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5277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7-7146 激光生物学报
1671-167X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1000-6737 生物物理学报
1001-9626 生物数学学报
1000-3061 生物工程学报
1000-1336 生命的化学
1006-687X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004-311X 生物技术
1008-9632 生物学杂志
1000-9035 分子科学学报
0001-6209 微生物学报
1672-5565 生物信息学
1009-606X 过程工程学报
1673-9108 环境工程学报
1002-6630 食品科学
1001-6325 基础医学与临床
1004-1389 西北农业学报
1674-568X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1000-3282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000-4025 西北植物学报
1000-5048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07-7847 生命科学研究
1007-7626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001-3601 贵州农业科学
0253-2468 环境科学学报
1002-1302 江苏农业科学
1002-5464 生物技术通报
1000-1298 农业机械学报
2095-1108 植物生理学报
0513-4870 药学学报
1671-8135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673-8640 检验医学
0251-0790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Q--综合性生物科学
1、生态学报 2、应用生态学报 3、生物多样性
4、生物工程学报 5、遗传 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7、微生物学报 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9、水生生物学报
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1、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2、生态学杂志
13、微生物学通报 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5、生物物理学报
16、古脊椎动物学报 17、古生物学报 18、微体古生物学报
19、生物数学学报 20、生物技术 21、生命的化学
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3、生物技术通报 24、生命科学
25、生物学通报
Q94--植物学
1、植物生态学报 2、植物生理学通讯 3、西北植物学报
4、植物分类学报 5、云南植物研究 6、植物学通报
7、武汉植物学研究 8、菌物学报 9、植物研究
10、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1、广西植物
Q95/96--动物学/昆虫学类
1、动物学报 2、昆虫学报 3、动物学研究
4、动物分类学报 5、兽类学报 6、动物学杂志 7、昆虫知识 8、昆虫分类学报 9、人类学学报 10、四川动物
下面还有一些是农业和食品的看能不能靠上
第六编 农业科学
S--综合性农业科学
1、中国农业科学 2、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华北农学报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6、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7、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9、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0、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1、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2、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3、西南农业学报 14、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5、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6、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7、安徽农业科学 18、上海农业学报
19、中国农学通报 20、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1、西北农业学报
2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3、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4、江苏农业科学
25、江苏农业学报 26、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7、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浙江农业学报 29、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广东农业科学
31、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2、湖北农业科学 33、新疆农业科学
34、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3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6、贵州农业科学
37、河南农业科学 38、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农业基础科学
1、土壤学报 2、水土保持学报 3、土壤
4、土壤通报 5、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6、水土保持通报
7、水土保持研究 8、土壤肥料(改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 9、生态环境
10、中国水土保持 11、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农业工程
1、农业工程学报 2、灌溉排水学报 3、农业机械学报
4、节水灌溉 5、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6、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7、农机化研究 8、中国农机化
S3,5--农学、农作物
S4--植物保护
1、植物病理学报 2、中国生物防治 3、植物保护学报
4、植物保护 5、农药 6、昆虫天敌(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7、植物检疫 8、中国植保导刊
S6--园艺
1、园艺学报 2、果树学报 3、中国蔬菜
4、北方园艺 5、食用菌学报 6、中国果树
7、中国食用菌 8、中国南方果树
S7--林业
1、林业科学 2、林业科学研究 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 福建林学院学报 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6、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7、浙江林学院学报 8、西北林学院学报 9、世界林业研究
10、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11、竹子研究汇刊 12、中国森林病虫
