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次会谈分析当事人抑郁的身心状态,第一次会谈是当事人姐姐对当事人冷漠、憔悴、孤独影像的回顾;第二次会谈是当事人本人对自己的无为、悲观的身心状态的感受与体验;最后一次为整合家庭式会谈,主要目的为协调家庭众成员亲子关系和检验当事人的咨询效果。咨询师采用现实及联想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抑郁来访者改变认知方式,引导求助者重新认识自我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及价值,树立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经过心理咨询辅导,来访者的消极观念与行为方式有了明显改变,成功地达到了“认知重建”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57-03
一、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晨阳(化名),男,汉族,19岁,济南某大学大一学生,身高1.77米,体重90多斤,身体虚弱,脸色焦黄,眼神呆滞,农村家庭,家里有两个姐姐,父亲退伍做建筑小包工头,母亲家中务农,家境中等;无精神病史,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咨询或心理治疗史,无其他不良嗜好。
二、主要咨询问题
近半年来,精神不振,极度萎靡,痛恨父母,时常通过各种方式麻木自己,对生活的不知不觉,对家的不知不觉,沉迷于自己的麻木生活,无朋友无交流,对未来持有负面及悲观的想法,认为现在的问题将不会得到任何解决,更重要的是自己根本没有想解决的意愿,也坚信自己没有解决的能力和方法,自己活着除了痛苦还是痛苦。
三、主诉
第一次会谈
(一)姐姐来访主诉
弟弟是家中最小的,父母亲为了要儿子,超生两胎,我是家中老二,上面还有个姐姐。从小家里人都很娇惯弟弟,家庭经济也还算不错,弟弟一般要什么就满足其什么。弟弟初中学习很不错,可是上了高中就不行了,第一年高考弟弟落榜,第二年高考依旧是失败,所以爸爸想办法为弟弟掏钱让他上了一所成人学历的大学。但是弟弟上学没多久,就给家里打电话表示不愿意上,父母没有在意;第二次,弟弟又提出想退学的想法,依旧遭到拒绝;第三次,再次向父母说明不想上学,父母严加制止。从此弟弟不再提及此事,弟弟也不再给家里打电话,生活费也不再给家里要,每次都是通过我来给父母要生活费。弟弟说,他的生活如此糟糕,都是父母造成的,他对父母没有一点儿感情,永远不愿再见到他们。
弟弟现在1.77的个子,体重仅有90多斤,听弟弟说,近一两个月没有食欲,仅靠方便面充饥,不愿吃饭,每天泡网吧,不是因为喜欢上网,而是找事情麻醉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每天睡到自然醒,生活实在太难熬,太痛苦了。(说到此,姐姐哽噎……)看到弟弟这样,姐姐心里很自责,责怪自己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去体会弟弟的真实想法,反而同父母一起去强迫他做他不愿做的事情。
姐姐还说,高中有一次,弟弟假期和同学一起去卖羊肉串,爸爸觉得丢人,就把他拉回了家,说家里不需要他来挣那两个小钱,还是在家里好好学习才是正事。于是弟弟以后不再想着做任何事,每天在家和父母也不进行任何交流,吃完饭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时间久了,家里人也都已经习惯他这样了,以为他就是这样的性格,谁都不曾真正地从弟弟的角度去考虑他的真实感受和心理需要。
弟弟这学期开学走后,半年了一直都没有回家,此次回家主要是因为大姐刚生一小孩儿,他回家来看看。我看到弟弟如此差的精神状态,心疼得不知如何是好,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二)咨询师分析
此案例属于典型的家庭溺爱型,父母因为太疼爱儿子,以至于操纵了儿子的一切,为儿子铺好了整个人生之路,可是儿子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儿子是有思想的,想自力更生,并且极力想摆脱父母沉重的爱的枷锁,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儿子从此明白自己无论怎样争取都是白费心机,于是不再主动,像蜗牛一样,躲在厚重的壳里,把自己深深地埋了起来,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方向。儿子在内心上的主动和在父母面前的被动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冲突,导致现在的沉默和逃避。
(三)咨询师质疑及推断
通过来访者主诉,弟弟和父母之间并没有发生过于激烈的争吵,那么弟弟为什么如此顺从家长,难道是顾及到家长的“爱”?家长这份“爱”到底在他身上达到什么程度?这么难以克服。既然弟弟遵循了家长的要求,为何又不能真正地从心底里说服自己去接受他们,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隐性的痛苦煎熬和自残的方式。
(四)咨询师建议
