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2-19 15: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新趋势

艺术设计并不只是审美的一种表象,而是服务于人的一种理念。那么,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有什么样的新趋势呢?

摘要: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艺术设计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下,呈现出新的格局,“以人为主”是当代艺术发展的核心,只有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上去发展艺术设计,才能摆脱理想主义的设计束缚,使中国艺术设计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因此本文将针对现代艺术设计发展趋势进行新的探讨,希望为更多艺术设计者寻找到新的设计方向,创造出更多服务于国人的艺术设计。

关键词:艺术设计;发展;新趋势

当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精神需求就会出现新的契机,这种社会现象往往也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迫使设计者的理念不断创新。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是现代艺术对我们的生活进行了革命性的创造,为我们的生活形式打开了一扇多姿多彩的大门。我们在享受着艺术设计美感的同时,也更应该思考未来艺术的发展道路,只有不断地前进和发展,才能使我国的现代化艺术设计时刻走在时代前端。

一、情感寄托式怀旧设计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新的艺术设计永远都层出不穷,我们将越来越多的新鲜元素融入到了设计之中,本以为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是却发现这种文化过盛使人们产生了厌倦情绪。反而是一些古旧设计更受群众推崇,于是,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感到迷失。觉得如今的艺术设计似乎越来越捕捉不到人们的内心。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设计者忘记了一句话,叫做“情有独钟”,也可以说这是人们对于青春的向往,这种情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发珍贵。所以说艺术设计最流行的元素,永远是在人类的情感足迹之中,因此情感寄托式的怀旧设计正符合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怀旧设计并不是一味的古老化,而是在设计中体现出伤逝的情愫,利用历史与传统文化背景,将一些旧时代元素在新的空间反复应用,让人们在现代的文化生活中,感受传统古老的文化气氛,这会让复古怀旧基调与现代设计形成鲜明的艺术冲突,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达到意想不到的设计效果。所以说情感寄托式怀旧设计是真正地从人的心底出发,满足了人们对于逝去年华的追求,利用人的遗憾,实现设计的美感,让人们可以在这个物质过盛的年代,感受返璞归真的情怀,这才是真正新趋势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二、极简主义前卫式设计

传统艺术设计利用繁琐的形式来崇尚美感,这种设计理念在新形势下,已经渐渐地被人们所摒弃。现在人类生活节奏快,因此极简主义这种前卫式设计更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早在19世纪80年代,国外的设计大师就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2]这种设计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为今天的不只是形式要追随功能,而是我们要用形式把功能体现出来。简单地说就是,设计已经不只是一种美,而是利用设计去方便我们的生活。因此极简主义也可以成为极少主义,这与设计师米斯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相同,是当代一种“最低限艺术”的潮流体现。与传统艺术相比,设计师为了烘托个体强烈的艺术风格,而视设计功能于不顾,极简主义则是一种无个性的设计主义,它排斥再现自然具象艺术,在设计中设计师只是利用几何、抽象等简洁的线条,通过这种单一的几何形态反复使用,来优化整体设计的效果,不但看起来简洁大方,用起来也方便快捷。因此说极简主义是站在高水准的现代科技条件下的艺术设计,通过最真实的视觉感受,给予人独特的艺术遐想,是符合人类发展的前卫设计。

三、清新朴素自然的品格设计

有人说艺术是机械化生活的解毒良药,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机械化的时代,人们在城市的拥挤与躁动下,生活节奏越发紧张,所以有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在推动着技术,而是技术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艺术设计不只是单一地追求美,若是人们能在设计中寻求到自然与宁静,那么就可以说这样的艺术设计是存在价值的。因此可以说,清新朴素的自然品格设计是人类天性的需求,是人类想象力与审美能力的结合。这种设计理念,不只是在风格上更加田园化、山水化,而是从材料到制作,所有的工序都能体现出对于天然的追求。这种设计不但能够满足人类对于自然的热切向往,也体现出人类对于天然材料的利用,将一些最简单的事物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这正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核心。

四、后现代主义设计

新形势下的后现代主义与传统的后现代主义不同。传统的后现代主义只是单纯地临摹古典元素,而新形势的后现代主义,只是参照了历史的样式,并没有按部就搬,通过利用历史文化之间的隐喻性符号,而展开有关历史关联的想象,然后通过夸张、放大、组合等手法,形成一种视觉形象的象征。可以说,新趋势下的后现代主义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现代主义设计,它既承接历史的延续性,又批判守旧的传统艺术,是一种吸收式的叛逆设计,通过兼容的态度,展示出设计的特点。因此,这种忽然开始又突然结束的艺术风格,往往让人捉摸不定,可是人们却可以在这种隐喻性的空间中,感受艺术设计的耐人寻味,同时幽默荒诞的风格又让人遐想联翩,可以让人在疲惫的工作环境中,感受后现代设计的神奇魅力,所以说在当代设计中,运用后现代主义,同样符合新时代的发展,只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推陈出新,实现后现代主义的灵动性,让更多人感受艺术设计所带来的乐趣。

