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2023-02-19 19: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有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简称“陕西工院”,位于陕西咸阳,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是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单位。

截至2019年4月,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各类技能竞赛获奖累计1231项,其中国家级技能大赛等奖项463项;获得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荣获国家级、省级校园文化艺术奖39项。

学报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办,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2007年9月创刊,季刊。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本刊在2008年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组织的“全国高职高专学报三优评比”中,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一等奖”。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陕西省农业 学校、陕西省水利学校和省部级重点中专陕西省林业学校合并改制而成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34年于右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创建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职,是中国举办职业教育最早的院校之一。
主要院系: 水利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交通与测绘工程学院等 学院占地面积1596亩,其中校园面积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4.9万册。固定资产总值1.9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263.4万元,拥有各类实验实训室56个,校内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训基地50个。设有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等四部委设立的多项行业工种技能鉴定站和全国大学英语、计算机等级等考点,可承担142个职业(工种)技能鉴定任务。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形成了“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依托项目建基地,依靠共建基地为平台,创建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鲜明办学特色,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经济共同体型、股份合作型和公司带动型等五种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教职工先后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196项,累计科研经费455万元,有专利3项,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和“863”计划课题项目部分内容。先后获部级科技成果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奖15项、地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6项,居陕西省同类院校第一位。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武农148”已在黄、淮、海麦区累计推广2000万亩,获得陕西省2005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选育的菊花新品种“玉壶妹”已通过省级品种审定;新型瓜菜化控浸种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产品“优比”浸种剂获国家专利。学院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学院探索与实践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教学体系(OES)”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生物技术及应用2个专业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园林工程技术、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畜牧兽医、经济管理等4个专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生物技术及应用、园林工程技术、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改试点专业。《土壤与植物营养》、《农田水利》、《生物化学》等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主、参编全国正式出版教材193种,公开发表论文798篇,其中核心期刊334篇。学院创办有《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高职教育研究》等刊物。先后与美国、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多项交流与合作。   2001年学院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31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之一,
校园风光(11张)2003年被教育厅批准为陕西省3所自主设置专业的试点高职院校之一。2003年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试点评估,2005年评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校园”,“陕西省十佳诚信办学示范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6.6%、96.26%、96.84%,在陕西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院校之一。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将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兴校、特色名校四大战略和名牌专业工程、教学名师工程、实训基地工程、教学质量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工程、素质教育工程、招生就业工程、管理创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文明校园工程等十大工程,努力把学院建成全国高职院校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发展的示范。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情况怎么样

