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隶属关系: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 电话:(院办)、5896271(资环系)
学校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建干路12号 传真:
邮政编码:541004 网址:http://
桂林工学院创建于1956年,原为一所单科性地质专科学校,从创建到1977年,一直从事地质专科教学。1978年,学校升格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成为以地学本科教学为主的工科院校。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从1983年开始,学院的办学方向开始转变,学院进入了漫长的转型期。1994年,学院更名为桂林工学院,标志着学院向多科性本科学校发展。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学院学科门类已涵盖理、工、文、管、艺5大类,14个二级类,36个本科专业,20个硕士专业。地质类专业在全院学科中所占比例已大大缩小。
一、专业设置
现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珠宝首饰及材料工艺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本科学生近1200人;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环境工程、地球化学、市政工程、水文与水资源等8个硕士点,硕士研究生74名;与中南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桂林工学院地质类专业全部在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内。该系成立于1997年。全系现有86名教职工,其中教授(研究员)18名,博士生导师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30名。现有地质类专业教师30人,其中正高9人,副高15人,博士9人,师生比远高于其他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有38人,其中已取得博士学位的6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13人。每年各教研室根据计划安排教师攻读学位或在国内外进修,已有3名教师从国外学成归来。
阮百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桂林工学院副院长,是广西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和参加了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和科技开发项目,在《中国科学》、《物理探查》、《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广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罗先熔教授:现任桂林工学院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所长,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电化学勘查研究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20余项地质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广西优秀专家荣誉称号。目前正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西部荒漠戈壁区大型铜镍金矿勘查评价技术及综合示范研究”。
冯佐海教授,现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花岗岩体构造、成矿构造解析和环境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参加过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973”规划)在内的国家级项目,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5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目前正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基础地质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
吴虹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桂林工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遥感/GIS课题同行评议专家。曾作为访问学者两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开展中德科研合作,在德国出版遥感/GIS专著一部,主攻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遥感、GIS与动力学模型、综合地学信息可视化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
钱建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在研项目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控矿构造、构造地化与动力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方面科研成果较为突出,曾获第三届全国构造地化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地洼学说二等奖。
张良钜教授,现为桂林工学院珠宝教育与检测中心主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矿物、宝石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宝石矿物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加或负责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5项,合编专著一部、在矿物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研究方向为:矿物晶体化学、宝石矿物的研究与开发等。
张桂林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岩石学、金矿床的控矿规律及GIS的应用研究,曾多次赴英国和澳大利亚学习工作。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15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4项。
张小路研究员,主要从事使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隐伏矿床找矿预测研究工作,和工程物探勘查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过国家“九五”科研攻关项目、国家新疆三0五项目、国家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子课题研究等。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喻亨祥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桂林工学院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花岗岩地质与成矿作用、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等,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中澳国际合作研究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2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人才培养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迄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博士研究生8人。全系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生5名,在校硕士研究生54名(不含研究生班),本科生1090人,高职生35名,函授生300余名。
在一大批教授、博士的带动下,在浓厚学术氛围的影响下,资环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近年来,共获得包括全国英语竞赛、全国数学建摸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各种奖励近20项,毕业生考研氛围浓厚,连年研究生考取率在15%左右。
由于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我系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近三年来,一次就业率均在85%以上,今年更是达到了96%。尤其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连年一次就业率100%。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资环系现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7个教研室,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两个中心实验室,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高技术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室、工程物探科技开发中心、宝玉石测试鉴定中心等科研及科技开发机构。
虽然经过转型,地质类专业已被大大压缩,但它在学校各学科中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其中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3个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2个实验室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
与招生相比,这些年地质类专业的分配形势越来越好。2001年我院地学类专业毕业生80人,而社会需求为400余人,供需比为1∶5,2002年毕业生73人,社会需求为450余人,供需比为1∶6;2003年毕业生为80人,需求量640人,供需比为1∶8。地质类专业毕业生连续三年就业率为100%,说明社会对地质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保持旺盛。
