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2-20 00: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原为锦州工学院学报,于1992年更为现名,分《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版)》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两种期刊。其前身为1982年8月创刊的《锦州工学院学报》。1992年6月19日,经国家教委批准,锦州工学院更名为辽宁工业大学。作为学院对外交流的窗口,《锦州工学院学报》从1992年第3期起随之改称《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3月。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5/C, ISSN1008-3391。2001年双月刊,开本为大16开(A4幅面),142页。

辽宁工业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拥有省重点实验室6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省重点实验室: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汽车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电动汽车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汽车零部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汽车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振动与噪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材料轻量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协同创新中心:汽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高等学校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光伏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汽车振动与噪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6月,辽宁工业大学图书馆有馆藏文献资料140万余件(册)。其中,纸质图书文献108余万册、报刊3.5万余册、电子图书50万册、电子期刊35617种、电子报纸余400种、其它类型文献47558余件。先后引进了《中国CNKI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重庆维普数据库》、《博看网》、《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Springerlink》、《Emeralder》《EBSCO》等中外文数据库,另购有VIPExam考试学习资源库、VERS维普考试资源系统、超星学术视频等数据库,同时努力争取试用各类数据库10余种,并自建了辽宁工业大学硕士论文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 。 学术刊物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版)》其前身为1982年8月创刊的《锦州工学院学报》。1993年在辽宁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优秀期刊评奖中荣获优秀期刊奖;1995年,在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中荣获优秀学报三等奖;1998年,荣获辽宁省机械工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被辽宁省科技厅评为优秀编辑部。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刊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刊源、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3月。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5/C,ISSN1008-3391。2001年双月刊,开本为大16开(A4幅面),142页。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刊源。2003年被评为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 。

数据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数据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严蔚敏.数据结构C语言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舞动的排序算法.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4MTg3MTU2.html.

[3]丽水学院在线联系和考试系统.http://acm.lsu.edu.cn.

[4]范德宝,于晓聪,丁伟祥.提高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5]董丽薇.“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数据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WingJM.ComputationalThinking.CommunicationsoftheACM,2006,49(3):33-35.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MarkM.Meerschaert.数学建模方法与分析[M].第2版.刘来福,杨淳,黄海洋,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孟凡荣,贾杰,王兴伟.网络工程专业创新性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3,(194)14:104-108.

[5]刘昕,石乐义,元雪东.面向计算思维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96)16:35-38.

数据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逯鹏,张赞.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21-123.

[2]贾丹,周军.基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32-134.

[3]郭艳燕,童向荣,孙雪姣,等.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两门课程的教学衔接[J].计算机教育,2014(10):47-50.

[4]高贤强,化希耀,陈立平.引入计算思维的《数据结构》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7):16-19.

[5]严太山,郭观七,李文彬.课堂设问的技巧及其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81-83.

[6]南淑萍.电子商务专业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3-14.

[7]杨夏.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英语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分析

英语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分析

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更是将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列为人才培养计划的首要任务.下面是我和大家分享的英语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分析,更多内容请访问(www.oh100.com/bylw)。

摘要: 本文基于关于高校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现有研究,对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探讨了英语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可行途径,总结了核心能力的评价模式,旨在理清目前我国在英语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重点和研究趋势,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核心能力培养 研究

一、引言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应“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就意味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向综合型人才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新一轮高校改革的过程中,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应紧跟这一要求,更强调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核心能力的概念

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更是将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列为人才培养计划的首要任务,因此,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讨论一直在持续。周洋提出:“对于我国的普通高校而言,应用型核心能力即是指能够使毕业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新的工作岗位,更快捷、高效地完成工作所应该具备的隐性能力和显性能力的总和。”这一定义清晰地解释了应用型核心能力的两大要素,但不能凸显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特殊性。黄创认为,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能力模块应包括语言交际、办公管理、外贸实务、岗位实训四个方面的技能,将语言能力与商务英语专业的操作实务相结合,体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许敏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英语专业核心能力进行了阐述,认为“专业核心能力就是学生掌握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情商、专业知识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该定义将情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形式之一,将专业知识作为英语技能的载体,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则隐含了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王立非、葛海玲解读了高等学校英语、商务英语、翻译三个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认为这三个专业强调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认为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是英语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由此可见,英语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应包含如下要素:第一,语言技能,这是英语专业的独特要求,也是学生核心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第二,综合素质,这一能力独立于具体语言技能,具备可迁移性,其中思辨能力应成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心;第三,实践能力,这是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第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语言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结合。

三、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

英语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更多的是语言技能和人文素质,对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实现,而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复杂和长久。鉴于商务英语专业的特殊性,黄创强调了ESP在培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指出了ESP课程对于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突出作用。于海波提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并认为应分阶段开设相关课程,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的前提下,在高年级阶段开设商务英语相关的理论及实务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业务流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王巧玲、袁鑫、杨玉梅提倡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建立高校与企业对学生的双重评价模式,一方面促进高校与企业的交流,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改革课程设置,更好地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以上所提及的英语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主要集中于课程改革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课程改革究竟应该如何改,什么样的课程才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师资方面需要进行哪些改变等问题都还未得到解答。

目前双师型教师成为师资改革方面被探讨的热点,ESP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是依靠课程改革和实践训练是很难实现的。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大前提下,对重视人文素质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应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对侧重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专业应增加实践环节,通过项目教学、校企合作等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四、核心能力的评价模式

核心能力包含的要素很多,目前对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构成板块没有统一的指导性观点,因此,对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评价就显得很薄弱。郑文玲通过调查,指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评价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时,依然以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为主,评价模式单一,未给予学生的综合素质足够的重视,鉴于此应侧重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际语言使用能力及自身综合素质的评价。张益君将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划分为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三个层次;同时,可以结合具体的课程、项目或证书的考核等载体评价学生这三个层次的核心能力。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是针对学生核心能力较理想的评估模式,学校可评估学生的语言技能,而企业可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给出评价,学校则可根据企业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五、结语

英语专业作为语言技能类文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构成不仅仅是语言技能,更涉及人文素养及思辨能力,其构成要素复杂使得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成为难题。然而,目前国内对于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处于初始阶段,对于其概念、培养方法和评价模式的讨论未达成共识,也未形成体系,对英语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讨还将继续。

参考文献:

[1]王立非,葛海玲.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知识、能力共核及差异国家标准解读[J].外语界,2015,(5):2-9.

[2]周洋.建立普通高校学生应用型核心能力评价模型[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于海波.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高职商务英语核心能力培养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22-123.

[4]黄创.ESP与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宿州学院报,2008,(5):156-158.

[5]郑文玲.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219-220.

[6]许敏.“开拓创新”教育理念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13.

[7]蒋宏.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9-111.

[8]王巧玲,袁鑫,杨玉梅.校企合作与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6):86-87.

[9]张益君.谈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书育人,2011,(6):28-2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