简介
学院占地面积1596亩,其中校园面积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4.9万册。固定资产总值1.9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263.4万元,拥有各类实验实训室56个,校内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训基地50个。设有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等四部委设立的多项行业工种技能鉴定站和全国大学英语、计算机等级等考点,可承担142个职业(工种)技能鉴定任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形成了“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依托项目建基地,依靠共建基地为平台,创建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鲜明办学特色,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经济共同体型、股份合作型和公司带动型等五种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教职工先后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196项,累计科研经费455万元,有专利3项,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和“863”计划课题项目部分内容。先后获部级科技成果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奖15项、地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6项,居陕西省同类院校第一位。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武农148”已在黄、淮、海麦区累计推广2000万亩,获得陕西省2005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选育的菊花新品种“玉壶妹”已通过省级品种审定;新型瓜菜化控浸种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产品“优比”浸种剂获国家专利。学院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学院探索与实践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教学体系(OES)”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生物技术及应用2个专业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园林工程技术、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畜牧兽医、经济管理等4个专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生物技术及应用、园林工程技术、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改试点专业。《土壤与植物营养》、《农田水利》、《生物化学》等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主、参编全国正式出版教材193种,公开发表论文798篇,其中核心期刊334篇。学院创办有《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高职教育研究》等刊物。先后与美国、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多项交流与合作。 2001年学院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31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之一,2003年被教育厅批准为陕西省3所自主设置专业的试点高职院校之一。2003年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试点评估,2005年评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校园”,“陕西省十佳诚信办学示范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6.6%、96.26%、96.84%,在陕西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院校之一。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将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兴校、特色名校四大战略和名牌专业工程、教学名师工程、实训基地工程、教学质量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工程、素质教育工程、招生就业工程、管理创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文明校园工程等十大工程,努力把学院建成全国高职院校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发展的示范
图书馆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是在国家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下,1999年由创建于1934年和1943年国级重点中专陕西省农业学校,陕西省水利学校及创建于1953年的省部级重点中专陕西省林业学校三校图书馆合并建立的。 图书馆馆舍面积11800平方米,分布在西,北,南三个校区,每个校区各有一幢独立的图书馆楼,总馆在南校区。西,北校区为分馆。图书馆有工作人员33人,其中:馆长1人;副馆长2人;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2人;馆员及中级以上职称7人。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572149册。图书馆有阅览座位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560个,年征订期刊1350种。现设有自然科学阅览室3个,社会科学阅览室3个,新书阅览室2个,工具书阅览室3个,自习室3个,电子阅览室1个,流通借阅处3个。 开馆时间每周74小时。年接待读者30多万人次以上,图书、期刊、资料流通量32万余册次。 图书馆已于2003年上半年建成了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起了具有本馆特色的书目数据库,16台检索机分别安装在三校区流通借阅处,并建立了读者信息数据库,全院师生可以方便快捷的在任何地方检索到所需书目,借还也很方便。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数字化。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图书馆正在朝着现代化管理方向迈进,力争早日把图书馆建设成功能完备,服务一流的现代化、数字化图书馆。
[编辑本段]学校成绩
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形成了“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依托项目建基地,依靠共建基地为平台,创建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鲜明办学特色,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经济共同体型、股份合作型和公司带动型等五种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教职工先后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196项,累计科研经费455万元,有专利3项,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和“863”计划课题项目部分内容。先后获部级科技成果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奖15项、地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6项,居陕西省同类院校第一位。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武农148”已在黄、淮、海麦区累计推广2000万亩,获得陕西省2005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选育的菊花新品种“玉壶妹”已通过省级品种审定;新型瓜菜化控浸种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产品“优比”浸种剂获国家专利。学院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学院探索与实践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教学体系(OES)”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2个专业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园林工程技术、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畜牧兽医、经济管理等4个专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生物技术及应用、园林工程技术、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改试点专业。《土壤与植物营养》、《农田水利》、《生物化学》等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主、参编全国正式出版教材193种,公开发表论文798篇,其中核心期刊334篇。学院创办有《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高职教育研究》等刊物。先后与美国、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多项交流与合作。 2001年学院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31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之一,2003年被教育厅批准为陕西省3所自主设置专业的试点高职院校之一。2003年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试点评估,2005年评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先后被评为 “全国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教兴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校园”,“陕西省十佳诚信办学示范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6.6%、96.26%、96.84%,在陕西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院校之一。
[编辑本段]教学理念
学院将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质量历史沿革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兴校、特色名校四大战略和名牌专业工程、教学名师工程、实训基地工程、教学质量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工程、素质教育工程、招生就业工程、管理创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文明校园工程等十大工程,努力把学院建成全国高职院校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发展的示范。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由1934年创建的原省农业学校、1943年创建的原省水利学校和1953年创建的原省林业学校三所中专合并改制而成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31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之一。2005年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计划”2006年立项建设的28所学校之一。

学院历史 1934年,于右任先生、杨虎成将军受命筹建我国西北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因杨凌面临渭水,背依土塬,具有三道坎坡,塬地便于各种农作物试验,渭水两岸便于放牧,近有秦岭可做森林研究,开办农业类院校地域条件得天独厚。当时为解决“有志农林者颇众”与“无相当学校以造之”的矛盾,先行筹办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职”,这是原陕西省农业学校的前身,也是学院的历史渊源。

办学条件 学院位于闻名全国的农科城――杨凌,东距西安81千米,西距宝鸡84千米,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连接东西。学院占地1600亩,其中校园面积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36万m2。固定资产总值2.3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00多万元。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56个、综合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习基地50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11个。建成了千兆以太校园网,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图书馆藏书66万册,开通了清华同方和万方资源数据库,建成了图书电子阅览室和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藏阅一体化。

