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期刊官网

2023-02-19 04: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期刊官网

不是的核心期刊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Analysis and Testing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s

基本信息

出版信息

评价信息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科研项目承担 根据2015年12月官网显示,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子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引导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与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重点项目、与国内外大中企业的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 兰州化物所润滑与防护材料研究发展中心针对所承担的材料研究任务,先后开展了粘结固体润滑涂层、金属基高温耐磨自润滑复合材料、聚合物基自润滑复合材料、新型摩阻材料、特种动静密封材料、PVD功能润滑薄膜、特种润滑油脂产品、海洋环境防腐防污减阻降噪涂层、隔热涂层、特种自润滑耐磨电触点材料、真空等特殊环境防粘防冷焊材料、纤维织物自润滑材料、新型纳米润滑材料等先进润滑和防护材料的应用研究。 科研获奖情况 截至2015年4月,研究所获得科技奖励成果220多项,其中含国家级奖励成果36项(含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7项、摩擦学领域国际最高奖1项,每年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0件左右及一定数量的国际专利。 兰州化物所科技成果奖(1985-2014)成果类型   特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其他 合计 国家级 自然科学奖     2 1   3 技术发明奖     5 4   9 科技进步奖 4 1 4 5  14 全国科技大会奖         10 10 中科院 自然科学奖   1 6 4   11 科技进步奖   5 12 18   35 科技成果奖   6 18 6   30 重大科技成果奖         23 23 甘肃省 科学大会奖        20 20 自然科学奖   1 3 2   6 技术发明奖   3 1 1   5 科技进步奖   9 13 17   39 其他省、部委各类科技成果奖   1 2 6 7   16 各类专项科技成果奖        2 2 合计           223 (注:所统计奖项含合作完成项) 《分子催化》 《分子催化》是双月刊,1987年创刊。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其主要报道有关分子催化的最新进展与研究成果。辟有学术论文、研究简报、研究快报及进展评述等栏目。内容侧重于配位催化、酶催化、光肋催化、催化过程中的立体化学问题、催化反应机理与动力学、催化剂表面态的研究及量子化学在催化学科中的应用等。工业催化过程中均相催化剂、固载化的均相催化剂、固载化的酶催化剂等的活化、失活和再生, 以及用于新催化过程的催化剂的优选与表征等方面的稿件。 《摩擦学学报》 《摩擦学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覆盖摩擦学各分支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摩擦学设计、摩擦力学、摩擦化学、摩擦学材料、摩擦学表面工程、特殊工况下的摩擦学、摩擦学测试技术与设备及摩擦学系统工程与应用等重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新成果,其报道范围包括机械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化学和力学等交叉学科。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季刊)是于1992年经原国家科委批准,原中国科学院技术条件局(现计划财务局)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分析测试中心联合创办,并委托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1992年9月第1期至1994年9月第3期为内部发行,1994年第4期开始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的主要栏目有:编委论坛、综述及专论、分析测试新方法、分析测试新成果、研究报告、分析测试仪器功能开发、大型仪器维修与维护等。先后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刊的多篇论文被ISI多次引用,SCI引文数据库要求每期为其提供杂志。“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分析仪器网”、《电子文摘》等均收录该刊。

截止到现在还在世的分析化学专业院士有哪些?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他们的资料

化学家。江苏镇江人。1952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化学系。1959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副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末发现了阴离子促使汞电极氧化发生极谱氧化波的普遍规律, 提出界面形成汞配合及汞盐膜理论。系统地研究了钌的极谱动力催化波和吸附催化波并提出其电极过程机理,&127;发现锑(Ⅲ)与各类氨羧配合剂形成配合物,锰(Ⅱ)与酒石酸双核配合物等的极谱波,系统研究配合物的极谱电极过程。研究了各类染料、中性载体、配体等在液/液界面的离子转移及对金属离子的推动过程并探讨其机理及离子转移规律。系统研究各类微电极、化学修饰电极、电化学检测器与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联用。进行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和生物电化学研究。发表论著500多篇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本立】男,1925年9月21日生于香港。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五邑大学(广东江门)名誉教授;中国化学会24届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光谱学委员会副主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分析化学》编委会顾问,《分析化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冶金分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等国内期刊编委,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1985 -1995), Spectrochimica Review (formerly Progress in Analytical Spectroscopy) (1986 -1995),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ectroscopy (formerly Canadian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1983 - ), ICP Information Newsletter (1981 - ) 等国际期刊顾问编委或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与环境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1992—1995)何梁何利基金科学奖学科(专业)组评审委员。

