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天文学报1961年001期

2023-02-18 18: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天文学报1961年001期

核科学开拓者,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王淦昌(1907—1998),江苏常熟人。1916年就读于沙溪高等小学堂。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0年赴德国留学。1934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相继任山东大学和浙江省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赴美国工作。1950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进代物理所任研究员、副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1956年到苏联杜布纳任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60年曾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第一次观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1961年后,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有论著多种。原紫金山天文台台长——龚树模1915年1月出生于江苏太仓沙溪镇,少年时代就读于太仓县立初级中学乙部。1936年毕业于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物理系,同年考入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日军侵华时,龚树模返回家乡,于1938年秋与其兄龚树揆等在沙溪中市街龚宅创立私立求智中学,设初、高中两个大班,使用战前教材。是年冬,该校被伪政府勒令停办,龚树模转到昆明凤凰山天文站工作,直到抗战结束回到南京。1948年初,龚树模远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取得天文硕士学位,后转入密歇根大学进修获得天文博士学位。1953年秋,龚树模回到祖国,在南京资金山天文台从事天体物理研究,历任恒星室主任、天文台副台长,资台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文学报主编,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哈雷彗星观测研究协调组负责人,此项集体工作获199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5年退休。龚树模在给母校沙溪中学的寄语中写到:“珍惜时间、用好时间;锻炼身体,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者——吴晓邦吴晓邦(1906—1995 ),原名祖培,江苏太仓人。1926年入上海持志大学法科学习。1927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在沙溪中学任教。1929年春,赴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系留学,同年开始学舞蹈,先学芭蕾舞,后学现代舞。1934年回国,在上海中法剧艺学校从事舞蹈教学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四川江安国立艺专、新安旅行团从事舞蹈教学工作,1942年赴延安。后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中国舞蹈研究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所创作、编导的舞蹈作品善于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以简朴、洗练的舞蹈语汇和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和流派,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主要开创者之一。舞蹈作品有《义勇军进行曲》、《饥火》、《守财奴》、《春江花月夜》、《游击队员之歌》,并著有《新舞蹈艺术概论》等。

那些搞天文的,真的找到外星人了吗?

天文学家们从古至今努力了这么长的时间,到底有没有找到外星人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扒一扒天文史。

众所周知,自有文明史以来,天文学的身影便如影随形。那么天文学又是什么呢?

简言之,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

早期的天文学并不是这样划分的。 在中国,天文学源于神学,用于农时,重于礼。

西周君主姬昌的《周易》是中国史上第一部成型的天文历法,推崇的确是君权神授的思想,君主以“天”为称。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墨经》更是向人们阐述了一个关于宇宙、关于时空的猜想。

而西方早期天尊地悲的思想, 天文学同样源于神学信仰,用于农时,但更偏重于科学与几何的使用,及对浩瀚星空的仰望。

托勒密的《地心说》阐述宇宙的结构,认为宇宙的运动是由上帝推动的,加上与当时天文数据观测的内容相符,这套学说在教廷中神圣且庄严。直到哥白尼《日心说》的出现,但因数据缺乏而不被推崇,后来在开普勒三大定律的推演下,《日心说》才得以洗雪。

可见,天文学的发展源于宗教迷信。

自此之后,天文学发展突飞猛进。在这里不得提到一个人——伽利略,他发明可见光天文望远镜让我们可以观测到天空上的星体,更加准确的了解星空, 探索 宇宙。

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因为望远镜的出现,被提升到制高点,虽然它只能观测到神秘的一角,也足够人们为之疯狂,更何况还是一个还不受牛顿经典力学束缚的神秘世界。

20世纪30~60年代,随着射电望远镜问世,人们发现了宇宙中除了可见光外的电磁波波段,通过它,打开了人类对宇宙 探索 的另外一种方式,即寻找人类以外的高等智慧生命。

对此,人类做了很多努力,1961年 ,科学家德雷克提出了一个公式 :

N R* Fp Ne Fl Fi Fc L

其中:

N代表银河系内可能与我们通讯的文明数量;R*为银河系形成恒星的平均速率;Fp恒星有行星的比例;Ne每个行星系中类地行星数目;Fl有生命进化可居住行星比例;Fi演化出高智生物的概率;Fc高智生命能够进行通讯的概率;L为 科技 文明寿命;;

在这个公式中,不管我们取一个多小的值,宇宙中也必然存在外星智慧生命。 假设 科技 文明只能持续100年那样短暂。那么银河系有 科技 文明的N=0.1,这意味着银河系只有人类存在。