广西是沿海、沿边的西部少数民族省份,矿产、旅游、水能等资源比较丰富,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虽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国内发达省区,但也为人才培养和教育进步提供了机遇。经过近50年的发展,桂林工学院已形成以工为主、文理经管等多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结构,包括地矿类及相关的材料类、测绘类、环境类等许多专业都是广西独一无二或具有一定优势的,其中一些还被列为广西重点专业或精品专业。
五、学科建设
1.资源勘查工程
本学科是我院最早建立的学科,也是地矿类学科群中的主干学科。1995年被广西第一批列为区级重点学科。在“六五”直至“九五”期间的20年中,承担了广西和全国乃至中外合作的各类研究课题。获得过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奖项。在有色多金属大型矿床的成矿规律、华南隐伏矿床的综合预测理论与找矿方法、花岗岩体构造侵位机制与岩浆动力学研究、显微构造与组构学、区域构造与成矿构造、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地球化学等领域已经形成特色与优势,处于国内先进乃至部分国内领先水平。本重点学科现有一个本科学士学位授予点(资源勘查工程),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矿产普查与勘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并挂靠在中南大学内招收博士生(矿产普查与勘探)。
资源勘查工程学科建设的整体目标是:以广西的地质和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查、评价和开发为立足点,参与国内重要成矿区带的科研竞争,跟踪国际先进的成矿理论与预测技术,将本学科建设成为整体国内先进,部分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能对广西地质和资源预测、勘查、评价、开发起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测试,科技咨询与成果转让的基地。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成矿规律与隐伏矿床预测、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花岗岩构造与成矿动力学、现代构造解析与成矿构造、成矿地球化学与构造地球化学。
2.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学科是在地质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宽厚的多学科支撑体系。1993年,在地球化学勘探基础上,设置了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0年通过多学科横向联合申报,成为广西第一批成功申报环境工程学科硕士点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来,在广西从事水环境防治、水资源保护规划、设计以及环境地质项目62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包括广西科技厅、教育厅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地方政府项目25项,应用研究项目22项,总科研经费836万,40%的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发表学术论文208篇(其中学术会议56篇),出版专著6部,省部级获奖项目21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25项,使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在我国和广西区内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声望。
环境工程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多学科横向联合,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地质、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几个方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具有与我国国情尤其是广西地方特色相适应的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与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达到广西领先、总体国内先进、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合理梯队结构的高水平学术队伍。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资源化以及环境地质。
3.勘查技术与工程
该学科是桂林工学院最早建立的重点学科之一。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主要对象是水土、矿产等资源及相关的地质地理环境。它涵盖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勘查工程等学科及相关专业。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原地矿部、有色金属总公司指令和专项基金项目11项,国家攻关项目7项,其他科研项目60项。总项目数86项,总经费720万元,人均项目数2.3项(含交叉参加数)。共获省部级各类成果奖20项(含优秀论文奖11项)。
勘查技术与工程发展整体目标是:以广西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主要依托背景,重视占广西国土面积 41%的岩溶区,以资源、环境为纲,以地球系统学科和系统方法为经,以“地质—经济—社会”的复杂关系为纬,建成一个在矿产资源及水资源勘查、基础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能适应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跟踪学科前沿,达国内领先、部分达国际水平,并对广西的资源勘查、工程勘察起带动和辐射作用,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对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区)级重点学科基地。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围绕中国西部(重点在广西)资源、环境和生态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学问题,推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广西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已初步形成学科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工程。
六、实验室建设
目前,资环系共有实验室20个,主要有矿物岩石实验室、宝石实验室、普通地质实验室、地学数据采集与处理模拟实验室等。专职实验人员12 人,其中高级实验师3 人,实验师、工程师4人。共有实验用房约2000 m2。有实验仪器设备479 台(件),总值达434万元。其中超过5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3台套,比较大型的仪器设备有:总有机碳分析仪(日本);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紫外光分析仪(美国)。
七、科学研究
在长期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发扬地质、物探、化探、水文、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地物化综合找矿、地质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中取得了一批国内先进、部分达国际水平的成果,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优秀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奖励数十项,近年来先后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
全系目前在研项目40余项,合同经费8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23项,横向项目90项。
主要研究机构及研究方向有:
1)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创始人、首任所长是国际知名地质学家、宝石(观赏石)学家、博士生导师袁奎荣教授。现任所长罗先熔教授。本研究所是全国地质系统第一个从事花岗岩与隐伏矿床预测研究的专业研究单位,现拥有专兼职科研人员20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7人,助理研究员7人。该所通过18年的实践所提出的隐伏花岗岩预测及深部找矿理论和方法,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两次举办全国隐伏花岗岩及深部找矿的学术讨论会,3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与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的10所著名大学交流密切,为促进国际间的地学交流和提高我国学术地位做了开拓性工作。中科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涂光炽教授、徐克勤教授、陈国达教授及南京大学王德滋教授等,都对研究所有较高评价。
2)工程物探科技开发中心:成立于1994年3月,中心现有人员工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工程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中心拥有加拿大EKKO-100A地质雷达,EM-57(C)瞬变电磁仪,SWS-1G型多功能面波仪等先进设备,可以承接工程地基勘查、桩基检测、管线探测及漏水调查、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地质灾害调查等工程项目。多年来承担了许多这方面的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高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注册资金为人民币捌拾柒万元。主要从事废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工程、噪声控制工程及中央空调清洗工程等项目。同时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现有专职技术人员31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17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目前主要承担科技项目有: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l项;广西科技厅项目6项;广西教育厅项目2项。
