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林业科学和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3-02-19 00: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林业科学和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林业科学 2.林业科学研究 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5.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福建林学院学报 7.世界林业研究 8.林业科技通讯(改名为:林业实用技术) 9.浙江林学院学报 10.中国森林病虫 11.浙江林业科技 12.西北林学院学报 13.林业资源管理 14.中南林学院学报 15.福建林业科技 16.林业科技 17.辽宁林业科技
这些是林业方面的核心期刊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的具体格式

你到《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网站看一下就知道了(网址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写 作 指 南
来稿应有创新;立论科学,主题明确,推理严谨;词语准确,句子精练,使用标准简化字;遵从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数字用法、标点符号及其他标准。
本刊只刊登首发稿。为保证作者的署名权和知识产权,作者和课题负责人应在《投稿声明》上签名。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文字修改权,对所发稿有版权。
稿件一经刊出,即付稿酬。学报出版后,还将向国内外文献检索机构报送并上网,届时不再向各位作者另付酬。
本刊编辑部在收稿后3个月内,确定该文是否刊用。如不拟刊用,不退原稿。

1 文稿的篇幅、卷面、结构、首页注释、层次标题
1.1 文稿的篇幅(包含文摘、图、表、参考文献,以出版版面计算):一般不超过8000汉字
(英文文稿,长度不限)。
1.2 文稿内容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分类号(英文稿不需
要)、首页注释、正文、(致谢、)参考文献、及英文部分。
1.3 文稿首页地脚注释(以下格式中,空格、标点符号照写。)
收稿日期: yyyy-mm-dd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类别(项目编号)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的姓名(出生年-),职称,研究方向。E-mail:….
通讯联系人:姓名,职称,研究方向,E-mail:……
第一作者为研究生、博士后时,应当以作者中的导师为通讯联系人;
其他情况时,在作者简介后直接加E-mail,不写通讯联系人。
1.4 层次标题序号
1.4.1 层次标题左顶格。
1.4.2 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码。例如,
一级标题使用1, 2, 3 …;
二级标题使用1.1, 1.2, 1.3, …;
1.4.3 层次标题以下,还可使用 1), 2), 3), …。这时,退2字起排。
再以下,使用 a), b), c), …。这时,退2字起排。
1.4.4 引言部分不写编号和标题。
1.5 其他序号
图片、表格、引文、公式、定理等的序号,均要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全文统一
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码。
1.6 插图和表格在文中的位置:应随文给出,先见文,后见图、表。
2 文题、作者姓名、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和中图分类号
2.1 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
2.2 作者姓名:按署名顺序排列。作者之间以“,”分隔。
2.3 作者机构
作者机构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简称,后加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
在作者隶属多个机构的情况下,机构名称之前加编号,同时作者姓名右上角加相应
编号。机构之间以“;”分隔。
2.4 摘要
中文摘要的篇幅200~300字,信息具体。
摘要中的缩略语应说明后再使用。
摘要应包括4个层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
摘要不分段,独立成篇,意义完整;信息具体:使用科学性文字和具体数据,不使用
文学性修饰词;不使用图、表、参考文献、复杂的公式和复杂的化学式。
2.5 关键词
5.1 应有3~8个关键词。
2.5.2 第一个关键词与分类号对应。
2.5.3 关键词之间用“;”分隔。
2.5.4 其中的符号和缩略语应先加以说明。
2.6 中图分类号
应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查找(附录)。
3 英文摘要
3.1 文题
3.1.1 内容与中文标题相应。
3.1.2 长度一般不超过100个字母。
3.1.3 除第一字母及专有名词应大写以外,一律小写。
3.1.4 第一个词不用冠词。
3.2 拉丁字母拼写的作者姓名
3.2.1 拉丁字母拼写的作者姓名内容和顺序均与中文相同。
3.2.2 中国作者姓名应按汉语拼音写法:例如:WANG Da-zhong。
3.3 作者机构的英文: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缩写。城市名和邮政编码后,要加国名。
3.4 摘要正文
3.4.1 字数为100~150实词。
3.4.2 其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的内容相应。
3.4.3 其中缩略语应加以说明。
3.4.4 英文摘要的文字要求
1) 第一句话不应与文题重复;
2) 尽量使用简单句;
3) 尽量使动词靠近主语;
4) 不用第一人称作主语;
