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出版社

2023-02-18 11: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出版社

馆藏资源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藏书187余万册(含电子图书89万册)。 学术期刊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和《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两种刊物。 1.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981年创刊,季刊。设有石油化工、化工机械、油气储运、石油工程、油田化学、环保与生物、计算机与控制、基础理论研究、专论与综述等栏目。曾获辽宁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优秀期刊二等奖,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报刊三等奖,“RCCSE中国扩展核心学术期刊”。2.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主管,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主办,为石油、天然气工业专业性学术期刊,1988年创刊,双月刊。主要设有石油化工、石油机械、石油工程、石油地质、油田化学、石油储运、石油控制等栏目。本刊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石油石化。本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曾获辽宁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期刊一等奖,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报刊一等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规范执行优秀奖,“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院校名称姓名职务任职时间抚顺石油学校(1953.12—1955.8) 袁政华王者春李建生崔刚王者春 党支部书记(兼)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代)副校长副校长 1953.12—1954.121955.1—1956.11954.2—1955.21954.8—1955.21954.8—1956.8 抚顺石油学校(1955.9—1958.8) 王洪玉王富林陈炳狭崔刚尚万宁 党总支书记党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兼)校长副校长 1956.2—1957.21957.4—1958.91956.2—1958.71955.3—1958.81956.8—1958.8 抚顺石油学院(1958.9—1962.8) 李冀础王富林杜景顺刘今生张静彬崔刚 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院长副院长 1958.9—1962.81958.9—1961.21951.8—1962.81958.9—1960.41961.11—1962.81958.9—1962.8 抚顺石油学校(1962.9—1968.7) 李冀础马青坡杜景顺张静彬吴柏松张振华 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书记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副校长 1962.9—1963.61963.10—1968.71962.9—1968.71962.9—1968.71962.9—1965.71965.7—1968.7 抚顺石油学校(1968.8—1970.10) 马青坡何友权于金相冯惠国柏淑英王新明方世如 革委会主任、副主任 整建党领导小组副组长革委会主任 整建党领导小组组长革委会主任 整建党领导小组副组长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副主任 整建党领导小组副组长 1968.8—1970.101969.4—1969.91969.10—1970.81968.8—1969.31968.8—1969.31968.8—1969.31969.4—1970.10 抚顺化工学院(1970.11—1978.4) 宋诚陈梦轩李志斌王学柏刘振海艾鸿铭柏惠民马青坡张珂宇王郁文魏洪烈李鹏林张振华崔明中刘振伦张子祥王福清于立有柴淑珍王发赵建民 革委会主任、党核心小组组长革委会主任、党核心小组组长革委会主任、 党核心小组组长革委会主任、党核心小组副组长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主任、党核心小组副组长革委会副主任、党核心小组副组长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副主任革委会副主任副院长 1971.8—1972.111972.12—1976.31975.10—1977.11971.12—1978.41971.8—19761972.12—1978.41971.8—19761971.8—1975.31974—1978.41974—1978.41974—1978.41975.5—1978.41976.10—1978.41977.9—1978.41971.8—1976.101975—1976.101975.10—1977.11975.11—1978.41971.8—1978.41978.2—1978.41976.11—1978.4 抚顺石油分院(1978.4—1980.4) 杨雨霖龙乃昌张振华于金泉张静彬王富林李鹏林赵建民 筹建党委领导小组组长院长、筹建党委领导小组成员副院长、筹建党委领导小组成员副院长副院长、筹建党委领导小组成员副院长筹建党委领导小组成员筹建党委领导小组组长 1978.4—1980.41978.4—1980.41978.4—1980.41980.2—1980.41978.4—1980.41980.2—1980.41978.4—1980.11978.4—1979 抚顺石油学院(1980.5—1985.3) 杨雨霖龙乃昌张振华于金泉宋崇武仲伟峰于湘洲刘磊张静彬王富林 临时党委书记院长、临时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临时党委副书记(兼)临时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院长副院长副院长顾 问顾 问 1980.5—1985.31980.5—1985.31980.8—1985.31980.8—1985.31980.8—1985.31980.8—1985.31980.8—1985.31980.8—1985.31980.8—1984.61980.8—1983.3 抚顺石油学院(1985.3—2000.1) 龙乃昌韩玉福张振华丁咸同宋崇武穆文俊史立功秦世家孙桂大寇本才宋天民孙兆林亓玉台张敏逄玉俊温涛 党委书记党委书记院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院长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院长、院长副院长纪委书记副院长、院长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院长副院长 1985.3—1987.11987.2—2000.61985.3—1995.91985.3—1987.111985.3—1988.71988.8—1997.101985.3—1998.101991.3—2002.61991.3—1998.101991.3—1998.101991.3—1998.101995.9—1998.101997.1—2002.41998.10—2002.61998.10—2002.41998.10—2000 抚顺石油学院(2000.1—2002.3) 张 敏孙兆林秦世家亓玉台宋天民逄玉俊 党委书记院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院长副院长副院长 2000.6—2002.31998.10—2002.41991.3—2002.61997.10—2002.41998.10—2002.41998.10—2002.4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02.3-2004.11) 秦世家孙兆林宋焕斌亓玉台宋天民逄玉俊李 平李万春陈保东唐 伟 党委书记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 2002.6—2004.112002.4—2004.92003.7—2004.112002.4—2003.32002.4—2004.112002.4—2003.92002.6—2004.112003.7—2004.12003.7—2004.112003.8—2004.11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04.11—2006.3 ) 秦世家李 平宋焕斌宋天民陈保东唐 伟 党委书记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 2004.11-2006.32004.11-2006.32004.11-2006.32004.11-2005.62004.11-2006.32004.11-2006.3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06.3—2006.9) 臧树良李 平宋焕斌陈保东唐 伟 党委书记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校长副校长 2006.3-2006.92006.3-2006.92006.3-2006.92006.3-2006.92006.3-2006.9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06.9— ) 臧树良李 平宋焕斌陈保东唐 伟赵杉林柏永全钟俊生 党委书记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纪委书记 2006.9-2006.9-2006.9-2006.9-2006.9-2006.9-2006.9-2006.9-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怎么样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坐落在辽宁省抚顺市风景秀丽的浑河岸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学校1950年始建于大连,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10月抚顺煤炭工业学校整体并入;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建校65年来已培养10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石化、煤炭等各行业的各级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科学发展,紧紧抓住高等教育蓬勃发展、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省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四方共建我校的历史机遇,把“顶天立地”作为长期发展战略,把强化内涵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使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实现了新跨越。学校已发展成为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资格单位、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基础培训基地、少数民族本科专科预科生培养基地,是辽宁省石油化工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2006年学校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景观和谐交融的新校区。新老校区连成一片,成为融教学、科研、人文、生态于一体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大学园区。学校占地面积1906亩,校舍建筑面积78.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23.84万册,各类运动场所面积近1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72亿元。
