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文史哲》编辑部回信感想

2023-02-18 01: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文史哲》编辑部回信感想

借用上世纪九十年代知名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再度对学术期刊公开双方沟通记录一事提出自己的质疑。

辛德勇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表述过这样的意思,《文史哲》编辑部采纳的这篇东西,所论纯属无中生有,亦即歪曲事实,强行捏造一个观点硬把它栽在自己的头上,然后再对其恣意挞伐。

11月19日,辛德勇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出《再问<文史哲>是要干什么?》,质疑《文史哲》方面将他和编辑部沟通的记录公布在网上且“断章取义”。

辛德勇提到,在编辑与作者之间,作为编辑人员,是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的,特别是不能把作者同编辑之间在稿件处理协商过程中谈到的事情,轻易外泄;更不用说散发到互联网上去了。

辛德勇在文中表示:

“可遗憾得很,我没有得到任何解释。不仅如此,昨天下午14时26分我刚刚同《文史哲》编辑部刘女士沟通的内容,其编辑部某工作人员就又在晚上七点多发到了网上。

19日,澎湃新闻就此事试图联系《文史哲》编辑部寻求回应。

一名工作人员称,相关文章是孙齐负责的,直接跟孙齐联系就行。孙齐正是林鹄文章的责任编辑。

在11月19日回复澎湃新闻的邮件中,孙齐对于辛德勇所称“聊天记录被公布”一事回应道,“作为林鹄文章的责任编辑,我认为这个话题已经脱离了正常学术讨论的轨道。”

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史哲原文

文学、哲学、史学知识、素养的积累最终决定人价值判断的基点,人的愚昧狭隘往往不是因为没能拥有理性,而是选择了不恰当的价值基点。

这样的话语也许在眼下的时代,是会遭人唾弃的,因为平等是超越一切的,不同价值间的彼此尊重是不再需要被讨论的问题,个人拥有自我选择的权利。

虽然个体的存在状态是各不相同的,但我们身处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星球,作为家庭、社会、国家、人类、甚至是作为地球生物共同体的一员,认知并遵守最基本的价值,是一种义务。

不建立在同一性基础上的、充满矛盾、斗争的世界是令人不寒而栗的。 虽然平等自由被曲解后所形成的相对主义也能被称为是一种共同的价值的话,这价值毫无疑义,甚至将让人类世界趋向毁灭。

《文史哲》被学界称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之王,现今已发行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量一直高居国内学报界之榜首,2008年海外订户高达545家,世界著名大学图书馆大都有订阅、收藏《文史哲》,哈佛大学更将《文史哲》杂志与《历史研究》、《考古》、《文物》列为所认可的四家中国大陆学术期刊。《文史哲》获得了国际汉学界普遍的接受和认可。

文史哲是一家,谈谈什么是哲学,哲

《文史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编辑、出版,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和国际书店发行。1951年创刊,初为双月刊。1954年改为月刊。1959年1月停刊。同年8月复刊。1966年再停刊。1973年再次复刊。历史沿革 1951年5月1日《文史哲》创刊,初为双月刊。7月1日,童书业在第2期发表《中国封建制的开端及其特征》,提出了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西周的观点,在学术界拉开了旷日持久、影响深远的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大幕。9月1日,赵俪生在第3期发表《武训当时鲁西北人民的大起义》。这是《文史哲》发表的第一篇农民战争史研究的论文。随后又发表大量农战史研究论文,使《文史哲》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民战争史讨论中一个令人瞩目的中心。11月1日,李希凡在第4期发表《典型人物的创造》,这是《文史哲》最早发表的一篇在校学生的论文,也是李希凡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文史哲》善于“扶植小人物”的传统由此发端。

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感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