但现今科学已发现数十亿银河系,而这个数值在浩瀚宇宙面前只是冰山一角。以此可见,宇宙中的 科技 文明数量是上亿的,只是这个平均距离不是200光年而是200万光年。

为了寻找外星文明,我们还做了其它尝试。

1974年11月,美国人通过电磁波向外太空发射了一组关于人类信息的二进制讯息;

1972年~1977年,美国向太空先后发射了三艘带着“地球人名片”的先驱者号;

2007年,美国一位学者发现了飞马 星座 中有多环芳烃这种曾在地球生命起源中起作用的化学物质;

甚至在近几年来,人类先后在火星、木星、月球上发现地球生命起源的水分子的存在。

人类一直致力于寻找外星文明的足迹,尽管时至今日依旧没有真正发现外星文明的存在,只是单纯的希望在宇宙中寻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另一种文明存在吗?结果显然不止如此。

随着人类 科技 的发展,文明的进化,现在的地球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首先是人口过度繁殖面临的压力;其次是 科技 发展对地球资源的损耗,不可再生资源濒临枯竭;还有就是生态环境的被破坏及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也成为了我们亟需探究宇宙荒地,寻找外星文明生存足迹的必要性。

因为智慧生物身上是存在共通性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外星文明存在、存在过的地方,理论上也适合地球文明生存。

因此,寻找外星文明除了我们自身的好奇心外,更多的是寻求、开辟未来的新家园来延续文明的种子,而这一点才是一个文明的本能与第一性。

地球文明尚且如此,何况外星文明呢?或许宇宙真的就像《三体》中说的,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手,以黑暗作为隐藏的面纱,而地球早年位置的暴露,早已被围困其中,成为鱼肉,只是灾难因为距离而没有降临。

又或许地球 科技 文明的局限性,让我们无法真正触及到宇宙中更高一级的文明。而这与人类对宇宙认知的深浅有关,所以, 无论能否找到外星文明,发展科学技术永远都是人类的首要任务。

天文年谱的1960年~1968年

1960年,美国基特峰建成太阳塔,可产生直径1米的太阳像;美国用高空气球探测到宇宙γ线源;美国发射第一颗导航卫星“子午-1B号”;美国发射第一颗波动通信卫星“回声1号”;英国赖尔研制出最大变距1.6km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第八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议从本年起采用“历书时”代替世界时作为时间计量标准。1961年,苏联发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空间轨道的宇航员;美籍华裔天文学家黄授书预言存在红外星;美国林兹、桑德奇发现星系M82为爆发星系;前苏联发射金星-1号金星探测器。1962年,美国发现太阳以外的第一个X射线源;美国发射第一颗测地卫星“安娜1B号”、行星探测器“水手2号”探测金星、“轨道太阳观测卫星1号”、能动型通信卫星“电星1号”等;苏联发射“火星1号”行星探测器;国际纬度服务改组建立国际极度服务,中央局迁到日本水泽;澳大利亚哈泽德用月掩法测出3C273是双源。1963年,美国在波多黎各建成直径305cm的射电天线;M.施密特测出3C273的谱线是相应于退行速度每秒4万千米的氢线,是遥远的射电点源;美国发现星际羟基分子;美国发射地球轨道物理台“OGO-1号”;苏联发射“东方6号”宇宙飞船,捷列什科娃成为第一名进入空间的女宇航员。1964年,美国建成天线口径27m的射电干涉仪;美籍中国天文学家丘宏义将新发现的射电点源称呼为“类星射电源”,此后人们对这类天体称呼为类星体;美国发射“水手3号”探测火星;美国发射的“徘徊者7号”发回近距离拍摄的月面照片。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美国诺伊吉保尔-马尔茨和莱顿等发现红外星,如天鹅座NML、金牛座NML等,证实黄授书的理论预言;美国发射“阿波罗1号”宇宙飞船,法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第一次在太空舱外活动。1966年,苏联“月球9号”探测器在月球上软着陆;苏联上一年发射的“金星3号”于3月1日在金星上软着陆;苏联发射第一颗环绕月球的月球卫星“月球10号”;美国也发射“月球轨道环行器1号”环绕月球飞行并发回传真照片。1967年,英国休伊什和贝尔发现脉冲星,使用休伊什设计的有2048个天线的大天线阵;加拿大和美国建成甚长基线射点干涉仪;从本年起,国际计量委员会决定以原子时代代替历书时作为计量时间的标准。 196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观测到星际水分子、氨分子的微波发射;波多黎各阿雷西博的天文学家在蟹状星云中探测到一颗脉冲星;美国R.戴维斯发现了太阳中微子,他制作了特殊的中微子探测器;美国发射的“水手6号”、“水手7号”由火星附近发回传真照片;美国发射“阿波罗8号”第一次载人环月飞行;美国发射“轨道天文观测站”OAO卫星,其中OAO 于12月发射,带有11架望远镜,对5万颗恒星紫外辐射取样。