13、林业资源管理 14、浙江林业科技 15、林业实用技术
S8--畜牧、动物医学
1、畜牧兽医学报 2、中国兽医学报 3、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4、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中国兽医科学) 5、中国兽医杂志 6、草业学报
7、中国草地(改名为:中国草地学报) 8、草地学报 9、动物营养学报
10、蚕业科学 11、黑龙江畜牧兽医 12、草业科学
13、中国家禽 14、动物医学进展 15、中国饲料
16、畜牧与兽医 17、饲料工业 18、中国畜牧杂志
19、饲料研究 20、中国畜牧兽医
S9--水产、渔业
TS2--食品工业
1、食品科学 2、食品与发酵工业 3、食品工业科技
4、中国油脂 5、中国粮油学报 6、食品科技
7、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8、中国乳品工业 9、食品工业
10、茶叶科学 11、食品与机械 12、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3、中国调味品 14、粮食与油脂 15、粮食与饲料工业
16、中国食品添加剂 17、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改名为:粮油加工) 18、中国食品学报
19、中国酿造 20、食品研究与开发
作物学报
北京
中国作物学会
*
*
2
植物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学会
*
*
3
植物生理学通讯
北京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
*
4
植物生理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
*
5
遗传学报
北京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
*
6
中国油料(改名为:中国油料作物杂志)
武汉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7
中国水稻科学
杭州
中国水稻研究所
*
8
大豆科学
哈尔滨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
9
杂交水稻
长沙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
10
核农学报(吸收:核农学通讯)
北京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等
*
植物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学会
*
*
2
生物物理学报
北京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
*
3
植物分类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学会
*
*
4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京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
*
5
云南植物研究
昆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
6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京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
7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北京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
*
8
动物分类学报
北京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
*
*
9
古生物学报
北京
中国古生物学会
*
*
10
植物生理学通讯
北京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
*
11
生物学通报
北京
中国动物学会等
*
12
动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
*
13
动物学杂志
北京
中国动物学会等
*
*
14
昆虫学报
北京
中国昆虫学会等
*
*
15
昆虫分类学报
陕西
西北农业大学
*
16
动物学研究
北京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
17
微生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学研究所等
*
*
18
水生生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
19
植物研究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
*
20
遗传学报
北京
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等
*
*
21
生物工程学报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
*
*
22
人类学学报
北京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23
微生物学通报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
*
24
兽类学报
北京
中国兽类学会等
*
*
25
广西植物
桂林
广西植保总站等
*
26
植物生理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
*
27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北京
中国科学院
*
*
28
生态学报
北京
中国生态学会
*
*
29
微体古生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
30
实验生物学报
上海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
31
古脊椎动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32
菌物系统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
*
33
生理学报
上海
中国生理学会等
*
*
34
植物生态学报
北京
中科院研究所
*
*
35
生态学杂志
北京
中国生态学会
*
*
36
遗传
北京
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等
*
*
37
细胞生物学杂志
上海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
38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
11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杨陵(陕西)
西北农业大学
*
12
种子
贵阳
贵州省种子总站等
*
13
作物品种资源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等
14
作物杂志
北京
中国作物学会
*
*
15
棉花学报
安阳(河南)
中国棉花学会
*
16
中国棉花
安阳(河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
*
2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
*
3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
4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
*
5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咸阳(陕西)
西北农业大学
*
6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
