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力学与实践第一期刊是几月份

2023-02-18 07: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力学与实践第一期刊是几月份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力学所   出版地:北京市    国际标准刊号:1000-0879  国内统一刊号:11-2064/O3  邮发代号:2-178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力学与实践力学与实践杂志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2年计划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大家觉得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难度如何让,机械能否参加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难度很高,类似于选拔性比赛,没有强制的分数要求,但是参加的都是厉害的人,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很厉害。

机械的可以参加,参赛对象是: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年龄在30周岁(含)以下(竞赛当年12月底不满31周岁)的在校大学专科、本科及研究生均可报名参加。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的历史沿革: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百废初兴,科技的发展却面临科技队伍的断层和人才匮乏的瓶颈制约。振兴教育,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酝酿。

1986年8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的《力学与实践》编委会上,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建议举办一次大学程度的力学竞赛,获得一致赞同。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郑哲敏院士听取了有关工作汇报并安排《力学与实践》编委会(竞赛组织委员会)筹办。组委会成立了两个命题小组,武际可教授任理论力学、流体力学课程组长,徐秉业教授任材料力学、弹性力学课程组长,同时向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征题,共获得58份回函,提供了140余道题。命题组精选整编了28道作为初赛题,在《力学与实践》1988年第1期刊出,要求参赛者在约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寄回答案。组委会从62份答案中评选了31人进京复赛(一人因故缺席)。通过严格的笔试和口试,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共17名。颁奖会由武际可教授主持,著名力学家张涵信、张维、庄逢甘、郑哲敏、王仁、黄克智等院士及高教社易钟煜副主编颁奖。本次竞赛还得到了有关高校、高教社和著名力学家钱令希院士赞助。

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我国力学界的大师们参与这项赛事,极大地激励了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活跃了力学界学术气氛,对我国力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青年报”于1988年10月13日报导了此次竞赛。

从1992年到2004年的第2至5届竞赛可以看作这项竞赛活动发展的第二阶段。为了鼓励青年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科学的献身精神,这项竞赛从1996年第三届起改名为“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根据首届竞赛的反馈意见,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赛,竞赛内容精简为只含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工科学生普遍学习的课程;为了保证平等竞争,采用了闭卷方式,在全国各考点同一时间用统一试卷竞赛。这一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东海之滨到西部新疆,从东北地区到特别行政区香港,竞赛得到了全国高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热烈响应。同学们珍视这个机会,将竞赛看作21世纪科技大战场角逐预演的擂台,许多高校希望通过竞赛使教学更上一层楼,同时也将竞赛作为展示教学水平与教学改革成果的一个窗口。

竞赛规模在第二阶段得到了阶跃式发展,第一届全国62 人、12单位参赛,第二届1389人报名参赛,第三届1711人报名参赛,第四届25个省市、81所高校、2752名学生报名参赛,第五届30个省(市)、自治区,164所高校7617人报名参赛,表明“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已经有广泛的代表性,在高校有了重要的影响。在北京赛区历届竞赛中,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第一届郑哲敏院士,第二届,第三届庄逢甘院士,第四届白以龙院士,第五届崔尔杰院士都带队看望参赛选手,给青年学生以极大鼓舞。

在新的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给教育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进入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标志着这项竞赛活动发展到了它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三个重要变化是:(1)将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理论创新能力同样的高度,将在第六届竞赛决赛中进行基础力学(含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团体实验竞赛,以促进实验动手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的培养。(2)将赛制改为两年一次,使所有本科生都有机会参赛。同时将竞赛安排在在全国力学大会上颁奖,以促进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了解和接触高水平的力学前沿研究。(3)申请并已被批准进入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以更好配合我国的本科教学。

力学与实践有最低字数吗

本刊设置的主要栏目如下:
  1.专题综述:报道力学及其交叉领域学科前沿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介绍力学在重大国民经济建设和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及时反映与力学相关的重大历史和现实事件。每篇不超过8000字(包括图表).
  2.应用研究刊登力学理论和方法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从工程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力学课题和新的实验、测试技术的文章,应突出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文字扼要,公式简炼,结论明确。每篇不超过5000字(含图表).
  3.教育研究刊登与力学教学有关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经验介绍的文章,每篇不超过3000字(含图表).
  4.力学纵横介绍与力学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消息动态,设有力学前沿、力学家、力学史话、力学方法探究、工程中的力学、身边力学的趣话、书刊评介等子栏目。
  5.学术讨论对力学界、工程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或对某个具体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
  本刊各栏目文章需给出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英文题目、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工作单位的英文译文.专题综述及应用研究栏目的文章还需给出相应的英文摘要(150~200words)和关键词,并附中文参考文献的英译文。专题综述还需给出第一作者简历(200字以内)和照片.为便于联系,请给出作者的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
  编辑部收到稿件后一般在4~6个月内将稿件处理情况答复作者.若超过半年没有收到评审意见,作者有权对稿件另行处理,但需用一定方式通知编辑部。
《力学与实践》(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办的力学学科综合性的学术刊物。
《力学与实践》本刊宗旨:传播力学知识,开阔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力学学科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主要刊登:力学、力学应用和力学教育的发展与成果及其交叉学科的进展。并介绍古今中外力学家及其成就。读者对象: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院校师生。文章要求:力争做到深入浅出,形式多样,文字简炼,生动活泼。获奖情况:1996年国家科技期刊二等奖;科学院期刊一等奖。

力学与实践 是否中文核心期刊 2011年

中国办学学会主办,是中文核心期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