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

2023-02-19 13: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

序号 作 者 标 题 刊 物 发表时间1 李秋祝、赵宏伟* 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主要生理参数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6(1)2 赵宏伟 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06(3)3 赵宏伟、李秋祝 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大豆主要生理参数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06(3)4 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玉米穗位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专刊5 陈洋、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淀粉及其组分形成积累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6(10)6 王洪预、李秋祝、赵宏伟* 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处理对春玉米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1)7 杨亮、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功能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3)8 陈洋、赵宏伟* 不同品种春玉米籽粒蔗糖积累规律的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4)9 王强、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淀粉积累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5)10 赵宏伟 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籽粒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3)11 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玉米子粒蛋白组分形成积累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6)12 陈洋、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穗位叶蔗糖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08(1)13 王强、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08(5)14 宋海霞、杨亮、 李国、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籽粒脂肪及其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11)15 于秋竹、孔宇、杨亮、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12)16 赵宏伟、孔宇、 于秋竹、杨亮 密度对饲用玉米蔗糖合成和积累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09(5)17 曹玉军、赵景云、赵宏伟* 钾素用量对甜玉米可溶性糖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09(5)18 高扬、 刘化龙、 杨亮、 刚爽、臧家祥、赵宏伟*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09(6)19 曹玉军、赵宏伟* 钾素用量对甜玉米籽粒蔗糖形成积累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7)20 赵景云、赵宏伟* 钾素用量对春玉米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8)21 陈莹晶、赵宏伟* 钾素用量对垦粘1号籽粒灌浆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9)22 赵宏伟、于秋竹、 孔宇、杨亮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生物干重和营养能量价值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4)23 孔宇、 王霞、 杨亮、赵宏伟* 密度对饲用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3)24 于秋竹、孔宇、 杨亮、赵宏伟* 不同氮素用量对三个饲用玉米品种蛋白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09(2)25 宋谨同、赵宏伟* 氮肥用量对芸豆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0(5)26 赵宏伟、赵景云 钾素用量对春玉米淀粉合成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0(3)27 曹玉军、 刘春光、王晓慧、赵宏伟* 施钾量对甜玉米穗位叶蔗糖合成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0(5)28 刚爽、王敬国、 杨亮、 高扬、 臧家祥、赵宏伟* 氮素用量对寒地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2)注:*代表通讯作者近五年发表教学论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1、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第一作者,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6月2、加强管理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第一作者,华章,2009年8月3、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途径,第一作者,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4、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杨亮、赵宏伟、马春梅,华章,2009年7月5、浅谈如何加强农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杨亮、赵宏伟、龚振平,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4月6、建设作物标本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杨亮、赵宏伟,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7月7、植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张艳菊、赵宏伟,实验室科学,2009年4月近五年出版著作2部。