五、绿色环保可循环设计

80年代人们消费注重物质的品质与良好的生活状态,90年代以后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开始注重环境与自身消费对环境的'影响,而当代人类的消费观念,则绿色意识更高,物质的低碳可持续利用,才是人们消费真正关心的原因。因此现代艺术设计也应该顺着这个发展方向,实现绿色环保可循环设计。在实现绿色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当下特定的空间,去选取相应的材料、技巧与方法,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去寻求那些所谓的超越性技术。也许这样说,会有很多人质疑,但这确实是一个事实,符合时代环境的需求不只是要符合自然环境,也要符合社会环境。因此我们所指的绿色设计,不仅是要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也要注重社会环境的精神需求,未来的艺术设计,不只是要遵循自然环境基本法则,也要用一种健康的理念去强化社会精神文化动向。设计师所设计的作品,不但能够通过绿色设计,使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朝着一种健康的趋势发展,也能使作品的本身为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的资源空间与发展空间。艺术设计与可循环发展需求并不冲突矛盾,只有能够真正地理解绿色设计,才能在新时期下,实现现代设计的蓬勃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并不只是审美的一种表象,而是服务于人的一种理念。所以说为人民服务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经常会受到世界各种潮流的冲击,我们可以在这种冲击下,抓住适合自己的时尚元素,但却不能在这种冲击下随波逐流,因此从当下形势分析我国现代艺术设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需要设计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长积,周雅,傅娜.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06).

[2]姜海燕.美的蕴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契合[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3]黄丹.电脑高科技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负面影响——我国艺术设计现状的思考与剖析[J].设计艺术,2013(03).

[4]李文涛,李淼.艺术设计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3(28).

[5]周海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艺术设计发展趋势[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王继伟的教学工作情况

(一)主讲课程:《金工实习》(车工部分);《钳工实习》;《拖拉机空车驾驶实习》3门实习课;《数控机床》、《特种加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几何量公差与检测》、《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械制造装备设计》9门课的实验准备与指导工作。(二)主持和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1.钳工技能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1999.08—2000.08,莱阳农学院,1000元,主持人。2.数控机床实验教学改革,1999.9-2000.12,莱阳农学院,经费1000元,主持人。3.切削力与切削温度综合测量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开发,2009.06-2011.06,青岛农业大学,经费4000元,主持人。4.铝合金铸造装置的设计制造与铸造实验实习方法的改革,1999.08-2000.08,经费2000元莱阳农学院,参加(第3位)5.锻造炉及烟尘净化装置的研制2001.09-2002.09,莱阳农学院,经费2000元,参加(第4位)。6.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研究,2007.07-2009.07,青岛农业大学,经费2000元,参加(第5位)(三)获奖教学成果1.钳工技能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第1位,一等奖,优秀实验成果,莱阳农学院 ,2000.08;2.数控机床实验教学改革,第1位,三等奖,优秀教学成果,莱阳农学院,2000.12;3.铝合金铸造装置的设计制造与铸造实验实习方法的改革,第3位,二等奖,优秀实验技术成果,莱阳农学院,2000.08;4.锻造炉及净化装置的研制,第3位,二等奖,优秀实验技术成果,莱阳农学院,2002.07;5.金属工艺学-铸造部分,第4位,多媒体网络课件优秀奖,莱阳农学院,2002.07;6.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5位,多媒体网络课件优良奖,莱阳农学院,2002.07;7.金属工艺学(锻造部分),第4位,多媒体网络课件良好奖,莱阳农学院,2003.07;8.钳工实习,第一位,多媒体课件二等奖,莱阳农学院,2004.07;(四)教学研究论文1.车削加工中切削用量的确定,青岛农业大学学报(增刊)2009.6,第一位。2.用万用表测量切削温度的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2000.6 Vol.17 No.2第一位157-1603.旋耕机组的使用与维护《农机维修》1999.10 No.5 第一作者14-154、CK0620数控机床编程分析 《莱阳农学院学报》1998.12 Vol.15 No.4 第一位311-3145.农业工程专业钳工训练的探索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增刊,1999.7 第一位51-526.机床数控技术实验教学的探讨《高教研究》2000 No.1-2 第一位53-557.铸造实习改革的尝试《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12 Vol.18 No.6 第二位157-1598.修配环尺寸的确定方法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2000.6 Vol.17 No.2 第二位149-1539.《几何量公差与检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高教研究》2000 No.1-2…第二位21-2310.金属工艺学中铸造实习探索《高教研究》1999 No.1-2 第二位51-5311.关于钳工实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1997.12Vol.11 第二位130-13212.关于机械类专业钳工实习的悟言《莱阳农学院学报》1997.8 Vol.14 第二位122-12413.对我院新形势下教学管理的思考《高教研究》2003 No.1-2第二位31-3314.金工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高教研究,2003.1-2,第三位83-8515.实验室管理模式探索《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7Vol.14 第三位205-20716.刀具结构数字化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2001.9 Vol.18 No.3,第四位231-233

