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材料科学与工艺杂志中国知网

2023-02-19 05: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材料科学与工艺杂志中国知网

常州大学代码是10292,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常州大学简称“常大”,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B类高校  。

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2020年学校成为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花园式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历史

1978年3月19日,江苏省化工局电话通知无锡市化工局:江苏省委决定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要求先依托无锡市化工局负责组建和筹办;3月20日,无锡化工局党委派人赴南京接受任务;3月21日,由党委书记施乐尧主持的局党委会达成了筹建共识;4月17日,江苏省革委会发文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1978年3月20日,常州市化工局局长马申扬、副局长蒋光前向时任常州市委书记何冰皓、副书记章化农汇报,请市委同意并争取在常州创办化工分院;3月22日,经常州市革委会研究同意后,市化工局副局长蒋光前、技术科科长周祥生带着在常州化工厂内办学的初步方案,赴省化工局向胡萃华局长和顾静副局长汇报,请省化工局同意。经省化工局专题研究,与原省教育局衔接后,确定在常州创办化工分院的方案,并报江苏省委。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许家屯对创办常州分院作了批示;4月28日,省革委会发文成立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

1979年5月26日,江苏省革委会批复省化工局、无锡、常州市革委会建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并将常州分院并入无锡分院,校址设在无锡马山。合并后的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省管为主的领导体制,学制四年,在校生规模1200人,毕业生由江苏省统一分配。

1980年12月1日,江苏省化学石油工业厅、高等教育厅联合向江苏省人民政府呈交报告:经与常州市领导协商,并征得无锡市领导、省计委同意,拟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至常州市办学;12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址常州办学,并改名为“江苏化工学院”。

1992年5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向国家教委递交《关于申请改变江苏化工学院领导体制的函》;8月4日,国家教委复函,同意江苏化工学院改变现行领导体制,实行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领导,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并改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近期规模为3000人。

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1年,江苏省商业技工学校并入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2022年4月,首批入选教育部-瑞士GF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培育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7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超过60%。拥有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180余人;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团队10余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4月,学校设有21个学院,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院),有本科专业80个;省优势学科2个、省“十三五”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

国家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环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软件工程、会计学

学生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2017年捧得大挑“优胜杯”;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四连冠”,2020年捧得小挑“优胜杯”;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5项。

学术科研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孵化器1个;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2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3个、产学研基地487个、校企联盟432个。

截至2021年4月,“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全国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和行业科研成果奖项97项;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274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7项;被SCI、EI、CPCI、CSSCI等收录学术论文34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700余件。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4月,学校图书馆有武进科教城校区、西太湖校区二个校区图书馆,馆舍面积40000多平方米,中外文纸质图书176多万册,阅览座位2800余个,电子数据库60多个,中外文电子图书168多万册;是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成员馆,是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常州地区中心馆。

学术期刊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类学术刊物,是江苏省一级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期刊;于2020年首次被列为俄罗斯《文摘杂志》(AJ)来源期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和波兰《哥白尼索引》等数据库的来源期刊,2017年与美国《艾博思科数据库(网络版)》签订了合作出版协议,并且已在海外发行;同时,是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超星等数据库及在线出版平台的来源期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2016年12月,获“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2016年12月,“材料科学与工程”栏目获江苏科技期刊“金马奖”十佳品牌栏目;2017年12月,获精品科技期刊项目;2018年10月,获2018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19年6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第一批“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A类项目资助。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设有《政治•法学研究》《经济•管理学研究》《文史哲研究》《艺术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栏目;该刊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优秀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数据库或出版平台列为来源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拥有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资格,通过全国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有40多个国家的近800名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先后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举办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1项;学校与玻利瓦尔大学共建中国在委内瑞拉的首家孔子学院,承办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孔子课堂;学校建有跨文化研究院、泰国文化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以色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所等智库平台。

教育部门认可的刊物都有什么?

