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哲学简史论文3000字

2023-02-19 04: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哲学简史论文3000字

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以提倡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而成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1919年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以后又有《章实斋年谱》及大量历史考证文字发表,在学术界的影响逐渐扩大。

胡适在该书的《导言》中指出,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中的东方一支,与西方哲学处于对等的位置。从而打破了西方学者一向宣扬“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的谬见,确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

胡适还在《导言》中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为后学者指了门径。该书是近代第一部用西方治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作。该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必备图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

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特长有四:第一,证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统的方法。

这本哲学史大纲在内容上,并非如钱穆《国史大纲》这样从先秦至于近代,而仅是包括由老子、孔子而后到秦的那几百年,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

胡适在中国近代算得上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人。他这本大纲也是用一本中西贯通之思想作成。这一点尤其是可以从第一篇《导言》部分看出来的,导言篇主要介绍了胡适的写作方法,读来使人受益匪浅。

特别是他以赞赏的角度支持以考据的方法作为研究的开端,且用宋儒贯通理论的手法对文章作评论。既免于空疏臆说,且免于支离碎琐。对于我们做历史的人来说真是一个好的方法。

《大纲》分十二篇,且根据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一文,作为文章又一佐证。这十二篇,以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古代哲学之终结为始终,另有导言,老子、孔子/孔门弟子、墨子、杨朱、别墨、庄子、荀子以前的儒家、荀子诸篇。

既是一个时代顺序,又是一个学术渊流。胡适先生对每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许多新奇的名词让人读来耳目为之一新(要知这书所作已经历近一个世纪了)。

如认为先老子之前,乃诗经时代,因为仅有诗经一部可作为后人了解那时代人的可靠的著作,称之“诗人”时代(比之于希腊之荷马史诗),颇是有趣而又有道理。胡适说孔子与儒家,孔子儒的世界观是以《易》为其观点的体现。

孔子学说的一切根本,依他来看都只是一部《易》经。孔子的人生观、政治哲学为正名主义,正名主义乃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其他发人深省的阐述不胜举。而很明显的一点。

胡适最欣赏的便是墨家了,他后来时常以实用主义为口号作各种社会宣传,也即是此来源。他认为墨家是对儒家批判地改进,而后来新儒又起而攻墨,各种学说就在这相攻之中发展。

而墨者与儒者即占据了这本书的主要篇幅,读来使人似乎进入了那个时代的学术争纷。读完此书受益匪浅,主要也是通过理解第一篇《导言》中提到的哲学史三点目的获得的,就是明变、求因、评判。

最首先的获得是对基础的知识的掌握。知道了惠施、杨朱、公孙龙等原本不在自己知识范畴的人物,通过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所接受到的教育背景的了解,理解他们思想的根源。

胡适很注意材料的考据,因为在他看来,作为分析依据的材料如果无法论其正伪,那后面再多的分析都做不得数,当然绝大部分的历史和文学考据都还看不懂,但是做学问的方法和精神值得学习。

其次是明变,这是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收获最大的地方,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出来各不相关的,也不是非儒即墨的对立关系。

墨子应该是受过孔子儒家思想教育的,在其上通过自己的理解(正面的或者反驳的)发展了墨家。其后孟子虽然反对墨家,但是其思想又能看出受了墨家的影响。

法家最著名的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弟子,相信法家的依法治国的思想的理论基础,应该就是荀子的性恶论,既然人性本恶,就只能通过严法进行控制;即便是儒家自身,孟子和荀子的性本论也是有完全对立的差异。

书中的脉络写得比较清楚,通过明变让人更容易理解思想的原因。墨子应该是受过孔子儒家思想教育的,在其上通过自己的理解(正面的或者反驳的)发展了墨家;其后孟子虽然反对墨家。

但是其思想又能看出受了墨家的影响;法家最著名的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弟子,相信法家的依法治国的思想的理论基础,应该就是荀子的性恶论。

既然人性本恶,就只能通过严法进行控制。即便是儒家自身,孟子和荀子的性本论也是有完全对立的差异。书中的脉络写得比较清楚,通过明变让人更容易理解思想的原因。

最后的评判,从我现在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社会阅历水平,谈不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对儒墨两家处事逻辑一节的分析印象比较深刻。

按照书中分析,儒家做事讲究“动机”、“居心”,所以看儒家的治国理论,似乎都是大而化之的,没有实际措施,而墨家更多是实干,明确具体该如何做。

从自己来说,还是更偏向于墨家的理论,其实墨家的理论,也更多接近于当今社会的科学理论,可惜古代一味尊儒,扼杀了中国发明创作的科学发展。

这本书所获得的赞誉无以复加,它被视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实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上的开山之作,值得深读的一部思想著作。

读后感写作技巧:

1、第一步"引"。

开头围绕感点,引出所读材料。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引用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写作的一个规则。