希望姐姐能够说服弟弟前来咨询,与咨询师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但强调指出:姐姐不要强迫弟弟,而是尊重其意志。咨询的良好状态来自于求助者的主动寻求帮助。
第二次会谈
(一)当事人来访主诉
(整个述说过程都是哽噎着讲述的,父母的爱让当事人难以承受,以至于找不到自己,也无力挽回自己,更不想拯救自己。)
我小学一至三年级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后来又到了奶奶家,初中才和爸爸妈妈居住在一起。我的生活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因为碰不到可心的朋友,都是一些表面的熟人而已。所以我相信朋友是很难找的,更何况我已经习惯了没有朋友的日子,我不觉得无朋友没有什么不好。在家里,父母只允许我好好学习,除学习外,其他的任何事都不许我去做。因此,我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当然学习也学不进去。高一时候我就已经有不想上学的想法了,暑假期间,我和同学去卖羊肉串,遭到爸爸的极力反对,坚决让我回家。后来又有一次,自己偷着出去打工,爸爸知道后,找到我并且又把我带回家。还有一次,我坚决离家出走,妈妈坐在家门口苦苦地哭着哀求着,甚至跪求我,让我别走,求我留下来。
这些事使我意识到,我不得不为父母着想,就算为他们而活吧。我决定就这样行尸走肉地活着,只要我还活着,别管我心里过得快乐与否,只要活着,有一口气就行了。
高考的连续失败,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打击,当时也没有任何感觉,我已经很麻木了。后来父亲为我找了现在的这所大学,我原本想坚持再熬过这四年的,没想到一年我都熬不到,我在学校里无所事事,课程也不紧,我也无任何兴趣,初中时的兴趣这么多年全都被磨没了,我真不知道这日子该如何度过,经常性的失眠,很痛苦,于是选择上网来劳累自己,玩累了好让自己大脑能够休息会儿。如今的我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我全然不知,就如同植物人一样。
近一两个月来,我没有一点儿食欲,一两天都不知道饥饿,实在饿极了,就随便拿方便面充饥。以前在家里的时候,我会使劲吃,并不是说我食欲多好,而是装给父母看的,其实在外面,我是一点儿吃不下去的。现在上了大学,更是没有任何食欲了,当然吃不吃也更自由了。我很明白,就算我心里愿意再为自己的父母及家人煎熬三年,可是我的身体估计也不会等到那一天的,但我没有办法也只能如此。我不想和任何人沟通,沟通了也没用,结果依旧,又不能改变什么;就是结果改变了,又能怎样,更何况什么结果对我来讲,都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并不想从自己现在萎靡的生活状态中走出来,这么多年我都是这样度过的,还在乎这几年吗?在自己的壳里生活很安全,没人打搅我,也没有任何人知道我,尽管我知道自己过得很痛苦,我也宁愿这样。
对于家,我没有任何感觉;关于父母,我不恨他们,只怨自己没有本事,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在父母眼里,我是一个懒散、邋遢、不争气、冷血的孩子,我宁愿他们这样看待我,就当白养了我,他们的心里或许才能平静些。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对他们的真实愧疚想法,只有这样,我觉得自己不欠父母的,父母也不欠我的,我们双方扯平了。这次回来,专程来看望大姐的,看到大姐一家过得很好,也看到二姐有了自己的男朋友,两个姐姐都过得还不错,我知道我存在的作用也已经不大了,我存不存在对家人来讲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存在只会给他们带来累赘和痛苦。在高一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对自己是否继续活着深深地思考过了,对此问题,我已经沉思了很多年。
(二)咨询师分析
这是一个家庭功能给孩子带来极其负面影响的案例,长期的父母的沉重之爱使孩子迷失了自己,进而找不到生活的动力、目标和方向。同时由于孩子长期封闭和压抑自己的性情,导致严重的自闭症,无法从自己的壳里走出来。更关键在于,严重的自闭使当事人产生了更为可怕的问题,其活着的意义就是一个躯体的存在而已,只是暂时地为他人活着而已。这是父母之“爱”的悲哀。爱能创造一个生命,同时爱也能摧毁一个生命。
(三)现实联想治疗
当事人很明白自己的问题,更知道自己的原因所在,所以再用精神分析已不见效果,只会强化当事人的感受,使其更痛苦,无法自拔。所以具体采用现实治疗与联想假设策略,避免聚焦于目前症状及现状,使当事人的注意力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一种生活状态,剔除习惯性消极思维模式。
要求当事人闭上双眼,思考好后,认真回答下列问题:
现实联想一:如果按照当事人的意见,就此听之任之,不去改变目前状况,结果会怎样?启发当事人思考,年迈的父母会怎样?年轻的姐姐会怎样?母亲可能会因过度悲伤……而姐姐们可能会一辈子带着弟弟的阴影活下去。询问当事人心里有何感受。
现实联想二:如果要改变自己,外在的阻力已经不存在,因为父母已经意识到自己错误,他们以后不会再干涉你。而最困难的在于你自己,之前曾经企图走出来,但苦于父母及家庭外力的阻挠,没有成功,而现在外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在支持你,都在帮助你,你只要尝试着往外走一步,路就会越走越宽。为当事人描述未来美好的生活情景,激发其想象,给其信心。