薛永武的研究方向

注重多学科的融通,根据全面发展、突出重点的研究思路,广泛涉猎了西方美学、文艺学、人才学等多个领域,近些年主要研究人才开发、人才美学、《乐记》和文化产业。教学科研在高校长期进行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已经为研究生或本科生开设了人生哲学、古代诗文、文学理论、文学方法论、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 、西方文论、美学、西方美学、人才美学、文艺美学、中国现当代文论、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管理、人才开发学、领导科学与艺术、行政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率先进行了“情商点名法”的教改实验,创立了“山型人才”培养模式;组织20多人的教研创新团队,最早进行了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的探索。一、出版专著与主编的著作9部,合作出版10部。1.专著《中国古代文论经典流变——<乐记>的形成史与接受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2.专著《<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与牛月明教授合作)。3.专著《<礼记﹒乐记>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4.专著《人才开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5.专著《人才与审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6.专著《西方美学论稿》,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7.专著《新世纪人才学》,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版。8.主编《先秦两汉儒家美学与古希腊罗马美学比较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9.主编《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齐鲁书社,2001年版。合作出版的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才学30年》、《大学生应用写作》、《教师美育学》、《风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马列文论导读》、《美育学》、《爱情新诗鉴赏辞典》等。二、发表文章百余篇(第一作者),主要论文60多篇“试论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机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青岛海洋人才高地建设的对策思考”,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年卷)》,该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从人是最重要的文化形态看文化强国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8日。“广告艺术符号模式研究”,《艺术评论》,2013年第2 期。“妈祖文化开发应凸显其优秀品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14日。“加强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16日。“人工岛建设的原则与文化元素”,《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2日。“学术大师成长的主观因素”,《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6月10日。“论大学精神的文化内涵”,《中国海洋大学报》,2012年5月10日“人才美学研究的缘起与发展走向”,《文艺美学研究》第五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小雄鹰的故事”,《河北教育》,2011年第6期。“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规划研究”,文化产业司编《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2010年度)》,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论《吕氏春秋》与《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趋同”,《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建立海洋美学的构想”,《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乐记》动力定型的理论来源与美学阐释”,《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3期。“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生成因素”,《理论学刊》2010年第9期。“SA8000—企业从‘经济型’向‘社会型’转轨的重要标志”,《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王蒙自传》中的王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人生‘须臾’中的永恒与诗意”,《领导科学报》2009年2月2日。“论全面提升CEO的卓越领导力”,《现代领导》,2009年第12期。“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与商品生产”,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海滨现代文化名城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青岛社会科学》第二辑,2009年。“‘乐由中出’:《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从格式塔视域看<乐记>中的心物同构”,《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如何开发管理B类员工”,《中国人才》,2008年第7期。“天人相谐的和合阐释”,《文化中国》,2008年第4期,加拿大出版。“中国文论研究的间性拓展”,《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从乐心关系看《乐记》的‘唯乐不可以为伪’”,《齐鲁学刊》2008年第3期。“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海洋大学报》2008年9月4日。“论《乐记》的创美主体修养思想”,《理论学刊》,2008年第2 期。“审美诱发潜能的特点和主要形式”,《美与时代》,2008年第11 期。“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高中生之友》2008年第11期。“企业如何与员工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第3期。“惟君子为能知乐——从《乐记》知音论看人对动物性的超越”,《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怎样看待火星文”,《光明日报》2007年10月12日。“乐同民心——审美共同性的阐释”,《孔子研究》2007年第3期。“中庸美:王蒙文学哲学的精髓”,《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从以美导善看‘惟乐不可以为伪’”,《理论学刊》2007年第2期。“人才开发中的大人才观”,《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选》,红旗出版社,2007年出版。