学校有各类在校学生22774人。教职工1521人,专任教师932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9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1.3%,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83%,有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辽宁省攀登学者,21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67人为国家和省部级科技专家、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和优秀骨干教师。
学校设有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部(下辖石油化工、化学与材料、环境与生物三个学院)和研究生、信息与控制、计算机与通信、机械工程、石油天然气、经济管理、数理、外国语、马克思主义、体育、矿业工程(职业技术)、顺华能源、继续教育、教育实验、国际教育、民族教育、艺术设计和营口大学园石油化工等18个学院。现有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2个工程硕士领域和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会计(MPAcc)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本科专业,26个高职专科专业。建成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资助学科5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4个、省级高校教学团队9个。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含硕士领域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省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19门、省级视频公开课程2门。2014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
学校集中力量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石油化工过程运行优化与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批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辽宁省石油化工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20个,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1个。与抚顺市联建了信息技术中心、精细化工研发中心、新能源研发中心,与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和中国寰球工程公司辽宁分公司组建了石油化工联合实验室。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成效显著,成立了辽宁省雷锋研究会、辽宁省社会稳定研究会,建立了辽宁省舆情信息研究中心,取得多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揽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436项,获国家和省市科技成果奖35项,获授权专利232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出版著作、教材295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300余篇,其中被SCIE、EI、ISTP收录734篇。学校公开出版《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个科技核心期刊。学校被确定为辽宁省第一批高校科技服务县域经济试点单位,荣获“全国大中城市先进社科组织”称号。
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发挥“问学穿石、修身诚化”校训的激励作用,坚持“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实施“雷锋精神种子工程”,总结凝练出了雷锋“五个一”精神(“一颗钉”的刻苦钻研精神、“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块砖”的爱岗敬业精神、“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动力。学校通过抓“两课”教学、开设“雷锋精神在线网站”、丰富校园雷锋精神元素、开办“百家讲坛”,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体育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形式,满足了学生不同层面的文化需求,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被授予教育部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学雷锋基金管委会全国“学雷锋先进单位”、辽宁省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辽宁省学雷锋学郭明义先进集体、辽宁省高校学雷锋优秀组织单位、辽宁省“雷锋号”等称号。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构建了“厚基础、宽专业、素质高、能力强、重德育、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弹性学分制、学雷锋示范班、教学改革实验班等教改新举措,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成绩。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广泛开展,近三年学生在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347项、省级奖励836项,竞赛成绩位于辽宁省高校前列。学校重视体育工作,大力开展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运动,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设有羽毛球、击剑和龙舟3个教育部高水平运动队,在全国各类体育竞技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学校被评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优秀学校”。我校毕业生以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全面,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连续10年获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实施外向发展战略,已与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等18个国家的42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开展本科生“2+2”、“1+2+1”、 “4+1”等培养项目,与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等高校开展“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项目。学校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单位,有在校留学生360人。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党委、辽宁省文明单位、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依法治校示范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辽宁省平安校园。
2014年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全体师生将在新一届党委的领导下,凝心聚力、改革创新,以新的思想理念、新的精神面貌、新的工作举措,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有什么好的?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1950年始建于大连,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建校59年来已培养6万多名毕业生,其中绝大部分已经成为石油石化等各行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