(四)咨询师认知治疗
1.人活着的意义首先是让自己快乐地活着,然后才能给他人带来快乐。咨询师采用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结合,让当事人明白不同人活着的不同理由,改变“当事人仅仅为他人为父母活着的狭隘孝道观念”。
2.在自我改变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信心不足或者抑郁情绪的反弹,这是合理而正常的心理迂回现象,暗示自己不要紧张和害怕,这时需要用联想法激发自己去想象美好生活情境,用以消除自己的生存疑虑,增加生活自信心。
第三次会谈
(一)父母来访主诉及反馈
母亲娓娓道来:家里有三个孩子,孩子爸爸退伍后,一直都在外忙于工作,赚钱贴补家用,我是在家里带着两个女儿,从事田间劳作。儿子最小,看得比较娇贵,我们做父母的担心照顾不好他,所以从小让他的姥姥和奶奶把他看大,直到上初中时,才把儿子带到我们身边生活。起初,孩子是跟我们有些陌生,但是我们只是拼命想着挣钱养家,没太注意孩子的心理感受,只是从物质上极力满足他,心想我们挣钱也是为了儿子,于是儿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只是希望儿子某一天有出息,我们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只要考上大学,我们也就知足了。为此,自然地对儿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当然,我们并不懂教育,只是一味地督促儿子要努力学习,给他制订各种目标,考什么样的大学,从来都不让他做任何家务,回到家就让他进屋里学习,有时候也会不断地总是拿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作比较,总感觉自己的儿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情急之下,说话语气也很苛刻严厉。可越是如此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是一天不如一天。不但成绩越来越下降,就是人也越来越沉默。直到高中,孩子开始厌学,甚至想退学。孩子几次有想在假期锻炼一下自己的想法,他爸爸坚决不同意,只在乎他的学习,不许他做任何事情。连续的高考失败,更加使他对学习没有信心,也让他感觉自己确实是一个没用的人。没办法,我们只好给孩子买了所成人大学,不管怎样,终究能够获取个“大学生”的名誉吧。这样我们的脸面也不会全部丢尽完。上了大学后,一学期里,孩子也不接我们的电话,放假也不回家,总之就是不理睬我们,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二)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自评:来访者自我感觉心情豁然开朗,感受到大家对他的关心,生活中并非他一个人独行;更重要的是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和自我价值,那种自我一无是处的感受荡然无存。
2.咨询师评估:来访者精神焕发,气色好转,能够主动与咨询师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
3.父母反映:明显感觉到儿子的进步,开始主动与家长交流,居然主动说要吃父母做的饭菜,亲子关系已经从之前的冷漠开始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乐国安.咨询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潘正德.心理咨询[M].台湾: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
心理学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心理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文学心理学初探》
摘 要:通过分析唐诗宋词、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作品中呈现的心理折射,分析文学和心理学的内在相互联系,探索在文学创作作中通过心理学的分析和努力,深化和升华作品的思想,控制人性刻画的方向和力度,打造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心理折射;渗透;控制
通过文学作品窥探人性,领悟心理的奥妙是很多读者有过的体验;运用心理学的道理和法则构造文学作品的思想,丰富文学作品的人物和情感,调整文学作品的结构和情节也是很多作者有过的体验。文学心理学也渐渐走进了学术的视野,那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分析心理,如果将文学和心理学两门学问合二为一,如何将心理学和现代文学结合,打造优秀的震撼人心的作品呢?笔者显出如下的浅见。
一、文学作品的心理折射
文学作品离不开描写人,也离不开描写心理。要探究文学心理学的奥妙,首先就要从文学作品中捕捉心理的折射,下面选了唐诗宋词、一篇现代小说,两篇外国小说进行说明。
