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机械电子工程论文2000字

2023-02-20 02: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机械电子工程论文2000字

  (一)完整的论文项目构成应包括:
  1、封面
  2、目录
  3、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文献综述
  5、正文
  6、参考文献
  7、注释 (根据需要)
  8、附录 (根据需要)
  9、致谢 (根据需要)
  其中“注释”与“附录”视具体情况安排,其余各项内容均为必备项目。
  论文的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000字,不超过8000字。
  (二)完整的案例报告项目构成应包括:
  1、封面
  2、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3、正文
  二、项目编排格式要求
  1、封面:要求封面的论文标题名称使用4号宋体填写;下面的教育层次、学员姓名、日期等也统一使用4号宋体填写。
  2、目录:另起一页。“目录”项目名称用小2号黑体加粗,顶部居中;内容顶格另起一行用小4号宋体,目录内容用1.25倍行距(同正文)。目录编写到三级标题,标题后跟实心小圆点并在行末标注页数。
  3、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另起一页。中文名称的“内容摘要”用小2号黑体加粗,居中,其内容另起一行用小4号宋体(1.5倍行距),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中文名称的 “关键词” 另起一行用小4号黑体加粗顶格,后接“:”,内容另起一行空两格,用小4号黑体,一般3—4个词,词间空一格。
  4、文献综述:另起一页。“文献综述”项目名称用小2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另起一行用小4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文献综述不超过1000字。(此部分不计入字数要求范围)
  5、正文:另起一页。
  (1)论文标题用小2号黑体加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
  (2)文字统一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
  (3)正文文中标题顶格: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用小4号宋体加粗,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用5号宋体加粗,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用5号宋体加粗,若独占行,则末尾不加标点,若不独占行,标题后面须加句号;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用5号宋体,其余要求与三级标题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用5号宋体,其余要求与三级标题相同。
  注意: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6、注释 (根据需要):正文中凡引用重要观点、数据等,应注明来源,需注释的地方可在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为“①、②……”(即插入脚注),并在该页底部脚注处对应注号续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
  引用著作时,注文的顺序为: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中间用逗号分隔,多个作者名间用“、”隔开;
  引用文章时,注文的顺序为:序号、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期数、页码,中间用逗号分隔;
  引用网上参考资料的还应注明具体网址,注文的顺序为:序号、作者、文章标题、网址。
  7、附录 (根据需要):“附录”项目名称用小4号黑体,后加“:”,在正文后面空两行顶格排列,附录内容另起一行顶格用5号宋体排列,内容编排参考正文。
  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项目名称用小4号黑体加粗,后加“:”,在正文或附录后面空两行顶格排列;参考文献内容另起一行顶格用5号宋体排列,序号用“[1]”、“[2]”……的形式编排,引用著作和引用文章时的注文顺序同注释。参考文献内容统一用1.25倍行距。
  引用网上参考文献时,注文顺序同注释,并要求注明网址链接。
  9、致谢 (根据需要):另起一页。“致谢”项目名称用小2号黑体加粗,并居中;致谢内容另起一行空两格用5号宋体编排,回行顶格。致谢内容统一用1.25倍行距。
  10、表格:正文或附录中的表格一般包括表头、表体和表注三部分,编排的基本要求是:
  (1)表头。包括表号、标题、计量单位,用小5号黑体(居中),在表体上方与表格线等宽编排。其中,表号居左,格式为“表l”,全文表格连续编号;标题居中,格式为“XX表”;计量单位居右,参考格式如为“计量单位:元”。
  (2)表体。表体的四周端线使用粗实线(1.5磅),其余表线用细实线 (0.5磅)。表中数码文字一律使用小5号宋体字。表格中的文字要注意上下居中对齐,数码位数也应对齐。
  (3)表注。表注项文字写在表体下方,不必空行,用小5号宋体,按“(1)、(2)……”排列,表注的宽度不可大于表体的宽度。
  11、插图:插图包括图片(稿)、图序和图名,文章中的插图应遵循“图随文走”和“先见文后见图”的原则,图片(稿)画面应清晰、美观,幅面大小适当,应根据内容要求和版面允许放缩至需要大小和放置于适当位置。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居中,使用小5号黑体,其中,图序居左,图名居右,如:“图2 上海大众销量和国内市场份额演变”。全文插图按出现的先后顺序统一编序,如“图1、图2……”,图名以不超过15个汉字为宜。
  12、数字:文章中的数字,除了部分结构层次序数词、词组、惯用词、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模糊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其他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同一文中,数字的表示方式应前后一致。
  13、标点符号: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应正确使用,忌误用、混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应加以区分。
  14、计量单位:除特殊需要,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15、页码:从正文开始编写页码、封面及目录不编页码,内容摘要、文献综述页码用“Ⅰ、Ⅱ、Ⅲ……”编写。编写页码用插入页脚的方式,选择小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并居中。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

