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人口老龄化现状论文2021

2023-02-18 15: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人口老龄化现状论文2021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
  老年人和人口老龄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的人。人口老龄化是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和过程,即指一个地区(或国家)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根据国际社会通例,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社会被称为老龄社会或老年型国家。
  当前,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我国1999年60岁以上人口总数为1. 26亿, 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0%, 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我国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发展迅速。我国用少于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1、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
  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首先会造成: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减少,即劳动力短缺。按照分析来看,由于劳动适龄人口减少,直接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降低社会生产的经济总量,于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即劳动力老化。劳动力老化对总体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抑制作用较大,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成为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总之,人口老龄化导致了劳动生产率下降。
  2、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导致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其物质和精神需求增长,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向开发老年人生活用品、保健产品、医疗设备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社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大。人口老龄化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从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产业结构,并且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3、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模式的影响 。
  “老有所养”主要包括:
  ①经济保障。
  ②生活照料(包括精神慰藉)。
  从经济层面看,我国城乡供养模式呈相反的态势。城市老人以社会养老为主,农村老人则以家庭养老为主;从生活照料面看,我国主要由家庭承担。与家人共同生活,便于子女供养、照料老人,这也是我国老年人较认同的方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
  ①生育率的下降使家庭供养资源的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421的家庭模式对供养问题发起了严重的挑战。
  ②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加剧了家庭养老的难度。
  ③人口寿命的延长,高龄老人不断增多。
  421的模式趋向于8421,加剧供养难度,家庭供养能力会有所下降。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
  1、实行合理的人口政策,协调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
  处理好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政府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协调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目前中国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也为将人口老龄化纳入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提供了良好契机。
  2、合理配置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老年型地区可以为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提供老年智力人才和解决老龄问题的经验,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可以为老年型地区输送劳动力以填补其“年轻人赤字”,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加强对年长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提高就业竞争力,充分开发老年劳动力资源,为老年人口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
  3、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与子女同住,老年人心态普遍较好,吃饱穿暖就很满足,对子女要求也不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绝大多数老年人还都将在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因此家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养老作用,家庭作为提供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是养老理想的场所。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尽快建立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社养和家养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
  提高认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晚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人人口的养老问题正在迅速地由传统的家庭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
  4、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收益低、政府相关政策缺位以及老龄市场需求不旺是限制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在促进老龄产业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①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通过专项拨款、补贴等财政优惠,激发企业涉足老龄产业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或减免,减少老龄产业的成本支出,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对老龄产业贷款的规模、期限、利率等方面优惠,鼓励其实施规模经营,做大做强。
  ②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性收入。
  政府要通过做实养老金帐户以保障养老金的可持续供给,努力使老年人的“腰包’’也鼓起来,进而切实将老年人的各类潜在需求转化为针对老龄产业的有效需求,进而形成养老需求有效拉动老龄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

我国人口现状分析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是中国最大的灰犀牛之一。近年来,我国新生人口数连续下跌。另一方面,老龄人口数量逐年攀升,老龄化加速到来。

2021年4月14日晚间,央行官方微信发布工作论文,直指我国面临的人口严峻形势,直指应该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综合施策,努力实现2035年远景规划和百年奋斗目标。

近年来,我国总人口数量增速放缓,出生人口下滑,受制于多个方面的因素,比如,2020年受疫情影响,生育也受到影响;经过5年的时间后,二孩效应已经逐渐弱化,育龄妇女占比减少;结婚人数的减少,婚育年龄的推迟,生育意愿的下降等。

人口发展现状

1、总人口数量增速放缓

自2002年以来,总人口数量整体增速持续放缓,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提议之后,人口增速出现短暂回升,2016年再次放缓。截止2019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4.0亿人,比2018年末增加467万人,增速仅为0.36%。

2、死亡人数增速下降

2005年以来中国人口死亡人数整体增速下降,2019年,中国死亡人数998万人,同比增速0.5%,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3、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

十多年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增加了10048万,这一数字也超过了西欧的德、英、法等各国的一国总人口,我国老龄化水平从11.6%增长至18.1%,增加了6.5个百分点,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进入到老龄化社会。2007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63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1%,60岁及以上人口1534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6%。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国务院2017年1月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到,2030年60岁以上老人占比将到达25%左右。

4、生育率低迷,出生人口大幅下滑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行,当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之后连年大降。2017年出生人口下滑至1725万,2018年再下降200万至1523万,2019年降为1465万。2018、2019年出生人口创1949年以来除1960-1961年自然灾害时期外的新低。