比较心理是最为广泛存在的一种心理,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由它可以带来压力、紧张、沮丧、嫉妒、兴奋等一系列的心理表现。崔颢曾在黄鹤楼作诗《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在黄鹤楼上看到这首诗时,写下了四句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写惯了优美豪迈的诗歌的他竟然写下了这样四句平白的打油诗,个中的心理变化是很值得推敲的。当时的李白,已经是名满天下,当看到崔颢这首浑然一体、意境高妙的作品时,比较之下,他很想超越,但又无法一时超越,紧张之下,压力使其生出“拳打脚踢”的字眼是可以理解的。但毕竟游遍山水,经历世事的他的心胸还是比较开阔的,并没有出现后世越发普遍的“文人相轻”,所以他坦率承认“崔颢题诗在上头”。他的赞美是极为含蓄的,“在上头”可以理解为在我之上,也可以理解为普通地刻在黄鹤楼的上面;“道不得”可以理解为因为比不上而道不得,又可以理解为因为我眼前有景,心中有诗,只是为了谦让和成全崔颢,所以就不道了。而李白又是好胜的,这种暂时的无法超越他一直记在心上。所以后来,他在游金陵凤凰台时就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的结构,风格、形式都与《登黄鹤楼》很相似,只是在具体的内容表达和意境刻画上,李白处处显示要与崔颢不同,甚至要胜于他。当然哪一首更为优胜实在是难以判断的,因为很多诗歌的艺术价值实际是后人的挖掘和添加。崔颢的“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时空和世界观是胜于李白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历史感怀和人生观的;而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意蕴又明显要比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蕴要丰富、立体,情感也更为高远。或者李白正是要超越,正是要不同,而任何的诗歌都是不完美的,于是他的用心只能造成前句的落败和后句的优胜。当然,这些微妙的心理、具体的心理是不是与事实相符,那就无法去验证了。
自信和自卑的心理贯穿于人的一生,自信的时候仿佛世界上没有什么事做不到,自卑的时候仿佛世界上所有事都做不到。在唐诗宋词中,家国、身心的变化、成功与失败等引发了无数词人诗人的自信和自卑,在字里行间,我们好像都能看见他们的神采和愁容。岳飞的《满江红》,就集中体现了自信和自卑。词是这样写的: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词的开头是自信的,“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也许正是八千里路的征战,也许正是三十而立的功名,让他有了这份让人敬畏的自信;然而秦亏的陷害,金兵的强大,将士的伤亡都让他心力交瘁,也许他已发现自己的白发了,虽然他用“莫等闲”来激励了自己和他人一番,但“白了少年头”,“犹未雪”,“何时灭”,这些都透露出自卑;不过他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于是就有了后来振聋发聩的自信――吃胡虏肉,喝匈奴血,收拾旧山河。虽然他的理想并没有成为事实,但也足令后人学习他人性的光辉了。唐代的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他们诗句中的自信可以话是绝领风骚,而自卑也可以话是酸透人心的。我们可以在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感受诗仙的豪迈,也可以在诗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中感受他与普通人一样的伤感自卑。我们可以在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句中感受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可以在他后来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句中感受他的顾影自怜。实际上他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透露着一丝改变社会的无奈,也可以说是他对自己能做的事的一点自卑感吧。
以下的文字摘自郭敬明的《小时代3.0》:
北京崭新的T3航站楼里,此刻有两个带着巨大到可以遮掉他们三分之二脸的墨镜巨星,正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以他们两个完全目不斜视的气势来判断,足以让所有人相信他们是两个时尚的瞎子,所有人纷纷一脸同情(并困惑)地闪避开来,让他们两个端着星巴克的绿色咖啡纸杯冲向安检口。没错,他们两个就是顾里和Neil两姐弟。他们用准确的对话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女瞎子说:“我难以理解为什么好好的一个飞机场,非要把自己搞得像个灯笼!这种只能用惨烈来形容的土红色简直就是一种光污染!难道北京人还嫌自己平时被沙尘暴和汽车尾气吹得不够沧桑么!”