天文学对人类生活的意义何在

天文学是观察和研究宇宙间天体的学科,它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天文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天文学的实验方法是观测,通过观测来收集天体的各种信息。因而对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研究,是天文学家努力研究的一个方向。在古代,天文学还与历法的制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天文学已经发展成为观测全电磁波段的科学。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至少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天文学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时候,人们通过用肉眼观察太阳、月亮、星星来确定时间和方向,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天体测量学最早的开端。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占星术,即通过天体的运行来占卜凶吉祸福,预测自然灾害、战争的输赢和个人的命运。

2世纪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宇宙中的天体,包括太阳,围绕着地球运转。这一学说受到了教会的欢迎,统治了西方社会对宇宙的认识长达一千多年。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新的宇宙体系理论——日心说。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观察到了太阳黑子、月球表面、行星的盈亏,以及木星的四颗卫星。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促使天体力学这一新的天文学分支的诞生,使天文学从单纯描述天体的几何关系和运动状况进入到研究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原因的新阶段,在天文学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19世纪中叶天体摄影和分光技术的发明,使天文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运动状态和演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到问题本质,从而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天体物理学。这又是天文学的一次重大飞跃。

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射电望远镜开始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开启了除可见光外电磁波谱的一个新窗口,并在1960年代取得了被称为“天文学四大发现”(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的新成就。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空间天文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人类可以突破地球大气层的阻隔,到地球以外观测天体的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γ射线等波段的辐射,天文学进入了全波段发展的新时代。与此同时,新技术促使地面上的望远镜口径和分辨率都在不断提高,从4米、5米、6米级的望远镜到1990年代若干8到10米级别的望远镜投入使用,这些望远镜与空间天文卫星一道,积累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发现了活动星系核、伽玛射线暴、X射线双星、引力透镜、暗物质与暗能量等一大批新的现象和天体。
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中的各种天体。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观测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根据天体的尺度大小,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

行星尺度: 包括行星系中的行星、围绕行星旋转的卫星和大量的小天体,如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是目前能够直接观测的唯一的行星系。但是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太阳系这样的行星系统。
恒星尺度: 现在人们已经观测到了亿万个恒星,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很普通的一颗。
星系尺度: 太阳系处于由数百亿颗恒星组成的银河系中,银河系是一个普通的旋涡星系,银河系以外还存在着许多的河外星系。星系又进一步组成了星系群、星系团和超星系团等更大级别的天体系统。
宇宙学尺度: 一些天文学家提出了比超星系团还高一级的总星系,总星系是人类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半径超过了100亿光年。
对于遥远的天体,它的光线从发出到被人们所接收,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例如对于10亿光年以外的天体,人们观察到的实际是它10亿年前的形象。这表明天体的物理性质不仅反映出其本身的形态,还反映出其所在的演化阶段。人们观测到的众多天体,实际上是很大时间尺度上的样本,能够提供它们在数亿年间的演化线索。因此根据统计分类和理论研究,天文学家可以建立完整的天体演化模型。

在天文学研究中最热门、也是最难令人信服的课题之一就是关于宇宙起源与未来的研究。对于宇宙起源问题的理论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也是最多人支持的的就是1948年美国科学家伽莫夫等人提出的大爆炸理论。根据现在不断完善的这个理论,宇宙是在约137亿年前的一次猛烈的爆发中诞生的。然后宇宙不断地膨胀,温度不断地降低,产生各种基本粒子。随着宇宙温度进一步下降,物质由于引力作用开始塌缩,逐级成团。在宇宙年龄约10亿年时星系开始形成,并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样子。

天文学与占星术
天文学应当和占星术分开。后者是一种试图通过天体运行状态来预测一个人命运的伪科学。尽管两者的起源相似,在古代常常混杂在一起。但当代的天文学与占星术却有着明显的不同:现代天文学是使用科学方法,以天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占星术则通过比附,联想等方法把天体位置和人事对应;概而言之,占星学着眼于预测人的命运。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