转眼间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就即将结束,毕业生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快来参考毕业论文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整理的机械工程毕业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 要: 随着近些年以来汽车行业的崛起,汽车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舒适性、有效性、节能性成为电子控制系统和技术研发领域的主要项目之一。众所周知,整车综合性能的改进和提高要凭借子系统的协调工作来完成,汽车底盘集成控制手段作为提升车辆性能的手段之一,在车辆工程研究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车辆工程领域的热点研究话题,底盘集成控制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调动底盘各个系统的工作性能,使底盘各系统在协调稳定的条件下运行,从而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整车的综合控制性能和标准。本文立足于汽车底盘集成及其控制技术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车辆运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汽车底盘集成控制;集成控制背景;集成控制技术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8.053

0 引言

汽车底盘的整体性性能是通过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对汽车所进行的控制意识,如转向、加速、减速、缓行等的调控的来实现的。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实现的核心目标是向集成控制方向发展,主要目标是实现集成控制的对象、手段、互联网技术等内容的控制,对于提高汽车在运营过程中的指定性和舒服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底盘控制技术正在朝着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1 汽车底盘集成控制背景概述

1.1 汽车集成控制思想的提出

控制技术在汽车领域的最早应用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燃油经济性、排放合理性方面出台了相应了法律规定,由此拉开了控制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帷幕:驱动控制系统(TCS)、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牵引力控制(TRC)、主动悬架系统(ASS)等控制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汽车的性能,与此同时,汽车底盘技术也在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现代学术界通常把研究的重点内容集中于车辆底盘控制系统中的悬架,转向,驱动、制动系统等方面,由于这些因素彼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的时候,把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实现这些系统对应的控制目标,但是并没有过多关注这些系统被糅合进车辆运动控制中对其他子系统的带来的影响结果。

1.2 汽车底盘集成控制研究的发展

有关汽车的集成控制理论,上世纪末期的理论成果颇多。美国的Y.Ghoneim和w.Lin从汽车稳定性基本特征出发,提出了比例微分控制和状态反馈控制理论措施,从根本上实现了制动防抱死和驱动控制的集成控制目标。转向工况下的车辆动力学模型是日本的T.Y.shimura和Y.Em.to所提出来的理论,该模糊控制达到了对转向系统和主动悬架的集成控制的`目标,对于汽车的操纵性和平顺性进行了调控,从整体上达到了完美的效果。英国学者R.Sharp提出了基于双向作用的多目标集成控制理论,这种理论被应用在汽车底盘系统的主动控制中。德国研究者Chtler设计出了一整套ABS/ASR和ASS等内在集成系统,从而实现了汽车垂向、侧向、纵向的有效集成控制。Cherouat.H通过设计多变量的协调控制技术对汽车底盘系统实现了集成控制,在这个系统的实现过程中,构建成一整套动力学制动、驱动以及转动模型。

国内的学者李君和喻凡提出了转向系统与制动系统、悬架系统与制动系统的集成控制理论,提高了汽车的动力学功能。2004年,北京理工大学汽车动力实验室引入了轿车ABS/ASR/ACC集成电控技术,通过捷达GTX样车的试验实现了控制单元硬件电路和软件逻辑的整合,所研制出来的集成电控系统功能优越,在实用性和扩展性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轿车的安全控制装置集成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2 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研究