1945—1949年就学于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1950 年在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参加工作,78年升副研究员,82升研究员,83年获批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分析研究室主任、中科院长春分院及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及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等职。1986年调厦门大学至今,历任化学系教授、现代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46年来一直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研究,1957年提出的新型双电弧光源多次为国内外专著及论文所引用和一些实验室所采用,60年代初在我国首次建立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并发表了国内首批原子吸收论文,所主持的“光谱感光板测光自动化”课题1985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75年起从事感耦等离子体(ICP)光谱分析研究,参加过多项获奖工作(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2次,国家科委及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三等奖 2次,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所研制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获中国专利。所主持的“ICP进样方法及其过程的研究”1993年获中科院长春分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流动注射在原子光谱分析中应用的技术、新方法”研究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获厦门大学第七届“南强奖”个人一等奖。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专著有《发射光谱分析》(1977,1979,合著)、《混合稀土元素光谱图》(1964,合著)、《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分析译文集》(1975,主编,合译)。1982—1995参加过国际会议25次,应邀作过大会报告四篇,特邀报告13篇。

俞汝勤(1935-) 长沙人,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于长沙雅礼中学。1953年入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化学系学习,1959年毕业。回国后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调湖南大学,历任化工系教授、校长等职。1984年加入共产党,是中国化学学会理事。《化学传感器》主编。专长于有机分析试剂和化学计量学研究,所主持的“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研究”和“有机试剂用于电化学及催化动力分析研究”,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著有《现代分析化学与信息理论基础》、《化学计量学导论》等。 选自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之《长沙名人》

福建分析测试杂志 是核心期刊吗

不是,只是一般杂志

《福建分析测试》 (FUJIAN ANALYSIS & TESTING) 于 1992 年 10 月创刊,是福建省分析测试协会、福建省测试技术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重点报道分析测试技术的学术理论,有光谱、色谱分析仪器和技术的研究报道及其相关技术在石油、煤炭、化工、能源、冶金、轻工、食品、制药、化学、生化、医疗、环保、防疫、公安、农业、商检等领域应用,原始性、创新性科研成果、仪器与部件的维修和研发。
《福建分析测试》设有研究报告、研究快报、综述与进展、研究简报、技术与应用、仪器维修、管理工作等多种栏目,并载有色谱、光谱、无损检验等方面的书讯、省内学术活动简讯(包括会议征文及报道)等内容。适于广大分析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是图书、情报部门必备资料。
《福建分析测试》现已被十余种国内外主要检索刊物和数据库收录,加入中国期刊网、全国数字化期刊群。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怎么样啊?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兰州化物所)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兰州分所。建所以来,研究所获得科技奖励成果18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励成果33项(含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6项,为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特别是我国石油化工、“两弹一星”及战略高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催化、润滑和摩擦学理论以及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经过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具有持续科技创新与发展能力,特色鲜明的国家西部“资源化学与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特色和专长研究方向集中在油气油田开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基本方向:大型油气油田国企、专业研究机构、高校就业。

五十年来,兰州化物所人秉承“立足西部,唯实求真,团结协作,创新奉献”的价值理念,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取得了500多项重要的科技成果。主持完成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研究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形成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技术,先后在国内建立了多套万吨级生产装置,形成了4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研制成功的降低卷烟烟气有害成分的催化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于化肥生产过程的催化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固体润滑材料及特种润滑油和润滑脂等研究工作,解决了我国国防建设的重大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绝大多数材料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材料的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三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其中在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还作为参与单位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从事材料摩擦学和润滑材料研究的“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该领域发挥了骨干和引领作用,在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的材料与工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自1992年起已连续4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研制的固体润滑材料在“神舟七号”飞船上进行了太空环境试验并成功回收,开创了润滑材料研究的新篇章。负责及参与完成的“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毛细管色谱柱”、“油田化学品”、“地质环境分析”等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在有机化学领域,研制的“国产航空煤油抗烧蚀添加剂”获得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合成制备的114#硅油成为我国航天领域不可多得的优良液体润滑剂。

近年来,研究所每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500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及引用的论文数量名列国内科研机构前列;每年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0件左右及一定数量的国际专利,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和甘肃省名列前茅。

截至2008年底,拥有在职职工430人,其中科技人员总数322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5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20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58人。进入中科院创新岗位219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78%以上。创新队伍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18人,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24人。是国家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单位之一,设有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材料学博士、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业催化、有机化学硕士点,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多名,现有在学研究生343人。

研究所建立了绿色化学化工技术、特种润滑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西部特色中药藏药、生态环境材料与工程等4个研究技术平台。拥有价值2亿多元的核磁、质谱、电子显微镜、能谱、红外、摩擦磨损试验等大型科学仪器。拥有相关领域图书50多万册,期刊1000多种。是甘肃省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分析测试中心的挂靠单位。研究所编辑出版《摩擦学学报》、《分子催化》、《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三种国内核心学术期刊。
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全面深化,在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的新时期、新阶段,兰州化物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中国科学院总目标,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发挥资源化学、新材料和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积累和技术优势,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解放思想、把握机遇、开拓奋进,努力建设“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特色鲜明、国内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所,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科技贡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