2、第二步"议"。

引出材料后,围绕材料阐发读后感受的道理,即提出论点(即感点)。论点要正确鲜明,不要含糊其辞。阐发道理时,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评价;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议论。

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引"与"议"的部分相当于一般议论文"引论"的部分。

3、第三步"联"。

由此及彼地联系生活中、历史上类似的现象、思想实际或相关的问题进行论述。这部分要注意比较分析说理,不要流于现象的罗列。

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4、第四步"结"。

归纳自己的看法,总结全文。既可以照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中国哲学简史怎么看中国文化

  很早就听说过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该书将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融为一体,以20万字的篇幅叙述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史,简明、生动、深邃、易懂。一改过去所接触到的哲学类书籍,总觉深奥难懂,认为哲学是哲学家的事,哲学离大众很远。但在读过《中国哲学简史》后,忽觉拨云见日,一点就通。实际上,哲学就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在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之中,并实实在在地孕育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反映在每个人的行动上。所以,每当空闲时间,捧起这本书来,都只能是细细读来,深思每一个字……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时的英文讲稿,用该书的翻译者赵复三的话说:“资料是古老的,眼光却是现代的。”并称冯友兰先生是“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写这部书的思想和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所以,这本书在今天仍然不失为是一本哲学和文化的经典著作。大家熟知的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朴槿惠是这样赞赏这本书的:“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著作的《中国哲学简史》。”足可见证,这本著作的影响力,也说明了经典永远是不过时的。

  冯友兰先生从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中国历史文化先祖(孔子、诸子、墨子等),道家、儒家等与西方哲学比较,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和学识语言阐述了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提起哲学大家,很多人都能说出西方的大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没有把谁确切地标注为哲学家。实际上,这与中国文化人表达思想的方式有关。在表达方式上,中国的文人喜欢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透彻的地方,采用的是暗示的方法,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在中国文学传统中,一首好诗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位慧心有思考的读者,读诗时却能从诗句之外去会意,读书时从字里行间去回意,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悟道,这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境界,也是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风格。例如,大家熟知的《三字经》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便可看做是孟子哲学基本思想的体现。所以说,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等无不深藏着哲学的智慧。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冯友兰先生是这样说:“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一位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即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苦难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哲学思维的形成过程?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处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对或错。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又是现实主义;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传统的中国哲学讲究的是“学”和“道”。“学”,用现代话说就是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哲学则是后一个范畴。中国的圣人,品格上可用“内圣外玉”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玉”,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而哲学的使命是使人树立起“内圣外玉”的品格。

  普通人读哲学、学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高高在上的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讲中国哲学就不得不说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哲学的先祖。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还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自动的秉性。中国哲学中的这两种思潮,大体类似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思潮。试读杜甫和李白两个同生活于8世纪诗人的诗,人们不难分辨出中国思想的两大流派——儒家与道家——对两人的不同思想影响。

  道家,同时把属于自然和人类的东西严格区分,即自然令人快乐,人为给人痛苦,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合一。直到步入现代社会的今天,这些仍是人们的追求和向往。

  儒家思想是中国农耕文化、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的产物,因此对中华民族来说,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的哲学就不难理解了。

  对于中国的艺术与诗歌,儒家和道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儒家把艺术与诗歌看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而道家追求的是心灵自由流动,把自然看成最高理想,这给予了艺术家们无穷的灵感。

  由此看来,中国哲学蕴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交融相伴,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现代社会倡导国学,学习中华文化。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只要静下心来,用些时间去思考,就能品味出这其中的哲学智慧,这种智慧也是我们的前人所精心耕耘的,留给现代、将来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只是读了这本书后的一点点感想,更多的东西还需要学习、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哲学简史讲啥

链接:

《中国哲学简史》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译者:涂又光

豆瓣评分:9.3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1

页数:340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一代哲人冯友兰毕生的经典代表作!

被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奉为生命灯塔,给了她战胜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

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拥有版权的冯友兰亲自指导翻译并认可的唯一版本!

在20多万字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 ,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

季羡林、杨振宁、厉以宁、赵启正、李慎之、易中天、张颐武推荐阅读!

所获荣誉: “全国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之一

《中国哲学简史》内容简介:

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融会贯通的讲解。

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

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同样,它也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

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可以影响大众一生的文化经典。

名家评论

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韩国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朴槿惠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 李慎之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陈来

作者简介:

作者:冯友兰

中国20世纪哲人、杰出的思想家、学术大师。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冯友兰是一位以救国兴邦为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他也是我国20世纪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哲人。他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对20世纪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人。

译者:涂又光

(1927~2012年)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学生,在冯友兰去世之后,整理其所有中、英文遗稿,编纂成14卷冯友兰氏《三松堂全集》。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先秦儒学、楚国哲学史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上颇有建树,素以功力见长,著有《楚国哲学史》、《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文明本土化与大学》等学术论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