教育部门认可的刊物都有:

一、《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教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教育专业期刊杂志。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育教学学术交流。

《中小学教育》期刊给一线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展示自己教育教学才能的平台,为评职晋级提供理论依据。本刊以探寻本真理念、关照教育实践、引导改革潮流、推动教育创新为宗旨,为理论研究和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二、《教学与管理》

《教学与管理》创刊于1984年,是由太原师范学院主管、主办,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办的教育类期刊。据2019年5月《教学与管理》官网显示,《教学与管理》编委会共有编委15人。

《教学与管理》主要设有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办学改革、教育管理、学校管理、师资建设、学生管理、德育建设、教研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略、教学评价、教材研究、考试研究、外国教育、教师论坛等栏目。

三、《教师杂志》

《教师》杂志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登记,由海南省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教育类学术理论期刊(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龙源国际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四、《新课程》

《新课程》是2005年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出版的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教育类学术期刊,系山西省一级、国家二级期刊,主要围绕教学改革和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是一份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的指导刊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刊物。

五、《陕西教育》

《陕西教育》(高教)属于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是为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及中等职业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发表具有学士学位以上的高学历人群各类原创性的学术理论、成果综述、评职、晋级等方面提供主阵地。

国内外公开发行,属于ASPT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龙源期刊网全球版权唯一代理期刊。望陕西及全国各地从事教育、科研、专业技术工作的同仁多赐佳作。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小学教育

百度百科—教学与管理

百度百科—教师杂志

百度百科—新课程

百度百科—陕西教育

论文 中文核心期刊《材料工程》投稿 的一些问题

本刊创刊于1956年,现由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主要刊登有关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同时刊登综合性评述,报道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信息,

1,5000——8000字
2,期刊名称:材料工程,主管单位: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主编:曹春晓,地址:北京81信箱62分箱,邮政编码:100095,电话:,电子邮件:,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4381,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0/TB,邮发代号:,单价:10,定价:120,刊期:月刊,创刊日期:1956-01-01年创刊,开数:16开

南昌航空大学是211院校吗?

南昌航空大学不是211工程高校,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学校肇始于1952年创办的汉口航空工业学校,1953年改名为中南第一工业学校。1954年迁址南昌,1956年改名为南昌航空工业学校。1978年更名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2007年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

学校秉承“日新自强、知行合一”的校训、“勤奋、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团结自强、拼搏向上”的昌航精神,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国防”的服务面向,以航空国防需求为导向,积极服务国家航空工业和江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已经初步建成工科优势明显、航空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

学校历史

1951年9月17日—22日,航空工业管理局在沈阳召开第一次航空工厂厂长会议,确定立即兴办航空教育,研究了 《中级技术人员教育计划》 和 《初级技术人员教育计划》,决定创建南京、 北京、 哈尔滨和汉口4所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并由各航空工厂开办技工训练班;12月,航空工业管理局决定将武汉311厂改建为汉口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并派干部到厂负责学校筹建工作。

1952年3月15日, 学校正式启用汉口航空工业学校印章,标志着汉口航空工业学校正式成立;10月,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指示,学校正式改名为汉口航空工业学校。

1953年1月30日, 航空工业管理局通知学校,正式将学校从汉口迁至南昌昌,并指示学校立即进行筹备, 派人前往南昌选择校址;2月21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决定各校更改校名,汉口航空工业学校改为武汉第六工业学校;9月17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决定, 各航校和技工学校启用新的统一编号和校名,汉口航空工业学校改名为中南第一工业学校,简称“中南一校”。

1954年8月, 学校从武汉迁到南昌。

1955年6月,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中专学校更改校名,中南第一工业学校拟改为南昌工业学校;9月12日,第二机械工业部办公厅通知,部属各校从9月10日起改称新校名, 中南第一工业学校正式改称南昌工业学校。

1956年2月, 学校先后接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和第二机械工业部的通知和命令,将南昌工业学校改名为南昌航空工业学校;3月16日,正式启用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新校名。