5) 以重要的事实开头,而不以辅助从句开头;
6) 在有动作主体的情况下,使用主动语态,不使用被动语态。
3.5 关键词
3.5.1 关键词的内容、数量和顺序,均与中文关键词相应。
3.5.2 除专有名词应大写以外,一律小写。
3.5.3 关键词之间用“;”分隔。
3.5.4 缩略语应先写全称再写简称。
4 量名称、量符号与量单位
4.1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正确使用量的名称、量的符号与量单位的符号。
4.2 文中所用量符号,应在首次出现时加以定义。同一个量的符号,应全文统一。
4.3 量符号、一般函数及其变数等,一般用单个斜体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表示,可带有角
标或带有括弧中的说明。
4.4 量的数值与量的单位之间, 留一空格。如“10毫米”应为“10 mm”。
5 字符的正体和斜体
5.1 斜体
1) 量的符号、
2) 从量的符号转化的角标、
3) 一般函数符号、
4) 生物学属及以下学名。
5.2 黑斜体
1) 矢量(向量) 的符号、
2) 矩阵的符号、
3) 张量的符号。
5.2 正体
SI词头和量单位、
从文字转化的角标、
阿拉伯数字、
叙述性文字、
化学元素符号、
缩略语、
仪器的规格型号、
某些常数的符号(仅限于自然对数的底 e、圆周率 π、复数的虚部 i 或 j )、
数学运算符(如: 矩阵转置号T、微分号d、偏微分号? 、连加号∑、对数号(lg、
ln、lb)、及sin、tan、lim、min、max等)。
6 数值的表示和有效位数
6.1 数值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6.2 合理地选取数值的有效位数。
6.3 数值中从小数点算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空一格。如 “π = 3.141 592 6”。
6.4 合理地使用SI词头或10的幂,使数值范围在0.1~999之间。
7 插图
7.1 插图的数量:一般不超过6幅。
7.2 插图的幅面: h×w = 50 mm×75 mm。
7.3 插图的精度:约600 dpi。
7.4 图注的字体、字号
字体:汉字用黑体;英文和数字用Times New Roman。
字号:统一用小5号。
7.5 图线要求:主、辅线分明。
轮廓线、框线、曲线用粗线(0.8 p,或0.3 mm);
尺寸线、指引线、坐标轴用细线(0.4 p,或0.15 mm)。
7.6 函数图要求
标目中,使用量符号与该量单位符号之比,如“p / MPa”;
标线数目:3~7个;
标线方向:刻度朝向图内;
标值圆整:宜为2、5的整倍数。
7.7 照片、灰度图:清晰。
7.8 地图、显微图:以比例尺表示尺度的放大和缩小。
8 表格
8.1 表格的宽度:一般限30汉字(或48字符)。
8.2 表示量值的表格宜用“三线表”。
8.3 三线表的表头应放在第一行。
8.4 表题小5号黑体(中英文),要求与图题相同。
8.5 三线表的表头中,应使用量符号与该量单位符号之比,如“p / MPa”。
9 参考文献
9.1 参考文献的要求
9.1.1 只列出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研究型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15条。
9.1.2 按参考文献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对其编码,并在正文中指明其标引处。
9.1.3 中外作者的姓名一律“姓前名后”。 西方作者的名字部分缩写,不加缩写点。
9.1.4 作者不超过 3 人的姓名都写,超过 3 人的,余者写“,等”或“, et al”。
9.1.5 中文的参考文献附加英文译文,并加注“(in Chinese)”。
9.2 主要参考文献的格式如下(其中空格、标点照写)
文献类别 著 录 格 式
专著M、
译著M、
文集C、 责任者. 专著 [M].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原作者. 译著名 [M]. 译者,译.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责任者. 文集名 [C].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期刊析出 作者. 文题 [J]. 刊名, 年, 卷(期): 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文集析出 作者. 文题 [C]// 编者. 文集名.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学位论文 作者. 文题 [D]. 所在城市: 保存单位, 发布年份.
专利文献 申请者. 专利名: 国名, 专利号 [P]. 发布日期.
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代号. 技术标准名称 [S]. 地名: 责任单位, 发布年份.
科技报告 作者. 文题, 报告代码及编号 [R]. 地名: 责任单位, 发布年份.
报纸析出 作者. 文题 [N]. 报纸名, 出版日期 (版次).
9.3主要专业的主要中图分类号
附录:主要专业的主要中图分类号
� 专业 中图分类号 专业 中图分类号 专业 中图分类号
林业基础科学 S71 森林动物学 S718.6 森林昆虫学 S718.7
森林数学(统计、数模、林价算法) S711 森林微生物学 S718.8 造林计划 S721
森林土壤学 S714 林木育种 S722 苗圃学 S723
森林水文学 S715 造林技术 S725 森林经理学 S757
森林生物学 S718 森林经营学 S750 测树学 S758
树木学 S718.4 森林保护学 S76 病虫害及防治 S763
森林生态学 S718.5 木材学 S781 木材加工 S784 ,推荐TS6
建筑科学与技术 TU 1 木材化学加工 TQ351 林副产品 S789
土木工程 TU 2 观赏园艺 S68 植物遗传学 Q943
机械工程 TH 1 分子遗传学 Q75 基因工程 Q78
汽车工程 U 27 植物生理学 Q945 植物病理学 S432.1
电子工程 TN 造纸工业 TS7 木材加工工业、家具制造 TS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TP 3 自动化 TP 1 电机工程 TM
环境科学与工程 X 化学工程 TQ 经济管理 F 2