7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重庆
西南农业大学
*
8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福州
福建农业大学
*
9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
*
10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改名为: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杭州
浙江农业大学
*
11
华北农学报
石家庄
河北省农林学院等
*
12
河南农业科学
郑州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
13
农业科技通讯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
14
江苏农业科学
南京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15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
16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
17
浙江农业科学
杭州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
*
18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泰安(山东)
山东农业大学
*
19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
20
湖北农业科学
武汉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
现在的名字叫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植物生理学其目的在于认识植物的物质代谢、能量转化和生长发育等的规律与机理、调节与控制以及植物体内外环境条件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包括光合作用、植物代谢、植物呼吸、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矿质营养、植物体内运输、生长与发育、抗逆性和植物运动等研究内容。
定义
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意义
植物生理学是植物学的一部分。但它同时也可看作普通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植物的基本组成物质如蛋白质、糖、脂肪和核酸以及它们的代谢都与其他生物(动物、微生物)大同小异。但是,植物本身又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如:①能利用太阳能 ,用来自空气中的 CO2和土壤中的水及矿物质合成有机物,因而是现代地球上几乎一切有机物的原初生产者。②植物扎根在土中营固定式生活,趋利避害的余地很小,必须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并演化出对不良环境的耐性与抗性。③植物的生长没有定限,虽然部分组织或细胞死亡,仍可以再生或更新,不断地生长。④植物的体细胞具全能性,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体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就可成为一棵完整的植株。因此植物生理学在实践上、理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简史
产生
植物生理学的起源一般都追溯到16世纪荷兰人范埃尔蒙的实验。他把一条柳枝栽在盆中,每天浇水,5年以后柳枝增重30倍,而盆中土的重量减少甚微,因此他认为植物的物质来源不是土而是水。这是第一次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植物的生理现象。到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英国的J·普里斯特利,荷兰的J·英恩豪斯等人陆续发现了光合作用的主要环节,证明绿色植物能在光下将空气中的CO2和土壤中的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O2。意大利人M·马尔皮基,英国S·黑尔斯,法国J·B·布森戈,德国J·von·李比希,英国C·R·达尔文等人分别发现或阐明了植物中的物质运输、水分吸收与蒸腾、氮素营养、矿质吸收、植物的感应性和运动等现象。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1800年,瑞士的J·塞内比埃撰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植物生理学》。
走向微观
19世纪后期德国的J·von·萨克斯首先开设了植物生理学专门课程。在他和他的学生们努力下,植物生理学从植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特别是20世纪20~30年代,由于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和普通生理学的进展以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的兴起,使植物生理学深入到细胞水平。30~40年代进入细胞器水平,如以离体的线粒体、叶绿体来分析呼吸和光合等作用的机理,50年代以后,更深入到大分子的组合,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离体酶系的作用,以至电子传递系统机理等纵深方面,跨入分子水平或亚分子水平,成为分子生物学的一个方面。就研究的时间尺度而论,从范埃尔蒙实验的5年缩短到几天,几小时,甚至缩短到秒级,毫秒(10-3秒)级,微秒(10-6秒)级,纳秒(10-9秒)级甚至皮秒(10-12秒)级了。
走向宏观
植物生理学发展的另一端是走向宏观。由对植物个体,扩展到群体、群落的研究。因为无论是在人为的农田或自然界中,植物都是聚集在一起,很少单株生存;农业生产也常是以土地面积为单位,而不是按单株来计算产量。因此必须注意群体的结构和活动;植物体与外界环境及其他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通风透光、土壤水肥供应情况以及共生和互斥的现象和机理。这样植物生理学就与生态学接壤,并发展出了植物生理生态学和生态生理学这两门分支学科。
定量及模拟阶段
近代植物生理学家的研究工作,已部分进入定量的阶段,在引入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后,开始了对植物生理活动的数学模拟。因为植物几乎是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唯一成员,所以在探讨生命起源、开发能源、宇宙航行、地球外生命以及仿生模拟等问题时,植物生理学也是必不可缺的。
最早记录
远在3000多年前(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有涉及植物生理活动的关于农业耕耘施肥的记述。其后在《氾胜之书》(约公元前100),《齐民要术》(533~544),《天工开物》(1637)等专著中更有许多阐述。明末《天工开物》的著者宋应星(1587~1660)在与范埃尔蒙差不多同时所著的《论气》一书中曾说:“气从地下催腾一粒,种性小者为蓬,大者为蔽牛干霄之木,此一粒原本几何?其余皆气所化也。”已明确指出了植物利用空气来生长。
在中国的发展史
