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2-18 04: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比较好,
但社科版 就是比较普通了,不是重点期刊。就是普通期刊。

网上银行参考文献

[1] 张军.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化专题连载(之六)运用新科技创造竞争力[J]国际金融研究, 1998,(04).

[2] 金雪军. 论国际商业银行的网络营销策略[J]国际金融研究, 2000,(08).

[3] 李仁真 ,余素梅. 巴塞尔委员会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 2002,(03).

[4] 王镇强. 香港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 2000,(02).

[5] 舒志军. 全球网络金融超市的崛起[J]国际金融研究, 2000,(06).

[6] 谢兴龙,付玉嘉,廖春良. 中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策略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7] 陈卫东. 银行业的发展和变革——2000年1000家国际大银行排名评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00,(08).

[8] 刘春杰,简之,凌滔,谈建军. 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0,(08).

[9] 牧野. 西方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启示[J]华南金融电脑, 2001,(06).

[10] 赵娟萍. 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探析[J]华南金融电脑, 2001,(02).

[11] 张亦春,许文彬. 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经济学再考察[J]金融研究, 2002,(03).

[12] 李少勇. 网上银行的安全与风险控制[J]中国金融电脑, 1999,(10).

[13] 周智多,吕建华,王景容. 银行网络安全立体防御系统[J]中国金融电脑, 1999,(11).

[14] 陈宝琮. 调整银行经营策略 迎接网络经济的挑战[J]中国金融电脑, 2000,(06).

[15] 罗哲夫. 商业银行在网络时代的运营策略[J]中国金融电脑, 2001,(11).

[16] 陈支农. 网络银行面临的十大风险隐患[J]中国金融电脑, 2002,(11).

[17] 李 浩. 中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困境与出路[J]中国金融电脑, 2002,(06).

[18] 华夏银行赴西欧考察组. 西欧及香港网上银行考察报告——对网上银行建设和发展的建议(待续)[J]中国金融电脑, 2001,(01).

[19] 舒志军. 中国网络银行的现状、问题及前景[J]中国金融电脑, 2002,(09).

[20] 彭忠诚. 网络银行及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中国金融电脑, 2001,(01).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的历史沿革

1.学报简介刊名: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主办:西北工业大学周期:季刊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9-2447CN:61-1352/C现用刊名: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99