男瞎子说:“你可以让自己把这个颜色想象成卡地亚的盒子,也许会让你好受一些。”
女瞎子又说:“而且他们那几条环线修得简直就是有毛病,整个北京堵得跟什么一样,停车的时间比开车的时间多,我能够在车上化出一个完整的妆来!所以我非常困惑,为什么还会有人在上班时间觉得没有精神,他们明明可以在来的路上睡到自然醒!” 男瞎子又说:“……算了,你想想他们的地铁……”
女瞎子继续说:“他们还有甲流!”
男瞎子补充道:“之前不是还闹过‘非典’么?”
……
――为什么他们两个没有在机场被北京人民当场打死至今也是一个谜。
上文中对墨镜明星、星巴克、所有人的同情(并困惑)的描写反映了作者一种内心阴影和地域记忆的折射,也预示着作者企图以平民视觉讨好读者的目的,更深层次也有一种大众叛逆心理和掩饰性的蔑视。
两人的对话内容从谈论北京机场的环境、北京的天气和堵车到流行性疾病,显示作者企图把握社会的最新脉络,讨好读者的目的,显示了他挑战权威的信心,但他的成长似乎充满了善良的爱,所以对于人物内心的一种分裂式的渲染有点不到位。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他早年也写过一本书《枯枝败叶》,被认为是《百年孤独》式的早期作品。从这两本小说中可以窥探一下作者的心理成长过程。
以下是《枯枝败叶》的一段:我想到了瘦骨嶙峋、又干又瘪的雷薇卡太太。从衣着到眼神,她活像一个幽灵。她坐在电风扇前,纱窗在她脸上投下晦暗的阴影。火车在最后的弯道那里消失时,雷薇卡太太探着身子把脑袋伸向风扇。燠热的天气和胸中的积怨折磨着她。她心中的风车翼正如风扇的叶片一样飞快地旋转着(然而转的方向恰好相反)。她一生都被生活琐事紧紧缠住,只听她嘟嘟囔囔地说:“到处都有魔鬼捣乱。”说完,她不仅打了个冷战。
用心中的风车翼的相反方向旋转、在炎热的天气打冷战,将不如意归咎为魔鬼的捣乱来描写人物内心矛盾的心理,反映了作者的敏感、善良和善于观察生活。
以下是《百年孤独》的一段:雷贝卡又开始吃土,她第一次这么做多半是出于好奇,以为讨厌的味道将是对付诱惑力的良药。实际上,她立刻就把泥土吐了出来。但她烦恼不堪,就继续自己的尝试,逐渐恢复了对原生矿物的癖好。她把土装在衣兜里,一面教女伴们最难的针脚,一面跟她们议论各种各样的男人,说是值不得为他们去大吃泥土和石灰,同时却怀着既愉快又痛苦的模糊感觉,悄悄地把一撮撮泥土吃掉了。
用吃泥土、谈论男人、教针脚、痛苦而愉快的感觉来形容人物内心的本质、疯狂、混乱和悲哀,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精确体验、悲悯和智慧。
从两段都是描写人物内心冲突的文字所反映的作者心理变化,就是越发地成熟、越发的聪慧和慈悲。作者越来越能把握和捕捉复杂内心变化的细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作者会取得伟大的成功。
二、文学与心理的联系
瑞典的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我们一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另一方面可望以此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因此,心理学家就面临着两种独特的、彼此有区别的任务,并且必须以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考察它们。
按照笔者的理解,一切文学的创作者都是怀着简单或复杂,稳定或变化的心理在创作文学的;一切文学作品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反映创作者的心理,阅读者的心理和普遍的人类心理(人性)。所以,文学与心理学其实是互相渗透,互相贯穿,互相作用,互相支持的学科关系,具体到文学作品上,就更为明显和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学科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的熊哲宏教授对文学心理学有很深的造诣,更开创性地在其博士方向增加了文学心理学的研究,也写了一系列心理学小说。
有趣的是,荣格作为心理学家,他认为作品中个人的东西越多,也就越不成其为艺术。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它超越了个人生活领域而以艺术家的心灵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个人色彩在艺术中是一种局限甚至是―种罪孽。艺术创作和艺术效用的奥秘,只有回归到“神秘共享”的状态中才能发现,即回归到经验的这样一种高度,在这一高度上,人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整体生活着,个人的祸福无关紧要,只有整个人类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每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客观的和非个人性质的,但同时又丝毫不影响它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
而按笔者的理解,在文学创作中脱离创作者的心理并不是这么容易做到的,从上文的文学作品分析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或者它需要时间、阅历和智慧才能做到。普遍的人性需要有一种分裂式的强有力心理控制。如果文学作品中过多地呈现了创作者的心理,确实会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扰。好像读先锋派的一些诗人的诗歌,一些明显针对阅读心理的热门小说都会有这种疑惑。文学和心理学的关系或者也是像金字塔型的,两者稳定在大众文化层,形成多面台体;两者拔尖在精英文化层,形成多棱椎体。对于文学和心理学互相影响的作品,我们需要的是平视视界的理解和宽容,仰视视界的欣赏和共鸣。
三、现代文学如何与心理学结合
在现代文学创作中,必须注意目的和使命的平衡,注意心理和技巧的平衡。如果说写作是很单纯的,也许会为很多人向往。但实际上,水看上去很单纯,但其实也有很多杂质。所以,笔者并不鼓励过分地单一强调目的或者使命,单一地追求心理本质或者写作技巧。
心理学和现代文学的结合必须有一个控制的持久力,写作经常会绕过自己的灵魂,如果在写作一部作品时,能不时停下来审视一下,看看其中明显或不明显的心理折射,会对下一步的写作有一个较好的领悟基础。但创作者的心理如果是比较敏感的,那又会很容易否定自己的写作和改变下一步的写作方向、内容和方式,这样的结果是写作会戛然而止或是一事无成。所以,控制力至关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在上文中,李白审视过自己的诗歌,那会不会觉得羞愧而不再写诗呢,马尔克斯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高了很多而止步于艰苦的写作呢。现代文学创作中,笔者都遇到过刚提到的这种心理假设状况,所以笔者的写作也一直是兜兜转转的,面向大众而快速改变,遭遇挫折而朝秦暮楚,有所领悟而空虚无为,这些都是写作的双面刃。文学是一项事业,一步一台价地上,伴随着心理的变化、融化和造化,一定能够在聪慧的创作者的努力下,取得无比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思履.唐诗宋词[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2] 郭敬明.小时代3.0:刺金时代[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3] 加西亚?马尔克斯,范晔.百年孤独[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1.