学院有教职工81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51名,具有“双师”素质教师278名。

专业设置 现设水利工程、建筑工程、交通与测绘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生物工程、生态环境工程、药物工程、动物工程、公共课教学部等12个系(部)和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设有“三农”发展研究所。开设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园林工程、园艺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环境监测与治理、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计算机应用技术、经济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食品生物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畜牧兽医、饲料与动物营养等52个专业及方向。其中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生物技术及应用2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园林工程、畜牧兽医、经济管理、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园艺技术、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等6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设有本科、大专成人函授教育,形成了全日制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多名。

办学模式改革 学院制定并实施了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情况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了学分制改革和选修课制度。2个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初步探索出了体现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有成果。学院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构建了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教育网络,目前与省内外32个县(区)、6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出联合培养型、工学交替型、项目导向型、奖助激励型等订单培养模式,增强了办学活力。

专业建设 学院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相关专业为支撑,带动其它专业提高水平”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2003年被教育厅批准为自主设置专业的3所高职高专院校之一。同时,能积极推进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和两年制专业改革。8个教改试点专业有4个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教改优秀专业。《土壤与植物营养》、《农田水利》、《生物化学》等10门课程被评为省级和行业教指委精品课程。学院坚持以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了以教学成果为本,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和以项目教学为手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学时平均达到总学时的40%以上;重点专业和核心课程初步形成了以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带头人或课程带头人为主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梯队;建立了80%的成员来自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人员为主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指导委员会10个,专业设置与改革思路明晰,成绩显著。

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 学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设有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等四部委设立的多项行业工种技能鉴定站、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点、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点(A、B)、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考点(NIT)、电子商务师远程培训辅导站、陕西省建设厅土木工程造价员培训考点等多项行业技能鉴定培训站,可承担142个高级和中级职业(工种)的鉴定任务。毕业生全部进行了半年的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大大增强。近三年,毕业生全部参加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率平均达到95%以上。

招生就业 为作好招生工作,学院制定了“以宣传为导向,突出重点,力求实效 ”的宣传思路,抓住围绕招生宣传这一主线,保证确保考生报考率的提高 、确保生源质量的提高“两个确保”,坚持重点宣传与广泛宣传相结合、媒体宣传与现场宣传相结合、各种媒体上块状宣传与条状宣传相结合的“三个结合”,突出抓好“四个重点”的宣传模式,立足于各省市招生部门的信息载体,并以此为主阵地,认真作好各种信息载体的宣传版面、宣传内容的设计,在宣传中兼顾招生传统的宣传方法以及招生资料制作的传统性,并适应信息数字化、网络化需要,调整宣传思路,扩大宣传效果。学院树立招生宣传全院“一盘棋” 思想,招生部门与学院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部门之间积极沟通,精心配合,形成合力,从而确保招生任务的落实。

学院坚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按照“以规模增效益,以效益促质量;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稳住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以质量促招生、求发展”的发展思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招生就业形势,全面贯彻教育部和陕西省关于招生就业工作的规定,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在招生人就业困难加大的情况下,报考率、报到率逐年上升, 2007年新生报到率达到97.64%;2008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6.9%。

学院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切实代表家长及学生的最根本利益,坚持以提高就业率为基础,以提高就业质量为重心的原则,形成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就业格局;形成院系结合、以系为主的就业机制;形成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内引外联、辐射全国的就业工作新局面;实现了办学规模、就业率、就业质量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的目标。