冯锋的个人作品

(1)冯锋、司尚奇、李徐伟,我国跨省区技术转移差异性分析——基于1996—2007年各省技术转移数据,中国科技论坛,第11期,77-82页,2009(2)冯锋、王亮,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培育机制分析——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中国软科学,第11期,82-86页,2008(3)冯锋、李徐伟、司尚奇,基于无标度网络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功能及培育机制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9期,27-30页,2009(4)司尚奇、曹振全、冯锋,研究机构和企业共生机理研究——基于共生理论与框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6期,15-19页,2009(5)司尚奇、冯锋,我国技术转移机构服务项目与比较研究——基于国家首批76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分析,中国科技论坛,第8期,3-6页,2009(6)司尚奇、冯锋,基于共生网络的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联盟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10期,48-52页,2009(7)司尚奇、冯锋,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联盟研究——基于38个城市合作网络分析,科学学研究,第8期,1165-1170页,2010(8)冯锋、柳玉滨、司尚奇,长三角区域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治理机制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2期,104-109页,2011(9)冯锋、李天放,基于技术转移与产学研R&D投入双重影响的区域经济增效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6期,97-102页,2011(10)冯锋、张雷勇、高牟、马雷,两阶段链视角下科技投入产出链效率研究——来自我国29个省市数据的实证,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8期,33-38页,2011(11)冯锋、马雷、张雷勇,外部技术来源视角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第10期,42-48页,2011(12)冯锋,马雷,张雷勇,两阶段链视角下我国科技投入产出链效率研究——基于高技术产业17个子行业数据,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10期,21-26页,2011(13)冯锋、汪良兵,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区域科技政策绩效提升研究——基于泛长三角区域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32卷,第12期,109-115页,2011(14)Feng Feng.Leiyong Zhang,Yuneng Du,Lei Ma,MiaoFu.Research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Network of Cities inPan-Yangtze River Delta of China:Based on Social Network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ocialScience,VOL.2(NO.20),2011:116-120.(15)冯锋、汪良兵,技术创新链视角下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协调发展度研究——基于29个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科技论坛,第1期,36-42页,2012(16)冯锋、吴勋波,产学研中基于熵的固定成本分摊及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第5期,217-220页,2012(17)冯锋,李天放.产学研两阶段R&D投入链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增效实证研究,管理学报,第11期,1661-1666页,2012(18)Feng Feng,Lei Ma,LeiyongZhang&Yuneng Du.Research on Industry University Institute CooperationInnovation in China from Perspective of Ambidexterity Theory[J].Asian SocialScience,Vol.8,No.2,February.2012.(19)冯锋、马雷、张雷勇,外部技术来源对我国工业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及区域差异性研究—基于SFA方法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第42卷,第3期,243-251页,2012(20)付苗、张雷勇、冯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模式研究——以T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1-38页,2013(21)冯锋、张雷勇、肖相泽、马雷、付苗,产学研共生网络:概念、体系与方法论指向,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已接收)(22)Feng Feng,Leiyong Zhang.Study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tability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SymbiosisPhenomenon:Based on the Logistic Model[J]Journal of Emerging Trends in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s,2012,(2).(23)张雷勇、冯锋、肖相泽,共生网络视角下的产学研合作[J]中国高校科技,第8期,22-23页,2012(24)冯锋、张雷勇,学研机构技术创业活动与孵化机制匹配研究——基于过程视角,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70-74页,2013(25)冯锋、张雷勇、马雷,基于结构方程测量模型的区域学研机构技术创新创业评价研究——来自2001-2008年我国省域数据的实证,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1期,2013(26)张雷勇、冯锋、肖相泽,产学研共生网络共生效率测度模型的构建和分析:来自我国省域数据的实证[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43-49页,2012,(3).(27)张雷勇、冯锋.考虑技术转移过程作用的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评价研究——来自我国29个省市数据的实证,服务科学与管理,2012,第1卷,第2期,13-20页,2012(28)张雷勇、冯锋,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转移与我国区域创新绩效研究——来自2000~2008年中国省域创新数据的实证,服务科学与管理,第1卷,第2期,22-27页,2012(29)Zhenquan Cao,LeiyongZhang,Fengfeng,Yuneng Du,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ng Path ofthe Industry-University Symbiotic Networks:Based on the Small-World NetworkModel and the Theory of Symbiosis[J].Asian Social Science,2012,9(1):15-21.(30)Feng Feng,ZhouqingWei,Leiyong Zhang.Analysis on Convergence of Inn ovation Resource Attraction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 in Chinese Province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wInput Allocation[J].Asian Social Science,2012,8(12):88-94.(31)徐静、冯锋、张雷勇、杜宇能,我国产学研合作机制动力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第7期,2012

最新环境会计参考文献

[1] 胥卫平. 环境会计定义之探讨[J].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04)
[2] 张端明. 对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 广州大学学报 , 2000,(04)
[3] 李贻玲. 关于建立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初步构想[J]. 太原大学学报 , 2005,(01)
[4] 胥卫平. 论环境会计的内涵、职能和工作内容[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01)
[5] 金英子. 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思考[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5,(01)
[6] 丘少敏. 浅谈环境会计的理论结构[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 2003,(06)
[7] 刘鹤, 孙丹. 略论在中国实行环境会计[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4,(02)
[8] 蔡凤泉. 关于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的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02)
[9] 胥卫平, 田晓静. 试论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与计量方法[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03)
[10] 朱玉广. 论环境会计[J]. 管理科学文摘 , 2004,(0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