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语“word”和汉语“字”的表意特征共性比较》发表在《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2、《语词音义联系及联系机制初探》发表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3、《英汉词汇的理据性共性比较》发表在《江汉论坛》2005年第12期。4、《任意性和理据性都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发表在《语言与翻译》2006年第1期。5、《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英语“word”与汉语“字”的表意特征》发表在《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四期。6、《动词义与构式义的互动与整合》,《河南社会科学》,2009,7、《语词音义联系体现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现代语文》,2009年12期。8、《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关系的探究》,《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2期。9、《双宾构式的生成过程及生成机制探析》,《复旦大学语言研究辑刊》,2009年2期。10、《英汉双宾构式的共性和个性之比较分析》,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11、《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类型》, 《北方论丛》,2010年第2期.
《现代传播》从2010年起由双月刊改为单月刊,国内订户定价每期12元,全年144元人民币,由邮局订阅发行,邮发代号为2-753。如错过邮局征订期,本刊可直接通过定福庄西街邮政所收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原名《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创刊,1994年8月更名为《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5年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改用现名。该刊是以广播电视为中心的传媒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以学术性、时代性、思想性为追求,视野开阔,理论超前,思想活跃,观点新颖。在高校学报中,它突破了传统学科研究领域相对稳定的规范,站在时代的潮头和理论的前沿,密切关注变动着的以广播电视为中心的大众传播事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观念,为理论研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使研究充满时代精神和前瞻意识。在新闻传播类学术刊物中,它超越了一般此类刊物重业务、重应用的倾向,从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对传播现象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并紧紧追踪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最新动向和学科前沿,从而营造出更高层次的学术理论和文化品味,被誉为广播电视期刊中“学院派”的代表。正因为如此,《现代传播》成为中国广播电视基础理论研究最重要的学术阵地,大众传播领域引人注目的一面旗帜,与世界传媒事业接轨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现代传播》获得多项荣誉称号:“中国新闻传播核心期刊”、“国家信息与知识传播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广播电视优秀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06年7月入选教育部第二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工程”。现开设有传播文化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传媒观察、媒介经营与管理、网络时代、个案研究、学报沙龙、专题研究、纪录片研究、争鸣园地、传媒教育、随笔札记等栏目。
《现代传播》的读者主要为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专业人士,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传播院校的学生,订户遍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是反映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和媒介动向的重要窗口之一。
《现代传播》从2010年起由双月刊改为单月刊,国内订户定价每期12元,全年144元人民币,由邮局订阅发行,邮发代号为2-753。如错过邮局征订期,本刊可直接通过定福庄西街邮政所收订。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邮政所;邮政编码:100024;联系人:胡云生;电话:。
欢迎订阅《现代传播》!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邮政编码:100024
联系人:张惠云
电话:,65779150
传真:
联系我们:
订阅或投稿:
非言语交流概论(参加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汉语流行口语(第三作者),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年1月。 中华字典(参加编写),中华书局,1999年5月出版。小学生应用词典,语文出版社,2006年。 1、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汉语阐释(合作),《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2、驻马店方言保留的古音举例,《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8年第3期。3、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几个特殊的语音问题(合作),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4、古韵鱼部可分说,《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5、“做”“作”两个字的关系(合作),《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6、《墨子间诂》在虚词研究史上的地位,《中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7、“野马”音义考,《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8、《字汇》音切的来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9、《山门新语》音系与清代宁国徽语,《语言学论丛》,第29辑。10、《墨子》对虚词的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11、《韵学大成》与明末广德吴语,《2004年全国博士生论坛(上海)论文集》。12、宣城方言的早期形式,2005年第1期,《中州大学学报》。13、明清宣城话声调构拟,2006年6月,《音韵论集》中华书局。14、一种“音义合并”,2006年7月25,《三峡大学学报》。15、从中古山咸摄字在<音韵正讹>中的演变看声调对韵母的影响,2006年5月25,《中国语学研究·开篇》25辑。16、《音韵正讹》的声母系统,2006年12月1,《语言研究》2006年第4期。17、《利玛窦中国札记》所记的明末对外汉语教学状况,2007年1月,《中州大学学报》第1期。18、汉藏语系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诗歌押韵情况简析,2006年12月,《语言学论丛》第34辑。19、明末西方人学习中文的理念和方法初探,2008年4月,《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20、《音韵正讹》的韵母系统的特点,2007年6月 ,《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26辑。21、词义系统与学习型词典的释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2、驻马店方言的象声词,2008年3月,《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期。23、文献考证法是音韵学研究的利器,2008年3月,《长江学术》2008年第1期。24、是原则之争,还是中西之争——评马提索夫《历史语言学研究不是奥林匹克竞赛》,2008年4月,《湖北大学学报》第2期。27、明末西方人学习中文的理念和方法探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0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8、谈明末徽州方音中国语文2008/03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9、明末宣城诗人用韵考语言科学2008/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0、从多义词词义系统看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要求辞书研究2008/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操纵未来的100个专业(36) 汉语言文学 李欢成 考试(高考族) 2009/01
2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黄怡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03
3 汉语言文学对湘西民族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以苗族诗人田名瑜为中心 张利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 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 杨荣 中国成人教育 2009/04
5 中级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试题分析 袁丽 山西旅游 2006/06
6 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生毕业论文编排格式 西江教育论丛 2008/01
7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为例 郑育琛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8/02
8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体系重建——兼谈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培养 杜扬 当代教育科学 2009/03
9 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顶岗教育实习的调查与思考 李保革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3
10 关于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思考 夏红星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08
11 后现代教学观照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潘家明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12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刍议 余艳 硅谷 2009/04
13 思想的碰撞 智慧的融汇——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召开 钟克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01
14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改思路——以邵阳学院中文系为例 龙钢华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S1
15 谈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仇玉文 成才之路 2008/36
16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问题与现代化建设的途径 刘月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S2
17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涂昊 中国成人教育 2008/23
18 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曹国辉 鸡西大学学报 2008/06
19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泛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及教学的改革 汪聚应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06
20 网络环境下高师汉语言文学“双主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张海波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09
21 泰山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情调查的统计分析 毕建模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8/04
22 全纳教育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刘欣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8/04
23 关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基于浙江万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社会适应性调研 郑健儿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12
24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伍建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11
25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英语渗透 赵佃强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26 强化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刍议 刘之杰 中国成人教育 2008/19
27 西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报告 潘殊闲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2008/03
28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陈吉猛 中国电力教育 2008/18
29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高岭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2
30 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 潘殊闲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8/04