1、寒地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主编,第二名,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5月2、特种玉米栽培与加工利用,副主编,第四名,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6月

秦智伟的成绩

出口型优质抗病虫蔬菜杂交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牡丹江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松花江水体硝基苯污染对农业危害的研究,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菜豆对草甘瞵抗性基因遗传及利用,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绿色食品蔬菜生态系统与开发技术研究,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胡萝卜贮藏与加工研究,大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农作物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究,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 cs-acslg特异基因标记鉴定黄瓜雌性系技术,2007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离体保存方法,2006具平动式棚面的日光增温型畜禽舍,2005一种腌渍加工专用黄瓜品种的培育方法,2004阳光兴日光节能牛舍(ZL03 2 12874.6),2004光皮、少刺型黄瓜品种的培育方法(CN1500379A),2002 1. 秦智伟,周秀艳,张艳菊,王新国.腌渍用小型黄瓜新品种‘东农805’.园艺学报,2008,35(10):15572. 张鹏,秦智伟,周秀艳.黄瓜果实弯曲性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321-3243. 李金鑫,秦智伟,丁国华,周秀艳.黄瓜抗霜霉病相关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分析.园艺学报,2008,35(3):371-3764. 周秀艳,程立宝,秦智伟,苏绍坤.保鲜剂和低温预冷对甜瓜的保鲜效应.中国瓜菜,2008,(6):13-165. 李开盛,秦智伟,周秀艳.黄瓜分枝性遗传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2):163-1676. 王桂玲,秦智伟,周秀艳,赵咫云.黄瓜瓜把长度QTL定位的研究.园艺学报,2008,35(4):543-5467. 张永强,秦智伟.种子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基础建设的关键.种子世界,2008,(6):19-218. 周秀艳,金晓霞,秦智伟,王新国.航天诱变育种及其在蔬菜中的应用.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291-2959. 辛明,秦智伟,周秀艳.黄瓜植株高度遗传分析及其分子标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5):34-3810. 张永强,秦智伟.我国蔬菜种子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对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5-811. 蔡宁,张艳菊,秦智伟,周秀艳,刘艳玲.黄瓜霜霉菌ITS区序列分析反应体系的构建及优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8):25-3012. 金晓霞,秦智伟,董延龙.黄瓜性别分化研究进展.中国蔬菜,2007(2):38-4213. 丁国华,池春玉,周秀艳,秦智伟.黄瓜抗病基因类似序列(RGA)的同源性分析和Southern鉴定.园艺学报,2007,34(2):355-36014. 王桂玲,秦智伟,周秀艳,赵咫云.黄瓜果瘤的遗传及SSR标记.植物学通报,2007,24(2):168-17215. 李蕊,郭长虹,丁海燕,秦智伟,郭东林.大豆微核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3):81-8216. 赵咫云,秦智伟,王桂玲.黄瓜果柄性状的SSR鉴定.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3):330-33417. 张艳菊,秦智伟,周秀艳,徐生军,苏亚非,蔡宁.黄瓜霜霉病菌保存方法.植物病理学报,2007,37(4):438-44118. 张鹏,秦智伟.黄瓜耐热性遗传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4):486-49019. 王志坤,秦智伟,李艳秋,周秀艳.黄瓜果实衰老过程中果皮超微结构的变化.园艺学报,2007,34(4):889-89420. 王丽莉,秦智伟.葫芦科植物单倍体离体诱导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85-8921. 宋德颖,秦智伟,王志坤,卢京国.两品种黄瓜果实发育过程中脂氧合酶的活性变化比较.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43(4):71622. 徐志远,秦智伟,周秀艳.氮肥利用研究现状及培育耐低氮胁迫蔬菜品种的探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5):706-71023. 丁国华,秦智伟,周秀艳,范金霞.黄瓜霜霉病抗病基因的RAPD及SCAR标记.西北植物学报,2007,27(9):1747-175124. 张南,秦智伟.