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伟(1952.12—),男,河南罗山人,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河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高校社科学报研究会理事,河南省期刊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会长1。
近些年来,共公开发表专业论文三十余篇,合著和参编著作近十部,主持和参加省级、厅级科研项目八项,主持校级项目二项,获得省厅级科研奖两项。 1.《论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载于《河南大学学报》(中文核心)2002年第5期。2.《刑法解释的目标和原则》,载于《河南大学学报》(中文核心)2004年第1期。3.《论我国的刑法司法解释》,载于《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定性及立法问题》,载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5.《公司、企业工作人员受贿罪新探》,载于《许昌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6.《缓刑制度的价值分析》,载于《河南大学学报》(中文核心)2006年第3期。7.《刑法解释的基本立场分析》,载于《理论月刊》2006年第9期。8.《激情犯罪的刑事责任根据解析》,载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9.《单位犯罪中直接责任人刑事责任的根据及其界定》,载于《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10.《“刑期于无刑”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刑事政策的构建》,载于《河南大学学报》(中文核心)2007年第3期。11.《律师伪证罪的立法问题分析》,载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2.《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的基本问题分析》,载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3.《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的新径路——犯罪断念研究的提倡》,载于《求索》(cssci,中文核心)2008年第2期。14.《借鉴恢复性司法,重构刑事司法理念》,载于《求索》(cssci,中文核心)2008年第7期。15. 《论知识产权犯罪的刑罚类别化》,载于《电子知识产权》(cssci)2008年第6期。16.《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立法的理性分析》,载于《现代法学》(cssci,中文核心)2010年第3期。 1.《中国刑法典的新发展》,参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海商法学》,合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刑法学》,参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刑法新增罪名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5.《刑法学》,参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国际经济法学》,参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渎职罪的理论与司法适用》,参编,中国检查出版社2002年版。8.《近代西方刑法学派之争》,合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省级、部级、厅级项目:1. 公共行政领域中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研究,2009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在研,项目主持人。2.和谐社会建设与社区矫正制度完善,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已结项,良好,第二参与人。3.刑事和解制度与构建我省和谐新农村问题研究,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已结项,优秀,第二参与人。4.恢复性司法的刑事政策价值及引入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主持人,在研。5.和谐社会语境下刑事和解制度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第二参与人,在研。6.宽严相济形势政策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第三参与人,在研。7.没收财产刑研究,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第二参与人,在研。8.侵犯著作权犯罪研究,国家版权局重大项目,参与人,在研。河南大学项目:1.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制度完善研究,2002年度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已结项,项目主持人;2. 法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2009年度河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研,项目主持人。 1.2008年1月,“刑期于无刑”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刑事政策的构建,河南省首届法学成果评比二等奖。2. 2008年9月,“刑期于无刑”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刑事政策的构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3.2007年11月,河南大学教学优秀奖。4.2005年8月,在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5.2002年12月,获河南大学第三届教师讲课大赛三等奖。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1年,是信阳师范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为双月刊。刊物的宗旨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文化交流,繁荣学术研究,提高刊物质量,推动教学科研。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的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003-0964,国内统一刊号为:CN 41-1030/C;所发文章被《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国内权威性文摘的摘转率,在全国师范学院学报中一直名列前茅。现有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两个版本。
学 院 简 介
信阳师范学院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市,是河南省两所重点高等师范院校之一,也是河南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亲临视察后,誉为“教师之摇篮”。
学校创建于1975年,原名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信阳分院,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本科建制,定名为信阳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成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8月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当时全国师范学院中为数不多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
校园占地面积79.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9.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614.66万元,图书馆藏书163.03万册(含电子图书),中外文期刊3875种。现设18个系(院)、3个教研部, 1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4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理、工、经、管、法、教等8大学科门类。设有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拥有2个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3个省级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工125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21人,其中教授81人,副教授194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418人。现有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省特聘教授、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省教学名师、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省高校学术技术带头人等80余人。学生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735人,硕士研究生150人。
学校牢固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狠抓教学管理,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办学特色突出,逐步建立起了以教师教育专业为主,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相融互补、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被评为首批省级名牌专业;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先后建成省级优秀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网络课程4门;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进行了两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推行了“学分制”和“主辅修制”,这一改革成果在2005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以教改成果指导教改实践,先后有34项教学改革项目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其中14项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学校于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双向培训”教学改革,该成果在1993年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新时期,学校坚持这一改革举措,不断丰富其内涵,并以此为改革突破口,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构建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河南省组织的历届高校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统考中,我校学生成绩始终名列全省高校前茅。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过关率连续3年保持在100%,全国大学生非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每年均在20%以上,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学校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科研成果丰硕。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28项,省级科研课题185项,在全国师范学院中位居前列。2001年以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541篇,出版著作206部,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36项。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球形闭孔珍珠岩工业化生产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先后与内蒙古赤峰市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2004年北图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全国师范学院学报中唯一入选的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加拿大、美国、新西兰等国的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与新西兰UUNZ商业学院成功开展了合作办学。学校还特聘著名社会活动家、原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赵浩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王志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政治学家赵曜,著名作家二月河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
学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校园环境建设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200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学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还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 优秀省级文明单位” 、“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河南省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先进单位”等20多项荣誉称号。2006年,在全省高校德育评估中,我校被评定为优秀等次。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各级各类人才6万余人,其中3000多人成为高级教师,400多人成为全国和河南省优秀教师,另有2000多人在教育和其他行业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为河南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0多年来,信阳师范学院根植于大别山这片红色沃土,艰苦创业、勤俭建校、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环境优美、校风优良、质量过硬”的办学特色。新的时期,学校正在以“两提两增”( 提升层次、提高质量、增强特色、增进效益)为目标,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勤俭建校、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