎起病急骤, 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风水”、“溺血”范围,其病因是感受风、湿、毒等外邪,伤及内脏,以致肺失肃降,脾不转输,肾难开合,以致三焦水道不通,汗、尿排泄障碍而发病,治宜发汗利水,疏通三焦水道气机。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效果颇佳,尤其是疾病恢复期长期不消的镜下血尿,用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法治疗,常可取得良好效果。
  二、中医对慢性肾炎的认识
  慢性肾炎是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以不同程度的浮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蛋白尿和血尿等为主要表现。有浮肿的属中医“水肿”的范围;有肾功能衰竭者则可归属“虚劳”的范围。
  本病由外邪入侵,日久损伤脾肾,脾肾两虚,脾不转输,肾失开合所致,或脾肾本虚,复感外邪而成,总以脾肾两虚为本,邪实(水湿、风邪、血瘀)为标。中医对本病有许多治疗方法,如利水消肿、健脾固肾、活血化瘀、祛风胜湿、清热解毒等,常有较好疗效,对于难治性病例,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三、中医对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由于进行性肾功能损害,引起体内废物潴留,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的临床症群,属中医“虚劳”、“关格”、“溺毒”等证范围。
  中医认为本病是因脾肾两虚,日久由虚入损,以致脾的升清降浊失调,肾的藏精泄浊障碍,湿浊羁留,最后形成脾肾衰败、湿浊壅塞三焦之证,也即进入尿毒症阶段,治疗上主要采用泄浊法。中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有一定治疗效果,可以改善症状,减少代谢废物之潴留,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程,但对于终末期尿毒症,应配合透析疗法。
  四、中医对肾性贫血的认识
  肾功能不全时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一般来说,肾功能越差则贫血越严重,近代西医学认识到肾脏不仅是排泄器官,而且是内分泌器官,能分泌不少激素,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能促进骨髓红细胞成熟,当肾功能减退时,此种激素不足,是引起肾性贫血最重要之原因。中医学在古代就提出肾主骨、骨生髓,又认为肾藏精、精可化血、精血同源,故肾病时可出现贫血。
  综上所述,西医学的多种肾脏病,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功能衰竭等,可在中医的“水肿”、“淋证”、“关格”、“癃闭”、“虚劳”等证候中找到类似的描述,运用中医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方法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