4)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11月,主要利用当前最先进的各种空间分辨率尺度的商业卫星遥感影像,开展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构造地质填图、矿山矿产资源乱采乱挖调查、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农作物长势与病虫害监测、植被覆盖调查、森林火灾监测与损失评估、水灾监测与损失评估、城市区域地理构成现状调查、城市区域发展变化动态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大型工程选址、海岸及近海生态环境监测与调查等遥感应用技术服务。
5)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7月,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技术力量十分雄厚,已经拥有国家环境工程水污染专项设计乙级资质书,能够承担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并开展环境技术领域的各种工程咨询和技术服务。多年来,取得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高浓度味精有机废水处理新工艺获得了国家授予的发明专利。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对外科技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目前,与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学术交流及友好往来关系。目前学院有30多人分别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英国国家学习或进修。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国明多萨克斯大学每年相互交换留学生。1995年起学院与英国皇家宝石协会联合办学,并在我院设立FGA教育培训中心和国际珠宝鉴定师资格考核考点。由我院负责教育培训的学员考试通过率连续 5年为100%,为世界宝石教育培训通过率之最,受到国际珠宝界的高度评价。
九、出版物
《桂林工学院学报》是CA收录期刊,BIG固定刊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1989、1995、1999连续三届获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
(撰稿:王殿华)
第四编 自然科学
(十一)N/Q,T/Y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1、科学通报
2、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11、中国科学.E 辑
12、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自然科学进展
17、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8、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19、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高技术通讯
21、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2、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6、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7、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9、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重庆大学学报)
31、天津大学学报
32、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34、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35、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40、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4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4、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4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49、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50、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52、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5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4、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56、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9、应用科学学报
60、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61、中国科学.G 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62、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67、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68、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9、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桂林工学院学报
73、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9、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80、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改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3、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8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8、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9、自然杂志
90、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1、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92、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3、科技通报
94、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6、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97、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9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9、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2、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3、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104、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5、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6、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7、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8、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109、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110、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112、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11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14、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115、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6、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118、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9、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120、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以上都是2008 年版中文核心期刊
桂林理工大学教务处入口:
桂林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管理为主的高校。学校源于1956年原国家重工业部在广西组建的桂林地质学校,历经五改归属、十易校名的发展历程,其中,1978年更名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桂林工学院,2009年正式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曲久辉为学校名誉校长。
学校现有桂林屏风、桂林雁山、南宁安吉、南宁空港四个校区,校园总面积3300余亩。