2.1 底盘集成控制结构研究

2.1.1 集成控制

集成控制通过一系列有序的单元呈现一切信息动态,其中涵盖传感器等信息,这一动态信息的实现是经过多个目标的计算过程实现执行器的规范化控制,这种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实现集成控制,通过一个集成控制器技术的研发成功,取代了各个子系统控制器,促进了控制集成技术的发展。

2.1.2 协调控制

协调控制是集成控制与各子系统控制之间所形成的一种控制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控制模块进行充分利用,在各个子模块的序列中添加协调控制器,达到协调各个子系统工作的目标。协调控制器会准确探究出车辆运行当中的状态,对驾驶员工作状态中的意识进行识别,以及对控制感知命令进行分散识别,传达到中间层的各个控制器,之后由中间层面的控制器对各个子执行器实行管理控制。

2.2 底盘主动控制系统探索

底盘主动控制系统根据汽车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内容:横向的转向和横摆力矩控制、纵向的制动和驱动控制、垂向的悬架控制等要素。

汽车底盘控制系统技术的开发力度不断完善,在开发过程中注重轮胎与地面的接触力度。由于汽车的运动轨迹并不相同,因此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执行器的控制而言,各个子系统都对其有制约作用,比如制动器在工作过程中,会受到驾驶员的意识、电子稳定系统ESP、防抱死系统ABS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且同一个控制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于其他数个控制体系达成,比如转向过程中的稳定性的实现是借助于主动前轮转向AFS、主动后轮转向ARS以及ESP等要素来完成的,除此之外,也同时反馈控制时间、相位的实现时间、系统、传感器的冗余度等因素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公路行业开始不断壮大,汽车作为经常应用的交通工具,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从改革开放以来对汽车底盘集成控制的研究课题一直没有停滞,研究者把关注的焦点聚焦于如何引入先机技术,使汽车底盘的各项功能达到均衡状态,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汽车底盘体系的整体性能。本文针对汽车底盘集成及其控制技术这一课题展开讨论,为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做出理论探索。

参考文献:

[1]贾晓峰. 电动汽车底盘多目标集成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陈文才.浅谈汽车底盘集成及其控制技术[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6(05):136-137.

[3]贝绍轶,赵景波,刘海妹.汽车底盘集成系统的重构控制技术评述[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7,29(04):1-4.

机械电子工程的专科毕业论文,最好是自己写的!