科研推广与社会服务 院近5年先后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196项,累计科研经费455万元,有国家专利3项。先后获部级科技成果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奖15项、地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6项,居陕西省同类院校第一位。学院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学院创办有《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高职教育研究》等刊物。先后与美国、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多项交流与合作。学院坚持面向“三农”,走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较好地服务了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探索总结出了农业高职院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经济共同体型、股份合作型和公司带动型五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依托科研优势,在关中平原杨陵区、渭北旱塬彬县、陕南山区凤县等地建立了11个教学、科研推广、生产示范三结合基地。在基地开发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成绩突出。学院在彬县产学研基地,紧密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的特点,抓点带面,辐射全县,服务渭北旱塬,实行农、科、教结合,实验、示范、推广结合,农业开发、科技开发、智力开发结合。先后承担科研推广课题49项,培训农民4.1万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彬县产学研基地所在地小章镇农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4411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51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674元增加到2005年的1912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10元。小章镇被中国农学会评为“全国科技兴村示范乡镇”,学院也被评为“全国科教兴村先进集体”。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吗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高校,该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陕西省农业学校、陕西省水利学校和省部级重点中专陕西省林业学校合并组建。

学院地处素有八百里秦川美誉的关中平原,是我国农业硅谷、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的主要驻区单位。东距西安60公里,西距宝鸡80公里,陇海铁路、西宝高铁和连霍高速公路、西宝中线贯通东西,交通便利。学院占地1630亩,校舍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7亿元。校园网出口宽带5.2G,校园无线wifi全覆盖。拥有现代化、生产性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基地220个,校外实习基地171个,校外产学研示范基地11个。馆藏纸质图书114.86万册,其中电子期刊8621种。

学院现有各类在校生2万余名,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9269名。现有教职工908人,其中教授70名、副教授306名,具有“双师”素质专任教师490名,外聘兼职教师569名。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国家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劳动模范9名,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7名,各类学会评选教学名师23名,国内外访问学者9名,省级师德标兵3人,师德先进个人4名,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1人,陕西省蜂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陕西省蜂业、梨、莓类、花卉等产业体系岗位专家4人。教师先后主、参编正式出版教材500多种,公开发表论文26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100多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及科研推广成果奖43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28项,培育小麦、花椒等新品种8个,专利36项。学院科研、教研项目、经费、奖项及项目等多年来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

学院设有16个分院(部),8大类63个高职专业,3个本科联办专业。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专业6个,国家骨干专业17个,省级“一流”建设专业1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4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6个。主持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参加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3个,主持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部级和行指委精品课程27门,院级精品资源课96门。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设有全国大学英语、计算机等级考点。设有陕西省中职校长培训基地、陕西省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陕西省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等7个基地,建有华北水电学院等5所本科院校函授站。创办有《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高职教育研究》等刊物。

学院坚持走“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之路,依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和“中国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两大平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省内外142个县(区)政府、1332家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有163个校外实训基地,6个大学生协同创新中心,122个学生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69个教师实践锻炼基地,60多个企业订单班、13种优秀学生奖学金;举办有“中国水电十五局水电学院”“陕建集团建筑见习学院”等10多个校企合作学院。在全省建立产学研基地13个,探索形成了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性、科技包村型、专家大院型和企业带动型五种农业高职院校产学研示范推广模式,彬县基地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聚焦精准扶贫,在麟游县、太白县、旬邑县建立2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1个网络电商平台,实施10余个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形成了职教扶贫高职范式。

重视国际合作,与澳大利亚、德国等7个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招收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外国留学生;引进荷兰朗蒂斯教育集团现代农业技术课程资源;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技项目建设,在哈萨克斯坦设立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加入《悉尼协议》,开展国际专业认证研究与实践;与新西兰林肯大学、新西兰商学院开展“2+1+2”专升硕留学生培养计划。

学生工作坚持“教育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亲情化”的工作思路,创新实施“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德技并修,以学分为导向,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到实处。以“十大节庆主题教育”品牌为引领,把文化教育、德育教育、个性化教育、行为养成教育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日常学习生活紧密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近五年,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国赛奖项380多项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覆盖全国、辐射国外的就业基地网络,建立了以中国水利水电集团、陕西建工集团、西北电力建设集团、中铁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为引领的60多个就业集团企业基地。学院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等称号。

“十三五”以来,学院以“建设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职名校”为奋斗目标,秉承“明德强能,言物行恒”的校训、“照准目标,矢志不渝”的精神,坚持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为核心,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流的专业发展体系、一流的人才和人事管理体系、一流的支撑和保障体系,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兴校、特色名校四大战略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团结奋进,砥砺前行,各项办学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