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庄研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2023-02-19 08: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庄研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1.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2.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3.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4.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5.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6. 正文:字数不限。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3. (4)。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的自然科学版

刊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是由华南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中文核心期刊。1959年创刊,1980年复刊。季刊;A4幅面;每期124页;国内统一刊号:CN 44-1110/S;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411X。主要报道农业各学科的科研学术论文、研究简报、综述等,刊登国内外来稿。据不完全统计收录本刊的中外数据库和文摘刊物主要有: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CSA-BB);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环境科学与污染管理》;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CAB Abstracts》;英国《动物学记录》(ZR);意大利《农业索引》;国际农业文献索引(AGRI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万方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粮食经济作物文摘;中国园艺文摘;中国农业资源环境文摘;中国畜牧兽医文摘;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中国地理科学文摘。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遴选为中国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在国内同类刊物中处于较领先地位,在期刊评比中曾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期刊奖,2004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6、2008、2010年连续三届荣获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10年获广东省品牌期刊奖,2011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主管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主办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主编:陈晓阳,地址:广州市五山路483号,邮政编码:510642,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411X,国内统一刊号:CN 44-1110/S,定价:10元,刊期:双月刊,创刊日期:1959年创刊,1980年复刊 综述(刊登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撰写的综述或特约稿)农学·园艺·土壤肥料(主要包括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果树学、蔬菜学、果蔬贮藏加工、茶学、土壤学、作物营养与施肥、农业环境保护)植物保护(主要包括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研究等)生物学(主要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昆虫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林业科学(主要包括造林学、森林经理学、园林规划设计等)动物科学与兽医学(主要包括畜牧、兽医各学科、蚕桑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木质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等)简报

温思美是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农大校长叫喊大幅提高农资价为什么?

2011年3月8日在民盟5组政协委员分组讨论“ 十 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讨论中。参加讨论的委员们热议食品安全,华农副校长温思美也参加了讨论。他建议食品安全要从源头入手,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监管。更是语出惊人的提出“要大幅提高农药、化肥的价格,让他们(农民)用不起,”温思美紧接着说道,“以前农民一大早起来,都要拿筐子出去拾粪,现在畜禽粪便等农家肥都不愿费力气了。”“靠说服是没有用的,必须采用市场手段”。看完相关报道我“笑”了。慢慢的我陷入了沉思......国家不断的推出惠农政策,一直努力的减轻农民负担,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的重大意义,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为深化农村改革得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这个校长语出惊人的提出“要大幅提高农药、化肥的价格,让他们(农民)用不起,”这是和国家唱反调么?如果不是农大校长叫喊大幅提高农资价又是为什么么呢?

一.此校长根本就不了解现在农村实情。为什么那么说呢?依华农副校长温思美说,“以前农民一大早起来,都要拿筐子出去拾粪,现在畜禽粪便等农家肥都不愿费力气了”说你睁着眼睛说瞎话他可能不愿意听,你来过如今的农村么?以前大集体的时候农民的确用的都是农家肥。那时候田间的草基本靠铲,一大群人顶着烈日晒得头晕脑胀挥舞着锄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为啥农民就得费力气的活着呢?你知道农民的苦楚么?田地里不比办公室有空调!现在科技进步了如果谁还能像以前那样的干活,有化肥农药不用,你不怀疑他的脑袋有问题?我可以告诉大家现在农村干净利落,早已经不是以前破破烂烂的农村了。因为机械化作业,现在自家马牛的也很少了?至于家禽有养的也都是圈养。即使你想去拣粪,去哪拣啊?如果你想买农家粪可那价格也是要比用化肥的成本高的很多。更何况根本就没那么多的农家粪可供大田使用。所以使用农家肥和想不想费力气没关啊!我想问校长同志!不使用农药,如果庄稼生了虫子总不能用手去抓吧?在国家的惠农政策下农业机械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建议校长大人还是回家好好翻阅下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语录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校长同志也就不会不顾事实的坐着那乱说了!