学校现有二级教学单位19个,本科专业75个、高职专科专业50个,有34个区内一本招生专业;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4000余人;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类别有11个专业领域),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理、管、文、经、法、艺7大学科门类,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学校。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710余人,博士生导师52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中科院“*”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优秀教师资助计划等国家级高层次专家、人才41人;广西“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卓越学者、优秀专家、优秀教师、杰出科技人才、“十百千人才工程” 、广西高校教学名师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53人。学校还聘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Harold Kroto为名誉教授,一批两院院士、*等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讲座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有7个学科领域、5个本科专业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共获得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6项,包括: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精品课程4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3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5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得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97项。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主持1项、参与1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最近两届获奖62项,其中特等奖4项(参与1项)、一等奖12项。近年来,承担省级教育科研、教学改革项目300多项。教师主编、出版教材200多本,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4本,自治区级获奖教材6本,21世纪系列教材18本,其它优秀、规划教材43本。获全国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7项。
学校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广西重点学科24个(其中5个为优势特色学科),广西区政府院士工作站6个、广西重点实验室8个,广西工程研究中心1个,广西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广西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并被认定为“自治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600余项,其中“973”前期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0余项,2016年实现国家优青项目零的突破。自2013年以来,每年科研总经费均在亿元以上,2018年,科研经费突破2亿元。
学校早在1987年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实现了广西在此奖项的突破。近年来,获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科技奖励54项。获专利授权370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广西第二所知识产权工作试点高校,连续7年被评为全区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学报》为全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中文核心期刊,多次被评为全国、广西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学校以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创业园投入使用,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有获评“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规范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四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称号;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总分连续九届位居广西高校第一,在数学建模、英语竞赛、地质技能、结构设计、电子设计、广告设计等各类竞赛中成绩卓著,近年来获省级以上各类奖励达4260余项,数学建模、英语竞赛、西门子智能制造大赛、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等竞赛中共获得全国一等奖及以上奖励121项。学生积极践行,涌现出“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救人英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等一批先进典型。
学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受到社会高度认可。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90%以上,2009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连续18年获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表彰。
学校先后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与50余所高校签订了留学生交换、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协议,共派出到国外访学、留学的学生2000多名;承办了多场国际学术研讨、交流会;由英国皇家宝石协会设在学校的FGA考点考试通过率连续5年名列世界各考点第一,被国际珠宝界传为佳话。累计接收了各类留学生5600余名,留学生在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新HSK)的平均通过率达95%以上,成功举办了在华吉尔吉斯留学生文化节、“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发展校长论坛。
如今,学校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连续获得全国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和自治区文明单位、绿色大学、和谐校园、安全文明校园等称号,独具桂工特色的校园文化逐步彰显,校园呈现一派和谐美丽的新气象。
学校秉承“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结合国家及广西发展需要,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朝着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的目标努力奋进。(
考我们学校吧,桂林工学院,这所学校就快改名桂林理工大学了,你是明年考吗?那就是你考近来没多久就改了,改名之后入学考试肯定就没你考时那么轻松了
1,这里是C区,分数线划的国家最低
2,专业课的试题就是历年考试的原题,所以你只要把近三年的考试原题看会了,考130以上没问题
3,专业课试题学校就卖,把钱邮寄给研究生处题目就拿到了
4,复试就是走走过场,非常简单,不会卡人
5,这所学校等你考进来马上就能改名桂林理工大学了,到时候分数线会提高,知明度也会提升,而你毕业时拿的就是桂林理工大学的毕业证了
6,就目前来看,桂林工学院的研究生招了几十年了,各专业第一志愿就从来没报满过,别说第一志愿了,就是调剂过来的都有很多公费指标,你的分数只要达到国家C区最低分数线,就高枕无忧了
学 校 简 介
桂林工学院座落在“山水甲天下”的世界风景名城——桂林市,西依蜿蜒如带的漓江,南临美丽如画的七星公园。校内翠柏参天,桂树成林,四季鸟语花香,环境十分优雅,是一处学习深造的理想场所。学校创建于1956年,原为国家部委所属院校,1998年改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建校50年来,已培养出4万多名毕业研究生、本科生等各类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学校在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与专业调整的同时,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办学特色。现已发展成为拥有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院校。学校于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1997年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办对学校硕士点合格评估。从1990年开始,先后有10名博士生导师与其他院校合招博士研究生;从2004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
学校教学条件良好,以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而享誉广西区内外。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00多名,国内外兼职知名教授40多人,聘有专职外籍教师;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一批,人均年科研经费约10万元。学校拥有先进的Internet校园网;学校图书馆是广西高校先进图书馆,是CNKI知识网络服务中心(一级中心)和中国期刊网开放式定向站点,设有计算机文献检索系统和多媒体阅览室。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交流及友好往来关系。目前,有一大批年青教师和研究生分别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国进修或学习;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国明多萨克斯大学等世界级名校每年相互交换留学生;《桂林工学院学报》是CA收录期刊、BIG固定刊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刊源(CSCD),连续多年获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被国内权威机构确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活动独树一帜。1998年以来,先后获省级以上各类科技竞赛奖50余项。参加第五至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保持总分广西第一。我校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居广西前列,研究生就业率为100%、考博率超过50%。
学校为国家级“绿化先进单位”、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文明小区”、“绿色大学”。1989年以来,连获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半世纪沧桑砥砺,五十载春华秋实。今天的桂工人将继续坚持“勤奋、求实、献身、开拓”的校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为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而努力!