南京林业大学好吗

问题一:南京林业大学怎么样啊? 教室宿舍都没空调,阳面宿舍夏天热死,阴面宿舍冬天冷死,没有热水器,有时候新生要住9人间。
教学还好,老师都不错,最好的是园林院和森环院。环境不错,很多树,学校整个不大,但是交通超级方便,离火车站很近。本人南林的。

问题二: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的排名怎么样 南京林业大学综合排名并不靠前,但是在农林类院校里面属于比较好的,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4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7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3个二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这个水平已经可以赶上一些211了

问题三:南京林业大学怎么样 首先要说下 南京林业大学 不是211 也不是985 但是学校还可以 尤其是园林 园艺类的 有博士点和硕士点 由于国家队林业类的不重视 也导致南京林业 感觉不是很好 排名其实是看不出什么的 南京林业大学全国排名应该在100左右吧
还有就是如果是本一本二,我觉得是工大比较好,但是如果是本三,我觉得选择南林是明智的。南林是本一本二本三在一起的,上课资源,师资力量,硬件施设,本三和本一本二公用的。就是说等于 本三的学生和本一本二教出来只看学生自己了,其他都一样。这点我觉得至少南京似乎还没有学校是这样的吧。
另外,我们学校考进火车站10分钟左右步行,学校后门那就是长途东站,公交什么的都很方便呀。就是可能因为是市区的关系,校区相对就显得很小了 。不过总体我觉得南林风气还是很好的。
至于住宿条件,南工肯定比南林好。

问题四:南京林业大学哪些专业好 看看你的专业或个人意愿。
但我仍然提供
林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林业专业品牌
专业(水土保持与林业生态工程(
),树木和观赏植物保护专业品牌)专业
林业品牌(植物资源利用),专业的品牌
全国林业化学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品牌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自动化)、 问题五:南通大学与南京林业大学哪个好 南通大学

问题六:南京林业大学怎么样? 理科女适合什么专业?

问题七:南京林业大学哪个专业最好 南京林业大学最好的两个专业分别是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专业。

问题八:南京林业大学好吗? 学校现设有森林资源与环境、风景园林、木材工业、化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科学技术、研究生、国际教育、应用技术、继续教育和体育教育部等14个院部、37个系和一个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南方学院)。
学校现有4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博士点及博士授权领域、49个硕士点和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整体授予权和副教授、教授任职资格的评审权。现有生态学、林木遗传育种、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和木材科学与技术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学校现设有52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各类在校学生25000多人,其中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2800余人。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8万多名建设人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外聘院士6名,博士生导师117名;具有正高职称145人,副高职称338人。学校占地面积373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亿元,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为150万册。校园网络以千兆带宽为主干,覆盖全校。
学校现有省部级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校级科研所和研究中心25个。学校每年在研课题500多项,其中包括“973”、“863”、“948”在内的国家攻关和部省重点项目7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5项。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及批准专利450项,有261项获国家、部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34项;国家发明一、二、三、四等奖各1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部、省级奖励219项。2004年,获国际木犀属(桂花)品种登录权威认证权。学校主办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人文社科版)》、《林业科技开发》和《室内设计与装修》等学术刊物,其中《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为中国核心期刊。

问题九:南京林业大学好还是南京工业大学好 当然是南京工业大学好啊。南京工业大学近几年发展特别迅速,其实力和声誉远在南京林业大学之上。考虑到两所大学的学科结构,肯定选择南京工大要好于南京林大。