二.此校长根本就不算农民种地的成本。君不见农村为啥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背井离乡的走出去做农民工。因为他们出去打工要比种地挣钱多。这有笔帐可以粗略的算下。农民工建筑工人一天现在的工资是大约是90元人民币左右,除去节假日一年可工作时间大约是260多天。260天X 90.00元/天=23400.00元 。算下农民种田就拿种大豆为例:现在租地是300元/亩,农药化肥+机械费 180元/亩 人工不算 所以种大豆每亩的成本就是480元左右;普通年头亩产300斤左右 按现在价格是2.00元,每亩能赚120元,赶到灾害年头每亩还赚不到120元。所以一个农民想赚23400.00元就得租195亩地。195亩地的总投资是93600.00元 对于有钱的人来说这是小钱 可这个数字对于普通农民来说不是小数。现在种地的基本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因为他们到城里打工老板们都不愿意用,年轻人为了生计走出去,校长同志可曾想到老人们的思念之苦?现在农用物资涨的已经很“到位”了。真不知道这个副校长叫喊大幅提高农药、化肥的价格,让他们(农民)用不起,是何用意?难道还要让他们本来并是不算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断了农民的活路不成?试想种地的成本增加农民买不起农药化肥还会赔钱种地么?如果大量的土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我国13亿人口吃饭都是问题了。

三.此校长对对食品安全没有科学的认识。校长同志简单的以为只要农民买不起化肥农药,就会采用老一套的方法种地(使用农家肥和人工除草)农产品就会安全了。但是如按校长同志所说食品安全要靠提高农药化肥价格,把农民送回大集体时代那样也只能是连标都治不了更别提治本了。没有足够的农家肥是主要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使用农药除草杀虫就会荒芜许多土地,粮食产量就会下降,粮食产量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的大事。即使不荒芜土地就会有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就会造成城里的民工荒。失去了劳动力的有效利用。农民既不会增收,工厂也不会增产。所以真正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是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国家应大力发展和推广生物肥和农药鼓励科研人员培育优良的种子。要研究出一种比传统化肥更高层次的新型肥料,这种产品的性能,它即要保留原化肥速效、养分含量高、增产显著的优点,消除化肥污染农产品、污染环境、破坏地力的弊端。又要在原料路线上,遵循以农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再生性资源的良性循环原则,这样使新产品具有循环经济特征,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农民手中的废物可当作资源出售,为农民增加收入。用生物工程法对化肥进行改性深加工使这种新型肥料在质量上达到绿色无污染的标准。一样的方法开发和推广生物农药。使农产品的药物残留达到最低,渐渐的达到无药害残留。鼓励科研人员培育优良的种子,老百姓讲好种出好苗,优质的种子是获得丰收的最重要的前提。培育出既要高产又抗病力高,无污染,最重要的是有高效的生育能力的种子。国家可以对种子培育的科技人才给设立专项奖励!食品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国家的相关部门负起责任来。完善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

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我国相关职能部门的恪尽职守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定会让中国的老百姓吃到安全,放心,健康的食品。

曾昭聪的已发表的主要论文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

陈志强的人物介绍

1973年11月在广东省揭阳县玉滘公社凤美农技站任农业技术员,1977年4月至1979年8月就读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1979年9月提前考读该专业研究生,1982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12月至1988年12月在美国阿肯色大学进修。1995年2月起任华南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农场场长,2002年5月至2004年5月任教学科研基地管理处处长,2002年12月起任科技处处长,2006年5月起任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强同志在广东率先开展水稻航天育种研究,“十五”以来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农业攻关重大项目等省部级课题二十余项。通过这些研究,先后在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以及核心学术刊物发表30多篇研究论文,从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多角度、多层次揭示水稻空间诱变机理和性状的变化规律以及空间诱变特异种质诱变成因,部分研究结果以论文发表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中国水稻科学》、《生物物理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在广东率先利用空间诱变技术成功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华航一号”,2001、2003年分别通过了广东省和国家品种审定(第一完成人),在广东省及华南稻区累计推广种植500多万亩。以第一完成人选育的优质高产广适两系杂交稻新品种“培杂泰丰”分别于2004、2005年通过广东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并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超级稻主推品种,该品种在华南稻区累计推广种植200多万亩。近年来,先后选育出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培杂航七”、“培杂88”、“培杂航香”、“培杂130”及优质高抗水稻品种“胜巴丝苗”,“华航丝苗”、“金航丝苗”、“红荔丝苗”等一批航天育种新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推广。创建了一批航天诱变新种质,并获得四项新品种保护权。《航天育种优质稻新品种“华航一号” 推广应用》2004年获得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曾获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国家星火计划先进个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广东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三等奖,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兼任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水稻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担任《农学通报》、《广东农业科学》副主编,《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