低温处理对菠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中国蔬菜,2007,(11):22-2425. 赵娇红,郭东林,马军,郑琳,秦智伟,郭长虹.植物微核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自然灾害学报,2007,16(5):126-12926. 王桂玲,秦智伟,周秀艳,赵咫云.黄瓜DNA提取及优化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分子植物育种,2007,5(6):196-20027. 张永强,郭翔宇,秦智伟.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11-1428. 曲丽,秦智伟.黄瓜白粉病病原菌及抗病性研究进展.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6):835-84129. 郭庆勋,秦智伟,丁国华,周秀艳.果实特异启动子调控薄皮甜瓜ACC合成酶反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34-3730. 丁国华,池春玉,王桂玲,秦智伟.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38-4131. 秦智伟,刘宏宇,周秀艳.出口型黄瓜新品种‘东农803’.园艺学报,2006,33(1):21732. 郭庆勋,秦智伟,丁国华,李景鹏.薄皮甜瓜果实ACC合成酶cDNA克隆及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1):22-2733. 范金霞,秦智伟.DNA分子标记在瓜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2):249-25334. 郭庆勋,秦智伟,李景鹏.果实特异启动子调控薄皮甜瓜ACC合成酶cDNA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果树学报,2006,23(3):411~41435. 苏绍坤,刘宏宇,秦智伟.农杆菌介导iaaM基因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3):289-29336. 王宏建,吴越,谷维,孙晓丹,秦智伟.改进的CTAB法提取黄瓜DNA.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5):124-12537. 李艳秋,王志坤,秦智伟,周秀艳.活体黄瓜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几种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4):671-67338. 杨迪菲,秦智伟,王桂玲.黄瓜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5):619-62339. 秦智伟,刘宏宇,周秀艳.出口型黄瓜新品种东农803.当代蔬菜,2006,(11):2240. 程立宝,秦智伟,李淑艳,丁国华,周秀艳.与黄瓜雌性性状连锁的cs-acs1g基因特异片段克隆与鉴定.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2):2545-255041. 邓旭红,秦智伟.黄瓜酸渍工艺的研究.中国蔬菜,2006,(12):9-1342. 王桂玲,秦智伟.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育种中的应用.世界农业,2005,309(1):45-4743. 秦智伟,怀凤涛,周秀艳,刘宏宇,王静,刘珊珊.东北大豆蛋白质功能特性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131-13544. 丁国华,秦智伟,刘宏宇,周秀艳,池春玉,王志坤.黄瓜NBS类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园艺学报,2005,32(4):638-64245. 秦智伟,周秀艳,刘宏宇,怀凤涛,焦光纯.东北大豆物理性状的评价.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133-13646. 程立宝,秦智伟,刘宏宇,丁国华,周秀艳.黄瓜cs-acs1g基因克隆及不同时空表达的研究.园艺学报,2005,32(5):840-84347. 周秀艳,秦智伟,王新国.黄瓜品种资源商品性的评价.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6):707-71348. 秦智伟.哈尔滨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对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349. 周秀艳,秦智伟.东北三省大豆品种资源蛋白质、脂肪含量比较.中国种业,2004,(1):39-4050. 周秀艳,徐志远,秦智伟.黄瓜陈种子发芽率比较及提高的方法.中国种业,2004,(3):43-4451. 孟令波,秦智伟,刘宏宇.高温对黄瓜不同品种产量及形态指标的影响.北方园艺,2004,(3):52-5352. 郭庆勋,陈柏杰,秦智伟.反义RNA技术在培育延熟保鲜蔬菜新品种上应用.北方园艺,2004,(3):88-8953. 王志坤,秦智伟,丁国华,周秀艳.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及其研究进展.生物技术,2004,14(4):80-8254. 周秀艳,秦智伟.黄瓜新引品种资源适应性的比较.种子,2004,23(7)55. 王江丽,王宏燕,秦智伟.大湾村“农-牧-企”综合外向型村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5):9-1256. 孟令波,秦智伟,李淑敏,周秀艳.高温胁迫对黄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中国蔬菜,2004,(5):4-657. 刘宏宇,秦智伟,周秀艳.园艺作物单性结实研究进展.北方园艺,2004,(5):4-558. 丁国华,秦智伟.黄瓜的分子标记和连锁图谱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14-1859. 于静,米凯霞,秦智伟,陈晓英.植物口服疫苗的动物和临床实验.微生物学通报,2003,30(5):132-13660. 车代弟,龚束芳,秦智伟.RAPD分子标记在球根花卉上的应用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34(2):133-13661. 卢淑雯,秦智伟.大白菜不同品种酸渍适应性评价.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34(2):137-14162. 丁国华,秦智伟,周秀艳.植物低温诱导蛋白和诱导基因研究新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3,19(6):33-3763. 