  学校坐落在辽宁省抚顺市风景秀丽的浑河岸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校园占地2013亩,建筑面积56.4万平方米,藏书243.4万册(含电子图书65.4万册),资产总值12.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8亿元。新校区投资6亿元,2005年底已全部建成,新老校区已经连成一片,成为融教学、科研、人文、生态于一体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大学园区。[编辑本段]学校基本数据    项 目数 据学 院19个本科专业49个专科专业26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3个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学科、专业26个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个有权授予工程硕士学科、专业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省高水平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个校园面积1906亩建筑面积61.4万平方米学校藏书243.4万册教职工人数1529人聘请校外名誉和兼职教授 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余人 13人 教授、副教授370人 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197人全日制学生总数19439人 本科生14847人 高职专科生3205人 硕士生932人 博士生24人外国留学生47人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已形成以石油与石油化工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和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19299人,其中研究生1838人、本科生14296人、高职专科生2198人拥有研究生、本科生、国有民办、高职、成人教育和留学生等。学校设有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实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顺华学院(独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抚顺理工学院等17个学院和研究生学院,拥有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石油工程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应用化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国家、省特色专业,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32个校级工程技术和科研机构。现有工业催化、油气储运两个博士点,26个硕士点、9个工程硕士领域、3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46个本科专业和26个高职专业,并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权力和招收选派留学生的资格。 
   师资队伍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把促进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视为学校发展的主动力。多次召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和人才工作大会,紧紧抓住“引进、培养、使用、稳定”环节,全面启动以“理念、思路、质量、特色”为主题的人才制度改革,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力度,制订和修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教职工攻读研究生学位规定、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管理暂行办法、青年教师培养管理规定等师资队伍建设文件,大力实施“151工程”和“博硕工程”,有力促进了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快速提升。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拥有专任教师91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达到40%多,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到60%多;有博士生研究生导师1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80多人;有13名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及外国科学院院士聘为学校名誉教授;外聘50多名专家为学校兼职或客座教授;有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及省级优秀青年专家3人;有8人次入选国家和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0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有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辽宁省优秀骨干教师21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及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有辽宁省教学名师5人,校教学名师19人;有省部级学科带头人4人,省专业带头人3人,市自然科学青年学科带头人25人;有校院两级学科带头人23人。[4]
   科学研究
  学校教学和科研设施完善、设备先进,拥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119个,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40个,先进的大中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200台件。拥有高速校园网。学校公开出版《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个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和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十五期间”共承担科研项目426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101 项。获省、市级奖励20项。专利29项,出版著作114部,发表论文4578篇,其中被SCI、EI、SCIE、ISTP收录175篇,国际论文174篇。根据国家科技部2005年的统计结果,2004年我校被《SCIE》收录论文16篇,居全国高校第176位;被《EI》收录论文16篇,居全国高校第148位;被《ISTP》收录论文8 篇,居全国高校第149位。2004年在由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研发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中,我校在619所院校中名列第198位。
   对外交流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英国、美国、俄罗斯等15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开展“2+2”、“1+2+1”、“4+1”培养项目。学校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来校任教,并派出大批教师到国外留学、访问和进行合作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构建了“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重德育、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理论尖子班等教改新举措,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毕业生以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全面,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近几年学院大力发展,院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新建了数栋新楼,为师生创造了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学校积极推进“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工程”,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近五年来在全国和省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科技作品比赛、力学比赛、英语比赛中,共获得国家和省级奖68项。大学生定向越野队6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橄榄球队在国内外历次比赛中,均获得前两名。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和抚顺市“学雷锋先进学校”,连续多年被团中央和教育部授予“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学校被辽宁省授予“依法治校示范校”。
  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全体师生将满怀信心、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较强,省内先进,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科研型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新生在哪个校区及新生开学报到时间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坐落在辽宁省抚顺市风景秀丽的浑河岸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学校1950年始建于大连,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0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四方签署共建我校协议。