中国比较系统的实验性植物生理学是从国外引进的。20世纪20年代初,钱崇澍、张珽留学回国后,开始讲授植物生理学;李继侗1927年起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罗宗洛自1931年起先后在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中央研究院,汤佩松自1933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清华农业研究所等处建立了植物生理实验室。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仍常为国外文献所引用。他们所教育的第一、二代学生,是国内本学科的主力。30~4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和战后国内的动乱,各大学及研究所颠沛流离,植物生理学亦与其他科学一样未得充分发展,专业队伍总共不过30人。1949年以后,植物生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很快,在有关植物生理学的各个领域里,都程度不等地开展了工作,尤其是在光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有重要意义的结果。目在中国设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各大地区的植物研究所及各高等院校中,设有植物生理学研究室(组)或教研室(组);农林等部门设立了作物生理研究室(组)。中国植物生理学会自1963年成立后,已召开过4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并出版了论文集。许多省、市、自治区陆续成立了地方性植物生理学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了《植物生理学报》和《植物生理学通讯》两刊物,北京植物生理学会主办有不定期刊物《植物生理生化进展》。
学科内容
现代植物生理学研究一般分为以下10个方面。
光合作用
①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的特殊功能。它们有光合色素,能吸收太阳光。色素在受激发后发生电荷分离,电子经过一系列的载体传递后,引起氧化还原反应:在一端分解水分子,放出氧气;另一端还原辅酶Ⅱ,同时造成质子(氢离子)转移,形成叶绿体中类囊体膜内外的电位差和氢离子浓度差,推动腺苷三磷酸(ATP)的合成。这样 ,将光能转变成还原辅酶Ⅱ与ATP中的化学能,最后经过一系列的酶反应,把从空气中吸入的CO2固定并还原成碳水化合物。[2]
植物代谢
②植物代谢。可以分为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合成代谢——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比较简单的有机物通过一系列酶反应,组成更复杂的包括大分子的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酶、纤维素等,构成植物身体的组成部分;或贮存物如淀粉、蔗糖、油脂,以供其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能量。另一方面是分解代谢——把大分子的物质水解(或磷酸解)成为简单的糖磷酯 ,再经过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ATP和还原的辅酶(NADH或NADPH)。
植物呼吸
③植物呼吸。同动物一样,植物也进行呼吸,但没有像鳃、肺那样专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器官。分解代谢所形成的还原的辅酶或几种简单的有机酸,经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呼吸链),最后把吸入的氧气还原成水。电子传递和末端氧化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电子传递同时偶联着ATP的形成,供应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呼吸作用(respiration)是氧化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异化作用(disassimilation) 。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指生活细胞利用分子氧将体内的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 形成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一般指生活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利用有机物分子内部的氧,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植物水分生理
④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的生活需要大量的水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和代谢过程,绝大部分是在阳光照射下,气孔(器)开放、进行光合作用时,从叶面蒸发出去的。陆生植物适应于蒸腾作用对水分的需求,演化出各种结构。由发达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通过木质部的导管或管胞输送到地上部的叶和其他器官。进入大气时所经过的气孔能控制水分的散失。在干旱地区的植物,更有减少蒸腾的特殊构造和代谢方式。
植物矿质营养
⑤植物矿质营养。除CO2和水外,植物还需要多种化学元素。需要量较大的氮(N)、磷(P)、钾(K),是农业上常需以肥料形式施加的元素。需要量次之的为钙(Ca)、硫(S)、镁(Mg)、铁(Fe),是构成植物体内生活物质包括某些酶的必要成分。此外还需一些微量元素,如锰(Mn)、锌(Zn)、硼(B)、铜(Cu)、钼(Mo)等。
植物体内运输
⑥植物体内运输。植物没有血液循环系统,但制造有机物质的光合器官(叶子)位于地上,吸收土壤中无机养料和水分的根系处于地下,生殖器官(花、种子、果实)等则要从两者取得营养物质的供应。适应地上部与地下部之间和各种器官之间物质运输的需要,植物演化出两种特殊的通道,即主要输送水和溶于其中的矿质元素的木质部,和主要输送有机物的韧皮部中的筛管。
生长与发育
⑦生长与发育。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膨大,发育是通过细胞的分化而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制约,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季节性。在寒、暖、雨、旱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的植物常有休眠期。种子多在冬季或旱季到来之前形成,在休眠状态下度过不良环境。从营养生长(叶、茎、根的生长)向生殖生长(分化花芽、开花、结实)转化的过程常与自然环境的年度变化相偶合。植物有一系列感受环境变化的机制,光周期现象是其中之一。植物的细胞具有很大的全能性,身体许多部分的细胞,离体后在人工培养基中,都可以脱分化而长成愈伤组织。在适当的情况下,又可以再分化,形成根、茎、叶等器官以至长成完整的植株。
植物激素
⑧植物激素。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各器官间的生理活动,除随营养物的供求关系相互制约以外,大都是通过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来相互调节和控制的。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植物激素,它们在某些部位形成,转移到另一些部位起作用。如最先发现的生长素就是在生长顶端形成,促进下面的细胞伸长。随后相继发现许多其他激素,如脱落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除去通过化学物质而调节控制之外,植物中也能有迅速的物理的信息传导,如电位的变化。
抗逆性
⑨抗逆性。不同植物对不良环境的耐性和抗性的差异很大,有的能在极干旱的条件下生存,有的能抵抗低温。品种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在自然界中,不同生境中植物的分布很大程度上是由它们对不良环境的抗御能力决定的。在农业生产上,扩大作物的种植,了解抗逆性的生理机理,有助于采取措施以提高抗逆性,或为育种工作中抗逆品种的筛选提供生理指标。
植物运动
⑩植物运动。生活在水中的低等植物,有些具有特殊器官如鞭毛,可以游泳,作趋光运动。陆生植物虽然着生位置固定,却并非完全不能运动。根有向地(重力)性,叶子有向光性,是通过生长来运动,称为生长运动。有些植物能做机械运动,如睡莲的花昼开夜合;合欢的复叶晚间闭拢;含羞草和食虫植物猪笼草等,动作更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