孟令波,秦智伟,李淑敏.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园艺学报,2003,30(6):64964. 刘珊珊,秦智伟,刘宏宇.大豆加工品质育种的发展状况.大豆科学,2002,21(2):138-14365. 车代弟,秦智伟,王金刚.仙客来(CyclamenpersicumMill.)的种质资源RAPD分析.植物研究,2002,22(3):314-31766. 王宏燕,秦智伟,郭文学,李文华,王长虹.黑龙江省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开发研究.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18(3):183-18767. 秦智伟.发挥区域优势建设“北菜南运”基地.中国蔬菜,2002,(4):1-368. 雷虹,高忠诚,秦智伟.盐渍幼瓜的脆度研究.中国调味品,2002,(11):19-2269. 刘宏宇,秦智伟.日本黄瓜销售的分级标准.长江蔬菜,2002,(2):1070. 孟令波,褚向明,秦智伟,刘宏宇.关于甜瓜起源与分类的探讨.北方园艺,2001,139(4):20-2171. 陶波,秦智伟,向文胜,吕桂菊.外源抗草甘膦DNA导入菜豆及其抗性表达.北方园艺,2001,140(5)37-3872. 卢淑雯,秦智伟.酸渍大白菜最佳发酵条件的筛选.中国蔬菜,2001,(1):11-1373. 马光恕,廉华,秦智伟.核技术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莱阳农学院学报,2001,18(3):202-20574. 刘宏宇,秦智伟.日光温室西瓜早熟栽培技术.北方园艺,2000,131(2):5075. 刘珊珊,秦智伟.甜瓜种质资源分类方法发展状况.北方园艺,2000,133(4):15-1676. 王超,吴世昌,秦智伟,刘建栋.甘蓝苗期多抗性鉴定技术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31(2):152-15977. 陈雷,秦智伟.甜瓜采后生理和贮藏保鲜研究进展.北方园艺,1999,129(6):24-2778. 张德双,曹鸣庆,秦智伟.影响绿菜花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因素.华北农学报,1999,14(1):68-7279. 秦智伟.生长激素在番茄生产上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1999,(6):2380. 张德双,曹鸣庆,秦智伟.绿菜花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华北农学报1998,13(3):102-10681. 张德双,曹鸣庆,秦智伟.绿菜花双核期小孢子比例对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园艺学报,1998,25(2):201-20282. 张德双,曹鸣庆,秦智伟.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绿菜花(Brassicaoleraceavar.italica)再生植株.华北农学报,1997,12(2):13683. 秦智伟.大棚网纹甜瓜的栽培技术.中国蔬菜,1997(5):35-3784. 郑秋鹛,秦智伟.基金申请项目选题时应注意的问题.高等农业教育,1997,73(1):72-7485. 郑秋鹛,秦智伟.现代科技管理应注重科技统一体建设.农业科技管理,1997,(3):26-2886. 秦智伟,崔崇仕,李桂英.大白菜品种纯度快速检验技术研究.北方园艺,1994,97(4):1-487. 秦智伟,王丽娟,王超,许蕊仙.甘蓝(Brassicaoleraceavar.capitata)裂球性研究──Ⅰ.品种施肥及采收期对甘蓝裂球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5(4):344-34688. 陶波,秦智伟,曲桂芹,刘宏宇.菜豆抗草甘膦基因筛选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1993,9(5):31-3389. 李永镐,秦智伟,许凤英.菜豆荚和叶对炭疽病(Colletotrichumlindemuthianum)的抗性及其相关性的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1):17-1990. 秦智伟,李永镐,王超,李景富,许蕊仙.甘蓝黑腐病抗病性的同工酶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1):20-2491. 许蕊仙,王超,秦智伟,李永镐.甘蓝对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黑腐病的抗病性鉴定.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3):235-23792. 沈思宁,秦智伟,许蕊仙.甘蓝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和亲本配合力分析.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3):238-24493. 王超,许蕊仙,秦智伟.甘蓝抗TuMV遗传规律的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91,22(4):328-33294. 秦智伟,许蕊仙,张慧峋,李景富,李桂英.不同药剂浸种对甘蓝一代杂种种子活力及成苗影响.北方园艺,1991,(5):8-1295. 秦智伟,许蕊仙.甘蓝数量性状杂种优势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87,18(4):328-33596. 秦智伟.生物工程在蔬菜育种上的应用.北方园艺,1987,(1):28-3097. 秦智伟.生物工程在蔬菜育种上应用.北方园艺,1987,(2):40-4298. 桂明珠,秦智伟,许蕊仙.甘蓝雄性不育花器解剖构造的观察研究.中国蔬菜,1986,(2):1-399. 许蕊仙,秦智伟,贲显明.早甘蓝自交系配合力分析.中国蔬菜,1986,(1):1-3100. 秦智伟,曲英华.日本蔬菜生产、消费及科研概况.北方园艺,1986,(3):32-34101. 许蕊仙,蒋先华,秦智伟.模糊聚类分析在甘蓝品种资源数量分类上的应用.东北农学院学报,1985,(4):64-71 饮料工艺学,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9(主编、专著)园艺学进展,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主编)中国蔬菜抗病育种进展,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参编)蔬菜育种学(各论)(全国统编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参编)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轻年专家(1995)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6)黑龙江省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1997)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好投吗