建校65年,学校已发展成为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成绩,是教育部确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资格单位、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基础培训基地、少数民族本科专科预科生培养基地,是辽宁省石油化工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培养10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石化、煤炭等行业的技术骨干。

学校占地面积1906亩,校舍建筑面积78.6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23.84万册,各类运动场所面积近1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2.5亿元。

学校设有1个学部(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部)和18个学院(研究生、信息与控制、计算机与通信、机械工程、石油天然气、经济管理、数理、外国语、马克思主义、体育、矿业工程(职业技术)、顺华能源、继续教育、教育实验、国际教育、民族教育、艺术设计和营口大学园石油化工)。现有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2个工程硕士领域和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会计(MPAcc)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成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资助学科5个。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2个,高职专科专业26个。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0982人(其中研究生1600多人、留学生430人)。设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含硕士领域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省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19门、省级视频公开课程2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广泛开展,近三年学生在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347项、省级奖励836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全国竞赛辽宁省选拔赛中,学校有6件作品入围全国竞赛,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三。设有羽毛球、击剑两个教育部高水平运动队。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连续10年获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21人,专任教师932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9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1.3%,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83%。柔性引进“*”3人,有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辽宁省攀登学者,21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67人为国家和省部级科技专家、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和优秀骨干教师;省级高校创新团队4个、省级高校教学团队9个。

学校集中力量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石油化工过程运行优化与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批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辽宁省石油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辽宁省石油化工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21个,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1个。学校与抚顺市联建了信息技术中心、精细化工研发中心、新能源研发中心,与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和中国寰球工程公司辽宁分公司组建了石油化工联合实验室。成立了辽宁省雷锋研究会、辽宁省社会稳定研究会、辽宁省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并取得多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揽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436项,获国家和省市科技成果奖35项,获授权专利232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出版著作、教材295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300余篇,其中被SCIE、EI、ISTP收录734篇。学校公开出版《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个科技核心期刊。学校被确定为辽宁省第一批高校科技服务县域经济试点单位。

学校积极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已与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等18个国家的42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开展本科生“2+2”、“1+2+1”、“4+1”等培养项目,与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等高校开展“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项目,与芬兰北中部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单位。

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发挥“问学穿石、修身诚化”校训的激励作用,坚持“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实施“雷锋精神种子工程”,总结凝练出了雷锋“五个一”精神(“一颗钉”的刻苦钻研精神、“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块砖”的爱岗敬业精神、“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动力。学校通过抓“两课”教学、开设“雷锋精神在线网站”、丰富校园雷锋精神元素、开办“百家讲坛”,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体育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形式,满足了学生不同层面的文化需求,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党委、文明单位、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依法治校示范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和辽宁省平安校园。

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全体师生将在新一届党委的领导下,凝心聚力、改革创新,以新的思想理念、新的精神面貌、新的工作举措,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