[4] 加西亚?马尔克斯,刘习良,笋季英.枯枝败叶[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3.
[5]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谢晓健.荣格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学论文2000字
新时期,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水平。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分析》
【摘 要】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及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特点、学习心理特点、人际交往特点、恋爱心理特点、择业心理特点等,希望能为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心理特点 心理品质
新时期,大学生在学习、恋爱、人际交往和择业等方面经常遇到一些挫折或逆境,从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这对于其是否能够顺利地完成大学生活和学习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 大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分析
一般来说,我们把大学生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为入学适应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准备就业阶段。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如下:
1.入学适应阶段
刚进入大学,大学生首先要面对的是全新的大学生活。面对新的校园,生活环境、学习的方式、方法、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面对这些新的环境,他们既感到新奇又感觉陌生,不适应。新的变化打破了他们习惯化的心理结构,心理定势被破坏了。在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努力去适应,建立新的心理结构,才能实现新的心理平衡。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将对其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个适应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是因人而异的,适应能力强的人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一般需要一个学期。如果一年的时间还不能适应,则说明心理健康可能出现了问题。
2.稳定发展阶段
在适应大学生活后,大学生活开始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阶段,基本持续到邻近大学毕业前。这一阶段是大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阶段,但也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要做出选择和判断。大学生极强的可塑性得到充分展示,每个人都按自身独特的方式塑造着自己。他们可能会遇到许多锻炼的机会,可能会有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可能会遇到困惑、苦恼,难以自拔。然而,大多数学生正是经过了种种磨炼而成长起来的。
3.准备就业阶段
大学毕业前夕,大学生即将走向新的工作岗位,面对又一次环境和角色变化,心理将有所波动。不过,此时的大学生已经历了大学生活的历练,自主感较强,对未来的生活道路产生种种设想,尽管这些设想可能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这一阶段大学生开始做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进一步把握好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面对做毕业设计、做毕业后去向的决定,处理与恋人的关系等问题,大学生也会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和心理冲突。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考验的阶段,也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成熟的阶段。
二 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分析
1.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分析
第一,大学生自我评价提高。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多,不断地学习知识,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发展成熟,趋向稳定,在这个时期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但缺少自我认识的客观性。自我评价不再局限于外貌等生理自我,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品德、人生价值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自我认识的内容十分全面和深刻。
第二,大学生自我体验丰富复杂。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可以说是一生中最多愁善感的时期,自我体验比较丰富、波动性大。总体来说,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大部分大学生能积极地接受自我、悦纳自我、自尊、自信。但是自我体验也比较复杂,在自我意识中具有敏感、闭锁的特点,且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凡是涉及“我”的及与“我”相联系的许多事物,都常常引起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反应。
第三,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大学生普遍有强烈的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划愿望,大部分学生都勤奋学习、努力成才,能够进行自我设计目标及自我行为控制,能够积极地改造自我。同时,他们希望摆脱依赖和管束,强烈要求独立和自制。
2.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适应阶段的学习心理。首先,学习动因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理想中的美好憧憬产生了矛盾,大学生的学习动因不明确,没有了高考的目标,社会责任感还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导致大多数大学生在前两个学期出现学习积极性下降或精力转移的现象。其次,学习能力不适应。大学的学习主要靠自学,自学能力是决定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刚入校的大学生往往认识不到,需要等到“碰壁”之后才有所领悟。