专 业 简 介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宝石矿物的研究与开发、有色及贵金属矿床成因学、矿物岩石材料、花岗岩及成矿等。宝石矿物的研究与开发是在矿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
我校是国内率先培养宝石矿物的研究与开发专门人材的学校之一。1989年在全国最早开始招收矿物宝石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与中南大学合招)。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部级项目4项,已出版专著3部、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获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95年起,我校一直与英国宝石协会、英国珠宝学院联合办学。由我校培训的考生,FGA证书考试通过率平均93%以上,在全世界各国考点中为最高。最近我校又与美国加州大学工艺制作中心联合办学,聘请高水平教授来校讲授首饰工艺。本专业已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构造地质学》专业
构造地质学是现代地质科学的当采学科,是我校地质类学科群中的骨干学科。长期以来,本学科点在着力研究地壳中各级各类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以及控矿规律的同时, 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并在显微构造与组构、成矿构造与构造地球化学、定量遥感以及地质灾害构造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学科点师资力量较强,其中有教授6人(含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10人,有2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他们具有综合研究解决成矿构造、构造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和地质灾害等领域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和构造地质学发展中有关的前沿课题的能力,承担过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数十项,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
《地球化学》专业
本专业是由化学、物理学以及地质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通过采用现代分析和观测技术手段,不断吸收近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充实和完善自身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授5人(博导1人),副教授5人,其中博士3人。学术队伍整齐,科研学术水平较高;在2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本学科已经形成了勘查地球化学、地球电化学、环境地球化学 、成矿作用地球化学、构造地球化学等几个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一些研究成果已达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在研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2项,年科研经费达到100万元以上。近年来,本学科在深穿透勘查地球化学、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地球化学、成矿成晕能量-动力学定量模型预测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三项。
《市政工程》专业
市政工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给水处理的理论、技术和设施,城市污废水处理和回用,着重研究废水资源化过程的工艺或技术、饮用水水源微污染化处理技术、地下水污染综合整治、给排水设计和运行优化技术,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技术等。我校市政工程是广西唯一的硕士点,毕业生可在中央和地方的市政建设部门、各工业部委和工业企业的给水排水科研、设计和管理部门以及高等院校工作。
市政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市政工程专业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1项、教育部科研基金1项、广西区自然基金项目2项;广西区科委攻关项目4项、广西区教委科研项目5项;以及近百项横向项目。近年来,本专业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00万元。研究成果已经获得各种奖励12项,其中,获省部级成果奖5次。
《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
本专业主要研究地表水体、地下水体的水量与水质的测评,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规划,水资源论证与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勘查与水资源开发等多项内容,紧密结合城乡、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需求,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之大势。
本学科点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者3人。主要研究方向有:流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水量计算与评价、地表水体和地表水体污染与防治等。
2000年以来,主持与承担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和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额150余万元,发表论文73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是我校最早建立的学科专业点,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独立招生,1995年成为了广西第一批的15个重点学科之一,2001年再次确认为广西的重点学科,与之相关的“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也成为广西的重点实验室,为本专业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其中博士6人。曾在国家“六五”至“十五”科技攻关中承担了重要科研课题,并取得过良好成绩,曾取得过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奖励,其中有3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多人成为省部级跨世纪学科骨干。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点是我校较早(1993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并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是广西区的重点学科。与之相关的“地质工程中心”是广西区重点实验室,为本专业点提供了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
本专业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力量,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其中有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为中南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本专业现有5个研究方向:数值模拟及反演成像、工程地震勘探、工程电法勘探、工程检测、对地观测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已经承接了大量科研项目,年科研经费在50万元以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
《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属于一级学科“环境与安全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是广西重点建设学科,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是广西区重点实验室。
环境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力量较强,并以中青年学科骨干为主。学科点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8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已获得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6%。曾先后承担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和环境地质等。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专业
减灾防灾与防护工程土木工程学科中多学科交差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工程建筑灾变风险评价及防灾对策、特殊场区地质灾害评价及防治和工程灾变监测理论与技术方法等。目前该学科点有教授5人,副教授11人,高级实验师3名。其中博士7人,具有硕士学位15人。
近年来,已完成的科研项目近200项,获得28项奖励,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正在承担的科研及科技开发项目42项(国家863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项),近五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该学科拥有广西重点实验室《建筑工程检测与实验中心》和力学 实验室等,有一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精密工程测量与变形观测技术,测绘数字化技术与自动化成图,测绘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3S”技术集成与应用。
目前该学科点有教授或研究员5人,副教授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具有硕士学位13人;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发表科研论文二百余篇,编写教材2部。教学设备有国内最先进的实时动态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有配套的实验室、网络机房,有国土基础信息工程广西区级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系的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二个本科专业,为该硕士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科群体。近5年已承担并完成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原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广西重点工程项目10余项,课题经费300余万元,尤其以“精密工程测量与变形观测”为主导,在“工程灾变测防理论与方法”领域,瞄准“建筑物变形观测必要精度确定模式”进行攻关研究,取得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筑物安全监测必要精度确定模式研究”,研究成果被同行专家评定为“处于当前国内领先水平”。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地理信息工程 , 地理信息与移动通讯集成,数字城市与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中应用。