2020年,公安部数据显示,新生儿登记数仅1003.5万,2019年公安部新生儿登记数为当年统计局出生人口的80.5%,按此比例反推2020年出生人口或较2019年下降超200万,较2019年大幅下降约15%。

当前面临的生育形势是主力育龄妇女数量快速减少,生育率大幅下滑。2018、2019年出生人口创1949年以来除1960-1961年自然灾害时期外的新低,2020年再创历史新低。

5、育龄妇女人数下降,生育意愿不强烈

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8年减少500多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600多万人。另外,生育水平略有下降,也是影响出生人口减少的因素。

经济压力大、育儿成本高、房价高等因素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浙江官方此前发布的一篇《浙江人口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分析指出,(目前)生育成本巨大。根据全国生育意愿调查,经济负担重排名育龄妇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十大原因之首。

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认为学前教育支出对他们来说负担较重。而对于双职工家庭而言,子女照料和家庭服务严重依赖家庭代际支持。

智联招聘2021年3月初发布的《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指出,开放生育限制较难推动已育家庭再生育。该项调研数据显示,“全面开放生育限制”等政策并没有有效提升受访者对生养多胎的意愿。76.9%的职场妈妈和65.5%的职场爸爸表示将“维持现状”,12.7%的职场爸爸希望生育更多孩子,同时,在生育成本更高的职场妈妈中,只有5%选择该选项。

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带来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挑战:低成本人口数量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年轻人口减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下降,社会阶层固化,投资率和储蓄率下降,社会抚养比和养老负担加重,政府债务和社保压力上升,等等。人口红利加速消失,放开生育被人为拖延太久,生育意愿大幅降低。

6、结婚少了,晚婚、离婚多了

20-35岁是女性生育小孩的主要时期,近年生育的一孩中,超过85%来自于这个年龄段,而随着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快速地减少,则其对应生育的小孩就快速减少。2013年以来中国结婚登记数量逐年下滑,同时离婚率不断上涨,离结比快速上涨。2020年,中国结婚登记数量813.10万对,离婚登记数量373.3万对,离结比高达45.9%。

“晚婚”现象突出;25-29岁接替20-24岁人群成为新的结婚“主力军”,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2005-2019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19.7%,25-29岁从34.3%升至34.6%,30-34岁、35-39岁、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9.9%、4.9%、3.9%增至17.7%、8.1%和19.9%。

人口政策变迁

人口数量的变迁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影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关于人口方面政策经历了,鼓励-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双独二胎-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等,主要政策如下:

全面两孩政策红利逐渐消失

2011-2019年,我国一孩出生数量逐年下降,呈现出高度的规律性。二孩数量受政策影响较大,但政策红利具有时限性,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行,当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之后连年大降。

从生育孩次看,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比重明显高于一孩,2019年二孩及以上比重达59.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但2020年,估测比例下降至51.1%,这说明“全面两孩”政策持作用红利效果正在消失。

关于未来,东吴证券任泽平建议,“十四五”时期全面放开鼓励生育。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确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遇到的困难,让妇女敢生、能生、想生。

—— 以上内容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公共关系服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人口老龄化现状和趋势分析

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6736万人,占总人口的18.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0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20.8%。

近10年来,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在增长,2012年~2021年分别为14.3%、14.9%、15.5%、16.1%、16.7%、17.3%、17.9%、18.1%、18.7%、18.9%。

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也一直在增长,从2012年的9.4%增至2021年的14.2%。另外,2012年~2021年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从12.7%上升至20.8%。

人口老龄化预计仍将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要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国家卫健委今年9月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表示,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人,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另外,据预测,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将相继达到峰值。老年人口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给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应对任务很重。

2021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是什么?

2021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是:

1、老年人口规模庞大。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9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3.5%,全球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预计2057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4.25亿人的峰值,占总人口比重32.9%-37.6%。

2、老龄化速度快。2001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超过7%,标志进入老龄化社会,用了21年的时间即2021年步入深度老龄化,届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时间短于法国的126年、英国的46年、德国的40年。

3、高龄化、空巢化问题日益突出。2020年中国80岁及以上人口3660万,预计2050年将增至1.59亿,高龄老人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健康问题,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增长将弱化家庭养老的功能。

4、老年抚养比大幅上升,养老负担加重。2020年老年抚养比19.7%,预计2050年突破50%,意味着每两个年轻人需要抚养一位老人。抚养老人和养育小孩成本高昂,年轻人两头承压。

5、未富先老。中国人均GDP接近发达经济体下限,但13.5%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中高收入经济体10.8%的平均水平,将面临经济增长和养老负担双重压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