提供一些电子信息工程专科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
精密检波器的设计
简易电子血压计的设计
电子听诊器的设计
简易数码相机的设计
直流电机转动的单片机控制
高频功率合成网络的研究
多功能气体探测器
车用无线遥控系统
家用门窗报警器
智能型全自动充电器
医用病房多路呼叫系统
多功能数字钟
数字电压表的设计与仿真
虹膜识别技术的认识及其在电子学科的发展探讨
基于Orcad的电子线路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
恒温热熔胶枪的设计
步进电机的数字控制器设计
虹膜图像的预处理(算法分析及探讨)
四位密码电子锁的设计
旋转LED屏的制作
基于PC机的LCD实时显示控制系统设计(pc机部份)
基于PC机的LCD实时显示控制系统设计(单片机部份)
ICL7135的串行采集方式在单片机电压表中的应用
用89C51和8254-2实现步进式PWM输出
桌面行走智能小车
双音频电话信息传输系统
车库控制管理系统(基于PC机)
车库控制系统车位识别(基于PC机)
数控音频功率放大电路
刚体转动实验平台的改进设计
谐振频率测试仪
高频宽带放大器的制作
高频窄带放大器的设计
宽带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程控滤波器的设计
高频电压测试棒的制作
基于TMS320VC5402的DSP创新试验系统
U-BOOT在ARM9(AT91RM9200)上的移植
ARM9(AT91RM9200)启动过程的研究与启动代码的设计
基于ARM9(AT91RM9200)的嵌入式Linux移植调试环境的研究与建立
嵌入式Linux在ARM9(AT91RM9200)上的移植
ARM9(AT91RM9200)简易JTAG仿真器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电动机测速系统
基于单片机的单元楼门铃及对讲系统
基于单片机的自来水管的恒流控制
基于单片机的电子脉搏测量仪
基于单片机的自来水水塔控制系统
洗衣机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力敏传感器的压力检测
湿敏传感器应用电路系统设计
基于气敏传感器的大气环境测量系统设计
基于光敏传感器的机器人控制电路设计
基于温敏传感器的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磁敏传感器的检测电路设计
超声波传感器在倒车雷达系统中的应用
温度传感器在现代汽车中的应用
电子秤中的应变片传感器
光电开关在自动检测的应用
热释电传感器的应用
浅谈各种接近开关
基于单片机的自行车码表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图形温度显示系统
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打铃器设计
基于EDA技术的自动打铃器设计
通用示波器字符(图案)显示电路设计
基于EDA技术的时钟设计
用matlab实现数字电子技术数据传输电路设计
在matlab环境下实现同步计数器电路仿真
锂电池充电器的设计与实现
脉冲调宽(PWM)稳压电源作光源的设计与实现
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矩形脉冲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可编程交通控制系统设计
多功能数字钟
实用电子称
多点温度检测系统
可编程微波炉控制器系统设计
智能型充电器显示的设计
电子显示屏
电源逆变器
数字温度计
简易数字电压表
声光双控延迟照明灯
可遥控电源开关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装置整流电路的设计
PLC控制系统与智能化中央空调
PLC在电梯变频调速中的应用
PLC在输电线路自动重合闸的应用
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
电机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
数控稳压源
4-20mA电流环设计
单总线多点温度检测系统
单片机控制的手机短信发送设备
简易恒温浸焊槽设计
单片机控制的手机短信发送设备
基于MATLAB的IIR数字滤波器设计与仿真
基于MATLAB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与仿真
平稳随机信号功率谱估计及在MATLAB中的实现
智能红外遥控电风扇的设计
单片机控制的消毒柜
数字秒表的设计
基于VGA显示的频谱分析仪设计
基于FPGA红外收发器设计
基于FPGA 的FSK调制器设计
基于FPGA的多频电疗仪的设计
基于FPGA幅度调制信号发生器设计
基于FPGA全数字锁相环设计
单片机之间的串口数据通信
微机与单片机间的串口数据通信
模型自适应系统控制器设计
神经网络PID控制器设计
带误差补偿环节的PID控制系统
具有模糊系统控制的PID控制系统
限电自动控制器
单片机实现三位电子秒表
开关稳压电源设计
新型锂电池充电器
自制温度检测报警器
限流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微波测速计
自由落体实验仪
风力发电机转速控制
风力发电电池组运行状态检测
光伏电能的储存及合理应用控制装置
车库门自动开闭
小功率风力发电机研制
利用车内电源(12V)给笔记本电脑供电电源(19V)
基于PWM控制的七彩灯设计
红外遥控电风扇
基于串口通信的GPS定位系统
数控电压源
20mA电流环模块设计
基于GSM的汽车防盗系统的设计

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探讨

关于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探讨

智能化技术运用机器跟人类的智慧精密的配合,模仿人类做出的一些智能行动,以下是我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关系之论文范文。

摘要: 机械电子工程和传统的机械工程有着很大不同,它是将电子技术与机械工程联系在一起,发挥两者的用途。二者不但是各自功能的单一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加入了与信息的联系。在传统的机械工程只有能量、功能的连接的基础上,机械电子工程加入了信息,这将使机械电子工程变得更智能。