第二,稳定发展阶段的学习活动。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适应期后,便转入稳定发展阶段,开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每个人都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大学目标和学习态度上表现出差异化。这段时间大学生要解决立志、定向,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及提高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对其一生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大学时代。
第三,趋于成熟阶段的学习心理。在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时,大学生开始进行毕业实习。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个阶段的学习活动与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和工作岗位是紧密相关的。由于每个学生对自己未来社会职业的性质、环境的认识和设想不同,对学习活动的态度就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在顺利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也独自完成了科研的过程,对于其智能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也进行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
3.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需求迫切。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活泼好动,较之中小学和成人时期,对人际交往都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拓宽视野,获得学生的接受、尊重和信任,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
第二,大学生交往的对象以同龄人为主。大学生摆脱了对父母、老师的依赖,过着朝夕相处的集体生活。大学生的交往对象往往是选择同乡、同班、同寝室等有相似性的同学进行交往,并且交往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围绕一些共同的话题,如学习、娱乐、兴趣爱好、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而展开。
第三,大学生交往动机中功利性少,情感性多。大学生由于处于求学之中,父母给生活费,在经济方面的压力较小,因此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更注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交往中更多的是注重精神方面,并带有理想化的感情色彩,感情是纯真的,功利性较少。
4.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重视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成了当代大学生普遍信奉的恋爱准则。大学生非常强调恋爱时的感觉,看重恋爱的过程,却不太注重恋爱的最后结果。他们不懂得如何培养和呵护爱情,轻易恋爱,轻易分手。很少有大学生考虑到婚姻,因而大多数大学生恋人在毕业后都选择了分手。
第二,恋爱出发点盲目。在恋爱动机上,大学生对此并没有很清晰的目的。不少在校大学生恋爱似乎是一种时髦,只是一种对恋爱情结的满足;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实际是在调侃爱情,把恋爱当成打发业余生活的方法和排解孤独感的渠道。据了解,现在的大学生以“将来建立家庭”为恋爱目的的只占很少一部分,相当部分的人是为爱而爱;为满足虚荣心而爱;为摆脱孤独寂寞而爱;为追求金钱、名誉、地位而爱。
第三,自控力较差,对失恋的承受能力较弱。许多大学在感情挫折到来时常常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理阴暗期,对自己失去信心,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有的甚至走向极端。而处于热恋中的大学生,也就是通常说的处于“脑疯期”的大学生,往往不善于控制情感,任感情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一旦恋爱受挫,就会情绪失控、痛苦万分,甚至难以自拔,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5.大学生择业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就业期望值较高。有些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对工作通常有很高的要求:高工资、高地位、高层次,此外,和单位的距离不能太远、工作条件不能太辛苦等等。不顾实际地希望找到一个好工作,结果很多学生错失了一些很有潜力的工作机会。因此,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我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衡量自己,客观分析自己,才能明确自身定位,确立一个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第二,就业心态有待调整。有些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将专业看得过重,认为必须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产生一些悲观情绪,盲目放大了求职过程中的一些不利因素,产生自卑情绪和畏难心理。相反,又有些学生自我评价过高,产生了“眼高手低”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心理的不成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与疏导。
第三,就业价值取向稍显功利。有些大学生将工作报酬和福利的高低作为评判一个工作好坏的标准,更多的是看重物质回报,而忽略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忽略了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这一点不仅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等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刘亚欧.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S1)
[3]杨贤芳.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2000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