不好投。《东北农业大学学报》(中文版)是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不好投,1950年已创刊为《哈农学报》,1957年正式创刊为《东北农学院学报》,1994年因学院升为东北农业大学,故更名为《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李彩凤的论文

1. 洛育,李彩凤*: s-ABA对甜菜氮代谢关键酶活力的影响 中国糖料, 2006.1 5~72. 李士龙, 葛红霞, 肖迪, 杨德光, 李彩凤, 马凤鸣: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进展,,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2):238~2443.刘迎雪,李文华,李彩凤*等,不同施氮模式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玉米科学,2007(15).2,117-1194.Li Caifeng, Ma fengming, Li Wenhua, et al, Regulation of sucrose synthase activity and sugar yield by nitrogen in sugar beet, Journal of NEAU, 2007(14)., 4: 289-2935.王瑞,李彩凤*,马凤鸣,洛育,陈胜勇:甜菜谷氨酰胺合成酶研究进展,第九届全国作物生理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8月(通讯作者)6.张多英,马凤鸣,赵越,李彩凤,马国巍,李世龙,培养液NO-3/NH+4 比对甜菜幼苗NO-3 、NH+4 吸收特性的影响,作物学报,2006.4:548~5527. 康传红,王淑春,陈胜勇,李彩凤*,甜菜胞质型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组DNA的克隆,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4:1-58.王瑞,马凤鸣,李彩凤*等,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及电导率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5:20-239.陈胜勇,李彩凤*,马凤鸣,甜菜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在不同氮素条件下的表达分析,作物杂志,2008.4:64-6710. 陈胜勇,侯 静,李彩凤* ,马凤鸣 尹春佳 黄兆峰,蛋白和核酸合成抑制剂对氮素诱导甜菜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作物学报,2009,35(3):445-45111.黄兆峰,李彩凤* 孙世臣,尹春佳,赵明珠,赵丽影,陈业婷,越鹏,王圆圆:赤霉素对甜菜当年抽苔激光和作用的调控,作物杂志,2009.2:41-4312.李彩凤,赵东升,赤霉素对亚麻过氧化物酶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作物杂志,2009.4:38-4113.尹春佳,李彩凤*,孙世臣,赵明珠,黄兆峰,赵丽影,陈业婷,越鹏,王圆圆,寒地超级稻叶片衰老过程中SOD、POD活性的动态变化,作物杂志,2009.3:37-3914.陈胜勇,李彩凤*,侯静,马凤鸣,孙世臣:蛋白核酸抑制剂对甜菜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调控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1):18-2215.刘迎雪; 李彩凤; 李文华; 曲琦环; 陈胜勇; 丑纯明; 尹春佳; 陈万立; 赵杨; 刘丽,生物种衣剂对玉米氮代谢关键酶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1): 13~1816. 侯静; 马凤鸣; 陈胜勇; 丁广洲; 李彩凤,甜菜基因组DNA的提取及Southern杂交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217.石振,马凤鸣,李彩凤,张顺捷,侯静,李士龙,外源酚酸类物质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作物杂志,2008.3:40~4218. 孙世臣,洛育,李彩凤*,张凤鸣,尹春佳,赵明珠,黄兆峰,陈业婷,赵丽颖,王园园,黑龙江省超级稻茎秆性状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0,26(8):146-14819.孙世臣,尹春佳,李彩凤*,赵明珠,张凤鸣,洛育,黄兆峰,赵丽颖,陈业婷,黑龙江省超级稻干物质积累及与产量性状的关系,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 41(3): 6~1120. 戴建军、常缨、李彩凤、马凤鸣,低温诱导甜菜(Beta vulgaris L.)抽薹相关基因的RACE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7): 10-1521. 戴建军、常缨、李彩凤、马凤鸣,低温诱导甜菜抽薹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12): 13-1722.越鹏,李彩凤*,陈业婷,赵丽影,王园园,滕祥勇,王南博,氮素水平对甜菜功能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核农学报,2010.5:1080-108523.陈业婷,李彩凤*,赵丽影,越鹏,王园园,滕祥勇,王南博,甜菜耐盐品种筛选及幼苗对盐胁迫的响应,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46(5):1121-112824.李彩凤,赵丽影,陈业婷,越鹏,王园园,滕祥勇,王南博,高等植物脂氧合酶研究进展,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10):143-14925. 洛育,孙世臣,,李彩凤*,,赵东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功能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136-13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