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作者留言

2023-02-18 18: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作者留言

一个月到三个月。通过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在线投稿系统进行投稿以及查询稿件的审理情况及有关稿件的其他信息。

文稿字迹清楚,书写规范,特殊文种、上下角标、字母大小写、文稿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并注明所用统计学方法,文题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等符合要求的稿件更容易快速通过审核。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现改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由江西中医药大学主办,是省级期刊,分为专科学报、函授本科学报、二本学报、一本学报,出版周期为双月刊,为华东地区优秀期,主要刊登中医学、中药学、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心理学、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哲学、应用经济学、艺术学、生物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属于国家期刊吗

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办学条件

截至2015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814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5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687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医大师1人、有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人、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0人次、第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5人、江西省首届高等学校“井冈学者”特聘教授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入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共71人、江西省省级优秀教师20人、江西省名中医58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7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计划人选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30人、博士生导师59人、国家教学团队1个。 国医大师:洪广祥全国优秀教师(名单不全):龚千锋、罗永明、蒋小敏、陈奇国家级教学团队:中药炮制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龚千锋) 截至2015年底,学校拥有博士后工作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34个,省级示范性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江西省一级学科高水平学科与“十二五”重点学科5个。 博士后工作站:江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中医学、中药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示范性硕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临床医学、中药学江西省一级学科高水平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江西省重点学科:药学、中西医结合、公共管理 截至2015年底,学校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两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分别于2001年、2009年获得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学校刘红宁教授牵头主持的“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基础素质’教育理论创新与‘双惟模式’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率先在江西省高等院校中实现该奖项零的突破。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药人才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学类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药产业链关键环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江西中医药大学—九江市中医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药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药学、药学、针灸推拿学 国家精品课程:中药炮制学、中医诊断学 国家双语示范课程:中医诊断学示范课程 截至2015年底,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3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单不全):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际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现代中药制剂及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中医病因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学校中医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西省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制药设备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民族传统药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灸疗研究与临床转化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概况 截至2015年底,学校近5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463项,年均科研经费6004.92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有28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中医药传承 20世纪80年代,该校针灸学家魏稼教授首创“各家针灸学说”和“无创痛穴疗学”。1993年,陈奇教授主编出版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中药药理实验研究方法的专著《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获得国家图书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校中药药剂学科先后形成了中药复方释药、中药固体制剂等12项核心技术,其中《中药大片、异形片为核心的中药片剂现代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研究突破了中药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制的高速压片机每年生产200亿片,是中国片剂最大生产规模,获得专利14项,被同仁堂等100多家制药企业采用,2011年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陈日新教授带领的医疗科研团队历经20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腧穴敏化”新理念,创立了热敏灸新技术,开创了内源性热敏调控治疗疾病的新途径。2008年,该成果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创立了全球首家热敏灸医院;研究成果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中医院行业建设标准,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重点推广的传统医疗技术。 馆藏资源 据2016年1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达120余万册,购置和自建电子资源数据库40余个。师生读者通过网络可随时查阅馆藏信息,远程在线使用各类数据库资源。 学术期刊 《江西中医药》创刊于1951 年,由江西省中医药学会、江西中医学院主办,是第一批进入中文核心期刊的中国医药类核心期刊;并被被《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国医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多家检索刊物及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收录,有部分文章被美国《SCI》收录。《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优秀学报、江西省优秀期刊。设有名家论丛、百家争鸣、中医文化研究、道教医学研究、医史文献研究、中药现代化、中药资源、新生代论坛等栏目。

李玉清的论文

一、《伤寒论》文献研究1 成无己生平及《注解伤寒论》撰注年代考 中华医史杂志 1998(4)2 《伤寒补亡论》引《伤寒论》文所据祖本之探讨 中医文献杂志 1998(3)3 《注解伤寒论》引书简考 中医文献杂志 1999(2)4 《注解伤寒论》所据祖本考 中华医史杂志 1999(4)5 《注解伤寒论》的学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6)6 《伤寒明理论》的学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1)7 《伤寒明理续论》的特色及不足 国医论坛 2001(3)8 《注解伤寒论》释误考 中医文献杂志 2003(4)9 《注解伤寒论》书名考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0 《注解伤寒论》首次刊刻过程考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1 试论成注《伤寒论》版本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文献杂志 2004(2)12 《注解伤寒论》“府病说”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药学刊2004(7)13 试析成无已阐释《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 四川中医2004(5)14 成无已生平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3)二、中医医史内史、外史研究1. 略论道教文化对《千金要方》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2. 万密斋小儿心理疗法浅析 国医论坛2003(2)3. 瘀血体质的状态及形成因素 江西中医药 2003(4)4. 孙思邈小儿护养法的启示 中医研究2003(3)5. 体质与证的区别与联系及其临床意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5)6. 论归经学说的提出对方剂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中医基础理论杂志 2003(10)7. 哕义衍变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8. 文医交叉课程《训诂学》教学体会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3(12)9. 试论宋儒治学方法对宋士大夫编撰医书的影响 中华医史杂志 2005(3)10. 从《千金宝要》看宋文人编撰医书的思路 国医论坛 2003(6)11. 从历法谈李时珍以《雷公药对》所用历法为周历之误 医学求真集 2003 第六届中医文献学术研讨会12. 试析宋士大夫私人编撰医书之原因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2)13. 试论宋儒治学方法对宋《伤寒论》文献研究方法的影响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1)14. 从五脏五行配属关系的多样性看医学发展的轨迹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4)15. 谈医学史外史研究倾向的思考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10)16. 《中医古籍文献学》学习体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3)17. 道家复归婴儿的现代养生意义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6)第二位18. 从《本草纲目》看药物炮制法改进的原因 光明中医2007(1)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研讨会 06威海19. 《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续论》的比较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理论2007(8)20. 《难经本义》初次刊刻情况考 中华医史杂志 2007(6)21. 《十四经发挥》十四经模式的确立及丹道文化背景分析 医学与哲学 2007(1)22. 试述《本草纲目》对药物炮炙法的贡献 光明中医2007(1)23. 谈滑寿整理《素问》的成就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24. 从李济马的知识结构看儒家思想对其医学成就的影响 医学与哲学2007(5)25. 郭思与《千金方》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5)三、教学研究1. 《训诂学》渗透医学人文精神教学法的尝试 中医药学刊2007(5)2. 谈《训诂学》教学中学生阅读及理解古医书能力的培养中医教育 2005(2)3. 人文社科知识介绍在《中医文献发展史》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中医教育 2005(1)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2.1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2.2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2.3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3.1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3.2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3.3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