“大乐与天地同和”,《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从‘天下皆宁’看文艺价值的指归”,《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人才战略与人才开发”,《教育人才研究》2006年第3期。“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光明日报》2004年4月13日。“美是有神性的”,《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二人合作)。“试论中世纪文化及其本质特征”,《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创新:为‘见异思迁’ 正名”,《联合日报》,2002年1月15 日。“郎吉弩斯与“崇高”辨析”,《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论柏拉图的艺术管理思想”,《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柏拉图的艺术美论”,《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柏拉图美学之再阐释”,《齐鲁学刊》,2001年第5期。“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康德崇高美之我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论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创造的辩证法”,《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2001年第7期。“试论大学生潜能开发和情商育成的动因及其重要性”,《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生涯设计的原则及其意义”,《山东教育》,2001年第3期。“试论教师的潜能开发能力”,《山东教育》,2001年第5期。“‘山型人才’及其培养”,《联合日报》,2001年6月5日。“试论贺拉斯《诗艺》的理论体系”,《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学会做人·培养能力·勇于创新”,《 光明日报》2000年8月16日。“试论孔子的情商思想”,《孔子研究》2000年第4期。“走出心灵的困境,《香港现代教学论坛》2000年第2期。“影响人才自我开发的主观原因及其对策”,《中国知识经济文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下岗职工的心理调整与人才再开发”,《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论文选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命运归因探析”,《光明日报》1999年8 月27日。“怎样提高作文能力”,《光明日报》1999年10月13日。“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与人才开发的归因”,《中国人才》1999年第1期。“凝聚力差的原因及其对策”,《行政与人事》,1998年第1期。“大学生心理冲突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第三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自学成才与人才资源开发”,《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2期。“寻美向导”,《大众日报》,1997年12月8日。“审美:诱发潜能的加速器”,《中国人才》1997年第4期。“狮羊效应与羊狮效应”,《中国人才》,1996年第1期。“人才鉴别的测不准原理”,《中国人才》,1996年第2期。“苏格拉底的人格美及其艺术美论”,《语文函授》1996年第3期。“谈谈《阑尾》的怪诞与滑稽美”,《语文函授》1996年第2期。“优化组合尚未实现”,《人民日报》,1995年4月19日。“试论青少年潜能的开发”,《山东青少年研究》1995年第4期。“‘模仿说’嬗变略述“,《齐鲁学刊》,1994年第3期。“形象大于思想与形象小于思想新探”,《语文函授》1994年第1期。“文学概论疑难问题十五解”,《高教自学考试》1993年第8期。“历史感·方法论·文艺本质”,《齐鲁学刊》1992年第3期。“对自然美奥秘的探究”,《山东社会科学情报》1992年第5期。“经济大潮对文艺创作的呼唤”,《语文函授》1992年第6期。“深化与改革文学理论教学的几点尝试与设想”,《语文函授》1991年第3期。“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感”,《语文函授》1990年第4期。“消遣的价值”,《齐鲁学刊》1990年第6期。“对宗教的美学思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第3期。“‘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之我见”,《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审美价值与主体性”,《齐鲁学刊》1989年第5期。“对现实主义的再思考”,《语文函授》1989年第6期。三、2008年以来主持完成的项目与在研项目2008年主持完成了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人才美学:人才开发的新视域》。2008年主持完成了山东省高校教改项目《人才开发学研究》。2010年主持完成了国家文化部重点招标课题《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规划研究》。2011年主持完成了教育部规划项目《<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2011年主持完成了中国人才研究会项目《国家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研究》。2011年主持完成了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乐记>的形成史与接受史研究》。2011年主持青岛市发改委重大招标课题《青岛市海洋人才高地建设问题研究》。2012年主持山东省蓝黄两区重大招标课题《山东省引进海外海洋人才对策研究》2012年主持中国人才研究会项目《文化创意人才创新能力研究》。2012年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加快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2013年主持青岛市社会科学重点委托项目《文化强国梦及其对策研究》。2014年主持青岛市“十三五”前期规划重大课题研究项目《青岛市“十三五”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4年主持青岛市西海岸(国家)新区委托课题《陆海统筹发展实验区建设战略及对策》

白三叶的发芽率一般是多少?

白三叶种子的发芽率在植物中可以说是比较高的,经过调查发现正常情况下白三叶种子的发芽率可达85%-92%,播种周期也比较长,部分地区一年四季皆可播种,主要看季节的气候温度是否有利于白三叶生长。白三叶具有一定的耐旱性和耐寒性,最适生长温度为16-25摄氏度,喜欢阳光,在阳光充足的环境里生长的十分旺盛。

白三叶是比较容易种植的一种植物,可能对于没接触过植物的人来说会觉得很难,害怕自己种不好,付出的心血没有回报,不要太担心,就算您不懂还有我们为您提供指导。种植白三叶首先要选择一块好的土地,事实上白三叶对土壤不是很挑剔,可以在砂质土中生存也可以在黏土中生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整地,并且要设计好地势,保证有排水系统,以免夏季降雨多形成积水。

土壤周围不可以有垃圾、杂草、石头等不利于白三叶出芽的东西,将土壤中存在的大土块全部敲碎,最后一定要是松软细碎透气的土壤。播种时可以用条播也可以用撒播,只需轻轻撒在土壤上,不要将种子埋的很深,然后浇水保湿,还可以铺上一层保护膜,以免水流将种子冲到一起,造成出芽不均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