目前该学科点有教授或研究员4人,副教授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生共3人,具有硕士学位10人;获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教学设备有拥有美国惠普HP/DESIGNJET/5000PS、HP-DJ750C大型彩色绘图仪等先进设备,具有CASS5.0测绘内外业一体化成图软件、MapGIS、Mapinfo等国内外GIS软件。有与之配套的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等实验室。近5年已承担并完成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1项,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和广西区重点项目10余项,课题经费200余万元。
《地质工程》专业
地质工程专业是将力学、土木工程学、地质学原理用于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的一门科学。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有利与不利的因素,论证预测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加固岩土体和防治地下水的方案,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各类地质灾害等。
本学科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25人,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工程师) 7 人,注册监理工程师 15人,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 3 人。
该学科设有原位测试室、GIS研究中心、测量试验室、计算机试验室、土木工程检测与测试中心和近二年投资2000多万建设的地质工程中心、投资1000多万建设的结构试验中心,具有良好的实践科研条件。
《分析化学》专业
分析化学是人们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是解决有关物质体系问题的关键技术。其研究领域涉及科学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该学科拥有教学科研人员二十余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是学校重点学科之一。经过十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本学科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化学计量学与光谱分析、电分析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环境与生物分析化学、色谱分析与分离富集技术等。目前本学科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高校学科带头人基金等在内的项目十余项。
《材料学》专业
材料学为广西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点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为研究范围。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区重点实验室、广西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学科具备从材料设计、合成到测试表征一系列的良好研究条件。材料学学科目前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的学术队伍,其中有教授4人(博导2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
目前在研项目二十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项,学科五次获美国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重要贡献证书,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
材料加工工程是研究材料制备、成型加工工艺及其控制与相关设备和理论的应用基础科学。本学科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自治区重点学科,近年来加大了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的建设,建成了研究设施先进的学习、科研基地,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近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0多项,获省部级奖4项,科研成果产业化或转让8项。
《应用化学》专业
《应用化学》专业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对生物技术人才日益增长需求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我校的应用化学专业已逐步形成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应用电化学技术、天然有机化学及功能材料合成化学等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目前,本专业已有教学、研究与实验人员20多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5名,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职博士3人,硕士生导师6人。
目前本学科点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教育厅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近年来,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百多篇,其中被SCI、EI及ISTP收录近50篇。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是以控制系统中的检测元件、自动化仪表和其它控制装置为对象,以被控对象信息获取和处理为核心,研究控制系统部件及其应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制造业信息化和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中的重要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学科培养从事各种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制造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网络、传感器技术和智能检测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
本学科现有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10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4人。近年来,共完成了二十多项高水平的省部级项目和军工预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了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0多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8部,授理专利1项。
《计算机应用》专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学科之一,本学科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本专业涉及到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值模拟与成像、图像处理、自动化、仪器仪表和制造业信息化等学科领域,主要培养从事各类计算机应用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数值模拟与成像、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数据库应用技术、计算数学等。
本学科已拥有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12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8人。近三年来,已经完成了二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军工预研项目,在国内外的专业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0多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0部。
《旅游管理》专业
我校的旅游管理学科设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经济管理、旅游资源经济、生态旅游与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民族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旅游人类学等研究方向。设有旅游中心实验室(下设8个专业实验室)并建立了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
目前,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其中博士9人,研究生以上学历达到95%。近年来,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项。获得的各种奖项有40多种,其中省部级以上的奖项有6项。
《企业管理学》专业
企业管理学科主要为企业单位培养输送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证券等高级管理人才,我国进入WTO后,尽快与国际接轨急需大量的企业管理人才。
企业管理学科现有七个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与危机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与资本运营、技术经济评价、金融工程和国际贸易。该学科拥有一支力量强大的学术队伍,有管理学博士6名,教授、副教授22名,兼职教授中有5名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省级课题36项,大型企业委托项目18项。已累计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0余部,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