关键词: 机械电子、机械工程

一、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

机械电子工程与传统机械工程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是将技术应用到机械工程上来发展成的一个新的学科。机械电子产品外形结构简单趋于小型化,功能变得更多样。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经历手工加工、流水生产线、柔性制造系统等三个阶段。前面阶段都是传统的机械工程,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的开始。将电子技术通过某种方法与机械工程相互作用在一起形成机械电子工程是20世纪电子技术发展的结果。最初,二者的结合只是分离的块与块的关系,或者功能与结构上的互补。本世纪以来,信息把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化联系在一起,使机械电子工程在新的方向上取得了成果。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结合了信息学等多门学科,它的出现为多种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人工智能的发展始于计算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是人工智能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段时间取得了一定进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人工智能的发展遇到挫折。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将网络技术这种新的技术作用到人工智能后,人工智能的发展才逐步稳定。

三、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在机械电子系统中使用人工智能方法从建模,到控制并诊断,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都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机械电子系统往往具有本质的非线性或本质的不稳定性,因此要描述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是非常困难的。通常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通过物理方程建立数学关系式,基于经验建立规则库,通过事件的学习生成知识。以理论分析和数学推导为主,用解析数学方法建立的系统因果关系的方法严密、精确,但是,往往只适用于线性定常这种相对简单的系统。对于复杂的系统,仍然缺乏难以给出数学解析式。而且即使给出了解析数学模型,由于非线性、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等问题,将使计算复杂性急剧增加,或者无法计算。由于面对的机械电子系统越来越复杂,因此不得不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由于智能化处理过程是以已知道的信息为基础,过程是繁杂的而且充满着未知的,没有具体的实现途径。对于不能用解析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在建立复杂系统模型过程中,可以实现目的的途径有模糊逻辑系统和神经网络。模糊系统模拟人脑功能处理语言信号,物理意义较明确。神经网络顾名思义是仿照人的神经结构来处理数字信号。虽然神经网络或模糊逻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使机械电子系统繁杂的这个挑战得到缓解和控制,但是对于更复杂的系统单一的方法无法解决。越来越多的机械电子研究者或者人工智能研究者认识到以综合系统取代单纯系统的重要性与必然性。模糊神经网络是综合两种系统的全新的系统。模糊逻辑系统要解决的计算复杂性小,神经网络有着高的输入输出精度。模糊神经网络融合两者的可取之处,摈弃不需要的部分,形成新的方法。

四、结论

总之,21世纪是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学科都是交叉互补,相互联系的,每个学科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它们之间互相作用,对彼此之间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难以孤立地看待每一个学科,每一个行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它们联系起来,发挥各自的作用,融合形成新的学科,新的行业。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相互作用形成了全新的行业。随着各个行业的发展,机械电子工程将与更多与之相关的`技术联系在一起,变得更智能。一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人工智能化运用于机械工业,开拓机械工业新的发展领域。另一方面,机械电子系统的复杂性越来越大,为人工智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难题,也必将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论文摘要: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对电力系统的建设及运行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把智能化技术运用到电子工程中是当前最重要的一步。本文探讨了关于怎么样把智能技术运用到电子工程中,使电子工程得到最大的发展做出了一些讨论跟建议。务必用最科学的方法发展电子工程中的智能化技术。

论文关键词:智能化技术 电子工程 发展

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造福了人类,把计算机跟人类的智慧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在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初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智能化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而电子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电子工程的崛起,我们把智能化技术跟电子工程相结合,探讨出关于两者结合而带来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技术

近年来,智能化技术在计算机,GPS及精密传感等多个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市场的竞争日益剧增,智能化技术带来的便利越来越明显,最直接的融人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智能化的优势日益剧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备本身的可靠性的增加,在设备自身的发展下带来更多的便利;降低设备运行跟后来维修的成本,通过对运行等各个部分智能化的提高来减低成本;及时对设备进行故障维护,时间就是金钱,及时维修故障设备,增加效率;保障一些危险性工程的安全运行,在原有的基础上运用智能化把危险的工程的安全工作做得更好;利用每一个部分的精密结合,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的效率跟质量。

智能化技术运用机器跟人类的智慧精密的配合,模仿人类做出的一些智能行动,所以智能化技术很快的被大众接受,电子丁程这个行业本身在人类的生活中必不可少,智能化技术又很好的运用到了电子工程中,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工作效率跟质量,实现了智能化的电子资源配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