陈金林的主要从事

土壤条件与林木生长、土壤质量评价、土壤改良与利用、林木营养诊断与配方施肥、高效复合(专用)肥料及其施用技术、土壤养分状况与供应特性、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循环、林木根际土壤及细根周转、土壤环境容量及主要污染物迁移转化、水的生物工程净化研究、缓冲林带对水体主要富营养物质(氮、磷、有机物)的截留与影响等研究。主要承担(或开设)课程: 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土壤学、土壤附地质、环境地学、土壤与植物分析、土壤学(含肥料)、地学基础、土壤化学、森林土壤学、林木营养与施肥、森林土壤学专题、土壤研究法、普通地质学、无土栽培、根际研究法、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等。 1、南方森林土壤磷的吸附与生化激活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2002);2、农业经营对苏南湖群水污染作用及林农复合防治研究(江苏省环保科技发展基金项目,2001-2003);3、江苏低山丘陵土壤磷素吸附机制及供磷缓冲性(江苏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1998-2001);4、林带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应及其机理(江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2-2004);5、杨树专用高效复合肥的研制与施用技术(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2002-2005);6、林用高效磷复肥生产工艺及施用技术引进(国家“948”项目,2004-2007)7、缓冲林带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应及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2007)。 在《生态学杂志》、《林业科学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有:1.陈金林,姜志林等.苏南丘陵次生栎林生态系统磷素循环的系统分析与预测.生态学杂志,2000,19(1):1-52. CHEN Jin-lin, SHI Lu-lu, ZHANG Ai-guo.Controlling effects of forest belts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s in Taihu Lake area, China.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2,13(3): 213~2163.陈金林,姜志林等.栓皮栎磷素营养动态及转移规律.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30(6):14~174.陈金林,吴春林等. 栎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及磷素释放规律.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9(4):367~3715.陈金林,潘根兴等.苏南丘陵森林土壤磷的固定特性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4):113~1156.陈金林,罗汝英.杉木、马尾松、甜槠等林分下土壤养分状况研究.林业科学研究.1998,11(6):586-5917.陈金林,施季森等.杉木优良家系幼林密度和施肥试验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20(2):20-238.陈金林,张献义等.毛竹林高产施肥技术探讨.林业科学研究,1996,9(3):323-3279.陈金林,俞元春等.杉木幼林施肥肥效分析.林业科学研究,1996,9(4):426-43010.陈金林,张献义等.杉木种子园测土施肥模式.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7(3):16-2011.陈金林. 下蜀次生栎林生态系统磷素循环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199712.陈金林,许新健,姜志林等.空青山次生栎林细根周转.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3(1):6~1013.陈金林等.杉木林下红壤的磷素吸附与解吸特性.见:江苏省土壤学会编.《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江苏土肥科技》.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224-229?14.陈金林,张金池,黄剑聆,等.FSL-土壤防渗剂对土壤防渗效果的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1996,11(1):107~10915.陈金林,吴春林等.杉林红壤的供磷缓冲性与磷肥需要量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2,15(5): 588~59216.陈金林,潘根兴等.栎林土壤磷的固定及其抑制技术和需磷量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6(3):27-3017.陈金林,卓开发等.乌龙茶制作工艺.林业科技开发,2002,16(1):42-4318.陈金林,潘根兴等.杉林土壤中磷的固定作用及其抑制因素, 生态学杂志,2002,21(5):22-25 1997: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995:1994~1995年度校优秀教师1995:校风建设先进个人1995:“土壤理化分析”优秀教材奖1998:1997~1998年度校优秀教师1999:科学技术进步叁等奖1999:三明市科技进步奖2000:江苏省土壤学会优秀论文奖2002:2001~2002年度校优秀教师2003:2002年度院士基金学术进步奖2002:江苏省“青蓝工程”第二期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3:第三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科技论文一等奖(无锡地区樱花类植物的引种及应用研究) 1、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nitoring and Modereling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s(国际学术会议,2002.7.7-11)2、中国土壤学会第九次大会暨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国内学术会议,1999.10.19-23)3、江苏省土壤学会第九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国内学术会议,2000.4.6-9)4、中国森林土壤学会第七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国内学术会议,1999.12.23-27)5、江苏省土壤学会第十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国内学术会议,2004.4.12-15)6、中国森林土壤学会第八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国内学术会议,2005.1.10-1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