1965年8月, 南昌航空工业专科学校的名称撤销,学校仍称南昌航空工业学校。

1969年6月10日,第三机械工业部军管会下达通知,将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改为国营赣江机械厂,代号为南昌 502 厂。

1978年4月1日, 经国务院批复,恢复和增设55所高等院校,其中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改建为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5月29日,第三机械工业部转发教育部 《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正式决定增设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以南昌航空工业学校为基础改建。

1980年9月, 学院开办了电视大学无线电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班;12月28日,经第三机械工业部批准, 成立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夜大学”。

2017年12月,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近21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600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有双职双聘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42人次;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井冈学者”特聘教授、“青年井冈学者奖励计划”人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主要学术与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文化名家等省部级人才334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3月,学校设有17个专业学院,有3个管理型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有70个本科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个江西省一流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批6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

特色专业如下:

国家级一流专业:环境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软件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测试技术与仪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环境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

江西省一流专业:经济学、英语、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化学、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土木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工程、电子商务、表演、动画

江西省特色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英语、应用化学、环境工程、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应用化学、新闻学、动画、工程管理等

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测试技术与仪器、环境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

江西省一流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

学生成绩

截至2020年12月,近五年,学校学生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4500余项,受理专利651件、授权359件,发表论文1000余篇,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95项;曾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总决赛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金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moMaster机甲大师赛全国赛总冠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特等奖、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一等奖、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一等奖等荣誉。“天宫开悟”项目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新锐创意奖;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环境光催化及资源循环利用团队”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获批江西省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并确定为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

学术科研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基地。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近年来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参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以及省部级社科成果奖2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0多项;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0多篇,出版论著180余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其他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5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以及其他国家级社科项目近20项;承担江西省科技重大专项、江西省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行业科技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00多项。

学术期刊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南昌航空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类学术季刊;先后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用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同时还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2007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全文收录,2009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2007年进行的首次全省学报评估中,被评为“优良学报”。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南昌航空大学主办的具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综合刊物,设有政治、哲学、经济、管理、文学、史学、法律、教育等栏目;已被众多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收录,如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期刊电子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台湾华艺(airiti)电子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2015年3月,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失效分析与预防》是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南昌航空大学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主办,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失效分析中心、中国航空学会失效分析专业分会承办的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类技术刊物,主要刊登与失效分析与预防有关的学术论文;被中国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其中包括权威的检索机构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波兰《哥白尼索引》(Index Copernicu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的统计源期刊,并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台湾华艺数位等网络出版机构长期合作;在2010年江西省科技期刊评估中被评为“优秀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乌克兰等20个国家的70多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爱尔兰高校共同举办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校中外项目生突破1600人。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开设了航空工程(含航空维修)、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等4个本科全英文授课专业和多个研究生层次中英文授课专业;开展学生出国(境)交流工作,年均出境交流学生300余人,其中公派出国(境)100余人,先后获批国家公派《赴乌克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优秀本科生交流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项目》《赴俄白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与俄白乌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与匈牙利政府互换奖学金计划》等出国留学资助项目。

211工程 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中文核心期刊及排名

化学:
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分析化学
3、化学学报
4、催化学报
5、无机化学学报
6、物理化学学报
7、有机化学
8、分析试验室
9、色谱
10、分析测试学报
11、化学通报
12、分子科学学报
13、分析科学学报
14、中国科学.B辑,化学
15、化学进展
16、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17、分子催化
18、化学研究与应用
19、化学试剂
20、功能高分子学报
21、光谱实验室
22、合成化学
23、人工晶体学报
24、感光科学与光化学(改名为: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5、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6、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化工:

1、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化工学报
3、高分子学报
4、化工进展
5、精细化工
6、现代化工
7、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8、膜科学与技术
9、化工新型材料
10、应用化学
11、化学工程
12、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3、化学世界
14、高分子通报
15、过程工程学报
16、精细石油化工
17、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18、离子交换与吸附

具体排名要看每个杂志的期刊影响引子。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